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案例范文
暖通空调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现状
引言
全球变暖日益加深着我们的生存危机,建筑能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暖通空调的能耗。我国目前在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方面仍然存在这很多的问题,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的问题,因此,相信我们共同努力加大对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的研究,就一定可以使我国在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
1、我国暖通空调的发展现状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暖通空调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国暖通空调的发展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暖通空调使用的数量还是技术、理论以及暖通空调生产的厂家数量东西部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虽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这种现状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仍然很严重,因此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研究仍然是迫在眉睫的。
暖通空调的使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暖通空调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较之国外先进的技术仍然还很落后,尤其是我国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过热一些房地产商为了节省成本并不适用最节能的暖通空调,使得我国的建筑能耗还是相当大的。
我国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开发不足。我国的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不应只是一味的模仿国外,鲜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无疑是让人很悲哀的。如我国的暖通空调在洁净技术方面还是很落后,另外也没有国家的标准,因此我国暖通空调在节能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应该加大力度。
2、暖通空调节能的设计原则
2.1、基本原则
暖通空调节能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在节能设计过程中,热舒适指标是实际应用的指导。对于热舒适指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劳动强度以及辐射温度。对上述因素进行合适比例的探索和组合,对舒适性和节能进行现实协调。并且对建筑物的导热性进行适当的围护,对室外的气候变化进行应对,保证室内的舒适性。此外,在设计管路系统时需要简化,耗材量得到了减少,节约了投资。
2.2、满足日常生活环境要求
保持人体舒适的主要因素是舒适环境,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光线、声音和色彩也是影响舒适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在人们居住的室内环境中,要以暖色调为主,这样不仅使室内温度得到了相对降低,而且起到节能目的。
2.3、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生活在集体中,通过采取集中供暖的措施,不仅能源消耗得到了降低,而且能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为了满足个人的不同需求,需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1)在对暖通设计时,要保证独立的控制每一个房间内的温度。(2)对热量进行分户计量。
2.4、控制室内空气品质
通风量大是暖通节能空调的设计趋势,解决空气质量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对室内气流进行合理的组织,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增强通风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达到了节能目的。
3、暖通空调节能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目前,我们在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节能问题有以下几点:
3.1、在节能设计施工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人员在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质量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不过,从当前我国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实际来看,其中人们对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并不重视,这就容易导致暖通空调的能耗量增加,这就对我国建筑节能建筑工程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2、暖通空調系统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在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当中,除了要对其设计内容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以外,还要对暖通空调的运行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控制,从而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的在工作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要影响,使得人们在暖通空调系统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影响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4、暖通空调节能设计措施分析
4.1、节约能源及资源的利用
低能源消耗的标准应当从建筑物各方面进行调整。近年来,绿色建筑能源消耗最低消耗标准在原先的基础之上再次提出了在节能10%~60%的要求,然而这种要求所涉及到的能源主要包括有:暖通、空调、热水及照明系统,相对所采取措施也是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全面考虑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选取,对于能源能够更好的优化利用,对于资源的选取可以适当的选择可再生能源,对于能源的利用在节约的原则上进行高效率的使用等等一系列可实行措施。
4.2、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
暖通空调性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外围的环境设计在充分考虑到,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内部暖通空调效能的发挥,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建筑物没有收到不良的自然环境危害和污染,建筑物周围的树木和水所起到的作用是可以为建筑物防风和遮阴以及蓄水。所以,水和植物都被广泛的引入到建筑物的内部环境当中。
4.3、改进建筑热工性能
建筑物热工性能涉及到建筑形体系数气密性、建筑保温、建筑遮阳等方面,建筑内部绝大多数的热量是通过建筑围护结构散发掉的,因此热量传递速度与建筑外表面散热面积有直接关系,由于建筑采暖能耗随体形系数的增大而增高;同时采暖建筑内通过空气渗透消耗热量达到30%~40%左右,热量消耗主要是由于外窗的气密性较差和以下部位:导线、管道等的出入口、烟囱风道以及部分结构连接缝隙等,因此为降低该部分能耗可以通过提高门窗制作及安装精度、选用新型材料、加强密封措施等来减少空气渗透。
4.4、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作为刚兴起的一种节能能源的空调系统,被广泛应用,地源热泵作为一种新兴的节能技术,通过地下浅层的地热资源即可以进行供热又可以在高温的夏季进行制冷,这种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通过有效的利用地下水、土壤及地表水等低温位热能及高温位热能进行转移,冬季可以通过聚焦地能中的热量对室内进行供暖,夏季则能有效的将室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使室内达到制冷的目的。
4.5、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运用,实现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对于暖通空调的节能方面来说,最理想的便是技术的进步,加强对冷热回收的利用。空调的冷热回收利用就像是我们熟知的废水的循环使用一般,只用将使用过的冷热能量然后再重新使用,那么将会减少暖通空调的使用的功率,那么暖通空调的建筑耗也就降低了。目前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和低温热源来节约大量采暖供热的燃料。我们知道如果热泵与直接接触式热回收设备联合使用,其热回收效率比单一设备要高得多,因此也就实现了能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这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量,还使得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现代化暖通空调系统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将一些节能技术应用到其中。不过从当前我国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进而使得暖通空调的节能效果得到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莉,李尧,朱玉明.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0,09:185-187.
