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专业:XXXXX年级:XXXX级姓名:XX

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人不能脱离世界,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上,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能使我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法,办事想事既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又敢想敢闯具有创新意识。这对我今后一生的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的。

其次是人生观的问题。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首先都要学会做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越多办坏事的能量也可能越大。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了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然后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能使我正确从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理解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价值观念的更新同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相一致。

最后是思维方法的问题。恩格斯说过:“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变为塞满知识的仓库,而是要有一个善于获取知识、运动知识、更新知识的头脑。学习这门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学习这门课,使我学会了唯物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对我们在今后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马克思著作分为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政论性著作、时事评论以及往来书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他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中共铜仁市委党校 铜仁社主义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制定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长期指导着中国的宗教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工作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涵

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狭义上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及发

[1]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从广义上看,就是泛指“作为一个[2]不断发展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它既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还包括列宁主义的宗教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等。

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宗教问题的政策原则在于:其一,明确划清

[3]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的界限,既要“必须善于同宗教做斗争”,同[4]时与“宗教偏见作斗争”要“必须特别慎重”,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其二,宗教对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事:第一,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第二,消

1 灭宗教特权,实行教会与国家、与学校相分离的制度;第三,反对用行政手段强行禁止宗教甚至消灭宗教的“左”倾错误;第四,要加强对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其三,要注意争取团结进步的宗教界人士。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社会经济、政治层面对宗教进行分析,对宗教的政治性、批判性和否定性的态度比较明显,也影响到对宗教社会作用的认识。他们把宗教看作是一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虽然他们都对宗教在阶级社会的作用进行过分析,指出宗教对社会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重性作用,但大多重点阐述了宗教的消极作用,认为宗教对社会的消极作用要大于积极作用,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宗教作用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在列宁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基本上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列宁发展的这些原则,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认识和革命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出现过不少失误,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留给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继续进行探索和思考的任务。

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正确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观点,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科学总结在宗教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经验,吸收和借鉴了以往一切积极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中国宗教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政策原则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创新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一)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是人民内部的思想信仰,突破了仅仅把宗教定位在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改变了长期以来视宗教为麻醉人民的鸦片的认识。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5]这是把佛教视为文化,甚至是优良文化。毛泽东关于宗教是文化的观点,我们认为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观。

(二)中国宗教“五性”或“三性”特点。“五性”即中国宗教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的特征,“三性”是“五性”的进一步概括,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突出表现为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有三个要点:第一,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将会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我国社会,虽然基本消除了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但是宗教存在的其他社会根源、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还会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第二,宗教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宗教常常与现实的国际斗争和冲突相交织,是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两重性作用。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作用,还会受到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和国际上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

3 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矛盾。因此,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另一方面要抑制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同时,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可以肯定,但不能夸大。

(四)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一,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要遵循合法守法的原则。第三,在不妨碍信教群众的信仰,不伤害他们的宗教感情的前提下,坚持对所有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工作。

(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六)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教会事务管理上,由中国信徒独立自主自办,不受境外势力的利用和支配。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已经成为我国宗教界办教的基本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一,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第三,

4 宗教活动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第四,宗教自身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出发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调整,适应社会,要充分发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积极、进步的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洋行清真寺与宗教界人士座谈时强调,“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宗教界人士素质,确保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他希望广大宗教界人士继续发扬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反对宗教极端思想,通过科学解经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理解宗教教义,让大家都能安安心心发展经济、改善生活。”[6]

(八)将宗教工作纳入统一战线的范围,提出了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作为处理同宗教界爱国人士相互关系的原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九)强调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十)正确看待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信仰上的不同,在信仰上要互相尊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国际国内的大局出发观察、认识宗教,调动和发挥宗教界的积极性,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广阔视野,也生动地体现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 5 原理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中国宗教工作的丰富经验以及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三者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加以认真总结的理论产物,是宗教学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一系列认识和观点为宗教学说的理性思考树立了典范,为学术创新和繁荣创造了氛围和条件,有助于推动宗教自身的良性的、健康的发展,为制定合乎国情、教情的宗教政策和合乎宗教特性的、规范的宗教行政管理工作法规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对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2 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做好信教群众工作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统领做好宗教工作,全面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通过科学解经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理解宗教教义,稳步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确立正信、抵制极端,安安心心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确保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才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涉及如何看待信教群众、做好信教群众工作问题。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

