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第1篇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客观特点
农民工犯罪的时间具有时间性, 其犯罪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春节前农民工返乡回家因身上所剩无几, 便会产生犯罪的念头, 而侵犯财产型犯罪在这一时期尤为显著;农民工犯罪的地点具有规律性, 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出租房、街道和网吧街道是人口流动最大的地方; 农民工犯罪的手段具有暴力性, 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 实施的犯罪手段相对简单粗暴。
( 二)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观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在主体上, 有自身的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 法制观念比较薄弱; 在犯罪主体的性别上, 男性主体的犯罪率高于女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主体要高于女性, 农村中主要是男性外出打工, 在农民工总人数中占比高, 而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决定了其犯罪较少。
( 三)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类型特点
农民工犯罪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组织卖淫罪和贩卖毒品罪等四种犯罪类型。其中, 抢劫罪所占比例较大, 其次是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贩毒罪和组织卖淫罪等。在犯罪趋势上, 侵犯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有所下降, 而组织卖淫罪和贩毒罪有所上升。
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成因
对于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 必须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成因, 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和预防。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自身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教育设施不完善, 迫于家庭生活的压力, 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中大多数接受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受教育水平不高, 文化程度偏高, 法制观念不足, 法制意识淡薄, 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 导致各种问题、矛盾的发生, 加上农民工缺乏正规的职业教育, 他们自身的职业技能有限, 只能从事一些靠力气、收入低的工作, 生活得不到保障, 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 二) 新生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因素
我国在社会管理中实行户籍制度, 即以“户籍”为标准, 严格划分我国人口为“城里人”与“乡下人”。而这在无形中也给他们贴上了身份上的标签, 界限鲜明, 出现对农民工权利的剥夺与歧视的现象, 农民工在这心理上与现实中的不平衡, 易导致他们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自身问题, 而使用非法手段。加之文化生活的缺失, 加重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 引发他们严重的不满情绪, 而走向极端。
( 三)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法律因素
我国《劳动法》第12 条规定“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而这种列举式立法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用人单位在户籍、年龄上对农民工产生和实施一定的歧视政策。而在劳动争议解决上, 我国法律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雇主代表、工会组成劳动争议调解、裁决机构进行调解、裁决, 而实际上却是劳动行政部门单独解决, 而导致了这种三方解决的方式流于形式, 再加上在司法实践中针对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刑事政策缺少统一标准, 随意性大, 不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利益。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解决和预防, 可从经济、制度和法律上制定对策。
第一, 在经济上, 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居民收入, 尤其是农民工的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同时, 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引导促进他们就业, 与自主择业相结合, 保证他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第二, 在社会制度上, 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远离他乡, 在城市工作, 难免会缺乏全面的社会体系的保障。因此, 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依据劳动合同, 建立健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农民工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切实的实现和履行。
第三, 在法律上,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在《劳动法》上, 除了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赔偿外, 还要对违法的用人单位处以更高的惩罚性赔偿金; 同时还要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 避免现实中随意不签订合同现象的存在。再次政府要加强监督, 建立劳动监察机构, 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当出现劳动纠纷时, 三方组成的调解和仲裁机构要严格依法定程序来解决纠纷。最后在司法实践中, 加强司法的保护力度, 提高诉讼效率, 及时维护农民工的利益, 如改革法院执行机构设置, 完善法院执行的信息网络, 正确把握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必须对起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予以重视,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犯罪问题也日益突显,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对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主体对其进行分析和法律上的预防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 从而找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应彩云.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J].新生代农民研究, 2011.
