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富裕了,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社会,截止2004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35%以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养老、社会救济、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等,

已严重威胁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令人关注。

在城市,人们退休后照样可以拿到退休工资,生病了可以享受医疗保险,没有人赡养的时候可以到福利院。在城市,老人们可以早起打打太极拳,可以舞舞剑,锻炼身体,老年时光也算是有滋有味。儿女孝顺,生活那就是无可挑剔了,而在农村呢?在大部分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利用假期的时间,我走访了邻近的村镇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

却是令人震惊!

绝大部分老人生活不好

农村条件一直不太好,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农村的条件就更差了,在中央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这几年来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农民手中可支配的钱也多了起来,但这却丝毫没有改变老人们的生活状况。 几乎所有的老人都要操劳一生。也许勤劳永远是中国人的美德,只要还有最后一点力气,人们就不会停止劳动,农村的老人们也是这样的。七十几岁的老人,每天还要负责一日三餐和洗衣服,要是有几个儿子分家了,老人还要一个儿子家里过一个星期,干着同样的事情。洗衣做饭并不是什么繁重的体力劳动,待到农忙时节,老人们却又活跃在田间地头,和其他人一样赶同样的活,有一位老太太,已经年过八旬,却能够把一担一百四十多斤的红薯从几里外的地里挑回家。老人

的勤劳与毅力令人敬佩。

半数老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老人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却总是为着自己的儿女,很少为自己考虑过,照理说,做儿女的应该在成人后多孝敬自己的父母才是,也让老人们在年老时享享轻福,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半数

的老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有一位老人今年已经有91岁了,儿孙满堂,老人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是市里的干部,大权在握;二儿子很早以前就到美国去留学,早已定居美国,一个月拿几万美元的高薪;三儿子是镇上的干部,也有一点不大不小的权力;小儿子在邻近的市里开了一家大公司,年收入也过百万,照理说,老人应该高兴,也应该幸福,可是却没有一个儿子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只好流落街头,以捡废品为生,晚上就睡在法院大楼的楼梯空里,有好心人施舍一点就吃一点,没有

就饿一点,看了着实让人心寒。

在农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原因各不相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就是老人没有人赡养,流落街头,风餐露宿,无人问津,还有一点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开开荒,刨刨泥土,种点口粮和小菜,勉强度日。没有劳动能力的,只能沿街乞

讨,遭遇路人白眼,他们的明天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当然,在农村,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生活在灾难中,也有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他们自己满意的,只要儿女孝顺,老人们并不在意吃什么,穿什么,比起那些无

家可归的老人们来说,他们已经是非常幸运与幸福的了。

多数老人以牛为伴

“不想读书就回家放牛”,这是大人们经常对那些读不进去书的孩子们说的玩笑话,当然也有小孩真的不读书了去放牛的,但放牛娃毕竟只是少数,真正放牛的都是些放牛爷、放牛奶,真正放牛的都是些老爷爷,老奶奶们,老人们由于自身身体的原因,不能干较繁重的体力活,而又不能总是闲着,于是放牛便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每天一大清早,当太阳刚刚露出笑脸的时候,总能看到许多老人背个小板凳,戴个太阳帽,手牵一头牛,从牛栏中走出来,去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大堤上、水渠边,水田田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与牛,牛在吃草,人在聊天。其实多数时候牛是吃不饱的,因为牛的数量太多而可供放牛的地方又是有限

的,通常是今天这头牛吃剩了的,明天又会有别的牛来吃一遍、两遍。 老人们都会视牛为珍宝,牛喂的时间长了,也会和主人们产生感情,别看牛不听话的时候老人们会用鞭子抽打,其实老人们根本就舍不得抽,也不会使劲抽,抽在牛身上,实际上是痛在自己的心里。老人们没事的时候也会和牛说话,可那

牛哪里听得懂!

老人们放牛是不分晴天与雨天的,太阳再大也得出去,刮风下雨的时候也不

得怠慢,要不然牛就会饿着,老人们舍不得。

其实,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被农业机械所取代,真正用牛耕地的也越来越少了,但还是有很多的人愿意喂牛,老人与老

牛将成为农村永恒的话题。

不得以,老人靠捡垃圾为生

有许多的老人愿意放牛,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购买牛的资金,牛的地位虽然在下降,可是牛的时常价格却在逐渐升高,一头两岁成年公牛要卖到2000元以上,有许多无家可归的老人根本就无法支付这如此高额的费用,于是,捡垃圾边

成为他们除了乞讨以外唯一的生计。

在高校,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老人拿着袋子穿梭于各个教室与体育场,去搜寻人们喝完水之后的矿泉水瓶,为此还经常发生冲突,在农村那就更不用说了。在小镇附近的 垃圾场,有很多的老人拿着钉耙在一耙耙的耙着垃圾堆,寻找人们丢弃的废品,然后整理一下卖到废品回收站,由于刨的人太多,他们的收获通常是很少的,一天能够刨到点破塑料袋子,破瓶子,卖上一两快钱,他们

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捡垃圾是不分昼夜的,你不捡,就会有别的人来捡 ,为了寻找到更多的垃圾,老人们只能马不停蹄的从一个垃圾场赶往另一个垃圾场,。有一次,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了,人们差不多多已经睡着了,我们骑车从街上回家,骑到一处垃圾堆旁的时候,却还看见一位老人,借着昏暗的路灯的光,在垃圾堆里仔细地搜

寻着,不知道老人还要找到什么时候。

老人们唯一的娱乐:麻将

和城里的老人相比,农村老人的娱乐方式就很少了,农村的老人们不会太极,

不会舞剑,也不会唱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麻将。

每天午后,当有的家里还没有吃午饭的时候,老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几个老人到一个老人的家里,或是找一个有树阴比较凉快的地方,不像赌博那样成百上千的输赢,老人们打的通常都比较小,通常是一毛钱一盘,输到

三、四毛钱就会有老人退出,不玩了,嫌输的太多了,坐在旁边的老人就会替补上去,人很多,

一场麻将绝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退出而散场。

老人们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麻将牌还是认得的,老人们玩的是现在人们早就已经不玩了的玩法,现在的人的玩法追求快捷,而老人们玩的却是打发这老年时光,老年时光本来就很短暂,谁都不知道今天这场麻将打完之后还没有机会再

玩。

宗教;老人们老年的新追求

宗教,以其教义的至人至善,寻求一种心理上是解脱,自其诞生以来,就赢得了众多信徒的支持,调查中发现,信仰宗教的老人不在少数。

有一次,我去听基督教每周日的讲经,一进屋,却发现里面在座的绝大多数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平均年龄要超过75岁。有人在上面讲,老人们就在下面听,老人们都没有上过学,也不认识什么字,可他们听得却很认真,讲经的人这里讲一点,那里讲一点,据我观察,老人们虽然很认真地听,可他们却一句也听不懂,别人在翻,他们也在翻,别人说唱赞美歌的时候他们就唱歌,还有的老人压根就

