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生产农资价格波动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81

农业生产农资价格波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石油价格波动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能源安全,需要对油价波动进行分析和判断。本文基于对决定油价短期和长期走势的五个关键因素以及油价波动在四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和危害的分析,全面提出了我国能源安全领域防范与化解油价波动风险的战略和对策,对策内容涉及经济结构调整、能源市场机制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和期货市场建设以及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等多方面内容,对现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油价波动 石油期货 能源安全 风险防范

一、引言

石油是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争夺和控制石油资源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焦点。石油价格的波动威胁着世界经济增长和我国能源安全,已不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和战略问题。进入201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震荡,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中东动荡的政治形势更加剧了油价的波动,油价在实体经济疲软和地缘政治升温的相互作用下起伏震荡。国际油价总体呈现出大起大落走势,2012年1月到5月初,国际油价(WTI)还一直处于每桶98—110美元的高位,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大幅下挫,6月28日WTI原油期货达到77.69美元的全年最低点,9月份美联储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对国际油价又将产生新一轮冲击和深远影响。2012年1—12月份国际油价走势如图1所示。

二、油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石油是资源也是商品,同时还具有政治和金融属性。油价波动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油价波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供给(或生产)因素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供给主要受到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原油储量、生产能力(包括石油勘探开采技术和水平、加工处理能力及生产效率等)、边际成本、剩余产能、国内政治和能源政策的限制,同时也会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国际原油组织(如OPEC)和市场结构及竞争状况、石油库存量、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石油需求(或消费)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增长或衰退)、石油消费国的经济、能源和石油政策、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动、替代性能源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气候情况、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地缘政治局势及经济与市场前景预期

伊核问题、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的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持续动荡都会引起油价的剧烈波动,原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未来能源需求和供给的预期,而对于世界经济与市场前景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原油现货市场贸易商的行为和石油期货市场投资者对多空形势的判断决策,进而严重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

4、经济政策和汇率因素

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及其汇率波动也会影响到油价的走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导致流动性过剩,汇率下降,引起油价上涨,尤其是作为石油主要结算货币美元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及其汇率发生改变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尤为剧烈。美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作为原油计价货币的美元走势和国际资金的流向,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基本呈反向变动关系,美元贬值,油价上升;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由于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改善国际贸易和经常账户逆差,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和转嫁危机,因此美国政府对美元汇率下跌持纵容态度,这就进一步推高了油价。

5、石油类金融衍生品的投机炒作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石油类金融衍生品飞速发展,石油的金融属性不断加强,原油期货价格已成为原油现货价格的基准和风向标,期货价格波动会对现货价格产生联动作用。由于跨国石油公司和金融资本(主要是对冲基金)的投机炒作,往往会导致石油价格在短期内的暴涨暴跌。当前,对于石油类金融衍生品的投机炒作已完全超越供求关系成为影响油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三、油价波动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逐年递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国内石油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油价的影响和制约。油价波动影响经济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直接传导效应,以及高油价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进而影响国内出口和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其暴涨暴跌都会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和冲击。

1、通货膨胀及成本上升

原油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增加成品油的炼制成本,带动其他能源产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导致以炼油过程中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为原料的化工产品成本上升。以石化产品为能源和原材料的农业、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燃油发电等相关行业的成本上升,又会导致工业和制造业主要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通过电价、客货运价、农产品、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的涨价传导到其他行业,推动整个社会商品价格水平的全面上涨,从而推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

2、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加剧贫富分化

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对原油有巨大的需求,当国内产能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导致用于进口原油的外汇支出比例不断增大,导致其国际收支失衡。原油价格的涨跌,还会在原油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形成财富再分配效应。油价上涨,会导致进口油气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赤字增大,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加之技术落后,最终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

3、恶化投资环境和进出口贸易,降低外贸企业竞争力,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高油价会使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下降,产品竞争力下降,外贸环境恶化,净出口减少,企业会减少投资,降低生产规模。同时,高油价会使进口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大,减少进口产品数量,并进一步抑制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直接导致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目前我国产业升级尚未完成,大多数出口产品利润、附加值和议价能力较低,很难通过提价来转移价格上涨的压力。提价会削弱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提价则会引起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困境。根据摩根斯坦利公司的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布伦特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中国的GDP将损失0.06%。

