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中细节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文纳入2020年4月至12月311例消化内科患者(实验组)予以细节护理管理,同时和2019年4月至12月常规护理管理相比(对照组,311例),就两组舒适度、不良事件、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舒适度评分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评分较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较低(P<0.05),并且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更高(P<0.05)。結论细节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中具有显著效果,提高了舒适度和满意度,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细节护理管理;舒适度;常规护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使我国日常生活节奏加快,故消化内科疾病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1]。消化内科疾因病种类较多,若对患者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措施,将导致其出现不良后果,同时,还需予以合理护理十分重要[2]。有关研究表明[3],治疗中的细节护理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体验,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并有效避免了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对此,本文现将消化内科患者作为研究,探析细节护理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并且和常规护理管理相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纳入2020年4月至12月311例消化内科患者(实验组)予以细节护理管理,同时和2019年4月至12月常规护理管理相比(对照组,311例),所纳入两组消化内科患者一般资料呈正比(P>0.05)。纳入患者一般资料齐全;对本次研究目的了解,签订同意书。排除存在具有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传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主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生命体征检测以及遵医嘱给予用药等。
实验组实施细节护理管理,(1)消除危险因素,考虑患者普遍伴有疼痛的问题,并且处于变化形式,自主生活能力降低,对此,需强化安全意识,做好病房管理,消除障碍物,同时设置扶手,床旁加床档,另外,在易摔倒区域设防滑垫,同时做好标识,以及辅助其翻身。对于需下床的患者尽量辅助患者行走,避免其跌倒。(2)进行加强用药指导,做好关于用药原则与药物禁忌学,并向患者和家属做好用药相关知识的普及,同时叮嘱严格遵守服药,防止出现漏服和错服,以及告知各种药物用药必要性,并发挥出家属监督作用,切实保障用药的质量。(3)加强护理人员间的协同能力,护士长定期做好巡视,找出细节管理中所存在问题,且指导责任护士同时进行记录,通过每周例会提出当前需解决的问题,再经护理人员间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并制定措施,之后及时实施。(4)饮食干预,目前患者发病原因常因不良生活方式,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饮食指导工作,坚持易消化与着呢,实行维生素、蛋白质等补充,增强患者免疫力,另外,叮嘱不可暴饮暴食,禁食辛辣食物。(5)对于侵入式手术的患者需要定期做好伤口的观察,了解是否存在异常分泌或是渗血问题。(6)心理护理,入院后患者均会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护理人员需注重对患者心理细节的观,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使心理得到慰藉,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相比舒适度与满意度。舒适度可利用Klocabal 制定的舒适状况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总分10 分,分数越高表明舒适度越高。至于满意度则利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分非常满意、较为满意和不满意三种。并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χ±s)表示,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舒适度评分对比
舒适度评分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评分较高,见表2: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
感染、导管问题、压疮、静脉血栓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较低(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作息规律的变化,消化道疾病发生率逐年攀升,患者多以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等疾病为主,病情较为复杂且危重,加之部分患者治疗周期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和科学的护理措施,将对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4]。另外,消化道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高,且大部分年龄大,常会合并其他类型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难度。对此,需寻求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服务与消化内科具有重要意义[5]。
常规护理模式效果较差,无法有效对患者实施护理,易影响到其满意度。细节护理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护理模式,主要强调护理中细节性人文关怀,不但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关心,还可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舒适度,另外,患者满意度也逐渐提高[6]。但因细节护理措施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颇高,对此,消化内科护理人员要注意对自身护理技能的训练,加强自身理论与技能方面的知识[7]。故本文对细节护理管理进行探究,探析其小消化内科中的效果,主要从做好患者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同时做好饮食干预,保障其营养情况及减少对消化系统的刺激,另外,做好用药指导,避免发生误服和漏服的情况,但因护理内容较为繁杂,病情且多变,可发生不良事件,对此,采取细节护理管理后,将病房中的危险因素消除,提高了舒适性,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8]。最终,本次研究中,由结果呈现出实验组所使用的细节护理管理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并且满意度也较高,高于对照组93.57%,从而证实细节护理管理的优势,能够广泛用于消化内科中。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中具有显著效果,提高了舒适度和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红红,邵露露,董梦真.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1):158-159.
[2]许伶俐,熊红,刘月凤,等.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0):137,141.
