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色教育范文
美国特色教育范文第1篇
现代美国的法律教育独具特色,没有一般意义的法律本科生,建立了不同于世界各国的法律教育体系。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色:秉承实用主义精神,遵循职业教育理念,在学制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深入探索美国法律教育的独特性,能为我国法律教育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多样
美国法学教育的承办权并不掌握在联邦政府的手中,教育部门无权过问,更多的管理责任落在美国律师协会及各州律师协会的手中。因此各个律师协会根据所在州、所在法学院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设置标准。与此同时,美国慈善事业的发达,导致私人办学非常繁荣。各个法学院为了录取到优质的学生,也为了募集更多的慈善资金,在法学教育的学制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采取了自主的形式,因此也就形成了美国法律教学多样化的局面。
学制多样 美国的法学教育为本科教育后教育,大体而言有三种类型可供选择:J.D.,LL.M.和J.S.D.。J.D.需要申请者拥有大学本科学位,通过法学院入学考试即可。J.D.属于美国正统的法律教育,通过J.D.之后,即可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大多美国学生选择此种学制。而LL.M.通常是在取得J.D.之后再攻读。LL.M.大抵需要九个月来完成,LL.M.除了个别侧重一般理论外,更多的侧重学生对某专业领域的了解。因此,在美国的法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开设不同的LL.M.课程非常多见。J.S.D.的学位是以学术研究为前提的,没有完成博士论文且通过口试是不可以毕业的。申请就读J.S.D.需要提交研究计划,但对于是否进行课程学分学习,各个学校要求不一。美国本土学生和留学生都可以选择就读,就读期间没有严格的年限要求。因为J.S.D.强化了对论文写作的要求,学校在审查学生的入学申请时更具有自主性,学校会视教授是否有指导意愿及委员会审查等决定是否许可申请者入学。从实践操作来看,美国高校审查似乎不倾向直接录取没有在美国就读LL.M.学位的留学生。但对于本国学生而言,则没有任何类似的要求。
课程多样 美国没有统一的法学课程设置标准,各个法学院秉承理论服务实践的原则,在设置核心基础必修课程之外,根据法律职业发展的需要,在配套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在第一年完成宪法、刑法、合同法、侵权法、诉讼法、法律写作等课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更深更细的课程或者程度更高的专题讲座。
教学方式灵活 在美国的法律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上课方式更侧重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其教学不仅仅在于教授法律规则,而在于传授律师的思考方式——如何运用案例、如何操作案例、如何把案件变成可以辩论的内容、如何站在不同当事人的立场上考虑案件。因此,除了大班上课外,课程的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分组讨论、小组专题等方式更为多见。任课老师很少照本宣科地讲教材,更注重如何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指出争论焦点,不断地追问、反问甚至是换个角度问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高度启发式的职业训练。
实用
实用主义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美国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以实践来展示法律的生命。故此,在教学中更强调生活中的法律,培养学生了解和运用现有法律制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 1871年哈佛法学院的院长兰德尔提出凸显法律原则、法律理念的上诉法院的判决才是普通法的真正权威,这些判决应被编做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案例应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教学法来取代讲解式教学。自此这种教学法在各个法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展开。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发给学生。学生们需要在课前阅读这些案件,并分析和整理案件的事实、争论的焦点、法院的判决及其理由。在课堂上,老师像个苏格拉底式的引导者,不需要讲解,而要提出各种实验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自行理解案例中隐藏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分析和评价其中涉及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规范。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洞察法律问题如何发生,以及律师、法庭及立法机关如何设法解决的能力,通过个案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有关材料,不断地把法律原则与具体的事实相互结合,并预计社会改革或实际运用对法律原则的影响力。对于法学学生而言,鲜活的案例远比枯燥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具有吸引力。
组织诊所教学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法律原则的发展概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美国的诊所法律教学方式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模拟诊所,在专任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案件的各种角色,体验法律案件处理的整个流程,包括提供法律意见、撰写法律文件、提起诉讼;一种是真实诊所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实地处理法律问题,通过具体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
重视伦理素养 杰出的法律人不只是一个成功的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这种智慧超越法律知识和技巧,而是其基于道德理想而拥有的专业观念。惟其如此,才能得到尊重,才能够认清活动内在价值的意义,才能在法律职业活动中获得较多的快乐。而这些所谓智慧或者基于理想而拥有的专业观念即为:法律职业伦理。美国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法律职业伦理养成。美国律师协会指定在所有的法学院内,增设伦理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生接受法律职业及其成员之历史、目标、结构、义务、价值观的教育,包括《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的教育,并要求法学院在任课教师的遴选范围上,包括法院和律师协会的成员。从实践来看,美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状态,各个法学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包括贯穿性教学课程设置、单独的课程设置、诊所式教学、仿真实践教学等。为了让学生切实感悟法律伦理,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影像展示、合作课程、专家协同、讨论教学等多种方式综合开展。
新趋势
