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本质范文
欧姆定律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欧姆定律实验;意义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自然界中、生活中以及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探究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引起变化的条件,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重视实验教学,就是重视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学物理中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代表意义十分突出。
一、欧姆定律实验中,影响电流大小因素的实验猜想的逻辑推理及意义
实验猜想是探究实验的重要方面。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猜想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物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科学的猜想是探究实验的动力,它是基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应用思维递推其中各因素存在的逻辑关联,从而得出的假设结果。欧姆定律的实验逻辑性非常严密,而实验猜想是逻辑递推的结果。因此,教学中应通过复习电压、电阻的物理意义,启发学生得出影响电路中电流的因素,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猜想。举例如下:
1. 复习电压和电阻的物理意义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它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进行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 问题的提出与猜想
问题: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猜想: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问题:电流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猜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递推: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
二、 欧姆定律实验中的变量关系及数学模型的逻辑关系
在研究物理规律时,我们要确定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就要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在等同条件下研究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数理关系,从而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使物理问题变得简洁而明了,这就是物理公式的意义。
在欧姆定理的实验教学中,要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就必须令电阻(R)不变。根据猜想,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应该适合数模 y=f(x)=kx的形式;要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必令电压(U)为常数,根据猜想,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应适合数模 y=f(x)=k/x的形式,所以在教学中明白应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是建立欧姆定律I=U/R的关键。
三、 通过欧姆定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取得实验数据,建立数据间的函数模型及图象对于理解物理规律十分明确,也十分直观。欧姆定律实验对数据的处理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可以用“比率”的实验进行分析。如,测量密度实验,研究影响压强因素的实验等等。在实验分析中,利用数模逻辑建立系统分析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四、欧姆定律实验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典型示范意义
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它的成立应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之内。欧姆定律只适应于最简单的纯电阻电路,且要尽量是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足够小,在稳恒低压的条件下欧姆定理的电流(I)与电压(U)的线性关系才能成立。這是因为导体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电流流过导体会产生热效应。
任何科学实验中变量的控制都有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点明定律成立的条件。
欧姆定律实验的典型示范意义在于它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从问题的提出到猜想的逻辑推理。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以及自主探索,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关联性和启发性。因此,对中学实验教学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应付实验的现象,把物理实验“白板化”、“课件化”。许多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回放实验课件替代学生做实验,或者有的教师让学生依照课件的步骤重复实验的过程。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主思考的过程,慢慢失去了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当然也就失去了科学实验的本来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编辑:谢颖丽
欧姆定律本质范文第2篇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欧姆定律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电压和电阻对安全用电的影响;防雷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
一、欧姆定律
1.当R一定时,U越大,I越大
2.当U一定时,R越小,I越大
二、安全用电
1.高压危险
2.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三、雷电与防雷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说明
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回忆所学的知识。
通过回顾旧知识,加强理解。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压线要架在高空?