[3]陈世聪,廖永华,曹明辉,等.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22-23.
[4]蔡晓美.整体细节优化护理在消化内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3):31-33.
[5]许芳,欧小萍.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9):111.
[6]徐莹,高亚丽.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护理管理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37):216,218.
[7]杨书薪.消化内科新护士带教管理中应用层级培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9):165,186.
[8]吴霞.探讨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2):75-76.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以降低临床护理风险。选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心内科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管理风险因素,并给予相应对策。结果: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心内科护理管理中有很多风险因素,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心内科;管理风险;对策
前言
通常情况下,心内科患者的病情都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老年患者数量较多,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和护理难度。所以,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应该根据心内科患者治疗和护理特点,制定适宜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避免可能会出现的护理事故,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选取了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心内科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21例,女34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51.1±1.6)岁。观察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0.9±2.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具有可行性[1]。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具体的护理管理方法包括:第一,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个生命体征;第二,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需要合理饮食,注意休息;第三,遵照药物的说明,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护理管理方法如下:第一,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并向患者讲解病区周围的环境,风险管理护理的目的、方法和具体内容。当患者出现问题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耐心的为患者进行解答。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康复功能锻炼,进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当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需要倾听患者的内心想法,并积极对患者进行开导,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二,设置医院病房的环境。为了保证病房内的空气良好,护理人员需要定时进行开窗通风,并控制好噪音和光线。在医院的走廊和卫生间内,应该设置扶手。病区的地面要时刻保持清洁、干燥,还要为患者提供防滑平底鞋等等。护理人员还需要定期对轮椅、病床进行维护和保养,定期清点急救物品,为患者的抢救工作做准备;按照医院规定接待危重患者、年老体弱患者等等;第四,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艺术,给予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2]。
1.3观察指标
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评价,以了解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结果差异[3]。
2结果
如上表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3讨论
3.1心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个人的因素。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缺乏安全意識、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使得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不是很理想。护理人员没有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没有履行自己的告知义务,很容易会出现护理纠纷。同时,大部分心内科患者的病情都比较危重,使得护理人员工作强度比较大,会因为长期劳累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第二,医院客观因素。有些医院的医疗设备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比如卫生间没有扶手、引流管没有处于有效的状态、病房内的光线较暗等等[4]。
3.2心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风险因素的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学习。心内科临床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实施医疗执业道德的办法,学习医疗事故条例和相关的法律知识,以便在发生护患纠纷时,可以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为了避免心内科护理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医院需要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士长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水平,制定合理化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于新分配的护士,护士长应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不断充实其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第三,设置医院病房的环境。在医院的走廊和卫生间内,应该设置扶手。病区的地面要时刻保持清洁、干燥,还要为患者提供防滑平底鞋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对潜在的或者已经存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价、处理,进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在心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医务人员需要采取科学的防范对策,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进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于艳. 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3):110-111. [2017-08-16].
[2]王婷. 浅谈心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308-309. [2017-08-16].
[3]王莉. 浅析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及对策[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1):208-209. [2017-08-16].
[4]吴如,朱慧芬,黄贞贞.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2016,33(10):33-36. [2017-08-16].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对消化内科病房护理中细节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2月,消化内科接诊的52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全体对象按照护理参与情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严格的细节护理。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发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分析细节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 治疗6周后,经细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责任感以及自我护理技能情况明显更佳。另外,两组患者护理后2周与护理后4周,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结论 消化内科病房护理中细节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增进医患关系友好发展,使患者充分享受人性化服务,提高预后质量,对患者康复治疗有着积极影响。因此,细节护理模式值得在消化内科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病房;细节护理模式;自我护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消化道类疾病的患病率急剧增长,消化内科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临床护理的质量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基于上述情况,细节护理模式顺应而生。细节护理模式对临床工作进行了革新,要求临床护理人员需按照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操作,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主动服务转变为微笑服务,进而发展到亲情服务,使患者在和谐、舒适的氛围中调养身息[1]。在本文中,笔者对消化内科病房护理中细节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2月,消化内科接诊的52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52例患者中,男患者有28位,女患者有24位,患者年龄范围为21~64岁,平均年龄42.5岁。全体患者入院后,经常规检测,均被确诊为消化类疾病,其中疾病类型为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有31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13位,消化道良性肿瘤的患者有6位,其他2位。52例患者婚姻状况:未婚的患者有24位,已婚的患者有21位,离异的患者有6位,丧偶的患者有1例。52例患者学历情况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患者有15位,学历为大专的患者有14位,学历为高中/中专的患者有12位,学历为初中的患者有8位,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患者有3位。52例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合作医疗的患者有32位,医保的患者有13位,自费的患者有7位[2]。按照护理参数情况,将全体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病患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内科治疗与常规护理,主要是提醒患者尽量少量多餐,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具有辛辣刺激性气味的食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严格的细节护理[3]。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分析细节护理的应用价值。
1.3观察指标