4、影响企业效益,扭曲投资与消费决策

油价波动的不确定性会使经销商和相关企业降低采购量,进而影响石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效益。油价上涨,有利于提高上游生产商利润率,但会增加下游厂商和消费者成本,导致整个经济社会成本的上升。油价下跌,有利于下游厂商和消费者降低使用成本,但会使上游生产商利润下降,抑制整个石油行业扩大投资和提高产能的积极性,影响市场供应,甚至导致部分产油企业亏损破产。此外,低油价还会造成资源过度消费,不利于节能减排。油价不规律的波动,会使生产商无法做出生产投资决策,贸易商无法做出采购销售决策,消费者无法做出消费决策,进而延迟行动,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四、石油价格波动风险防范对策

作为进口量逐年攀升的石油消费大国,如何防范和化解石油价格波动风险,提供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供应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课题,其能源安全战略和风险防范对策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将不可持续的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自身内在动力驱动、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引导民间投资,降低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与对外贸易的依赖,构建不仅衡量经济增长数量而且真正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新型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继续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开发清洁能源,注重环境保护,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比重,改进能源消费方式。推进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真正形成科学、高效、规范的市场机制,使其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提高我国抵御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2、适度开放石油市场,改革国内能源价格体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石油定价机制

我国陆路石油资源有限,但海洋石油资源却蕴藏量丰富。因此,为保障我国石油的未来长期有效供给,可以在加大陆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上,放开民营企业原油进口的贸易限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制领域,促进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适度开放海洋石油市场,允许民间和海外资本与中海油参股或合作开发海洋石油资源,以增加石油供给量,扩大石油生产能力。长期以来,考虑到国内企业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我国一直实行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而对成品油价格则施行政府管制,政府再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油价攀升获得高额利润的石油开采企业征税和对炼油化工企业补贴,这就导致了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无法反映真实的国内石油供求关系。我国在2008年底推出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即由发改委根据连续22日内三地原油(布伦特、辛塔、迪拜)移动加权平均价变化率超过4%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但该机制存在调价边界条件较高、调价周期较长等问题,价格信号不能灵敏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容易产生投机套利行为等问题。因此,2013年3月26日,发改委正式推出了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的新机制,决定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至10个工作日,取消4%调价幅度限制,调整挂靠油种。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朝着市场化方向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更加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更加有效利用资源,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但未来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断强化石油现货与当前期货价格的联动机制,减少滞后,使之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变动和国内供需关系。加快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步伐,逐步开放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使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定价调节供求关系。继续推进燃油税改革,抑制过度消费,将能源定价市场化作为未来能源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在避免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冲击的前提下,尽早与国际市场油价接轨。鉴于石油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石油市场化改革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监管和控制,更不能对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实行完全私有化,必须保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政府可以尽量减少行政手段的使用而多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保障市场的效率和公平。

3、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与主要产油国深化合作关系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2年5月份中国共计进口原油2547.9万吨,十大原油来源国中有六个来自中东地区,其余主要来自南美、非洲、中亚和俄罗斯,其中有七个是OPEC成员国,因此要坚持与亚非拉和俄罗斯等各主要产油国发展友好关系,加强经济联系,增加对外援助,促进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在内的多领域合作,全方位拓展海外市场和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逐步降低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继续与主要产油国有影响力的大型石油企业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共同开发和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利益共同体,密切和深化彼此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

4、能源战略多元化,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石油消费,鼓励新能源开发

继续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改变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除了加大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还要大力发展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逐步提高风能、水电、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积极采用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鼓励开发购买新能源汽车,构筑城乡多元化立体公共交通体系,降低石油消费,以减少油价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此外,国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低碳生活的理念,有效减少民众日常生活中石油产品的使用和消费。

5、加快原油战略储备库建设,不断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加快和完善原油战略储备库和储备体系建设,有利于稳定市场油价,保障供需平衡,抑制过度投机,维护市场秩序。我国从2007年12月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以来,计划用15年的时间分三期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目前已完成10多个基地的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可以达到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90天原油储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国内陆地石油的开采进行规划和保护,逐步增加海洋石油的开采比重,同时按照经济布局形成多个区域性原油战略储备库,以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或油价剧烈波动时的原油供给。加强石油储备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鼓励和开放民间资本或外商企业投资或参股建立地方性的商业原油储备库,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补充,逐步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陆的多层次石油资源配置和储备体系。

