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忍让主题广播稿
宽容忍让主题广播稿(精选7篇)
宽容忍让主题广播稿 第1篇
红领巾广播室广播稿
一、开场白
甲:采撷一缕阳光,编织成七彩的花环。
乙:留住一阵清风,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甲:付出一份真诚,打造出温馨的世界。乙:带走一丝烦恼,让快乐与我们同行。
合: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
甲:我是播音员*** 乙:我是播音员*** 甲:这一期我们为大家安排的栏目有《宽容精神》、《佳作欣赏》,希望大家能喜欢。
乙:首先为大家播送《宽容精神》。
【乙】宽容精神是做人必备的美德,不仅对今天也未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你我他以及其中宽容的内涵。同时,在一个促进多元文化发展、鼓励民-主对话的新世纪,宽容已从我们身边走向世界。
【甲】人能具有宽容精神是不容易的,首先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琐事做起。当人们遇到矛盾的时候,往往找别人的毛病,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骑车者撞了一个人,双方就开始了唇枪舌战:“你眼睛长哪了,不看车乱跑!”“你会不会骑车,往人身上撞!”
【乙】老师批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首先想到如何为自己辩护。老师表扬一个学生,其他学生就会说出被表扬者的许多缺点。谁都不从自己这里找责任,谁都不从别人那里找长处。如此这般,何处寻宽容?谅解、宽容、忍耐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很多人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甲】现在的青少年什么东西都有,就缺少理解人、宽容人的心胸与精神。也许正是什么东西都有,什么都来的太容易,才使青少年缺少了许多只有在磨难中才能懂得的道理。因为人需要在逆境中经历不同的锻炼,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在困难中别人没有提供帮助;他人做错了事给自己造成麻烦;遇到文化差异和互不理解的矛盾……在这些情况下,是反省自己还是责怪他人?是接受差异还是排斥差异?宽容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需要从内修自己开始。
【乙】青少年争强好斗之心较重。同学之间可以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自己做错了事,不着重检查自己,而非常在意别人批评的态度;两个好朋友一个进步受表扬了,另一个不首先为对方高兴,而是产生嫉妒;与人交往时,别人话说急躁一点就受不了;如果自己占理了,绝不能轻易饶过对方……。【甲】没有宽容,一点小事都能引起争端,就像在公共汽车上谁踩了谁一脚,也能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如果把这样的情绪放在世界的事务中,非得引发世界大战不可。有个同学课间时接来一杯水,突然后面另一同学猛地一撞,热水浇在了一位坐着的女同学的脖子上,随着一声尖叫。就开始了互相的争吵和责备:“真够损的,想把我烫死!”“不是我,是他把水撞到你那儿的。”“我脑门后面也没长眼睛。赖得着我吗?”争论永远无法分出对错,越是互不相让,越使矛盾尖锐,结果每个人都气鼓鼓的。一节课后,他们
【乙】平静了许多,那位女同学对刚才吵架的男同学说:“我没事了,衣服干了,脖子也不疼了,说不定还得谢谢你们俩,给我做了一次颈部轻松治疗。”那两个同学一楞,然后相对一笑,一个说:“对不起,我太莽撞了。”另一个也说:“不,是我太莽撞了。”
【甲】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宽容之心。乙:下面是《佳作欣赏》栏目 首先请听——班——同学的来稿 接下来请听——班——同学的来稿 下面请听——班——同学的来稿
甲: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乙:我们衷心地祝愿:红领巾广播站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愿它能带走你所有的烦恼,为你带去无尽的欢乐;
甲:愿它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伴随你度过金色的童年。乙:感谢大家的收听,再见。甲:再见!
