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称谓范文
年龄称谓范文第1篇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60岁耳顺、耳顺之年
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 “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耄[mao]耋[die]之年:
均指八九十岁。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88岁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
年龄称谓范文第2篇
张倩 2010211616
摘要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它也是文化的承载物,方言又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文化。本文以恩施方言为对象,对其称谓系统进行分类与探讨,并从中总结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发现了它对当地文化有很好的反映。 关键词 恩施方言 亲属称谓 文化
恩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与重庆、湖南相邻,汉族、苗族、土家族混居。恩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混居,使恩施方言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也形成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而亲属称谓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使用较多的词汇系统,我们就以恩施方言的称谓系统为中心,对其进行描述,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称谓系统包括两类:社交称谓和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包括同姓的本族和异姓的外族,亲属称谓的系统非常庞大,这里从血亲和姻亲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介绍:
一、 血亲称谓系统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血亲里面又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其亲属称谓系统也分为这两类。
(一) 直系亲属称谓系统
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
1、长辈亲属称谓
(1)父亲:爸爸、嗲、伯伯;(2)母亲:妈、伯娘;(3)祖父:爷爷、公公、伢伢、嗲嗲;(4)祖母:奶奶、婆婆、娘娘;(5)外祖父:嘎公;(6):外祖母:嘎嘎;(7)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太太,从这一代往上都统称为太太。
2、晚辈亲属称谓 (1)儿子:儿;(2)女儿:女、姑娘、儿;(3)孙子:孙娃儿;(4)孙女:孙姑娘、孙女;(5)外孙:外孙;(6)外孙女:外孙女;(7)曾孙(女):曾孙(女);(8)曾外孙(女):曾外孙(女);(9)重孙(女):这一代及以下都统称重孙(女)。
(二) 旁系亲属称谓系统
旁系亲属是指非直系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在恩施方言中旁系亲属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
1、父系旁系亲属 甲:(1)哥哥:哥哥;(2)姐姐:姐姐;(3)弟弟:弟娃儿、佬佬;(4)妹妹:妹妹、妹娃儿;(5)堂兄:一般以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哥哥称呼;(6)堂弟:弟娃儿、佬佬;(7)堂姐:一般以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姐姐称呼;(8)堂妹:妹妹、妹娃儿。
乙:(1)伯父:伯伯,通常父母那一代的兄弟姐妹都很多,为了区别,根据排行在前面加上“大”、“二”、“三”等再加上“伯伯”称呼;(2)叔叔:叔叔、幺幺;(3)姑母:孃孃,根据排行在前面加“大”、“二”、“小”等称呼,对于比父亲小的姑母,也有的以小爸爸称呼;(4)堂伯父(父亲的堂兄):伯伯,并根
据排行加以区别;(5)堂叔父(父亲的堂弟):叔叔、幺幺;(6)堂姑母(父亲的堂姊妹):统以孃孃称呼。
丙:(1)堂祖父(祖父的兄弟):以排行+爷爷或嗲嗲称呼;(2)姑祖母(祖父的姐妹):姑婆;(3)舅祖父(祖母的兄弟):舅爷爷;(4)舅祖母(祖母的姐妹):姨婆婆。
丁:(1)侄子(女)(自己兄弟的孩子):侄儿子(姑娘),自己堂兄弟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称呼。
2、母系旁系亲属 甲:(1)表哥:哥哥,或前面加上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2)表姐:姐姐,或前面加上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3)表弟:弟娃儿、佬佬;(4)表妹:妹妹、妹娃儿。
乙:(1)舅父:舅舅,前面加上排行如“大”、“二”、“小”、“幺”;(2)姨妈:比母亲大的,排行+姨,如“大姨”、“二姨”,比母亲小的称呼“幺姨”也可统称为姨娘;(3)表姨妈、表舅父:和自己的亲姨妈、舅父一样的称呼。
丙:(1)堂外祖父(外祖父的兄弟):比外祖父大的,以排行+嘎公称呼,比外祖父小的以幺嘎公称呼;(2)姑外祖母(外祖父的姐妹):姑嘎嘎;(3)姨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姨嘎嘎;(4)姨外祖父(外祖母的兄弟):舅嘎公。
丁:(1)外甥(女)(自己姐妹的孩子):外甥(女);自己表姐妹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称呼。
二、 姻亲称谓系统
