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k考试最优秀作文范文
mhk考试最优秀作文范文第1篇
幸福的那一天
人生就像烧水,平平淡淡的,但也有沸腾的那一刹那,也就是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刻。
有一次,我偶然拿起相册翻了翻,那里面有无数张我小时候的照片,它记载着我成长的轨迹。好多照片都不记得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拍摄的了。只有一张我记忆最深刻。看!我个子矮矮的,胸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头发在风中飘动,旁边的绿树红花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校园的校徽在我的身后显得格外醒目。
记得那一天,我从幼儿园毕业,第一次背着书包迈入小学的校门。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那么陌生、那么新奇。大大的操场、高高的教学楼、童话楼、科艺宫、绿绿的树、红红的花这里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在这
里我遇到可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啊!这一切多么美好啊!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它!开学典礼开始了。先是
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热烈欢迎我们,并为我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然后是五星红旗在我们的注目中,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此时的我感到无比自豪!
mhk考试最优秀作文范文第2篇
MHK的三级考试目前主要有以下两项用途:一是作为高等学校在招生考试中评价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考生汉语成绩的依据;二是作为高等学校评价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结业成绩的依据。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并在MHK阅读考试这一部分获得高分, 不是短时间内做得到的。依笔者的学习体会和教学经验, 诚认为非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苦功夫不可。
1 提高猜字能力, 逐步扩大词汇量
在整个汉语学习过程中, 词汇量的大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 鼓励学生利用上下文进行猜测, 有意识培养学生猜词能力, 培养学生不依赖字典的习惯。阅读短文时, 切莫逐字逐句地进行释义, 不要在遇到遗忘的词或个别较难理解的句子时就停下来, 这不利于把握整个文章的脉络。这时, 教师告诉学生要沉着, 冷静, 细心思考。若这些生词基本上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既使我们不知它的确切含义, 仍可较为准确地理解原文, 这样完全可以跳过去不予理会。但若是对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 那么阅读时, 应切记一点:不要试图弄清文章中每一个词的确切含义, 否则既影响速度, 又影响理解。至于这些生词, 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信息词以及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理解以求获得生词的真正含义。猜测生词的另一种方法是, 根据构词法推测。遇到生词后, 可从构词法角度分析判断生词。现在常用的三千多个汉字中, 90%左右是形声字。掌握形声字的规律, 对于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将有帮助。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例如:形旁表示意义, 即事物大致的类别;声旁表示读音。例如“发源”一词, 其中“源”字的形旁是“氵”, 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和水有关;声旁“原”, 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比如“资助”一词, 我们知道“贝”在古代是钱, 因此, 以“贝”为形旁的字常和钱有关, 如“贵”、“贱”等, 因此“资助”也就是“用钱帮助”的意思。在阅读过程中, 碰到无法猜到的词, 可以暂时避开, 等全部材料读完后, 也许会茅塞顿开, 这样也省了不少的时间, 千万不要在猜不出的词前“留连往返”、“驻足不前”。在扩大词汇量的时候, 必须有所侧重。汉语词汇中最常用的要数动词以及动词词组, 其次是形容词, 副词, 这些词应该先记, 重点记。还有常用名词也要记。
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清楚地说明了反复记忆非常重要, 生活中也不泛这样的实例。比如, 我们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公车上、马路上等见过成千上万的人, 为什么认识和记住的只有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同事?原因一是只见过一面, 以后没再谋面;二是见面的时候根本没在意。要是你丢失重要物品, 焦急万分, 有人拾得, 当面奉还, 虽只见面一次, 也终身难忘。记词语也是如此, 一是要多见面;二是见面时多注意结构和特点。
2 熟悉阅读材料和考点
2.1 阅读理解部分的题量约占整套题的1/3, 阅读速度为150~190字/分钟
这部分试题的阅读材料选自各种报纸、杂志、书籍, 内容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科技常识、人物活动、地里活动等许多领域。
2.2 考点
(1) 拼音:即是否熟悉汉语拼音方案, 是否能正确的辨认词语读音。具体的包括汉语常用的多音字、易混的声母韵母、声调的误读、声调的错误标注。
(2) 词汇:涉及到近义词辨析、关联词语选择、根据上下文选择词语、词语搭配, 常见的习惯用语、成语、歇后语的使用等。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积累和一些相关语法知识的运用。
(3) 归纳:在阅读中要领会作者的态度、情感、立场、语气, 理解是归纳文章主题、主旨的前提。考生主要把握带有作者某种思想倾向的词语和句子。此类题中还考查阅读材料中隐含的一些内容。
3 注意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实际上是除了听力之外其他语言能力的综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驾驭语法和词汇的能力, 因此,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当然也要注意训练的方法。
3.1 扩大学生阅读面, 先易后难
