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对中医护理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程中的临床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8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与剖宫产率分别是93.2%、6.8%,对照组为84.1%、15.9%,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妇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阴道分娩成功率,减少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 妊娠阴道分娩 中医护理
为了探讨中医护理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程中的临床意义,笔者对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44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予以中医护理,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8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年龄在21~34岁之间,平均年龄(26.7±1.5)岁,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术的时间为22个月~5年,平均为(3.1±0.7)年。按随机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患者在基础临床资料的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产妇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即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产程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心理护理等。而对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术前监护:在进入活跃期之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产妇胎心与宫缩情况的密切监护。如果产妇发生宫缩,护理人员可对其腹部进行轻柔的按摩,且询问其有压痛与否,进而更详细的掌握产妇的宫缩状况[1];一旦出现异常状况,护理人员必须及时通知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2)产后护理:①对产妇的呼吸、脉象、脉搏以及体温等进行观察。②耳穴压豆,是中医护理方式中的一种,具有多种护理作用[2]。例如取泌尿区压痛点,且采取以刺激与挤压为主的按摩方式,各个穴位按摩1分钟,能够起到治疗尿潴留的作用;对神门、交感穴以及子宫穴进行按摩,可起到止疼的作用;对脾、胃、乳腺穴进行按摩,可起到催乳的作用[3]。③按摩乳房:针对一些胀乳亦或者是缺少乳汁的产妇,护理人员可对其进行乳房按摩,分别取乳中、乳根以及中庭等穴位进行按摩,各穴位按摩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反复按摩三次,每组大约10分钟。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护理之后,观察组中有41例产妇阴道分娩,另有3例产妇由于活跃期停滞而采取剖宫产术予以分娩,对照组中有37例产妇阴道分娩,另有4例产妇由于活跃期停滞而采取剖宫产术予以分娩,3例由于胎儿窘迫而采取剖宫产术予以分娩,具体见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阴道分娩率 剖宫产率
对照组 44 84.1(37/44) 15.9(7/44)
观察组 44 93.2(41/44)* 6.8(3/4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些年来,伴随着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率的逐年增加,因为瘢痕子宫易破,从而对母婴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合理选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显得极为关键。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如果选择阴道分娩方式,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出现子宫壁破裂。因此,对一些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尤其是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极为有必要的,而中医护理就是一种不错的护理方式。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予以中医护理干预,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其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妇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阴道分娩成功率,提高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春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程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494-495.
[2]王以曼,张桂欣,赵作华等.穴位按摩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924-925.
[3]孙莉.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889-890.
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 年龄25~37岁, 平均27.5岁。均以子宫下段横切口为剖宫产方式, 其后29例有人工流产。距本次妊娠剖宫产时间为10个月~6.8年;孕龄49~90d, 平均62.5d。患者均有停经史, 在早孕期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为其主要症状, 均无腹痛, 流血时间最短7d, 最长36d, 有轻微下腹胀痛4例;妇科检查宫颈膨大者10例, 30例外观大小正常。
1.2 辅助检查
血β~HCG值为233.7~4199MIU/m L, 均为尿妊娠试验阳性;3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部位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有回声不均匀的包块, 包块为13~74mm的直径, 在子宫峡部前壁向膀胱突起, 在子宫包块和子宫肌层浆膜层之间肌层部分有缺如, 回声在其它子宫肌层处呈均匀表现。22例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在包块周边出现, 有丰富的色彩, 部宫产瘢痕妊娠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患者有18例, 其它误诊断不全流产的9例, 滋减细胞肿瘤9例, 宫颈妊娠4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每次甲氨蝶呤 (MTX) 20mg肌注, 1次/d, 连用5d, 同时150mg米非司酮口服, 1次/d, 连服3d, 血HCG在每周进行监测。对患者常规行治疗前进行心电图, 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 排除对MTX禁忌的患者。
2 结果
在血HCG水平接近正常或下降后有30例患者行清宫术, 4例患者血HCG在常规用药后呈上升表现, 并未下降, 经阴道在超声监测下对妊娠囊内羊水进行抽吸, 并在妊娠部位直接用MTX10mg溶于2m L注射用水后注入, 血HCG在术后下降明显, 在术中感子宫下段呈袋状, 明显增宽膨大, 均可见凝血块和机化组织, 月经在术后1~2个月后恢复正常, 子宫恢复其正常形态, 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 6例患者在清宫术后因伴有失血性休克和大出血, 故实施全子宫切除手术。
3 讨论