宽容忍让主题广播稿 第2篇
2)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宋•林逋
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4) 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5)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6)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7)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8) 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9) 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10) 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11) 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1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3) 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
14)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15)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16) 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17)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18) 爱之深,责之严。(法国)
19) 宽猛相济能成事。
宽容忍让主题广播稿 第3篇
相比整个高中阶段来说,高二是“易出问题”阶段。到了高二,学生已基本适应了高中生活,他们不屑高一的学弟学妹,笑谈高三学长学姐拼命学习,强调突出个性与自我。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中纪律最松散的常是高二,起冲突最多的也常常在高二。因此,对高二学生加强宽容教育十分必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加人际关系的正能量,这样不仅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团结、促进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集体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正确理解宽容的含义。
2.认识宽容对自我成长、班级建设的意义。
3.学习宽容地对待他人。
三、活动准备
1.《悲惨世界》电影片段、寓言故事。
2.准备情境训练题。
3.制作课件。
四、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导入话题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个电影片段,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的感受。 (播放视频《悲惨世界》片段。视频内容简介:里,他受到主教的热情招待,不料,他半夜偷走主教家的银器后逃跑了。不久冉·阿让被警察抓回, 但主教宽恕了他,对警察说那些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并且把一对银烛台也一起送给了他。 主教的这一行为让冉·阿让十分感动,由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预设:冉·阿让十分可恶,受人款待,反而偷人东西;主教不该对冉·阿让那么宽容;主教很伟大;冉·阿让很可怜;等等。)
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是什么让冉·阿让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并影响了他一生?
(预设:主教对他的仁慈;主教的宽容;冉·阿让的悔恨;等等)
2.认识宽容,检视自己
(1)品读寓言,感悟宽容的魅力
师: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安德鲁·马修斯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我很认同这句话。有这样一则寓言,同学们请看:
(出示课件)
两匹马同行,一匹黑马将另一匹白马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伤的白马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黑马。
“你别再感到不安了,何况我也不是很疼。”白马说。
“我不是故意的。”黑马狡黠地说。
“我知道,所以我不生你的气啊!”白马豁达地说。
“那么如果我是故意的呢?”黑马嬉皮笑脸地问。
“我也不会生气的,因为你良心上的不安会惩罚你的。”白马说。
“如果我并没有良心上的不安呢?”黑马继续问。
“在你的良知还未觉醒的时候,我更不能抛弃你,我想我应该做的就是唤醒你。”白马说。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宽容?你不觉得委屈吗?”黑马不解地问。
师:不仅黑马不解,我想你们也可能不理解,如果你是白马,你会怎么做?你怎么看待故事中的黑马和白马?
(预设:黑马没有道歉,不懂感恩,对这种马不应该宽容,白马假装宽容,我觉得很做作;黑马是不慎咬伤白马的,它并不真的坏,其次它刨根问底是想了解事情真相,它是值得被宽容的;白马用心良苦,它用宽容来对待朋友,遇上这样的朋友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等等。)
师:白马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爱。白马不是软弱,更不是被虐狂,它只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比如,当同学与你发生冲突,因为你不想影响班级秩序而忍气,以后找准机会再耐心地与同学沟通。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对宽容的认识吗?
(预设:宽容就是别人伤害了你,你却不计较;宽容就是能包容别人的错误;宽容就是以德报怨;宽容就是用一千个理由让自己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宽容就是以爱为基石的处世行为。心中有爱我们才会去宽容他人,宽容的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
(2)思考问题,正确认识宽容
师:白马以德报怨,这是宽容的一种表现。宽容是一种美德,它的含义还很广,接下来,我们通过辨析一些观点来进一步正确认识宽容的内涵。
(出示课件)
以下关于宽容的话题,你认为正确的是:()
A.宽容绝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忍让。
B.宽容别人,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C.宽容不是理亏的表现,更不是软弱无能。
D.宽容友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
E.宽容可以无视对方的存在。
F.宽容就是免得惹麻烦。
(备注:A、C、D正确,其它三个选项错误。)
师:同学们,下面有四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你赞成哪一种?当然也可以提出问题或其他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出示课件)
(1)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打。(《圣经》)
(预设:有学生会问:这样会不会显得太软弱,太没人格?教师引导:不能简单地看表面意思,要理解其内涵,其实,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战胜英殖民者的,他爱世人,不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为的是不让怨恨泛滥,从而争取到更深程度的团结。)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预设:学生回答: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会生气,这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表现。教师引导:是的,当别人不理解我们时,我们不生气,寻找他们不理解的原因,然后自我加以改进,这样我们会变得更优秀,别人也会更容易理解我们。)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预设:有学生会问:这样做会不会太委屈自己?教师引导:大家别以为这是委屈自己。这看似吃亏了,但当你做了集体中最需要做又没人做的事情时,你将会成为大家都需要的朋友,将来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对你伸出友谊之手来回报你。)
师: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先哲名人的语录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而中华民族是崇尚宽容大度的民族,从战国时的“将相和”到清朝的“六尺巷”,许多感人的故事至今仍在传颂。今天我们所说的宽容,是在先贤思想基础上的传承和发展。
宽容如海,但海也有岸,所以宽容要有度,不要让过分的宽容变成放纵;一味地求和也不一定能有好结果,有时甚至会好心办坏事。因此,我们要擦亮眼睛,走出宽容的误区。比如,宽容绝不是软弱不敢惹,也不是和稀泥,不负责任。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我们所讲求的“宽容”,一定是在一定的法律规章、道德准则下进行的,这样对他人、对自己、对集体才是有利的。
3.情境思辨,学习宽容待人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我们或许会遇到一些矛盾冲突,下面我们来看三道情境思辨题,思考该如何应对。
(出示课件:情境思辨题一)
甲方在篮球场放了东西“占位置”,准备下课就打球,结果下课后看见场地被乙方占用。甲方说我们先占好的,乙方说先到才能先用。甲乙双方如何做到宽容?