姻亲指没有血缘关系,以婚姻关系为中介产生的亲属关系,如夫妻关系。姻亲称谓则是由姻亲产生的亲属关系中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 姻亲中的长辈亲属称谓 甲:(1)婆婆(丈夫的母亲):婆子妈,大多跟随丈夫而称呼妈;(2)公公(丈夫的父亲):公公老儿,大多跟随丈夫而称呼爸爸、嗲或者伯伯;(3)岳母(妻子的母亲):亲娘、丈母娘,大多随妻子称呼妈;(4)岳父:亲爷、丈老儿,大多随妻子称呼;(5)再往上的都是随丈夫或妻子而称呼。
乙:(1)姑父:姑爷;(2)伯母:伯娘,在前面可以加上排行,如“大伯娘”;(3)叔母:婶娘、幺婶娘;(4)舅母:舅娘,在前面可以加上排行,如“二舅娘”、“幺舅娘”;(5)姨父:姨姨。
(二)姻亲中的平辈亲属称谓 (1)丈夫:我们屋里的、男客;(2)妻子:媳妇儿、我们屋里的;(3)姐夫:姐夫、姐夫哥;(4)嫂子:嫂嫂;(5)妹夫:妹夫;(6)弟媳:弟媳妇儿;(7)大小姨子(妻子的姐妹):姨姐姐、姨妹儿;(8)小舅子(妻子的兄弟):舅老倌;(8)对丈夫的兄弟姐妹随丈夫称呼。
(三)姻亲中后辈亲属称谓 (1)媳妇(儿子的妻子):儿媳妇;(2)女婿:女婿;(3)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3)外孙媳妇、外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4)再往下为曾孙、重孙媳妇、女婿。
三、恩施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子,一种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它产生的社会相融合,从而带有那个社会的各种文化特点。恩施方言的称谓系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当地的文化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一)恩施方言称谓系统很大,尤其是对长辈的称呼分的非常细致,从父辈到祖父辈,其中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婆、舅公等等称谓,直系、旁系、姻亲、血亲都分的很清楚,而对后辈的称呼则相对较少,粗略来看只有儿女、孙子(女)、侄儿子(姑娘)、外孙(女)、外甥(女)等几类。同时,对长辈的称呼特别注重排行,例如在父亲的兄弟这一类里,就要按排行来进行称呼“大伯伯”、“二伯伯”,比父亲小则称呼“叔叔”或“幺幺”(幺,是最小的意思,在恩施方言中很常见),其他如舅父、姨妈都要按排行区分开来,而对晚辈的称呼则没有排行观念。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对于长辈的重视与尊敬,二是对于长幼次序的强调,这些都反映了当地文化对于长幼尊卑观念的重视。
(二)在恩施方言称谓系统中,有时一个对象有几个称谓,例如对祖父,就有爷爷、嗲嗲、公公、伢伢几种叫法,而这种差别通常是存在于不同姓氏之间的。恩施地处山区,到现在大部分地方还是维持着一个地方以一个姓氏、一个宗族聚居为主的状态。田姓一般称呼祖父为爷爷,张姓称呼为公公,在以王姓为主的地方,称呼祖父为伢伢,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以地缘为基础,以族姓为依托的一些特征。
(三)在恩施方言中,有的称呼自己的父亲为伯伯,母亲为伯娘,这其实是对伯父与伯母的称呼,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即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好养,为了让孩子好好长大,就要贱养,即不让孩子和自己过于亲密,以伯父伯母的身份把他们养大,这其实是当地一种比较迷信的思想,和很多地方给孩子起名叫狗儿等类似,这种比较传统的迷信思想也通过亲属称谓反映了出来。
(四)有的称呼女儿为儿,称呼最小的姑姑为小爸爸,这都是对男性的一种称谓,这反映了对生男孩的某种期待,或者是把女孩当作男孩养,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传统家庭观念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
(五)恩施方言中对堂亲表亲并不是分的很清楚,例如堂兄表兄都是同样以哥哥称呼,并没有亲疏之分。在姻亲称谓中,除了少数,大多都是随夫妻中的另一方而称呼的,也就是把姻亲关系从称呼上纳入自己的血亲,如称呼妻子的母亲作妈,称呼妻子的父亲做爸爸等,这反映了对亲属关系的一种重视。将整个姻亲、血亲都纳入自己最亲密的范围中,以维系良好的亲戚关系,维系宗族团结,这是当地重亲戚关系民风的一种表现。
亲属称谓,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词汇系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对生活有着深刻的反映。恩施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恩施方言的一个部分,它以其对当地文化的深刻反映,让我们认识到方言与当地文化的密切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了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吸收与包容。
参考文献
胡明扬 1987年《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年龄称谓范文第3篇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 “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另外称老人的有: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黎炜
看了《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刊登的杨权同志写的《古代年岁的别称》一文,很感兴趣,也摘抄一点来凑趣。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 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
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年龄称谓范文第4篇
张倩 2010211616
摘要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它也是文化的承载物,方言又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文化。本文以恩施方言为对象,对其称谓系统进行分类与探讨,并从中总结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发现了它对当地文化有很好的反映。 关键词 恩施方言 亲属称谓 文化
