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中国的农业发展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化肥等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预估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农业就是为了能够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又能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影响;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已从解决温饱生活中走出,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发展生态农业,达到发展经济同时又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当前及今后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生态农业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宗旨,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规律,将现代工程和科技技术联系起来,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新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使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中,是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道路。

2.1 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充分改善因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循环。

2.2 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的发展能有效的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农业管理经验融入现有农业生产结构当中,合理统筹规划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加工业、乡村旅游等项目,构建出配置合理、运作高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为市场提供绿色农产品、优质产业服务。

2 生态农业理念的特点

2.1 农业结构具有系统性

生态农业体系是严格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合理统筹、农业资源分配,组合成的生态系统。

2.2 农业生产具有生态性

生态农业充分运用生态环境自身的循环能力来进行生态能量转换,高效利用自然能源,实现农业生态系统持久发展。

2.3 农业耕种具有适地性

发展生态农业重要的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按照不同生态环境的发展特点、发展趋势,有效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合理进行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的利用效率,有效优化农产业结构,展现地域农业生态特性。

3 生态农业的影响及作用

3.1 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效改善了生产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对资源合理节约,提高资源使用率,保留可持续发展后劲。

3.2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确定适合本区域的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完善生產结构,用持续发展眼光看待生态农业,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3.3 健全多方面投融资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是时代所需,政府应开辟绿色通道支持。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财政扶持、降低税率,鼓励生态企业发展。

3.4 助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是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及众多因素相互配合发展的结果,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尽最大力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农业经济整体实现现代化发展。

4 确保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点措施

4.1 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加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科技知识,使农民对资源有效利用,对环境加大保护力度有新的认识。

4.2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产业发展

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引进,解决农业人才不足问题。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全面发挥人才作用,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聚力解决问题。

4.3 开创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的支持,建设绿色旅游通道正好满足人民这一需要。创建“农业旅游”的经济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农业经济,同时又增加了旅游经济。

4.4 加强绿色生态企业发展

绿色企业,应与当地政府联手,关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挥带头作用,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停止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项目。打造经营生态农业品牌,严格把控产品品质,维护当地生态农业形象,使生态农业经济结合地区品牌,生态农业走在健康道路上。

4.5 注重农业品牌建设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的持久性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强生态农业发展,宣传新型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改变国际印象,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农业发展创新,走发展生态道路是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生态农业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的持久性发展,为农业的经济健康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要充分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坚定地走生态化发展农业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尹国丽.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江西农业,2019(22):128-129.

[2] 何立华,祝启雄.洪湖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1):18-21+37.

[3] 余劲松.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9(32):31.

[4] 黄庆革.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种子科技,2017,37(2):20.

[5] 杨芳,吴永常,韦文珊.基于能量分析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1):17-23.

[6] 胡丽,岳敬芹.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精准扶贫——以云南山区精准扶贫工作现状为例[J].吉林农业:上半月,2017(7):43-44.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农业经济振兴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发展循环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地域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在战略上寻求可持续能力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的本质是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间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现代农业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环保、绿色和生态观光农业等是对现代农业内涵的一个较为流行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这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农业不仅涵盖了农业科学范畴,而且与可持续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等融会贯通,使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農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二、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

发达国家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造成了环境破坏,意识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纷纷寻找替代农业,并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在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有效率、省资源和保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日本农业资源贫乏,除水稻外大部分农产品依赖于进口,但其农业产值仍然很大,现代农业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其城乡差别的缩小也依赖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条件独特、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地域,非常重视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借鉴其经验对我们认识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重视政府投入和政策导向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对农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率逐年提高,其年均用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土地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等扶持农业生产的投入大体占政府总支出的6%。并针对农村地区空洞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凭借其工业优势,逐年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设施化的投入,形成了较高水准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农业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95%以上。

2.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为了扭转随着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了“自然资源的维护和培养”模式,以维持和增进农业的自然循环机能,实现了从大生产、大消费、大废弃的社会到可持续发展的转换。2003年12月制定了《农林水产环境政策的基本方针》。

3.健全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

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了公立、高校、地方三级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完善的经济合作组织

农协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倡导和推动下,脆弱、零散的农户在抵御市场风险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的成功之路。农协是一个在一定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经济合作实体,是农村中最强大、最广泛的经济合作组织,它以维护农民利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为农户提供最佳服务。

5.发达的农产品流通市场

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导向和重要信息载体。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中央批发市场;二是地方批发市场,作为中央批发市场的重要补充;三是农村自然景观较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推广有机、绿色农业而自发形成的市场。