(预设:以和为贵,宽容对方,可以打友谊赛,一起玩;或一方退让,另一方表示谢意;等等。)
师:宽容一些,肯吃点儿小亏,阐释出一种大度,成就了双方的和谐共处,意义远比打一场球深远得多。现在老师要播放一个动漫视频,当我按“暂停”时,请大家思考,接下来视频里的人会怎样做。
(出示课件:情境思辨题二。播放视频《小餐馆的故事》)
一个老爷爷在饭馆吃面条,坐在旁边的小青年趁其不备拿走了手机,正巧被服务员发现。小青年起身准备离开。
(预设: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老人宽容了小青年;110出警来处理;等等。)
师:让我们看看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继续播放视频)
小青年正要离开时,老爷爷也有所察觉。服务员拉住小青年正准备揭发,老爷爷说:“不好意思,我的手机掉了,能帮我找找吗?”小青年马上帮老爷爷“找”回了手机。老爷爷道出了不报警的原因:“因为宽容可以结善缘。”
师:宽容,有时可以拯救一个人。因为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出示课件:情境思辨题三)
公共汽车上人很多,一位女士无意间踩到了一位男士的脚,赶紧道歉说:“对不起,踩到你了。”
师:如果你是这位男士,你会怎样做?
(预设:我会说没关系;我会说不疼;我会不理睬;刚好我的心情很不好,并且皮鞋是新买的,我会责备女士,如香港“巴士阿叔”的架势;等等。)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积极。遇到这样的情景,宽容是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不过宽容也要讲技巧,请看这位男士的表现。
不料男士却说:“不不,应由我来说对不起,我的脚也太不苗条了。”哄地一声,车里响起了一片笑声。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真实故事。这位男士幽默地化解了女士的尴尬,赢得了乘客们的赞赏,这种理智和幽默的做法是一种对人宽容的表现。
以上三道情境思辨题启示我们,如何宽容待人可归结为三点:互相退让、友善解围、充分谅解。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法,相信对同学们会很有帮助的。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师:现在我们回到课的开头提到的“是什么让冉·阿让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这一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只有一个答案:尊重与爱!尊重他人的自由,爱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宽容可以融化偏执的心灵,宽容可以引领误入歧途的羔羊。一个人的宽容可以带动两个人的宽容,两个人的宽容可以带动很多人的宽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认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宽容,同学间的友谊将会更加深厚;有了宽容,我们的班级将会更加团结;有了宽容,我们的校园将会更加和谐!