6、建立完善的石油期货和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多层次的石油金融体系,掌握石油定价权

期货是影响油价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现货石油价格通常并不是由供需双方预先确定,而是根据与石油期货价格相关联的计价公式来确定基准价格,并且由于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对于未来价格走势的预期,因此期货价格对于现货价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决定了石油贸易的定价权,而定价权则决定了全球油气资源竞争中的主动权和利益分配。长期以来,通过石油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操控国际市场油价,是西方国家一直在玩的游戏,由于投机炒作,石油期货价格早已脱离实际供求关系。虽然目前我国已具有石油现货交易和燃料油期货交易,但由于燃料油现货基准价格以及石油期货等相关衍生品交易的缺失,导致了我国石油市场缺少以期货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相关企业缺少规避价格风险的市场和手段。因此,放开成品油价格管制,建立和完善我国本土的全国性石油期货交易所,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此外,应当把大力发展碳金融,发展和培育本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性石油类金融衍生品定价和交易中心,形成多层次的石油金融体系和能源金融市场,作为中国今后成为金融强国的重要目标。

7、开展和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增强石油议价的话语权,建立石油价格稳定机制,推进石油结算多元化体系建设

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政策协调,在国际组织和会议中进行多边对话、交流与合作,建立能源市场监督与应急机制,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稳定。OPEC在世界石油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加强与OPEC国家的能源合作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与非OPEC产油国(如俄罗斯)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能源合作,避免石油消费国间的恶性竞争,并协调本国企业一致对外,提高石油消费国与石油生产国的议价和谈判能力,拥有与石油消费大国相匹配的话语权,推动建立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油价对话协商机制,确定合理的油价波动区间,共同维护石油价格的稳定,实现互利共赢,避免爆发能源危机。设立专门的石油贸易结算政策性银行,为中国石油企业和相关产油国家提供金融支持,推进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种货币石油结算体系的建设,逐步打破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垄断地位。

8、鼓励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参与海外油气田和石油企业的并购,保障石油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能源安全,保障陆路和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

鼓励有实力的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海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海外并购与合作开发,收购或参股海外大型油气田及相关企业。国家主权投资基金可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与相关国家合作,铺设陆路石油管道,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手段确保我国陆路和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坚定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障石油有效供给,对我国经济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五、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油价波动的主要影响要素及其危害,提出了化解油价波动风险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今后我国能源安全政策和石油战略的制定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展望未来,中国能否在21世纪崛起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在这场全球石油博弈中,能否以稳定合理的价格安全持续获得有效的石油供给,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是决定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宏民:石油市场与石油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 刘宁: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 李宏勋、谢芹、张安军: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石油工业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1(4).

[4] 张军超:油价波动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2).

[5] 黄运成、马卫锋、李畅.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冰冰)

农业生产农资价格波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运用规范分析和基于GARCH模型族的实证分析发现: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国际碳排放权核证减排单位(CERs)市场的价格波动是政治博弈、国际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共同冲击的结果。其价格波动呈现时变性、聚集性和持续性特征,市场“杠杆效应”明显。我国作为全球CDM项目的最大供给方,为了掌握定价权,必须寻求CERs市场价格波动规律、积极参与国际气候环境条款的谈判、选择恰当贸易时机和建立CDM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 碳排放权;贸易价格;波动规律;GARCH模型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碳排放权新型国际贸易日益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其他减排措施实施成本的增加和全球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碳排放权的国际贸易已不容回避。而碳排放权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权价格问题,只要寻找到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程序产生的价格,并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碳排放权国际贸易中的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如贸易价格异常波动,不是互利的贸易无法发生,就是造成减排成本提高、社会资源浪费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受阻。因此,研究价格波动规律,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使价格尽可能地接近边际减排成本,既达到公平贸易、创造收入的目的,也达到实现全球减排资源最优配置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非常必要。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对国际碳排放权的贸易价格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比较零散,且主要集中在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价格决定以及石油价格波动对碳市场的溢出效应等方面。例如,张云、杨来科(2011)指出对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而言,市场均衡时各个国家的边际减排成本等于排放权价格[1]。Emilie Alberola 和Julien Chevallier(2008)等发现碳排放权价格不仅反映能源价格、天气变动,而且和宏观经济活动有关[2]。王俊丽(2012)等认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碳市场贸易价格具有波动溢出效应[3]。Sonia Labatt and Rodney R.White(2007)提出需进一步提高碳价格透明度,才能有效发挥价格引导机制[4]。洪涓(2010)等发现EU ETS市场引导CDM机制下碳排放权核证减排单位(简称CERs)市场,二者具有趋同趋势[5],黄明皓(2010)等研究结果显示:EU ETS市场和CERs市场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存在双向波动效应[6]。