[2] 刘明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及原因分析[J].法制与经济, 2012 (02) .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第2篇
十年前,中国气功大潮刚刚涌起,我就提示大家:练功必须要有信心、恒心、毅力。信心,就是坚信气功是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的方法;恒心,就是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毅力就是百折不挠地练,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恒心,功到自然而成。当年许多人信誓旦旦:没问题!但十年下来,有多少人坚持了呢?当初讲过: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经过十年检验,这是对的。
一小时的站桩,谁都可以站下来;连续一个月的站桩,多数人可以坚持;连续一年的站桩,则并非很多人可以达到;而要坚持十年、一辈子,更是廖廖无几。这里的客观原因很多。
一是有些人原来身体有病,为了健康而修炼气功,练一段时间后身体好了,就不坚持练了;二是很多人为了出功能,经一段时间习练却未出大功能,便就此罢休了;三是由于俗业缠身,工作一忙就扔掉了;四是有些人初期立下恒心修炼,戒酒、戒烟、节欲,但时间一长,就禁不住欲望的诱惑,在气功修炼和欲望之间,选择了后者;五是有些人在气功低谷时,由于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气功的扼杀,使人感到这里并不清静,甚至有些政治风险,便退缩回去,不再练功。十年过去了,回头看,正是这些障碍使千千万万修炼者难以坚持下去。所以,要提高练功效果,就要下决心真正解决恒心和毅力的问题。可以说,任何一种经得起推敲的功法,只要长期修炼,都可以使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只要坚持,就可精力充沛,延缓衰老;如再有更高目标追求,进行高层次的修炼,一直修炼下去,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成果。
但是,气功需要法、侣、财、地、时间等多种条件,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毅力,将难以之持之以恒地修炼。
二、要提高气功修炼效果,就要处理好气功修炼与求道修真的关系
人类最大的欲望是好奇心,最大的满足是自由解放。这两个因素,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宇宙奥秘,期望掌握宇宙规律,掌握自身命运。有的人从哲学角度探讨,有的人从宗教角度探讨,有的人从科学角度探讨,有的人从人文角度探讨,有的人用外求法探讨,有的人用内求法探讨。无论那一种,最终都是为了寻求真理,得到真理。气功修炼是解开人类自身奥秘、自然奥秘的途径之一。为求大道之理,千百年来,求道者前赴后继,很多人不惜用一生的时间和代价,在自己身上实践。人们积累了很多成果及有价值的经验,吸引更多的后来者去攀登。
由于我们国家的特定环境,人们把高层次修炼和气功锻炼分开了。因为高层修炼追求的境界,难以用人们熟悉的理论进行解释,多次被扣上封建、迷信、欺骗反动的帽子。所以人们只能搞些低层次的气功锻炼。
但气功锻炼和高层次修炼密不可分。凡气功修炼有素者必追求高层次修炼,或经高人指点,进入高层次修炼,用内求法,悟大道之理,求得真实本我,获得彻底解放。古往今来修成者不乏其人,激励后来有志者,不管遇到什么,都风雨兼程,勇猛精进。只要树立求道修道的大目标,修炼遇到的困难就可以克服。目标越大,恒心、毅力就越大,动力也越大。只有下决心在气功锻炼的基础上,向求道修真的崇高目标精进,现阶段的练功效果才能显著。
三、要提高练功效果,就要处理好俗业、尘缘的关系
在入世环境中进行气功修炼,必然要和自己的工作、事业、亲朋好友发生一定的联系。如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很难使你能够安心地进行锻炼。可以说,凡未修成者,都是尘缘未了的范围内。我们不提倡离家处走,而是鼓励大家入世修炼。既然尘缘未了,俗业未尽,那么你现在从事的工作,就是你的正业,气功锻炼就只能是你的副业。
这时期以干工作、事业、处理人际关系为主,气功锻炼只能是每天拿出一块时间来使用,其它时间则是在行、站、做卧中有意兼练。
一般来说,清晨在家人未醒之前挤出一个时辰的时间进行自我锻炼,其他时间可像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工作。但这两小时就需要毅力了。这一天两小时能坚持下来的人,在心理、生理上都会发生极大变化。加上行、站、做、卧都坚持练功,百日之后,必定完成炼精化气,结成金丹。年龄大的亦可完成“添油接命”。在坚持个十月左右的每一个时辰的修炼,一般人都可以完成炼气化神和养胎,然后气足胎圆,进入出神阶段。到了此阶段,五眼六神通便能自然出现。这比那些好小术的人每日练10 小时功的效果要大得多。
经历这个阶段之后,在俗业和修真之间的比重,便开始出现平衡阶段。练功者从修下士进入中士,想继续修真者可拿三年时间炼神还虚,即阳神出走。愿意入世者,也可以把自己练成一个智力超群、干事得心应手、成就大业之人。但这一切都要得法。
四、要想提高练功效果,一定要圆通“理和法”的关系
古人说得好:“理不圆通,莫论修真”。这就是说,进行气功锻炼和高层次的修炼时,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参透真论实理。在理法上精通搞透,在修炼上即可通达顺畅,没有自学能力之人,就要在理法上多实践,力求悟透;有自学能力的人,则要多看修炼方面的经典著作。所谓“找明师指点’,这是一种偏狭的观念。这种理论似乎是只有找到出世高人、得道大贤才能得到修真之谛;只有受到高人点化,才能明悟大道之理。事实上,很多贤人圣达都是在无师自通情况下,得道成真的。由于有自学能力,参透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再经过自己修真实证,同样可以领悟求道之真谛,获得正果,到达彼岸。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凡得道之人,必须留下点化后人的警篇、警句,否则祸
及子孙。所以一般得道之人,都留下千古辉煌之作。对有自学能力的人来说明师就在经典中。有些高层次功夫,在经典中都讲得很透彻。一句警句,常常令人顿开茅塞。一个密法,常常使人如接天梯。但如未到书海中求宝,仅靠心传口授,就慢得多了。遇到明师还好,如果遇到的是盲师,跟着盲修瞎炼,岂不误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在气功习炼上,不要一味等明师指点。我主张既不放弃明师指点的机会,也不要放弃研悟经典著作之途。
目前俯视气功界状况,真正得了大道之理和全面体证了道法道路的,并不多见。多数人只传一些小术,且又误导芸芸众生。“修炼非要明师指点,才可精进”,这就把人引到偏狭的路上了。
当然,古人留下的修真书籍,浩如烟海,使人难以登堂问奥,但毕竟己有一些以普度众生为志的修道成功者,为人们整理并点出了必修的经典。比如,修内丹功就有将近十几本必读的丹经。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上乘的理法,系统化地、专业化地明理知法,读书是一条重要的捷径,它远比单脉相传更精辟更广阔。今后,我们把佛门、道家修炼的必读之书在静修中点传给大家。
五、要提高练功效果,必须处理好商海求生的关系
如今,全世界都进入了商品经济的时代,所有的角落都被商品淹没,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国家政府,无一不在经商。一个国家相当于一个大的企业集团,政府的首脑相当于一个集团的总经理,国家元首相当于集团董事长。首脑人物出访,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经商。离开经商谁都不能生存下去。练功修道之人,也是在商海中生存。入世修炼说白了,就是在商海中修炼。在这时空点上,如处理不好商海求生的关系,练功效果必将受到影响。
