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越来越严重,儿童发展权受阻,为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进行研究。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内涵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实际状况和立法现状展开分析,进而探求农村留守儿童权利受损的原因,并对留守儿童发展权的顺利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发展权;儿童权益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比较多,而从法学角度进行探析留守儿童相关权益,特别是从发展权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少,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权利的保障特别是发展权等相关人权对于留守儿童未来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基本内涵

作为综合性的权利,人权是每个人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等诸方面的权利,正如学者所说:“在人权的应然意义上人人平等,即应当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对待,承认并尊重儿童与其他人一样拥有独立权、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权。”即,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是指儿童具有的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儿童个人的天赋人权;既指个人发展权,也是指集体发展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展兒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健康,实现儿童尊重和自我尊重,增强儿童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但是,儿童发展权不同于成人发展权,因为成年人是个完全行为能力人,有自己完全的自主意识,可以自主决定,在平等基础上享有发展权。而儿童基于心智、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自主意识受限,并不能完全决定享有平等发展权,基于其能力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要由成年人加以注意引导和关注,才可能真正享有发展权。

作为时代的产物,农村留守儿童尽管作为儿童的组成部分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发展权等人权,可能基于年龄等限制,无法享有完全的发展权,但并不能排除留守儿童享有发展权,只是由于缺失父母的有效监护和经济方面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在享有发展权方面更受限于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发展权易受到侵害。留守儿童大部分父母外出,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懦弱自卑等心理问题,加上经济方面的限制,使留守儿童发展权相对于普通未成年人发展权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其次,留守儿童发展权内容具有局限性。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经济方面的压力,让家庭和孩子享有更高的经济条件,但往往缺少了父母的亲情陪伴和谆谆教导,反而使孩子受教育权以及培养特长等方面受限,与其他未成年人相对而言享有的发展机会少些,在平等发展权的享有上体现了因起跑线的不同而带来的受限或缺失,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容易成为空话。

二、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实际状况

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和谐社会特定阶段的产物并不可能即刻消失,相反还会存续下去。而农村留守儿童其权益受损现象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和谐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无法亲自行使监护权。尽管可能存在隔代监护或者自我监护等,但由于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溺水、烧伤、划伤、被虐等伤童事件时有发生,如2015年6月9日深夜,贵州毕节,14岁少年张启刚带着三个妹妹,在门窗紧闭的楼房中服下农药,经抢救无效死亡。如2012年的冬夜,5个躲在垃圾箱里的农村留守男孩烧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而亡的例子。而且对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经济方面的条件限制使其能够勉强保证其生存和基本的学习,但是如课外知识的增加则使其成为奢望。其次,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留守儿童精神文明方面的健康发展。尽管是义务教育,但是留守儿童在多数情况下基于各种观念的影响会被认为是问题学生,会遭到歧视,学习无法保证,而逃学、打架事件、留返于网吧更是成为家常便饭,更甚至和社会不良人员接触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社会。如2015年6月10日,湖南衡阳界牌镇一对姐妹被同村12岁的留守儿童陈某某毒死。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早在2012年就曾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是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的发展权才能促进农村集体的发展权,进而保证整个中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实践情况与期望相差甚远。

(二)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立法现状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权;同时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间接提出了儿童发展权。而《未成年人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把未成年人发展权作为一项权利真正确定下来,同时明确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而《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为了适用法律原则的抽象性,增加可操作性《儿童发展纲要》提出了具体的细则。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遏制侵害留守儿童权益,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以家庭为依托的前提下进行各个环节的安排和部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救助保护机制,同时明确了家、政、校、社的责任,形成四下共抓的关爱服务体系,以减少儿童权益受损的现状。

当然,我国其他法律如《婚姻法》对儿童利益也进行了关注,但是法律中没有明确提出留守儿童。

三、留守儿童发展权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对留守儿童人权保护的意识淡薄

尽管国家相关法律对儿童权利规定较多,但是现实生活中对儿童利益尤其留守儿童利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儿童发展权利意识保护的淡薄。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中国现行政策等的影响,中国父母对儿童权利意识比较薄弱。生活实践中中国父母对未成年人关爱表现出大约三种不同的态度 。其一,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凌驾于成人之上,孩子成为了凌驾之上的特权者,导致孩子的霸道、自我的性格,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二,父母受传统文化影响,把孩子当成了附属物,当成了权利的客体,孩子没有任何法律地位,平时斥责比较多,打骂比较多,使孩子胆小怕事,还有父母对孩子采用放羊的态度,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正是父母没有正确对待孩子,没有考虑孩子的权利,使孩子不能很好地享有发展权。其三,公众和政府对孩子的态度。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公众和政府并不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生存空间。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孩子是家庭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对孩子教育的好坏、未来孩子的生存发展,都是由家庭自身决定的,与公众社会无关,与政府无关,正是这种对留守儿童的态度和孩子发展权利意识保护的淡薄,导致孩子不受重视,缺少法律地位,让孩子的发展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二)规定留守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不健全