[2]陈昀,米泉龄,杜志宏.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0,07:55-56+15.
[3]刘登峰.基于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24:247+178.
[4]赵艳军.暖通空调节能设计探究[J].城市建筑,2012,11:21+25.
暖通空调案例范文第2篇
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取夏季室外空气历年平均不保证50H
的干球温度,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取室外空气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取历年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4,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
5,室内冷负荷:照明散热、人体散热、室内用电设备散热,透过
玻璃进入室内日射量、经玻璃窗的温差传热、围护结构的不稳定
6,得热量与冷负荷的区别与联系
得热量指某一时刻由室内和室外热源进入房间的热量总和.冷负荷是维持室温恒定,在某一时刻应从室内除去的热量,瞬时的热量中 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显热得热和潜热得热部分,直接散发到房间的空气中,立刻构成房间瞬时冷负荷,以辐射得热方式传递的得热量, 首先为围护结构和室内物体所吸收并贮存其中,当围护结构和室内物体表面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后,所贮存热量以对流方式放出,形成 冷负荷。由此可见,任意时刻房间瞬时得热量的总和未必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冷负荷。只有在得热量中不存在以辐射方式传递的得热 量,或围护结构和室内物体没有虚热能力的情况下,得热量才等于冷负荷。
7,卧式暗装机组多暗藏于顶棚上,其送风方式有上部侧送风和顶棚向下送风;回风方式有两种
(1)在顶棚上设百叶或其他形式回风口和风口过滤器,用风管接
到机组的回风箱上(2)不设风管,室内空气进入顶棚,再被置于
顶棚上的机组所吸入
8,风机盘管机组的试验工况
额定供冷量工况:进口空气干球温度是27 进口空气湿球温度19.5 供水进口温度7 供回水温差5 额定供热工况:进口干球温度21 供 水
温度60
9,风机盘管系统的调节
一,水量调节(1)是在冷冻水管路上设置二通电动阀,用恒
温控制器根据室内空气温度控制该阀的启闭(2)是在冷冻水管路上设三通电动阀,用恒温控制器根据室内空气温度控制该阀的启 闭,使冷冻水全部通过风机盘管或全部旁通流入回水管。
二,风量调节:目前生产的风机盘管都设有三档风速调节(高、
中、低三档),配上三速开关,用户可根据各自的要求手动选择风
量的档次。通常把恒温控制器与三速开关组合在一起,并设有供冷/供热转换开关,这样可以同时进行风量和水量调节
10,全空气系统是完全由空气来负担房间的冷热负荷的系统
11,空气水系统是完全由空气和水共同承担空调房间冷热负荷的系
统,除了向房间内送入经处理的空气外,还在房间内设有以水做介质的末端设备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
12,机器露点空气冷却设备把空气冷却到的状态点,一般为相对湿度为90%--95%的点
13,确定最小新风量的原则
(1)不小于按卫生标准或文献规定的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
(2)补充室内燃烧所耗的空气和局部排风量
(3)保证房间的正压
14,露点送风系统的调节
(1)定露点/变露点调节再加热量
(2)调节旁通风量与处理风量的混乱比
(3)调节一次回风与二次回风的比例
16,变风量空调系统有单风道、双风道、风机动力箱式和诱导器式
17,系统送风量的控制主要有两种策略:(1)定静压控制保持风
道内的静压恒定,即根据风道的静压控制风机的转速或分导叶的角度(2)变静压控制在调节过程中风道内的静压根据变风量末端 机组风门开度来调整
15,单风道露点送风空气处理方案(p137)
对于露点送风系统,在冷却去湿工况时无法同时对温度和湿度进行
严格控制,因此所采用的调节方案是优先对温度进行控制,适当兼顾对湿度的控制。下列各区的调节方案。其中空气冷却用去湿用的 表冷器冷量采用变水量调节,进表冷器的冷冻水温度保持不变。各区的调节方案如下:
I区:
室外空气比焓hv>室内比焓hr的室外空气参数属于该区。该区采用最小新风量。空气处理过程如下:
新风O混合冷却去湿
>MSR
回风R
调节表冷器的水流量以控制室内温度。不对室内湿度进行调节,由于系统是按最大湿负荷进行设计的,一般情况下室内相对湿度符合 要求。
II区:
Hv< hr,且室外空气温度to>送风温度ts的室外空气参数属于该区。该区大部分室外状态可采用全新风运行。空气处理过程如下:冷却去湿
新风OSR
或干冷却
其中表冷器干冷却工况出现在被冷却的新风露点低于表冷器表面温度时,室内温度通过调节表冷器水量进行控制。
有些地区比较干燥,当采用全新风运行时,可能会出现室内相对湿度QR
新风O混合干冷却
>MSR
回风R
III区:
To<且to>t4(最小新风比的温度界限)的室外空气参数属于该区。