下雨天为什么不要在大树下玩?
电吹风为什么不可带进浴室?
学生认真思考。
通过分析当U一定时,R越小,I越大;
当R一定时,U越大,I越小。
从理论上知道影响电流的因素。
联系实际应用欧姆定律回答上述前两个问题:人是导体,电压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大,对人就越危险;人在潮湿和干燥的时候电阻不同,潮湿时电阻小于干燥时,电阻小会使电流变大,造成危险。
结合理论分析实际。
学生听讲解,思考。
通过设问使学生思考,寻找答案。
从理论过渡到实际,再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雷电的实质是放电现象。
由于电流强大而会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我们通常装避雷针来防雷。
介绍有关雷电的知识及危害。
通过阅读有关避雷针的资料,了解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与避雷针的发明。
学生认真阅读并记忆。
阅读并记忆。
欧姆定律本质范文第3篇
摘 要:《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这幅画作名贯中西。对《清明上河图》中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且从多角度揭示其艺术美的展现手法,以期对探究艺术美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美;本质;特征
劳动创造了美,而在不同人的眼中,美存在不同的概念。艺术美表示的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一种非功利性的自我认证,从本质而言,美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哲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美学研究的是审美价值、审美观念和审美现象等相关活动。艺术美学门类繁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而艺术和美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也是构成艺术美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美能够在艺术形式或者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中得到体现。艺术美是在美学的角度对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艺术框架的范围内进行美学观察。本文对艺术美学领域内《清明上河图》的物质承载进行了分析。
一、《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本质
农村和集市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最主要构图要素,这幅画作彰显了北宋时期京都的繁华场面,将各个阶层人们的生存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幅画作中总共涉及814个人,每一个人都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表情生动,各具特色;房屋、牲畜、河流、小桥流水等诸多要素都在该作品中得以体现,这幅画作彰显了艺术气息,以人物为载体突出了美的享受。虽然从表面上看作品杂乱无章,表现出了市井下层民众的生活百态,但是每一个人物和勾画要素之间都有章可循,人物、牲畜、亭台楼阁以及流水的组合都严格遵循一定的规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有一种秩序森严的感觉,虽然画面吵闹,但是让人感觉到美感。画作中的人们都沉浸在各自的生活中,我们仿佛从画作中真实感受到了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其中。作者的功底深厚,笔法细腻,形式性的符号都让人赏心悦目,不仅彰显了艺术美的基础层次,更达到了感性的高度,自然而然地将我们带入到画卷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想象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了想象也就不存在艺术作品。作者将现实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加工手段和处理,加之个人深厚的功力进行勾勒,从而形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仅仅是对生活进行简单的描摹,将会失去艺术美感,其体现的也只能是单调的劳动场景,而如果在艺术作品中将作者的阅历和无限的想象力融入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来源于生活的素材相连接,便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欣赏者也要发挥无限的想象对作者的意图进行思忖,一旦展开了想象,人们和画作之间的距离就缩小了,才能够真正了解画作本身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自我价值认证的虚拟形象构建完成,使我们和画作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从而接近艺术作品本身的核心层次。艺术家在作品创作时首先要能够打动自己,这样才能够给欣赏者带来震撼,从而实现创作目的。
艺术创造者必须学会自我享受和自我欣赏,从而为欣赏者获得情感共鸣提供保障,欣赏者和创作者在自我确认上获得共鸣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清明上河图》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舒适的城市生活转化为每个人的行动,使个人的丰富想象力在变化多端的画卷中得以展现,而这种艺术魅力不论是身处何地的观察者都难以抗拒的。在欣赏画作时每一个人的感受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每个人从这幅画作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自我确认都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感受到了繁华都市的欣欣向荣,有的人感受到了风光旖旎,并且进行了丰富的联想,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桥和每一个画面,还有的人会感受到作者严密的构思和布局,欣赏其构图方式和创作手法,也有的人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特征
在作画方式上《清明上河图》突破了传统创作方式的束缚,采用了兼工带写的创作手法,采用了淡雅的画风,后人称这幅作品别成一家。在对汴京东南城角的典型代表创作时,作者采用了鸟瞰的方式,一气呵成、画卷长而不冗,将繁华的都市场景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画卷中展现的景物类型多样,从田野乡间到河流山川,从高耸的城郭到美丽的风景,从小摊的摆设到船上的人物……各个细节都彰显得淋漓尽致。在八百多个人物构成的画卷中,组织协调有力,创作有条不紊,场景繁而不乱,整幅作品紧凑有序,严密不失风采,充分体现了艺术美的特色。
(一)艺术美的形象特征
艺术形象是建立在艺术美的基础上的,是以想象为中心进行的自我形象化,艺术美能够表现出感知对象的美感。在《清明上河图》中采用了创作手法将行动性和精神性相连接,选择人们最熟悉的场景进行创作,并且以人们最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契机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在繁华的艺术世界中融入了个人形象化的创作,彰显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让人们体验到了艺术之美。在这幅宏伟壮大的艺术作品中,不论是艺术形象、创作特点还是自然情景都给人难以忘怀的感受。而在欣赏同样的画作时,由于欣赏者自身的情感和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从而产生艺术感知的差距。自我形象化在艺术形象创作过程中是核心,一个作品能够帮助欣赏者找寻自我方向,更容易帮助探索个性的形象世界的魅力,从而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