在后面睡觉,因为她根本就听不懂。

老人们信仰基督教都信得很认真,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老人们都会早早得来到教堂,虽然他们并不懂里面所讲的内容,但他们还是会很认真地学习,他们在人世间遭受了太多的苦难,他们却相信基督教能给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带来美

好的生活。

节俭;老人的优秀品质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社会经济发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节俭似乎正在被世人所渐渐抛弃,人们不再视节俭为美德,反而视节俭为丢人,但在这群老年人身上,在这群曾经经历过苦难旧社会折磨的群体身上,我们

还能看到一些过去。

有一次,坐车到火车站,途中上来了一位老人,当售票员向她收钱的时候,只见她不紧不慢地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叠得方形的手绢,一层层地打开,本以为打开手绢后就可以把钱拿出来了,谁知打开手绢后,里面裹得是一张同样叠的整齐的塑料纸,老人同样一层层地打开,当塑料纸完全打开的时候,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里面还有一张叠得整齐的白纸,细细打开,终于看到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5元钱人民币,老人拿在手里,慢慢地递给售票员,整个过程持续了约5分钟,

坐在前面的售票员冲我笑了一下,也许是为着老人的节俭而发吧!

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的老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

后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呢?很难说,未来的世界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也许到那个时候,我

们早已实现小康社会,也许我们依旧过的是和现在一样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不能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由国有经济一统天下走向多元化,与此相适应地,以农村人口为主的流动人口的的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在此形势下,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根源。最后提出了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制度整合的对策探究。

关键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对策研究

一、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医疗保险范畴内,“异地就医”一般是指参保人在参保统筹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发生的就医行为。“异地就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次性的异地医疗,包括出差、旅游时的急性病治疗以及病人主动转移到外地就医,所产生的问题是不能及时结算医疗费用。二是中短期流动、工作岗位不在参保地的人员的异地医疗,包括单位在各地的派驻人员、派驻机构在当地的聘用人员,还有一种情况是整个单位人员处在流动状态,所产生的问题是不能参加医疗保险或需要垫付医疗费用。三是长期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的医疗。包括退休后户口从工作地迁移到安置地的人员,也包括托靠子女无户口迁移的人员,所产生的问题表面上是就医结算不及时、不方便,个人负担重,实质是安置地的医疗待遇往往要好于参保地,异地安置人员感到就医待遇不平等。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流动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劇,养老问题、老年人就医问题日益凸显。另外,由于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体系的统筹层次较低,各地政策不一,“碎片化”严重,很难适应流动人口高流动性、工作变化频繁等特征,使得这些远离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很难被居住地的医疗保险体系所接纳。

二、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根源分析

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各地普遍实现了统筹地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解决了参保人员看病先垫付资金、再到医保经办机构报销的问题。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推进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流动人口普遍缺乏医疗保障或保障不足。部分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处在“无医可保”的状态。同时由于流动人口收入低,因此他们所能投入到医疗卫生的消费相当有限,如果医疗保险的缴费负担较重,流动人口就不会参保。另外,流动人口在参保上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第二,企业变相将医疗保险成本转嫁给流动人口从而更加不利于流动人口参保。这导致参保的流动人口实际收入下降,并使得流动人口对参加医疗保险产生抵触情绪。基于以上原因,使得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没有加入任何医疗保险制度,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

其次是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成本高,经济负担重。由于医保流动性不强,很多流动人口虽有医保,却很难享受实惠。目前,我国共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95%以上的城乡居民。其中,不少人在当地参加医保,却在外地长期居住。由于医保流动性不强,导致很多流动人口虽有医保,却很难享受实惠。有随子女居住或退休后异地养老的老年人,也有在异地工作的流动人口。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主要存在住院费用结算存在手续复杂、垫付压力大等问题。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是指按照户籍政策取得居住地户籍的长期居外退休人员,主要是退休后随子女居住的老人。他们普遍年龄大、医疗负担重,长期不返回参保地,异地就医报销时的“跑腿”和“垫支”问题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此对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的需求最为迫切。同时,这部分人群界限相对比较清晰,也有利于跨省异地就医工作的稳妥起步。

三、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制度整合的对策探究

针对流动人口普遍缺乏医疗保障或保障不足的问题,应结合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将其他期跨省异地居住人员纳入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范围,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医保结算服务。

而对于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成本高,经济负担重的问题,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有利于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统筹互济的功能,也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路径选择。保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统一经办机构,加快医保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医保水平。

推动完善补贴、报销支付政策。进一步发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持作用,协调多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方便老年人异地养老。具体来说分层次推进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的思路:一是完善市级统筹。要求实现市域范围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为目标,做到基金预算、筹资待遇政策、就医管理的信息统一化和一体化。二是规范省内异地就医。各省份要建立完善省级异地就医平台,通过平台开展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规范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和经办流程。三是跨省医疗费用结算管理。探索建立国家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逐步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并做好异地转诊、异地急诊人群的就医管理。

解决异地就医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级资源,避免因过分强调就医和结算的便利性而加剧就医人员向大城市、大医院过度集中,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广大参保人员医疗保障待遇。

最后要做到保证政策落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组织落实,完善相关业务规程和业务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异地就医平台建设,为异地参保人员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总的来说在工作推进中,需要注重与各地的沟通,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指导,做好协调,确保有关政策落地。

参考文献:

[1]林枫,多措并举缓解异地就医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8(4).

[2]刘明生,加强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4).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农村宗族自20世纪70年代末复兴以来,发展衍变迄今已近30年。学界关于农村宗族复兴原因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从30年来皖中地区的一个山区村落——牌坊村的宗族发展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宗族复兴与衍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为传统宗族功能的短暂复归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为宗族观念、行为及组织的变革时期。从两个阶段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宗族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现象,并且随着新的宗族组合形式——网络宗族的出现,宗族在现代化大潮中不会最终消解。

[关键词]农村社会 宗族 网络宗族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宗族在我国很多地区大面积复兴,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学界基本上都是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来研究宗族复兴现象的,并对复兴原因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国家基层权力的收缩以及宗族意识的长期影响是其得以复兴的两个因素。争议最大的是关于宗族活动的影响和发展趋向问题,学界大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历史学、人类学学者基本上肯定宗族组织的存在价值及其社会功能,对宗族的发展趋势也持乐观态度。社会学、政治学学者大多否定宗族组织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认为宗族将呈现消解态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农村社会变迁日益加速,然而在此背景下分阶段考察宗族复兴与演变的文章尚不多见。故此,本文以皖中舒城县山七镇牌坊村为考察对象,根据该村八个散居宗族重修的十种宗谱,并结合田野采访所得的口述资料,对该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宗族发展演变的阶段、特点、原因以及网络宗族组织的功能等问题进行研究。