GSP指胚泡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着床, 着床的缝隙较微小,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与剖宫产术、子宫成形术、刮宫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人工取胎盘术等即往子宫手术的损伤有关, 如未严格对齐肌层、缝线间距离太宽, 可瘢痕部位因炎症感染形成微小裂隙, 受精卵在再次妊娠时通过穿透微小裂隙并在此部位着床, 低蜕膜出现缺损, 通过此处滋养细胞或直接侵入子宫肌层, 并持续生长, 子宫肌层和绒毛粘连植入, 甚至把子宫肌层穿透。
近年来, 发病率因宫腔手术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 CSP患者在停经后多有阴道流血史, 在妊娠早期会出现不规则无痛性阴道流血, 本次40例患者均有此症状, 因剖宫产瘢痕妊娠甚至会危险生命, 造成大出血和子宫破裂, 要在确诊后立即对妊娠终止, 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避免和控制大量出血为治疗原则。MTX为抗代谢拮抗剂, 可干扰DNA的合成, 使四氢叶酸合成障碍, 用药后胚胎因滋养细胞生成受阻而发育停止, 最后被吸收, 本次研究均用药物在B超诊断的基础上行保守治疗, 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风险, 使患者的生育功能得以保留。综上:子宫剖宫产瘢痕早期发现并明确诊断, 依据患者情况及时有效的治疗, 选择MTX联合米非司酮在紧急情况下运用, 是一种有效并安全的治疗主法, 应同时在保守治疗期间做好β~HCG的变化和阴道出血变化的观察, 在必要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治。方法 选择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CSP患者4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血HCG水平接近正常或下降后有30例患者行清宫术, 4例患者血HCG在常规用药后呈上升表现, 并未下降, 6例患者在清宫术后因伴有失血性休克和大出血, 故实施全子宫切除手术。结论 子宫剖宫产瘢痕早期发现并明确诊断, 依据患者情况及时有效的治疗, 选择MTX联合米非司酮在紧急情况下运用, 是一种有效并安全的治疗方法, 应同时在保守治疗期间做好β-HCG的变化和阴道出血变化的观察, 在必要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关键词: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
参考文献
[1] Fylstra DL, Pound-Chang T, Miller MG, et al.Ectopic pregnancy within a Caesarean delivery scar:a case report[J].Am J Obstet Gynecol, 2002, 187:304~305.
[2] Seow KM, Huang LW, Lin YH, et al.Cesarean acar pregnancy:issues in management[J].Ultrasound Obstet Gbstet Gynecol, 2004, 23:247~253.
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发生剖宫产严重大出血12例。基本情况如下:年龄22~30岁, 平均25.2岁。孕次1~13次, 平均5.1次, 初产妇8例, 经产妇4例, 孕周29~42周。产前检查次数0~6次, 平均2.2次, 其中从未进行产前检查的5例。出血原因及情况见表1。12例均因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 经使用缩宫素、按摩子宫无效, 立即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止血,
1.2 方法
术中助手双手按压宫体以固定子宫, 可减少子宫出血, 术者于子宫下段横切口下1~2cm处, 用2号可吸收线大圆针距离宫颈侧壁约1cm左右触之无输尿管存在处进针, 穿过阔韧带, 进入子宫侧壁肌层2/3以上的深度, 缝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经上述处理后宫颈出血减少, 然后用我院自制的宽7~8cm, 长1.5cm的4层纱布条, 经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液浸湿后挤干, 用卵圆钳钳夹纱条一端, 由宫颈塞入阴道约3~4cm, 按上述方法从宫颈口周围继续填塞纱条至整个宫腔填满填紧。将上下段多余纱条剪去, 用丝线牢固缝合纱条断端, 观察1~2min确认宫腔内无活动性渗血, 小心常规缝合子宫切口。术后静滴缩宫素加强宫缩, 并应用二联抗生素预防感染。腹壁伤口腹带加压包扎止血,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阴道流血情况及宫底高度。若出现阴道流血多或宫底上升随时取纱于24h左右在备血、静脉滴注缩宫素下常规消毒外阴阴道, 缓慢抽出纱条。
2 结果
12例剖宫产严重出血患者经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后均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 术中避免了子宫切除。有4例患者宫腔取纱前感宫体有轻度压痛, 取纱后疼痛消失。无一例于抽纱后再次出现出血。术后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但体温均未超过39℃, 并于术后3~4d体温恢复正常, 恶露正常。腹部伤口于术后6~7d拆线, 伤口一期愈合, 出院时血液检验, 白细胞总数分类恢复至正常范围。产后随访未发现有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3讨论
(1) 12例患者中有5例从未进行产前检查, 9例患者有3次以上人工流产史, 最多的1例人工流产10次, 分析其出血原因均因子宫因素及产科并发症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因此, 应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减少人工流产, 重视产前保健及对高危孕妇的产前检查, 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2) 对于严重产后出血的患者, 术中和术后应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宫腔填纱后应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 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阴道流血情况及宫底是否上升, 预防隐匿性出血的发生, 若出现意外情况紧急处理。
(3)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和宫腔填塞纱条均为剖宫产止血的有效方法, 一般用于经使用缩宫素、按摩子宫不能奏效的产后出血。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可使子宫血流暂时明显减少以控制出血, 但因存在侧支循环[2], 对于严重产后出血, 特别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 不能完全止血。宫腔填塞纱条为局部压迫止血, 在活动性大量出血情况下很难将空腔填紧, 难于达到止血目的。我院在剖宫产术中对严重出血患者采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加宫腔填塞纱条, 综合了2种止血方法的优点, 克服了单独使用的不足, 达到了良好的止血目的, 减少了因严重产后出血而切除子宫的危险。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在剖宫严重大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12例经使用缩宫素、按摩子宫无效的剖宫产严重大出血患者, 在输血、输液的情况下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的止血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出血均得到控制, 无一例子宫切除。结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纱条填塞术是治疗剖宫产手术中严重出血的有效方法, 效果明显, 减少了子宫切除的危险。
关键词:剖宫产,大出血,子宫动脉结扎,宫腔填塞纱条
参考文献
[1] 乐杰, 谢幸, 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4~226.
