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第1篇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教官

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好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另外就是锚定现象。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

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

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第2篇

贾健鹏

写一些什么之前,想说这本书不好读。不好读,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是因为感觉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没有考虑过的内容,一下子汇集到眼前,新奇、渴望、挣扎等等一系列的情感迸发出来了,但不管怎么样,看了好一段时间也还是拼着自己的劲啃了个十之七八,懂得的恐怕还远远不足。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验,每个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诸多的问题、诸多的选择,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我们都会认为自己选择了最恰当且合理的那一个。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而又自私的,做出的选择都必然以自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收益如果换做货币来衡量,那就是我们的收入。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已经通俗化的理解,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和自由。

直到作为心理学家出身的卡尼曼从他之前的工作领域转向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他才从众多的心理学行为实验中发现,我们的选择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总是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大脑会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最后的选择结果竟然也会大相径庭。

为了区分我们有且仅有一个的大脑中的两种思维模式,卡尼曼把以经验、直觉行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有些时候还以移情的方式类比同样问题或者根据暗示点来决策。这些决策所体现的不加思考的快速,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

与系统1相对应的另一种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方式,被命名为系统2。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系统2虽然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

系统1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购物者,由于经验和阅历较少,总是试图快速的做出结论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感觉的影响;而系统2则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算计的男性商人。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事。而系统2,则需要通过计算来判断自己的构建的观点,得出基于“数字”的客观的结论。

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表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了。球和球拍一共1.1元,球拍比球贵1元,那么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0.1元,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当然,我没说这是绝对的,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包括我的朋友在内,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恰恰就是球是0.1元。但与此同时,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在大脑中开始构建一个函数形式的计算模式,于是我们知道了球拍实际上是1.05元,而球是0.05元。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也很清晰地介绍了我们已有的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

特别是,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受控于系统1,除非当你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开始着手考虑更为基础和通用的数据来证明系统1的时候,系统2才会缓缓的开机启动,最后给出它的判断。举个例子,老王非常腼腆,少言寡语,但是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们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他重视传统,做事情中规中矩,关注细节,对于数字特别敏感。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描述,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老王最有可能的职业是什么?农民?司机?售货员?会计?医生或者图书管理员?实际上,这段典型描述会启动系统1根据“相似性”“代表性”“典型性”等展开联想和启发。而如果,我们采用系统2来考虑的话,考虑这些职业中在社会人口的分布的基础概率,会得到比通过系统1的“相似性”推理得到的答案最为准确。

这两种思考模式也就是快思考与慢思考。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而慢思考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前者的直觉性往往比当事人感觉到的还要大,而且它也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虽然快思考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快思考,是当机立断的。快思考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理解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果关系的解释。换言之,快思考的构建意义在于让我们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比现实更整洁、简单、可预知、富有逻辑, 我们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

但是,我们的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的快与慢,实际上卡尼曼想带给大家的是有关决策的效用和价值,是分别由体验价值和决策价值所构成。正如非常饿的时候去点菜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因为在上到第5道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决策是一个错误。所以在决策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体验价值对与结果直接相关的决策价值的影响,尽可能地用机械的框架来程序化或者量化我们的决策。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第3篇

我从来都相信自己的一切选择都由有意识的自己决定,我们所犯下的一切错误也应当由有意识的自己来承担,这样的看法被许多人奉为真理,许多企业将之列入准则,但我们对其理解的本身却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思考,快与慢》打破了我信奉已久的准则。我虽然看过不少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的书籍,但是向《思考,快与慢》这般真正纯粹的剖析人的思考过程,形象化的呈现本应虚无缥缈的思考过程却尚未曾有,我们似乎很难想象我们大脑的思考过程竟然可以完美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卡尼曼带我们体验了一场思维的创新之旅,文字间无不能感受到大师级的辩证精神。

全书分为5个部分,一共38个章节。网上找到该书的思维导图(附下图)。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从一张愤怒的脸与一道乘法题切入,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1979年,阿莫斯和作者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第4篇

贾健鹏

写一些什么之前,想说这本书不好读。不好读,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是因为感觉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没有考虑过的内容,一下子汇集到眼前,新奇、渴望、挣扎等等一系列的情感迸发出来了,但不管怎么样,看了好一段时间也还是拼着自己的劲啃了个十之七八,懂得的恐怕还远远不足。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验,每个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诸多的问题、诸多的选择,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我们都会认为自己选择了最恰当且合理的那一个。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而又自私的,做出的选择都必然以自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收益如果换做货币来衡量,那就是我们的收入。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已经通俗化的理解,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和自由。

