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3、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4、制度健全 方向正确 科学健康 有序发展

5、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6、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审思与实施建议

7、中职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8、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推进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9、谈图书馆助力学校教师提升科研工作能力的具体策略

10、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体会

11、谈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12、独立学院教师科研工作量量化的研究

13、临床医生科研需求与科研管理的实现思路解析

14、对增强民办高校科研实力的思考

15、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研究

16、洛阳理工学院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17、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18、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现状调研及提升途径

19、市属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策略探析

20、财经类高校科研工作量化考核调研及分析

21、科研前沿对材料物理专业普通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22、高职院校的科研人文环境探析

23、关注问题——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理性视野

24、小学校际科研交流活动创新

25、支部建在创新团队 夯实党领导科研工作组织基础

26、产业升级引来博士后工作站崂山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区

27、湖南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28、民办高校推动科研工作对策的研究

29、吉林省桦甸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调查报告

30、高水平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经验及努力方向

31、刍议情报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2、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33、技工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行性探析

34、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35、浅析构建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路径

36、辽宁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7、浅议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改革

38、从人文精神教育反思高校科研诚信机制

39、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40、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科研提升之科研项目全周期管理

41、对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中科研工作的探索

42、基层历史类博物馆科学研究刍议

43、如何提升新形势下县级党校科研工作能力

44、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45、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46、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服务工作的路径方法研究

47、高职院校科研与师资建设的互动研究

48、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49、以研促教视角下,幼儿园科研活动的经验、挑战及启示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论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精准实施

3、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之我见

4、“亲近母语:儿童的文学教育与语言发展”研讨活动在广州举行

5、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

6、浙江韶兴柯桥区举行“天天智慧课堂”首次名师工作室课堂展示活动

7、教研组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主主题教研活动

8、小学语文研训一体教研模式五步操作法

9、小学语文教研和课改的相关反思

10、山区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初探

11、在简约灵动的语文课堂中徜徉

12、双减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13、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点评

14、青春在乡村教育中闪光

15、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6、线上教研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17、浅谈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策略

18、小学语文纸笔测试阅读题编制思考

19、农村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探讨

20、提高小学语文教研与教学实效的方法

21、我与《小学教学研究》的四十年

22、《浅谈小学语文教研与实践》

23、“语文主题学习”又是个什么模式?

24、浅议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评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5、以网络教研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26、浅析基层小学语文教研的误区及矫正措施

27、谈论基层小学语文教研的误区及矫正措施

28、数字环境下用数字教材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29、镇域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30、教研教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31、利用网络教研助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基于“一体化”的小学习作教学

33、以团队教研模式促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34、习作教育:赋权教育学的实践现场

35、“云时代”精准教研 大数据赋能教学

36、“虫子”引发的语文教育话题

37、孔凡艳: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38、提高小学语文教研与教学实效的方法

39、农村小语课堂的困惑及反思

40、跨学科听课对小学语 文教学的影响

4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问

42、抓好校本教研促进小学语文常态课质量的提高

43、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重要性

44、网络教研助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45、“先学后教”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46、李海芬:不断前行,总在路上

47、媒体看课.全国小学作文教学擂台赛在邯郸成功举办

48、浅议校本教研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49、创新小学语文教研,推动教学发展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件盛事,标志着中央研究院国家学院体制的最终完成。金陵大学农学院开中国四年制农业高等教育先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第一届院士农科中并没有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教授,但并不能就此贬低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成绩。第一届院士中有多位曾在金陵大学任教过或是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毕业生,都是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校友,从选举结果也能解读出教会大学在学术界处于边缘的地位。本文试从第一届院士选举的视角,来考察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发展,也借以透过这个窗口,来探究当时学界的文化生态和学术资源的群落分布。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各学科的顶尖学者大都名列榜单,它标志着中央研究院国家学院体制的最终完成,可谓开中国科学体制实行院士制度的先河。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金陵大学农学院,笔者试从第一届院士选举的视角予以考察,①因第一届院士选举涉及的人和事众多,笔者先仅就与本文主旨相关的第一届院士选举细节介绍于前。