这些研究对国际碳排放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都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国际碳排放权市场贸易形式与贸易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过分抽象前提下讨论买卖双方的定价行为,忽视了碳排放交易价格决定的复杂性;第二,学者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研究国际碳排放权贸易价格的决定原理,通过碳排放贸易市场真实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直接探究价格波动规律的不多;第三,研究欧盟排放贸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相对较多,而对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国际碳排放市场的价格影响因素及波动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国际碳排放权贸易市场上,中国是CDM项目的最大供应国,因此,本文拟选择CDM机制下CERs市场价格为研究对象,从宏微观层面对国际碳排放权贸易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希望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寻求市场价格波动规律,丰富碳排放权国际贸易价格理论,同时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取得定价权提供应对之策。

二、研究CERs价格波动的理论模型

Engle(1982)首次提出的ARCH模型[7]和Bollerslev(1986)扩展的GARCH模型[8]能准确捕捉到资产随机波动性特征,对时间序列变化中存在的异方差和波动率聚类现象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因此,本文运用GARCH模型对国际碳排放权市场波动规律进行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运用基于GARCH模型族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国际碳排放权CERs市场的价格波动,研究结果表明:

(1)CERs市场价格波动是政治博弈、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冲击的结果。共赢性博弈均衡、全球经济繁荣、气候变化趋暖、国际原油和股票等市场价格上涨及CERs签发率增加等对CERs市场价格波动构成利好信息冲击;反之,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国际经济危机及CERs签发率减少等对CERs市场价格波动构成利空信息冲击。

(2)CERs市场价格波动具有很强的波动聚类性与持续性。CERs市场价格并非规律性波动,而是有很强的时变性和波动聚集性特点。GARCH模型检验得出α+β=0.9519非常接近1,说明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等利空信息冲击下,波动会持续下去。

(3)CERs价格波动存在杠杆效应。TARCH模型表明,CERs价格“杠杆效应”明显,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多重利空相互叠加带来持续的悲观预期,因此,每一次利空信息都比利好信息导致CERs价格更大的波动。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CERs市场最大供给方,作为CDM项目卖方参与CERs一级市场交易就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的唯一途径,在碳排放权市场,一级市场以二级市场的现货价格为定价基础。因此,我国在参与CERs一级市场贸易时,为了与国际碳贸易市场价格保持同比例上升、达到高价出售的目的,首先积极参与国际气候环境条款的谈判,制定互利共赢的新规则,对市场价格形成持续利好信息冲击;其次必须掌握CERs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聚类性、持续性和杠杆性特征,分析CERs二级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再次,根据波动规律选择恰当的贸易时机,尽可能地在CERs二级市场价格接近上升通道顶端时或下降通道起点时出售;最后,建立CDM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体系,避免利空信息冲击的杠杆效应。

参考文献:

[1]张云,杨来科.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J].财贸经济,2011,(7):70-78.

[2]Alberola E.,Chevalier J.,Cheze B. Price drivers and structural breaks in european carbon prices 2005-2007[J].Energy Policy,2008(39):787-797.

[3]王俊丽.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碳市场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5):70-72.

[4]Sonia Labatt and Rodney R.White.Carbon Finance: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M].John Wiley & Sons,Inc,2007.

[5]洪涓,陈静.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0,(1):7-11.

[6]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0,(11):131-137.

[7]乔榛,魏枫.世界性碳减排合作的出路[J].税务与经济,2011,(5):1-5.

[8]Engle,Robert.F,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K.inflation[J].Econometrica ,1982,(50):987-1008.

[9]吴硕,何菊莲.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近1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比较[J].湖湘论坛,2011,(5):94-98.

[10]黄晓凤,鲁志坚.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7-71.

[12]Bollerslev T.,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J].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31):307-327.

(责任编辑:王铁军)

农业生产农资价格波动论文范文

农业生产农资价格波动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 石油价格波动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能源安全,需要对油价波动进行分析和判断。本文基于对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