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第1篇
1. 棉田间种玉米可诱集虫卵减轻棉苗受害。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l行玉米(每亩50~60墩,每墩2~3株),可有效地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据山东省1980~1983年在7个县调查,间种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减少60%~70%。
2. 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大蒜挥发出来的杀菌素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且棉花上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轻,其他害虫也会“闻风而逃”。据调查,间种田没用药物防治苗蚜,棉苗未卷叶,而同样条件的单作田防治苗蚜2次,最高卷叶株率仍达25%~28%;间种田二代棉铃虫百
株仅有卵12粒,而单作田百株卵量都在500粒以上。
3. 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4. 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在大蒜行间栽白菜可使白菜软腐病减少62.5%。
5. 大豆或花生间种蓖麻可杀死害虫降低虫口。在大豆或花生地里、地边均匀地点种蓖麻,可使到豆田、花生田产卵的金龟甲取食蓖麻叶后中毒死亡,其效果不亚于施用化学农药。据试验,在花生地里每亩均匀地种植350~400株蓖麻,每株蓖麻平均可毒死4~5头金龟甲,使虫口减少90%左右,花生虫果率降至5%以下,增产10%以上。
6. 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7. 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由于玉米的遮阴作用,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比单作田减少72%;玉米与青椒隔行种植,可使青椒病毒病减轻56.9%。
8. 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
使黄瓜花叶病减少61.6%。
9. 玉米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玉米间作白菜田,由于田间气温比单作田降低0.5℃、地面温度降低2℃,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1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
10. 玉米和豌豆混种能做到双获丰收。玉米和豌豆两者种在一起会相互得益,双双增产。
11. 胡麻与春小麦混作可明显减少棉铃虫发生。胡麻与春小麦混作田,由于麦芒的防护作用,可使棉铃虫发生量明显减少。据新疆昌吉县农科所调查,混作田棉铃虫仅在地边有少量发生,而单作胡麻田平均每平方米有棉铃虫4~10头,花蕾被害率高达35%。
12. 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圆葱与胡萝卜各自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
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第2篇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我区还将有暴雨或大暴雨出现,随着暴雨天气的持续,稻纹枯病将大流行,历史性稻瘟病发生区及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稻区穗颈瘟将加速流行。中、迟熟品种稻田稻飞虱发生比常年偏重;桂东北、桂中、桂西北部分稻区迟熟品种稻田稻纵卷叶螟暴发几率高。为了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加强灾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确保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安全,提出以下意见。
一、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为害的严峻形势,从确保粮食安全的高度认识抓好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强化防治工作行政行为。要认真落实全国、全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暨粮食生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启动农业重大生物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Ⅱ级应急响应的紧急通知》精神, 明确防治工作责任制,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二)强化属地防灾责任。各地要按照病虫防治目标责任状的职责和防控目标要求,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实行属地防灾减灾,加强组织实施,确保病虫害防控达到总体目标。
(三)加强监测预警,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各地要严格实行重大病虫信息5天一报、重大病虫灾害突发事件随时上报制度。各地植保部门要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做好当地政府防控病虫害工作的技术参谋,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综合防治和应急防治。各市要设立24小时防控值班电话,重大病虫信息按照县(市、区)、市、自治区逐级及时上报。要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工作通报。在Ⅱ级应急响应未解除期间,各县(市、区)农业局每天向市农业局上报本县灾情发生动态,市农业局每两天向自治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汇报本市灾情情况。
(四)加强宣传培训,做好防治指导。要通过电视、报纸、横幅、手机短信、墙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防控工作宣传,正确引导媒体和社会舆论,适时向群众宣传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时期、防治技术,推动群防群治。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群众科学防治,解答群众防治技术问题,特别是要组织好对外出务工农户田块的病虫害防治,对漏防、未防或防治效果较差的田块,要及时组织群众补防,不留死角。要指导农民掌握适时施药,正确使用药剂和施药技术,确保防治效果。
(五)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各地要强化病虫防治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层层建立联系和督导制度。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督导组,层层督导,分片包干,自治区督导市、市督