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来,在日记本里给需要宽容对待但你却没给予宽容的人写几句话,让我们常怀宽容之心,迎接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纪念中学,广东佛山,528511)
专家点评(丁如许,上海新纪元教育研究院丁如许工作室领衔人、特级教师)
宽容,是一个有难度的话题。但这堂主题活动课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认识的高度、情感的温度和方法的效度。
其一,认识有高度。如今在不少高中弥漫着“多得一分,干掉千人”的暴戾之气。而本课教师显然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二,相较整个高中阶段来说,是“易出问题”阶段,学校中纪律松散的常是高二,冲突最多的常在高二。教师正是出于以上的考量,选择了宽容这一话题,并做了精心设计。从视频导入到品读寓言,从答题思考到情境辨析,作者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宽容的魅力、意义、内涵以及做到宽容的方法。
其二,情感有温度。浏览全篇,我们感受到情感的温度,感受到爱的传递。本课教师或智慧引领揭示寓言的涵义,或开合自如分享先贤的哲思。而字里行间,关键词就是一个“爱”字。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爱”:“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爱!”“宽容就是以爱为基石的处世行为,心中有爱我们才会去宽容他人,宽容的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只有一个答案:尊重与爱!尊重他人的自由,爱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教师以炽烈的情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
其三,方法有效度。主题教育课的显著特点就是重视“导之以法”。在本课中,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一是教师在情境思辨题的讨论支招中,提出了互相退让、友善解围、充分谅解三个方法,指出这是应对生活矛盾的有效方法。二是教师在这节课中,对视频的观感、情境的思辨等,不是急于认识的统一、认识的强加,而是耐心引导、认真聆听,也在这一过程中间接地表现了“宽容”,增强了说理的效果。三是全课首尾呼应,重点突出,以雨果作品的影片导入,以雨果的名言结束,巧妙的设计浸润于心。
宽容忍让——和谐关系的准则 第4篇
班主任的“看家本领”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题。“和谐共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大到和谐世界、和谐中国、和谐江苏、和谐徐州……小到和谐铜山、和谐村镇、和谐学校、和谐班级……那么,班级的和谐离不开学生间的和谐关系。然而,学生之间却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学生闹矛盾。究竟如何处理矛盾,以营造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忍让,是营造学生间和谐关系的法宝。
说到处理学生矛盾,则是班主任的“家常事”。对此,班主任各有各的“看家本领”。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种类型:
“不闻不问”型。对于学生间的小矛盾,诸如:谁说谁一句脏话、谁踩谁一脚、谁拿谁一块橡皮之类,老师认为这些纯属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娃娃事”,没什么好问的,便置之不理,或随口一句“这点小事,也汇报!”就算处理了。这种小报告在低年级学生中比比皆是。其实,在成人眼里看起来芝麻粒大的小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认真的、重要的,置之不理的后果,一是纵容“被告”变本加厉、肆意妄为;二是迫使“原告”忍气吞声、无处说理。发展下去,学生间的矛盾不会因漠视而平息,反而会恶化、升级,甚至导致班级秩序混乱,一发不可收拾。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毛病会发展成大问题,我们要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这种“不闻不问”型的做法可休矣。
“简单粗暴”型,这类教师信奉“从严治班”的管理理念。凡是学生闹矛盾,孰是孰非,一经查实,则对犯错学生“严惩不贷”,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厉声喝斥,甚至找家长,在班上“通报批评”。然而,教育的结果,学生也未因惧怕教师的威严而收敛,矛盾却仍然“涛声依旧”,究其因,犯错学生在“严打”中强化了“我是坏孩子的意识”,生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渐渐地适应了“严打”的环境,进化成“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不败之身。可见,“简单粗暴”型的教育方式亦可拋弃。
“无私公正”型。大凡对学生闹矛盾产生的“民事纠纷”,一律严肃地“开庭公开审理”。教师则俨然以“大法官”的姿态,坚持真理,弘扬正气。学生则各自成为自己的“辩护律师”,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申辩”。尽管“律师们”“巧舌词簧”,可是“大法官”深入调查,明察秋毫,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数情况下,是非曲直一般都逃不过“法眼”。最终,在“人证”“物证”面前,“犯罪分子”不得不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事实得以查清,正义得到捍卫。“法官”宣布“审判结果”——“休庭”。
上述三类教育方式,前两种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无需多说。然而,第三类“无私公正”型教育方式可能就会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下面是这类教育方式的一个案例。
两位同学闹矛盾找到了班主任,女生哭成了泪人,男生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老师问道:“说说吧,怎么回事?”