该区采用新风与回风混合后直接送入室内消除室内冷负荷。根据室
内温度来调节新、回风的混合比。调节呃极限是最小新风量时所对应的温度t4 。
对于室外空气比较干燥的地区,或当室内湿负荷很小时,则可以
采用喷蒸汽来调节室内湿度,而室外温度仍采用新、回风混合比来调节。其空气处理过程为:
新风O混合加湿
>MSR
回风R
IV区:
To
新风O混合加热加湿
>MHSR
回风R
18,风机盘管独立新风系统
暖通空调案例范文第3篇
(一)
一、单项选择题:
( A )
1、汽车空调控制按键“AUTO”表示 : A、自动控制 B、停止 C、风速 D、温度控制
( D )
2、一般汽车空调工作时,压缩机电磁离合器能按照车厢内温度的高低,自动分离和吸合,是受 控制:
A、低压保护开关 B、高压保护开关 C、A/C开关 D、温控开关 ( A )
3、引起制冷系统发生异响的原因主要发生在 : A、压缩机 B、冷凝器 C、低压开关 D、蒸发器 ( C )
4、氟利昂制冷剂R12的危害是 :
A、有辐射 B、有毒性 C、破坏大气臭氧层 D、破坏自然生态 ( D )
5、下列汽车空调部件中,不是热交换器的是 :
A、供暖水箱 B、冷凝器 C、蒸发器 D、鼓风机
( A )
6、汽车A/C工作时,每个制冷循环包括压缩、冷凝、膨胀、 四个工作过程:
A、蒸发 B、做功 C、进气 D、排气
( B )
7、在制冷循环蒸发过程的后期,制冷剂应呈 态,被吸入压缩机:
A、液 B、气 C、半液半气 D、固
( A)
8、下面 原因会导致空调系统制冷时高压管路的压力过低:
A、压缩机的电磁离合器的线圈损坏 B、高压管路堵塞 C、蒸发器堵塞 D、制冷剂过多
( C )
9、汽车空调系统经维修后,长时间给系统抽真空的目的是 : A、使水分变成液体便于抽出 B、使空气被彻底抽出
C、使水分变成蒸气便于抽出 D、使水分变成固体便于抽出
( B )
10、制冷系统高压侧工作压力偏低、而低压侧的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
A、制冷剂过多 B、压缩机不良 C、散热不良 D、制冷剂过少 ( B )
11、空调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作用是 : A、控制制冷剂流量 B、完成压缩过程 C、将制冷剂携带的热量散发至大气中 D、控制蒸发
( C )
12、空调系统中冷凝器的安装要求之一是 : A、上接出液管,下接进气管 B、上、下管可随便连接 C、上接进气管,下接出液管 D、上接排气管,下接吸气管 ( D )
13、汽车空调系统中贮液干燥器安装在 侧:
A、微压 B、低压 C、中压 D、高压
( A )
14、汽车空调控制器能在车内温度降至规定值时,自动切断压缩机电磁离合器使不能工作,压缩机电磁离合器工作受 的影响:
A、蒸发器温度传感器 B、双重压力开关 C、制冷剂流量 D、温度调节开关
( A )
15、用歧管压力表诊断制冷系统,低压侧压力负值的原因是 :
A、干燥瓶堵塞 B、冷凝管散热不良 C、制冷剂过少 D、膨胀阀结冰
( A )
16、下述 不是提供输入信号给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传感器:
A、氧传感器 B、车外温度传感器 C、阳光传感器 D、车内温度传感器
( C )
17、小轿车采暖量的强度调节一般是通过 进行调节的:
A、 风量大小 B发动机水温 C、暖水阀 D、真空膜盒
( A )
18、制冷系统正常工作时,干燥瓶进出管的温度是 :
A、基本一致 B、进高出低 C、进低出高 D、温差明显
( A )
19、制冷系统正常工作时,低压侧管道里流动的是 :
A、低压低温的气体 B、低压低温的液体 C、高压高温的气体 D、以上都不是
暖通空调案例范文第4篇
一、对入门年数少的朋友教材要看上四遍,用马克笔在书上画出标题和主要的内容,在书边上每节都贴上标签,叫自己一下子就能找到要找的内容;
二、规范要全,主要规范看上若干遍,不太主要的也要至少看一遍以上,同样用马克笔在书上画出标题和主要的内容,叫自己一下子就能找到要找的内容;
三、暖通杂志社出的那本题要做一遍以上,别的模拟题就不要买了;
四、整理出常用的几个公式和单位的换算公式;
五、本人不主张以题为主,看过书了就会做题了,做模拟题只是了解考试思路,并掌握考试技巧;
六、做选择题时入门年数少的朋友最好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尤其是多项选择题,最好在书上找到原话,这样可以保证正确率。不过对书一定要熟,否则时间不够用。
七、做计算题时,考试出的都是非正常的题,基本上都是需要在系数上附加呀,什么的,不会直接出题的。有时你可能会但是不了解他们的思路就跌如陷阱了。如果你发现有个题一两个公式就出结果了,那么对不起,你可能出错了,你可能忽略了规范里面的小字,或者是规
范后的条文解释。不过关于给排水和燃气部分的题会比较直接,一般都不难。
八、带一份自制的焓湿图,在网上找一份准确一些的焓湿表,两个都用得上;
能总结的就这些了,象我这种学业一般的人来说用三个多月的全身心的学习时间就差不多了。
暖通空调案例范文第5篇