直到作为心理学家出身的卡尼曼从他之前的工作领域转向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他才从众多的心理学行为实验中发现,我们的选择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总是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大脑会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最后的选择结果竟然也会大相径庭。

为了区分我们有且仅有一个的大脑中的两种思维模式,卡尼曼把以经验、直觉行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有些时候还以移情的方式类比同样问题或者根据暗示点来决策。这些决策所体现的不加思考的快速,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

与系统1相对应的另一种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方式,被命名为系统2。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系统2虽然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

系统1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购物者,由于经验和阅历较少,总是试图快速的做出结论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感觉的影响;而系统2则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算计的男性商人。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事。而系统2,则需要通过计算来判断自己的构建的观点,得出基于“数字”的客观的结论。

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表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了。球和球拍一共1.1元,球拍比球贵1元,那么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0.1元,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当然,我没说这是绝对的,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包括我的朋友在内,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恰恰就是球是0.1元。但与此同时,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在大脑中开始构建一个函数形式的计算模式,于是我们知道了球拍实际上是1.05元,而球是0.05元。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也很清晰地介绍了我们已有的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

特别是,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受控于系统1,除非当你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开始着手考虑更为基础和通用的数据来证明系统1的时候,系统2才会缓缓的开机启动,最后给出它的判断。举个例子,老王非常腼腆,少言寡语,但是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们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他重视传统,做事情中规中矩,关注细节,对于数字特别敏感。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描述,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老王最有可能的职业是什么?农民?司机?售货员?会计?医生或者图书管理员?实际上,这段典型描述会启动系统1根据“相似性”“代表性”“典型性”等展开联想和启发。而如果,我们采用系统2来考虑的话,考虑这些职业中在社会人口的分布的基础概率,会得到比通过系统1的“相似性”推理得到的答案最为准确。

这两种思考模式也就是快思考与慢思考。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而慢思考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前者的直觉性往往比当事人感觉到的还要大,而且它也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虽然快思考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快思考,是当机立断的。快思考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理解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果关系的解释。换言之,快思考的构建意义在于让我们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比现实更整洁、简单、可预知、富有逻辑, 我们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

但是,我们的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的快与慢,实际上卡尼曼想带给大家的是有关决策的效用和价值,是分别由体验价值和决策价值所构成。正如非常饿的时候去点菜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因为在上到第5道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决策是一个错误。所以在决策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体验价值对与结果直接相关的决策价值的影响,尽可能地用机械的框架来程序化或者量化我们的决策。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第5篇

从前的日色过得慢,车、马、信件都慢。

湖南电视台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无意中在电视上看了一期,立刻就被吸引了,回去就追完了剩下的。当然,作为电视综艺,自然是有炒作夸张虚假之嫌,但是这档真人秀已经很能表现出当代都市人的心声。

即是综艺,势必都是邀请明星嘉宾,但是忽略这一点来看,真的是一幅农家生活的大写照。众人自食其力,吃的住的都是自己动手一点一点的构建起来的,经常是一天时间下来,全部都是在为一顿接下来的晚饭做准备,虽然节奏缓慢,但是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木心有一首诗《从前慢》,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从前的日色过得慢,车、马信件都慢”,我记得彼时初听到这句话之时,正是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之时,我正好泡好一杯热热的牛奶,疲惫的躺在床上看着床头一本小诗,机缘巧合的看见这句话,从此喜欢上了木心这个人。

想象中,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人,必定是一名心有莲花,清风徐来的女子,她会在春日,阳光正好的时候,携一把竹椅,二两好茶,闲坐庭前,于树荫婆娑间,茶香缭绕齿颊,留香于过路人的惊鸿一瞥;会在夏日,穿一袭长裙,举一把小伞,踏着蝉鸣,于一池莲花间,轻盈舞动;会在秋日黄昏,凝望满院落叶,无边落木,潇潇雨歇;会在寒冽隆冬,踏足于结冰的河面,冰清玉洁,及不上她的面容脱俗。

因为这种生活,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我总希望着,在这广袤的地球上的某个角落,能有一个人,先替我活出我想要活着的样子,先替我感受这份快乐。