尽管在目前形成了以《宪法》为基托,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婚姻家庭法》为保护基础的儿童发展权保护机制,同时我国又通过通知等形式颁布法律文件,对保护留守儿童权益做特别的规定。但是,这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而言还远远不够。首先,从法律角度,我国相关的法律只规定了未成年人有发展、受教育以及生存等权利,并没有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予以特别关注,毕竟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有自身存在的特点,法律对其并没有针对性的规定或者解释,从法律层面缺乏对留守儿童发展权进行规制的规定。其次,我国对留守儿童发展权的规定是通过通知等形式,其法律效力比较低,远远不能起到保护留守儿童的作用,更遑论留守儿童的发展。再次,对留守儿童的规定仅仅是法律规定的条文,缺乏操作性,导致缺乏细化和明确具体的相关条款,出现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情况。

(三)缺乏国家公权力的监督

正如前所述,我国对于儿童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家庭的私力保护,一般情况下国家不进行干预,特别是农村。对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而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隔代监护,亲属监护,甚至自我监护等。而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私权保护方式让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的问题,让其健康发展成为一大难题。而实践中各个地方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设置了对留守儿童权益进行维护的机构,但是其职责不分,权限不明,甚至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流于形式,造成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利,权利受损情况时有发生。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建议

(一)改变权利意识,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权益受损、发展权受限的情况,必须扩大法律宣传,提高父母以及公众的儿童权利保护意识。一方面改变对父母态度,把儿童作为真正的权利主体,平等对待,创造条件促进留守儿童的个人人权的健康发展,从心理、精神等方面强调自我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父母和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公众的影响。所以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在强调父母平等对待留守儿童,注重家庭教育的同时,要强调公众对未成年人的正确态度,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未成年人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而公众必须改变态度,既要平等对待未成年人,也要把未成人的健康发展作为大众任务。把对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发展作为公众事业,让留守儿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和谐的公共环境中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强调集体发展权。

(二)确定尊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则,完善相应的法规

国际社会中为了维护儿童权利确定了尊重儿童尊嚴的原则,这是保护儿童利益实现儿童发展权的内在动力,只有尊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强调儿童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我国承接国际社会对儿童的尊重,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确定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原则,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和重视。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时,更应该确定该原则,只有尊重其人格尊严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这是农村儿童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强调尊重儿童尊严原则的同时也要修改相应法律,增加留守儿童发展权的相关规定,制定配套措施增加其可执行性,同时进一步提高规定留守儿童发展权的法律层次,而不是仅仅凭借行政性的规范文件来取代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地位。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只有充分体现对儿童的尊重和儿童的自我尊重,强调儿童应有的权利,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三)加强监督,强调国家公权力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的保障必须加强国家公权力监督。首先,设置专门机构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行使进行监督。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方面,必须保障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陪伴子女,尽量消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以及其他亲属监护的现象。如果经济条件确实很差,无法保障生活的前提下,一方也尽量就近工作。如果出现留守儿童父母都缺失或者不能行使监护权时,可以由国家设置专门机构代为行使监护权,必要时可以对不行使监护权的父母予以惩罚,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建立专门的信息追踪系统对留守儿童以及父母的现状进行监督。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或一方外出,特别是遗弃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信息追踪,确保留守儿童物质生活上的保障。

总之,留守儿童发展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其是农村发展的中流砥柱,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协作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钟婉君.留守儿童缺失的人权保障[J].学理论,2011,(17).

[2] 丁启明.受教育权研究——从人权的视角透视受教育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 李明慧.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及其受教育权保护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政策解读[EB/OL].民政部网站,2016-02-19.

