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
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第1篇
关键字:破窗效应 中学 课堂教学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辛巴杜做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将第一辆车的车棚打开,并摘掉车牌,放在加州帕洛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里,结果汽车当天就被偷走了;将第二辆车完好地放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社区,几个星期之后,汽车完好无损,后来,他用锤子在汽车的玻璃窗上敲了一个洞,几个小时之后,汽车就被盗了。根据这个实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总结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辆汽车或一幢建筑物保存完好,没有被损坏,那么其他人一般也不会故意地破坏它;相反,如果车窗或建筑物的窗户遭到了破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修复,那么它的原有秩序就会被打乱,从而产生无序感,这很可能导致暗示性地纵容,并引发更大的破坏,甚至是犯罪。破窗效应广泛运用于经济管理、行为矫正、班级管理等领域,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所以,分析破窗效应的真正内涵,研究破窗效应的积极启示,对改进中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 提前预防“第一扇破窗”。
1.赏识教育。
“第一扇破窗”是破窗效应出现的前提。“第一扇破窗”出现之后,第二扇破窗、第三扇破窗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甚至直接出现盗窃行为。但是如果我们能防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现,那么破窗效应就无从谈起。所以,人们在看到美的事物的时候,往往也会倾向于保护美的事物、学习美的事物,而看到杂乱无章的事物时,往往任其自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开展赏识教育,即无论对学困生还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应该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全面看待学生。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学生很可能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以致于语文成绩较好;而在数学或其他学科的学习上缺乏学习动力,再加上原有基础较差,他的这一学科或多个学科就会处于低水平状态。科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认真对待这些学生,充分分析学生的差异性,走出把学生成绩等同于学生的全部能力的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做好示范。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职责。课堂是学生与教师接触的第一平台,上好课是教师做好示范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应该规范课堂语言,尽量避免出现“嗯”、“啊”、“这个”等口头禅,做到言简意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规范非语言交际,以文明礼仪影响学生,防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现。
二、 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
第一扇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是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原因。如果及时对第一扇破窗进行修复,那么第一扇破窗的波及面就会得到有效遏制,第二扇破窗、第三扇破窗就不会出现,破窗效应也就不会出现。所以,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防止课堂破窗效应的出现。例如,当有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与同学讲话或者直接扰乱课堂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办法,或用眼神凝视,以维护课堂秩序,或通过夸张发音、加大停顿时间来制止学生的某一行为,恩威并施,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三、 充分肯定“补窗”行为。
避免破窗固然重要,但补窗行为则更为关键。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补窗行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导整个课堂教学,把控教学秩序与教学进展,与学生积极沟通与交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加入补窗行动中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得到积极暗示,促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转变。例如,当教师向某一个学生提问时,这个学生可能基础差或不认真听讲而不能完全回答出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多鼓励这一学生,同时也应该警醒这一学生,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态势,只有这样,学生的破窗效应才能得到转化。
四、开展分组教学。
从本质上来看,破窗效应是个体相互屈从的结果,即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周边的其他人的行为而做出屈从行为,例如,一个学生上课迟到,另一个学生也可能故意跟着迟到,这样一个跟着一个,整个班级的学生就都会出现迟到的行为。为更好地避免破窗效应,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开展分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性行为习惯。
第一,科学分组。相对而言,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相差不大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绩、能力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组,尽量做到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适当将成绩、能力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能力较差的学生组合成一组,使学生的良好兴趣爱好、成绩、能力得到有效扩展,由一个学生影响到其他学生。
第二,开展分组教学。科学分组之后,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给学生安排任务,让每组学生分工合作,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全面提高其学习能力。
第三,正确评估、诊断教与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破窗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推动中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郝迷章.巧借“破窗效应”的积极影响进行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11-112.
[2]胡耀征.简析班级建设中的“破窗效应”[J].中等职业教育.2010(10):57-59.
[3]吕京,罗大珍,郑艳.“破窗理论”与英语和谐课堂的构建[J].世纪桥.2011(10):90-92.
[4]卢天宇.破窗效应理论对中学实验课堂管理的启示[J].教学研究.2014(1):36-38.
[5]邱清华.“窗”可破,“破窗效应”不可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3):11-13.