女生哭泣着说:“他打我……”设等女生说完,男生就争辩道:“是你先把鸡毛毽踢到我桌上的!”女生也不相让:“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就打我厂男生马上“还击”:“你也打我了!”
看到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老师脸色不好看了:“好!好!好!一个一个地说。晁梦婷,你先说。”
“我踢鸡毛毽,不小心踢到了他位上,他就打我两拳,还踹我一脚。”女生一脸委屈。
“不对!我正在读课外书,你故意把鸡毛毽踢到我座位上,我不让你踢,你还踢……你也打我了……”男生也振振有词。一个说是不小心,另一个说是故意的,谁是谁非?
“你是不是故意踢到他座位上的呢?”老师问女生。
“不是!”女生一口咬定。
“哼!就是故意的!”男生气呼呼的。
“好了!暂且不论是不是故意的!‘君子动口不动手’,打人是不对的。你们俩谁先动手打人的?”老师转移了问题。
“是他先打我!”女生抹着眼泪说。
“是他……”男生马上回应。
“好吧!你们俩各说各的理,当时有谁在旁边能给你们作证?”老师开始了深入地调查。
接着,在“目击证人”的“证词”下,终于查明了“真相”:原来,女生起先不小心将鸡毛毽踢到男生座位上,男生就发出了“严重警告”:“再踢到我座位上,就揍你!”女生也不示弱,竟故意将毽子踢到男生的头上去了,于是,血气方刚的男生便动了手,两人扭打在一起时被同学们及时分开,找到老师处理。“铁证如山”,两人不得不“低头认罪”。至此,老师舒了口气,又开始了苦口婆心的规劝、教育:什么不该在教室内踢毽子,更不该把毽子故意蹋在别人头上;什么不该欺负女同学,更不能动手打人;什么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云云。一番大道理说得两人不由地低下了头,然而,当他们走出办公室时,却仍互不搭理。
现象思考
“无私公正”型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处理事。是为了查明事实真相,让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还事实公正,息事宁人。这种教育方式至少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学生缺乏正确看待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学生总是用放大镜找别人的错误,用缩小镜看自己的问题,只强调别人的错误,对自己的问题则避而不谈,甚至遮遮掩掩,专挑别人的错儿,就会对事件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萌生厌烦对方的情绪,滋长对自己的袒护心理。久之,便会养成爱说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影响学生间和谐相处。其实,学生间出现矛盾并不可怕,所谓“牙齿还能咬着腮帮子”呢,同学相处,有些磕磕碰碰是常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对事情的认识较幼稚,更容易出现小矛盾。因此,在学生出现矛盾时,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学会如何处理矛盾,从而融洽相处。上述案例中,在矛盾面前,双方互相指责,互相揭短。隐藏事实真相,甚至不惜诬陷对方。一番唇枪舌剑,双方的心理备受伤害,心理矛盾愈发激化。后来,在事实面前,两人不得不“低头认罪”。但是,虽然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心中却仍记得别人的错儿。尽管老师抛出一番大道理,耐心地规劝教育,但是,心灵的伤害怎么会因为空洞的说教而弥合?从学生走出教室的表现看,事情表面上得到了平息,学生的心理矛盾却并没有化解。
对策
处理矛盾的关键不仅要关注事,更
应关注入。不仅要澄清事实,认识是非曲直,更要教会学生处理事,教会学生做人。要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处理矛盾成为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契机。
佛教主张“宽容忍让”,要人们能够包容和感化“罪恶”,从而消除矛盾,促使别人改恶从善。我们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礼让”,同样强调对别人的错误采取宽容忍让,达到以礼待人,和睦相处。历史上,身为上卿的蔺相如曾数次回避大将军廉颇的挑衅,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宽容大度的高贵人格,最终感动了气势逼人的当朝元老廉颇,廉颇亦负荆请罪,两人重新和好相处,为赵国的安定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宽容忍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处理学生矛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忍让。宽容忍让,意味着从“我,的角度,应当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待自己的错误,毛主席主张的“自我批评”,历来为人们所提倡。自我批评,就是要正视自己的错儿,首先要找一找自己的过错,然后勇敢地向对方主动承认自己的不对,向别人致歉,以求得谅解。宽容忍让,意味着从“他”的角度,应当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不要紧抓不放,斤斤计较,甚至怀恨在心,而应学会宽容别人的错儿,过往不究,和谐相处。