恩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与重庆、湖南相邻,汉族、苗族、土家族混居。恩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混居,使恩施方言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也形成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而亲属称谓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使用较多的词汇系统,我们就以恩施方言的称谓系统为中心,对其进行描述,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称谓系统包括两类:社交称谓和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包括同姓的本族和异姓的外族,亲属称谓的系统非常庞大,这里从血亲和姻亲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介绍:
一、 血亲称谓系统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血亲里面又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其亲属称谓系统也分为这两类。
(一) 直系亲属称谓系统
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
1、长辈亲属称谓
(1)父亲:爸爸、嗲、伯伯;(2)母亲:妈、伯娘;(3)祖父:爷爷、公公、伢伢、嗲嗲;(4)祖母:奶奶、婆婆、娘娘;(5)外祖父:嘎公;(6):外祖母:嘎嘎;(7)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太太,从这一代往上都统称为太太。
2、晚辈亲属称谓 (1)儿子:儿;(2)女儿:女、姑娘、儿;(3)孙子:孙娃儿;(4)孙女:孙姑娘、孙女;(5)外孙:外孙;(6)外孙女:外孙女;(7)曾孙(女):曾孙(女);(8)曾外孙(女):曾外孙(女);(9)重孙(女):这一代及以下都统称重孙(女)。
(二) 旁系亲属称谓系统
旁系亲属是指非直系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在恩施方言中旁系亲属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
1、父系旁系亲属 甲:(1)哥哥:哥哥;(2)姐姐:姐姐;(3)弟弟:弟娃儿、佬佬;(4)妹妹:妹妹、妹娃儿;(5)堂兄:一般以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哥哥称呼;(6)堂弟:弟娃儿、佬佬;(7)堂姐:一般以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姐姐称呼;(8)堂妹:妹妹、妹娃儿。
乙:(1)伯父:伯伯,通常父母那一代的兄弟姐妹都很多,为了区别,根据排行在前面加上“大”、“二”、“三”等再加上“伯伯”称呼;(2)叔叔:叔叔、幺幺;(3)姑母:孃孃,根据排行在前面加“大”、“二”、“小”等称呼,对于比父亲小的姑母,也有的以小爸爸称呼;(4)堂伯父(父亲的堂兄):伯伯,并根
据排行加以区别;(5)堂叔父(父亲的堂弟):叔叔、幺幺;(6)堂姑母(父亲的堂姊妹):统以孃孃称呼。
丙:(1)堂祖父(祖父的兄弟):以排行+爷爷或嗲嗲称呼;(2)姑祖母(祖父的姐妹):姑婆;(3)舅祖父(祖母的兄弟):舅爷爷;(4)舅祖母(祖母的姐妹):姨婆婆。
丁:(1)侄子(女)(自己兄弟的孩子):侄儿子(姑娘),自己堂兄弟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称呼。
2、母系旁系亲属 甲:(1)表哥:哥哥,或前面加上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2)表姐:姐姐,或前面加上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3)表弟:弟娃儿、佬佬;(4)表妹:妹妹、妹娃儿。
乙:(1)舅父:舅舅,前面加上排行如“大”、“二”、“小”、“幺”;(2)姨妈:比母亲大的,排行+姨,如“大姨”、“二姨”,比母亲小的称呼“幺姨”也可统称为姨娘;(3)表姨妈、表舅父:和自己的亲姨妈、舅父一样的称呼。
丙:(1)堂外祖父(外祖父的兄弟):比外祖父大的,以排行+嘎公称呼,比外祖父小的以幺嘎公称呼;(2)姑外祖母(外祖父的姐妹):姑嘎嘎;(3)姨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姨嘎嘎;(4)姨外祖父(外祖母的兄弟):舅嘎公。
丁:(1)外甥(女)(自己姐妹的孩子):外甥(女);自己表姐妹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称呼。
二、 姻亲称谓系统
姻亲指没有血缘关系,以婚姻关系为中介产生的亲属关系,如夫妻关系。姻亲称谓则是由姻亲产生的亲属关系中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 姻亲中的长辈亲属称谓 甲:(1)婆婆(丈夫的母亲):婆子妈,大多跟随丈夫而称呼妈;(2)公公(丈夫的父亲):公公老儿,大多跟随丈夫而称呼爸爸、嗲或者伯伯;(3)岳母(妻子的母亲):亲娘、丈母娘,大多随妻子称呼妈;(4)岳父:亲爷、丈老儿,大多随妻子称呼;(5)再往上的都是随丈夫或妻子而称呼。
乙:(1)姑父:姑爷;(2)伯母:伯娘,在前面可以加上排行,如“大伯娘”;(3)叔母:婶娘、幺婶娘;(4)舅母:舅娘,在前面可以加上排行,如“二舅娘”、“幺舅娘”;(5)姨父:姨姨。
(二)姻亲中的平辈亲属称谓 (1)丈夫:我们屋里的、男客;(2)妻子:媳妇儿、我们屋里的;(3)姐夫:姐夫、姐夫哥;(4)嫂子:嫂嫂;(5)妹夫:妹夫;(6)弟媳:弟媳妇儿;(7)大小姨子(妻子的姐妹):姨姐姐、姨妹儿;(8)小舅子(妻子的兄弟):舅老倌;(8)对丈夫的兄弟姐妹随丈夫称呼。
(三)姻亲中后辈亲属称谓 (1)媳妇(儿子的妻子):儿媳妇;(2)女婿:女婿;(3)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3)外孙媳妇、外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4)再往下为曾孙、重孙媳妇、女婿。