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23~47岁。妊娠37~69d。所有患者的子宫切口妊娠确诊均经常规B超检查, 结果显示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 其中3例伴有阴道流血。
1.2 治疗方法
在甲氨蝶呤辅助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终止妊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进行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年龄主要集中在23~37岁, 21例患者中有18例位于此范围, 占85.71%。
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中有5例于终止妊娠过程中发生大出血, 占23.81%。1例由于血肿形成, 子宫切口损伤, 最后采用子宫切除术。15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治疗, 占71.43%, 最长治疗7周。
3 讨论
剖宫产率的逐渐增高导致作为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之一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发生率也日益增多, 目前国内剖宫产约占分娩数的40%~70%[1]。子宫切口妊娠主要由于肌层及内膜缺损、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血供减少、修复不全、子宫内膜损伤[2]。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可伴有阴道流血, 但大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其主要诊断方法为准确率较高的常规B超[3]。由于剖宫产手术多采用子宫峡部作为切口, 而子宫峡部瘢痕处血液供应较差, 可能由于肌细胞很少, 仅为10%左右, 而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而孕囊多种植在子宫峡部瘢痕处, 由于营养供应不足, 部分胎盘绒毛为了摄取足够的营养而向肌层深入, 导致流血。妊娠后期营养需求量大, 胎盘绒毛深入深肌层, 导致大量出血。但由于个体差异, 因此甲氨蝶呤治疗并非常规治疗, 本研究中仅有71.43%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甲氨蝶呤治疗主要应用于阴道流血量少或无阴道流血的患者, 尤其是子宫切口尚未完全恢复, 子宫软, 月经未复潮, 尚在哺乳期, 距离前次剖宫产时间较短的患者, 对其先采用50mg/m2的甲氨蝶呤治疗5d, 以降低滋养细胞的活性, 再行人工流产手术或药物流产, 可减少子宫损伤, 明显减少子宫出血量。如出现阴道大量出血的患者, 应立即清宫。术后如有少量绒毛、胎盘残留植入, 而再次清宫风险较大或较困难的患者, 应联合50mg/m2的甲氨蝶呤治疗, 直至血β-HCG降至正常。此过程长短不一, 本研究中最长的患者治疗时间为7周。终止妊娠过程中易发生大出血[4], 可能是由于子宫下段瘢痕较薄弱、子宫收缩受到植入肌层的胎盘绒毛、子宫瘢痕处的收缩性较差, 易发生出血和粘连等因素。而目前子宫瘢痕的牢固性无法正确判断[5]。因此, 需要适当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治疗, 操作在B超引导下进行, 减少宫腔残留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 尽管适当采用剖宫产可及时抢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生命安全[6]。但是, 应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发生的机会。如发生子宫切口妊娠, 则应及时有效的处理, 避免大出血或切除子宫。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方法 将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孕产妇共21例, 对其均终止妊娠, 采用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结果 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中有5例于终止妊娠过程中发生大出血, 1例由于血肿形成, 子宫切口损伤, 最后采用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采用甲氨蝶呤治疗, 最长治疗7周。结论 应及时有效的处理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 防止大出血形成, 降低剖宫产率,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机会。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切口妊娠,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郑俊娥, 张向丽.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其围生儿结局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08, 48:59~60.
[2] 邓新粮, 何小丽, 肖松舒.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16例疗效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372~543.
[3] Wang CJ, Yuen LT, Yen CF, et al.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er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a pregnancyin a previous cesarean scar[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2004, 14:399~402.