按中国传统的观念,练功人不应求财、求物,但时代向修道人提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你住的地方,要交房租和房地产税;你吃的、用的要用钱去买;你想静修需要交学费,你想度人,得有钱建造场所,或有钱支付车旅费,然后才谈得上后面的问题。无钱不足以养道,在这个时代己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现实问题和修道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整脚的冲撞。
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
商海求生必须要有法船。我们的实业就是商海中的法船。要使修炼者能够到达彼岸,就必须要有充足的道资道粮,即法船的燃料。此外,还要掌握航海的技巧,即管理之道、营销法则、广告策划、公关技巧以及发展策略、生存原则等等。我们不光会建造法船,懂得其运行规则,还应该是商海行船的高手,能熟练掌握世间法,用常人之法,修非常人之果。先行凡事,后行仙事;先行人道,后行天道。熟悉商海的韵律、奥妙,成为商海中自由航行的高手,才能乘风破浪,绕过暗礁,才有希望到达求道修真的彼岸。说的再白一点,不是为钱,却一定要有钱,没有道资道粮,便修不成道。但道资道粮的获得必须取之有道,不求不义财,不拿不义之物。十方来,十方去,成就十方事。畅游于商海,却始终道心未泯,心
中自有大目标,这就是修道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可以放手去做了,不必忐忑不安,矛盾重重。
时代变了,观念必须变,只有这样,才可消除心里障碍,把炼功和商海求生结合起来。
六、要提高练功效果、必须处理好烟、酒、色、情
俗话说:“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练功第一阶段就要节制房事,
第二阶段要少饮酒,甚至不饮酒。唯有清心寡欲,坦荡无求,才能结丹、养胎、出神。烟使气浊,酒使气散。这是许多练功大家都体验到的经验之法。那些每天喝二两酒、一天两三顿、兜里总揣着一包烟的人,绝非修炼人,他们是练不成功的。整天喝酒的人,不光是神志不清,迷迷糊糊,而且气机紊乱。整天抽烟的人,不光易得癌症,害了自己,也因污染环境,害了别人。连戒酒戒烟的决心都没有,求道修真这么难的事,怎么能成?明知与人与己都有害,还偏要这样做,怎么能造福人类呢?所以,从今年起在我们机构里要彻底消灭“烟囱工厂”,消灭“酒精炉”。
至于色,这是为人的两大天性之一。我们只提倡节欲保精。特别对初练筑基者来说,禁止性生活;百日之后呢,不主张绝对禁欲,但如不节欲保精,任其泄露,就不能保证精旺、气足、神明,必然早衰。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不懂这个道理,每天都寻求不适当的性生活,使自己变成熬尽油的灯,步步走进死亡。
所以,道家练功在筑基阶段练“精生”,被称为“添油接命”功夫。就是说灯里的“油”快干了,要把“油”添满,才能将快消亡的生命接替起来。
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添油接命能使人延长寿命。不懂这个,反而每天寻求性刺激,使大脑皮层不稳定,体内精能消耗大,就无法提高练功功效,难以延年益寿。练功过程中出现漏精现象,不必惊恐,精满自溢,属自然现象。只要不是由于欲念引起的漏精,就不必担心。要学会炼精化气的方法,掌握自己的活子时,适时炼精化气。
至于“情”,这里指的是情绪。历来养生大家都认为,情绪是直接影响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七情六欲的侵害。情绪过于波动之时,不可练功。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七情六欲不仅记录着你周围的关系,而且不同情绪会导致心律、血压、呼吸、代谢、体温等的复杂变化。不良情绪反应在外观上,只不过是“瞪眼”、“虎脸”、“皱眉”、“切齿”,而它在体内的变化却是翻江倒海,变化极其复杂,使人不得安宁。此时练功不仅无效,而且适得其反,会出现不适感或偏差。人过于忧伤、悲痛、愤怒、情绪不安时,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而减弱,同时各种疾病也容易发生或加重,并且衰老,甚至死亡。比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晚期癌症、糖尿病、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都与情绪有关。所以,心情不安心情忧郁或受刺激、情绪波动时,一定不要练功。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待人要和气稳重。要想练好功,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第3篇
一、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一)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再开发的最佳形式
职业教育与培训既包含对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所需的职前培训和职业教育, 同时也包括对已就业人口进行以业务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更新知识、新技术和岗位转换培训的最适合、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二) 职业教育是改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前提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高低, 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也取决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职业教育不仅有培养人才的功能, 还有选拔人才、分配人才的作用, 如何根据个体在职业方面心理发展的规律, 有效地施加影响, 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通过适当的职业指导, 能将不同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职业岗位, 使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从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三) 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者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职业道德析疑》文中指出:“主张职业教育者, 同时须注意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结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须臾离之势。”很难设想, 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的人能潜心学习掌握劳动技能, 同时, 即使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 如果缺乏职业道德也不可能真正尽职尽责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因而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劳动者的职业行为等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素质不高, 接受职业培训人数较少