牌坊村地处舒城县西南54公里处,属大别山区边缘丘陵地带。全村有水田625亩,旱地188亩,山多田少,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全村共425户、1846人,分12个村民组,分别是草院、高摆、单祠、三院、储庄、张畈、院塘、万弯、胜利、东边、中庄、前进。该村属于杂性村落,主要由张(两支)、施、储、汪(两支)、刘5个大姓组成,这些宗族基本都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和徽州迁徙过来的。其他小姓有韩、阮、夏、彭、朱、吴、万等,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龙河口水库,从30公里外的梅河镇迁居而来。牌坊村的传统宗族观念浓厚,但现存宗族基本为散居宗族,‘累世共居的大型宗族很少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皖中地区的祠堂、族田、族产、族学等传统宗族的实体性组织和经济基础都已经基本消失,主要活动表现为从早期短暂的功能性活动逐渐转移到后期的诸如重修族谱、重修族坟和祭祀祖先等文化性活动。综合笔者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看,该村宗族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传统宗族功能的短暂复归

同我国其他许多村庄一样,在牌坊村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族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加速向基层渗透,宗族势力一度受到打压,宗族功能丧失殆尽,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传统宗族功能出现了短暂复归。

首先从心理上看,各姓在该阶段普遍存在着重新收揽宗族的迫切愿望,并初步开始试探性活动。以本文所选村落的八个大宗族为例,在这一阶段重修族谱的已超过半数以上(见表1)。可见宗族观念早已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前阶段的革命外力并不能将其完全改变,只是使宗族活动呈现一定的隐蔽性的特点。

其次从行为方式上看,传统宗族功能性再度加强,族员一般性的生活、生产诉求全面转向宗族组织。传统宗族组织的血缘性、农耕性、封闭性、保守性、礼俗性和等级性,尤其是相当程度脱离法理之外的破坏性大量凸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宗族械斗和其他破坏性活动的大量发生,据笔者调查,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以前牌坊村出现的大型宗族械斗活动至少有三次。其一,宗族抗拒国家法律、干扰基层执法的事件。牌坊村中庄村民组施某,在80年代早期因盗窃木材,被基层执法人员关押审讯。后私自逃跑,追缉途中不幸溺水死亡。其家族联合向政府施加压力,由本家牵头发动族人募捐大量资金与政府交涉,严重影响了基层行政和执法工作。其二,宗族间为保护族人而进行的械斗。如施氏宗族和张氏宗族间的冲突。张某是牌坊村草院村民组人,为乡村裁缝。80年代早期招徒授业,因农村裁缝大部分以年轻女性为主,张某一直名声不好。外界盛传其与女徒弟之间关系暧昧,且张某对其妻施氏十分不好,经常拳脚相加,后其妻自杀身亡。施氏是当地一大族,其妻娘家发动族人到张氏家中大肆闹丧,并提出各种羞辱性的要求。如要求张某及其父母为施氏披麻戴孝,对施氏宗族男女老少行磕头礼,提供所有闹丧者饭菜伙食,吃喝后又大肆打砸。此后两族多年不再来往。其三,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宗族械斗。如许氏家族和施氏家族为争地界进行的械斗。70年代末,村里曾经许诺给许氏三兄弟房屋一栋,地基在中庄村民组施氏家族的地界。后许氏家族多年定居于此,80年代末许氏家族在原地基上翻新房屋时,遭到当地施氏族人的强烈反对,造成两族械斗。这也是该村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械斗事件。据目击者称,两族数百人参与械斗,双方宗族的妇女儿童都参与进来,甚至将采访记者的摄像机砸坏,并重伤数人。值得注意的是施氏是该村最大的宗族,村里权力核心人物——村支书就出自该姓,该村支书的妻子是许氏三兄弟的姑母,因此在70年代末许诺给许氏兄弟地基,翻新房屋的时候老人已经退休,站在族人的一边,默许族人和许氏兄弟械斗。

该村落这一时期的宗族功能性行为还表现在分家活动中对族老的依赖、传统生育观念的延续以及大量传统礼俗仪式的存在。以分家活动为例,该阶段正是70年代前出生的一代人逐渐成为新的家庭经济主体的时期,这一代以多子家庭为主。据县志记载:舒城县1982年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中,15~19岁的人口总数是130119人,在所有年龄段中人数最多,而该年的全国户均规模则为4.41人。我国农村地区的比例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到80年代中后期,分家析产活动在农村较普遍。皖中地区的分家活动都是由族老主持(俗称“老公亲”)。“老公亲”将要分家的家户财产进行清点登记,然后大家讨论,以保证将财产公正平均地分配给其男性后代。一经族老裁决将永远不得违背。分家析产对该时期的宗族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保证了宗族绵延和分化功能,使宗族分支不断增多,房头日益分化。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宗族有可能建立新的支祠而变得十分庞大。二是使得族老的权力保留下来,宗族仲裁功能一度发挥作用。从礼俗仪式的保留情况来看,“坐位子的习惯颇有讲究,长者和年纪大的人坐上沿,贵客、稀客坐一座(左)、二席(右),晚辈、年轻人和主人坐下沿,儿童一般不上桌入座,以桌缝定席位,以中堂(划)分上下沿。”仪式的保留则体现了农村宗族礼俗性功能基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此外,在大型事务的管理和运作上也仍依靠宗族的

力量来完成。

总之,这一阶段农村宗族的基质基本上没有改变,在王沪宁所归纳的村落宗族的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和稳定性等八大特点中,只有等级性受到改革的冲击,稍稍有所改变。这一阶段处于革命影响尚未结束而改革开放的影响又较小的时期。虽然农村的改革红红火火,但作为宗族组织和活动载体的个人依然维持和延续着传统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宗族意识,并在归属感上出现了全面回归传统宗族组织的倾向。因此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一些大规模的宗族械斗事件,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学界的讨论也相当热烈,其实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宗族观念、行为及组织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皖中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企业也开始出现。乡村社会变迁日趋加速,农村宗族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前一个阶段的全面变革态势。

(一)宗族观念的变革

首先,宗族观念的代际分化严重。中老年群体对宗族活动仍然十分热衷,年轻一代兴趣明显下降。如永思堂汪氏1998年续修宗谱序指出:“特别是近年来少数青壮年弟子品德欠修,不思祖与父母含哺果腹襁褓提携之亲情,更不知奉养与反哺之恩义,且有举手犯上的恶劣行为,对尊祖敬宗藏谱敬谱之应尽权利和义务抛之九霄云外”,永思堂汪氏1998年重修宗谱时正是民工潮的鼎盛期,青年人除在家乡上学的部分外,其余全部外出打工。这段文字中的“少数青壮年弟子品德欠修”等语应该是指经济发展和外出务工对宗族意识造成的冲击。以百忍堂张氏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以前,年轻一代都要在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跟随族中老人步行四五十里的山路,进行祖坟墓祭活动。在此过程中老人会讲述家族源流、故事、具体坟址和尊祖敬宗的重要性。而今天,张氏第四代宗族成员大量外出,很少参与宗族活动,有的甚至在外买房落籍,基本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和尚存的宗族意识,偶尔会出资支持修撰族谱和重修祖坟的活动,但不会亲自参与,更不会因土地争执等小矛盾而集体进行宗族械斗。当问及年轻一代为什么不参与宗族活动的时候,答案和钱杭等人的调查结果颇为相似,即赚钱才是最重要的,那些事情留给老人去做吧。当然这样的话一般不会在长辈面前说,否则会引起长辈的责骂。