三、恩施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子,一种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它产生的社会相融合,从而带有那个社会的各种文化特点。恩施方言的称谓系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当地的文化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一)恩施方言称谓系统很大,尤其是对长辈的称呼分的非常细致,从父辈到祖父辈,其中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婆、舅公等等称谓,直系、旁系、姻亲、血亲都分的很清楚,而对后辈的称呼则相对较少,粗略来看只有儿女、孙子(女)、侄儿子(姑娘)、外孙(女)、外甥(女)等几类。同时,对长辈的称呼特别注重排行,例如在父亲的兄弟这一类里,就要按排行来进行称呼“大伯伯”、“二伯伯”,比父亲小则称呼“叔叔”或“幺幺”(幺,是最小的意思,在恩施方言中很常见),其他如舅父、姨妈都要按排行区分开来,而对晚辈的称呼则没有排行观念。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对于长辈的重视与尊敬,二是对于长幼次序的强调,这些都反映了当地文化对于长幼尊卑观念的重视。
(二)在恩施方言称谓系统中,有时一个对象有几个称谓,例如对祖父,就有爷爷、嗲嗲、公公、伢伢几种叫法,而这种差别通常是存在于不同姓氏之间的。恩施地处山区,到现在大部分地方还是维持着一个地方以一个姓氏、一个宗族聚居为主的状态。田姓一般称呼祖父为爷爷,张姓称呼为公公,在以王姓为主的地方,称呼祖父为伢伢,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以地缘为基础,以族姓为依托的一些特征。
(三)在恩施方言中,有的称呼自己的父亲为伯伯,母亲为伯娘,这其实是对伯父与伯母的称呼,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即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好养,为了让孩子好好长大,就要贱养,即不让孩子和自己过于亲密,以伯父伯母的身份把他们养大,这其实是当地一种比较迷信的思想,和很多地方给孩子起名叫狗儿等类似,这种比较传统的迷信思想也通过亲属称谓反映了出来。
(四)有的称呼女儿为儿,称呼最小的姑姑为小爸爸,这都是对男性的一种称谓,这反映了对生男孩的某种期待,或者是把女孩当作男孩养,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传统家庭观念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
(五)恩施方言中对堂亲表亲并不是分的很清楚,例如堂兄表兄都是同样以哥哥称呼,并没有亲疏之分。在姻亲称谓中,除了少数,大多都是随夫妻中的另一方而称呼的,也就是把姻亲关系从称呼上纳入自己的血亲,如称呼妻子的母亲作妈,称呼妻子的父亲做爸爸等,这反映了对亲属关系的一种重视。将整个姻亲、血亲都纳入自己最亲密的范围中,以维系良好的亲戚关系,维系宗族团结,这是当地重亲戚关系民风的一种表现。
亲属称谓,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词汇系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对生活有着深刻的反映。恩施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恩施方言的一个部分,它以其对当地文化的深刻反映,让我们认识到方言与当地文化的密切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了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吸收与包容。
参考文献
胡明扬 1987年《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年龄称谓范文第5篇
亲属称谓大全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
“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亲属和称谓
(一)亲属
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血亲、姻亲。
1、配偶
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而发生,因离婚而解除。
2、血亲
血亲,又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自然血亲是指血统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法定血亲是法律承认的血亲,并无自然的血统关系,如养父母、养子女。
旁系血亲:虽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但出于同一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示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在直系血亲,从本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为一亲等,如自己与父母隔一代,是一亲等,与祖父母隔二代,是二亲等,往下数也相同。旁系血亲则从本身往上数到同一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身计算亲等的人,二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
3、姻亲
姻亲就是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血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一般不承认"血亲的配偶的血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广泛了。兄嫂、弟媳的父母,或姐夫、妹婿的父母都不是姻亲。
(二)称谓