据资料显示, 在农民工中, 30岁以下青年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占到57.8%,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到36.4%。尽管受教育年限有所延长, 但绝大部分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
据下图表显示, 在农民工中, 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 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 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这意味着,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脱离农业生产, 他们对外出务工有着新期待, 希望融入城市、落户城市。但较少地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较欠缺, 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单位:%
(资料来源:2013年05月27日09:34人民网-财经频道)
(二)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难度大
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稳定, 经常跳槽。据2005年统计, 全国劳务企业有11000多家, 吸纳农民工1104万人, 占当年农民工总数的1/3, 零散用工、包工头式非法用工占有相当比例, 参加工会的农民工只有17.3%, 多数用人单位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或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作不稳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系统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
二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技术含量低, 具有可替代性, 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重使用、轻培养, 许多企业不愿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另外, 农民工自身工作时间较长, 学习条件较差, 职业培训更是少之又少。
(三) 职业学校教学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目前职业工种来看, 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工种繁多, 门类复杂, 因此他们要求职业学校为其提供能够直接上岗操作的技能, 而目前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与农民工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部分教育活动已经采取了灵活时间制, 考虑到农民工的工作状况, 形成了半日制, 全日制, 夜校, 周末班等办学形式, 但由于农民工人口流动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等各种因素的存在, 实施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改进、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合法权益
建议修改完善与农民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制度, 并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 对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 更好地保障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权益。可借鉴深圳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做法。
2.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与职业学校、用人单位建立互惠合作关系, 保障农民工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和培训
通过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等形式形成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劳动关系。广大职业学校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如面向东莞、中山的机械模具加工、数控机床操作、五金件加工、金属焊接、灯具制造、新能源项目等。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教育培训机构, 取缔其办学资格, 对问题严重的学校和人员依纪、依法予以惩治。
3.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明文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 (工种) 的劳动者, 必须经过培训, 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 方可就业上岗”。在实践中, 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 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为受教育者获取资格证书提供便利;加快开发国家职业标准, 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形成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动态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控制度, 加强规范化管理, 根据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开展鉴定工作, 以规范劳动力市场, 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为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提供就业保障。同时要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体系, 设置能与大学本科、研究生等普通教育学历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 提高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积极性。