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成立之初,由于我国科学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科学人才比较匮乏,初期首先设置了一些研究所,逐步开展科学研究,以巩固基础。到1935年中央研究院已设有10个研究所,“规模渐备,研究工作亦日形进展”,②在此基础上,于当年9月7日成立了第一届评议会,此后第一届评议会共举行过五次年会。1940年3月,第五次年会选举成立了第二届评议会,在当时条件下,评议会实际上为院士制度之雏形,它弥补了中央研究院作为国家科学院尚无条件选举院士的体制缺憾。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虽遭受重创,但还是得到了发展,中央研究院也由战前的10个研究所,发展到14个研究所(包括数学、医学、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学术研究确有长足进展,且经过10余年的国际交流,作为国家科学院渐获国际认可。举行院士选举,完成国家学院体制的时机渐近成熟。1948年3月25~28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会议,经过五轮投票,最终81位候选人当选为院士,这也标志着中央研究院国家学院体制的最终完成。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院士为终身名誉制,是一种最高的学术荣誉,能当选第一届院士的学者,均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即现在所说的学科带头人,用夏鼐先生的话说:“这一个名单,相当的足以代表今日中国学术界的情况。”①根据第一届院士选举规程,当选院士者需符合下列资格之一:

一、对于所专习之学术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者;

二、对于所专习学术之机关,领导或主持在五年以上成绩卓著者。

1948年4月1日正式公布的第一届院士名单,共计81人,分数理、生物、人文三组。为了让读者更清楚了解这些院士所研究的领域,下面按学科分组对其做一介绍:②

数理组(28人):

数学——姜立夫、许宝马录、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

物理——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

化学——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

地质——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

气象——竺可桢

工学——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25人):

动物——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

植物——胡先■、殷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

医学——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

药学——陈克恢

人类学——吴定良

心理——汪敬熙

生理——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

农学——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28人):

哲学——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

文史——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

史学——柳贻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

语言——李方桂、赵元任

考古——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

艺术史——梁思成

政治——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

经济——马寅初

社会——陈达、陶孟和

第一届院士不仅个个在学界鼎鼎大名,他们所供职的机关也因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在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早在第一届院士选举的当年年底,夏鼐先生就对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从年龄、出生地、留学国别、教育出身、供职机关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与本文主题相关,我们只了解其教育出身和供职机关的情况。

关于教育出身,81位院士中有21人未填明出国以前所受的国内教育情况,夏鼐先生称统计不是很完备,但从中也可大概反映出国内学籍的分布情形。国内各校以清华大学出身最多,共12人,他还分析,在未详一项恐怕大半是清华大学出身的,因清华大学早期是留美预备学校,而第一届院士留美的占到六成以上,故清华大学出身的远不止12人,且三组分配较均。北京大学共7人,4人属于人文组,2人属于数理组地质学,1人属于生物组的心理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共5人,4人属于数理组,1人属于生物组。南开大学共3人,2人属于数理组,1人属于生物组。唐山交通大学共2人属于数理组。金陵大学共2人属于生物组的农学,复旦大学共2人属于生物组的心理学。他校一项共5人,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各1人,都属于数理组;北平协和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和厦门大学各1人都属于生物组。前清科举出身共4人都属于人文组。由此可见金陵大学的农学在国内各高校中是十分突出的。

当然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各院士服务机关的情况,统计如表1(见下页):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央研究院所占比例最大,占到26%,怪不得有人说:“中研院的所长,大部分的专任研究员,几乎都是当然院士”,“令人有一种诸子出于王宫之感”。③其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这些国立大学,其他七校是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每校各1人,教会学校只有辅仁大学,2人都属于人文组。

要探知第一届院士选举的全貌,仅仅看选举结果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清楚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情况和选举过程。第一届院士选举的程序首先对数理、生物、人文三组包括的科目作了规定;然后由评议员草拟各科目院士候选人名单,以推测各科目符合院士资格人员的大致情况,以决定各科目院士候选人名单;最后登报公告,请各大学、独立学院、专门学会和研究机关提名院士候选人。为广而告之,南京、汉口、广州、重庆四地的《中央日报》,上海、天津的《大公报》,北平的《华北日报》,成都的《中兴日报》都进行了刊登。1947年8月27、28日,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三、四次会议,对提名表进行初步审查,审定提名机构和被提名人的专长学科。

