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近年收治的1142例妊娠妇女, 其中有110例在剖宫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 所占比例为9.6%。年龄23~36岁, 平均年龄27.9岁。孕周为37~42周, 平均39.2周。其中初产妇67例, 占60.9%, 经产妇43例, 占39.1%。分娩前已诊断子宫肌瘤者49例, 占44.5%, 其余为术中发现。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单纯进行剖宫术患者。年龄22~38岁, 年均年龄28.7岁。孕周为37~42周, 平均38.9周。其中初产妇36例, 占60.0%, 经产妇24例, 占40.0%。2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孕次等方面比较无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行子宫下段腹壁横切口剖宫产, 手术均与腹膜内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时12例为横形切口, 98例为纵切口。如果瘤体位于子宫体上, 在瘤体上纵行切口直达瘤核。对于子宫前壁的肌瘤则无需另行切口。对地位于切口处的直径较大的肿瘤先行切除, 其它的在取出胎儿后再行切除, 缝合方式用吸收缝线, 采用钉书方式连续缝合肌层, 浆膜层内翻连续包埋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检测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1) 术中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2组术中情况比较, 2组手术时间、术中缩宫素用量, 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 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 观察组值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无差异P>0.05。 (2) 术后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 2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 体温恢复时间、产褥病发生率, 恶露干净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即子宫平滑肌瘤是人体最常见的良必肿瘤之一[2], 是女性生殖系统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结缔组织混合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30~50岁的中年妇女发病率高达20%以上, 其中年龄>40岁的妇女约有50%患有子宫肌瘤[3]。子宫肌瘤之所以在生育年龄段的妇女高发, 主要因为其于雌激素及孕激素的高分泌有关系, 而孕激素可促进子宫肌瘤的有丝分裂, 促进肿瘤的生长。

妊娠分娩过程中子宫肌瘤的情况分2种, 一种为肌瘤较小且产妇无症状, 极易被忽略。另一种情况则是肌瘤较大, 一般直径>5cm, 分娩过程中嵌顿在盆腔内的肌瘤可能阻塞产道, 造成难产存在于子宫壁上的肌瘤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 使产程延长, 影响产妇分娩, 或引起产后出血或子宫复旧不良, 这些都增加了剖宫产的危险。而且因为子宫肌瘤于雌性激素与孕激素的关系密切子宫肌瘤在育龄期间不会自行消退。因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为孕产妇高危因素之一, 子宫肌瘤的存在可以涉及分娩结束后的产褥期子宫复旧, 同时作为一种良性肿瘤, 子宫肌瘤亦有癌变的可能因此, 将其切除是促进产后恢复, 防止恶性疾病的方法。在剖宫产时同时进行子宫切除术, 即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及节约患者的时间, 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4~5]。

现在关于行剖宫术的同时是否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1) 反对在剖宫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都认为, 在即将妊娠的子宫高度充血, 此时行肌瘤剔除术易造成出血量大的问题。 (2) 在妊娠期间, 由于激素的高分泌造成肌瘤软化,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因此切除肌瘤时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还认为肌瘤可能于产后自行缩小, 而不会对肌体造成影响。关于剖宫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否会引起产后大量出血及围手术期病率, 一直面临争议。本研究表明, 剖宫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不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在比较了术中及术后24h出血后, 表明剖宫术中切除肌瘤不会增加出血风险。本研究110例病例在于单纯行剖宫术60例患者进行比较, 除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缩宫术的用量大于对照组外, 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 肛门恢复排气时间, 体温恢复时间、产褥病发生率, 恶露干净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2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与以往的临床研究一致[6]。因此可以认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不增加出血及围手术期病率, 有选择性并由有经验医师操作, 手术是安全的。

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10例, 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单纯行剖宫产术患者为对照组, 比较2组在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缩宫素用量, 术后24h出血量, 血红蛋白下降值, 肛门恢复排气时间, 体温恢复时间、产褥病发生率, 恶露干净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剖宫产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组与对照组比较, 手术时间、术中缩宫素用量均显著增加 (P<0.05) 。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 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 体温恢复时间、产褥病发生率, 恶露干净时间及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切除术, 不会增加出血量及产褥病的发生率, 并且可以节约患者时间及减少经济花费, 降低患者痛苦, 安全可行,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切除

参考文献

[1] 杨蕾, 侯红瑛, 范建辉, 等.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的处理与手术方式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2) :3601.

[2] 马丽, 谢淑武, 朱焰, 等.子宫肌瘤相关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 2007, 10 (27) :679~683.

[3] 钱麟, 齐聪, 张勤苹.补肾消瘤方治疗80例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l (8) :574~576.

[4] 张淑敏.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08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药, 2005, 27 (7) :511.