联合学位 传统的法学院课程更多侧重法律课程。其培养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是法律技能,而欠缺对其他行为科学或者社会科学能力的掌握。为了加强学科整合,使得毕业生具备更多层面的能力,美国的律师协会核准法学院设置联合双学位。就此,美国的法学院也非常乐意并积极着手与本校内的其他院系合作,推广联合双学位计划。迄今最为多见和广受欢迎的是法学与工商管理专业的联合双学位,但除此之外,还有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学位。
重视公益 美国律师协会规定,美国的法学院都有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而2012年纽约州的律师协会甚至规定自2015年起,法律毕业生必须完成50个小时的法律服务方可考取律师资格。自此,各法学院纷纷效仿,制定自己的法律公众服务标准和课程体系。如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明确规定,40个小时的法律公益服务是法学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上,除了专题讲座、社区服务外,学生还可以参加依托學院设立的公益法律中心所开设的法律援助项目完成课业。为了确保法律公益服务的质量,美国的法学院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工作时间等方面对于从事法律公众服务的学生做出严格的资格限制:第一,完成法学院第一年的法律基础课程;第二,参见严格的法律公益服务培训;第三,能够确保充足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的连续性。
美国特色教育范文第2篇
私立寄宿制中学和公立中学的基本数据对比(由美国寄宿制中学协会提供)
1) 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具有学术挑战性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91%;公立中学:50%;
2) 每周用于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私立中学17个小时;公立中学:8小时;
3) 认为同学素质高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75%;公立中学:49%;
4) 认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77%;公立中学:52%;
5) 在大学升学方面,对所在学校满意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87%;公立中学:39%;
6) 在中年阶段成为高管人员的比例:私立中学44%;公立中学:27%;
美国私立寄宿制中学的特点
1) 历史悠久,强调精英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多学校拥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有的学校历史更是长达三百年以上;
除了强调学习成绩之外,更注重学生在非学术方面(例如创新精神、领导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2) 小班教学,学生受到更加细致的照顾和培养;
平均每班人数在十二人,个别班级人数少到五人甚至更少;
3) 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和全面的发展;学校都开设大量的大学水平的专业课程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学习空间;在非学习领域开设大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4) 24小时的封闭式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寄宿制中学 的24小时监管式教育使父母更加放心;
5) 设施一流,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这是寄宿制中学引以为傲的一面,除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外,很多学校还有令人羡慕的体育和文化设施,例如室内体育馆、橄榄球场、网球场、音乐厅、艺术中心、图书馆等;
6) 提供升学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进入理想的大学;
学校都设有学生升学咨询部门,这里的老师都有很强的学术背景,他们对美国大学的申请服务程序、录取要求、申请入学技巧、SAT考试等了如指掌,他们和大学的招生部门长期合作关系密切,最大程度地保障学校毕业生进入他们联想的学校;
学期设置、学习科目、学习方法和课外活动
学期设置
美国中学于每年九月开课,至次年六月上旬结业,为期约三十六周,共分两个学期。每学年包括两个主要
假期(暑假和圣诞节假期)和两个小假期(感恩节假期和复活节假期)。 学习科目(9 – 12年级)
9年级 : 英语(I)、代数(I)、世界文明史、地球科学、外语、体育、计算机、一门选修科目
10年级 : 英语(语法与写作)、几何、生物、世界文化与地理、体育和一至两门选修科目
11年级 : 美国文学、代数(II)、化学、美国历史、人文学科、运动科学和两门选修科目
12年级 : 英国文学、数学、美国政府、经济学、物理、人文学科、运动科学和两门选修科目
选修课 :高等数学艺术、艺术史、计算机、当代历史、创造性写作、摄影、世界问题、音乐、音乐欣赏、出版与年鉴、戏剧、演讲、合唱、室内乐、
说明:上述课程设置信息来源于西南学院,仅供参考,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会有所不同。
学习方式
与我国中学实行的填鸭式教育不同,美国中学教育采用启发式教育。任何课程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发掘、编排资料、撰写报告。课堂上有很多发问、讨论的机会,这与国内的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内学生需要经历至少1个学期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步适应其教学方式。只要自我鞭策,不久便会上道。对于成绩优异或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美国中学都开设有大学学分课程(AP),进入大学后可获得学分的减免。
课外活动
美国私立寄宿制中学向来以丰富的课余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而著称,这与寄宿制学校一贯强调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运动(篮球、排球、曲棍球、网球、高尔夫、壁球、田径、体操等)、音乐(器乐、合唱)、艺术(美术、雕塑、油画等)、演讲与辩论、剧本(戏剧与表演)、刊物编辑、社区服务、野外拓展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潜力的深度挖掘,正是这些活动的普及,使得寄宿制中学的毕业生得到远远高于公立中学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率,尤其是像常春藤这样的名校的录取率,因为名校看中的是一个素质全面的毕业生而非书呆子类的学生。
美国中学的入学要求、费用和申请截止日期
入学要求:
1. 提供近两年的国内学校成绩;
2. 提供TOEFL或SSAT(美国中学入学考试)成绩或SLEP(中学英语测试)
成绩;
3. 提供一份个人陈述
4. 三封老师推荐信
费用:
学费:30,000 – 42,000美元/年(包括学费、食宿费和教材费)
其他费用:约3,000 – 9,000美元/年(包括保险费、语言补习课程费用、个人消费等)
申请截止日期:
大部分院校:每年的1月15日或2月1日
美国特色教育范文第3篇
2、斯托夫人 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的福奴运动和南北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林肯盛赞:“这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导致一场伟大战争的书。”
3、阿弗雷德马汉 代表作:《海军战略论》,又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年1783年》。提出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一定要控制海权,“海权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因素”。要控制海权,需具备六个方面的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人口、民族素质和政府机制。