三、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现状及问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粮食生产在充分满足本省消费需求同时,为我国协调粮食供需矛盾,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黑龙江省在全国各省份中也是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合最好的省份之一。从农业资源看,其农业资源环境保障供应较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与其他省份相比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农业市、县的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已经为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推广示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态区域经济理念已经贯穿在各级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并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有机的栽培技术,以优良的品质、充足的数量,在满足省内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日益增大的需求下,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也应当看到,农产品销路不畅、农产品市场上的低质、低价产品过剩和优质、优价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实施力度。可是依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大部分农村地区继续沿用粗放式经营方式,追求高产、高效生产的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致使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自然资源衰退、农业环境日趋恶化。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增收。另外,长期以来农民只重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轻视产品质量,对市场缺乏认识,也是阻碍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发展循环经济是摆脱这一局面的重要手段。

四、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振兴的几点建议

1.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生产体系积极应对全球化

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生产体系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

近年农业生产从消费者的嗜好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竞争中,更加重视高质量,安全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自身健康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关心,对食品的安全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者之间也在努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的问题而发生的食物中毒现象也经常见诸报端,农民不食自己种植的蔬菜的事情也时有所闻。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为农产品出口打开了方便之门,但黑龙江的农产品的出口仅限于俄罗斯等少数国家。

2.转变观念、努力降低农业带来的环境负荷

近年,农业对环境负荷的增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而被污染,农村的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渐加剧,由此带來的制约农业发展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力推行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是把单纯追求GDP作为首要目标;从农业方面看为了增产而过量使用化肥,而由于过量的化肥使用致使农作物抗病性降低,又大量使用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品质不良和农药残留过多,既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又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和国际竞争力,并污染了水体和土壤。二是社会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自然资源置于社会公共管理之外,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公共资源,并不断的把它转化成自己的资本。

当前,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必须定位在既要追求数量又保护生态环境上,要逐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逐步过渡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利用工业技术,把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制成有机肥料,既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净化了环境,也能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实现农业自然循环机能

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包含生态因素在内的绿色GDP考核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发展规划,走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农业经济指标平台,对各层次的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制定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以及经济发展能力机制在内的农业发展规划。改变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将,张黎.关于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5).

[2]任爱华.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比较借鉴[J].农村农业农民,2004,(12).

[3][日本]食料、农业、农村白书[M].农林统计协会,平成15年.

[4]王丽华,等.生态农业模式优化选择及应用[J].农村经济,2005,(1).

[5]张毅,等.国际绿色壁垒对中国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5,(2).

[6]刘远.发展生态农业[J].农业经济导刊,2005,(3).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评价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有害、有益元素生态效益。[方法]采集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根系土籽实和茎叶样品,分析了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结果]主要有害元素在玉米籽实和茎叶中均占很小比例,大部分为低富集元素;大多数有益元素是低富集,只有N属于强富集元素。研究区种植玉米的根系土中As、Pb、Cd、Hg、Cr、Cu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符合绿色标准土壤,产地环境条件优秀。[结论]研究区内的玉米为绿色食品,适宜人畜食用。

关键词玉米;适宜性;生物富集特征;评价

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水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该区域主要农作物。农作物对元素具有比较明显的吸附专属性,对有害元素的吸附过量会造成有害元素超标,影响农作物品质,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对有益元素的专属吸附,会使有益元素富集,有利于人类健康。玉米所需的各种矿质养分主要是从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状况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子粒产量[1-2]。

根系土是土壤中受植物根系及其生长活动影响的微域环境,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根系土、植株中有害、有益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对于了解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3]。了解土壤中矿质元素的丰缺指标,可以为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玉米籽实有害、有益元素的分析和评价,而对根系土和植株有害、有益元素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测定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根系土、籽实及茎叶样品中的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评价了该地区玉米重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富集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环境治理和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玉米样品的采集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有关规定执行。在室内对玉米果实加工成颗粒,茎叶晾干送交实验室分析。玉米样品选择作物生长正常的地块,选取4~5处玉米植株采集玉米样品。样品采集后立即将植株样品的根、茎、叶、子粒分开,以免养分转移。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的量,保证干样约100 g,将子粒脱粒后,混匀铺平,用方格法和四分法缩分,取约250 g,颗粒大的籽实取500 g左右。在玉米采集相同点位,采集根系土样品,重量大于1 000 g。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所有样品均送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所中心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实验研究所进行分析。玉米土壤根系土样品测定As、B、Cd、Cu、Hg、Mn、N、P、Pb、Zn、Al2O3、CaO、Fe2O3、K2O、MgO、Na2O、SiO2、U、Th、Ce、La、Se、Co、Ni、Cr等元素全量和pH。玉米植株主要测试分析As、Se、Hg、Mn、Ni、Cu、Zn、Pb、F、Mo、Cr、Fe等全量。其中,As、Hg、Se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 Bi、Cd、Cr、Cu、Mo、Ni、Pb、Zn、Ce、La、Y、Dy、Er、Eu、Gd、Ho、Lu、Nd、Pr、Sm、Tb、Tm、Yb采用等离子体质普法(ICP-MS)测定;F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ISE)测定;N元素采用凯式法测定,;Mn、P、K2O采用等离子体光谱法(ICP-OES)测定。