基于上述理念,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我便采取了“团结融洽”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间的矛盾,首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而教育他们宽容对方的过失,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向对方致歉。最终不计前嫌,和好如初,营造出和谐的同学关系。
一次,两名同学闹矛盾找到我,两人都阴沉着脸——看得出,他们都急切地想为自己辩解。我心平气和地轻声对他们说:“我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知道你们都吃了亏,也都犯了错儿。现在,你们要做的不是念着对方的错,惦记着自己吃的亏。重要的是应当好好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学会‘自我批评’”。
说到这里,我发现俩人的脸色好看了许多,心情也放松了一些。“好吧,”我接着说道,“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错误,看谁说得全面、真实。”
陈曦小声说:“我不该说他的坏话……”
听到陈曦的话,赵良涛脸上露出一丝羞愧,轻声说:“我不该打她,也不该骂她……”
“我也骂他了,也打了他一下……”陈曦又补充了“两点”。
“我还踢了她一脚,是我先动手打她的……黄老师,都是我的错……”赵良涛一脸真诚。
“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承认错误,老师非常高兴。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遇到矛盾时勇于自我批评。那么,对于同学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处理呢?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六尺巷’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
听故事?当然愿意!——两人眼中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喜悦的神情,暂时忘记了不开心。
“安徽桐城有一个叫做,六尺巷’的巷子。这条极平常的小巷却名扬古今,因为它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说,清代这里曾住着姓张和姓吴的两户人家。两家人因建围墙而争地皮。张姓人家有一人叫张英,他在京城做礼部尚书的高官。于是,张家人便修书一封向张英求助。接到家书,张英随即修书一封,寄回老家。家人打开看时,只见信里题诗一首……”说到这里,我故意打住。问道:“你们觉得信里讲得会是什么意思?”
陈曦抢先说:“可能是要派人帮助自己的家人……”
赵良涛说:“不对!张英是要家人不要争地皮了。”
“赵良涛说得有道理!”我夸奖说,“诗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听到这里,两人不约而同地愣住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意外和感动。
“听到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我启发说。
陈曦说:“许多有权势的人都依仗权势为家族争利,张英身为朝廷高官,却不像他们那样,反而教育他们相让,真让人敬佩!”
赵良涛说:“张英不仅不依仗权势欺负乡邻百姓,还让家人忍让邻居,太让人感动了!”
“你们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英的家人也深明大义,将准备建的围墙真的退让了三尺。”停了一下,我又启发说,“你们知道事情的结果吗?”
“我知道!”——又是陈曦!她迫不及待地说:“这个故事叫‘六尺巷’,我猜,邻居肯定会被张英的官德感动,将围墙也退让了三尺,就形成了六尺巷。”陈曦一脸自信。
“真聪明!没错,从此以后,两家人不争不吵,和好如初。这条六尺巷成为互谅互让的美德的象征。”讲完故事,我充满期待地望着他们。
“黄老师,我明白了,同学之间闹矛盾要互相忍让……”陈曦低着头说道。
赵良涛满脸羞愧:“我不应该和同学闹矛盾,我要向陈曦道歉。”说完,他真诚地向陈曦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陈曦也感动地说:“对不起!”
我微笑着说:“看到你们这么懂事。老师很欣慰!其实,同学之间偶尔总会出现些小摩擦,这时由于我们都不愿吃亏,互不相让,于是矛盾便被激化。如果我们互相尊重,相互忍让一下,一切都会和谐美好。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嘛!科学统计表明,在偌大的地球上,两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是两亿分之一。在茫茫人海中,我们都很庆幸能够有缘遇见,并成为师生,成为同学。我们要珍惜师生情、同学情啊!又怎么能随随便便闹矛盾呢?”