4、杰克伦敦Jack London 代表作:《荒野的呼唤》又名《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马丁伊登》、《海狼》、《白牙》、《热爱生命》《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5、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于波士顿。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作品还行《代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五日节及其他诗》。
6、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苦行记》 、《竞选州长》 、《案中案》 、《卡县名蛙》 、《百万英镑》 、《三万元遗产》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等
7、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年5月1 日1999年12月12日)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先后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戏剧及长篇小说,其中以《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出事了》最为有名。
8、托妮莫里森(Toni Morrlson,1931~)美国黑人女作家。代表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 《秀拉》(Sula,1973)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 《柏油孩子》(Tar Baby,1981) 《宝贝儿》又称《宠儿》(Beloved,1987) 《爵士乐》(Jazz (1992) 《天堂》(Paradise,1999) 《爱》(Love,2003) 《恩惠》(A Mercy,2008)
9、莱曼弗兰克鲍姆(Lyman Frank Baum)(1856191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绿野仙踪》(又称《奥茨国的魔术师》)、《鹅妈妈的故事》《鹅爸爸的故事》。
10、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11、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 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12、西奥多赫曼阿尔伯特德莱赛(Theodore Herman Albert Dreiser, 1871年6月27日-1945年12月28日),是一位以探索充满磨难的现实生活着称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代表作《美国的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嘉莉妹妹》。
13、罗丝.欧尼尔于1874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代表作《丘比娃娃》。
14、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1804年7月4日1864年5月19日)19世纪美国小说家。 其代表作品《红字》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15、欧亨利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美国特色教育范文第4篇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研| 综合管理实践| 校园安全| 领导科学与艺术| 文化艺术
公文写作| 教育法规与政策|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公共管理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8-04-29 02:28:32 作 者:席红霞
来 源:中国知网
【摘要】:由于美国以整个高中阶段总成绩为主要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所以美国中小学生虽然学习任务较重,但他们并不感到负担沉重;我国要解决减负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也必须从考试制度改革着手。但由于不具备学习美国的条件,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但对高考命题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则不失为较为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制度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和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和地区通过多年实践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这一难题依然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及考试制度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我国基础教育中这一难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美国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
美国的中小学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门类非常多。如以中学为例,必修课中英语、数学、语文、自然科学应有尽有,选修课更是五花八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程涉及范围相当宽泛;课程难度也不断提高,如相对论等原属大学教学的内容也进入高中教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性课程的作业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此外不定期还要做一个“项目(PROJECT)”。所谓项目就是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做出一个能表达自己已掌握该项学习内容要素的项目,类似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除了知识性课程以外,美国中小学还专门开设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比如,从幼儿园到高中,普遍开设演讲课。学生准备一次演讲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确定演讲主题、撰写演讲稿、作模拟演讲等,30分钟的演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职业教育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小学和初中,教室里都摆放着供学习裁剪、缝纫的工具,学习文秘的打字机以及学习修理汽车的图片等;高中生还要到社区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按个人兴趣选择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毫无疑问,学生掌握任何一项职业技术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反复的练习和大量的实践是拿不到合格证书的。如果从学习负担来说,学生既要学习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应当说负担是相当重的。但这些举措却能在美国中小学自觉而有效地实施。事实上,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
