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放手;流畅;互动;错误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1.013

2017年10月25日,扬州市乡村初中化学骨士教师培育站在高邮赞化教育集团开设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为主题的3节公开课。三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让笔者感受到同课异构,精彩纷呈。下面笔者就三位老师的课例谈一谈个人对课堂设计的肤浅认识。

一、创新是课堂的璀璨明珠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地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着重点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不能进行创新性思维的人是无法达到创新性学习境界的,所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核心 [1]。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沈老师和杨老师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节课,都用电子天平来代替托盘天平,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对于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能够更直观的显现,效果非常好。既节省了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电子天平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在超市购买食品,用到电子秤称质量,课堂上用它来称质量,体现化学源于生活。沈老师的课上设计了用塑料瓶、纱布袋等器材来组装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发生装置,体现了化学环保的理念。同样杨老师的课上用集气瓶、橡皮塞、注射器等作为石灰石和稀鹽酸反应的发生装置,其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杨老师在课上用希沃授课助手将手机和电脑实现同步呈现,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很激动,因为自己的实验被老师展示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质量守恒的引入,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呢,闵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了蜡烛的燃烧实验和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的实验,颠覆了学生认为物质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改变吗?接着做了铁丝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发现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分析前两组实验总质量不等的原因,得出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然后闵老师才引导学生从多组实验中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还有一个就是题目新,杨老师的课命名为“一个定律 一场革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探究”,把化学史融入课题之中,并在课堂上通过对化学史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兴趣,而闵老师的课题命名为“天平上跳动的音符”,更富有诗意!闵老师的课件上每一个环节用了不同的英文短语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Do you remember?”、“You can guess”、“You do and find ”、“Expand view”、“We can try”、“Learning for use”等。闵老师是我们培育站年龄最长的一位老师,50多岁的他上课时还能与时俱进,设法融入学生,走近学生,体现了优秀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卓越课堂的不断追求。

二、放手是课堂的活力源泉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放手于学生,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人可能会担心放手学生,课堂会出现许多问题,诸如课堂秩序混乱,问题抛出无法收回,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敢回答问题等。其实不用太担心,这些问题以我们老师的勇气和智慧是可以控制好并解决的 [2]。在今天的三位老师的课上都设计了分组实验,热烈而精彩的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到趣味横生,学生们热烈地讨论,静静地思考,细心地绘制装置图,让听课的我感受到听课带来的乐趣。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杨老师对学生的分组实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没有明确药品用量要求,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仪器和药品:塑料瓶、小试管、药匙、稀盐酸、碳酸钠等,学生看到装置后有很长时间无法入手,不知道仪器怎么用,不知道药品用量是多少,而杨老师在班上若无其事地观察着学生。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沉默,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小组发现可用小试管装盐酸,用塑料瓶装碳酸钠粉末,学生们开始了实验。有的小组盐酸用量多,几乎装满了一试管,有的不足1/3,当学生在电子秤上称好反应前后的质量后,这时杨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打开塑料瓶盖并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说明反应有什么产生?原来如此,杨老师是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设计过程和感受实验带来的魅力,这就是亮点,实验无须过多的框框条条的设计。在老师一步步限制条件下的探究,是学生想出来的吗?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操作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并分析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形成。

中国目前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化学奖,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医学奖,我国的化学教育需要反思,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听课发现在许多化学实验课堂中存在伪探究,所谓的探究就是老师设计的条条框框中的实验验证。因此,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作为化学老师自己要有科学的实验观。教师要在方向上引领,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来探究和验证,无须在细节上过多限制。不要担心学生的实验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限制了学生想象的思维。当学生实验失败了,我们再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比实验成功的案例给予学生的收获更大!

三、流畅是课堂的动听音符

正如木工要用榫头才能把部件衔接成美观实用的家具那样,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借助过渡来衔接不同的教学内容,最终通过颇为有效的过渡策略,实现心理学家们指出的“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功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整体功能 [3]。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让流畅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以美的享受。高邮3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很流畅:从激趣引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学以致用?总结归纳。特别是闵老师的课围绕天平上跳动的音符,分为五个板块,音符一“?”音符二“<”音符三“>”音符四“:”音符五“”音符六“”让人感受到板块完整、清晰、流畅!把天平的音符融入化学教学之中。最后还有一个结束语很有诗意,天平称出的不仅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更启发我们: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学会观察、思考,敢于发现,敢于创新,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丰富我们人生的阅历。让我们人生的天平永远发出平衡的音符。正如陶行知的话:生活即教育。