6 群众路线,把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密切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7]

2.1高度关注和正确看待信教群众

(一)高度关注信教群众。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社会现象。宗教的生存和发展,以大量群众信奉为前提。信教群众不仅是宗教的载体,更是主体,是宗教中最活跃、最具现实意义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围绕有神论与无神论、宗教的本质与作用、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宗教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讨论,对全面深入了解宗教问题、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

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纽带联系着的广大群众,作为一种现实社会力量,任何政治家都不能轻视,更不能无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决定了宗教由“居庙堂之高”向“处江湖之远”的转变,也就是所谓世俗化的过程。但宗教无论是仍然处于政治中心,还是更多地进入私人领域,争取广大信教群众的支持,始终是各个国家政府和政党所要面对和处理的重大政治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宗教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重要著作中,有大量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也很重视宗教问题,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共产党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宗教问题呢?就是因为宗教影响着许许多多的群众。我们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既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

7 心拥护。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信教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但绝对数量不算小。正因为有大量群众信仰各种宗教,我们必须重视宗教问题,这是开展宗教工作的主要根据。所以说,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离开这一点来谈论宗教工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宗教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界人士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是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宗教界人士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信教群众的精神生活影响很大。通过宗教界人士联系信教群众,是我们做信教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我们不能仅止于此,还需要直接联系信教群众,直接做信教群众的工作。

(二)正确看待信教群众。如何看待信教群众,是一个理论上已经解决、实践中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因为这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前提。

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依靠力量,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群众的内涵、结构和范围会发生变化。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群众,在社会地位、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多样性的统一。

从宗教信仰角度看,群众是由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组成的。信教群众首先是群众,这是基本属性,是质的规定性。同时要看到,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存在差异,但与二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这是比较次要的差异。如果把这种差异看得过重,甚至不适当地进行夸大,就会造成群众之间的对立,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上去。事实证明,在有没有“天堂”这类问题上,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讨论。但这种不同看法并不妨碍人们共同建设“人间天堂”、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团结一心,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努力奋斗,他们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2.2 争取团结信教群众,做好信教群众工作

(一)争取团结信教群众。做信教群众工作,要确定合适的目标取向。几十年来的宗教工作实践证明,如果不从理论上厘清这个问题,就容易在实践上造成混乱、出现摇摆。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无神论,同时坚持用科学的、历史的态度看待宗教,避免简单化。宗教植根于经济社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历史根源、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一部分人还会信仰宗教,这一点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团结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将不断提升,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也会更加客观和理性。

我们既要在群众中坚持不懈地开展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两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做到并行不悖。思想工作只能用引导、启发、说服的方法,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对待信教群众,尤其要把握政策、注意方法,不要简单地要求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不然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毛泽东同志早年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对此就有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农民协会把菩萨砸了,农民对此反对,敌人攻击共产党 “欺神灭道”,并借机破坏农民运动。毛泽东同志说,“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他认为,对于农民信菩萨这类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这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宗教工作的行动指南,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是宗教工作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有关宗教工作的表述,都体现了党章的精神。因此,通过制定和执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调动他们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宗教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

10 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我们既要维护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又要关注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差异性,正确处理信教群众的特殊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

(三)切实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不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就不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当然也就很难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依法制止一切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言行。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让信教群众能够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努力增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团结,在不信教群众占多数的地方,特别注意保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信教群众占多数的地方,特别注意保护不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形成二者彼此尊重、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信教群众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之在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

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形成广泛共识,并身体力行。提高信教群众的法治观念,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教法与国法的关系,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在法律政策范围内参加宗教活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自觉抵制各种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宗教领域正常秩序。

(五)重视信教群众的宗教引领。支持宗教界开展宗教思想建设,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内容,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阐释,

11 使之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引导信教群众坚持正信正行,践行宗教中和好、慈悲、宽容、中道等伦理准则,倡导宗教和谐理念,积极防止宗教狂热,高度警惕宗教极端思想,坚决抑制邪教影响。