[4] 商业武, 王萍.子宫下段瘢痕处妊娠误诊致大出血2例报道[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718.
[5]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0:265.
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分娩了2890例, 其中行剖宫产1280例作为样本。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抽样病例进行归纳总结, 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4年剖宫产率变化特点
2006年至2009年我院产科分娩总数2890例, 其中剖宫产1280例, 剖宫产率44.3%。2006年至2009年剖宫产率变化, 见表1。
剖宫产率逐年升高, 且2006年与2009年相比, χ2=9.48, P<0.005。
2.2 剖宫产指征变化
剖宫产指征按手术第一指征统计, 分为: (1) 胎儿窘迫; (2) 头盆不称; (3) 臂位; (4) 巨大儿; (5) 妊娠合并症 (或并发症) , 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等; (6) 社会因素, 无明确手术指征而家属要求者; (7) 其它, 如过期妊娠, 羊水少, 产程异常, 疤痕子宫, 双胎等。2006年至2009年剖宫产指征分析, 见表2。
从统计中分析, 头盆不称占首位, 胎儿窘迫居第2位, 2006年妊娠合并症 (或并发症) 居第3位, 2007至2009年社会因素居第3位。社会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9年比2005年明显增加, 有极显著性差异 (χ2=12.14, P<0.005) 。2006年至2009年, 巨大儿的趋势呈逐年一定幅度上升。
3 讨论
3.1 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
本组资料显示2006年至2009年宫产率逐年上升, 与国内其他研究报道相似或更高。我国剖宫产率20世纪90年代初达20%左右, 90年代末已达到30%~45%[1]。
3.2 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
3.2.1 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 各种剖宫产术式日趋完善, 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新式剖宫产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拆线时间短等优点[2]。独具风格的关腹方法及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解除了产妇的一些后顾之忧, 所以使剖宫产率增高。
3.2.2 医疗纠纷上升, 影响医生对分娩方式的决策
产科领域是一个高风险领域, 妊娠又是一种特殊生理状态。产程中有时发生难以估计的变化会危及母儿生命, 因难产而致的医疗纠纷直接影响医生对剖宫产的决策。从表2分析, 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分别占第1、2位, 而相对头盆不称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能否顺利分娩, 需对产程进行严密观察, 而往往患者并不愿意充分试产。随着巨大儿比例呈上升趋势, 巨大儿在分娩时由于身体过胖、肩部过宽, 通常会卡在骨盆里导致肩难产, 通过勉强的牵拉过程易引发骨骼损伤、臂丛神经损伤, 有时因为时间的延长, 还会发生窒息, 甚至死亡;同时剖宫产术后的巨大儿易发生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和其他疾病。应对巨大儿的比例进行控制, 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是控制巨大儿比例上升的关键因素。对上述情况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监测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加之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导致剖宫产率上升。
3.2.3 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一个关键因素。本资料显示剖宫产以社会因素为指征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7年至2009年社会因素居第3位, 与杨雪锋[3]报道一致。本组资料2009年比2005年明显增加, 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5)
导致社会因素上升的原因有三: (1) 产妇与家属对剖宫产认识的偏差, 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缺乏对剖宫产术母婴并发症的认识, 误认为剖宫产术是对母婴最安全可靠的分娩方式, 盲目坚持要求剖宫产术。 (2) 孕妇怕阴道分娩后改变体形, 担心产后阴道松驰影响性生活。 (3) 迷信思想作怪, 少数孕妇和家属要求小孩在吉日吉时剖腹出生。 (4) 部分产妇因害怕阴道分娩失败后再行剖宫产而不愿试产, 不论有无指征强烈要求剖宫产, 产科医生担心在分娩过程中万一发生意外, 将受到家属指责或引发医疗纠纷, 迫于压力而放宽了剖宫产指征。 (5) 村计划生育专干为了减轻动员二孩夫妇做绝育手术的工作量, 往往诱导二孩产妇采取剖宫产同时女扎术结束分娩, 告诉她们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产妇在计划生育专干错误地诱导下认为阴道分娩后还是要“挨刀”做女扎术, 不如剖宫产和女扎术同时进行, 还可以免去阴道分娩的痛苦。以上5个方面造成了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上升[4]。
3.3 如何降低剖宫率
(1) 做好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有关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健康教育, 让产妇明白剖宫产的利弊及剖宫产对母儿带来的危害, 说明试产、阴道分娩是人类繁衍的必经之道, 阴道分娩是最佳途径[5]。消除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紧张心理, 尽可能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 (2) 改变服务模式。改变传统服务模式以产妇为主体, 创造无痛分娩的条件, 开展围产保健人性化综合服务、一对一陪产、康乐待产均可以消除产妇恐惧忧虑心理, 为轻松待产、自然分娩提供有利条件。 (3) 加强产时监护, 积极处理产程中的异常情况, 在医患沟通配合下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产科质量, 提高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1280例剖宫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2) 剖宫产指征变化中社会因素显著上升。结论 提高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 加强产时监护, 阐明剖宫产的优缺点。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条件下, 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减少社会因素的影响, 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
参考文献
[1] 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7) :385.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93~398.