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第2篇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之《破窗效应》 有感
这个寒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一书,非常有趣,特别是其中的破窗效应一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美国斯坦福大学心 这家津巴多做过一 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一 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 顶棚打开, 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 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 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 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 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 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种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管理中也很常见: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是趋众心理的一种清晰体现,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衍变和推波助澜。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一大批孩子们在教室里面疯狂捣乱,相互追逐,干扰其他学生专心学习。教师追问到原因,反而不断有学生委屈地抗议:"又不是我一个人,还有某某""他的行为比我还恶劣。"言外之意,自己不是祸根的本源,老师似乎冤枉了自己。再如,教室的板凳座椅有了破坏的痕迹,有孩子在桌面用刀子划出一道伤痕后,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也未进行指责,不及时批评教,越来越多的桌子就会出现残缺。
杜绝破窗效应,是一门技术活,关乎细心和明锐,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和发展的观点,这是思维先导,一定要摒弃小问题无需在意的思维定势。首先,要有一颗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随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端倪,与细微处捕捉到问题的源头。正如莫泊桑在《项链》开头写着:"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败坏你。"小事情不处理,就会导致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时刻防止破窗行为的发生,并做出应对的补全行动。看到学生随地吐痰后,如果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放置了痰盂,其余孩子把教室打扫干干净净,学生势必受到环境的感染,不好意思吐痰。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大家势必都会不好意思。
杜绝破窗效应,第二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传播正能量,不让一丝负面因素占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性格习惯养成。这是最关键的行动策略。光是口头说教,蜻蜓点水般的唠叨,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处理方式,或无具体引导的细则,就不能有效阻止破窗行为的继续恶化。对于第一个破窗的行为者,教师要做出合理的、坚决的惩罚,促使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并对其错误行为予以补救,为自己的破窗行为负责任;对于相继破窗的依附跟随者,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从动机、态度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破窗效应对集体和个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的丧失。在某种程度,有些人的破窗是有意而为之,多数的破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受到了诱导,行为发生偏差。人是集体化的产物,日常行为也不免受到大众者的驱使。在某些环境下,人总有种法不责众的潜意识潜藏在内,或者认为:大家都做了,我做一下也无妨,害怕被孤立、边缘、排斥。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既然有人做了,他就开始下意识地效仿,随着效仿者数量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加入,破窗行为最终恶化为一种强大的风气和浪潮,不断侵袭并干扰着其他学生。
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第3篇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也发现了同样的“破窗理论”;班级中经常犯错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被改教, 就会影响其他的学生并可能导致其他的学生效仿;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如果没有被及时制止, 就会影响别的学生或本人没有时间学习。
1“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诱发因素
1.1 对“第一次”不重视
班主任对“第一次”的处理至关重要。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大扫除如果每个“第一次”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 严格实施, 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就能很好地完成;反之, 若有某个“第一次”不到位、不严密, 想再亡羊补牢, 严格要求, 难度就大得多, 这样下去就会形成“破窗效应”。
1.2 对错误行为的制止不及时
在班级管理中, 一些教师常常忽视了对班级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行为的及时制止和处理, 如教室地面上有一张废纸、一口痰、学生迟到等。长此以往, 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1.3 对错误行为的教育不得法
有时班主任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只是轻描淡写, 教育不能深入人心, 学生很有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这样, 也容易产生“破窗效应”。
1.4 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严格
如果对犯错误学生教育、惩罚不严格, 不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就会使坏风气、坏习惯有机可乘, 也会产生“破窗效应”。
2“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2.1 防“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
很多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当中, 对于处理特殊学生或者特殊问题感觉很麻烦, 产生厌烦心理, 于是会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教师心里会想:你老是给我找麻烦我干脆就不理你, 看你能惹出什么来。其实, 这样听之任之的作法, 恰恰是毁掉一个班级的开始, 所以,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才能避免更大的问题。
2.2 批评的技巧