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 近年来,环保和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汽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种替代能源动力车的出现,为汽车空调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结合国际汽车空调学会(MAC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USEPA)对汽车空调业的有关政策,对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国内汽车空调制造业的同行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市政工程 环境保护 综述 汽车空调
1 汽车空调系统在汽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获得市场,生产出价廉、安全、舒适和低排放的汽车是各大汽车生产商的努力目标,汽车制造商不断地根据用户的要求更新汽车设计,并期望通过利用新技术来提供更好的性能,而是否需要增加成本则主要取决于获得的利益(如环保)是否足以补偿。
汽车空调系统作为影响汽车舒适性的主要总成之一,为汽车提供制冷、取暖、除霜、除雾、空气过滤和湿度控制功能,汽车空调系统已成为汽车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采暖系统可使乘员避免过量着装、为车窗提供除雾和除霜功能,提供舒适性和安全服务;冷气系统则通过制冷、除湿来提供舒适性,通过使司机保持警醒、允许关窗等措施提供了安全服务;采暖和冷气系统还可提供除尘、除臭的功能。这些功能已成为车辆必不可少的要求。虽然目前轿车的燃油余热足够提供轿车内的采暖和除霜的需要,但近期研制的高效汽油、柴油发动机的余热会进一步减少,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则不得不牺牲驱动性能来提供采暖和制冷,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汽车空调系统的效率来减轻汽车的动力负担。
对于新一代的环保型汽车,如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其它的低排放车辆,由于本身动力
第 1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远小于传统动力车辆,能够提给空调系统的动力极为有限。拥有一套节能高效、性能可靠的空调系统对开拓市场至关重要。
2 评价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LCCP
汽车动力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汽车空调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机会。"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原来在汽车空调系统使用的工质CFC12,在发达国家的使用已经在1996年停止,在发展中国家则在2006年停止。由于各方面的努力,CFC12已逐渐被HFC134a所取代,我国从2001年1月1日起已禁止在新生产的车辆中使用CFC12为工质的汽车空调。HFC134a具有ODP(大气臭氧层破坏指数)为零、GWP(温室效应指数)为CFC12的六分之
一、不可燃、低毒性、制冷量和系统性能与CFC12相当等优点,因而作为"过渡性"的替代工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但由于它的温室效应指数仍然较高(为CO2的1300倍),已列入"京都协议"规定限制发展的工质范畴。
为准确评价新技术在汽车空调业的应用可行性,国际汽车空调学会(MAC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U.S.EPA)合作,并提出汽车空调"生命循环气候指数"(LifeCycleCli matePerformance,简称LCCP)的概念,来评价汽车空调系统工质及燃油消耗等综合指数,所谓"生命循环气候指数"包括了从产品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和部件到废品处理所造成总的直接和间接排放。
汽车空调运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汽车排气管排放量的2%~10%,随着高性能发动机的使用,这一比例逐渐变大。目前使用汽车空调在总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例仍很小。在美国,EPA统计的汽车空调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0.1%。
温室气体排放发生在汽车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生产、使用、回收处理。LCCP表示从生产到回收的排放量,包括零部件材料使用的能量造成的排放。LCCP概念比原先使用的"TEWI"概念更为科学。"TEWI"只包括了制冷剂的直接排放和系统运行能耗造成的间接排放;LCCP还包括了制造零部件、制冷剂消耗的能量、替换及服务耗能。
第 2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3 减少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手段
