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第1篇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语言:________________

思想:

(一).课前预习

1、直线与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有几种方法?

3.门扇的两边是平行的,当门扇绕着一边转动时,另一边与门框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课本的对边是平行的,将课本的一边紧贴桌面,沿着这条边转动课本,课本的上边缘与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二)新课探究a 例1.1:如图.直线a与直线b共面吗?

2.

直线a与平面 相交吗?

练习1:判断对错

(1).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

(2).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3).过平面外一点有无数个直线与这条平面平行。

(4)直线a与平面α不平行,即a与平面α相交.

(5) 直线a∥b,直线b平面α,则直线a∥平面α.

(6)直线a∥平面α,直线b平面α,则直线a∥b.

2.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a//α,bÌα则a//bB. 若a//α,b//α则a//b

C. 若a//b,bÌα则a//αD. 若a//b,bÌα则a//α或bÌα

3.在长方体ABCD-A1B1C1D1的面中:

(1)与直线AB平行的平面是:(2)与直线A A1平行的平面是:

(3)与直线AD平行的平面是:__________

A

1例2如图, 已知E、F分别是三棱锥A-BCD的侧棱AB、AD中点, 求证: EF//平面BCD.D

A

练习1.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M、 N分别是BC和A1B1的中点,求证:MN∥平面

AAC11C

1 N B

1C1

2.已知正方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正方形ABEF所在的平面相交与AB,M、N分别

是AC、BF上的点且AM=FN 求证:MN//平面BCE

F

C D

E

B

3..一个长方体木块如图所示, 要经过平面A1C1内一点P和棱BC将木块锯开, 应怎样画线 ?

1A

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平面平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前预习

(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 (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

(二)新课探究

例1(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3)、如果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练习1.(1).若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分别与平面β平行,则α与β平行;(2) 若平面α内的有无数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则α与β平行;(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过已知平面外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5) 过已知平面外一条直线,必能作出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

2.直线a∥平面α,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这无数条直线中与直线 a 平行

的()

(A)至少有一条(B)至多有一条(C)有且只有一条(D)不可能有

3.已知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c中,a,b,c,,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4.如果两个平面分别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2、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求证:平面AB1D1//平面C1BD。

练习1:如图,设E,F,E1,F1分别是长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B,CD,A1B1,C1D

1的中点,

求证:平面ED1//平面BF1

2.如图为A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G分别为ABC、ABD、BCD的重心, (1)求证:平面MNG//平面ACD; (2)求SMNG:SADC

D H C

A

A

3.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DD1的中点,判断BD1与平面AEC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第2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

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如图,直线L1与直线L

2、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如果∠1=∠5,直线L1与L3又有何位置关系?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2、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

要求:

1、小组合作(每组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员等进行明确分工);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画三折。

⑴.推平行线法。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

2、∠

3、∠4。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 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1.课本练习: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

⑴若∠1=750,∠2=7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⑵若∠2=750,∠3=10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2.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图(1)∠1=1210,∠2=1200,∠3=1200;

图(2)∠1=1200,∠2=600,∠3=620。

对这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因为题目简单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此时马上推出范例教学。

2、如图∠C+∠A=∠AEC,判断AB和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辅助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

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说一说,写一写:

1. 如图,∠1=∠2=∠3。填空:

⑴ ∵ ∠1=∠2( )

∴ ∥ ( )

⑵ ∵∠2=∠3( )

∴ ∥ ( )

2.如图,已知直线L

1、L2被直线L3所截,∠1+∠2=1800。请说明L1与L2平行的理由。

练习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动手。

说明:练习1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更正,教师作注意点补充;练习2由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同练,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在巡视时可做提示,最后集体批阅。

因为我所面向的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总体的素养相比较市直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我在对练习的选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课内练习,我想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总是有他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取性。当然对于好的学校或者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提高,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它又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在一种实际的背景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对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情况随机来定,课内有

时间,可以让同桌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假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索,但是不作强制要求。

附加题:

⑴小明和小刚分别在河两岸,每人手中各有两根表杠和一个侧角仪,他们应该怎样判断两岸是否平行(设河岸是两条直线)?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⑵一个合格的弯行管道,当 ∠C=600,∠B= 时,才能在经历两次拐弯后保持平行(AB∥CD)。请写出理由。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第3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若a∥b,b∥c,则a与c不相交.A.1个B.2个C.3个D.4个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A.平行或相交B.垂直或相交C.垂直或平行D.平行、垂直或相交

3.如图1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A.∠BAD=∠BCDB.∠1=∠2;C.∠3=∠4D.∠BAC=∠ACD

(1)(2)(3)

4.如图2所示,如果∠D=∠EFC,那么()

A.AD∥BCB.EF∥BCC.AB∥DCD.AD∥EF

5.如图3所示,能判断AB∥CE的条件是()

A.∠A=∠ACEB.∠A=∠ECDC.∠B=∠BCAD.∠B=∠ACE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B.内错角都相等

C.同旁内角可能相等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边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另一边相互()

A.平行B.垂直C.平行或垂直D.平行或垂直或相交

8、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且只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相交于P,若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2.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b,c满足a⊥b,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3、如图,光线AB、CD被一个平面镜反射,此时∠1=∠3,∠2=∠4,那么AB和CD的位置关系是,BE和DF的位置关系是.

4、如图,AB∥EF,∠ECD=∠E,则CD∥AB.说理如下: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相交于P,若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6.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b,c满足a⊥b,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7.如图所示,BE是AB的延长线,量得∠CBE=∠A=∠C.