最终审查合格的大学有29所,其中国立大学20所,私立教会大学9所。国立大学:东北大学2人,云南大学3人,山东大学3人,安徽大学3人,湖南大学9人,暨南大学4人,英士大学2人,北洋大学3人,厦门大学1人,清华大学134人,北京大学119人,河南大学28人,浙江大学10人,中央大学37人,西北大学10人,重庆大学2人,中山大学5人,武汉大学99人,复旦大学5人,广西大学3人。私立教会大学:金陵大学27人,齐鲁大学3人,东吴大学3人,辅仁大学5人,燕京大学3人,岭南大学8人,福建协和大学2人,武昌华中大学1人,之江大学1人,大学共计535人。

研究机构有8个,分别是:静生生物调查所1人,中央农业实验所2人,中央林业实验所4人,国立北平研究院12人,中央地质调查所26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2人,中央工业实验所1人,中央研究院155人,研究机构共计203人。

独立学院有13所,共计30人。专门学会有9个,共计54人。①

10月12、13日,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五、六次会议,对全部提名表进行核对审查,共有510人(因有的学者提名单位不止一个),删除不合要求的108人,尚有402人。

1947年10月15日,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年会召开,经评议会郑重审查,通过了150人为第一届院士候选人,计数理组49人,生物组46人,人文组55人。11月15日,中央研究院在政府公报和京沪各大报上,公告院士候选人名单,时间为4个月。公示期间,委员会收到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应该说在最后院士选举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48年3月25~28日,举行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进行院士选举,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从150人中选出80到100人,经过五轮选举,最终确定了81人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名单前文已有详细介绍)。以上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的大致情况,本文考察的对象是金陵大学农学院,但大家细看之后会发现在81位院士中,没有包含一位金陵大学的教授。其原因如何?此种状况反映了民国时期什么样的教育生态?下面将以上述问题为引领而进行探究。

金陵大学提名共计27人,其中,人文组8人,数理组8人,生物组11人,为与本文主题相关,我们只列举金陵大学农学院11人的提名情况(1947年8月1日)(详见表2):

从金陵大学农学院提名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这11位教授在金陵大学大都有十多年,有的甚至有二十多年的执教经历,可以说他们对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师资的稳定也是保证大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大学是不多见的。金陵大学尽管是教学单位,但是从统计表可以看到,这些教授同样重视科研,科研成果并不逊色于专门的科研机关。这也是金陵大学农学院“三一制”农业教育制度的体现。正如农学院院长章之汶所言:

教学、研究、推广三一体制之树立,实为农学院能有卓越成就之最重要原因……历年经费支配用于研究工作者百分之四十,用于教学与推广工作者各占百分之三十。①

金陵大学虽是教学单位,但农学院自创办伊始,就非常重视研究工作,这从办学经费向研究方面倾斜就可看出,所有专任教授,均参与研究工作,高年级学生,亦以研究工作为其设计实习及编著论文之资料。

推广也是金陵大学农学院主要事业之一,自创办之时,即着重于此,教员每督率学生田间实习,协助农民从事树艺,此乃农学院推广活动之滥觞。以后推广事业随院务发展与时俱进,推广人员足迹,几遍大江南北十余省。农学院的农事推广工作可以说走在了政府的前面。1924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了推广部,为我国大学农学院成立推广部之最早者,而政府直到1929年12月才首次成立了实业部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最值得称道的是,金陵大学农学院推广部先有1930年安徽和县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后有抗战西迁四川的温江、仁寿、新都三个推广实验区,实验区“推广举办,示范力行,仍不稍怠,故农村妇女无不知金大农学院者”,①此对我国农业改进影响殊大。

至于教学方面,农学院根据时代的需要,培养了各级农业人才,从农科研究所、大学本科、农业专修科、各级干部短期训练班到农民补习学校,实施多梯次、多层次办学,到1948年培养研究生52人,本科生1000人,农业专修生726人,计1800多人,加上各种短期训练班,共计2457人,②遍观国内,无论都市、省、县以及乡镇间,从事农业工作者随处可见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生,为国家之建设、学术之研究贡献良多。