(二)艺术美的情感特征
艺术美和生活之间密切相连,个人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体现能够带来自由的情感体验。生活情感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艺术本身也与生活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在《清明上河图》中详细地刻画了生活细节,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片土地的挚爱之情。画作中的各行各业井井有条,有条不紊地运作着,这也体现了作者心系穷苦大众的宽广心胸。如果画作中只有人或者只有物也无法达到今天的高度,作者在画卷中倾注了自身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因为有了景才会让人有情,因为有情才会让画卷更加生动多彩。画卷中对各种元素的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画面上的内容都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亲切感,无形中拉近了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能够让欣赏者与作者一起沉浸在魅力的画卷中,审视画卷之美。
(三)艺术美的自由特征
艺术美是以非公利为基础构建的,而自由性是艺术美的重要特征,借助作者的想象力开花结果。在《清明上河图》中作者对日常情景进行了描述,并且彰显了作者无尽的想象力,画作描述了清明时节的世态场景,仔细观察发现农户家庭院落中生长着不适宜在当时季节出现的类似于茄子的植被,而孩子们也在赤着身追逐着,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画卷中不仅有手拿扇子的人,也有的人以手遮阳,但是如果根据常识,人们在这个时候是不会从使用扇子的。此外,戴草帽的人和穿蓑衣的人同时出现也是与当时的时节不相符的,作者无意中表现了夏季的场景,似乎故意让我们看到他的创作意图。虽然作者在画作中体现了无尽的想象力,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画面中的破绽所带来的破坏感,对整个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没有产生影响。
(四)艺术美的人为特征
艺术美和其他类型的美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有明显的特征性,作者在画作中通过不同时节的事物同时在清明时节的出现,明显地表露出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而在这幅画作中的人为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是区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重要特征,人性和自然性共同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不露半点痕迹。经过人为的干燥,自然美中彰显了艺术特色,不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发挥了再创造的魅力,将作品美集中起来,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动。通过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作品的魅力。
三、结语
《清明上河图》历史悠久、名贯中西,不仅拥有历史价值,同时还彰显了艺术魅力和美的特征,本文从这幅作品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为我们赏析《清明上河图》提供了帮助,并且揭示了这一经典画作的创作要素。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从艺术美的基本原则入手,坚持严密的逻辑思维,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并且从欣赏艺术美的经验和规律上探索,让我们与优秀作品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用艺术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作者简介:
尚尚,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欧姆定律本质范文第4篇
模仿自然,表现心灵,主客共生,或各有偏重,或独具中和,然均未出人类与世界对生之右。人类与世界对生的生态艺术观,也就有了普泛性,既能够解释古代艺术,也可以解释近代艺术,还可以解释现代艺术,更可以解释当代艺术。生态艺术是生态美学和当代基础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内涵做如上发掘,彰显出艺术世界的通约性和人类艺术价值的适应性。[1]
生态艺术是人类与世界的对生物
跟所有的艺术一样,生态艺术不是世界纯粹的自在之物和自成之物,也不是人类纯粹的自造之物和自生之物,而是双方的对生物。苏轼的《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作为一位造诣很深的艺术家,苏轼讲的道理来自艺术的实践与经验:离开了艺术家,琴仅凭自身,发不出美音;没有琴,艺术家空有一双妙手,也出不来志在高山流水之声;只有人与琴对生,才会有手挥五弦的弹琴艺术,以及乐音袅袅的琴声艺术。《楞严经》卷四也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些看法,均涉及到人与琴的匹配与对应,和我们提炼的生态艺术是人类与世界的对生物,有着道理上的相通性。《礼记乐记》既主张“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又要求“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2]同样表达了艺术在天人对生中形成的思想。刘勰则说得更直接:“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3]其天人对生与交融的思想,更是昭然若揭。可以断言:生态艺术的本原,是耦合的艺术家与世界;生态艺术的本体,是艺术家与世界的对生物。
人与世界的对生物,成为生态艺术的简约界定,是它与所有文化与文明形态的共同本质。可以说,生态艺术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特殊形态。其原因,是它充分地占有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普遍本质,进而从中发展出了自身的独特本质。
显示生态艺术本质的关键词是对生。事物间的对生,当以相互对应为前提,否则难以实现。拿一个收音机,你看不到图像,是因为它的接收功能与电视信号不对应。人的潜能与世界的潜质形成适应性、匹配性,共通性,共趋性,也就有了对应性,形成对生,自然顺理成章了。“情往似赠,兴来如答”,[4]就是一种凭情性的匹配与对应,形成的对生。这样的对应与对生,既是文化与文明形态的,也是审美形态的,可形成生态艺术。