(1)由∠CBE=∠A可以判断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

(2)由∠CBE=∠C可以判断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

三、训练平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已知∠1=∠2,AB平分∠DAB,试说明DC∥AB.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EF和AB,CD分别相交于K,H,且EG⊥AB,∠CHF=600,∠E=•¬30°,试说明AB∥CD.

四、解答题:(共23分)

1、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 (11分)

2、如图所示,请写出能够得到直线AB∥CD的所有直接条件. (12分)

五、根据下列要求画图.(15分)

1、如图(1)所示,过点A画MN∥BC;

2、如图(2)所示,过点P画PE∥OA,交OB于点E,过点P画PH∥OB,交OA于点H;

3、如图(3)所示,过点C画CE∥DA,与AB交于点E,过点C画CF∥DB,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F.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矩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重难点

关键

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

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

关键: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具

平行四边形

学法

探究,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实物:平行四边形,提问学生: (1)这个是什么图形? (2)它具有不稳定性,那么在运动变化中,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发生了变化 (3)如果使它的一个内角变成直角,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

那么我们就把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矩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二、探究矩形性质

既然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它就应该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那么它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矩形纸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说说矩形特殊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我们要验证这些命题的正确性,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验证它们。

请同学们自己来证明前两个猜想,学生板演过程。

请同学展示矩形有几条对称轴,以及对称轴的条数

三、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观察矩形,(1)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可以归下类吗?

(2)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如果以一个直角三角形为研究对象,观察点O是什么?猜猜AO与BD的关系是什么? (3)验证你的猜想。

得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

已知△ABC中,∠ABC=9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则AC=_____㎝; (2)若∠C=30°,AB=5㎝,则 AC=_____㎝,BD=_____㎝.

五、小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第5篇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用作图工具画平行线,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3.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要点梳理】

要点

一、平行线的定义及画法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果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要点诠释:

(1)平行线的定义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是两条直线;三是不相交,三者缺一不可;

(2)有时说两条射线平行或线段平行,实际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两条线段不相交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特别地,重合的直线视为一条直线,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位置关系.

2.平行线的画法:

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平行线的步骤:

①落: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

③推:沿着直尺平移三角板,使与已知直线重合的直角边通过已知点.

④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要点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要点诠释:

(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 (2)公理中“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唯一.

(3)“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要点

三、直线平行的判定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

∵ ∠3=∠

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

∵ ∠1=∠2

∴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

∵ ∠4+∠2=180°

∴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即由数推形.【典型例题】

类型

一、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C.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叫做平行线

【答案】C

【解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不相交就平行,但在空间就不一定了,故A选项错;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相交的两条曲线就不是平行线,故B选项错;平行线是针对两条直线而言.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不一定不相交,故D选项错.

【总结升华】本例属于对概念的考查,应从平行线的概念入手进行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A.平行或垂直B.平行或相交C.垂直或相交D.平行、垂直或相交

【答案】B

类型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只有一条;②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③因为a∥b,c∥d,所以a∥d;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A.1个B 2个C.3个D.4个

【答案】 A

【解析】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无数条,故①错;②中的点在直线外还是在直线上位置不明确,所以②错,③中b与c的位置关系不明确,所以③也是错误的;根据平行公理可知④正确,故选A.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内容,要正确理解必须要抓住关键字词及其重要特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比较中理解.

举一反三:

【变式】直线a∥b,b∥c,则直线a与c的位置关系是.【答案】平行

类型

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

3. (江苏)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现给出下列四个条件:

①∠1=∠5;②∠1=∠7;③∠2+∠3=180°;④∠4=∠7,其中能判断a∥b的条件的序号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思路点拨】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判断.

【答案】A

【解析】①由∠1=∠5可推出a∥b,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1=∠7,又∠7=∠5,

∴∠1=∠5,可推出a∥b.

③∠2+∠3=180°不能推出a∥b.

④∠4=∠7不能推出a∥b.

【总结升华】从题目的结论出发分析所要说明的结论能成立,必须具备的是哪些条件,再看这些条件成立又需具备什么条件,直到追溯到已知条件为止.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A.∠1=∠3B.∠2=∠3C.∠4=∠5D.∠2+∠4=1800

【答案】B

【高清课堂:平行线及判定例1】

【变式2】已知,如图,BE平分ABC,CF平分BCD,1=2,求证:AB//CD.

【答案】∵ 1=2

∴ 21=22 ,即∠ABC=∠BCD

∴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图所示,由(1)∠1=∠3,(2)∠BAD=∠DCB,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思路点拨】试着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答案与解析】

解:(1)由∠1=∠3,

可判定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由∠BAD=∠DCB,∠1=∠3得:

∠2=∠BAD-∠1=∠DCB-∠3=∠4(等式性质),即∠2=∠4

可以判定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综上,由(1)(2)可判定:AD∥BC,AB∥CD.

【总结升华】本题探索结论的过程采用了“由因索果”的方法.即在条件下探索由这些条件可推导出哪些结论,再由这些结论推导出新的结论,直到得出结果.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解:这两条直线平行.理由如下:

如图:

∵ b⊥a,c⊥a

∴ ∠1=∠2=90°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总结升华】本题的结论可以作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高清课堂:平行线及判定例5】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如图,EFEG,GMEG,1=2,AB与C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解:AB∥CD.理由如下:如图:

∵ EFEG,GMEG (已知),

∴∠FEQ=∠MGE=90°(垂直的定义).

又∵∠1=∠2(已知),

∴∠FEQ -∠1=∠MGE -∠2 (等式性质),

即∠3=∠4.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第6篇

郭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导学案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范文第1篇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有三个分别...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