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莫须有先生传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莫须有先生传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 、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印发“作者简介”、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学习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作者简介”资料了解作者,完成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的学习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形似字注音组词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明:机灵聪明

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行:道德和品行

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学生解词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含义,并学会区分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1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1)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2)外貌特征

睛:看得不很清楚;

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想:不很细密

(3)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4)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顺序时注意表示时间性的关键词)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

2 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也可适当点拨。)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在上面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并回答)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答案不必拘泥,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修辞方法的学习

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

明确;

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

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

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教师适当补充)

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

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修辞的作用,并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3、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3)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

3 通大师”。

四、总结

1、学生总结

(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

2、教师总结

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

五、作业

目标检测,并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

附:

一、作者资料

莫须有先生传范文

莫须有先生传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