[5] 魏慧斌.婚姻家庭法视野下儿童权利的保护[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们能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家庭作业要科学设计,保质保量。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特征来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作业的内容加以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使作业能够贴合学生们的日常學习实际。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家庭作业;个性化设计策略

引言:

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基础实践状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们兴趣,使得课后家庭作业与学生们生活相联系。

一、将兴趣引入到家庭作业中

给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布置家庭作业,教师要优化设计,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来设计,避免采用单一的作业方式。在传统家庭作业布置中,主要是对当天所学的生字多拼写几遍,或者对所学的课文多写几遍。小学生本身比较好动,教师如果让他们在死板严肃的方式中去学习,而且会形成逆反心理。这会造成学生们产生学习的消极态度,造成学生也不能够深度掌握知识点。针对此类情况要进一步促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就要将家庭作业设置在学生兴趣之上,首先让学生们感兴趣,才能够有效完成现有作业,来掌握相应知识点。要了解儿童兴趣,将家庭作业设置更加有趣性,激发学生们学习探索性,教师们在对作业形式不断地丰富时,对语文家庭作业开展全方位分析。作业的布置要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素质,还可以展现出学生们的个性化特征,来快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培养[1]。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麻雀》课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养个小狗或小鸡,让学生们主动喂养,了解这些小动物的习性,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课文有些全面地了解,布置作业能够完成,而且还要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和扩展生活能力。

二、将生活设计纳入到小学留守儿童家庭中来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体验

教师将语文知识纳入到学生们的生活各个方面,让学生们熟悉目前生活环境,来获得丰富多样知识。教师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要更加富有特色,也能够提高同学们在外在的感官对知识的感悟以及不断拓展知识范围,进而促使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有很多类型,有实践型、兴趣型、层次性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布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做作业时,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以及感官对于知识的获取。

例如,教师们通过画画的方式来将其作为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们画出一幅关于春天的画作。在过程中就能够促使学生们对春天细致地观察。同学们将自己对春天的感觉写在纸上,这样也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实操能力,让同学们对外界自然有全方位了解,教师们也可以将这些作业的方式,通过以唱歌方式展现给学生们学习眼前,这篇课文是也可以通过验证方式来展开,学习诗歌能够了解古代历史,同时便于朗读。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将诗歌编排成话剧,让同学们自主表演[2]。

三、以层次化的设计方式来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凸显学生个体性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个体差异特点,造成这种状况发生,大多数是由于学生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以及学生们对知识不同需要。教师就要结合同学们自身学习基础能力状况,及对现有知识点掌握状况来科学划分层次,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还能够有效激发同学们主观能动学习性,开设分层教学。主要是学生们对现有语言知识点掌握不足,学生们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师可以适当降低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的难度,这样也能够使同学们完成作业不太困难,而且学习效率也会逐步提升。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来讲,在布置作业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的拓充,此学习过程中,还要得到教师充分信任。通过对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效发挥学生们自身学习的特点和优势[3]。

四、将人文设计纳入到留守儿童家庭作业中

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不仅是讲述语文知识,而且是通过利用知识方式来使学生们养成更好的品质思想。在此期间,就要教师将人文元素纳入进来,融入到学生们的作业,如教师给学生们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故事书,让学生们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书和读物,有一个学习目标。

五、结束语

本篇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在农村学校内给一些留守儿童设置的家庭作业策略进行了分析,要重点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家庭作业种类方式方面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同时还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此才能够促使学生们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文中的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包含了兴趣、生活层次、人文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不断提高学生文学兴趣,还在知识方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以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蓉.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9,026(020):128-129.

[2]谢新.再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个性化语文家庭作业指导策略[C]/教师教育论坛(第四辑).2019.

[3]蓝彬午.浅析\"师徒结对法\"在农村留守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上的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00(005):139.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严重制约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因此学校必须从评价机制、师资配备、校园活动等方面寻求出路,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留守儿童是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家庭固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亲子关系失谐,导致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面对这一严重局面,学校承担着艰巨的使命。然而,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措施不够得力,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1.1地方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少关注

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留守儿童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关注。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态度不是很明确。好多地方虽然要求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要求每年基础教育汇报里对留守儿童人数做出详细统计,但在规范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行为方面,没有制定翔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根本没有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当中。

1.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

1.2.1学校只有制度而没有行动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对留守儿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这是当前形势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要在课堂上关注留守儿童,在课外还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目前大部分西部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部分学校在中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援助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在课外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1.2.2学校缺乏经费支撑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面临生源紧缺的局面,学校经费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已捉襟见肘。如果再加上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开支,这就使得本身比较贫瘠的西部农村学校教育难释重负。