小题大做是有道理的。抓住学生的错误或者特殊事件进行放大镜式的处理, 专门利用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狠抓狠打, 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一旦教育在这个学生身上起到效果, 其他的学生也就有了警惕, 相同的错误也就很少有人会犯了。但是, 不要轻易、频繁地批评学生, 以免做无效劳动。心理学认为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 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 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 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做出抵抗反应, 并不断地增强抵抗力, 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攻击时, 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 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 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所以,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优选疫苗”;地点合适, 尽量不在公开场合, 顾全学生颜面;态度明确, 就事论事,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喜欢的是我的做法, 我做错了事情, 只要及时改正, 他还是喜欢我这个人的;批评学生时, 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述, 语气尽量诚恳, 理由充分, 用词准确恰当, 公正客观地明确指出学生所犯错误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同时表达自己惋惜难过的心情。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有助于他们真正接受教师的批评。
2.3 小有成效大表扬
学生一旦有了点滴的进步, 班主任也要及时发现, 并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舞人心, 也能安慰受批评学生的心灵, 还能使学生在不断的表扬中找到继续努力的动力。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重中之重。
卫生纪律都是为学习服务的, 学习搞不好, 对学生而言可能注定他人生的改变, 对教师而言是教育教学的失败。我们不否认学生智力的差别, 也不推崇“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朽论。我们只是在反思, 作为学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巨大差别的原因。这里面有智力因素, 但这个学生若是出现厌学, 逃学, 甚至出现一无所获的结果时, 那就是教师在这个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及时地帮他修复学习中出现的“破窗”, 以至于他学习的大楼千疮百孔。
反过来,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及时发现后进生之所以后进的“破窗”, 并尽最大限度的修补的话, 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就不会出现太大差距。他学习的习惯、态度、以及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技巧方法也同样能运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这对他的一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触觉, 细心观察, 见微知著, 对于个别学生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小过错”, 要“小题大做”, 引起重视, 以防止“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形成风气后再采取措施, 既耗精力, 收效又不明显。
摘要:班级管理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实现学生自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也是德育工作的成功体现。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破窗理论, 对班级某些典型现象诱发因素的分析以及探讨班级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破窗理论,破窗效应,诱发,启示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 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3] (美)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海南出版社, 2003.
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第4篇
沙丁鱼不爱动,被捕上来不久就会死。于是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这就是管理学界有名的鲶鱼效应,用来比喻在企业中通过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增加内部人才竞争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内部血液循环的良性发展,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鲶鱼效应 - 具备特质
1、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迅速发现组织停滞不前的病症所在,并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说话算话、强势作风:科学地决策,并能够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导创新、结果导向:提倡创新,塑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臵、薪酬设计和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思想,体现创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视野: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发展的方向以及现存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地辨别未来人才,裁减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拖后腿人员。
5、系统视角、敢于变革: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自己看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队伍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效益。
丛飞的故事
丛飞(1969.10.29~2006.04.20)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去世前捐献角膜:爱心大使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履行他最后的爱心之举,为活着的人留下光明。在去世的10天前,丛飞和父亲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丛飞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他还提出,去世后捐出眼角膜。丛飞捐献的眼角膜使5名眼疾患者受益。
去世前捐献角膜:爱心大使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履行他最后的爱心之举,为活着的人留下光明。在去世的10天前,丛飞和父亲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丛飞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他还提出,去世后捐出眼角膜。丛飞捐献的眼角膜使5名眼疾患者受益。