其次,宗族观念的变革性更强。该阶段牌坊村八个主要宗族续民国老谱的有三个,续80年代新谱的有两个。以续修族谱中的凡例变化为例,概括来说出现了关注国家最新的政策、希望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趋势。如义礼堂韩氏宗谱2004年重修跋载:族谱虽于1986年续修,但当今社会正处变革转型之期,诸多事物均求接轨适应。经族中诸贤达商定,对我韩氏义礼公之谱进行再次续修,期以承前启后,培育新人,重在拾遗补阙,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诸如文字编排,按现行体制。改谱文为横排,以直系血统依次编写,一脉到底,查阅清晰。尊重人权,男女平等。改前谱统称氏、妣,本届主张一律同书姓名入谱。对有女缺男者,可将其女提行大书同等享受继承权益。又如永思堂汪氏1998年续修宗谱的凡例规定:废除前届谱牒所载公堂、山场、议约契据以及一切封建礼制与不合法的家规家法,旧风俗行将变革,火葬制度在行,对前届所载之坟图,本届不再刊登。本届只载死亡日期及葬地山向,不载坟图。对未载入上届谱中之生卒葬者,其年号1949年前书民国,1949年后书公元。本届自1949年后死亡者均以个人姓氏代替,不书公妣,本届丁男女学历以初中为限,不够初中文化不书入谱,男女职称1949年前录县团级以上,1949年后录乡排级以上,其他行业者均以工职录,凡对人民有功者受政府或社会团体表彰者,各房代表书面送执笔人处具录,本届谱中对懿行美德之人当应撰写赞词刊诸谱牒,所谓有善必彰,不可湮没。本届采取自觉自愿不免强不包办原则,希望族丁越多越好,对谱费筹集每人丁十元,特困户酌情减免,谱成前列表公开财务,以昭信守。再如敦睦堂汪氏1996年重修宗谱规定:根据当代计划生育国策,如若有女无子户,应由本人选一名女儿作子入谱,招婿为媳入谱收养的义女,本人无儿无女,又无亲侄承祧者,可以作为继承人人谱。

由上述情形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宗族组织开始了对新时代制度和文化的认可、迎合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续谱牒也可以洞见宗族组织已经从应变走向全面的自变。

(二)宗族功能性活动与文化性活动的变革

在这一阶段宗族械斗和干扰基层行政的事情很少发生,大型宗族间的械斗基本不存在。重修族谱和祖坟等文化性活动逐渐公开化,且十分注重仪式的排场和经济上的夸耀。目前该村落尚未出现重修祠堂的现象,但20里外的班姓等宗族有重修祠堂、定期聚会进行祖先祭祀的活动。同样不属于该村的俞姓宗族在2006年进行联宗修谱活动,并开始制订相关族规整合宗族,甚至明确规定以物质奖励的形式鼓励高考中“金榜题名”的宗族子弟。但总的来说,类似俞氏宗族的此类功能性活动极少。而相对来说,皖中宗族以敬宗收族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性活动普遍出现,且规模增大。就牌坊村来说,以百忍堂张氏2006年续修宗谱为例,该族已经被改造成小学的祠堂旧址为聚会场所,召集族人进行组织、编纂和发谱活动。据当事人描述,各宗支领谱那天,每支自备车辆在祠堂旧址集中,光车辆就达到60多辆,跨县、跨省甚至海外的宗亲参加了这次活动,而1989年的修谱活动则几乎是在隐蔽状态下完成的。此外,各族在重修宗谱时都十分注重主笔人的身份,大都从山外聘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诸如大学教授、中学历史教师、地方名人等)进行指导。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加入了文娱和经济性的内容,如南阳韩氏一支在邀约族人参加祭祖活动时写入“欢迎你们到岳西来旅游,来北山做客,北山顶峰有海拔千米的桃园寨,山下是万家灯火昼夜明,这里是革命根据地,也是应瑞公的发祥地,这里交通、通讯条件都比较好,请你们来考察,共享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商讨修谱事宜,传递致富信息”等内容。2000年以来,很多家族都有了固定的清明祭祖日,这一天每户派人参加外出祭祀,如遇联宗大祭,则跨县、甚至跨省进行祭祀活动。总之,这一阶段的宗族活动逐渐从相对较强的功能性活动转移到文化性活动上来。

(三)宗族组织形式的变革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以知识、技术为手段来谋生的群体业已形成,这个群体认同宗族文化,希望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重新塑造宗族文化,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网络宗族组织诞生。

关于确切的宗亲网站数量尚无法统计,但在百度输入关键词“宗亲网”可以找到102000个结果,而Google则可以搜到53700个结果。可见网上宗亲联谊组织已经广泛建立起来。以婺源大畈汪氏宗亲网为例,该宗族2006年正式建立起汪氏宗亲网,其注册会员达到3270人,每天的发帖量均在150篇左右,最高日发帖达到589篇,主题贴总数到目前为止达到5879篇,帖子总数则达到33846篇。整个网站共分四大版块,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汪氏宗亲网的主要活动有:通过网络收揽、整合宗族组织,感召并加强各地宗亲进行联谊活动;搜集各地谱牒,通过虚拟和现实的联系重新整理汪氏宗谱,并试图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汪姓宗谱;进行文化活动,如汪氏家族2006年成立汪氏文化研究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募集款项;开展经济活动,到目前为止,宗族的经济活动尚不频繁,但庞大的网络和资源势必有助宗亲经济的发展。

关于网络宗族活动主体的身份尚难以全面统计,但可以推测,这个群体在经济上更加充裕,时间上更闲暇,文化科技水平上更高,对宗族文化的认同感也相对较高。与传统宗族相似的是,宗族中的“精英”在该活动中成为主要力量,新的网络宗族组织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网络宗族组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创立主体在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上都不是传统宗族成员可以相提并论的。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组织的不断细化和紧密、功能上的不断突破和强化、演变趋势上的快速化以及对于传统宗族组织转型和重构,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网络宗族的研究学界尚没有成果出现,但是网络宗族作为时代的产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修宗谱活动一样,已经是客观存在。