四、互动是课堂的重要元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要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在3位高邮老师的课上,都采用了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围绕实验和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小组交流、个别沟通、合作实验、体验参与等方式,引发学生思想的汇合、碰撞、升华;这种模式能够打破教材的局限,促进了学生的自我了解 [4]。笔者在听课时都能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的问题指引下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很快达成了教学目标,比老师讲授式教学效果更好。互动教学更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有助于师生、生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增强师生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师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

特别是沈老师的课堂,非常生动活泼,沈老师的一个问题抛出来后,学生们思考后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沈老师在组织学生探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时,面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结合我所提供的仪器,设计一套测定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理想装置。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快第一小组的学生代表举手发言,她说可以用两只烧杯各取少量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在电子天平上称量,然后将其中一个烧杯中的稀盐酸倒入盛有碳酸钠的烧杯中再次称量。学生用如图1装置进行测量,设计如下步骤:(1)取两只100mL烧杯,分别向其中加入1~2平勺的碳酸钠粉末,10~20mL的稀盐酸。(2)将两只小烧杯一起放在电子秤上称量,记录数据。(3)把稀盐酸倒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再将两只小烧杯一起放在电子秤上称量,记录数据,发现电子天平的示数减少,并得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变小的结论。杨老师此时问学生们,其他小组有不同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这时第二小组的学生代表踊跃发言说第一小组产生的二氧化碳跑掉了,最后称得的总质量不包含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并汇报了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1)取出纱布袋,装入一勺碳酸钠粉末,并绕好线,收口。(2)向塑料瓶中倒入稀盐酸,到达黑色线即可。(3)将纱布袋装入塑料瓶中,并将线放在瓶外,拧紧盖子。称量,记录数据。(4)上下摇动塑料瓶,观察现象,称量,记录数据。第二小组学生用如图2装置进行测量,得出了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杨老师又追问哪一个小组的设计合理呢?在设计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在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开展了有效的课堂互动,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错误是课堂的重要资源

叶澜教授曾提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对题目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表达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5]。”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暴露一些思维、书写等方面的错误,有经验的教师不会立即打断学生的表述,会就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开展生评,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归纳。这种基于错误资源的教学,学生的印象更深。例如在杨老师的课上,杨老师让学生用学过的仪器和化学知识设计制取CO2的装置图,并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图3是某一小组学生设计的装置图,杨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在大屏幕展示了该装置,并要求该小组同学利用所给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实验后请该小组成员汇报实验结论,一学生代表说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变少了。这时杨老师提醒说用此装置测得的是反应后物质和装置的总质量吗?学生代表说测得的不是反应后物质和装置的总质量,因为反应有CO2产生,CO2从导管口逸出了。杨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既然CO2能从导管口逸出,实验时能否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呢?如何改进呢?学生们提出改用不带导管的橡皮塞,如图4所示。然后用改进后的装置图4,选择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发现电子天平上的示数在实验前后相等,学生们得出此化学反应后的物质总质量不变。杨老师接着追问你们还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们陷入沉思,杨老师提醒说对于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要研究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要在什么样的装置中进行呢?学生们恍然大悟地齐声说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杨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以此作为课堂资源进行深度教学,把课堂推到另一个高度。

公开课都是老师作了精心准备的,课堂上老师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块板书,每一个学生活动事先都作了精心设计,但是百密未免一疏,有时老师在课堂上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或板书了一个错别字。这时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了,一些没有经验的老师一旦发现自己讲错了会脸红并向学生重新解释更正。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老师没有水平、不认真。但有经验的老师会利用这个错误进行发挥,还能故作镇定地反问学生,老师刚才说的话或板书有问题吗?这样会使学生更崇拜老师,学生对找老师的错误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又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呈爆炸性增长,学生的已有认识也随之增长,时代需要培养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化学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潜心研究课堂设计,力争每一堂课做到善于创新、勇于放手、确保流畅、提倡互动、巧用错误,才能打造精致、精彩课堂,才能hold住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强光银.中学化学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6):26-28

[2] 关朝珠.着眼能力 大胆放手谈实验教学活力课堂[J].化学教与学,2013(10):38-40

[3] 许玮.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过渡”[J].化学教与学,2011(1):36-37,40

[4][5] 鲁向阳.互动:化学课程的重要元素[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2):87-90

[6] 江已舒.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J].化学教与学,2016(10):18-19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教学授课流程图

二、教学实施

(一) 回顾知识、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的串、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这节课我们不妨再来复习一下。

(通过复习前知、巩固练习后使学员发现新问题, 即用电阻串并联知识无法分析图2电路, 从而引出新方法基尔霍夫定律)

(二) 教授正课、学做一体

1、介绍基尔霍夫定律产生的背景。

基尔霍夫 (1824~1887) 德国物理学家。1824年3月12日生于柯尼斯堡;1847年毕业于柯尼斯堡大学;1887年10月17日在柏林逝世。当他21岁在柯尼斯堡就读期间, 就根据欧姆定律总结出电路的两个定律 (基尔霍夫电路定律) 。