阅读理解试题, 其内容广泛, 有难有易, 题材不一, 因此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扩大阅读面, 熟悉各种类型的文章。比如:散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这些文章中的难句要一句句地看, 即读到句号为止, 分出主语、谓语、宾语及其他成分, 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于长句, 难句要仔细分析,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成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原文。
3.2 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先慢后快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 培养其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3.2.1 先看问题法
在读文章前可以先读问题, 再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 容易集中, 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 (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 效果最好, 对深层理解的题目, 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 进行概括和总结, 分析所提供选项, 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方法对于难以读懂的议论文很有效。还可以帮助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大概明白文章的思路和内容, 既节省时间, 又有效果。
3.2.2 对意思含糊的段落的处理法
由于词的意思不明, 而造成段落的意思模糊不清, 这是阅读中常遇到的。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反复阅读。一般地说, 多次阅读的过程是逐渐加深理解的过程。往往开头难但看了几遍之后, 就能逐步明白其意义了。有些难懂的句子, 根据上下文, 仍可以猜出它的意思。一篇短文, 如果我们能看懂75%以上的意思容许有25%左右的误差, 这是正常的现象。
3.2.3 判断推理法
汉语阅读中, 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 而是要求阅读者根据字面意思, 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 以及文章的逻辑关系, 揣测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做这类题目时, 要严格依据作者所陈述的细节、事实以及作者的措词, 找出能够表露作者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的词语, 然后利用自己已获得的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运用此法时, 同学们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 立足已知, 推断未知。学生在答题的时候, 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选项中, 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项, 这类题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选择比较、去伪存真, 做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 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3.3 多做试题, 熟能生巧
阅读能力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多读来提高, 而阅读理解的应试能力也只有通过多做试题才能迅速提高。在做练习的时候应当做正式考试一样, 带着问题找原因, 对于那些与试题无关的句子也要设法弄懂意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对或猜对试题, 否则不懂的永远不懂, 造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 在做过的试题印象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复习几次,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也是经过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研究证明了的。否则, 所做过的试题将忘得一干二净, 一切又要从头做起。
3.4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保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要求平时多朗读, 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 以培养语感。另外, 向学生指出阅读中容易出现的如轻声朗读、手指划读、心读、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习惯, 这些习惯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某个句子上, 从而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 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 进行连贯性理解。逐渐地培养他们离开自己的手指和笔, 用眼睛扫读文章的习惯,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养成阅读时只移动视线的习惯, 培养学生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的视读能力。
总之, 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M H K阅读理解能力及其应试技巧是一项艰苦而枯燥的工程, 但贵在坚持, 功到自然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断扩大词汇量, 熟练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再加上我们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M H K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摘要:阅读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针对新疆高校预科教学对象的特点, 针对MHK考试中的阅读理解, 指出通过一些阅读技巧来提高分数, 并列举一些有用的阅读技巧。
关键词:MHK,阅读理解,应试技巧
参考文献
[1] 鞠文艳, 鲁新民.从HSK到MHK汉语水平考试在新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21~26.
[2] 李大东, 张洁.MHK (三级) 的效度调查研究[J].汉语教学, 2006 (3) :74~80.
mhk考试最优秀作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