利用生物富集系数(C)表征有害元素富集系数特征。

C=Cb/Cc×100%

式中,Cb为玉米籽实或茎叶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Cc为根系土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依据玉米籽实生物富集系数划分等级,C1≤0.50%、0.50%4.50%分别代表低、较低、中、高富集4个级别。

2结果与分析

2.1有毒有害元素富集特征

2.1.1根系土元素含量特征。河套地区玉米种植区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灌淤土、栗褐土,对比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指标要求(NY/T391—2000)(表1)和玉米根系土中Hg、Cd、As、Pb、F、Cr、Cu、Cr的含量,评价玉米安全性。经测定,内蒙古河套地区玉米根系土元素含量为As 11.10 μg/g,Hg 69.97 ng/g,Cu 24.56 μg/g,Pb 21.39 μg/g,Cr 67.61 μg/g,Cd 165.65 ng/g,F 594.04 μg/g[4],对比表1可知,河套地区种植玉米的根系土中As、Pb、Cd、Hg、Cr、Cu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符合绿色标准的土壤,说明在该区域内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产地环境条件优越。

2.1.2籽实元素含量特征。玉米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NY/T 418—2000)中规定Hg的含量上限≤10.0 ng/g,Cd≤100.0 ng/g,As≤0.4 μg/g,Pb≤0.2 μg/g,F≤1.0 μg/g,经测定,除Pb含量的最大值超出国家标准外,玉米籽实中Hg、Cd、As和F含量均小于国家标准(表2),为绿色食品,适宜人畜食用。

2.1.3有害元素富集系数特征。由表3可知,除了36.00%的Mo属于低富集外,玉米籽实主要有害元素90.00%及以上属于低富集,其中As、Hg、Mn、Ni、Cu、Pb、F、Cr、Fe的低富集率为100%。

2.1.4玉米茎叶有害元素富集特征。由表4可知,玉米茎叶中有害元素涉及低、较低、中、高富集4个级别,大部分元素属于低富集特征,其中As、Mn、Ni、Cr的低富集率为100%,50.00%的Hg为较低富集,Mo属于中等富集,占59.57%,较低富集占31.91%,高富集占6.38%。Fe的高富集占25.00%,在所有元素中最高。

2.2有益元素富集特征

2.2.1玉米籽实。由表5可知,玉米籽实中大多数有益及

稀土元素属低富集,只有N是属于强富集元素,其最大值达730.330 0,最小值也为5.940 0。N的富集主要是由作物从大气中吸入氮的固氮作用造成。

2.2.2 玉米茎叶。玉米茎叶中元素的富集系数特征与籽实中相近,由表6可知,大多数元素是低富集,只有N元素属于强富集的元素,强富集的样品数占96.67%。

3 小结

该研究结果表明,河套地区种植玉米的根系土中As、Pb、Cd、Hg、Cr、Cu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符合绿色标准的土壤,产地环境条件优秀。对比玉米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玉米籽实中各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均小于国家玉米标准。主要有害元素在玉米籽实和茎叶中均占很小比例,大部分为低富集元素。大多数有益元素是低富集,只有N属于强富集的元素。根据玉米籽实的元素含量与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对比,各元素均低于粮食中元素含量限值标准,说明河套地区玉米籽实、茎叶安全优质,对人畜健康影响相对较小,为安全食品。

参考文献

[1]

吴家富,于文,蔡德利,等.八五五农场玉米适宜性评价[J].吉林农业,2014(3):34.

[2] 肖燕,刘凯.黄淮海平原农业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以聊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45-47.

[3] 宋吉英.玉米根系土壤中汞的变化[J].化学世界,2009(7):412-413.

[4] 张青,黄增芳,王喜宽,等.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报告[R].2009.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结构,还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是要重新建立各种农业生产秩序,使农业经济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农业经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变革。以自给自足和体力劳动为主导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型农业,从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畜产品和渔业产品的综合发展,虽然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缓慢的,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在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调整愈发明显。农业不再是进行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一个包括加工、生产和销售的完整工业体系。农业由传统单一的“农业”,逐步演变为“大农业”。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及农业产业概念

传统农业的定义只包括农、林、牧、渔等一级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呈多样化发展,逐渐扩展到加工业、畜牧业、工商业等综合领域。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过程中,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农业旅游、技术推广等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对农业的三大产业的调整,在保证每个产业现有基础的同时,不断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2]。