1.2.3学校缺少必要教学设施西部农村学校校舍建筑紧缺,除供教师办公和学生上课外,几乎再没有其它室内空间供学生从事课外兴趣活动。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开展。学校均图书偏少,自然科学实验仪器老化,药品短缺,致使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1.2.4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在西部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更没有心理辅导教师,部分学校开设英语课都存在困难。小学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部分村级学校由于师资紧缺,采用复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整天不停的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政治学习、业务研修。教师工作量过大,对教学缺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漠视对待。

1.2.5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够,评价机制不合理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认为是让他们接受更加扎实的文化知识教育,把由于缺失亲情和监护不当造成的情感发育不足忽视。衡量学生发展的好坏只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缺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1.2.6学校与监护人缺乏交流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一般在家庭事务方面起不到决策作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约束与教导不具有示范性和威慑性,留守儿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往往表现出轻视和不配合的态度。学校或教师下达给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任务不能有效完成。教师因监护人发挥的作用不够而忽略了与监护人交流,留守儿童出现的成长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难以开展。

1.3西部农村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考评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标准,西部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只有学生文化课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才会有出路。评价机制和社会要求的双重影响,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发展的出路

2.1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西部农村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要让学校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办学条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当地政府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性教育经费投入。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应集中在学校校舍的建设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只有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敞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教育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只有为学校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的全面发展。②当地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自主探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出路。学校校长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而是要扩大社交范围,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公开学校当前面临的困难,积极寻求企业、社会团体的资助。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2.2改革评价机制

不管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西部农村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改变以往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简化考评制度。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全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有益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2.3加大师资配备,促进学校教育专业化发展

师资短缺和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西部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扩大编制配备教师,确保教师教学工作量适度,教师才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精准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关注;才能对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给予支持。在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方面配备专业教师,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才能有吸引力。配备专业心理教师,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才会取得实效。

2.4学校要办成功的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培训,让其明确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传授必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把握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案。

2.5学校不仅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还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同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留守儿童抗挫折的能力,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和人格提升。

2.6制定留守儿童培养目标和过程发展档案

全面分析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发现成长不足,寻找理性的解决策略,制定翔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活动,暴露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问题。整合每一个问题,记录每一个实现的目标,为下一步制定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意义深远,而西部农村学校更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中,社会各界也要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建言献策,提供资金支持,营造良好氛围。留守儿童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黄颖,叶敬忠.家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小学管理,2007.09.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匿名调查方式,选择安徽省4个县1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3 834名学生为样本,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抑郁、焦虑症状,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农村寄宿生和走读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9.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4.6%;寄宿生抑郁症状检出率(52.7%)高于走读生(46.2%),寄宿生焦虑症状检出率(27.7%)也高于走读生(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寄宿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抑郁、焦虑症状较为普遍,应加强对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焦虑;抑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农村人口

抑郁、焦虑症状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与吸烟、饮酒、伤害等健康危害行为密切相关[1-2]。农村学校寄宿生大都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住家偏远不得不寄宿,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的缺失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年12月到2008年5月对安徽省寄宿制学校学生样本人群的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省长丰、绩溪、全椒、岳西4个县,每个抽样地区抽取农村寄宿制学校4~5所,每所学校分别从各年级(小学五年级~高中三年级)抽取1~3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 834份。其中长丰县958人(25.0%),绩溪县1 008人(26.3%),全椒县1 019人(26.6%),岳西县849人(22.1%);在校住宿学生1 586名(41.4%),在亲朋家住宿学生233名(6.1%),租房住宿学生323名(8.4%),在家住宿学生1 692名(44.1%);寄宿生(在校和租房住宿合并)1 909人(49.8%),走读生(在亲朋家和在家住宿合并)1 925人(50.2%);小学生721名(五年级、六年级分别为377和344人),初中生1 898名(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680,813,405人),高中生1 215名(高一、高二、高三分别为451,424,340人);男生2 293名(59.8%),女生1 541名(40.2%)。平均年龄(15.15±2.07)岁。