人与世界的对应性,是自然生成的。自然在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中,强化了整生性。科学家研究海岸线,发现某一国家局部的海岸线与其整体的海岸线形状相似,由此悟出了局部是整体的分形的理论,并通过广泛性的验证,上升为普遍性规律。“无论在天空还是地面,分形无处不存在。如果说英国的海岸线是一条分形曲线的话,那么地图上几乎所有的区域都是分形的”。像“美国亚马孙河的流域图,仔细观察将会发现它的每一处都和整体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即使我们一时还难以说出其中的原因,但作为分形的典型是十分壮观的。”[5]我觉得:分形,基于世界整生的原理,是整生性的表征,是整生性的确证。世界的整体,是在以一生万中逐步形成的;世界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是在以万生一中,序态生长的;事物间、局部与整体间的同构性,是在以一生万和以万生一的对生中搭建的。也就是说,自然中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凭借上述三种整生,产生了自相似性,发生了分形。如此从哲学的角度解释分形的原因,尚未征求科学家的看法,仅属一己之见。基于整生原理和分形理论,人与世界的整体、人与世界的各个部分有了自相似性,生发了同一性。这就有了普遍性的相互对应的前提,有了对生的广大基础,有了生态艺术生发的可能。
人与世界的自相似性,是大致的,概略的,基础性的,要发展出专门性的对应,尚需双方的交往。人与世界同处生态系统中,相互之间,时时发生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往。凭借这种普遍性交往,双方展现了共属性对应,增强了同构性对应,发展了互补性对应,拓展了共趋性对应,生长了共成性对应。有了这些系统性对应,双方的对生,也就呼之欲出了。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些系统性对应,也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专门性交往,形成更为具体的对应,形成更为具体的对生,构成更为具体的对生物。生态艺术,就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具体的对生物,它以天人之间的系统性对应和专属性对应的统一发展为前提。
人与世界系统的具体的对应,是动态的,复杂的,变化的。生态变化,往往造成人与世界从对应走向不对应,这就需要在交往中调适,以及时地克服不对应,尽快地调整、发展、提升双方的对应,形成可持续的非线性对应。这种调适有三种。人改变自己,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成匹配,发展对应,是其一;人改变环境,使其适应自己,增加同构性,提高对应性,是其二;人改变世界,世界改变人,在通约性的互动中,增强与发展共通性和共趋性,增长匹配性,是其三。凭借分形、交往与调适,人的潜能和世界的潜质走向系统性与专门性统一的同构,增长了对应性,发展了对生性,生态艺术自当水到渠成。
有了持续发展的系统性与专门性统一的对应,所形成的复合性与集约性对生,也就合乎生态艺术的生发要求了。这种对生,首先是双向生成,其次是在双向生成中共成。凭借对生,形成的或依生、或竞生、或共生或整生的生态关系,成为人与世界的基础性关系,成为双方其他关系的母体与载体。具体说来,在这一生态关系中,持续生发了人与世界的认知、实践、审美等等关系,形成和提升了双方的整生关系,生发了生态艺术。在人与世界的一般性对生中,形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在人与世界的系列性对生中,专门发展的认知关系,可形成生态科学;专门发展的实践关系,可形成生态伦理;专门发展的审美关系,可形成生态美学。进而言之,在对生中,基础性的生态关系分别与真、善、益、宜、美的价值关系统一,相应地形成了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益、生态宜、生态美,构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方方面面。这就既为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整体质的升华奠定了基础,也为生态艺术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生态艺术作为人与世界在双向生发中的共成物,整合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各种元素。人类与世界首先在对生中相互生成与生长。这种对生,集结与关联了人类与世界的生态关系、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是一种既系统化又专门化即集约化的相互生成。正是在这种相互生成中,人逐步地生发了生态审美意识,逐步地提升了生态审美力和生态造美力,逐步地变成了生态艺术家;与此相应,世界凸显了生态审美特征,增强了生态审美向性,提高了生态艺术潜能。也就是说,在相互生成中,人与世界同步生长了生态艺术创造的潜能与潜质,对应地创造了生态艺术的形成条件。当这种双向生成达到一定程度,人与世界的生态艺术创造潜能与潜质,走向稳定的集约的对生性实现,也就共成了生态艺术。
生态艺术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审美化整合物,跟一般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有了紧密的联系与鲜明的区别,跟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其他形态,诸如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技术学、生态政治学、生态伦理学等等,产生了共生和整生关系,形成了生态艺术向后者覆盖的内在依据。
生态艺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人与世界的对生情状,叫做行为生态艺术。它属于生活场景化的生态艺术,实践情景化的生态艺术,现实活动化的生态艺术。它存于人与世界对生的时空,随对生的始终而始终,随时空的转换而延展。另一种是人与世界的对生物,它一旦形成,可以脱离对生,成为独立存在的文本,成为永恒传承的文本。一般来说,后一种生态艺术更为精纯,可以成为前一种生态艺术的样态,引领前一种生态艺术,走向生态文化,走向生态文明,走向整个生态系统,走向整个地球和宇宙,递进地生长生态审美性,达成生态艺术最大疆域的整生化。
生态艺术是人与世界整生的绿色审美意象
在形成生态艺术时,人与世界的对生,有着复合性和整一性。生态艺术的本质,也就可以进一步地表述为:人与世界的整生物。正是这一界定,导致生态艺术与同为人与世界对生物的其他文化与文明,显示了分野,凸现了更为明确与具体的本质规定。这就使得生态艺术成为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集中形态和典范形态,并与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其他形态,形成了两个方面的差别。一个方面是价值的整生性差别,另一个方面是对生物的整生性差别。就第一个差别来看,其他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价值凸显了分门别类性,生态科技偏于生态真的价值,生态伦理偏于生态善的价值,生态工程偏于生态益的价值,生态休闲偏于生态宜的价值,生态艺术则凸显了真善益宜美的整生性,赋予了上述诸种价值的生态审美性,形成了通约性价值,形成了整生美的价值结构。这就与其他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形态有了鲜明的分野。再从对生物来看,生态科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技术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休闲学等等,主要是一种或真、或善、或益、或宜的理论形态,即各种各样的意义形态,形成的是抽象的范畴结构和概念系统。生态艺术的诸种意义、诸种情感、诸种趣味、诸种韵致,都生于、存于、活于景中和像中,实现了各种审美元素的整生化。这种整生的结果,是形成了生态审美意象。欧阳修《赠无为军弹琴李道士》说:“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从他所讲的体验,可以看出,在心与物的对生交融整合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整生出艺术审美意象。至此,我们可以对生态艺术做出一个更为具体的界定:人与世界整生的绿色审美意象。