[3] 杨雪峰.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14年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1) :46.
[4]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5.
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至2010年我院共实施剖宫产术1958例, 产妇年龄20~42岁, 体重56~110kg。ASAⅠ~Ⅱ级, 血小板计数>76109/L, 合并心肌炎3例, 胎盘早剥35例, 妊娠高血压86例, 其中选择性剖宫产860例、各类急诊剖宫产1098例, 手术指征包含社会因素要求手术、胎儿窘迫、产程停滞、头盆不称、前置胎盘等等, 排除穿刺部位感染和血小板计数低等椎管麻醉禁忌证。除2例行全麻和1例局麻复合静脉麻醉外均行椎管麻醉, 并根据患者要求给予术后镇痛的731例, 其中硬膜外自控镇痛701例, 静脉自控镇痛8例, 一次性硬膜外注射镇痛22例。
1.2 麻醉方法
选择性剖宫产产妇术前常规禁食6h以上, 部分急诊剖宫产术前至少禁食2h以上, 所有孕妇进行术前谈话签字后, 均不用术前药物, 产妇进入手术室, 常规吸氧。监测ECG、BP、HR和SPO2。开放上肢静脉, 快速输注林格氏注液500mL或者胶体液 (万汶) 500mL后进行麻醉。
(1) 腰硬联合麻醉组 (CSEA组) 1038例, 选择L2-3或L3-4间隙为穿刺点, 用腰硬联合包 (针中针) 先行硬膜外穿刺, 针斜口转向头端, 水泡试验负压明显后取腰穿针刺入蛛网膜下腔, 确认有脑脊液回流后, 缓慢注入0.75%布比卡因1mL或0.5%罗哌卡因1~1.2mL (视患者身高而定) , 注药时间为5~15s, 退出腰麻针, 并常规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 接针筒反复注入生理盐水2~5mL导管无明显出血后留备用。注意: (1) 在腰穿和注药等操作中如产妇出现异常感觉, 停止操作, 退出腰麻针, 仍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 (2) 麻醉平面达不到要求者, 硬麻外腔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15mL。 (3) 对不见脑脊液回流而有突破感者, 仍常规注入腰麻药, 无腰麻征象者, 经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 (4) 收缩压下降30mmHg或低于90mmHg为低血压, 先加快输液速度且将胎儿向左侧推动, 血压不回升者用麻黄素5~10mg。心率<60次/min为心动过缓, 低于55次/min, 静注阿托品0.5mg。 (5) 术中输入晶体液、胶体液约1000mL。患者同意后术毕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或一次性硬膜外注射镇痛。
(2) 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CEA组) 802例, 16G硬膜外穿刺针经L1-2或L2-3穿刺至硬膜外腔, CEA组头向置管3~3.5cm, 回抽无血则注入2%利多卡因3~5mL试验剂量, 效果肯定后分次注入局麻药10~20mL以满足手术要求。注意: (1) 遇到穿刺困难时可汇报上级医师, 调整体位或换人操作, 切忌反复穿刺; (2) 遇到误入蛛网膜下腔时切勿紧张应及时封闭穿刺针, 后注入10~20mL生理盐水或自体血, 有条件时应立刻改施全麻, 如条件有限则也可换间隙行腰麻处理, 确实需行硬膜外麻醉时必须换两个间隙以上操作, 及时注意平面情况, 局麻药物以量少、多次、低浓度为主。其他并发症处理可参照CSEA组, 此类产妇术后镇痛应尽量避免如确需则要药物减量和注意监护及加强随访次数, 其余产妇术后镇痛参照腰硬联合麻醉组。
(3) 腰麻组 (SA组) 115例, 用7号腰麻穿刺针于L2-3或L3-4穿刺, 成功后将穿刺针斜面向头端, 以5~15s的速度注入0.75%布比卡因1mL或0.75%布比卡因1mL加入少量脑脊液稀释缓慢注入 (均不加肾上腺素) 。注药后即平卧位, 静脉输液、测血压、脉搏、呼吸, 并面罩吸氧或鼻饲氧至胎儿娩出。注意:腰麻时, 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 也常伴有血压下降, 可用麻黄碱预防。由于硬脊膜被穿刺, 使脑脊液渗漏, 易致麻醉后头痛, 还应注意药液注入所达水平面过高可致呼吸肌瘫痪及呼吸中枢麻痹。药液的比重和病人体位将影响药液的水平面。用放出的脑脊液溶解药物, 则比重高于脑脊液。 (高比重液用于坐位病人, 药液下沉至马尾周围, 将安全有效) 用蒸馏水溶解, 则比重小于脑脊液 (用低比重液易使水平面提高而危及呼吸) , 术后镇痛采用静脉自控镇痛。
(4) 全麻组 (GA组) 2例, 静脉依次缓慢推注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芬太尼0.2~0.5μg/kg麻醉诱导, 面罩紧闭手控呼吸, 呼吸频率28~32次/min, 潮气量250~300mL/次, 同时环状软骨处加压, 气管插管时嘱术者开始手术, 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潮气量8~10mL/kg, 频率12次/min, 吸入浓度为0.8%~1%的七氟醚, 静脉泵入异丙酚2~3 (kgh) 复合维持麻醉。麻醉诱导期至分娩期 (I-D间期) 控制在10min以内, 胎儿娩出后, 给予芬太尼2~3μg/kg静脉滴注。术中间隔30~40min加用维库溴铵1~2mg或卡肌宁25mg, 术毕前10min停止吸入异氟醚, 异丙酚泵至术毕前5min停药, 术后镇痛采用静脉自控镇痛。
(5) 局麻组 (local anesthesia组) 加以辅助静脉麻醉1例, 静脉输注氯胺酮或异丙酚待患者有睡意后嘱手术医生给予局部注射0.25%~1%的利多卡因20~30mL, 术中可视情况加入少许阿片类镇痛药。
(6) 术后镇痛方法: (1) 一次性硬膜外腔注入吗啡1~2mg。 (2) 自控镇痛, 结束手术后按负荷量 (5mL) +持续量 (2mL/h) +PCA (0.5/15min) 方式, 硬膜外自控镇痛配方:为吗啡3~4mg+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150~225mg+DXM5mg, 总量为100mL。静脉自控镇痛配方:芬太尼0.8~1.2mg+曲马多300~500mg+DXM5mg, 总量100mL。排除标准: (1) 穿刺、置管后导管出血; (2) 硬膜外初次剂量超过20mL麻醉平面仍未达到T10时; (3) 有阿片类药物过敏者; (4) 镇痛期间导管脱落放弃镇痛; (5) 体弱合并心肺功能差者。