关于宗族发展趋向的问题,学界多年来存在消亡说。但是就目前来说宗族不但没有消解,反而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发展态势在全国很多地区出现。“在某种意义上,现阶段中国农村宗族的重建过程,应被视为传统宗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后宗族’阶段(post—lineage,‘后宗族’并不是‘无宗族’,也不是‘非宗族’,它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宗族,但是在宗族的基本规定上又是整个宗族传统的最新延续),或者称为转型宗族阶段”,这是钱杭等人对宗族发展趋向的预示。王沪宁虽然认为宗族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走向消亡,但他也承认,“乡村人口可以通过招工、贸易、考学、参军、提干等方式进入市镇,带着他们在乡村已经形成的心理格式和价值观念进入城市。这便是一个扩散的过程”,这说明了宗族文化的强大感染力。

综上所述,皖中农村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全面与现代社会接轨,而新因素的介入使得传统宗族的功能整合方式出现了全面的危机,从而开始对新的宗族整合形式进行探索。新的职业群体开始形成,现代意识开始增长,传统宗族的八大基质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宗族各种功能的丧失并不等于宗族正走向消亡,宗族组织呈现出功能上的弱化和文化活动上的强化实际上是宗族组织开始抛弃传统功能、全面探索新的文化和族化方式的表现。

当代宗族转型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传统宗族功能出现短暂复归。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宗族观念、行为及组织等又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种变化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缕析如下:

(一)经济改革的深入与人口流动的加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改革的步伐开始启动,而皖中地区的凤阳则成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发祥地。牌坊村所在的舒城县在1982年全县实行了承包经营。1984年4月,全县人民公社、大队,分别在原建制、区域基础上,改为乡(镇)、村。从此,在农村地区,家庭再一次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和生产组织的中心。农民的生产生活诉求全面转向传统宗族组织,宗族组织于是得以复兴。然而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农村社会中教育的落后、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不理解,使二者之间形成了“文化堕距”,这种“文化堕距”的机理在于社会文化的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当各部分以不同的速度改变时,其中的某一部分可能因变得过快或过慢而脱离整体,以致造成混乱,物质文化比非物质文化变化快,风俗习惯和规则的变化滞后于科技的变化,因而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工具而不是新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人们行为规范的真空状态。由此,牌坊村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出现了传统宗族活动的普遍复兴和乡村秩序失范的现象。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到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现代社会的观念、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以百忍堂张氏为例:从第四代开始,职业分化和新的打工群体形成,宗族新成员主要以非农经济活动为主。90年代初期,族中只有极少数人外出打工,但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其第四代成员除长子从宗族聚居地搬到十里以外的集镇经商以外,其余诸子全部外出打工。到2007年百忍堂张氏共有人口59人(已嫁出女性不算、加入外姓嫁人女性),其中32人在外打工,占了总人口的54%。另有在读研究生1名、教师2名、经商1名,现在城市读书的高中生、小学生各1名,留居本村受教育的6名。另有15人在家务农,且基本上年龄较大,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平时的清明祭祖基本都由这些留守的男性来承担,其前景可想而知。“有研究者估计进城的民工1997年已突破1亿,并以年平均5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以此推算,可以窥见全国农村宗族的后备力量已经几乎全部转移到大城市。流动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带回大量的资金,使得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和资源需求不再只依赖于农业经济。资源总量的上升和来源的变化自然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宗族的保护。另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生活给这个群体全新的生活状态,美国学者阿力克斯·英格尔斯很早就指出:工厂是现代化的学校。“人们普遍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一般现代化具有最共同的、几乎不可避免的伴随现象,其中有两条是:尚老思想受到腐蚀,青年文化崛起。”工厂提升了人们的个人效能感、使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经验、尊重科学技术,认为必须严格安排时间以及对事先作计划采取积极的取向。这些都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他们要在现代体制的工厂中生存,首先必须具有这样的基本品质。那么,多年培养出来的新生活取向也势必加速他们对宗族等级性、礼俗性、血缘性等保守观念的冲击,加速了宗族转型的进程。

(二)计划生育的广泛推行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计划生育制度的确立尤其是生育观念的转变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明显的效果。人口的大量缩减和户均规模大大缩小直接阻碍了宗族的绵延。再以百忍堂张氏为例:其第三代人口数量(1930—1950年出生)出现大规模增长,导致了房头分化和宗族裂变的出现。第四代虽然较为稳定,但仍然出现了一户多子(最多达三子)的现象,到第五代时这种分化和绵延开始全面收缩,基本上都是每户一子,充其量一子一女。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1982年中国的户均规模是4.41人,到了2000年安徽省户均人口规模只有3.65人。户均规模缩小的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死亡,二是分家析产的完成。其中人口的死亡可以通过新增婴儿得以补充,所以笔者认为户均规模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分家活动。70~80年代最后一批多子家庭完成分家活动,而计划生育政策也开始同步推行,到90年代基本见效。据1995年所编《舒城县志》的统计,1979年以后,舒城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才真正稳定在10%以下。到90年代以后,“家庭的小型化,特别是家庭中男儿的减少,以及与此相应的兄弟数

量的减少,将对宗族的发展趋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后果“一是宗族内部不再出现新的分支;二是将使本人五服之内的旁系宗亲数量逐渐减少。这无疑都会使宗族变得有名无实,甚至走上消亡的道路”,钱杭等人在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宗族转型和联宗现象时这样总结。当代农村人口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宗族通过传统功能整合感召族员的方式逐渐为历史所淘汰。宗族活动在该阶段退居到文化性活动上来,并试图探索出宗族转型之路。

(三)现代教育的普及与族员观念的更新

现代教育的普及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讲:其一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学校教育。就牌坊村来说,目前该村有村小学一所,山七镇有初级中学一所,邻镇有完全中学一所。而该村村民历来受教育程度较低,现代教育的普遍推广是从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开始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国有2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扣除城市人口,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也达到54%左右。普及教育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农村学校的校舍确实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牌坊村在1995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该年开始,牌坊村的小学毕业生直接进入初级中学进行学习,这大大提高了该村人口的素质。如果说这一阶段推进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外部动力,到了2000年前后,子女的教育问题则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农民工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人口看到了学历对于就业的重要性,开始大幅度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截至2007年5月笔者调查为止,全村共有人口1846人,其中研究生1人,具有本科学历者5人(包括在读生),具有专科学历者10多人,具有高中及初中学历者更是占有了相当的比例。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于宗族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以为子女取名为例,传统宗族有着严格的尊卑秩序,按“辈分”取名是宗族维持尊卑秩序、整合宗族的重要手段。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一风俗习惯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百忍堂张氏宗族第三代“志”字辈子女共有13人,全部按辈分取名;第四代“学”字辈子女总计30人,其中19人按辈分取名;第五代“荣”字辈目前共10人,全部未按辈分取名。由此可见人们宗族观念的巨大变化。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受传统宗族规范的影响亦逐渐淡化。其二是流动人口在异地工作过程中的实践学习。如前所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获取新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理当包含在农村教育的范畴之内。其影响前文已有论及,兹不赘述。