1.2 调查变量 (1)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级、性别、年龄、地区、父母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独生子女情况、自评性格倾向、住宿类型等。(2)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定: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3-4]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4-5]进行评定。SAS和SDS均包含20个项目,其评定分为4级,按最近1周以来的实际情况评分,20个项目评分之和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标准分。本研究以标准分≥50分为界值,评估有无抑郁、焦虑症状。

在校住宿生是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且在学校宿舍住宿的学生;住亲朋家住宿生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且在亲戚或朋友家住宿的学生;租房住宿生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自己租房住宿的学生;在家住宿生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且回家住宿的学生。

1.3 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在正式调查之前对调查员进行调查技术培训,统一方法。开展预调查完善调查表;所有调查表均印有指导语,调查时解释指导语并提醒学生和教师仔细阅读指导语后填写;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发放调查表,要求学生以匿名方式集中独立填写问卷,当场核验收回。

1.4 统计分析 资料以EpiData 3.0建库录入,经数据转换导入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不同住宿类型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分布特征,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3 834名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9.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4.6%,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存检出率为20.8%。抑郁和焦虑呈正相关(r=0.404,P<0.01)。

2.2 不同住宿类型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表1显示,在校住宿、在亲朋家住宿、租房住宿和在家住宿学生的抑郁症状以及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校住宿与租房住宿的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抑郁=1.269,P=0.260;χ2焦虑=0.350,P=0.554),而在家住宿与在亲朋家住宿的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抑郁=0.644,P=0.422;χ2焦虑=0.103,P=0.748),将在校住宿与租房住宿的学生合并为寄宿生,在亲朋家住宿与在家住宿合并为走读生。寄宿生和走读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52.7%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1,P=0.000);寄宿生和走读生的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7.7%,21.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9.573,P=0.000)。

4种住宿类型中,抑郁症状检出率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校住宿学生中,焦虑症状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7,P=0.021);其余3种住宿类型的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论在校住宿、在亲朋家住宿、租房住宿还是在家住宿,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无明显的规律性。4种住宿类学生间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7,P<0.01);焦虑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0.046,P<0.01)。

2.3 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χ2检验表明,寄宿情况、地区、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父亲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体型、自评性格倾向8个因素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寄宿情况、地区、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父亲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体型、自评性格倾向9个因素间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2。

由表2可见,分别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无症状赋值为0,有症状赋值为1)为因变量;以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地区(设置哑变量,“岳西县”为参照)、年级(设置哑变量,“高三”为参照)、性别(“男”为参照)、独生子女情况(“是独生子女”为参照)、父亲文化程度(设置哑变量,“大专及以上”为参照)、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设置哑变量,“上等”为参照)、体型(设置哑变量,“很胖”为参照)、自评性格倾向(设置哑变量,“外向”为参照)、寄宿情况(走读生为参照)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rd:LR法)。纳入标准α =0.05,剔除标准 α=0.10。

结果表明,寄宿生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均高于走读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性较低;绩溪县和全椒县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低于岳西县;家庭经济水平上等的学生比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更易出现抑郁;五年级到初二年级学生发生抑郁的危险性比高三年级更大。女生有焦虑症状的危险性高于男生;高三年级学生的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年级;绩溪县学生焦虑发生率低于岳西县;抑郁与焦虑密切相关。

3 讨论

以往运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Beck抑郁量表等自评抑郁量表进行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为22.8%~44.0%[6-10]。国外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发生率为8.6%~52.4%[11-14]。本次调查的寄宿制学校3 834名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9.5%,其中寄宿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2.7%,高于安徽省中学生(22.8%)[7]和安徽省大学生(28.2%)[15]。学生总的焦虑检出率为24.6%,寄宿生的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7.7%,高于安徽省中学生[16],低于丁树荣等[17]的调查结果。反映抑郁和焦虑情绪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普遍存在,寄宿生和走读生都有较多的心理问题,但是寄宿生比走读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特别是抑郁。可能因为本次调查中66.1%的学生为留守儿童,且寄宿生有70%为留守儿童,其余还有部分为离家偏远而寄宿,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与家人联系及外界交流相对较少,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情感的缺失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评定方法和人群种族的不同,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国内外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很多研究认为,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别不明显[18-20],焦虑症状女生显著高于男生[9,15],本次调查结果与这一结论相同。可能与男女生的心理特征有关,女生情感细腻、敏感,具有较高的焦虑特质。岳西县寄宿生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风险均高于全椒县和绩溪县,笔者分析是因为岳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水平落后,且地处大别山脉,交通较闭塞,地形地貌在4个县中最为特殊,寄宿生生活条件较差,故该县寄宿生较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多因素结果显示,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的学生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而以高三年级为参照,其他年级出现焦虑情绪的风险均低于高三年级。考虑是因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发动期的身心变化本身是一种应激事件,可能导致个体的抑郁风险增高[21-22]。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这一特殊群体,父母的日常教育关心都比较少,面临这一转变而无法适应、无处倾诉解决,很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增加;而高三年级学生面临高考压力,焦虑情绪的产生在所难免,与苏虹等[9]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某一个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只有正确认识其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方能促进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身心发育。但本研究只是横断面调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