注:与CSEA组、SA组比较, *P<0.01;与加快输液处理例数比较, #P<0.01
1.3 麻醉监测项目
连续监测ECG、BP、HP和SPO2。以导皮针针刺皮肤测定麻醉平面。麻醉效果评定:优:麻醉阻滞完善, 镇痛和肌松良好;良:产妇有轻度不适, 无明显疼痛, 肌松尚可, 需辅用麻醉辅助药 (镇痛或镇静等) 完成手术;差:有明显牵拉痛, 腹肌紧张, 需用静脉全麻药完成手术。全面记录麻醉单、术后随访单及术后镇痛单等资料, 包括麻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如低血压、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神经系统并发症如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神经毒性以及术后镇痛VAS评分、并发症等, 48h内随访患者至少2次。
1.4 统计分析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1) 所有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及孕次、孕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2) 1958例产妇中根据麻醉医师的实际操作水平、熟练程度及患者是否要求术后镇痛而行各种椎管麻醉方法;除1例因操作失误无麻醉效果而又需马上手术, 行局麻加以辅助静脉麻醉完成手术, 另外1例伴有休克症状和1例椎管畸形穿刺失败而行气管插管全麻。
(3) 1955例行椎管麻醉的产妇都顺利完成手术无重大麻醉、手术并发症。从起效时间看CEA组和CSEA组、SA组比较明显较慢,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麻醉效果3组产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SBP下降30mmHg的例数CEA组比CSEA组、SA组较少,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中各组内使用麻黄素干预与发生麻醉后SBP下降30mmHg后通过快速输液处理的例数较少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麻醉后血压下降大多数病例都通过加快输液就能缓解 (表2) 。
(4) 731例术后镇痛中因脱落、阻塞、机械等原因终止镇痛的18例, 其余病例VAS评分均为优良, 709例自控镇痛按压次数2~5次不等, 发生恶心、呕吐29例, 且程度都为较轻, 全部产妇留置导尿均在24h左右拔出导尿管, 无明显尿潴留出现, 镇痛总体满意度均为满意以上。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较多, 国外许多国家基本仍在全麻下实施剖宫产术, 优点很确定, 就是尽量不影响产妇的循环系统保证子宫的血供, 但是应用不好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我院的急诊手术较多, 术中应考虑饱胃所致的呕吐、反流及误吸, 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麻醉风险大, 处理不妥可能出现严重后果[2]。目前国内多主张行椎管内麻醉, 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相对禁忌征较多, 如肥胖、妊高征、饱胃急症、气道管理困难[3], 这都是前辈专家的宝贵经验。根据临床的安全需要一般首选硬膜外阻滞, 因其对产妇的循环影响较小, 其次才是蛛网膜下腔阻滞, 近年来随着麻醉设备、器械的制造高速发展出现了腰硬联合套件, 更好地把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优点组合在一起, 就进一步提高了麻醉的效果。剖宫产一直沿用传统的腹部手术禁食方案, 但传统的禁食方案最近几年已受到质疑, 因为长时间的禁食水增加患者出现口渴、饥饿、焦虑、脱水、低血糖、低血容量等的发生率, 不利于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和康复[4]。1990年, 加拿大的麻醉指南中已删除建议术前饮食的部分, 建议每个麻醉科应有自己的规定[5]。可见, 世界上各国已放宽了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限, 针对我们目前急诊剖宫产手术较多, 我们规定选择性剖宫产至少禁食6h以上, 部分急需手术的产妇严格按照至少禁食2h以上否则将按饱胃处理, 剖宫产普遍采用的是连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孕妇几乎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只要加强术中监护与术后护理, 当孕妇出现恶心等症状时, 指导做深呼吸, 并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心理护理, 就能避免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我院1958例剖宫产术的麻醉也是采取椎管麻醉的多样性方法, 且都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麻醉后遗症, 这样看来选择椎管麻醉的任何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术中控制麻醉平面的过高和预防误吸的措施也很重要。对一些准备充分又确实需要全麻和静脉麻醉的产妇我们可用异丙酚来实施麻醉, 使用小剂量异丙酚 (用量2.0mg/kg) 对母体、胎儿、新生儿没有明显影响[6], 镇痛药采用麻醉性较强的芬太尼, 且小剂量单次静脉注射作用时间为30min, 对循环影响轻微, 起效快, 时效短, 易控制, 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 但大量重复使用易产生蓄积作用, 易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 且芬太尼易透过胎盘对胎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 在用药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给药方式、剂量、用药时间。从我院平常的临床麻醉工作看各级麻醉医生的自身操作技巧、熟练程度很是重要, 加强专业培训、业务学习, 重视围手术期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尤其是要加强麻醉医生的责任心, 很多麻醉当中出现的并发症只要做到认真、仔细、早发现、早处理都能避免发生。