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构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引导和吸引广大农村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效如何, 不仅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职业的发展, 而且影响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农民工个人的通力合作, 如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合法权益, 企业要制定农民工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学校要与农民工实际需要相结合安排教学, 农民工个人要端正态度, 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等。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是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就业再就业, 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认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与职业学校、劳务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建立互惠合作关系及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郭治华.我国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04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第4篇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农民工的内部也产生了较大的分化, 主要表现在流动动机的不同、社会特征上的差异这两个方面, 农民工代际分化生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一词。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青年农民工, 他们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一代青年。第二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们更加需要市民化, 也更容易被市民化;他们的行为意识已经接近城市人, 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但由于个人、市场和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仍然滞留在农民工的队伍中。他们努力追求理想, 有着更高的诉求, 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发展困境。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从年龄来说, 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普遍偏小, 大多在20岁到30多岁之间;从文化程度上来说,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 大部分都是初中、高中学历;从性格来说, 新生代农民工的性格普遍乐观开朗, 更加的自信, 但心智成熟较晚, 忍耐力和吃苦精神不够。从消费观念上来说, 更加的开放, 他们中的大多数虽顶着农民工的头衔, 却鲜有务农经历, 一般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或者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长大, 对高档商品和时尚性商品有着一定的渴求。从生活方式上来说, 新生代农民工熟悉网络, 对手机、电脑等网络端有很大的兴趣和依赖性。另外, 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维权, 对工作, 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 如医疗、保险等有着更强的维权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 在城市扎根, 成为这个城市的“新市民”, 渴望走出农村, 但动机与父母一代不同, 不是为了家庭、为了生存, 而是为了见识。对职业的期待高, 不仅仅满足于工资, 更看重职业的归属感。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因素分析
(一) 个人方面
一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年龄普遍偏小, 性格不够成熟, 大多数没有成家立业, 选择城市与工作时不会考虑太多外在因素, 都是仅凭自己的喜好, 一旦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 便会另谋高就。“打一枪换一炮”的现象较为普遍。
另一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学历一般是初中、高中学历, 从事的大多是替代性较强的基础岗, 如果有大学生愿意放下成见做基础岗时,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就面临被取缔的风险。
(二) 企业方面
一方面, 薪酬太低, 福利太低, 缺乏人文关怀, 农民工们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在收入水平这方面, 上一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主要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 且缺乏相关的社会工作经验的原因。当然, 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的资本家本性, 给农民工的工资仅仅是当地工资的最低标准甚至低于最低标准, 部分企业特别是建筑业, 依然存在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城市住房的高压下, 大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群体并没有相关的补助措施和节日福利等, 新生代农民工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 容易被企业当做赚钱的机器, 这些都使其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另一方面, 就业环境质量差、劳动强度高。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 大多选择对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且大部分都处于基础岗, 工作环境较差。此外, 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比较大, 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 2016年他们日工作超过8小时的比重占到了37.8%, 周工作超过44小时的比重占到了84.4%1。