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十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像先人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也是很有必要的。
1、称谓的规律
(1)凡家庭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亲、岳父岳母、兄弟
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其他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一"尊"字,在晚辈、小辈前加一"贤"字。
(2)有姻亲关系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如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姻世皆有者加"姻世"二字,均无者冠一"仁"字。
(3)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4)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其余可加一"愚"字,如愚叔、愚舅等。
(5)业师自称,无需太谦,亦不宜过于直率自称为师,古人称"友生",现一般直书已名。
2、尊称
年龄称谓范文第6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试卷
职业目标: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2013学 号: 2013013100 联系电话: 15732154035
阅卷教师:
俄语教师 新闻传播编辑 高级对外导游 侯雨晴 外国语学院 俄语 级大一 总分: 2014年 5 月25 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目录
一.自我认知
二.环境认知
(一)自身内部环境
(二) 外部环境因素
1.需求俄语毕业生的机构类型
2.对语言知识水平、学历及证书的要求
三.职业目标及路径设计
(一)我心中的职业选择
(二)选择职业的理由(SWOT分析)
四.规划与实施计划
(一)大学阶段大方向
短期行动计划(具体的行动计划)
(二) 初步研究生阶段:
五.评估与反馈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一.自我认知
作为一名俄语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已经匆匆走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性格活泼开朗,并且擅于言谈。乐于观察生活,并且习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生活中令自己感动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喜欢弄虚作假、半途而废。待人和善,尤其是对自己的老师以及前辈,因此能够很快的被老师以及身边的人肯定和接受。善于创新,喜欢钻研自己不懂的未知领域。往往对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我的优势在于,我能够经常对身边的事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他人以及自己的身上获得对自己前进和成长极具好处的东西。有很好的团队精神,这是我在集体生活以及校园活动中比较活跃的法宝之一。
我的缺点在于,偶尔缺乏勇气的性格会使我面对不必要的失败和挫折,甚至丧失难得的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偶尔安于现状,进取心弱,自信心不足。其次就是做事太过要求完美,有时会过高要求别人,从而影响预期效果。
二.环境认知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一)自身内部环境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与他人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必须更加努力,付出加倍的辛劳,尽可能的缩小差距。我相信天道酬勤。
学习外语,就注定与遗忘作斗争,积累大量的词汇与句子,有助于语言表达与运用,词汇积累有了,还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
(二) 外部环境因素
调查各类机构,询问包括机构类型,对学历、工作经验、语言专业水平、素质和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分析得到以下情况:
1.需求俄语毕业生的机构类型
(1)旅游公司。中俄两国互为重要客源市场,俄罗斯对我国来说,是仅次于韩国和日本的三大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双方旅游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2)外贸公司。外贸行业目前是吸纳俄语毕业生最多的。一般毕业生进人公司以后,要兼做业务员、跟单等,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3)生产企业。目前各类企业均有布局海外市场,如中国建材、北车集团,中兴、华为、美的、海尔等都曾招聘过俄语毕业生。毕业生进人单位后需要外派和常驻国外。
(4)国家各部委、新闻传媒出版机构、高校以及各地区外事部门、海关每年也都有需求,这些单位或者门槛较高,或者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总体需求数量较少。
综合来看,旅游公司、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俄语毕业生需求最多,这其中又以外贸行业为首。
2.对语言知识水平、学历及证书的要求
这一项共采集906份数据,从结果分析来看,用人单位对语言知识水平的要求大体相同,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同的职业在专业技能的详细要求上稍有差别。例如,对翻译的要求是听说读写熟练、口笔译能力强;对外贸业务员的要求是有较高的专门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口语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是语音纯正、外语功底深厚。