[5] 张国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8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12) :1700.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第2篇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 年龄22~35岁, 身高155~170cm, 体重55~75kg, ASAⅠ~Ⅱ级, 生产足月且无妊娠合并症的产妇, 按照每组20例, 随机分为E A组和CSEA组。

1.2 麻醉方法及处理

2组患者术前准备及用药相同, 均肌注阿托品0.5mg和苯比妥钠0.1g, 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和EKG, 常规鼻导管吸氧。在麻醉操作前快速滴入晶体液300~500mL。CSEA组采用国产 (驼人) 联合穿刺针16G/25G经L2/3点穿刺, 见脑脊液滴出, 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注入0.75%布比卡因+10%葡萄糖混合液 (布比卡因8~12mg) , 控制注入速度在15~20s内, 拔除腰麻针, 向硬膜外腔向头置管3.5cm, 如麻醉平面未达到要求, 可从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5~10mL以提升麻醉平面达到预定要求, EA组用16G硬外穿刺针经L1~2间隙穿刺并向头端置管3~5cm, 按常规注入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后, 视需要分次追加全量局麻药 (0.75%盐酸布比卡因) , 调节麻平达T6, 为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2组产妇平卧后摇床左倾15~30°。术中低血压时 (收缩压<基础30%或<90mmHg) , 予以麻黄碱5~15mg, 可重复给药, 出现心率缓慢时 (HR<55次/min) , 予以阿托品0.3~0.5mg。

1.3 监测指标

(1) 麻醉过程中最高阻滞平面。 (2) 新生儿I-D时间及Apgar评分。 (3) 麻醉效果的评定:差, 肌松差, 有明显牵拉痛, 需辅助阵痛、镇静药物才能完成手术;良, 患者会感到轻微不适, 并伴有轻度牵拉反射, 但是可以配合手术;优, 患者没有不适现象, 肌松好手术且手术顺利。 (4) 到达麻醉阻滞平面所需要的时间; (5) 麻醉结果及不良反应 (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 。 (6) 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1) EA组有3例低血压, CSEA组有4例低血压, 均为一过性, 经面罩吸氧, 加快输液滴速及应用麻黄碱后回复正常。2组患者BP、HR、SPO2和EKG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2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孕次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 麻醉最高阻滞平面、I-D时间、到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 2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5, **P<0.01) , 见表1, CSEA组麻醉阻滞效果优良者占多数, 麻醉阻滞完善率达100%, 明显优于EA组, 而不良反应方面, 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2组术后随访均无头痛等并发症, 见表2。 (3) 新生儿Apgar评分2组患者中, 评分为10分的是5min Apgar, 评分均>7分的是1min Apgar, 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3 结语

现在产科剖宫手术应用CSEA是安全、可行的。绝大部分的手术为急症手术, 虽然腰硬联合麻醉具有麻醉阻滞效果完善、肌松好、方便产科医师操作、诱导快等优点, 但有一过性血压下降, 只要预防和综合处理措施得当的话, 对母婴是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的。

注:与EA组比较, *P<0.05, **P<0.01

摘要:目的 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 应用于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需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施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 组和硬膜外麻 (EA) 组, 每组20例, CSEA组用药为0.75%盐酸布比卡因8~12mg+10%葡萄糖1mL, EA组用药为0.75%盐酸布比卡因5~10mL, 2组皆控制麻醉平面达T7水平, 监测并记录BP、SPO2、EKG、HR, 麻醉最高阻滞平面, 到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 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 (I-D) , 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CSEA麻醉最高阻滞平面比EA组少 (P<0.05) , 到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比EA组少 (P<0.01) , CSEA组I-D短于EA组 (P<0.05) , CSEA组麻醉阻滞效果优于EA组, 2组新生儿评分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CSEA综合腰麻和硬膜外麻的优点, 具有诱导快、阻滞完善、对循环呼吸干扰少、母婴安全的优点, 用于剖宫产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 刘继云, 李荣胜, 吴为玲, 等.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700.

[2] 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1996, 11:210.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妇产科住院的ASAⅠ~Ⅱ级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临产妇48例, 年龄21~39岁, 平均年龄 (25.6±4.3) 岁, 身高152~170cm, 体重48~65kg, 本组所有产妇术前无特殊妊娠合并症, 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 (观察组24例) 和单纯硬膜外麻醉组 (对照组24例) , 其中合并有臀位26例, 瘢痕子宫35例, 羊水过少20例, 所有产妇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2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孕周以及手术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2 组产妇入室后常规吸氧, 接多参数监测仪监测ECG、BP、SPO2、RR, 术前均肌注苯巴比妥钠100mg和阿托品0.