①使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检测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护理行为,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责任感以及自我护理技能这三方面着手;②使用VAS,获取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2周与护理后4周的疼痛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AS 9. 0 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 s) 表示,P < 0. 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自我护理行为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经细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责任感以及自我护理技能情况明显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2疼痛评分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2周与护理后4周,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5]。
3 讨论
作为我院的主要科室之一,消化内科近年来接诊患者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对消化道内科病房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使患者愿意主动配合,参与治疗,能有效提高预后质量,提升患者自我保护能力,达到早日康复,缩短病程的目的。
细节护理模式对临床工作带来了革新,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增进医患友好关系的发展,拓展医院服务领域,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在笔者看来,医护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需注意端正态度,从主动服务转变为微笑服务,进而发展到亲情服务,使患者在和谐、舒适的氛围中调养身息。另外,医护人员应对细节服务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将细节服务培养成一种习惯,能够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推行临床护士责任包干制工作模式,采取分组层级管理模式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管理,能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率。同时,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病房内设置意见箱,广泛征求患者与家属的意见,进一步实现对护理服务的改良。
经过本文研究最终发现,消化内科病房护理中细节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增进医患关系友好发展,使患者充分享受人性化服务,提高预后质量,对患者康复治疗有着积极影响。综上所述,细节护理模式具备于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颖华,王萍.消化内科病房护理中细节护理模式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5):7529-7530.
[2]邓爱华.呼吸消化内科病房护患纠纷常见原因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0):140-141.
[3]张素梅.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病房的应用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2013(5):382.
[4]黎军.综合排班模式在消化内科病房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1):96-97.
[5]彭冬梅,卢小红,杨静华等.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5):62-64.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评价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7 年 5月 -2018 年 3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1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计算机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 55 例患者,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细节管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两组健康宣教、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比较,参照组均显著低于试验组,组间差异明显( P< 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和全面使用推广。
【关键词】内科护理管理;应用效果;细节管理
神经内科是临床重要科室之一,其收治的多为慢性疾病者,治愈难度大,且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并发症,预后效果不佳,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与临床治疗同样重要。细节护理管理将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作为目标,在不断分析和完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做好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1]。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10 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将护理效果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5 月 -2016 年 3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1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男 59 例,女 51 例,患者年龄 52-76岁,平均年龄(67.3±3.5)岁。其中脑出血 36 例,脑梗死 42 例,柱基地动脉供血不足 19 例,其他神經内科疾病 13 例,按照计算机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 55 例患者。将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进行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加强疾病知识指导,做好饮食管理和病情观察,强化心理支持,嘱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出院前进行有关宣教指导等。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细节管理,主要护理内容:①技术方面的细节管理:针对神经内科常用技术如输液、留置胃管等,做好细节管理十分有必要。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由于其无法自主进行或不能进行呛咳,所以需要留置胃管。护理人员在进行鼻饲饮食时也要强调细节。鉴于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病症都不尽相同,饮食计划必须量身定做,制定个性化菜谱,增强营养,流质饮食必须保证配制比例,做好鼻饲管护理,以免发生呛咳或误吸现象。考虑到神经内科的患者血管条件比较差,耐受性不高,血管损伤情况比较常见。为有效保护血管,需要保证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进行反复穿刺。细节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穿刺技能,通过经常进行综合测试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责任意识。
②心理方面的细节管理:细节管理非常重视心理干预,住院期间,神经内科患者都存在一定的紧张不安、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而这对疾病治疗和预后均会造成不利影响。鉴于此,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必读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评定,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状态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宽慰与指导,充分了解患者的内心所想,给予其支持与鼓舞,通过列举本院治疗效果良好的病例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可能的满足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③药物方面的细节管理:神经内科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因为一些老年患者记忆不好,常出现不明确药物剂量的情况。所以,护理人员还必须做好用药细节管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护理效果,主要包括健康宣教、护理技术、护理态度等,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定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效果和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得到的全部数据全部借助 SPSS22.0 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 x±s)进行表示,其组间比较则行 t检验,P< 0.05 表示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健康宣教评分为( 92.5±16.6)分,护理技术评分为(95.3±19.5)分,护理态度评分为( 96.9±18.5)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2±13.2)分;参照组健康宣教评分为(81.3±15.5)分,护理技术评分为( 81.7±17.6)分,护理态度评分为( 81.3±16.4)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 86.4±14.2)分,组间比较,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属于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内科疾病,神经功能与患者机体健康存在密切关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做好科学系统的护理指导十分有必要,其对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细节管理是近年来临床新推广使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亦是现代护理管理服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位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管理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以往的临床护理工作只看重疾病的管理与康复,但现代管理观念已经逐渐转变成“以患者为核心”。所以,临床护理管理模式也在逐渐趋近这种新观念。细节管理对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具有重要价值,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减少不良事件、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实施细节管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有所提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对日常护理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护理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本组研究之中,试验组健康宣教、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05)。由此充分说明,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国梅 .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J].北方药学,2013,50(8):172-172,173.