三.职业目标及路径设计
学习俄语这门外语,总体情况比较乐观,只要学到真本事,其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据老师和学长的经验,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这个专业都挺不错。我最喜欢的职业是翻译,我觉得翻译是外语的最高境界,尤其是高级口译,需要的专业知识更要深厚,还要在非专业方面有广泛的涉猎。这样,才能把所要翻译的话语准确地传达。我现在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尽管这很难,还有些不现实。我始终相信:有梦就会有实现。至少我想了,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也是幸福的。
(一)我心中的职业选择
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在我心中最向往的职业有三种:
(1)大学讲师:将自己的知识全部奉献给学生
(2)翻译:从事俄语翻译工作,并努力向高级口译的方向发展。 (3)导游:充分发挥自己善于言谈交际及俄语的优势。
(二)选择职业的理由(SWOT分析)
内部环优势因素
劣势因素
境因素
1、擅于与人沟通交流,交际能力
1、缺乏勇气
强
2、偶感自卑
2、在掌握英语的同时,熟练掌握
3、英语基础较薄弱 俄语
3、写作能力强,经验丰富
4、过于追求完美
5、对自己他人要求过
4、有明确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毅高 力
5、为人正值,待人诚恳
6、擅于学习和发现,喜欢观察生活
7、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8、善于创新,思想积极活跃
6、灵活性有待提高
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外部环机会因素 威胁因素
境因素
1、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要,增
1、来自名牌大学(北加了就业的可能性
大、清华、人大、政
2、我国与俄罗斯关系的变化和发法等)的压力 展,更加需要俄语人才
2、全国小语种人才的
3、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增加,需不断增加 要这样的人才解决贸易中的摩擦和纠纷
SWOT总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面对优势与劣势并存的自身及外部社会条件,必须在学习与锻炼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走上社会以后顺利的走上自己所一直向往着的工作岗位。
四.规划与实施计划
大学阶段大方向:
1、2013-2015年学业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2、2016-2018年,熟悉适应期: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
3、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努力培养自己成为高级口译奠定基础。
4、多多参加各学校以及社会又关机构组织的各种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有关的各项活动。增加对俄语的掌握程度。
5、同时,广泛的涉猎旅游学方面的知识,增强对其兴趣
6、尽最大努力拿下计算机一二级证书、会计一级证书和导游一级证书
短期行动计划(具体的行动计划):
1. 每周保证上三晚上自习,预习或归纳所学的课程知识。
2. 坚持晨读,练习发音,熟记重点词汇,背诵重点篇章
3. 上课多发言,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4.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的同时,尽量拓宽阅读视野。
5.大二参加俄语四级考试,并拿到俄语四级证书。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
6. 大三参加俄语八级考试,并拿到俄语八级证书。
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7. 利用假期找一些与俄语有关的兼职,增强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口语水平。
8. 听一些有意义的讲座。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 初步研究生阶段:
1、在不搁置俄语的前提下,努力研习经济学知识。
2、在学习的同时,为研究生生活结束以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3、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在这一期间,主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基础工作,加强沟通,虚心求教。
4、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适当交际的环境下,尽量形成比较有规律的良好个人习惯,并参加健身运动,如散步、跳健美操、打网球等。
五.评估与反馈
以上就是我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她虽然不够完美,以后也或许会随着时间及精力的增加而有所改变,但是我会一直按照这个规划努力的践行自己的理想。完成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忽然觉悟到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事情等着做,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在剩下的这些时光里,我会避免浪费时间,把宝贵的时间多用在充实自己和提高自身素质上,为自己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1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3级俄语系 侯雨晴
年龄称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