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
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第1篇
在开始我们奏唱了国歌,进行了中国公民宣誓,之后观看了习近平和彭丽媛访问英国的视频,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间、彭丽媛穿的衣服是什么款式的、一共奏了几次国歌、英国女王的名字叫什么、府邸叫什么等问题。后我们学唱了《长城谣》,听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母爱的,另一个是关于父爱的。最后我们欣赏了彭丽媛的经典歌曲。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同”的社会,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此说来“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对全天下的父母。这时,“孝”便成了一种责任,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责任。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所以,“孝敬老人”便成了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条道德准则。可见,在那时的中国,人们就将“孝”作为“忠”的前提,正所谓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同时给予一个国家,一位君主时,孝,便是忠;而当一个人为百姓祈福,为苍生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便又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忠。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难道其父母还要受穷苦不成?故这便又是孝。就是这样,“忠孝”一词就被流传下来。有人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其实,当忠孝一词流传开来的时候,我们就已说不清什么是纯粹的“忠”,纯粹的“孝”。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所以在关爱父母的不仅物质上还要给予精神上的抚慰。
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第2篇
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吸引全院干部职工和市民群众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经院党委研究,决定在全院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特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市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力推进“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好人推荐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基本形式,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弘扬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引导市民群众省身修德、自我提升,从而形成“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实现公民道德素质的大提升,为文明南昌建设奠定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
长:葛晓珍
副组长:程晓曙、辛小海
成
员:张邱琴、徐小媛、于
斌、曾丽春、余
凤、
曹家庆、罗司亮、李光汉、熊爱珍、糜亚乒、方义君、黄筱琴、陈
捷、宋
莉、翁泽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办。 主
任:张邱琴 联络员:敖检根
三、工作目标
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职工“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以“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规定环节。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大力宣讲道德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和崇高品质,研究制定关爱帮扶道德先进人物的措施办法,在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切实给予帮助扶持,努力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
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把促进转化作为建设“道德讲堂”的首要目的,将先进的道德理念内化为群体意识,在行
为上由“他律”转向“自律”,引导职工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质。
营造“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把对重点群、重点领域的教育引导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使群众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
四、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
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
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五、主要方式
通过“道德讲堂”进医院,进行学习、宣讲和开展活动,使全院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有明显提升,广大干部职工能够按照公民道德基本准则和医疗卫生职业道德的要求规范行为,自觉遵守,进而提升文明素质,营造社会环境的文明氛围。
六、活动要求
(一)要以“自身素养强、道德再挂高、文化修养好”为标准,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社会化宣讲队伍。宣讲员主要由聘请专门宣讲员、先进模范人物、身边的有道德的普通群众组成。
(二)采取“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的形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设计多样化宣讲形式,扩大活动辐射面,使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
(三)本着“就近就便、类型齐全、覆盖合理、有序推进”的原则,综合利用各类己有阵地,以整合和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讲堂”活动。
七、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12年6月前)
医院制定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实施方案,对医院“道德讲堂”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二)实施阶段(2012年6 月- 9月)
将“道德讲堂”活动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及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医院工作实际,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
(三)总结自查阶段(2012年10月12月)
总结“道德讲堂”好的做法,规整“道德讲堂”活动资料,医院将把“道德讲堂”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终考评和总结。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道德讲堂”的重要意义,按照区文明办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带头参加“道德讲堂”建设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二)扎实推进实施。要加大对“道德讲堂”的宣传力度,让干部职工和市民群众明确建设“道德讲堂”的现实意义、工作目标,要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模式的要求,精心设计具有自身特色、易于开展的活动载体,吸引大家广泛参加。要组织医院的先进典型,发掘医院内部的凡人善举,鼓励和引导大家讲自己、讲他人、讲身边的道德故事。
(三)注重工作实效。要从实际出发,将“道德讲堂”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医德医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依托各类阵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崇德尚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第3篇
B;教会我在成长中,如何走过沟沟坎坎 A:是您领我们认识世界
B:天寒地冻时,将我双手放如怀中温暖 A:如果说,我是风筝 B:您就是拉动风筝的线 A:如果说,我是一条船 B:您就是灯塔是港湾 A:柔柔如水 B:轻轻如烟 A:深沉如海 B:恩重如山
合:这就是父母的爱,这就是父母的情 AB: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变桑田 AB:但父母的爱,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下午,欢迎大家走进河南省工业学校“道德讲堂”。我是主持人
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分享身边好人的道德感悟。让我们一起聆听道德故事,沐浴道德洗礼,品悟道德力量,让心灵在道德讲堂进化,让好心在道德讲堂滋长 本次道德讲堂的主题是:“孝敬父母,心存感恩”今天我们的道德讲堂有自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向“德”鞠躬、一堂一善事八个环节。 下面,我们进入自省环节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是你把我带到这个世界,给了我全部的爱。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里,你为妈妈送上你的祝福了么?你记得父母的生日么?你知道父母的喜好么?你为父母做过哪些事?