那么,美国的中小学为什么能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呢?这与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关。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阶段的总成绩,即各门课的平均成绩必须在B级以上。高中阶段每门课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占总分的50%;项目(PROJECT)考试占25%;段考和期考占25%。按照这一比例,学生的压力分散在平时作业和每一个项目之中,只要拿到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的高分,即使段考和期考成绩不理想也可保证总分在B级以上。学生没有期考的压力,更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学校就可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考查的重点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素质自然得以提高。每门课最后的分数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即多数学生需要参加一个叫SAT(ScholasticAptitude)学术能力测试的全国统考。是全美在不同地点按统一Test,SAT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考卷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总长3小时,内容为英语和数学两部分,答题以多项选择题为主,总分1600分。考生分数在1400分以上的,可选择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高校,并可申请奖学金。1200分以上的,可选择州立大学等四年制高等院校。而对于那些成绩平平、仅以社区学院为目标的学生来说,则可不参加此类考试,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先拿准学士学位,再继续攻读本科学位。在美国进名牌大学的竞争也十分激烈,SAT考试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由于在SAT考试的次数和成绩认定上较灵活,从而大大减轻了此类考试的压力。美国学生一进高中就可参加SAT考试,有多次机会,可按成绩最好的那次来申请大学。因此,学生考试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初中生也去参加SAT考试,目的是检验自己已有的水平,为高中参加SAT考试做准备。英语和数学本身就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上名牌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这样既可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名牌大学中去,又能督促学校加强英语和数学教育。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还有一个附加参考条件,即推荐信。这是美国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之一。比如,将来有志攻读医学博士的高中生,可以到医院或诊所去当一段时间的“小护士”或医务助理;想攻读企业管理成为企业家的高中生,可以去站一段时间的柜台或当推销员;想当科学家的高中生,可以去实验室刷瓶子,等等。这些不同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就会给这些高中生写推荐信,作为进大学的有力参考。为保证推荐的真实性,大学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有关情况全都记录在案。如果推荐结论出入较大,推荐者将失去大学的信任。因此,社会组织的绝大多数推荐者对推荐工作极其负责。社会实践与升大学,特别是与升名牌大学挂钩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为高中阶段更高一个层次的素质教育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以看出,美国升学考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一个层次的大学,主要看学生高中四年在校成绩,全国SAT统考成绩和专家推荐只作为参考条件。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高中教师最有发言权,所以高中成绩是最客观的。以高中成绩为主,辅之以其它条件。第二,像SAT这类测试,在美国一年要举办七次,学生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直到考到自己的满意的分数为止。再者,学生的成绩是由各高中学校自主确定,这样的招考制度,把更大的自主权放到了学校和学生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从而办出学校的特色。第三,高中教育既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学生不会因此而感到负担沉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四,在美国上大学是宽进严出、中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即使进到高质量的学校最终还是拿不到毕业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源的整体素质和中学教育质量。
二、将中学教育的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对照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和中小学教育的内在关系,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推行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制度。国家一年一度组织的考试,为保证考试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更好地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考试内容只能以客观题为主,而客观题所能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命题难度来说,限时闭卷的统一书面考试,即使是主观题,也只是容易考查学生的知识,而较难考查学生的素质。我们先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中有哪些与素质教育不适应之处。其一,高考试卷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仅以高考语文卷中的古诗词填空为例,卷面内容无法考查学生是大量背诵了名篇佳作呢,还是仅仅背会了其中的几首;是对古典诗词浅尝辄止呢,还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能自己动手写诗填词。其二,高考试卷考查的是学习的共性,评分是以标准答案为基准的。仍以语文科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很显然,高考试卷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个性化内心体验,在这一点上,高考试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脱节。正因为我们的教学和考试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因此导致学生厌学恨学现象非常普遍。其三,高考试卷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评卷老师反映,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假话、空话连篇。限于高考批卷的条件,无法一一核实学生在作文中写的是否为真话,所以也就难以正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看出,高考试卷的内容与素质教育是不协调的,“一考定终身”毫无疑问把中小学生的学习导向了以知识为中心。