(致谢:本课题得到安徽省学校体育卫生协会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 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31-133.

[2]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及社会心理特征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2,18(5):563-565.

[3] ZUNG WW.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rch Gen Psychiatry, 1965,12:63-7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

[5] ZUNG WW. 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 Psychosomatics, 1971,12(6):371-379.

[6] 曾强,李乐,唐双阳,等.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和预防途径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 412-1 413.

[7]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1,22(6):497-498.

[8] 冯正直,张大均,汪凤.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66-468.

[9] 苏虹,王保金,陈卉鸣,等.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196-198.

[10]刘贤臣,等.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定结果的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 (1):19-20.

[11]PATTEN CA, GILLIN JC, FARKAS AJ,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alifornia adolescents: Family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upport. J Adolesc Health, 1997,20(4):271-278.

[12]MIKOLAJCZYK RT, BREDEHORST M, KHELAIFAT N,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147(7):21.

[13]CROCKETT LJ, RANDALL BA, SHEN YL, et al.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or Latino and Anglo adolescents: A national study.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5,73(1):47-58.

[14]LA GRECA AM, HARRISON HM.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 friendship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o they predict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2005,34(1):49-61.

[15]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5 (2):121-122.

[16]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焦虑心理症状流行特征研究.中国校医,2001,15(1):10-11.

[17]丁树荣,王天奎,王本华,等.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6,12(9):419-420.

[18]BENNETT DS, AMBROSINI PJ, KUDES D,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Do symptoms differ for boys and girls? J Affect Disord, 2005,89(1-3):35-44.

[19]MASI G, FAVILLA L, MUCCI M,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ysthymic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2001,34(1):29-35.

[20]KOVACS M. Gender and the cours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rough adolescence in clinically referred youngster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1,40(9):1 079-1 085.

[21]STICE E, PRESNELL K, BEARMAN SK. Relation of early menarche to depression, eating disorders, substance abuse, and comorbid psychopathology among adolescent girls. Dev Psychol, 2001,37(5):608-619.

[22]陶芳标.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青少年心理病理学.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481-484.

(收稿日期:2008-08-12)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在获得教育公平过程中存在双重劣势,集中体现在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质量明显偏低、农村学校开展教育工作面临多重困难等多方面。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政策还存在未充分关照利益相关者的正当需求、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帮扶协同机制、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监督及反馈等问题。建议学习借鉴精准扶贫的经验,通过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建立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创新家校社合作育人新模式等举措,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 教育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家校社合作育人

文献标识码B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生活在农村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当前,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扶工作极为重视,国家和各地方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问题的解决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获得教育公平方面存在双重劣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摸底排查的数据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1]尽管数据在逐年下降,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且集中体现为农村自身的贫困、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弱势地位与留守儿童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缺失叠加而成的双重劣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质量明显降低

说到农村留守儿童,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衣着脏乱差、殷切盼望父母返乡的刻板的苦情形象。事实上,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具有多元性,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会经常性地关心孩子、通过网络交流或寒暑假接来同住等方式陪伴孩子,代理监护人(如祖父母)也十分关注他们的成长,这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分离带来的缺憾。尽管如此,父母无法在身边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仍然是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面临的现实困境,更不用说还有很大一部分父母受到观念、精力和能力等限制,无法或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代理监护人由于文化水平和体力精力所限,只能保障孩子最基本的吃饱穿暖,而无法对其进行学业指导和心理关注等高质量监护。有研究发现,双亲留守儿童面临的被忽视的概率比普通儿童高18.8%~25.8%,单亲留守儿童受到躯体和情感虐待的概率同比普通儿童高17.4%~22.1%,而两类留守儿童遭受复合虐待的比例同比高15.2%以上。[2]