我们成长的一点一滴都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我国有关孝敬父母的故事和文章就很多,下面,有请15城规5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一段文章
此文出自《弟子规》写的是我们对待父母应事事、时时孝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
接下来,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陈斌强,用一条布带带给我们感动。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倾其所有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了错误,能原谅我们的人,还是父母。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地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有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汶川地震中的最美妈妈,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艰难的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
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血管用热血哺育怀中的婴儿。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正如陈斌强老师所说的,孝敬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陈老师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真是社会的良药,深深地让我们感动。
其实,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类似陈老师的感人事迹,下面请听老师的讲述。 谢谢精彩的讲述。
观看了陈斌强带着妈妈去上班的感人视频,听了老师的讲述,相信老师和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现在请大家分享你的感悟。 主持人访谈。
说到都很好,谢谢几位。孝心可贵,亲情无价。我们的“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讲述的是我们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那么你今后你会怎么做呢?
现在,我们进入本次讲堂的下一个环节“送一份吉祥”。
摆在大家面前有一张书签,请大家通过上述的环节活动,写下自己对父母最想说的一句话,回家送给爸爸妈妈。 (写书签)
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第4篇
大家好,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经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四大发明引领时代潮流。都江堰的神奇至今使人赞叹不已。郑和的船队领先世界700年,踏平了南洋。
中国自古就不缺少“工匠基因”,执着有精益求精。可是近代的中国,一度沦落到百年屈傉之中,工业凋零,工匠无依,传承断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奋起直追,在“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涌现出一大批追求越,忘我奉献的模范人物。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工匠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实现了制造业的飞跃,考试就像李克强总理所讲的,虽然我们是制造大国,但我们生产不出圆珠笔比尖的圆珠。这样的遗憾我们诉之于口,痛彻心扉。
为什么我们的嫦娥能奔月,为什么我们的蛟龙能潜海,为什么我的天宫能巡弋空天,却造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那是因为周东红只有一个,顾两丝年渐古稀,郭玉全徒弟太少,大国工匠,凤毛鳞角。
作为普通劳动者,我们要向大国工匠学习,学习他们的独当一面,精益求精,执着创新的精神,热爱我们的专业,敬畏自己的职业,专注学习,故练技能,踏踏实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第5篇
XX央视第七期朗读者观后感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一季比一季低,倒是时不时的有一些文化类清流综艺节目博得了更多的眼球。
受众品味早已开始改变,一贯的套路开始得不到人心,国内的综艺节目究竟该怎么办?这创新的道路道阻且长啊!