但是学生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学习取向,学生的背后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期望是学生金榜题名,而唯有以知识为中心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升学率几乎是学校质量唯一评价标准的条件下,中小学校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的强大压力,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很显然,“一考定终身”的结果必然是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推向极端,形成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从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多元化的评价尺度以及多途并行的入学渠道等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来看,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根本上变革升学考试制度,把考试权下放到高中。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用人机制还是唯学历论,社会条件制约着升学考试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不可能取消全国统考。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想彻底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正像社会发展中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一样,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发展中上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而且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美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一个适龄青年只要愿意就可上大学。二是社会用人标准已从唯学历论转变到唯能力论。一个人即使没有学历,但只要素质高、能力强,在美国照样有用武之地。所以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通过适当的途径来缓解矛盾,降低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切实际和过高的期望值只能带来更大的失望。
为推行素质教育,各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一部分所谓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解决以知识取向为中心的问题,只流于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结果必然是加重学生负担。由于素质教育不到位是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取向带来的,所以解决问题还得抓住高考改革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革逐步把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在对中美两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美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实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完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各大学的办学水平、特色也各不相同。根据中国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在全国统一高考检查学生学力的基础上,各大学可根据需要采用笔试、面试、小论文、操演、才艺展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第二次学力考试。并可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论证,来确定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次学力考试方式,如通过何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学习生活态度等等,从而选拔出符合专业性向、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不仅如此,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建立,出现了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选拔进入大学的考试、保送生考试、专升本考试、初中毕业生录入大专的“五年一贯制”考试和招收“实践生”的考试等,这都对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方法乃至内容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第二,建立多元结构的评价体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目前的考试体制,不单单是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分数与能力、素质不一致的问题,诸如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处理问题、人才培养上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等方面的矛盾问题等,也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理发挥高校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的自主权,建立结构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招生考试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下,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各大学可在组织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的考试的基础上,对入学者的学力做进一步甄别,并把两次考试的成绩合理结构,作为录取大学新生的依据。这样既能改变统一高考闭卷比重过大、答案唯一僵硬、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弊端,完善大学入学考试体系,发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职能,保证大学招到想要的学生,又能使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得以发展,为有专长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上述高考制度和高考评价体系如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现实,能真正发挥现实意义上的理性导向作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就有可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发生如我们所愿的相应的变化,如此,素质教育就不会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
转自:中国知网
附件: * 说明:请点击以上附件标题或图标进行下载。
网站介绍 | 嘉宾到访 | 网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站点地图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美国特色教育范文第5篇