于是就抱着这种期待去了解木心,原来他不是她,是木心先生而非木心小姐,准确的说,应该是木心老人而非木心先生。而且这位通达世事,练就了七窍玲珑心的老人已经于2011年仙逝于乌镇。这位文化大师生平经历堪称坎坷曲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遇三次软禁,也是受这份独特的不平经历的历练,才练就了他一双洞察人情的慧眼,使得他说出来的话,字字珠玑,句句戳人心窝子,不痛,却只暖得人直想流泪。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匆忙得只能盯着前路上的坎坷曲折,哪里有时间还能错头去看一看路边的那些风景,那些湖光山色,蜂飞蝶舞,草长莺歌都被我们再自然不过的忽视了。路上的行人,人人都步履匆匆,唯恐走慢了错过了前方的风景,却忘了自己身侧,身边的人和事,等到了临近终点的时候,才恍然惊觉自己这一生劳劳碌碌风风火火,辛辛苦苦历练,辜负无数良辰。

茫茫的人海,我们需要学会慢下来生活。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孩子向你祈求夸奖时的微笑和赞美,不要错过陪伴在他们身边见证者他们每一次跌倒爬起的过程,不要错过他们的每一次成功;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与妻子或者丈夫的每一次交心沟通,不要错过每一次共同的喜怒哀乐,一起面对,一起跨越;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陪伴父母的每一次时光,不要错过每一次牵住父母的手的机会,陪伴着他们直到时光慢慢变老;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陌生人的每一个善意微笑、路人的每一次举手施援

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跑到郊区农庄去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这样才叫做慢生活,当你面对着玲琅满目、类目繁多的电子书籍时,不要忘记纸质书特有的笔墨清香;当你面对着当下刮起的闪婚热潮时,不要忘记曾经的那些纯真质朴的爱情;当你看着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眼花缭乱目眩神离时,不要忘记幽幽山林,清涧泉水叮咚,鸟啭蝉鸣绿意满怀;当我们既能步伐急急迈步于人潮之中,又能伴着一杯茶一本书消磨掉一个清晨,携着一缕清风一首好词晒上半天太阳,怀着半壶好酒三五好友看着满天星光这就是对慢生活的最好的诠释与尊重。

慢生活,不是懒惰的代名词,慢是一种生活节奏,而懒却是一种人生态度。懒惰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慢下来,因为他们手里永远有积攒着做不完的事情,终其一生都将忙忙碌碌。懒是消极怠工,而慢则是积极向上的,事情慢慢做,总有做完的时候,更何况慢工出细活呢。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慢生活,是一种心态;慢生活,更是一种能力。

愿我们即可朝九晚五,也可浪迹天涯;

愿我们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勤勤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晨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钥匙精美的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第6篇

如果你想致富,但又不会问问题,也就说明你不会思考。

《思考致富》在指导个人取得成就方面,是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超越了金钱的衡量标准,教人实现经济独立与思想富有。

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思想富有”。我们不应该把致富当成我们成功的全部定义,如果这样,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不能否认,致富是人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是第一步并不是最后一步。在第一步与最后一步之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才能真正让人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沿途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我们见到的和我们没有见到

过的风景,感受更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说穿了成功就是一种人生经历,一种在经历中自己滋养自己的体验。

《思考致富》首先是一本教授做什么、如何做’的书籍。你在其中会发现自我定向、有序计划、自我暗示、智囊团的魔力,发现具有惊人启示作用的自我分析系统,发现出售个人服务的详细计划,发现伟人的经历所提供的丰富帮助。

书中有一个事例是很有意思的,巴恩斯要加入爱迪生的实验室,他只被获准在爱迪生的办公室里工作,而且工作的薪水非常微薄,但这更加刺激了他要成为爱迪生事业伙伴的欲望,最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心理学家这样评价这种人和这种毅力:“如果一个人真想做一件事,那他一定会做成。”巴恩斯已经准备去做爱迪生

的事业伙伴,而且他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他没有对自己说:“干这个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换个推销员的工作。”相反,他对自己说:“我到这儿来,就是要加入爱迪生的事业。我一定要实现这一意愿,即使让我用一生来追求,我也愿意。”

《思考致富》一书对于巴恩斯的这一行动做了这样的令人信服的评论:“如果一个人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并且矢志不渝地去追求,就会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

慢思考读后感范文第1篇《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