整生,主要表现为多维的中和。人的绿色审美潜能与世界的绿色审美潜质在对生中形成中和,整生出绿色审美意象,生发了生态艺术。生态艺术家的绿色审美趣味和相应的艺术才智,在中和化当中整生为绿色审美潜能。就绿色审美趣味来说,它是由艺术家的绿色审美欲求、嗜好、态度、标准、理想依次生发,进而环回旋进而整生的。这多维中和的绿色审美趣味,有着艺术家本身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个体性,也有着他所属阶层的特殊性,所属民族与时代的类型性,所属性别、种族的普遍性,所属人类的整体性。这诸种层次的趣味,同样在双向生发中,形成了超循环发展的整生。跟这种趣味相对应的艺术才智,也是中和化整生的。在独具胆、识、才的基础上,艺术家中和生发的绿色艺术创造力,由相应的艺术概括力、艺术灵感力、艺术虚构力、艺术幻想力、艺术造型力、艺术表现力等等构成,并凭借与所属生境、环境、背景的关联,其个别性与特殊性、类型性、普遍性、整体性有了双向生发,进而在超循环中,形成了动态中和的整生结构。由上可见,人的绿色艺术潜能,是在以万生一中形成的,因而是整生的;是以一含万的,也是整生的;是万万一生和一一旋生的,更是整生的。[6]生态艺术家的这三种整生,在本原上使生态艺术的整生性,既包含了艺术的典型性,又超越了典型性,显示了生态艺术规律的深化与升华。
生态艺术本原耦合结构的的另外一个方面世界,也是一个实在的整生结构,显示出相应的绿色审美潜质。世界的个体,特色独具,众彩纷呈,有着不可替代与不可重复的个别性,而这种独特性,又处在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的网络化对生中,形成了兼容性、相生性、共通性、共趋性、同进性,构成了非线性有序,生发了动态性平衡,实现了万万一生的中和化整生,形成了绿色审美潜质的整生性。世界的整体,从生态无序中走向自发的生态有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审美潜质,在经历了历史的反复与反思后,可望在人类文化特别是审美文化的绿色自觉中,走向社会、人类、文化、自然的中和,达成四者耦合序进的超循环,形成最大空间尺度和最大时间跨度的整生性,当可形成品高量丰的整生态绿色审美潜质,以实现对原生态审美潜质的超越。
基于人的绿色审美潜能的中和化整生性和世界绿色审美潜质的中和化整生性,双方的对生,自然是中和化整生的,他们整生的结果绿色审美意象,也自会是中和化整生的。绿色审美意象的整生性,首先在于它是生态全美的绿色审美理想的实施与实现。在行为生态艺术中,绿色审美意象是生态全美理想的实施,是一种实际性实现;在物化和物态化的生态艺术中,绿色审美意象是生态全美理想的想象性实现。这样,绿色审美意象,也就成了生态全美的意象,其审美整生性,也就向最广疆域拓展了。绿色审美意象与生态全美意象同一,凭借的是绿色中和的整生化机制。艺术审美生态化,即艺术疆域向生态疆域逐级推进,实现生态系统审美化,是绿色审美意象走向生态全美意象的途径;生态审美艺术化,即生态系统实现审美化之后,进而逐步进入生态艺术化的境界,这当是生态全美意象提升审美质的方式;艺术审美生态化和生态审美艺术化的耦合并进,达成生态审美的量域和艺术审美质域的同步生发,形成了绿色中和的审美整生化机制,促进了绿色审美意象与生态全美意象质升量长的动态同一。[7]
绿色中和的审美整生化机制,还促使与生态全美意象动态同一的绿色审美意象结构,走向了更高境界的整生。绿色审美意象由景与像的绿色形貌,和情、意、趣、韵的绿色蕴含构成,是一个多元整生的结构。这一结构,经过绿色中和的整生化运动,走向了复杂性有序的整生。首先,是绿色的景、像、情、意、趣、韵之间的对生,使得绿色审美意象的各种元素,既保持与发展了自身的独特质,又兼有了他者质、众者质、整体质,这就实现了绿色审美意象各局部的整生化,提升了整体的中和化整生。再有,绿色审美意象的各部分,即景、像、情、意、趣、韵等等,均是取一于万和收万为一的,形成了和包蕴了整生。正是这层层递进的整生化,使绿色审美意象进一步实现了山蕴海涵。
绿色中和的审美整生化机制,还使山蕴海涵的绿色审美意象,走向了更高境界的价值整生。首先,其绿色的真善美益宜的价值元素,在对生中走向了审美中和化的整生。其生态真,成为绿色之真美,其生态善,成为绿色之善美,其生态益,成为绿色之益美,其生态宜,成为绿色之宜美,这就形成了绿色审美价值蕴含的集约与整生。其次,绿色审美意象在与生态全美意象的动态重合中,形成了持续增长的绿色价值整生和绿色审美价值整生。具体言之,其生态真,成为生态之大真和生态之至真,其绿色之真美,相应地成为生态大真之美,生态至真之美;其生态善,成为生态之大善和生态之至善,其绿色之善美,相应地成为生态大善之美,生态至善之美;其生态益,成为生态之大益和生态之至益,其绿色之益美,相应地成为生态大益之美,生态至益之美;其生态宜,成为生态之大宜和生态之至宜,其绿色之宜美,相应地成为生态大宜之美,生态至宜之美;这就形成了真善美益宜至大至全至绿的价值整生,进而形成了真善美益宜至大至全至绿的审美价值整生。绿色审美意象凭此而整生无限、蕴含无穷、价值无边。
在与生态全美意象的动态重合中,绿色审美意象走向了系列化、群落化的中和,整生化空间得以无穷无尽地展开。中国传统的诗学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景外之景,弦外之音。海明威的小说理论,也有著名的冰山原则,露出海面的视而可见的只是冰山之尖,仅为十分之一,藏在海中的想而可见的,多达十分之九。这种审美意象的整生化,在生态艺术的绿色审美意象中,更得到了大时空的拓展。海德格尔对壶的分析,就有着由壶及它的序列化整生性。他指出:“壶之壶性在倾注之赠品中成其本质”,“在赠品之水中有泉。在泉中有岩石,在岩石中有大地的浑然蛰伏。这大地又承受着天空的雨露。在泉水中,天空与大地联姻。在酒中也有这种联姻。酒由葡萄的果实酿成,果实由大地的滋养与天空的阳光所生成。在水之赠品中,在酒之赠品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但是,倾注之赠品乃是壶之壶性。故在壶之本质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8]在海德格尔眼里,壶的审美意象,通过生态关系,关联天地神人,形成了整生无限的审美空间。海德格尔还从凡高的一幅描绘农妇之鞋的画里,看出了审美意象的整生性:“从鞋之磨损了的、敞开着的黑洞中,可以看出劳动者艰辛的步履,在鞋之粗壮的坚实性中,透射出她在料峭的风中通过广阔单调的田野时步履的凝重与坚韧。鞋上有泥土的湿润与丰厚。当暮色降临时,田间小道的孤寂在鞋底悄悄滑过。在这双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呈现出大地之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以及大地在冬日田野之农闲时神秘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之必需的无怨无艾的忧虑,浸透着克服贫困之后无言的喜悦,临产前痛苦的颤抖以及死亡临头时的恐惧。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得到保护。正是在这被保护的归属中,这器具本身才得以属于自身。”[9]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鞋与壶一样,作为生态艺术的审美意象,有着连锁反应般拓展的无限整生的审美时空,可次第显现无边无际的审美世界。海德格尔对具体艺术文本审美意象的整生化阐释,当基于生态艺术一般的绿色审美意象与生态全美意象的动态耦合与重合的大中和、大整生。
生态艺术是人与世界天生的绿色审美意象
艺术审美生态化和生态审美艺术化的耦合并进,在持续展开中,可走向质与量的最高境界,即艺术审美天生化。与此相应,人的绿色审美潜能和世界的绿色审美潜质,走向了天态对生。这就形成了生态艺术的更高本质:人与世界天态对生的绿色审美意象,简言之,即人与世界天生的绿色审美意象。与此相应,生态艺术有了自己的最高样式天生艺术。
决定生态艺术品质的主要元素有四个方面:整生化、自然化、绿色化和审美化。这四个方面质与量的最高境界均是天生态,这四者最佳的统合形态或曰四位一体的高端耦合形态也呈天生态。这种天态统合,或曰天态整生,既发生在人的绿色审美潜能中,也发生在世界的绿色审美潜质中,还发生在双方的对生中,更发生在他们的对生物绿色审美意象中。也就是说,天生,成了生态艺术普遍性的最高品质和核心品质,成了生态艺术最高的生发机制,成了生态艺术理想的生发样式。