儿童早期教育专业研究如何教育从婴儿期到八岁的儿童,你将通过实习,系统学习如何照顾儿童,幼儿园学前教育,学前班教育等等。
2. 是否适合你
你是否喜欢以下内容:喜欢和儿童在一起,并观察他们成长和改变,社区和托儿所的自愿服务,做游戏,手工艺,木偶戏,团体运动,有创造性,喜欢做辅导工作。
你是否擅长以下内容:主动倾听,照顾别人,作指导,沟通,批判性思维,理解儿童的想法和感受,动手能力,耐性,体力好。
3. 典型课程设置
Child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Curriculum methods in ear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children’s literature Music methods Arts and the child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la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behavior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ssues or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Inclusion methods for special-needs students 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方法
Diversity of learners’ methods Early childhood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4. 概述
很多大学要求早教专业学生要有一个广泛的学识,因此会安排类似于文理学院的基础教育课程,比如人文科学,数学,生物和物理,社会学,历史,健康,体育,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你可能会被和要求辅修或者研究上述某一个具体学科,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学生的四分之三的本科教学课程将由基础教育课程组成。 在专业课课程里,将学习早教的历史,教学哲学以及儿童的成长和发育,学习如何计划,实践和评估适合于儿童的教学计划。
很多大学都会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时,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班级里的实习。
教学方式通常为课堂教学,小组互动项目,讨论,演示以及个人陈述。你还会通过远程学习来观摩一些视频教学和专家演讲。
各大学的早教专业可能会强调不同的教学哲学,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哲学,有些大学会则重于一种教学哲学,比如班克街或者是蒙特梭里教学法。
其他相关专业:
Elementary education 初等教育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特殊教育 Teacher assistanc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沟通紊乱学 Sociology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Behavioral sciences Psychology Social work
Child development Child care management 5. 早期儿童教育专业职业导向和就业前景:
助教,学前班教师,幼儿园教师,儿童教育管理者,家庭服务协调员。 公立学校的助教工作以及教师的辅助人员通常需要有大专学历,他们会负责较小的儿童或者年长一些但有残疾的儿童。中心主任通常会有研究生学历,虽然不是必须的。
美国教师数量一直是短缺的,早期儿童教育教师也不例外,虽然相比之下短缺情况没有那么严重。南部和西部的几个州由于儿童数量的增加对于早期儿童教师需求比较大。就业前景在城市和偏远乡村将持续看好。对于那些愿意搬家,并持有多个教育证书(如早期教育证书,特殊教育证书或者ESL证书等)的教师来说,就业前景和优势会更明显。
美国特色教育范文第6篇
2014年7月,由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过程哲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格雷斯兰德大学、克莱蒙特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着“过程哲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五十多篇,有三十多位学者做了大会报告。学者们就过程哲学的德育观、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实践、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程哲学比较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下面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过程哲学的德育观
过程哲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20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新哲学。过程哲学是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基础,作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宇宙观,过程思想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教育等领域影响日益扩大。近年来,过程哲学与教育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鲍勃·麦斯里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伦理认识,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伦理观点。道德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更有同情心。共情(Compassion同情)是传统智慧的核心概念,应置于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不是为了让受教者适应一个无情的世界,而是培养道德主体赋予世界以更多同情心和爱心的能力。道德教育要求人们将共情从自我、家庭、社区扩大至陌生人甚至敌人。只有让受教育者有共情能力,才能解决“我们怎么做人”、“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做人”、“我们希望构建怎样的社会”这三个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凯文·克拉克博士则从自我概念出发论述了共情的生成过程。他强调自我概念的生成、更新性质。“自我”是一个旧我不断抛弃,新我不断生成的过程,万物均在联系之中,自我离不开他我。认知则是对外在世界的情感吸纳的过程,认知从情感开始,对德育教育的启发就是自我不断学习并与他我感同身受的共情过程。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王治河教授从过程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论证了过程教育的道德属性。他认为,过程哲学强调尊重他者的价值,是一种欣赏差异、尊重他者的教育。他者,既包括他人,也包括大自然。尊他教育要求对己对他、对人对物一视同仁,尊他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对人不会贡高我慢,对物则不至于狂妄地视自然为征服对象,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尊他教育有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