(三) 政府方面
在社会保险这方面,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持续偏低。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友好, 因为很多社会福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的主要是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新生代农民工多是农业户口, 并不在其保障范围之内, 因此, 他们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三、基于影响就业稳定性因素的对策分析
(一) 个人方面
1. 立足自身实际情况, 安稳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工作时, 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喜好和实际能力, 避免好高骛远, 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 进行清晰的职业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以此能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减少自身更换工作的频率, 能够安稳的就业。
2.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很容易遇到瓶颈, 缺乏与同龄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 这是因为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造成的。因此, 新生代农民工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包括学习文化知识、增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道德素养等多方面。
(二) 企业方面
1. 设定适当的薪酬水平, 增设企业福利制度
企业想要留住农民工, 就应该在保证其经营效益的前提下, 及时了解同行业中的用工成本, 向农民工提供不低于甚至高于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同时, 增设各种福利制度, 从员工的切实利益出发, 提供个性化或有针对性的福利, 比如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发放节日礼品、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适时的企业关怀等, 让员工们感受到他们在企业中的存在感, 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
2. 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和父辈们相比, 对职业发展有更高的追求、对用工环境要求也更高;企业应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提供舒适、安全的就业环境, 增加上级领导对下属的关怀程度, 营造同事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 使其对企业单位更加忠诚, 减少就业的流动性。
3. 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 清晰晋升渠道
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技能水平不足是造成自身发展局限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能有机会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开拓自己的视野。那么, 如果企业可以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又能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从而增加对企业的贡献, 为企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另一方面, 还应提供清晰的晋升渠道和岗位, 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 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三) 政府方面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督的力度, 保障各项法规政策的落实, 重点加强农民工的参保工作, 扩大参保力度, 特别是跨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措施, 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权利, 减少由于地区保障福利差异而引起的就业流动性。
四、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以及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国家政策是造成农民工各项问题的根本原因,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政府、整个社会以及全体农民工群体的共同努力。重点在于肩负起各自的责任, 把各自的工作和任务落到实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在未来新兴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 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加入城市建设, 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形态, 这其中不乏各种矛盾, 中国农民工面临就业困难, 而企业也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他们年轻、有文化, 渴望融入城市, 成为城市的“新市民”。但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政策、制度以及他们自身素质的原因, 就业稳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这势必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因此, 分析当前影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因素, 并提出解决对策,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城市融入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 2010 (03) :5-15.
[2] 高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 2013 (10) :10.
[3] 覃磊, 王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13 (30) :165-166.