2. 农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面临多重困难

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然而受到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教育工作难度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在此过程中,也出现农村寄宿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寄而难育”的现实困境。有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的寄宿制教育形式并不利于农村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寄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均比非寄宿儿童要低,且低龄寄宿对农村儿童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3]此外,由于农村学校与部分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无法实现有效沟通,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其父母的沟通效果也大打折扣,导致家校共育难度升级。

3. 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潜在隐患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真实存在且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互联网平台“知乎”上曾发起关于“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狀态”的话题讨论,在800多条留言回复中,安全感、自卑、敏感、自尊心、缺爱等成为高频词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留守经历对个人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4]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消失,反而会深刻影响到留守儿童成年后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与生活质量,也间接地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与各地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了系列政策。2016年初,国务院首次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层面最有力度的留守儿童保护政策,标志着留守儿童政策进入深化期。总体看来,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实践导向趋向系统化、政策理念趋向科学化、政策功能趋向强大、政策内容趋向丰富,[5]但同时相关政策在科学性、专业性、执行力等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从教育公平角度而言,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政策在制定实施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 未充分关照利益相关者的正当需求

当前,我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主体已经从最初的教育、妇联等部门逐步扩大到民政部门等27个部门联合参与,责任主体从最初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发展到留守儿童自身、家长、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代理监护人等作为教育帮扶政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正当需求理应得到充分重视,但从当前政策来看并非如此。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留守儿童政策基本上是成人主体性的政策,更多考虑了成人的责任与关爱机制的建构,留守儿童还只是被定位为被动性的客体,而不是被作为积极主动性的主体来对待。[6]又如:在当前的政策制定中,除了规定留守儿童父母应尽的责任外,没有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困难与无奈,并结合其需求提供支持。虽然留守儿童父母被要求与子女常联系、多见面,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学习,其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正常交流。曾有调查显示,有60%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只有18%左右更关心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问题,关注度明显偏低。[7]

2. 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帮扶协同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部门或组织间分工有余、协作不足,职能分化严重,资源整合不足,导致或由于重复帮扶造成资源浪费,或由于帮扶不足而无法有效满足留守儿童需求。有学者提出,应厘清各级各部门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相对应的责任事项,建立留守儿童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8]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与随迁子女政策、寄宿制学校管理等政策应充分结合,新政策与已有政策之间的协同程度也应进一步提升,否则就会出现利益博弈过程中选择与整合的困境,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3. 政策实施中的人力物力保障有待提升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队伍建设薄弱,基层工作者专业化程度较低,是影响帮扶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和教育行政人员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经验不足、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频发、社会组织队伍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等情况,都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此外,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身处劳务输出地区,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多停留在文件上,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4. 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监督及反馈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考核是提升帮扶成效的重要抓手。但在当前的政策制定中,考核指标往往基于投入资金数、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数、帮扶项目数或开展活动数等进行设计,基于留守儿童受益程度的结果考核受到忽视。如我国H省某区出台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考评办法中,针对各乡村(街道)的考核细则多强调活动开展、宣传报道、资料上报等内容,对留守儿童的受益程度与效果评估涉及较少。[9]缺乏有效的考核还会导致帮扶工作存在“形式化”问题,突出表现为逢年过节时,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开展“看望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送书包、文具”等短期应景的活动,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活动中的“背景板”,其处境没有实质改变。有些活动甚至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或实现商业炒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虚假关怀,反而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提高警惕。

5. 地方性教育帮扶政策针对性有待加强

由于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特点、需求等存在不同,因此为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适应性,各地方不应该直接模仿国家层面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政策,而应该在上级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有研究指出,我国留守儿童政策还没有关照到该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诸如地域、年龄、学龄、个性等方面。不同地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是有差别的,所面对的发展问题也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差别化回应,就难以产生政策的精准效应。[10]
三、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利益相关者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仅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将眼光放在“人”的身上,创新多元方式开展工作。如可以利用進城务工人员常用的网络短视频APP加强教育和宣传,使留守儿童家长意识到关心子女的重要性,并学会亲子沟通的技巧等;针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开展包括心理学知识等在内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其专业素养;支持与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等。

2. 变“漫灌”为“滴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

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应充分学习借鉴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明确不同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如甘肃省借助高校大学生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帮扶关爱工作,17所高校大学生牵手近4万名留守儿童,每名大学生志愿者对接1~2名留守儿童,通过每学期给关爱对象写信或当面指导,每月和关爱对象或家长、班主任通电话等方式,了解关爱对象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帮助其落实学习成长规划。[11]