过程教育所传递的其他价值观念也揭示了其德育本质。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密切相关。陈伟功博士认为,道德知识是“知识的知识”,即如何运用知识的知识,德育的目的是教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教育的主题不是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对更高的价值的感受能力。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常常感受伟大崇高等更高的价值。这种培养不能仅靠讲解、论证等方式,更重要的是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即受教育者自己的经验感知,这种感知不能由教育者代劳。
上海社会科学院孙抱弘研究员认为,过程论的主要立场可简明地概括为:强调主体性、关注主体间性、突出动态生成——过程性。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德育,必须将德育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过程转变为对话式、平等交流的教学过程。只有在独立思考、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教学过程中,人的独立人格和共同体意识才可能形成,共生共荣、互利双赢的意识与行为才可能生成,人的素质才有可能从生存竞争层面上升到伦理合作层面,一个个具有这些现代素质的良好人才有可能养成,一个良性有序运行的良好和谐社会才可能出现。
二、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实践及比较研究
道德教育必然要具体化为道德教育实践。会议围绕当代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天津师范大学王秀阁教授认为,首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是有机教育,其首要原则是“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后现代有机教育将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视为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将后现代有机教育的观点应用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厘清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有助于教育者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在教育工作中切实做到与教育对象人格平等,以教育对象为本;此外,也有助于教育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自觉发挥正向作用。其次,和谐教育是后现代有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指的是多样化的协调,是共赢。和谐教育反对你输我赢的“竞争教育”,反对二元对立的“排他教育”,强调现实中的矛盾双方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和谐教育也反对以“个人为中心”的绝对自由主义教育,反对个人绝对自由,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再次,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是整合教育。整合教育的实质是强调全面教育,反对碎化教育即片面教育。从内容来看,整合教育强调身心教育相统一;强调传授知识与启迪智慧、倡导自由和遵守纪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
杨仁忠教授认为,从过程哲学来看,中国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具有过程思维方法的特征,过程哲学与儒家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过程哲学所具有的过程性、自组织性、自我生成性、关系性、关联性、整体性、综合性等思维特征,都能够在中国儒家道德教育方法论体系中或明或暗的找到。这说明了以怀特海、柯布过程哲学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在理论上和道义上不是狭隘的、孤立无援的,而是有着思想文化的同盟者——东方智慧和中国哲学;同时,它也表明以中国儒家哲学为核心内容的东方智慧具有跨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限制的理论影响力,它能够为人类社会解决当前危机与困境提供有益的思想营养,能够为人类共建未来的美好生活提供一种超越现代主义思维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民卿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养成路径及其当代价值作了系统分析。金民卿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格完善和道德养成,注重至高目标与现实路径相统一,标准规约与自律慎独相统一,环境熏陶与虚心涵泳相统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德养成路径。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把形而上的至善追求和形而下的务实理性有机统一起来,内圣与外王结合、形上与形下统一、理想与务实兼顾的文化特点,在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方式上,形成了至高目标与具体步骤相结合的特色路径。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养成路径上非常注重标准力量,强调榜样作用,提出了圣贤标准、君子人格、大丈夫风范等,把尧舜禹汤文周孔等作为圣贤君子的榜样供人们恭敬效仿。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成长环境的选择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涵养润育功夫,注重潜移默化,强调润物无声。
哈尔滨工程大学陈坤教授认为,过程哲学的核心命题是过程,过程具有动态变化性、内外关联性、主体创造性。以此反思中国传统德育可以发现:第一,传统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道德感的传递;第二,传统德育注重群像式的描述,掩盖了个体的差异;第三,传统德育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缺乏对道德过程性的尊重。通过对传统德育问题的反思,陈坤教授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注意把握三个层次:即道德意识的唤醒、道德理解的建构、道德自觉的生成,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才能更具成效。
天津大学孙兰英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国文化由典型的封建宗法文化转向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封建教育由只重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开始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现代教育转变。第二次,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中国由近代步入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旧民主主义教育开始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第三次,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向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正统的学院式教育开始向又红又专、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式教育转变。孙兰英教授认为,教育理念的变革图新是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的;社会在不断前进,教育也要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中新生。