绿色审美潜能的天态整生。艺术家整生的绿色审美潜能,走向天态发展的境界,有一个辩证的过程。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是其艺术生命的本然流露,是其艺术天资的本然显现,是其艺术秉赋的本然生发,有着原生的自然性。这种原生的创作个性,走向自足的生发,即艺术天命、天资、天赋的全面生发,是谓整生。进而,它走向自律自觉的生发,即既合乎生态规律与目的又合乎审美规律与目的的生发,也就是合整生规律与目的的自由生发。再而,它走向如康德所说的无规律的合规律、无目的的合目的生发,实现了绿色艺术个性“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天然挥洒,走向了合乎生态辩证法的天态整生境界。艺术家的创造个性,经由自然自由天然的发展规程,所达成的天态整生,既超越了原生态的自然,又超越了整生化的规范所指向的自由,是一种螺旋发展的人的自然化后的天然。这样的天然,才可能达到艺术个性的天放境界。庄子讲的“逍遥游”境界,与此相似,也是辩证生发的。人秉道性,天资自然,尔后剔除玄揽,以天真之道心观道,在把握各种各样的“以鸟养养鸟”后,通识整生之道,即“蹈乎大方”,走向与道同一的超然与逍遥。这当也是绿色艺术个性无法而至法的天然与天放。
绿色审美潜质的天态整生。世界的绿色审美潜质的走向天态,也有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世界万物依乎本性的生发,合乎自身的规律与目的,合乎物种的规律与目的,合乎生态系统的规律与目的,合乎自然规律与目的,这就在自发的自律中,特别是自发之自律的递进中,形成了天态整生的审美潜质。加拿大环境美学专家卡尔松提出“自然全美”的观点,其依据也不外乎自然的自律所生发的有序性。人类社会系统从自然界生发出来以后,世界万物的生发,受到了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影响,成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成为自发与自觉的结合,形成了天态与人态整生的审美潜质。世界天态与人态交互发展的整生,有一种天化的终极向性。起初,形成的是人态同于天态的整生;进而,形成人态同化天态的整生;再而,形成天态与人态耦合并进的整生;最后,形成人的自然化与天的自然化同构的整生,或曰人的天化和自然的天化同构的整生,这就构成了世界绿色审美潜质的天态整生。
上述天生化的二者,形成了非线性的过程性对应,形成了辨证性的序列化对生,最终达成超越原生态自然对生的天态对生,或曰天生。换句话说,就是人与世界以天对天的相生与共成。以天对天的相生,指的是绿色审美潜能与绿色审美潜质的相互生发。在相互生发中,双方均提升了天态整生质,拓展了天态整生域。
双方天态整生质的相互提升,主要体现在潜能整生和潜质整生的自然化方面。人的绿色审美潜能的天态整生,是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即从审美潜能的自发整生,走向审美潜能的自觉整生,旋回审美潜能的自然整生。与此相应,世界绿色审美潜质的天态整生,也是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即从原生态的自然审美潜质的整生,走向人化自然的审美潜质的整生,旋回人的自然化和于天的自然化的审美潜质的天态整生。在天态对生中,这两个自然化的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显示了双方逐位相互促成、耦合并进的天态整生规程。正是这种序列化的耦合对生,人与世界在自然至绿和自然至美的平台上实现了共成,创造了天生艺术,即生态艺术的最高形态。
上述序列化的耦合对生,还使人与世界在自然至大至奥的平台上实现了共成,天生艺术也就同时成了最大形态的最远纵深的最广疆域的生态艺术。人的审美潜能的自足生发以及合整生规律与目的的自觉生发,使其生态足迹走向自然,走向天域,这就极大地拓展了他与世界绿色审美潜质对生的空间,创造了逐步在自然时空中生发生态艺术的人类条件。世界从自然化走向人化再到自然化,绿色审美潜质遍及自然,形成了不断在自然时空生发生态艺术的世界条件。当人与世界量的自然化的对应与对生,持续推进,可望在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生发天生艺术。人与世界自然化的持续对应与对生,是量与质耦合的,真正的天生艺术,在生态性与审美性的结合上,实现了天质天量的一致。
人与世界的自然化对生,共成了天质天量的审美意象,生态艺术也就登上了天生艺术的最高平台,形成了最高的本质规定性。审美意象的天质性,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从整体看,天质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以天合天的结果,它虽然是人与世界共成的,然人已自然化,看不见人工的痕迹。它虽不是原生的天然,但确胜过纯粹的天然,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是一种至美至绿的自然。从各部分看,组成审美意象的景、像、情、意、趣、韵等,均凝聚着人与物的本性,是人与物生命本然的化合,是宛如天成的,又胜过天成。天成之物,本属独特,像树木的叶子,人的指纹,都因出自本然,而独一无二。基于自然又胜于自然的审美意象各元素,更是不可重复的,可达成独创与原创统一的天生性。审美意象及其各部分,其独一性所包含的特殊性、类型性、普遍性、整体性,也是人与世界逐层拓展的以天合天的结果,是不同平台与等级的天然性与不可重复性的统一。这就达成了审美意象天质性的系统生发,并显示了审美意象天质性与天量性的关联性生长。或者说,它的天质性,也有着天量性的生长。天质审美意象的天量性增长,还指它的联类无穷。在天质审美意象的前后左右上下,潜连暗接着相关相似的天质审美意象群、群落、群团、群系,达成了天量的增殖,实现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10]审美意象天质天量的耦合生发,还显示了生态艺术在走向天生艺术的高级阶段后,向整个自然界覆盖的趋向。当这一天到来后,自然也就实现了至绿与全绿、至美与全美的统一,形成了天态美生场,生态艺术本质的系统生长也就走向了极致。
欧姆定律本质范文第5篇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保护方言有必要,根据辞海定义,方言指的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言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而保护的定义是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今天我们这里所说的保护方言不仅仅就是使方言不受损害,更多的是为了方言的更好的发展。今天我们说保护方言,保护的是所有的方言。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有即为存在,必要指的是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即今天我方主张,存在使所有方言不受损害以及更好的发展的必要。下列我方将从三个角度来论述我方的观点。
一,首先,方言,作为一门语言,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语言的产生之时。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藏着这样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二、方言作为一门沟通工具,不同的方言有其不同的表达特色,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区别于标准语言的正式,方言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同时方言的语态语调极传神,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反响和共鸣。方言架起了同一地区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给与了当地人名一种地区归属感。无论是因为工作漂泊在外,还是因为求学进取在外,还是从军驻守在外,一句家乡话往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所以保护方言,就是尊重多样化的沟通,是保卫地区归属感。
三、方言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家族的重要媒介,象征的是说方言者这一群体的共同精神寄托。 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表达价值和研究价值。(社会的角度)