综艺节目这么多,质量却良莠不齐,看的人真是心累。何不这个时候反思一下自身呢?读信、诗词,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文化类清流综艺就是很好的证明
XX央视第七期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XX年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XX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
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XX央视第七期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读出的是态度,更是一种能量。
电信学院徐卓教授,自从开始学会用“读”这种方式来理解文字开始,就爱上了朗读。当年,他读毛泽东诗词,读方志敏,直到现在,对他而言,朗读“已经成为了习惯”。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他用朗读来传授知识,用朗读来抒发真情,“艺术与科学不分家”这句话在徐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天,他朗读了五年前创作的长诗“我的77/78”,表达他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高考生如今的感恩之情。他说:“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第四十周年,我将这首诗献给1977年、1978年参加全国高考的1160万考生和录取的67万大学生。”徐老师还组建了一支朗读队,号召同事和学生们一起朗读。
文试61的王艺璇是交大通讯社的成员,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平时她用文字传递正能量,这次她希望用声音来传递。她选取了《爬满心墙的蔷薇》一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所有为自己提供面对困难的勇气的人表达感谢,“正是他们让我有直面挫折和未来的勇气。”
朗读亭的队伍里,有很多小朗读者到场,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该校教职工和校友,机械学院张亮亮老师和能动学院张海霞老师都带着孩子走进朗读亭。他们谈到书声交大不仅是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走上朗读的舞台,用文字传达感情和价值,更多的是借助朗读让孩子在尚不识字的时候就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当两个孩子在现场用稚嫩的声音背出了《春晓》等时,春季的交大校园分外明媚。
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第6篇
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
前几日有幸到兰州参加了全国名师经典课堂展示专场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杭州、北京、广州共四位名师讲授的现场教学以及点评,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这几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受益匪浅,现针对这兰州之行谈谈自己的体会。
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特级教师,聆听了特级教师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还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展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这次会议中我认识了温柔且充满书香气息的吴琼老师;风格朴素,课堂扎实的张龙老师;以及“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蒋军晶老师,他们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堂,而且精彩的讲座也解除了我们很多的疑惑。
蒋军晶老师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与别人大不相同,难怪很多人说他是教学“奇才”,这堂课他把重点放在感受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设计”上,他利用同类文章的阅读拓展等手段,将铺垫、悬念、意外这些文学概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扎根”,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小说阅读的乐趣。
蒋军晶老师摒弃了繁琐、臃肿的设计,条分缕析的讲解,引导学生扎扎实实从文本入手,还课堂给学生,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惊弓之鸟》这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文章了,小时候学过,参加工作后教过。但今天听了武琼老师的课让我对这篇文章和教师的作用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
武琼老师来到会场,我本以为她会马上打开电脑安装课件,但是她没有,
甚至连书都没有拿出来,只有学生的手中拿着课文资料。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特级教师,不用书和课件,两手空空来上课吗?
一、没有课件,也能上出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而这种功底,取决于一个老师对于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本以为武老师只是抓重点段的处理,让学生理解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打下来的真正原因。没想到,武老师又巧妙的回到文中,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用法及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处理太精妙。最后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来体会更羸是一个有名射箭能手,这时经过一节课的研读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为什么称更羸为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正是由于他能够观察、发现及判断才能有所成就。
二、在理解课文中,适时地把本课要求会写地词语进行了教学:武老师的语文课并不像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把词语和文章割裂开学习,第一课时先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来分析课文,已成为一个模式。在武老师的课上让我们看到了在理解文章时同样能够把字词讲得有滋有味,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字词的书写及理解。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注重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本课老师反复训练学生“因果”句式的表述,相信今后孩子们在语言表达上一定会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四、教育机智,令人佩服:当老师让学生读一读更羸说了几句话来说明射下大雁的原因时,学生们意见不统一,有的说4句,有的说5句。而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叫起几个学生来读,读到最后第5个学生没句子可读了。让学生认识到分号不是一句话,表示话还没有说完,和逗号的作用类似。反思自己平时教学,一定会直接告诉学生。看看武老师,多么巧妙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五、课堂上哲学思想的渗透,潜移默化:当老师讲到更羸把大雁射下时,
学生发现了句子之间的联系时,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们,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让我们看到了课堂上的哲学思想在闪光。
《两个地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难以让学生理解,而在汪秀梅老师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张龙老师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很强,抓住文章的写作主线、情感线索,并进行了很有效的设计。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以及“喂鸥、唤鸥、谈鸥”这三个场景是我关注到了,但这种层叠往复的依据主线理解没有想到。从“意想不到”出发,到了解老人与海鸥是如何相伴的,到升华这种感情,再次受到情感的震撼。其中多次穿插朗读重要的段落,起到了督促理解的作用。张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了两次小练笔,及时写出了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听了语文名师们的课堂,我感到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我们任重道远。同时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
名师讲堂观后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