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量依赖于空调系统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跟车辆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对一定的制冷剂,直接排放率主要受系统工作压力影响,而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输入功率又决定了制冷系统的工作压力。间接排放主要由生产系统所需的能量、保证一定舒适性所必须提供的冷量及制冷系统的效率决定。在某些环境下,燃料消耗引起的间接排放远远大于制冷剂泄漏引起的直接排放量,尤其是在报废之前使用制冷剂回收装置。而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因为很少使用空调,直接排放则是LCCP的主要部分。
减少直接排放的措施: 1)在维修和车辆报废时使用制冷剂回收和再利用设备。
2)改进零部件质量减少泄漏,降低软管汇漏率并尽可能减少软管长度,改进管路接头,在可能的情况用"全封闭"的结构代替开启式压缩机的轴封。Hutchinson公司开发的新型车用制冷系统双端面密封接头的泄漏量与单"O"型圈密封接头的比较。在127℃,3.2MPa表压下,30天的泄漏测试结果表明新型的泄漏量减少了80%。
3)减少制冷剂充注量。
4)改用低GWP值且蒸汽压力适当、渗透率较小的制冷剂。
减少燃料消耗引起的间接排放: 1)通过增加车厢隔热层厚度、改善车厢密封性、减少玻璃传热(如采用光线选择性玻璃、隔热膜)等措施减少车厢热负荷。
2)进行压缩机容量调节,减少过度制冷后再加热而引起的能量损耗。如日本电装开发的电控变排量压缩机用电磁阀代替原有变排量压缩机的气动阀(图1),使压缩机输气量可在0-100%
第 3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范围连续调节,这种结构不仅节能,而且不必安装离合器,因而减轻了压缩机的质量,并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3) 通过控制、减少摩擦、蓄热、改善传热等措施来提高系统零部件的能源利用效率。如图2为过冷型冷凝器,该换热器将传统的冷凝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和过冷器合成一体,可确保节流阀前的过冷度而提高效率,且因减小了贮液器的内容积而可减少制冷剂充注量。
4)使用高效率零部件以减轻质量。
5)采用新的系统或新的制冷剂来达到更佳的LCCP值,并提供令人满意的加热、冷却、除霜、除湿、除雾和湿度控制性能。如一般车辆在冬季将外部空气经加热器引入车室内除雾(新
第 4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风模式)时,同样量的热风被排出车外,因此造成采暖负荷的70%的热量损失了。日本电装开发的内外空气双层循环系统(图3),只将加热后的外部热空气引入车室顶部,而使室内空气在足部循环,这样可减少一半的热量损失。而在夏季这种通风方式约可节约40%的动力。
4 未来新型动力车可能使用的空调系统
汽车动力系统的环保设计对市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汽车空调系统效率对客户的影响,然而对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低排放汽车,它们是否能被用户接受却往往依赖于是否拥有效率更高的采暖和空调系统。例如,单用电力制冷和采暖可使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可行驶里程减少50%以上,以至连典型城市交通都难于适应。对于日益开拓的家用轿车市场,微型车用于空调的能量少于普通车辆,但这部分能量在小功率发动机的输出功中占的比例却不小。
由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CFC12到HFC134a替代的速度和花费比各公司单兵作战要小得多。如果新的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则可能有同样的好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新的设计只在某些气候条件下或某些特殊市场规则下才有优势。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可能存在多种技术选择。
目前带空调的汽车一般在湿度控制功能,空气通过冷却除湿后再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以控制车窗除雾并保证乘客舒适性。这一点在新的系统设计中可能会遇到挑战,例如在电动汽车中使用热泵型空调供暖,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但要同时实现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却很困难。
第 5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未来新型空调系统的开发必须与汽车开发同步,以适应新的变化:如发动机效率提高(余热量减少)、电气化、混合驱动动力及其它新型零部件使用后导致空调系统特性的变化。