对于当地人来说,方言是生活的维系,是当地人精神面貌的反应,是他们个性特征的象征。(家族关系)
同时方言也是家族传承的关键媒介。(家族)
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精神寄托,也就是传承地区特色。
今天我们说保护方言有必要,不是说就是要让方言一成不变。也许今天对方辩友会说,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择优淘劣,被需要的语言自然会存在下去,这无可厚非,但是保护方言与方言自身的择优之间并无矛盾,但是今天,就发生在我们中国,有百分之二十的方言以及濒危,有40%的方言正在走向濒危。而这些要消失的方言也具有极高的价值,有保护的必要。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方法为方言的发展保驾护航。这些方法就是对方言的保护。由此,我方认为保护方言有必要。
一辩稿之外的东西
保护濒临消失的语言,就是保护人类的“生物多样性”
2009年2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绘制了一个《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并分为5个等级:不安全的、危险的(明确要灭绝的)、濒危的(严重濒临灭绝的)、垂危的(极度濒临灭绝的)、已灭绝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组织同时发布的等级量表显示,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其中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607种存在灭绝可能。濒危语言的数量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1/3,也比2001年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
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85岁的满族老人赵玉兰正在手工制作绣花鞋。 (CFP/图)
事实上,早在20年前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语言学家迈克尔克劳斯(Michael Krauss)教授就在美国语言学会的年会上发出过警告:“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类语种灭绝了,那么语言学就是历史上惟一一门看着自己消失的学科。”当时他预测,世界上的语言有一半将会在一个世纪内逐渐消失。如今他的预言正在被验证。
UNESCO前任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博士曾经说道:“一种语言的消失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特别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团体不必说诗歌和传说,更不必说谚语和笑话传统和口头表达组成的珍贵传承。语言的消失同样损害人与生物多样性之间保持的关系,因为语言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以及宇宙知识。”
97%的人使用4%的语种 UNESCO的统计显示:全球也就是说,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同时,只有不到1/5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4/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为突出。
关于濒危语言的数据触目惊心:全世界目前有15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10人;有8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5人,其中28种属于极度濒危语言,只剩一人会说,而且只会说单词或简单句子。去年中国台湾最后一个会说巴则海语的人97岁的原住民潘金玉去世,这一语言随之消亡。由UNESCO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显示: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在母语遗失方面,澳大利亚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在澳大利亚人的语言遗产中,有95%已消失殆尽。由于受殖民运动的影响,土著语大幅度减少,现在普及下来的是白人殖民者留下的澳大利亚土著口音英语。在白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大概有250种语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种,如今却只剩下不到50种。那些经过年深日久累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载体故事、传说、歌谣、诗歌、谜语等,因语言消失而严重摧毁。
澳大利亚土著语严重遗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个国家早期的殖民政策造成的,但也有由于现代经济生活使不少土著语失去用武之地所致。不过,澳大利亚政府上个世纪70年代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措施来抢救和保护当地土著语。例如,1985年创建中部土著人电视台,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没有为当地人准备土著语电视台;鼓励和资助广播电台和网站办土著语频道。通过这些途径,一些土著语得以保留下来。一些民间基金会也对土著语的保护工作给以资助。例如,今年68岁的查尔里孟克达是目前唯一会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土语阿莫瑞达格语的人,他是从已经去世的父亲那里学会这种语言的。为了保护阿莫瑞达格语,在一家基金会的资助下,孟克达好不容易才招到两名学徒;但其中一人觉得这种没有文字形式的语言很难学,不到一个月就退学了;看来这一土著语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傲慢与偏见
拉美国家约有4000多万印第安人,共有600多种印第安语言,其中250种目前濒临消失的危险。主要原因是不少拉美国家政府的政策是不鼓励使用印第安语言,而是要求必须得学习西班牙语,如果某一个人不会讲西班牙语,就会被视作没有文化。不过,近年来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通过的新宪法已明确规定,该国的印第安语言已同西班牙语一样,都是官方语言。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苏里尔莫夫(Suriel Mofu)博士2010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最东端的巴布亚省偏远丛林渔村中发现一种名叫杜司内的古老语言,并将它公布于众。当时只有两名60多岁的女性以及一名70岁左右的男性居民会说这种语言。杜司内语从未被书写,它是以口头形式借由传统故事和生活经验在当地代代相传下来的,只在一些庆典中被人们使用。
目前由牛津大学语言学家玛丽达林普(Mary Dalrymple)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该渔村进行一项为期14个月的项目。据她介绍,这项记录和存档杜司内语的项目非常紧迫,因为有一名杜司内语使用者已经在去年底去世。她表示,家长们都喜欢用马来西亚的主要语言马来语来教育孩子,好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和找工作时能够有优势,但这样的情况已经让杜司内语渐渐消失殆尽。“目前还活着的那两名杜司内语使用者都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并不教孩子杜司内语,所以在他们去世时,这种语言也将被他们带进坟墓。”达林普教授说。