(四)农村政治生态的变化

农村政治生态的变化也较大地影响着宗族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土地改革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冲击了农村的宗族势力,使宗族势力一度“偃旗息鼓”。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承包后互助的需要以及历史惯性等因素,宗族功能开始复归。但随着农村政治生态的不断变化,促使宗族向新的形态转变。从村民自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影响着家族的演变。在牌坊村,这种影响尽管不像土改与人民公社那样“狂风暴雨”,但至少也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越来越大。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民“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的集中体现,农民有更大的参与权,自主选举村委会。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后,尽管受家族利益的驱使,人们在投票时表现出宗族优先的“非理性”。但随着自治的不断深化,农民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选举真正的“能人”,毕竟这是事关福利的大事。在牌坊村,不投自己宗族候选人的票已经不是个案,也不再是“有悖常理”的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影响到了家族的功能,此前宗族势力的一度抬头与农村中精神文明的缺失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正式渠道难以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才使得宗族组织发挥文化功能,弥补了农民的精神需要。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大力展开,尤其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宣传,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农民的民主、理性意识,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这一影响更为明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一次全面洗礼,对宗族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提倡开放意识、提倡人们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互惠互利,牌坊村的合作组织开始兴起,经济利益逐渐开始替代血缘因素,这些都对宗族有所冲击。

皖中农村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制度一经济一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改革促进了早期宗族传统功能的短暂复归,而改革的非同步性又促使了“文化堕距”的出现,继而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90年代中后期以后,“文化堕距”逐渐消失,宗族观念、行为方式和整合形式出现全面革新,农村宗族开始了和现代社会全面融合的进程。因此,宗族活动一度呈现出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现象,断定宗族最终消亡更是言之过早。村落宗族的转型意味着宗族的传统特征越来越少,但这并不等于宗族组织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此间网络宗族便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遍建立起来。由此可见,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宗族组织正在进行着不断探索、发展、转型的过程。

[责任编辑:杨文利]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及格分数]:60分

00 31 39

[考试说明]:

1、对于农业,政府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正确

错误

2、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贪多嚼不烂,要切实解决入城农民的各种问题。

正确

错误

3、城镇郊区的土地问题是农村土地中最突出的问题。

正确

错误

4、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高。

正确

错误

5、征用农民的土地,必须给农民以相应的补偿。

正确

错误

6、我国农业没有造成任何污染。

正确

错误

7、我国的乡土文化已经断了。

正确

错误

8、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地方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正确

错误

9、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

正确

错误

10、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

错误

11、宅基地不能入市。

正确

错误

12、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是不可以抵押的。

正确

错误

13、土地的承包权是不能抵押的。

正确

错误

14、根据日本法律,营利性法人可以购买日本的农地。

正确

错误

15、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正确

错误

16、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

正确 错误

17、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无需重视空心村问题。

正确

错误

18、党管农村工作不是我们的传统。

正确

错误

19、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正确

错误

20、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

错误

21、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

正确

错误

22、农民的宅基地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

正确

错误

2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求省级政府统一部署若干试点。

正确

错误

24、根据日本法律,日本的农地不可以自由买卖。

正确

错误

25、人口学上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6、社会学上的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7、经济学上的城镇化主要是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8、经济学上的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9、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

正确

错误

30、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求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

正确

错误

31、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求以( )为纽带。

农户家庭经营

社会化服务

合作与联合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32、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求以( )为支撑。

农户家庭经营

社会化服务 合作与联合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33、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我们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 )。

优先方向

唯一重点

核心

根本指导

34、( )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

工业

农业

城市

农村

35、农村中的“三留守”不包括( )。

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

留守老年人

留守青少年

36、我们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 优先方向

唯一重点

核心

根本指导

37、(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财税体制

38、( )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落后的农业经营体系

城乡二元结构

城镇化水平低

生产力不高

39、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赋予农民( )的财产权利。

较少

更少

更多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40、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 )为核心的城镇化。

农业

工业

生产力

41、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分布( )。

很均衡

不均衡

相对均衡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42、在供求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还要( )。 上涨

下降

波动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43、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给予补偿。

现有用途

原用途

市场价

政府定价

44、对于使用强度比较高的土地,应该适当地( )。

停止开发

弃之不用

加紧开发

休养生息

45、( )于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大

十八届二中全会

46、( )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大

十八届二中全会

47、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

制度保障

核心

基础

内在要求

48、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 )。

制度保障

核心

基础

内在要求

49、( )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市场

财政

政府

政权

50、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 )。

制度保障

核心

基础

内在要求

51、我们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逐步

直接

间接 迅速

52、我们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 )。

逐步解体

不断波动

总体稳定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3、我们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

分化

均等化

差别化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4、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 )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吃饭问题

住房问题

交通问题

发展问题

55、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相同

相融合

相分离

相适应

56、我们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 )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业

农民

)。 农村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7、我们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 )成为体面的职业。

农业

农民

农村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8、我们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 )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业

农民

农村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9、我们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 )为重点。

吸引学生人口务农、培育职业农民

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业余农民

吸引学生人口务农、培育业余农民

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

60、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 )。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带动农业

61、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 )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产技术先进 经营规模适度

市场竞争力强

生态环境可持续

62、我们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就要提高( )。

土地产出率

资源利用率

劳动生产率

农民的劳动强度

6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要求我们( )。

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核心

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

重视空心村问题

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6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济市场化

政治民主化

65、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求(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6

6、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 )。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67、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

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6

8、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求( )。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9、我们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 )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工农互惠

城乡一体

70、我们要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 )经营。

规模化

独立化

专业化

现代化 7

1、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 )。

宅基地

公共设施

公益性用地

经批准合法使用的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7

2、完整的所有权包括( )等权能。

占有

使用

收益

处分

73、农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要符合( )。

规划

用途管制

国际规则

以上选项都正确

74、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非所有者可以处分财产的特别情况包括( 签订合同已经注明,一方委托另一方处理财产

企业破产或兼并,由法庭或其他联合组织清算

国有企业

私有企业

75、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要求( )。

农村支持城市

努力公平地对待农民

珍惜土地

)。 农业支持工业

76、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以上选项都正确

77、我们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

落实集体所有权

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

落实农户所有权

78、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我们要( )。

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79、关于“谁来种地”,我们要鼓励发展( )等新型主体。

大力扶持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

农民合作社

产业化龙头企业

80、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我们要树立( )的理念。

部分治理

依法治理 综合治理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为贯彻落实县卫计局关于实施健康扶贫的意见,做好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根据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庆城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18年底,对我县“健康扶贫管理数据库”里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民政部门核实核准的农村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中,罹患“甘肃省重大疾病病种”(庆卫发[2017]255号文件附件1)进行集中救治。对上述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控制医疗费用总额,降低患者实际自付费用。

二、工作内容

(一)建立救治台账

按照县扶贫办、县卫计局提供的“健康扶贫管理数据库”里符合救治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和经民政部门核实校准符合救治条件的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建立台账。按照台账对相关病种的救治对象进行动态追踪管理。