5mg。并建立静脉通路, 麻醉前快速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10m L/kg, 产妇均取左侧卧位, 选择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再经硬膜外穿刺针导入腰麻针, 见脑脊液清亮后鞘内注药, 观察组在30s内注入0.75%布比卡因2m L+10%葡萄糖溶液1m L, 退出腰穿针并于硬膜外管3.5cm, 麻醉后迅速将产妇为平卧, 适当调节体位, 控制平面在T6~T8。对照组常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 向硬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4m L试验量, 观察5min无全脊麻后, 硬膜外再注药6~10m L。2组均取仰卧位后左倾15°, 预防低血压与仰卧位综合征发生。

2 结果

观察组24例中, 发生低血压8例, 发生率33.3%;对照组发生低血压6例, 发生率25%, 2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麻醉效果, 优23例, 良1例, 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优11例, 良9例, 优良率83.3%。2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麻醉诱导时间及血压下降至最低值出现时间, 观察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 对照组2例, 2组产妇均无头痛发生。

3 讨论

急诊剖宫产的麻醉首先需要考虑产妇特殊的生理变化和母婴安全, 故对麻醉的要求较高[3]。采用腰麻-硬膜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均能满足手术要求。CEA使麻醉诱导时间较长, 表现为术野肌松较差, 手术牵拉痛及宫缩痛, 导致麻醉效果不够理想, 术者及产妇均不满意。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通过细腰穿针将局麻药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 作用于脊神经, 使麻醉诱导时间缩短, 镇痛及肌松作用完全, 内脏牵拉反应少, 避免了应用镇静镇痛药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4]。由于其麻醉起效更快、腹肌更松弛, 可以在产妇平卧后即可开始消毒、手术, 短时间内完善的麻醉效果, 为手术快速娩出胎儿赢得了时间;若手术时间超过腰麻作用时间, 可通过硬膜外导管及时用药, 使手术时间不受限制[5]。

腰麻-硬膜联合麻醉起效迅速;效果确切, 腰骶神经阻滞充分, 麻醉时间不受限制;运动神经阻滞完全, 局麻药用量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 术后硬膜外镇痛, 肌松完全和无明显的循环呼吸干扰[7], 真正的腰麻“不接触”技术。不过任何麻醉技术都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2种麻醉技术的联合应用增加了麻醉管理的复杂性、困难性和风险性;硬联合阻滞麻醉时也有并发症的发生, 同样存在麻醉风险。因此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 还要对个体化合理用药和麻醉平面严格控制, 且充分扩容及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的发生, 这样才能可作为急诊剖宫产术的麻醉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住院需行剖宫产的48例临产妇, 随机平均分为2组, 观察组24例为腰硬联合麻醉 (CSEA) , 对照组24例为硬膜外麻醉 (CEA) ;观察比较2组产妇用药后的血压变化、诱导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诱导时间及术中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都能够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 但是CSEA起效快, 肌松完善, 不良反应少, 更适合急诊剖宫产手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01~803.

[2] 尹学军.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学龄儿童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5) :275~276.

[3] 王华民, 李志学, 曲仁海.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10年临床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9, 19 (10) :624~625.

[4] Choi DH, Kim JA, Chung IS.Comparison of combined spinal anes-thesia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J].Acta Anaesth Scand, 2004, 44:214~219.

[5] 何朝霞, 姚素贞.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对新生儿评分影响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 12 (3) :14.

[6] 顾正峰, 胡毅平, 王桂龙.腰硬联合麻醉后平卧不去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3) :209.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妇产科经综合检查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 对照组45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2~41岁, 中位年龄 (26.5±3.42) 岁, 孕周34~39周, 中位孕周 (36.5±2.03) 周, 产次 (1.25±0.31) 次, 体重 (36.82±2.54) kg, 对照组患者年龄23~40岁, 中位年龄 (26.5±3.39) 岁, 孕周35~39周, 中位孕周 (37±1.98) 周, 产次 (1.27±0.30) 次, 体重 (35.97±2.65) kg。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耻上横切口, 常规开腹, 打开膀胱反折腹膜, 切开子宫壁, 分离胎膜, 做小切口放出羊水, 向两侧延长胎膜切口并将两侧切缘向子宫切口两侧翻转、固定, 拉出胎儿, 剥离、剪除胎盘, 胎膜, 撒布消炎粉, 缝合子宫。

观察组:胎头娩出后舍下含服卡孕栓1 mg, 胎儿娩出后胎盘附着部位宫体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 另建一路血管通路缓慢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5%葡萄糖溶液维持子宫收缩。

对照组:儿娩出后胎盘附着部位宫体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 另建一路血管通路缓慢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5%葡萄糖溶液维持子宫收缩。