现在渔村的村民和村长对保护自己的语言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他们十分担心一旦剩下的两名杜司内语使用者去世,他们将永远失去自己民族的传统语言。为此当地社区的居民给予达林普教授等人的科研工作大力支持。
成功的例子
美国建国以来,已有150多种印第安人的土著语不复存在。目前尤奇语这一土著语的使用者只有5个人,且年龄全都在75岁以上,他们生活在俄克拉荷马州。这是一种与世隔绝的语言,也就是说,它同地球上其他任何语言没有联系。美国政府现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以录音和录像的方式将尤奇语保存起来,同时在儿童中间进行普及,期待这种语言走向复兴。 历史经验表明,语言的保育并非只是学术上的空想。例如,19世纪对希伯来语的复兴,就是最好的例证。公元前70年,罗马人毁掉了犹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犹太人被逐出家园流落世界各地,他们被迫使用寄居国的语言,致使其母语希伯来语走向濒危。希伯来语一度只被少数的土耳其人和英裔巴勒斯坦人使用,而现在以色列就有超过700万人说这种语言。这是世界语言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语曾一度濒临灭绝,上世纪80年代只有8个人能说这种语言,并且均为高龄老年人;后来日本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建立基金会,开办文化馆,出版辞书等,让当地的后人学习自己的语言;目前阿伊努语正在慢慢恢复,其前景看好。
新西兰在拯救毛利语时实行了一个政府计划,名叫“语言小巢”,在幼儿园中传授毛利语,不仅拯救了毛利语,也成为抢救濒危语言的典范。
现状仍不乐观
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已经有五百多种语言消失。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识之士就在奔走呼吁抢救世界濒危语言。为此,UNESCO确定1993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并在1999年的一般性大会上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民族母语文化的现状,推动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促进语言及文化的多元发展。从那以后,国际上成立了数十个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组织和基金。然而直到现在,世界各地濒危语言保护的现状还不容乐观。
2003年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丹尼尔艾布拉姆斯(Daniel Abrams)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给出了一个专门针对濒危语言演化的数学模型,为语言学家对濒危语言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研究工具。
英国剑桥大学最近启动的“世界口头文学保护项目”正在试图抢救一些濒危语言,恢复那些地方的人们对传统及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其主要任务是将世界上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歌曲、诗歌、传说等口头文学用音频、视频及其他多媒体形式予以记录存档。项目负责人马克图林(Mark Turin)博士认为,全球语言学家的人数,比那些濒临消失的语种多得多,如果他们每人愿意“认领”其中一部分工作,那么他的计划就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他坚信,保护濒临消失的语言,就是保护人类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极为深远。UNESCO文化处副主任弗兰克斯里维尔(Francoise Riviere)博士给予这一项目高度评价,并强调指出: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刻不容缓,此事应受到世人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会加快一些语言的“灭绝”,使语言的多样性遭到破坏。由于目前弱势或濒危语言能够进入互联网的可能性很小,而越是不能利用互联网,那么在信息化时代中被边缘化、加快衰弱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侵蚀着语言生态链。有关专家认为,如果能解决好互联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将会给缓解语言濒危带来极大帮助。
如果满语消失
当今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濒危语言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0000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内的有20余种,它们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
欧姆定律本质范文第6篇
,“五在五心”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实施“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工程。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载体,集中发展200万头无公害生猪、30万担蚕茧、30万担烤烟生产,支持发展猕猴桃、蔬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工程。以“康居农房”建设为突破口,抓好道路、水、能源等配套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工程。构建农村教育、文化信息、科技培训体系,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创业致富的技能;实施“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扶;实施“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工程。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民生“十件大事” :1.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2.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两翼”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3.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4.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平安是民生之要、百姓之福。5.提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6.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7.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8.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9.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10.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
欧姆定律本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