金大人曾自豪地说:“全国农业机关,都有农学院的学生工作。”③胡适在谈及金陵大学时,对金陵大学农学院所取得的成绩,曾给予高度评价:

从裴义理开始,从雇用江北难民在紫金山造林,以工代赈开始,在20多年之间,发展到全中国农业科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全中国作物品种改良的最重要的中心,这一段历史是中国科学发达史的一叶,是中华民国教育建设史的一叶,是很值得记载的。④

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教育成绩也得到了当时教育部的极大肯定,1943年1月21日教育部特训令褒奖:

查该校农学院在国内高等农业教育机关中历史最为悠久,历来培养农业人才,倡导农业改进,增加农业生产,裨益民生,功效昭著。兹值该院成立30周年纪念予褒奖,以资激励。⑤

在中国的教会大学中,金陵大学整体办学水平也是名列前茅。192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进行甲乙丙分级,甲级的只有一所,就是金陵大学,乙级的一所,为燕京大学,其他如金陵女子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华中大学等校,均属丙级大学。依此标准,持有甲、乙级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持有丙级大学学位的毕业生只能进入美国大学本科,有些可进入三年级或四年级,有些只能进入二年级,进入研究生院则要补修30个本科学分。⑥当时金陵大学被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

尽管官方和学界名流对金陵大学农学院都大为赞扬,但第一届院士选举并没有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教授当选,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这样一些信息。

首先,虽然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没有当选院士,但并不能就此贬低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学界的地位。第一届院士中有多位是金陵大学的校友。前文中我们也介绍了第一届院士教育出身情况,其中生物组中有两位是金陵大学毕业的。一位是陈帧,他是农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共毕业六人),据《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同学录(1933年12月印)》记载:陈帧,号协三,江西铅山人,1918班毕业,美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硕士,现为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兼系主任。⑦

另一位是俞大绂,号叔佳,浙江人,金陵大学农学院1925班毕业,美国爱我华(注:档案为“爱阿瓦”大学,为保持行文一致,均采用爱我华,实为同一所大学的不同音译)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本校植物学教授。⑧

一个学校造就的人才,与学校优质的师资是分不开的。当时金陵大学农学院可谓名师云集,人才济济。不仅有从美国农学院留学归来的过探先、谢家声、沈宗瀚等,也有一群学术造诣深厚的外籍教师,如裴义理(Joseph Bailie)、卜凯(J. L. Buck)、芮思娄(J. H.Reisner)、罗德民(W. C. Lowdermilk)、史德蔚(A. N. Steward)、林查理(Charles Riggs)、郭仁风(G. B. Griffen)等。金陵大学农学院教学、科研突出得益于国际化办学,它最主要的合作与交流对象是 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这便是著名的Cornell—Nanking模式,两院交流从裴义理1914年创办农科开始,由芮思娄主持农科十多年打下基础。尤其是1924年金陵大学与康乃尔大学、洛氏世界教育局开展合作,订立中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康乃尔大学先后派遣著名育种专家洛夫(H. H. Love)、马雅思(C. H. Myers)、魏更斯(R.G.Wiggans)三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此后两校关系日益密切,金陵大学农科的毕业文凭,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康乃尔大学)承认为农科学士,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①而且第一届院士生物组中有多人都曾在金陵大学执教,都是金陵大学的校友。他们是:戴芳澜、俞大绂、李先闻、钱崇澍和邓叔群。在院士候选人简历中②这样记载:

戴芳澜: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康奈尔大学农学士(1914—1918),美国哥大研究院(1918—1920)……金陵大学教授(1927—1934)……戴芳澜曾在金陵大学执教7年。

俞大绂:现为北京大学教授。金陵大学农学士(1921—1924),美国爱我华大学农学院哲学博士(1928—1932),金陵大学教授(1925—1937)③……俞大绂在金陵大学前后工作12年。

邓叔群:现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士(1923—1925),森林硕士(1925—1926)……金陵大学教授(1929)……邓叔群曾在金陵大学执教过一年。

钱崇澍:现为复旦大学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学士(1914),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教授,上海复旦大学。