用人之长
用人之长有三大要点:见人之长,识人之异,育人之才。
用人之长的第一个要点,是“见人之长”:用人不要看他有什么缺点,而是看他能做什么。德鲁克说,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的唯一目的。
用人之长的第二个要点是“识人之异”:每个人的长处各有不同,经理人对员工要区别对待,在用人上,包括激励、奖励、提拔等,要量身定做。
要做到用人之长,先要知道组织中都是些什么人。根据德鲁克的说法,组织中没有“完人”,没有“牛人”,都是些“常人”。
第一,组织中没有“完人”。所谓的完人,即使不是无能之辈,也是平庸之辈。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会很突出,就像有高峰,就必定会有深谷一样。
第二,组织中没有“牛人”,只有“某一方面牛”的人。没有人能够各方面都强。人往往只能在一个领域取得杰出成果,最多也不过几个领域而已。
第三,组织中都是“常人”。德鲁克说:“特别能干的人,其实不需要组织,也不想要组织。单干对他们更合适。”
然而,组织的目的,就是发挥这些“常人”的长处,让他们的短处变得无关紧要。一句话,组织就是让一群常人可以做出非常之事。比如,一个不善于抛头露面的会计师,如果自己独立执业大概无法维护客户关系,但是如果他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大可以躲在办公室中,专心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会计。
用人之长的心态
要做到用人之长,管理者不仅要知道自己创造业绩的,不是雇来愉悦自己的。因此,自面对的是“常人”,而非“完人”或者“牛人”,己该问的问题不是“他跟我相处得如何”,而是还要排除以下的心态。这些心态许多管理者都“他能贡献什么”。
会有,只有经常提醒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地把第三,不要误解“严格”。不要把严格理解它们消除。 为吹毛求疵、大挑毛病。真正严格的上司,是
第一,不要自己心虚。如果一个管理者看在问“这个下属能做什么”之后,要求他必须人首先是看这个人不能做什么,而不是他能够做到。
做什么,这很可能是自己内心虚弱的表现:把第四,不要误解“职位”和“人”的关系。别人的长处看成威胁。 一方面,不要削足适履,让人去适应职位。另
第二,不要误解下属的角色:下属是雇来一方面,不能因人设岗。
用人之短
我们一贯倡导“用其所长”,这固然值得发扬,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还倡导一种理念,就是“善用人短”,这更值得我们摸索。有人说,容人之长、用人之长不易,容人之短、用人之短更难。如果管理者能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善于发现和挖掘潜藏于短处的优势,大胆取他人之“短”,用他人之“短”,就会收到化短为长、点石成金的奇效。
其一,要辩证地看待长与短。人的长处和短处是相对的,变化着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在一定的条件下,长与短都有可能相互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高明的领导者,就在于辩证地看待长与短,善于知长识短、短中见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
其二,善用人短,点石成金。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都有短处。但如果你把一个人的“短处”用对了地方,用得恰到好处,就可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现代企业中善用人短的大有人在,例如: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柯达公司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结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还给公司增加了可观的利润。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胜过正常人,真可谓善用人短,化短为长。
这给我们以启发,“善用人者无废人,善用物者无弃物”。领导者在实践中若能巧妙而合理地利用人的某些短处安排工作,比如,让爱钻牛角尖、喜欢较真的人,从事技术攻关工作;让能言善辩、善于交际的人,做公关与营销工作;让爱挑剔、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让说话直率、好提意见的人,做行风监督工作;让谨小慎微、敏感多虑的人,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让斤斤计较、爱盘算的人,做财务管理工作;让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人,担任突击队队长凡此种种,以人的短处来定岗,反而能把短处变成优势,把缺点化作优点。这样,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第5篇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跳出来了。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这只跳蚤变的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面对这样一个实验,我想到了我教学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偏差。
那一个个跳高冠军跳蚤就好比我们那些本来资质都不错的学生。以前我遇上不听话的学生还有不写作业的,我一律一棍子打死的方式:全部罚蹲马步。但后来发现我越是处罚那些学生越不上进,我的一次次处罚就仿佛变成了加在学生们头上的玻璃罩,让孩子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觉得自己就是不行,就是差生。他们的情绪日渐低落,上课更是走神,每每这时,我的批评也更多,学生从心底里由烦生厌,从而自暴自弃。
面对那些本来还天真烂漫的孩子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我心里也很着急。后来在一次坐车旅行中,偶遇一位良师,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发现我工作上的不足。首先体罚就是不可行的,这已经是在触犯法律了。无论理由是什么,这样做都是犯法。其二,一次次的体罚就是一次次的降低的玻璃罩。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但老师一次次过高的要求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于是,每当学生进步了一点点的时候,我都会及时的表扬,有的同学从来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当第一次举手,答对了我的提问的时候,我看到他眼里饱含的是兴奋的光芒,而当我一句真诚的表扬说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通红的脸蛋和那一直强忍的笑意。
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第6篇
大自然中很多动物能给人类启示。
就拿乌贼来说吧,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乌贼体内的囊状能分泌一种黑色液体,乌贼遇到危险时就会喷出那种黑色液体,会引诱敌人追它那去,使乌贼逃走,科学家们依照乌贼的这种功能,发明出了鱼雷诱饵,这种鱼雷酷似潜艇,会让对方分辨不出鱼雷的真假,给了我方潜艇逃跑的时间。
人们还从长颈鹿身上找到了启示,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头离心脏有三米,全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血液送到大脑。按道理说,长颈鹿低头喝水时,应该会因为血压过高从而倒致血管破裂面死,但是,长颈鹿却并没有死,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长期的研究之后发现,终于明白长颈鹿低头喝水不死的原因为,原来,是长鹿的身上裹着一层厚皮紧紧箍住了血管,限制住了血压。飞机设计师和航空生物学家依照长颈鹿的原理,设计出了一种新颖的“抗荷服”,从而解决了超高速歼击机驾驶员在突然加速爬升时因脑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这种“抗荷服”内有一种装置,当飞机加速时可压缩空气,也能对血管产生相应的压力,这比长颈鹿的厚皮更高明了。还有很多,比如:野猪和防毒面具;蜗牛和内窥镜等。
破窗效应的启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