3. 变“偶尔”为“定期”,建立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并形成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有所收效。如河南省从2016年起,将每年8月定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月”,确定不同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爱保护活动。通过开展“关爱保护月”活动和“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该省已经解决16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监护问题,让监护缺失的孩子有人管、部分失学辍学的孩子有学上等。[12]

4. 变“家校共育”为“家校社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模式

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中,还要基于学生家庭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如江西省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由校方、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村)三方共同组成家校合作协调机构,同时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以“访家庭、正教风、立师德”为主题的“万师访万家”活动。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格局。[13]

5. 变“重过程”为“重结果”,加强帮扶工作的相关投入和考核

在投入方面,建议从省级层面统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贫困县给予专项财政支持;同时实施教育帮扶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乡村教师培养、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等能够让留守儿童直接受益的活动中。在考核方面,要坚持目标和结果导向,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帮扶工作中的受益程度,考核结果与责任主体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下降[EB/OL].(2018-10-30)[2020-11-12]. http://www.gov.cn/xinwen/2018-10/30/content_5335992. htm.

[2] 万国威,裴婷昊.留守儿童的虐待风险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20(3):51-65.

[3] 朱志胜,李雅楠,宋映泉.寄宿教育与儿童发展—来自贫困地区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验证据[J].教育研究,2019(8):79-91.

[4] 知乎.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状态?[EB/OL].[2020-11-1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09838/answer/32535835.

[5][6][10] 王玉香,吴立忠.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的演进过程与特点研究[J].青年探索,2016(5):42-50.

[7] 中广网.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现象仍然突出[EB/OL].(2010-10-07)[2020-11-12].https://www.chinanews.com/ edu/2010/10-07/2570563.shtml.

[8] 段忠贤,黄其松.留守儿童问题须多方协同治理[N].光明日报,2015-07-06.

[9]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民政局.北湖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考评办法[EB/OL].(2018-11-08)[2020-11-12].http://www.czbeihu. gov.cn/qmzj/10930/content_2775830.html.

[11] 尹晓军.甘肃:17所高校大学生牵手4万留守娃[N].中国教育报,2019-11-26.

[12] 李见新.河南:建2000处留守娃关爱场所[N].中国教育报,2018-08-07.

[13] 江西教育网.“家、校、社”协同育人 构建关爱教育网络[EB/OL].(2017-07-11)[2020-11-12].http://www.jxedu.gov.cn/ info/1013/109064.htm.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 年度重大课题“推进教育公平研究”(课题批准号:18VSJ093) 的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让我们深切意识到农村的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更重要的是维系着千千万万的最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我省妇联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7.7万人,其中,女童31.3万人,男童36.4万人;他们中,小学生占31.4万人,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多数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很少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不安、自卑自闭、逆反敌对、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而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千里迢迢给孩子寄来钱或许多价值昂贵的物品,却长年不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家长很少会关注。所以,这对于家长不在家,得不到足够亲人的关爱的孩子来说,心理问题就应运而生。

2 教育链接断裂,影响留守儿童学业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厌学倾向严重。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其次,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心理有障碍。第三,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留守儿童之所以在教育方面存在这些突出问题。其一,家庭教育无法到位。大多数留守儿童面对的老人中,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老人与孩子有代沟,无论是心理还是思想方面都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更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因此,他们不但无法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更是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其二,家校沟通不顺畅。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致使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最终留守儿童的教育担子基本就落在了教师身上。

3 学校教育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四是由于农村教师年龄的老龄化,很多老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忽视对留守儿童的针对性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4 社会环境影响 ,留守儿童深受其害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农村儿童来说,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但他们和成人一样有着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所以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层面渗入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其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尚处于学龄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然而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到周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和玩电子游戏成为一些孩子们课余时间主要的休闲方式。网络事物良莠不齐,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正确地教育引导,缺乏有力的监督管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呼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风气。加之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所以,违法犯罪行为在留守儿童中也经常的出现。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有效的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康良辉;农村留守儿童课堂教育问题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07期

[2]王雁;学校支持体系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年04期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2条

[3]程秀丹;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诉求[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程雪;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越来越严重,儿童发展权受阻,为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农村留守儿...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