李先闻:现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1915—1923),美国普渡大学农学院(1923—1926),康奈尔大学(1926—1929),中央大学副教授(1930),西北大学教授(1930—1931),湖南大学教授(1932—1935),武汉大学(1935—1937),四川稻麦改良场场长。

李先闻在个人简历中没有提到金陵大学,但笔者在金陵大学1941年秋季学期的一份“农学院教职员名单”中看到了李先闻的名字,隶属于农艺学系及农科研究所农艺学部。④

其次,教会大学处于学术界的边缘地位。第一届院士选举教会大学共有9所提名,提名人数共有53人,占合格提名人数402人的13%,而最终当选第一届院士的教会大学教授只有2人,都是来自辅仁大学,即陈垣和余嘉锡,而且都是属于人文组,占院士总数81人的2.4%。而教会大学培养的学生1936年接近中国大学生总数的12%,1947年教会大学培养了中国大学生的15~20%,无论从培养学生数还是提名人数,教会大学最后当选第一届院士的比例不可谓不低。

其实,关于中国的教会大学,地位一直比较尴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立案之前,教会大学一直由外国差会所掌握,行政、教学甚至发毕业证书都由国外的托事部决定,完全游离于中国的教育系统。立案后尽管被国民政府承认为中国的私立大学,教师和学生享有与国立大学师生同等的权利,但实际上仍处于双重领导和监督之下,还是要受到远在美国的托事部控制。这种外国特质使得有些学者对到教会大学教书还是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教会大学立案前,有的学者宁肯去新建立的大学,也不愿去教会大学,如吕思勉在1925年因朱经农介绍到沪江大学教国文历史,他认为:

沪江风气,远较从前之东吴为佳。但予在教会学校中,终觉气味不甚相投。而其时光华大学初创,气象甚佳,确有反对帝国主义之意味……1926年暑假后,予入光华。⑤

冯友兰1925年初被邀去燕京大学任教,并答应他一半时间在哈佛燕京学社作研究,一半时间讲一两门课,最终冯友兰1926年2月到燕京大学任哲学教授,并任研究所导师,他对有时间做研究很满意,但始终觉得教会大学非“安身立命之地”,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之所以去燕京教书:

(因为)此等研究中国文化之事,于中国有利无害,吾人作之原无不可,但纯在外人机关服务,区区此心,终觉不安,故私意颇愿于中国诸机关中略兼小事,聊以自慰。①

在中国学人眼中,教会学校被视为外人机构。教会大学立案后,民族感情的障碍淡化,很多优秀学者也乐意去教会大学任教,但这种界限也不尽然。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胡适与教会大学的关系,司徒雷登曾邀请他到燕京大学任教,胡适始终没有去,即使以哈佛燕京学社名义邀请他做访问学者,他也未去,胡适似乎想与教会大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比较超然的地位。

学校的实力强弱,归根结底取决于学校拥有的各种人才,不可否认,教会大学在与国立大学的人才竞争中,在政治地位,甚至经济条件上并不总是处于有利地位。从第一届院士选举当选者所在单位看,还是偏重于国立大学和隶属政府部门的科研院所,一方面当然这些机关人才济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教会大学处于边缘和陪衬的地位,尽管这次院士选举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②故也有学者提出:

一些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学者未被提名主要是因为提名单位之间的门户之见。③

而教会大学各方面的成绩,虽不能过分夸大,但也应实事求是给予评价,美国学者杰西·格·卢茨就说:

燕京和金陵这两所最大的教会大学在教学和研究水平方面绝不亚于较好的国立大学。④

最后,客观评价金陵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史具有开拓之功,它是中国四年制高等农业教育机关中历史最悠久的。创办之初,国内高等教育机关数目尚且不多,至于高等农业教育机关就更付之阙如。当时国内除了一些农业专科学校之外,高等农业教育如“国立东南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教会设立之岭南大学与燕京大学之农科,皆在金陵大学农林科成立以后创办”,⑤对此胡适评价说:

民国三年以后的中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中心是在南京,南京的中心先在金陵大学的农林科,后来加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农科,这就是后来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农学院,这两个农学院的初期领导人物,都是美国几个著名的农学院出身的现代农学家,他们都能实行他们的新式教学方法,用活的教材来教学生,用中国农业当前的困难问题来做研究。金大的农林科是民国三年办的,南高的农科是民国七年成立的。⑥

胡适这段评价显然是行家的口吻,胡适留美时起初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在农学院学了三个学期之后,感觉农科与他“有天份有兴趣的各方面背道而驰”,⑦于是作了重大牺牲,转入文理学院改习文科。所以说胡适对金陵大学农学院的评价是中肯的。当选第一届院士的李先闻说他对中国农业界的“金大”一派也是如雷贯耳,认为“谢(家声)、钱(天鹤)、沈(宗瀚)为‘开山’大师”,⑧他说谢家声、钱天鹤和邹秉文三位先生是中国老一辈的农业界的领导三杰,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植物病理系硕士,钱先生返国后,与谢家声先生都在南京教会办的金陵大学农学院执教。沈宗瀚也就学过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

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功绩不仅在开创之功,在以后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工作也获得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1943年,农学院三十周年院庆时,国民政府行政院致函教育部转呈对金陵大学农学院予以褒奖:

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国内高等农业教育机关中,具有悠久之历史,培养农业人才,倡导农业改进,传习农业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有裨国计民生,并增强抗战力量,功效甚著。⑨

继金陵大学农学院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国立高校相继设立了农学院,一些水平较高的植物研究所也陆续成立,如1922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北平的静生生物调查所,1929年设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后分为植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由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国内农业高等教育方面起步最早,在这些研究机构和大学农学院中,也不乏金陵大学农学院校友的身影,正如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的美国学者杰西·格·卢茨所说:

据不完全统计,国民政府农业部7个技术部门的5个、5所国立研究所(有关农业的)中的3所,及7所国立大学的农学院,均由金大农学院毕业生领导。①

这个统计与我们前面分析的第一届院士中金陵大学校友的分析是相呼应的。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的学术公正性,以及在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学界早有定论,笔者也深表赞同。本文以第一届院士选举为视角,来考察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发展,同时也借以透过这个窗口,来探究当时学界的文化生态和学术资源的群落分布。我们不必过于计较院士所代表的机构,毕竟教学、科研人员具有流动性,尤其是处于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中。金陵大学的校友中多人荣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已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当然,衡量一校的学术地位也不能仅仅聚焦在少数人身上,金陵大学农学院在三十多年发展过程中,培养了2000多名不同层次农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大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勤恳、敬业,服务于当地,这里可以借用邹树文于1942年呈请农林部嘉奖金大农学院的话来概括:

该院三十年来,作育农业人才,改进农业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树立农教制度,贡献邦家,厥功甚伟。②

可以说,金陵大学农学院在中国农业教育史上书写了华彩的篇章。

【作者简介】赵飞飞,女,1980年生,山东威海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史。

朱庆葆,男,1963年生,江苏句容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杜敬红】

Rediscuss the First Election of Academicians of Academia Sinica:

Centered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Nanking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第二条全校每年资助一定数量的推免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为每位学生提供3000~5000 元的经费资助,主要用做学生的实验耗材、交通、住宿、会议报名费等。

第三条每年9月初开始接收拟录取推免生申请,9月下旬截止申请。

第四条申请科研训练资助项目的推免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已确定为安徽大学的学术型免试推荐研究生;

2. 已基本修完本科阶段所有课程,成绩优良;

3. 已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

4. 本人提出申请,相关院(系)根据需要进行推荐。

第五条申请项目推免生需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填写《优秀大学生(推免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申请书》(附件),首先向拟录取院(系)申报,然后由院(系)汇总初选名单交研究生院最后审定,确定下拨经费数额。

第六条研究生院根据各学科特点,每年于10月31日以前确定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额度,并通知相关院系做好学生的接纳安置工作。