从收集的资料看, 我们使用的腰硬联合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 0.75%布比卡因1mL正确使用也是安全有效的, 布比卡因是酰胺类长效局麻药, 具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胎盘转运率较低, 从椎管内进入母血的布比卡因只有极少量进入胎儿。因此, 临床常用的低浓度布比卡因用于产科麻醉对胎儿没有影响。布比卡因的神经毒性低于利多卡因和丁卡因[1], 再由于价格因素, 布比卡因仍是产科常用的局麻药[7]。随着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 新技术的开展, 腰麻的应用日趋增多。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给药剂量差别较大, 从7.5~15.0mg之间不等, 浓度也是差别很大, 从0.25%~0.75%都有报道[8]。我们的1153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产妇中只有30例用0.5%罗哌卡因1~2mL, 有97%的产妇使用0.75%布比卡因1mL, 麻醉效果是肯定的, 主要是考虑产妇的经济因素和麻醉医生的习惯因素。通过我们的经验看身高超过165cm的产妇稍微加快注射速度同样能达到手术麻醉平面的要求, 少数 (25例) 平面未达要求者也通过硬膜外加入少量2%利多卡因5~20mL也能较好的完成手术, 这与吴长毅等[9]依据身高调整腰硬联合麻醉时布比卡因的剂量, 身高160~165cm时应用8mg (0.5%布比卡因1.6mL) 进行个体化用药, 不仅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而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小剂量使用布比卡因结果相符。这些当然也制约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对新药品的尝试, 在麻醉药品和麻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落伍和滞后, 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改进。近年来也要报道称0.75%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术应用而出现神经毒性的后果, Philip J等[10]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发现产妇脊麻剖宫产术, 短暂神经症状群TNS (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 , 发生率0~8%, 与妊娠产妇的神经根 (脊髓) 对局麻药敏感性比正常人增加, 与妊娠期内分泌, 神经生理, 体态改变等有关。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此类病例, 因此, 0.75%布比卡因1mL在剖宫产术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使用是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
椎管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应用广泛后, 它的一些并发症的控制也就显得很是重要, 尤其是腰硬联合麻醉 (CSEA) 由于快速、安全、肌松效果好、局麻药量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和欢迎, 还可实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如何预防和治疗CSEA及其他椎管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引起的低血压一直是临床麻醉工作者探索的问题, 我们采用晶体或胶体液500mL对入室产妇适度预扩容、穿刺后左倾30°体位,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产妇反应都较为舒服, 这与俞增贵等[11]为采用快速扩容和采取左侧倾斜体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的研究相同。但是仍有1128例出现SBP下降30mmHg, 可见术中低血压仍是椎管麻醉不可避免的并发症, 并且引起如恶心呕吐、冒汗等一系列并发症, 当然饱胃、手术操作、情绪、疼痛等因素也是原因。我们也认为我们选择与术前比较下降30mmHg这个指标可能不能完全反映出现低血压的概念, 一般入室后由于精神紧张等因素造成血压偏高, 平静和麻醉后血压下降偏快有关, 应该选择术前基础血压的SBP下降30%较为妥当, 有待于在以后的观察中研究。在这些出现低血压的病例中常用的干预手段是加快输液和静脉注射麻黄素5~10mg, 并且大多数产妇通过加快输液得到缓解, 需使用麻黄素的较少 (345例) , 可见加速扩容仍是首要的治疗椎管麻醉引起低血压的方法, 对平面高、血压下降快, 下降程度大的产妇, 在有容量保证下麻黄素5~10mg静脉注射仍是解决麻醉后低血压问题的很好方法。