(六)调动和保护信教群众的积极性。六十多年来,广大信教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默默奉献。不管是信教群众还是不信教群众,只要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社会做出了有益贡献,就应得到肯定和鼓励。如果信教群众做出的贡献得不到相应评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青海玉树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模范个人,包括了藏传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清真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极大鼓舞了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只要我们真诚对待信教群众,就一定能够发挥广大信教群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 旗帜鲜明的反对和遏制宗教极端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不是宗教,不属于某个民族,是人类的公敌,也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公敌。

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制造暴恐,绝不是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但也与民族、宗教问题有些关联。我们要悉心体察民族、宗教、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从世界史看,宗教往往使一个民族具有某种凝聚力,而民族又往往使某种宗教具有生命力。民族借助宗教张扬其个性,宗教利用民族扩大其影响。当一种宗教被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

12 时,会出现特殊的两重作用:一方面强化某个民族的凝聚力,成为民族的神圣的旗帜;一方面强化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它性,容易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当宗教极端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量。

近期,在昆明、乌鲁木齐、阿克苏,相继发生极少数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制造的暴恐事件。暴恐分子竟然打着“宗教”的旗号如此恶毒、残暴、凶狠地反人类、反社会、反宗教,他们凶狠砍杀的无辜群众,骤然破坏社会的和谐安宁,冒充、亵渎、糟蹋了宗教。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就是“和平”。《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宗教极端主义根本就不是宗教,但它偏要打着宗教的旗号冒充宗教。这种现象,世界比比皆是。2000年《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千年和平大会宣言》指出:“我们的世界被暴力、灾难、战争和各种毁灭行为所破坏,而这些行为常常被说成以宗教的名义’。”我们要动员和号召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特别是穆斯林,“以宗教的名义”勇敢地站出来和各民族兄弟加强团结、并肩战斗,洗刷这种泼在宗教头上的污水,旗帜鲜明反对宗教极端主义。

总之,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努力保持和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13 参考文献

[1]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25. [2]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38.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5]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6]人民日报,2014年6月3日 [7]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6日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面的各种经典理论,使我对马克思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前些天我终于在学校图书馆把《马克思传》看完了,现在对马克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崇拜他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卡尔.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在爱情当中 ,虽然也有过波折,但最终还是幸福的和燕妮幸福的走到了一起。虽然马克思个人为自己的事业奉献其一生,但这些成功也离不开他的亲人,尤其是他的妻子的鞭策和支持。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不善于理财, 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

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 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 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这些也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凡夫俗子,只要树立远大抱负,不懈追求,我们一样可以成为伟人!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当年周恩来的目标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是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马克思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天才,那么什么是天才呢。天才就是勤奋。马克斯也不例外。他非常勤奋,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如果白天被打扰了,他就在夜里工作,很多时候几乎通宵达旦,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事休息。等到稍微恢复了,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他对工作的 热情值得我们学习。广泛涉猎为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素材。《资本论》一出版就轰动世界。当我们抱怨什么都得不到,说成功太难的时候,不妨静心想想这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付出太少。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勤奋的人。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让我们回到最初,从认识马克思其人开始。

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也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既不能将马克思神化,更不能将其低俗化,马克思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凡人,但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却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环境,我们就必须了解马克思其人。

二、要正确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异常丰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认真学习它们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让我们更加坚定“三个自信”。

三 习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曾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些重要论述应该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看了《信仰的力量优秀共产党员访谈》,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采访中的优秀共产党员既有饱经风霜的老党员,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既有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科教功臣,也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震撼与感动,使我的心灵得到一次重大洗礼。

作为青年学生,我要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传承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断奉献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我们美好未来奉献更多力量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2011 20012 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BK0L03A22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卷教师:学号: 104177427姓名:孙慜得分: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论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

意义。

论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及其关键

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

(3)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

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4)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它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

制定的基础。

论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3)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尽量地剥削工人,而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生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原因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工程。

(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5)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而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社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所以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6)除了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也构想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扬言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历史性的飞跃。过程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又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使我们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作为一名医学生,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学习并提高医学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手段。在认真学习理论课所讲解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平时的实验课,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医学所能解决的医学问题的实际,在当前科学条件下认识、分析和解决在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专业:XXXXX年级:XXXX级姓名:XX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