第七条获得资助的学生,必须在安徽大学实施科研训练项目。训练

期间,研究生院将不定时抽查科研训练项目进展情况。

第八条对未按计划、要求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需退还部分或全部资助资金。情节严重者可取消入学资格。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农学院。包括中大在内,过去9个月内,全国有6家高校相继成立农学院;2017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现代农学院;2018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在玉泉路校区揭牌;2月27日,位于南京的河海大学宣布成立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后更名为农业工程学院);5月11日,南京大学宣布,将与南京市农业委员会合作成立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7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以下简称中棉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农学院。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家高校皆瞄准农学这个传统老牌的学科发力,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为什么是农学

在这一波成立农学院的热潮中,北京大学的动作最早、酝酿时间最久。早在2013年8月,邓兴旺等人就向北京大学递交了成立现代农学院的申请报告。邓兴旺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耶鲁大学冠名终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2014年7月,他正式回到北大工作。

身为湖南农民的儿子,邓兴旺体验了中国和美国的农村与城市生活。四种环境的对比,让他觉得国内农业的发展,离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他希望中国的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让农民和大学教授一样体面。为实现这一理想,邓兴旺曾在国内尝试过创业开公司,从产业层面解决农业问题,但他很快发现企业的力量太小。他开始认识到,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在国内顶尖大学成立农学院培养人才。

国科大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杨维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刚刚于三个月前卸任国科大校长的丁仲礼,在去年10月份萌生了成立农学院的想法。

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国科大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中科院下设的分布全国的104个研究所向其提供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支持,其中有20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内容与农业有关。在国科大成立后,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学院下,项目十分拥挤,成立农学院正好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因此,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牵头下,由南京土壤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等多家单位共同筹建国科大农学院。

据一名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透露,国科大的农学院下设专业偏重理科,涉及智能控制、导航、材料等多个方向,旨在打造“农业科技4.0”时代。

郑州大学农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聞周刊》,郑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方向,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领域。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在河南唯一的一所“双一流”大学中加强农业学科建设,是面向农业主战场,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

几位高校受访者就都提到,发展农学院有普遍的政策背景,即政府对农业越来越重视。

“我们国家面临的形势,土地的红线,水资源的红线,这都是不能突破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么严重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对这块加大投入的大势所趋。”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毓陵如是说。

据他介绍,河海大学原本有农业工程学院,其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水利土壤改良系,2006年成立学院,三年后又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合并成立了水利水电学院。今年2月底,学校又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特色,重新组建成立了农业工程学院。在最近成立的这些农学院中,只有河海大学同时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专业为水利工程,学校过去一直就设有这个本科专业。

而北大、国科大与郑大的农学院目前只招研究生。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解释说,建立一个学院,第一步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需要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聘来足够多的老师,比如二三十名教授,这时候才能谈及本科生教育。北大现代农学院从筹建期的201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共有10名学生,11名教授。

虽然郑大农学院7月才揭牌成立,但实际上,学校从年初就开始部署招生工作。今年9月,郑大农学院的第一批学生35位硕士与2位博士已经入学。此外,学院还引进了8位博士后,并整体聘入中棉所40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或者副教授。

“双一流”之争

杨维才认为,最近多个大学农学院成立,农业转型期的强需求只是其背后的动因之一,更为关键的,还是“指挥棒”效应,即农学院要争取建设“双一流”学科。只有建设“双一流”,才能获得经费与资源,这会影响到未来高考生源,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教育部等3部委公布了“双一流”名单,标志着国内高校的发展从“985、211”时代过渡到“双一流”时期。由于“双一流”建设以5年为一个周期,眼下,没有进入到这份名单的高校还在争取入围,而已经进去的则要扩大赢面。

杨维才表示,国科大成立现代农学院的另一个驱动原因,就是为了建设“双一流”学科。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划分,农学学科门类下面有9个一级学科,即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在综合性大学中,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都属于生物学。如果众高校都在生物这一个学科下评选“双一流”,竞争过于激烈;而若把研究内容划分在农学学科门类下,就有9个一级学科可以选择,竞争也会分流。

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在衡量局势,评估未来哪些学校哪些学科有可能进入“双一流”名单。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专业,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由于竞争院校多,有的还需要很大投入,想达到“双一流”难度很大。而农学下面一级学科多,其中一些学科目前在国内发展得并不好,这就意味着还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郑州大学农学院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成立农学院的想法始于去年下半年,当时郑大入选了“双一流”大学。