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的教育要适应培养新时期既具有高科技知识,又具有高尚情操、道德素养的接班人的需要,必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实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变暖、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危机、森林资源锐减、物种灭绝加速等一系列具有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关注。美国格雷斯兰德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鲍勃·麦斯里教授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问题上,中国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将全面改变世界面貌。尽管中美两国学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但通过沟通交流,就能对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起一定作用。中美两国学者围绕生态文明与思想品德教育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大卫·格里芬(David R.Griffin)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拯救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南大学刘魁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经典《周易》倡导的“天地之大德”的盛德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盛德价值观是指奉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生灵昌盛、生命永续为最高价值与最高道德的一种宇宙观与价值观,是对《周易》强调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万物化生”、生命永续的一种概括。盛德价值观所倡导的过程主义、重生主义、自然主义、道德主义思想对于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元伦理、多方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程哲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东北林业大学陈文斌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与哲学观点的指导。过程哲学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观把自然环境、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生命共同体、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实在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利益,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这种强调过程、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思想破除了传统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提供了生态伦理学基础。
天津理工大学杨明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时代赋予思想品德教育以新的内容。生态文明教育除了教授传统品德教育观之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从过程哲学的观点来看生态文明教育,要突出以下几点:第一,在思维方式上,突出生态学思维,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将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对自然要尊重和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第三,在价值观上,摒弃那种只承认自然只具有工具价值的外在价值观,要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即自然之中的万物以它自身为尺度,具有存在的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程哲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程哲学的比较问题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杨富斌教授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和怀特海的哲学思想作了详细比较。杨富斌教授认为,马克思和怀特海的哲学都是对当代科学的哲学反思,都坚持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之上的过程和有机思想。从本体论来看,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坚持以过程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与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有诸多契合之处。尽管怀特海侧重探讨的是有机宇宙论,马克思侧重研究的是社会有机体论,但两者都强调现实存在的关系性、有机性和动态性,强调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是发展的终极动因,都强调现实事物的“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生成”。从认识论上看,马克思和怀特海都坚持从主体出发去认识世界,把现实存在、客观对象、客观事物看作能动的、处于生成和变化之中的主体,坚持在互为主—客体关系的意义上来看待人的认识的现实关系和过程,把认识主体和客体都看作是在认识过程中生成的,脱离了现实的认识过程便没有真正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从方法论上看,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最典型、最形象的概括是:“真正的发现方法宛如飞机的航行:它从特殊的观察基地起飞,继而在有想象力的普遍性的稀薄空气中飞行,最后降落在由理性的解释使之更为敏锐的新的观察基础之上。”杨富斌教授认为,怀特海的飞机航行方法坚持了方法论的过程性和发生学性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存在着一致性。
天津师范大学陈尚伟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都把现实的世界看成是关系和过程的集合体,秉持一种关系和过程的实在论,这样就使它们在很多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的“辩证哲学”,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机体哲学”,提供了一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世界观。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过程哲学作为一种“创造哲学”,提供了一种不断创新、永恒流变的世界观。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作为注重关系和过程的世界观,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的思维范式,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
责任编辑:宋 奇
美国特色教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