听了我的话,两人的面靥烂笑如花。
“团结融洽”型教育方式的目的不仅在处理事,更在于教育人。让学生端正对待矛盾的态度,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学会宽容忍让的处事美德,从而创造和谐美好的交往氛围。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警醒,自我批评,各自“坦白”自己的错误,当“受伤者”听到“伤害人”真诚认错时,心里一定会萌生许多感动,亦会自认错误。这种自我批评既教育了自己,又感动了对方,是化解矛盾的好方式。
通过双方“自我批评”,矛盾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学生的内心仍存有隔阂,此时,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处理矛盾。教师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六尺巷”的故事启发学生,让他们领悟故事中蕴含的与人宽容忍让、和谐相处的做人之理。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地相互致歉。最后,在“相逢便是缘”“珍惜友情”的诠释中,两位同学的恩怨灰飞烟灭,化干戈为玉帛,又和好如初。
戴尔·卡耐基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狄更斯语)俗话说:“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宽容忍让是有知识、有教养的表现。宽容忍让,变隐藏过错为自我批评,变指责对方为宽容接纳,营造了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关于宽容忍让的名言 第5篇
2) 很多时候,跟自己过不去的,是我们自己。
3)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未来还没有来临,无论以后会怎样,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有这个,现在。
4) 宽宏大量,何所不容。 明罗贯中
5) 宽容并不是姑息错误和软弱,而是一种坚强和勇敢。 中国周向潮
6)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7) 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公心,一双欣赏的眼。
8)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 西拉斯
9)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谊;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大气;舍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实在;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
10)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爱因斯坦
11)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麽大,可是一个好人的心是容得下全世界的。 意大利罗大里
12)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宋朱熹)
13) 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越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和谅解。
14) 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赞美宽容、忍让、友善的古诗 第6篇
(第一首)
宽容大度事人生,海阔天高任尔行;
纵然十万八千里,甜酸苦辣蜜酿成。
无欲则刚薄红尘,德高望重厚报涌;
心胸怀抱星月日,还怕乾坤不苍穹。
(第二首)
大将额前跑马欢,中堂腹内卧舟船,
严于律己开山快,厚以待人凿路宽,
不计前嫌结善果,眦睚必报惹仇冤,
得失众寡天留道,城府微薄度百川。
(第三首)
宰相胸怀纳百川,诸葛肚里可行船。
七擒孟获获归蜀,三气周瑜瑜入泉。
长辈宽容忠厚伴,晚生孝顺寿福添。
夕阳晚照居家乐,美满和谐尽笑谈。
(第四首)
天忍风雷深邃美,海容狂浪乐逍遥。
时光宽度方延续,弓箭紧张将疾飙。
器小易盈犹可鉴,德弘遐畅甚能钊。
怀情莫失心中爱,试比自然谁善饶?
(第五首)
狭路相逢退在先,让人一步地天宽。
黄连入口心中苦,怒发中冠鬓早斑。
性可原时留一面,人能容处待三番。
负亏非是无能辈,维有格高才值钱。
(第六首)
海纳百川天地明,阳光和煦自温情;
人生自古谁无过,一笑泯仇浊水清。
君子宽怀坦荡荡,小人狭隘戚营营;
容人就是容自己,广阔天空任我行。
(第七首)
地北天南坐一堂,银屏相聚本难忘。
互帮互学机缘短,交往交流情意长。
友善宽容堪表率,推诚置腹显忠良。
弟兄姊妹多珍重,作赋吟诗品味香。
(第八首)
人生一世不轻松,笑对沧桑过百庚。
亲水亲山寻自在,对他对己送宽容。
求名尔诈俗尘满,逐利心贪德路空。
云卷云舒包日月,莲心虽苦盏中清。
(第九首)
四海同仁聚一堂,无须暗箭太锋芒。
冰冰恶语人情短,暖暖诚心友谊长。
嫉妒猜疑丢挚切,宽容信任得忠良。
宽容忍让是个宝的人生哲理 第7篇
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了一次宽容,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
当你受到无辜伤害或被他人欺侮时,你是以牙还牙呢?还是宽容忍让呢?
我们从印度伟大文学界家泰弋尔的<画家的报复>一文中,会找到很有说明力的答案。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的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惟一方式。
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
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
他把画撕得粉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心存报复,自己所受的伤害会比对方更大。报复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驱向疯狂的边缘,报复还能把无罪推向有罪。据有关方面介绍,现在有很多的`刑事案件就是因报复而引起的。
宽容忍让主题广播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