1.3 观察指标和计算方法

患者血压、脉搏变化通过生命检测仪监测, 出血量计量:用容积法计算术中用吸引器收集术中出血量 (吸引器吸引前先将瓶中羊水倒掉) , 用称质量法称量敷料质量, 用面积法估算手术巾、单上的出血量;术后出血量称会阴垫质量计算, 计算术后2 h及术后2~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诊断标准:术后24 h出血量>500 m L为产后出血。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中、术后出血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情况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术后2 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后2~24 h出血对比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后出血2例, 占4.4%, 对照组5例, 占11.1%, 两组产后出血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39, P<0.05) 。

2.2 两组用药后血压变化比较

两组用药后血压变化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两组术中、术后1 h、术后2 h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两种预防出血的用药方法对患者血压影响差异不大。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 , 是妊娠妇女特有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孕前血压正常, 妊娠20周以后发生浮肿、蛋白尿、高血压, 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脑出血、心脏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威胁产妇和胎儿安全。妊高征的危害还在于它会导致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 这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2]。患者术前治疗中应用的镇静、解痉药物及因高血压容易引起的子宫肌层水肿容易造成剖宫产手术中、术后出血, 因此, 针对患有妊娠高血压的产妇实施剖宫产时, 要考虑到可能引发产中、产后出血的各种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出血[3]。仇永贤[4]认为预防和减少出血是妊娠高血压患者剖宫产手术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卡孕栓是PGF 2α的衍生物, 具有较强的对促平滑肌收缩作用, 通过舌下含服给药, 药物可被直接吸收而进入循环系统, 不必经肝脏就能通过血循环直到子宫,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卡孕栓减少剖宫产出血具有简便、省时, 不良反应少, 对无菌操影响小的优点。为探讨分析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妊娠高血压术中、术后出血的效果, 对该院90例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 应用卡孕栓的观察组术中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两组血压变化差异不大, 提示积极的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妊娠高血压的剖宫产术中、术后预防出血措施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采取预防性措施对出血量减少的作用。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观察组术后2 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后224 h出血对比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后出血2例, 占4.4%, 对照组5例, 占11.1%;两种预防出血的用药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1 h、术后2 h血压影响差异不大。结论 应用卡孕栓预防妊娠高血压的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术,出血

参考文献

[1] 卢现英.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结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 :115.

[2] 韦修娟.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终止妊娠的临床疗效分析[J].右江医学, 2010 (1) :43-44.

[3] 霍震, 刘素琼.不同程度的妊高征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改变的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 (S1) :30-32.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56例, 均有明确的剖宫产指征, ASA分级Ⅰ~Ⅱ级, 同时排除神经系统疾患、心、肺严重合并症、凝血机能障碍、药物过敏等产妇。全部产妇术前对麻醉方案均知情同意。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78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为 (28.6±11.2) 岁;孕周37.5~41周, 平均孕周 (39.2±1.6) 周;体重50~76kg, 平均体重 (62.7±8.4) kg;其中初产妇49例, 经产妇29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为 (29.1±11.5) 岁;孕周37.5~40.5周, 平均孕周 (39.6±1.9) 周;体重51~75kg, 平均体重 (63.2±9.1) kg;其中初产妇50例, 经产妇28例。

2组产妇从年龄、孕周、体重、产次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全部产妇均给予面罩吸氧和心电监护, 并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静脉滴注林格氏液300mL。产妇均取左侧卧位, 对照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 于L 2~L 3间隙穿刺, 穿刺成功后于头向置管3cm, 注入2%利多卡因[1]。观察组产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 于L2~L3间隙穿刺, 穿刺针斜面向上直入法穿刺, 见脑脊液后以0.1mL/s速度注入0.5%罗比卡因重比重液2.5mL。置入硬膜外导管后嘱产妇取平卧位, 每2分钟进行针尖测试麻醉平面。麻醉平面不足者, 经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直至麻醉平面到T6[2]。确认麻醉起效后开始手术。

整个麻醉过程密切监测产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等。观察并比较2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 疗效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疼痛程度。取10cm标尺, 0cm表示无痛, 10cm表示剧烈疼痛, 嘱患者根据疼痛感觉自行选择标尺位置。数字越大, 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3]。

如同一产妇发生几种不良反应, 以症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计1次。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对照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为 (215.4±54.1) s, 观察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为 (58.3±3.4) s。2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VAS评分比较

对照组产妇VAS评分为 (1.8±0.2) , 观察组产妇VAS评分为 (1.7±0.2) 。2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产妇发生恶心呕吐8例、头痛4例、低血压3例、心动过缓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观察组产妇发生恶心呕吐5例、头痛3 例、低血压1例、心动过缓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 (表1)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剖宫产术中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 且不良反应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 为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5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 观察组产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并比较2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2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产妇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剖宫产术中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 且不良反应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春霞.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17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产妇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26) :2683~2684.

[2] 罗小玲, 陈世彪, 张本军, 等.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0 (4) :88~91.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

剖宫产术中呕吐范文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近年收治的1142例妊娠妇女, 其中有110例在剖宫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 所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