术后镇痛的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 可供选择的方法也很多, 以往研究可见剖宫产术后采用PCA镇痛, 有利于术后恢复, 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满意度。而且硬膜外自控镇痛比静脉自控镇痛更好地减轻术后应激反应, 效果更佳[12]。我们731例采用术后镇痛的产妇中除因脱落、阻塞、机械等原因终止镇痛的少数病例外其余病例VAS评分均为优良, 其中硬膜外自控镇痛701例, 占大多数。而且所有自控镇痛患者的按压次数也不多, 发生恶心呕吐、皮肤搔痒的并发症很少且程度都为较轻, 严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异常感觉运动障碍的患者没有, 全部产妇的留置导尿均在24h左右拔出导尿管后无明显尿潴留出现, 总体满意度均为满意以上,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本分析发现, 剖宫产手术麻醉及镇痛方法多样, 应注意术前评估, 正确选择麻醉方法,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佂的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尤其是腰麻后低血压出现较多, 我们通过控制腰麻注药速度、合理调节麻醉平面、麻醉前快速扩容、麻醉后加快输液或合理使用麻黄素的手段来处理, 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见椎管麻醉尤其是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因其效果确切、操作方便、并发症容易处理而且还能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 是目前剖宫产手术麻醉的较好方法。
摘要:目的 回顾1958例剖宫产术的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法, 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统计分析1958例剖宫产术实施不同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法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总结麻醉后并发症如低血压的处理。结果 从起效时间看, CEA组比CSEA组、SA组明显较慢,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麻醉效果3组产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SBP下降30mmHg的例数CEA组比CSEA组、SA组较少,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各组内使用麻黄素干预与发生麻醉后SBP下降30mmHg后通过快速输液处理的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麻醉后血压下降大多数病例都通过加快输液就能缓解;731例术后镇痛中大多数病例VAS评分均为优良, 709例自控镇痛按压次数2~5次不等, 发生恶心、呕吐等并发症29例。结论 剖宫产手术麻醉及镇痛方法多样, 椎管麻醉尤其是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因其效果确切、操作方便、并发症容易处理而且还能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是目前剖宫产手术麻醉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硬腰联合麻醉,椎管麻醉,剖宫产术,术后自控镇痛,低血压,麻黄素
参考文献
[1] 明安绍.硬膜外和全麻的比较[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85, 6:112.
[2] 庄心良, 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11~1310.
[3] 李海冰, 周守静, 梁伟民, 等.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影响[J].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 2007 (10) :399~402.
[4] Crenshaw JT, Winslow EH.Preoperative fasting:old habits die hard[J].AM J Nurs, 2002, 102 (5) :36~43.
[5] 张海兰, 崔永武, 刘芳.手术前禁食新观念[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160.
[6] Hein HAT, Putman JM.Is propofol a proper proposition for re-productive procedures[J].J Clin Anesth, 1997 (9) :611~613.
[7] 刘万枫, 王珊娟, 杭燕南.椎管内麻醉后神经并发症[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85~86.
[8] 张武, 黄德樱, 王光辉,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华中医学杂志, 2009, 33:154~156.
[9] 吴长毅, 张利萍.依据身高调整择期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时布比卡因剂量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513~51 5.
[10] Philip J, Sharma S, Gottumakkla V, et al.Transient neurologic syn-dromes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with lidocaine in obstetric patients[J].Anaesth Analg, 2001, 92:405~409.
[11] 俞增贵, 邹聪华, 陈彦青.剖宫产布比卡因腰麻合适剂量的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1079~1080.
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