2、通过典型电路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 讲解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教员:讲明支路、节点、回路 (网孔) 的概念。

学员:练习找出图三电路的支路、节点、回路 (网孔) 数各多少,

教员:利用三通中水流状况 (图四) 类比节点处的电流流动状况, 引出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进行仿真验证 (图五) 。

教员:总结电流定律:∑I入=∑I出, 结合课件改变I1参考方向不会影响结果。 (定律与参考方向无关)

学员:做相关练习。

教员:推导出∑I=0再练习加深难度, 引入广义节点的概念

3、通过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引出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进行仿真验证 (如图八) , 测量电路中各段电压。

教员:与学员一起总结实验规律。 (任一时刻回路中各段电压代数和为零。∑U=0)

做理论推导: (电路中的电位具有单值性) <可以爬山为例类比说明问题>

归纳具体使用:

电阻电流方向与循行方向一致, 其电压取正, 反之取负。沿循行方向先碰电源正极, 其电动势取正, 反之取负。

教员:举例

左回路电压方程:I1R1+I3R3-E1=0

学员: (如图九) 练习列写右回路和大回路的电压方程, 用逆巡行方向再列写一次, 比较两次列写的方程。 (指出电压方程与回路的巡行方向无关) 。

由图十总结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推广。

4、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如图十一所示) (综合题, 求电流表A4, A5的读数) 。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89 (3) .[1]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89 (3) .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1 介绍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的客观背景

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 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 大量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也具有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是大数定律存在的客观背景。在客观实际中的许多随机变量他们是由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形成, 而其中每一个因素在总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微小的, 这种随机变量往往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这种现象就是中心极限定理的客观背景。

2 通过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客观背景

对于频率具有稳定性和大量测量值的的算术平均值也具有稳定性, 我们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例如:可以举抛硬币的试验说明频率具有稳定性,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 抛硬币出现正面的频率逐渐稳定于0.5, 可以列举测量讲台的宽度来说明大量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也具有稳定性,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 讲台宽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也稳定于某个常数, 可以用某时刻全国的用电量X来说明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某时刻全国的用电量是由大量用户的用电量的综合影响所形成, 而其中每一个用户在对总的用电量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微小的。

3 对定理内容进行概括阐述

在讲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之前, 可以对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使学生能够始终抓住定理的关键, 明白定理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例如:大数定律主要讨论随机变量序列X1, X2, L, Xn, □前n个随机变量的算术平均的收敛情况, 中心极限定理研究的是随机变量序列X1, X2, L, XnL, 前n项的和, 当n充分大时是否近似于正态分布。.通过这种概括总结,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定理的关键, 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大数定律讨论的是收敛情况, 中心极限定理讨论的是随机变量的分布问题。

4 让学生深刻理解依概率收敛的含义

契比雪夫大数定理说的是概率n收敛于的期望, 伯努利大数定理阐述的是频率依概率收敛于事件A发生的概率, 依概率收敛这个概念是理解大数定律的基础, 所以依概率收敛这个概念就显得尤其重要。依概率收敛的定义为:设Y1, Y 2, L, Y n, L是随机变量序列, a是一个常数, 若对∀ε>0, 有1, 则称序列Y1, Y 2, L, Y n, L依概率收敛于,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说明依概率收敛与通常所说的收敛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依概率收敛的具体过程。

5 对具体定理进行证明和说明

通过契比雪夫不等式证明契比雪夫大数定理, 用契比雪夫大数定理证明伯努利大数定理, 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进行详细说明,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定理。对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进行解释说明, 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阐述了随机变量之和的标准化变量的极限分布是标准正态分布, 通过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对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进行证明, 中心极限定理可以解释正态分布的普遍性, 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简化了二项分布的计算问题。

6 从例题入手,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先把学习重点放在了对概念、定理等直观理解和数学表达上。但是, 数学学科离不开例题, 通过例题, 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也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定理, 我们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定理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和定理的结论。通过例题, 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分析问题,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摘要: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有些困难,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合教学实践, 本文对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 2001.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欧姆定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ttp://jiaoshi.wendu.com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 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 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 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http://jiaoshi.wendu.com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1 正确理解电源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外电阻、内电阻、短路电流等物理概念

1.1 电源的电动势 (E)

1) 概念

电源电动势就是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对这个概念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电源没有接入电路”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有三种情况:

(1) 电源确实没有与任何电路连接, 这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就是电源的电动势。

(2) 电源与外电路连接, 但没有连通, 电路没有形成电流, 这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仍是电源的电动势。