[2]林丽芳,周雪连 .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2995-2996.
[3]张春英,卢燕华 .细节管理对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效果观察 [J].当代医学,2014,52(26):114-115.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对呼吸内科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54例。研究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常规组行基础护理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2.59%显著高于常规组75.93%,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93.44±5.25)分显著高于常规组(80.30±4.60)分,研究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3.70%、护理缺陷率9.26%、护理投诉率3.70%均低于常规组22.22%、24.07%、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缺陷、护理风险以及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WANG Zhaoxia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Zaozhuang Mining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 Zaozhuang 277101, China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Respiratory medicine; Hospitalized patients
護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处理经验,总结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更好地避免风险因素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1-2]。目前,临床上呼吸内科患者的住院数量逐渐增加,通常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呼吸内科患者的患病情况较为严重、发病十分急促,容易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发生护理风险[3]。近几年来,临床上通过提供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4-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54例。其中,研究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22~70岁,平均(45.4±3.2)岁;病程4.5个月~18.5年,平均(7.48±1.72)年;常规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24~74岁,平均(46.2±3.7)岁;病程5个月~19.5年,平均(7.72±1.83)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基础资料以及病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研究组行护理风险管理:①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医院机构需要定期开展有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指导,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专业性和熟练度,并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风险因素的洞察力和处理力。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诉求,进而获取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信任,详细告知患者有关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和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更加利于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避免患者由于焦虑或者不安的心理情绪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法律意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处理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并按照相关规定和管理要求严格操作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而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②制定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呼吸内科患者通常为中老年人群,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制定有关跌倒、烫伤以及坠床等风险事件的评估表格,进而准确评估风险事件的分级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宣传,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和护理依从性。
常规组行基础护理管理。基础护理内容为:提供心理指导、健康教育宣传以及相关常识的详细讲解,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以及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对症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分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等,总分为100分:①十分满意:分数>80分;②比较满意:分数60~80分;③不满意:分数<60分。护理满意度=比较满意+十分满意。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过程中的缺陷例数/总研究例数×100%。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例数/总研究例数×100%。护理投诉发生率=护理过程中的投诉例数/总研究例数×100%。采用护理质量评分量表[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9%,显著高于常规组7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3.44±5.25)分,显著高于常规组(80.30±4.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33,P<0.05)。
2.3 两组护理风险、护理缺陷以及护理投诉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70%、护理缺陷发生率9.26%、护理投诉发生率3.70%,均低于常规组22.22%、24.07%、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呼吸内科作为临床上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慢性疾病的占据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患者住院时间长、护理过程过于复杂,将会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7-9]。由于呼吸内科患者通常为中老年人,具有病程变化快、患病严重等临床特点,进而导致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因素,如护理人员、患者疾病以及医院环境等因素,均将会引发护理风险的发生[10-12]。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会存在直接或者间接造成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因素,可能发生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抢救、操作以及处理等环节。这就要求在提供护理服务的過程中,加强对于潜在风险的总结和分析,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时刻检测可能存在于护理工作之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防范措施,通过改善护理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法律意识、制定管理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以及完善管理措施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因素的发生[13,14]。
经过研究和讨论所得,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9%,显著高于常规组75.93%,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3.44±5.25)分显著高于常规组(80.30±4.60)分,研究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70%、护理缺陷率9.26%、护理投诉率3.70%均低于常规组22.22%、24.07%、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因素对于患者的不利影响,具有多变性和长期性的临床特点,护理人员需要在开展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服务,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通过提供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性和熟练度,改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学者研究显示,通过对98例呼吸内科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发生率为5.10%,护理满意度为92.86%,与汪才侠等[15]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综上所述,通过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降低护理缺陷、护理风险以及护理投诉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娟.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4):109-110.