(二)开展医疗救治

1、定点救治

1 按照县卫计局的安排,我院被列为医疗定点单位,在保证质量、方便患者、管理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对于我院不具备诊疗条件的,上转至具备诊疗条件的上级医院。

2、诊疗方案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和临床路径标准,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制订适宜的具体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首选基本医保目录内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诊疗技术和药品、耗材等,严格控制医疗费用。

3、组织救治

要充分发挥我院医疗卫生队伍的作用,要根据台账登记的救治对象患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进行救治。合理设置医疗服务流程,为农村贫困大病患者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尽可能缩短就医等候时间。整合医疗资源,设置相对固定的病区、病房,配备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对大病患者实施医疗救治。

4、严格分级诊疗制度

根据台账登记的救治对象情况,原则上我院应积极抢救,我院确无救能力,按分级诊疗程序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我院与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工作机制,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对口支援、巡回医疗等方式开展救治工作,坚决杜绝过度医疗行为。

5、加强质控

我院要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按照相关病种临床路径要求,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三)支付方式

1、实行按病种付费

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纳入大病专项救治范围,实行按病种付费管理。具体费用参照《关于印发<庆城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方案>的通知》(庆卫发[2017]255号文件附件1)执行。

2、明确支付政策

明确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联动报销比例,报销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降低患者实际自付费用。对于列入大病专项救治的病种,符合条件的,按政策给予救助。

3、推行“一站式”结算

按照县卫计局的要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我院要在医保结算大厅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负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救助经办管理机构直接向医疗机构支付,确保救治对象方便、快捷享受到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待遇。

(四)信息管理

按县卫计局的要求,要加强救治对象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要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及时将我院贫困人口救治救助信息,按每月20日前分别将当月信息统一汇总报送至县卫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

3 重要内容,是落实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明确目标,夯实任务,责任到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贫困大病患者专项救治工作,协调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紧密衔接和联动机制,共同做好救治工作。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相关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要注重宣传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进展和成效,以及涌现出的生动事迹和群众受益的典型事例,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医务科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举家迁移成为新趋势,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新议题。为了厘清国内关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分析,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现状及对策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十年国内学者关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研究的基本情况,梳理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特点:一是实证研究是主流研究方式;二是研究多将流动儿童作为整体概念进行分析,缺乏差异化理解;三是研究学校和教师如何介入流动儿童学校融入过程的较少,缺乏指向教与学的分析。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教育公平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儿童从原居住地涌入其父母工作地,此类儿童统称为“流动儿童”。家庭化的迁移模式使得流入地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后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其中,流动儿童的就学和教育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以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和教育问题,如1988年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政府针对流动儿童实施了“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同时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政府采取的“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一定程度上从教育起点方面维护了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但流动儿童是否能够有效地融入流入地学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仍然存在学习成绩普遍偏低[1]、学习能力较弱[2]、人际关系融入困难[3]等,显示出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征[4]等问题。本文梳理出近十年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相关性较强的国内文献,对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国内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研究现状

“学校融入”这一概念目前尚没有较为统一的界定。本文将“学校融入”界定为: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读的教育融入过程,包括人际交往、学业、心理等方面的融入。在研究初期,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流动儿童进入新城市后能否获得就学机会、是否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在这期间研究者揭示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难、借读费等问题。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后续问题,更加关注流动儿童能否真正融入学校,能否取得学业进步,能否与城市学生及老师相处融洽等。

(一)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内容研究

国内学者对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现状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分析流动儿童在校融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

研究者对流动儿童在校人际交往十分关注,大致分为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两大类。在师生关系方面,大多数学者指出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关系较为和谐,但仍有距离感,且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关系较为敏感。流动儿童一旦发现教师的不公正对待和不平等关爱,就会与教师产生隔阂和距离感,不愿再与教师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5, 6]。徐丹指出流动儿童在与教师的交流中缺乏主动性,存在距离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7]。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一些学者指出流动儿童与同学关系有冲突和距离,难融洽[8-10]。韩璐指出随迁子女害怕与本地学生交朋友,很多本地学生对外来地学生不友好,导致随迁子女更加自卑,从而更加封闭自己[11]。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学生的人际交往虽然有一定的距离感,但他们和与自己身份相同的其他流动儿童群体相处融洽。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的交往不那么顺畅,或许是出于自卑,他们更愿意与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交往[12]。由于有的学校会将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混合在一个班级,有的则将流动儿童单独编班,研究者发现独立编班和混合班的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存在差异:混合班的随迁子女在交往过程中较为顺畅,与本地学生的交往情况无明显差别,而独立编班的随迁子女在教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则较为疏离[13]。

2.学习成就

大多数研究者对流动儿童学习成就评价都较低,且都认为流动儿童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14-16]。于利晶和徐佳漪等学者对随迁子女的学习适应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她们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等途径深入了解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及学习态度等现状,发现随迁子女由于学力基础不同,学习成绩普遍偏低[17, 18]。但有些学者也指出,有些流动儿童虽然在分数面前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很懂事,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照顾其他同学[19]。一般来讲,流动儿童在原学校和流入地学校学习时,由于前后学习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等存在差异,需要较长的过渡期。这期间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情况,流动儿童很容易陷入学力基础差、学习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纪律不严谨的“死”循环。但由于流入地的经济水平与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往往比当地儿童更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不易,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更加认真刻苦。植村广美通过北京市流动儿童与北京市当地儿童学习时间的比较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一天中在家学习时间要远长于北京市当地儿童,認为流动儿童比当地儿童更具有上进心[20]。

3.心理融入

心理融入主要指流动儿童在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否从情感角度接受和适应外部环境。国内很多研究者都将心理融入作为衡量流动儿童是否真正融入学校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融入情况并不是很理想。随迁子女在刚刚转入新学校时一般表现为内向、自卑、孤独,很多随迁子女都没有真正融入校园环境中,也不了解校园的历史、人文、传承等软文化[21]。于利晶也指出随迁子女缺乏自信心,自我认同感较低[22]。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流动儿童自身的性格可能会导致心理融入的差异:本身性格较内向的会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而性格外向的能比较快地融入[23]。心理融入是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关键部分,也是学生文化心理的真实反映,但通常具有强隐蔽性,但可以通过流动儿童其他的行为表现出来[24]。某些流动儿童心中眷恋以往在农村学校的自由闲适时光,但了解现实的不可逆性,通常不会显露出他们对新学校、新环境、新同学的真实情绪。他们一般会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抒发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眷恋,并且经常拒绝参加学校活动。此外,一些研究者通过就读环境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流动儿童的心理融入情况: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抑郁感或孤独感最强,其次是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相对较好的是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本地学生。从总体来看,无论是抑郁感还是孤独感,这三类儿童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5]。王晓燕指出,在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大致呈现这样的趋势:那些来城市生活时间较长、流动年龄较小的流动儿童相比与流动年龄较大、在城市居住时间较短的流动儿童,可塑性更强,在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下,更容易养成城市的行为习惯,也更乐意融入学校生活[26]。