(3) 电源与外电路连接, 只与电压表连接, 形成了微小电流, 由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 通常被视为理想电压表。这时电压表的示数近似为电源电动势。

2)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是由电源内部储存的能量或将其他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来决定。因此不同的电源, 其电动势各不相同, 同类同型号的电源, 电动势相同。

电源电动势的近似值, 由于通常将电压表看成是理想电压表, 其内阻被看成无穷大, 通过它的电流很小, 小得可以忽略, 因此直接将电压表的正负极接到电源的正负时, 电压表的示数就可以看成电源电动势的近似值。

1.2 外电压 (U) 、外电阻 (R)

1) 外电压

(1) 外电压也叫路端电压, 是电源与外部电路连通时电源两端的电压。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必须强调, 一是电源必须与外电路连通并能形成电流;二是此电压是除了电源以外的电路两端的电压。

(2) 外电压的大小等于通过外电路的电流与外电路电阻的乘积, 即U=IR。

2) 外电阻 (R)

这部分电路可能是由一个电阻或用电器组成, 也可能是由多个电阻、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而成。

(1) 对于由一个电阻或用电器组成的外部电路而言, 外电阻 (R) 的值就是这个电阻或用电器的电阻值;

(2) 但对于由多个电阻、用电器组成的电路就要视具体的情况, 作具体的分析: (1) 由多个电阻或用电器串联而成的外部电路, R=R串; (2) 由多个电阻或用电器并联而成的外部电路, R=R并; (3) 由多个电阻或用电器混联而成的外部电路, R=R混, 混联电路的电阻可以看成是由两大部分组成, R混=R串+R并, 当然并联电阻将视具体电路来确定, 如果电路中有多处出现并联, 并联电阻等于各部分并联电路的并联电阻总和。

1.3 内电压 (U′) 、内电阻 (r)

1) 内电压 (U′) 就是电源内部电路两端的电压。

2) 内电阻 (r) 就是电源内部电路的电阻。

3) 内电压与内电阻的关系:U′=Ir

1.4 短路电流

短路电流就是直接将电源两极用导线连接时电路中的电流, 电源短路时外电阻零。

2 电源的电动势 (E) 、外电压 (U) 、内电压 (U′) 三者的关系

电源的电动势等于闭合电路中的外电压和内电压之和。

即:E=U+U′, 或者:E=IR+Ir。

3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1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 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 跟内外电阻之和成反比。

在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并掌握了电源的电动势 (E) 、外电压 (U) 、内电压 (U′) 及其关系后, 学生就能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公式。通过引导学生, 他们就能正确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关键问题在让学生如何正确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确定了电流与电动势和内外电阻之间的关系, 而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一般认为不变, 这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的关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利用它求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另一类是它判断内、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3.2.1 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电源电动势和电源的内电阻

如上图所示, 当开关K1、K2断开时, 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特;K1、K2都闭合时, 电流表的示数1.5安培。K1闭合, K2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5安培, 电压表的示数为2伏特, 求电源的电动势、内电阻和R的值。

解此题的关键, 在于学生对电源电动势和短路电流两个概念的理解, 学生正解理解掌握了电源电动势和短路电流的概念, 就能在“当开关K1、K2断开时, 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特;K1、K2都闭合时, 电流表的示数1.5安培”, 这句话中得到启示。因为电源电动势是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K1、K2断开, 电源虽然接入电路, 由于电压表通常被看成理想电压表, 内阻被视为无穷大, 通过的电流很小, 可忽略不计, 在此情况下, 电压表的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动势。K1、K2都闭合, 此时电源处于短路状态, 因为电流表通常被看成理想电流表-内阻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电源短路, 外电阻为零, 利用闭合的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源的内电阻。学生正解理解认识了外电压的概念后, 就可以直接从“K1闭合, K2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5安培, 电压表的示数为2伏特”中得到启示。因为外电压是电源接入电路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K1闭合, K2断开时, 电压表的示数就是外电路的电压, 电流表的示数就是外电路中通过的电流, 因此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以直接求出外电路的电阻。

3.2.2 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电路中的电流内、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3.2.2. 1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路中的电流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相反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增大。

3.2.2. 2 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外电压:U=E-Ir,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增大, 电路中电流减小, 外电压增大;相反, 外电阻减小, 电路中电流增大, 外电压减小。当然也可以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相结合, 直接得出同样的结论:,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相反,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可见, 外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

3.2.2. 3 内电压随着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根据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内电压:U′=Ir,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内电压:, 因为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一般不变, 故内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相反, 内电阻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增大。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关键词:创新;放手;流畅;互动;错误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1.0132017年10月25日,扬州市乡村初中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