[2] 苏琳珠,王招娣.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質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2):112-115.
[3] 芦苇.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13.
[4] 罗碧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0):245-246.
[5] 史秀春.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68-169.
[6] 张志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0):6321.
[7] 邹素红,熊海水.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12):84-86.
[8] 陈素云.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5(5):21-22.
[9] 和青森.呼吸内科护理工作融入安全细节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9):154-155,158.
[10] 孙川,刘爽,刘彬.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0):158-160.
[11] 张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223-224.
[12] 张素兰.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80-81.
[13] 沈小丽,邱国琴,陆华东,等.循证护理用于自体DC/CIK细胞维持治疗晚期肺腺癌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6):122-125.
[14] 聂红雨.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3):197.
[15] 汪才侠,胡方成.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6):118-120.
(收稿日期:2017-04-05)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施以常规管理(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管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各类型安全隐患发生率(8.10%)明显低于对照组(45.94%),且患者满意度(94.59%)显著优于对照组(67.5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效果,有效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神经内科
通常情况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病情多处于危重状态,且进展快,抢救风险高,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为了保证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伤害风险发生率,故护理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潜在伤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并制定必要措施来进行预防管理[1]。为了深入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42例,女性有32,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在(60.54±5.34)岁之间;疾病类型:21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自发性气胸,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肺血栓,21例支气管哮喘,2例其他。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管理(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1)患者。做好护理工作,行动不便者增设床栏,确保床头物品整齐,定期维修病床,保证医院地面干燥,避免出现滑倒等风险;(2)药物。不同药品应作不同标记,领药、输液给药时执行双人核对法,避免用药错误;(3)疾病。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掌握其心理状况与病情进展,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按摩患者受压部位,协助擦拭其身体,做好体位等护理;(4)环境。营造和谐的病房环境,确保光线充足、通风透气,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执行探视制度,预防交叉感染;(5)护士。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增强沟通技巧与理论知识及法律常识;(6)其他风险应急措施。定期开展演练,预防出现自然性及人为性突发事件。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后患者是否存在医患纠纷级烫伤,压疮、摔伤等安全隐患;(2)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主要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及满意与不满意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状况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后,实验组压疮1例(2.70%),摔伤、烫伤等意外受伤1例(2.70%),医患纠纷1例(2.70%),隐患发生率为8.10%;对照组压疮8例(21.62%),意外受伤4例(10.81%),医患纠纷5例(13.51%),隐患发生率为45.94%。实验组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经调查发现,实验组非常满意21例(56.76%),较满意8例(21.62%),满意6例(16.21%),不满意2例(5.41%),总满意度为94.59%;对照组非常满意13例(35.14%),较满意7例(18.92%),满意5例(13.51%),不满意12例(32.43%),总满意度为67.57%。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诸多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维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有关调查发现,近年来,医院风险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医患矛盾逐渐加深,尤其是神经内科风险事件呈增多趋势[12]。与其他一般科室比较,内科具有复杂性與高风险性,故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属于一种管理程序,具有全面性,可对潜在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级与处理,能减少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医院与患者经济损失。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重视护理风险识别[3],采用风险管理理念,贯彻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推行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护理差错与护理投诉发生率,促使患者满意度达至95%左右,从而保证护理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各类型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病房中能有效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诸多风险因素影响护理质量,管理者经对风险进行鉴定与评估,获取适当管理方法,基于全体护士支持与积极参与下,顺利完成风险管理过程,可确保患者与护士安全[4]。现阶段,神经内科护士应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故护理风险管理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婴.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3,32(12):41-42
[2]陈海芸.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2,08(14):2652-2653
[3]陈彩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30):274-276.
[4]吴燕玲.脑卒中单元护理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23(10):98-100.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