农业产业化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结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实行区域布局、系列化加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企业管理和社会服务,形成工农、工商、贸易、养殖加工、生产和供销、农业科教教育等综合管理体系,使农业走上了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律调节的现代化管理和行业组织形式的良性发展轨迹。实质上是指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这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整体运作方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缺陷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结构只适应过去低消费的情况,没有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产品质量低下

产品质量是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我国质量低下、附加值小的农产品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加上技术和创新意识不高,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质农产品供应量少,产品进口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品牌。

(二)区域优势不明显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農业经济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并不像以往那样繁荣昌盛,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优势不明显,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因地制宜”,缺乏一定的特性和创新性。

(三)农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结构低度化是农业经济发展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阻碍了流通性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发展,造成农业发展闭塞、单一,不利于农产品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

(四)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

农业经济模式过度分散的原因是经营模式家族化,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小,技术供应不足,以家族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导致经济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阻碍农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三、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结构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输入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动力。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化生产条件,结合专业技术,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促进农业良性健康发展。

(一)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的发展出现更多的可能,农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畜牧业和渔业,而是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由于农、林、牧、渔业的主要产出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条件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耕地和土壤资源有限性,决定了农业产量不可能实现过快增长。因此,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等农副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延伸产业链不仅增加了产业的多样化,而且在很多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支持衍生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质量是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是占领市场的主要竞争力。农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以农业的第一产业为基础和核心的,因此,想要衍生产业链,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只有创造良好的口碑,才能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和购买自己的农产品,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在全力打造第一产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地农产品的特点及地域特色,在把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摸索消费者心理,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并赢得消费者青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地域优势,把周边或者邻近区域的产品相互结合,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以一带多或者以多带一,打造本地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产值不断提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第三产业是在农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不同于以自然条件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衍生价值为主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明显的特征是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这是由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来决定的。随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收益不够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观光和旅游是现在消费者比较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结合这种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增加专业人才的配置,挖掘地区特色,发挥地区优势,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开发合适的旅游观光项目,发挥特色旅游业。同时,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让消费者感到愉悦,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

(四)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先进的农业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发展条件和农业政策支持来实现的。只有基础设施更完善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實的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财税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加强地方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形成两者的优势互补。

四、结语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统领性和专业性,针对农产品质量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农业经济模式化程度不高、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农业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基础农业产业的质量;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亦民,王梓龙.农林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12):127-132.

[2]王勇.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9-130.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探索

3、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研究

4、农业技术革命,天使还是魔鬼?

5、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

6、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结合性探讨

7、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8、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9、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技术传播的促进

10、浅谈推广农业技术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11、物联网与生态农业技术在有机蔬菜种植中的应用

12、陕西省加强农业技术攻关助力乡村振兴

13、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家庭非农就业转移的影响

14、试论农机推广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振兴经济的重要作用

15、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应用探讨

16、浅谈农业技术的新模式

17、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助推农业经济发展

18、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19、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20、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科创碳汇农业技术打造生态农业经济增长极

22、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优化要点

2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24、“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25、广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26、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①

27、劳动过程视角下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条件

28、作业补贴与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29、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0、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意义和策略

31、现代农业技术与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分析

32、浅谈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33、玉米栽培技术要点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分析

34、试论种子管理站对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的保障作用

35、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研究

36、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分析与展望

37、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8、农业技术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分析

39、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有效发挥

40、浅析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有效发挥

41、分析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42、完善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不断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43、关于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的探讨

44、浅析果树管理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45、利用设施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种植效益的问题及措施

46、基于词向量+BiLSTM+CRF的农业技术需求文本实体提取

47、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48、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需求

49、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探析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解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3、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及城镇化影响研究

5、农业农村部要求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6、“互联网+”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思路

7、推进现代水利工程建设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8、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功能

9、农业农村发展中资源要素培育和激活政策

10、浅谈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3日)

12、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印发2020年工作要点

13、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4、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广安实践

15、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16、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对策

17、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

18、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三)

19、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20、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21、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河南应多措并举

22、加强督促狠抓落实 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

2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4、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25、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6、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关注三大问题

27、2016年我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28、《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发布

29、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30、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辉煌

31、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整治方向及现实意义——以新泻县为例

32、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

33、陈锡文解读“十二互”农业农村发展蓝图

34、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

35、“十二五”镇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36、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再铸吉林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辉煌

37、浅析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38、长春市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9、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 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

40、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

41、越南通过革新土地政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42、温总理总结农业农村发展这十年

43、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44、将乐县光明乡:搭建惠农电商平台 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45、回良玉:进一步拓宽中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等

46、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起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47、山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建议

4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49、生态产业如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

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摘 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中国的农业发展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与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