2017年9月,郑州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名单,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入选一流学科。去年年底,郑州大学为此专门制定了《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内容提到,郑大要形成以6个学科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布局,而绿色高效农业学科正是其中之一。

上述负责人表示,郑州大学需要按照规划布局,结合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建设“双一流”。中棉所位于河南,其下属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棉花转基因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平台,都位于郑州大学附近。地理位置的接近,再加上郑州大学有人才优势,中棉所有平台优势,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

至于河海大学,根据今年6月发布的《河海大学学科规划农业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院“争取未来5~10年, 农业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进入国内前五,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在农业工程 ESI 排名有较大进步,争取入选双一流学科”。

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毓陵介绍说,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科跟“双一流”密切相关,依托“双一流”,有助于把农业工程做大做强。他坦言,过去农业工程在别的学院,投入力度不够。如今单独建院,学校会给予更多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可以把农业工程作为学校科研和服务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此外,今年年初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整合了水利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陈毓陵坦言,过去学校主要对接水利部,现在机构改革后,学校考虑农业农村部跟农田水利密切相关,学校成立农业工程学院,可以加强跟农业农村部对接,争取更多经费和资源。

应避免重复建设

1949年之前,中国的农学发展模式跟当前格局相似,有农务学堂,相当于独立建制的农业院校,很多公立大学也设立农学院。

北京大学曾经也有农学院。1949年,北大农学院、清华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从各自学校中分离出来再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对农林院校的指导意见是“以集中合并为方针, 每一大行政区办好一至三所”。这次调整之后,国内的高等农林院校全部变成独立设置的专科院校,基本上是每个省份至少一所,各行政大區再设立一所,综合性大学中不再设置农学学科与相关专业。

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传统的农林学院纷纷改名走上了“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路子,还有一部分高校通过改名转型,彻底脱离了农林院校的行列。在市场经济时代,相对于炙手可热的金融、计算机、生物等专业,农林相关专业不受社会各方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坐上了“冷板凳”。

厦门大学陈然博士在其论文中《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分析了农林院校转型原因,就指出:社会对农林院校的偏见严重,影响了优质生源,在吸引高素质师资、特别是非农林学科师资上很困难;高等农林院校长期不受重视,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院校主要服务于弱势产业,很多是具有公益性,回报率低,校名自带明显行业特征,就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尽管如此,传统的农业大学仍有其发展优势。杨维才认为,因为农业大学一直处于行业内,它们跟农业系统建立了长期联系。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自然就去了农科院等农业系统内的科研单位。如何从农业系统争取到经费,也是国科大农学院面临的挑战。

综合性大学办农学院,是否会对传统的农林院校产生竞争压力?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目前建立农学院的高校都在强化自己原本的传统,寻找跟已有农学教育不同的特色。

陈毓陵说,河海大学原本想把学院的名字叫做“农业科学与工程”,但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这并不是河海大学的强项。最后学院决定,立足自己原本的特色,把名字定为“农业工程”,主要拓展方向是农业环境工程、农业生态工程。

国科大筹建农学院时,也曾想过叫“未来农业科学学院”,想表现跟普通大学的区别。杨维才认为传统农业大学和国科大农学院的方向并不一样,农业大学主是普及教育,学科门类比较多,国科大的优势在于中科院提供的多元支持,可以做农业的交叉学科,科研上侧重较为基础和长远的领域,研究的是未来农业需要的技术。

邓兴旺也提到,相较于农业大学,北大有很多学科,在农业发展上可以找到多样的资源。现在的农业开始使用智能机器,已经颠覆了传统农业的形式,这是农业大学所欠缺的,而这是北京大学的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李奇教授认为,综合性高校成立农学院,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农业应该是大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国有以农业和机械工程带动的学校,这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如果也能把农业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对农业发展大有裨益。

但他也认为,如果太多学校都成立农学院,会造成资源重复,所以需要地方政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有序发展,而不是一哄而上。目前,每个省份都有农业大学,格局已经形成,综合大学有没有必要再建农学院还需要认真讨论与规划。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

农学科研训练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2、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3、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运用4、制度健全 方向正确 科学健康 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