(二)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对策研究

首先,家庭因素是导致流动儿童学校融入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学者指出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个性、智力、兴趣爱好和学习成就感以及自我认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又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情况[27, 28]。冼秀丽指出,父母越重视亲子交流以及父亲对孩子的管教越多,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度也就越好[29]。为此,研究者们也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思路:有的研究者指出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采取多种手段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通过亲子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为流动儿童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家长以积极、主动、科学的方式主动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30];同时,要多方合作共助农民工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学校和社区要充分利用媒体做好科学宣传工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31]。

其次,学校管理是否得当、师生对流动儿童的包容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研究者们提出要加强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对办学资格的规范,如建立和审批的标准,既要严格管理公办学校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也要鼓励和支持私立学校的创办并规范其审批和整改标准[32]。流动儿童的入学保障是第一步,首先要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学校是合理合法的,能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建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流动儿童学校文化融入,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逐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差异,要了解流动儿童做个有心人;尊重差异,彼此接纳,加强流动儿童与城市学生的良性互动,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不要嘲讽流动儿童[33]。

最后,流动儿童自身也会对其学校融入程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韩璐指出,由于随迁子女本身的文化水平和认知程度不同,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随迁子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当他们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极易产生自卑感,致使他们无法迅速地融入新学校生活中[34]。针对流动儿童自身问题,研究者主张:打造平台,开展活动,增强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合理调整目标,如引导流动儿童积累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动力;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搭建舞台,为流动儿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让流动儿童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35]。

二、研究结论及展望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现代中国城镇化的产物,近十年来关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整体而言呈现以下的特点:

(一)实证研究已经成为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主流研究方式

目前以学校融入为主题的研究大多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对于流动儿童的研究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很少采用回溯、趋势和追踪等纵向研究方法[36]。流动儿童由于家庭原因可能会出现多次流动、多次转学的现象,这对其学校融入情况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同时,国外学者对于移民儿童的研究发现,移民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受家庭流动的影响,并且家庭流动的次数越多,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37]。因此,对流动儿童开展纵向追踪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整群分析流动儿童,缺乏差异化理解

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大多将流动儿童作为整群概念进行分析,但在研究中只是区分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而对于流动儿童自身多样化特点与学校融入關系的分析还较少,如流动前的学业成绩等。美国学者加纳尔福格斯坦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迁移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迁移儿童学校融入水平更高[38]。有研究者强调,移民儿童的学校参与度与其学业成绩呈正相关,相较于学校参与度低的移民儿童,学校参与度高的移民儿童的在校表现更好[39]。Kingery进行了一项关于随迁子女在同辈群体中彼此间的友谊对其适应高中生活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朋友的数量、与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等都会对迁移儿童的心理适应性造成一定的影响[40]。在未来学校融入研究中,除做整群分析外,也应对流动儿童进行差异化的理解。

(三)对学校因素缺乏指向教与学的分析

学校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迁移儿童学校融入程度。Garcia-selsen和Brizuela强调,儿童从一种适应模式转换到另一种适应模式发生的变化并不完整或完美,需要学校及教师的介入促使迁移儿童优化适应模式[41]。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对学校和教师如何介入流动儿童学校融入过程的较少,大多是关于学校文化等理念性分析。但已有研究开始关注教与学的问题,如对公办学校教师解决随迁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42],教师对随迁子女接纳意愿的研究[43, 44],以及对随迁子女学校课堂互动[45]、课程[46]和课堂教学的研究[47]等。这些研究为如何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教学提供了部分理论视角,但对流动儿童的教师发展仍缺乏系统性的分析。欧盟2017年发布了《多元文化师资培养》报告,强调了在教师培养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并从“知识与理解”、“沟通与关系”以及“管理和教学”三个维度构建了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能力框架[48]。目前,在国内研究中,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少数民族。但也已经有研究者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引入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中[49, 50]。随着流入地对流动儿童越来越高的吸纳率,未来研究中,如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融入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也是可借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9][18][27]徐佳漪.小组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入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7:1-44.

[2][15][31]杨智慧,杜永红.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10):73-76.

[3][11][21][34]韩璐.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困难的个案工作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8:1-59.

[4][10]汪长明.从“他者”到“群我”: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管理版),2013(3):88-92.

[5][8][14][33]程仙平.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1-64.

[6][17][22][35]于利晶.公办学校随迁子女融入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1-51.

[7][13][16]徐丹.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公办学校融入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1-71.

[12][19][23]董婷婷.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以上海市X校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184-185.

[20]植村广美.关于农民工儿童的学习上进心分析——与北京市当地儿童比较[J].青年研究,2006(3):20-26.

[24]孔丽.随迁子女学校文化适应研究——基于家庭文化生态的个案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1-114.

[25]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6):7-14..

[26]王晓燕.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56-62.

[28]戎庭伟.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问题及其对策——基于福柯的“权力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4(6):11-17.

[29][30][32]冼秀丽,顾琪绮.当前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21):283-284.

[36]汪传艳.国内流动儿童研究二十年:基本概况、热点领域及前沿演进——基于1997-2016年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18(21):10-15.

[37]Samuel. R.Lucas.Selective attrition in a Newly hostile regime:the case of 1980 sophomores[J].Social Forces,2016(2):511-513.

[38]Gunnar Fougstedt.The Effect of Demographic Variable on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in view of manpower requirements[J].Education and Population Mutual Impacts, ed. By Helmut V. Muhsam,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2002(13):15-18.

[39]Frosso Motti-Stefanidi, Ann S.Masten.School Success and School Engagement of immigran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Original Articles and Reviews,2013(2):126-135.

[40]Wong DFK, Song HX.The resilience of migrant Workers in Shanghai China:the roles of migration stress and meaning of mi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2018(2):131-143.

[41]Barbara M.Marth a J.Garcia-Sellers.School Adaptation:A Triangular Proces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9(2):345-370.

[42]卢立涛,沈茜,袁丽.公办学校教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的个案研究——以北京市三名公办中学教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 2016(3):62-67.

[43]谢静.教师接纳随迁子女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7:1-76.

[44]冯跃.问题、优势及问题解决:对随迁子女学校教师支持体系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6):75-79.

[45]黄忆雯.师生互动对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2017:1-51.

[46]宋洋洋.孙双金的“情智教育”理论[J].辽宁教育, 2016(9):8-10.

[47]黄忠敬,邵亚芳.问诊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参与度——上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课堂质量观察报告[J].基础教育, 2014(3):98-107.

[48]朱远妃,李燕楠.欧盟为未来培养多元化教师[J].师资建设(双月刊), 2017(5):72-73.

[49]杨卉.试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看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的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2):38-40.

[50]祝珣,馬文静.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以北京市民办学校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2015(3):11-15.

责任编辑:李韦

Literature Review on Research into China’s 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Integra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LI Yu’e & ZHANG Ting & ZHANG Jiawei

(School of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China)

Key words: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integration; education equity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富裕了,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增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