[4] 张园惠.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瓶颈与制度改革[J].改革与战略, 2017, 33 (08) :155-157.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第5篇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民工的存在对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国家及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各种政策以促进农民工的就业、改善农民工的保障条件。游仙区白蝉乡2012外出务工就业人数达2056人,其中省外就业412人,省内县外就业616人,县内就业1028人,劳务收入占农民总收入41%,有效的提高了本乡老百姓人均收入,现将我乡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分析如下:
一、外出从业的特点
1、学历不高,以初中毕业为主。在外出从业人员中,不识字的人占总人数的2.82%;小学毕业占总人数的7.04%;初中毕业人占总人数的77.46%;高中毕业的人占总人数的9.86%;中专毕业的人占总人数的2.82%。
2、无实用专业技能培训,多数人没有受过培训,在外出从业人员中,有些受过培训,但是在工作中却不能用到,有些是在工厂中培训的,大多数没有受过培训。
3、外出方式单一,有通过中介找工作的,有通过朋友介绍找工作的,有自己找工作的,其中以通过朋友介绍为主。
4、从事制造业人数居多。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制造业的占50%,从事建筑业占30%,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占10%,从事餐饮业的占10%。
二、外出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
1、工资水平一般。外出从业人员当前工作的平均月收入为1800元。
2、多数雇主没有交纳保险。外出从业人员中,工伤保险交纳最多,占30%,养老保险占2%,生育保险没有人交纳,医疗保险占1%。但是都参加了户口所在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三、外出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实用技术,工资水平低。在外出从业人员中,有的虽然受过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没有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实用技术的缺少,使得外出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高,并且在工作中缺少竞争力。
2、外出方式单一,容易产生同失业情况。外出方式由朋友介绍为主,如果企业倒闭等情况产生,将会影响一批人的生存状态。
3、从业无保障。在外出从业人员中,多数是参加了户籍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雇主很少为员工交纳保险。
4、土地多数自家人耕种,影响从业人员固定。多数外出从业人员家里的土地还是由自家人耕种,会产生“秋收流”等情况,也给用人单位产生不必要的不稳定因素。
四、几点措施
1、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很多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另一方面,可以在本地大力开发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这既促进了家乡的基本建设,又保证了农民工的更好的就业。
2、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使他们有更多就业的机会。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一是建立农民工创业服务机构。依托劳动就业部门,成立返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便捷服务,帮助他们办理相关证(执)照。二是要充分利用我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和餐饮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民离开土地向城镇集聚;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4、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制定实施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并建立了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重点联系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别的看看,并学习着进步。
5、部署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农民工权益受损的事情层出不穷,如农民工讨债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心头大患。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建议农民工朋友们:一是希望有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朋友,尽量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外出打工,避免盲目外出找不到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希望暂时没有找到岗位、又有外出意愿的农民工朋友,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希望在当地就业和创业的农民工朋友,留意当地的就业机会。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第6篇
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低的原因有:
1,从2003~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1万。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太过普遍。教育已呈现出一种全民教育的势态,这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不值钱,这是市场价值规律决定的。
2,全民教育,或者大众教育不仅仅从人数上导致教育资源的紧缺,各个高校都是在超负荷运作,特别是对二线、乃至三线城市所在高校资金补贴少,西部地区更是高校少。全国211学校高校有110所,西北只有13所,且有8所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各有1所,新疆2所。东西部教育投资比列严重失调,这更加重了西部教育负担:根据国家要求,较高的升学率。无疑,这样,高校压力大,资源紧缺。所以,正常情况下,这样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是否可以真正的具备相应的实力与素质,这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3,刚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知识底蕴,较强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毕竟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较少。工作,就是为了产生效益。所谓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毕业生到底有没有能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转化为多少生产力,这个,还有待商榷。
农民工就业易和工资较高原因:
1,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当然,有些地方依旧贫穷。大多数地方的农作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农民在家务农也有了可观的收入。如甘肃定西的马铃薯,河南的小麦,内蒙古的牛羊等等,这些都形成了新的收入来源。还有现在兴起的第三业旅游业,在景区傍边的农户就可以做导游,开餐厅、农家乐等。这些新的收入来源的兴起,也使农民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家未必不可以赚钱,赚钱也未必比进城打工少。这就减少了农民工的数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就促成了供少于求,是买方市场。
2,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子女都用“知识改变命运”了,这也使得农民工“后继无人”,依靠那些原有的农民工,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更加剧了供求关系。
3,农民工干的活一般具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高,危险系数大,劳动环境差,上升空间小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工资较高。
4,社会发展快,各地建设需工量大。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