1).汽车电气化日益加强新型的电子元件如加热座椅、娱乐系统、电子导航等在汽车上的应用日渐广泛,为了适应这些技术,汽车生产商正在拟转向42V系统。采用高电压系统后有可能去除皮带驱动的系统,如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水泵及动力转向泵等。这使在汽车空调系统中应用全封闭压缩机成为可能,并且只要发动机舱内靠近仪表盘的部分在足够的空间,就有可能用金属管代替软管,从而大大降低制冷剂泄漏。
2).电动车及一些混合动力车需要负荷调度电动车和一些混合驱动车为了达到高效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以尽量少使用燃料来满足动力要求。例如,一些混合驱动车在发动机模式时利用多余动力对电池充电,当电池充电完成时则切向电动模式。相应地空调系统的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无论发动机模式和电动模式时都需要空调(或采暖)。丰田混合动力车为了节约燃料设计成在发动机模式和电动模式中间来回切换,只在发动机模式下开启空调,因为空调的压缩机由发动机通过皮带驱动,发动机必须运行以产生热量,在汽车临时停车或持续减速时切换到电动模式只有在需要空调时才开启发动机。本田的混合驱动车有一个小汽油发动机,与电动马达并行以补充动力。本田采用独特的“经济模式”使发动机阶段性地怠速运行,以确保车室内保持在舒适的温度。在空调(或采暖)负荷较大时,需要保持发动机连续运转,以确保舒适性。
3).新的零部件技术可减少空调或采暖负荷增强车身隔热、改进门封结构、玻璃镀层和其它新技术的应用都可减少车室热负荷,从而减少用于空调或采暖的能耗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5 技术选择
至少有六种方案可减少汽车空调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三种方案是改进现在HFC134a系统,三种方案是采用新的制冷剂,每一个方案都有其优缺点。
第 6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方案一:改进HFC134a系统的维修和处理环节
在维修和报废空调系统时回收和再利用HFC134a,以减少直接排放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方案需要国家法律保证。据估计发达国家在1~2年内的回收率可达90%,而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则需要2~3年时间。
方案二:改进HFC134a系统
这一方案通过改进传统的HFC134a系统,减少系统充注量、提高部件品质来提高系统效率。与制冷剂回收相结合,这一方案的收益最高。估计改进后的HFC134a系统会在1~3年实施。Visteon[3]其传统HFC134a系统进行了改造,以变排量压缩机取代原有170cc的旋转斜盘式压缩机,以同样换热面积的过冷式冷凝器代替原平行流冷凝器,以同样换热面积的挤压管蒸发器代替原层叠式蒸发器,以1.5冷吨的热力膨胀阀取代原系统中采用的节流短管,新系统同时采用了新型软管和接头,使制冷剂泄漏分别减少78%和88%。新系统的充注量下降了18%,而系统COP则提高了32%。
方案三:全封闭HFC134a系统
这一方案是采用全封闭的HFC134a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技术,其实施时间依赖于电动汽车投入市场的时间和市场占有率,据估计至少需要4~5年时间。全封闭系统在固定空调中的使用已经很成熟,在汽车上的使用没有大的技术障碍。这种系统对目前正在开发的传统内燃机汽车高电压系统和未来的电动、混合驱动车都非常有吸引力。
方案四:在改进的系统中使用碳氢制冷剂
汽车生产商和供应商们在正研制使用碳氢为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系统,尤其是采用载冷剂方式降低可燃性危险的两级系统更有吸引力。1999年Delphi开发了带两级冷却循环的碳氢系统(图4),并在凤凰城会议上与HFC134a系统进行了比较,但新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汽车中使用可燃制冷剂必须经过大量工程验证和测试,而且在商业化以前必须经过制订标准、维修程序、生产和技工培训的过程。但这一方案与封闭系统和二
第 7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氧化碳系统相比没有大的技术障碍。据估计在第一辆车上装这种可燃工质约需4~5年。
方案五:在改进的系统中使用低GWP值的HFC152a制冷剂
采用载冷剂方式的两级HFC152a系统也在研制中,HFC152a的燃烧热约为丙烷的2 3,因而可燃性比丙烷小,但与碳氢制冷剂一样,HFC152a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使用也必须经过大量工程验证和测试,而且在商业化以前必须经过制订标准、维修程序、生产和技工培训的过程。其实际应用估计也在4~5年以后。 方案六:超临界的二氧化碳系统