导县、县督导乡镇。督导内容应包括:防控组织机构的设立,监测预报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设立,防治资金、物资和技术人员到位情况,农药和药械及技术准备情况,应急防治专业队伍建设和统防统治工作开展情况,技术宣传和指导、培训情况等。督导过程要及时发现、解决和上报防治工作中突出的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六)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管。各地要组织相关部门做好防治用药质量抽查工作,加强农药市场监管,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和制售假劣农药坑农害农行为,保证农药产品质量和适销对路农药的供应,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
二、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
一要及时排涝、施肥促壮 。洪水过后,土壤肥力流失,要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基肥,适当喷施叶面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二要认真清洁田园、减少病虫源基数 。结合清洁田园,铲除鼠类隐藏处;稻田沤耙时,注意打捞浪渣。
(二)化学防治
1.把好消毒防病关 ,苗床消毒,稻田可选用石灰、草木灰;蔬菜苗床可选用15%噁霉灵水剂(绿亨一号)。种子处理:水稻种子消毒可选用咪鲜胺(使百克)、强氯精等药剂。蔬菜种子消毒可选用温水浸种。
2.防治蔬菜害虫可选用频振式诱虫灯、黑光灯或黄色捕虫板诱虫;果树上采用套袋技术减少病虫的发生为害。
3.应急防治 应选择安全、高效、经济、低毒的对口农药防治;针对当前雨日频繁,各地植保部门要指导农民抢晴施药;施药后如遇下雨天气,应及时补喷药,防治病害一般用药2-3次;喷药后注意检查药效,药效欠佳的田块要及时补防。注意结合轮换农药和施药的安全间隔期。
4.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毒死蜱、阿维盐、阿维菌素、丙溴磷、氟铃脲、康宽、杀虫双等;防治稻飞虱选用噻嗪酮、吡蚜酮、敌敌畏、叶蝉散等。
5.对历年稻瘟病发生严重及种植感病品种的地方,要增加三环唑等农药兼治穗瘟;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岗霉素、爱苗等。
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第4篇
1. 棉田间种玉米可诱集虫卵减轻棉苗受害。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l行玉米(每亩50~60墩,每墩2~3株),可有效地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据山东省1980~1983年在7个县调查,间种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减少60%~70%。
2. 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大蒜挥发出来的杀菌素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且棉花上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轻,其他害虫也会“闻风而逃”。据调查,间种田没用药物防治苗蚜,棉苗未卷叶,而同样条件的单作田防治苗蚜2次,最高卷叶株率仍达25%~28%;间种田二代棉铃虫百
株仅有卵12粒,而单作田百株卵量都在500粒以上。
3. 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4. 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在大蒜行间栽白菜可使白菜软腐病减少62.5%。
5. 大豆或花生间种蓖麻可杀死害虫降低虫口。在大豆或花生地里、地边均匀地点种蓖麻,可使到豆田、花生田产卵的金龟甲取食蓖麻叶后中毒死亡,其效果不亚于施用化学农药。据试验,在花生地里每亩均匀地种植350~400株蓖麻,每株蓖麻平均可毒死4~5头金龟甲,使虫口减少90%左右,花生虫果率降至5%以下,增产10%以上。
6. 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7. 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由于玉米的遮阴作用,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比单作田减少72%;玉米与青椒隔行种植,可使青椒病毒病减轻56.9%。
8. 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
使黄瓜花叶病减少61.6%。
9. 玉米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玉米间作白菜田,由于田间气温比单作田降低0.5℃、地面温度降低2℃,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1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
10. 玉米和豌豆混种能做到双获丰收。玉米和豌豆两者种在一起会相互得益,双双增产。
11. 胡麻与春小麦混作可明显减少棉铃虫发生。胡麻与春小麦混作田,由于麦芒的防护作用,可使棉铃虫发生量明显减少。据新疆昌吉县农科所调查,混作田棉铃虫仅在地边有少量发生,而单作胡麻田平均每平方米有棉铃虫4~10头,花蕾被害率高达35%。
12. 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圆葱与胡萝卜各自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
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第5篇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第6篇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卫生品质,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作用巨大,各地要重点做好2项工作:
1、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与区域治理
组织好东亚飞蝗、草地螟、小麦锈病与蝗虫、棉铃虫、水稻螟虫、稻飞虱、玉米螟等常发生区有害生物灾情系统监测和重点调查,及时发布中长期发生趋势预报,提前制定防治预案和区域治理计划。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稻区要分别做好棉铃虫和水稻螟虫的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工作。要在重发生区建立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基地,试验和开发及推广防治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在防治关键时期,协助地方农业行政部门提前准备防治物资,及时组织应急防治,确保飞蝗不起飞、不成灾,条锈病不流行危害,控制土蝗、草地螟、棉铃虫和二化螟不爆发成灾。同时,要积极开展农村统一灭鼠的技术指导。
2、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指导
农作物病虫害防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