目前,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厂和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开发超临界的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系统及相应的零部件。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与HFC134a相比有潜在的能源效率优势,且工质的GWP值在所有工质中最低, 1999年在美国凤凰城SAE会议上的实车测试结果表明(图5),装载在中型汽车上的几台欧洲和日本开发的二氧化碳系统样机性能均已达到或超过HFC134a系统,而日本的一家装在微型车上的系统性能比HFC134a系统要差。二氧化碳工质与HFC134a相比,其压缩热很大,因而在热泵空调系统使用中很有吸引力。有必要开发安全装置,在检测并将漏至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由于系统工作压力比HFC134a系统高出6倍,因此需要新的维修
第 8 页 共 9 页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设备和专业培训。估计正式使用时间4~7年以后。
暖通空调案例范文第6篇
散热器采暖,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
住宅-分户计量系统,公建-传统的采暖方式, 采暖管网:一次网,二次网,采暖系统的分区。
换热站:适用面积:原则上10万~20万平米一个换热站。
2. 防烟系统
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楼梯间 自然排烟的防烟方式:开窗面积,
正压送风的防烟方式:正压送风的位置,
小于100米的居住,小于50米的公共建筑:宜自然排烟的防烟方式; 大于100米的居住建筑,大于50米的公共建筑:应正压送风的防烟方式;
3. 排烟系统
排烟设施:自然排烟,机械排烟 1)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下列部位应设防烟、排烟烟设施:
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房间。 总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仪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地下室、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20m的疏散内走道,其他建筑中长度大于40m的疏散内走道。(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
中庭。
2)高层民用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防烟、排烟设施:
长度超过20m的疏散内走道;
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中庭;
封闭避难层(间)。
3)采用自然排烟时,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条件: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m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排烟窗总面积不应小于2m2,且顶层应有一定的开窗面积。
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中庭、剧场舞台及生产厂房开可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部位建筑面积的5%。 自然排烟设施的其他场所和部位,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场所和部位建筑面积的2%。
4)自然排烟窗的要求:面积,高度,控制
4. 车库
不设排烟设施的:开敞式车库,小于1000平米的车库; 排烟设施:机械排烟和自然排烟通风 车库:平时通风兼消防排烟的系统; 车库的防烟分区的划分:挡烟垂壁;
排烟系统的布置:按防烟分区布置;送风系统的布置:按防烟分区或按防火分区布置。自然进风系统所具备的条件。
排烟机房和送风机房:位置的选择,送排风井与小区的景观及建筑的位置关系。特殊情况下的夹层式通风机房。
车库的设备区的通风:变配电所的通风,消防水泵房通风,生活水泵房换热站,发电机房的通风。独立的直接对外的通风方式。
5. 大型公共建筑的空调及消防系统
1)大型中央空调对于建筑专业影响:冷冻站,空调机房,屋面; 2)空调系统的选择:全新风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3)空调主机形式的主流形式:空调热源的选择,热泵(水、地源热泵), 4)中央空调系统对于防火分区的要求 5)大型公建的防排烟系统: 《大商规范》的要求
酒店办公等塔楼式建筑:内走道竖向排烟系统,核心筒的正压送风 大底盘商业:严格的防火分区要求,竖向排烟系统
6)公建塔楼内走道的竖向排烟系统与层高的制约关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民安北郡5#楼。
6. 谈一点体会,暖通专业的发展与成品化住宅(精装修住宅)的关系。
暖通空调案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