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莫言短篇小说中民间视角下乡土生活的乌托邦理想,极度的夸张、怪诞的人物与情节,世俗生活的粗言俚语等都是凸显着狂欢色彩的元素,这些怪诞现实主义的叙事话语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北方农村、农民的乡土生活,同时也以来自底层的民间话语消解了关于农村、农民的主流意识形态叙述。

关键词:莫言 短篇小说 叙事 狂欢

一、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范畴与莫言的乡土叙事元素

巴赫金诗学体系的独特性在于确立了一整套自成一体的诗学范畴。官方—民间、国王—小丑、精神—肉体、宫廷—广场等两两对应的概念,以及滑稽戏仿、怪诞、诙谐等,构成了其狂欢诗学的独特而重要的范畴。在这些独特的诗学范畴之下,一个与官方文化相对应的民间狂欢文化呼之而出。这种狂欢文化以及现代文学中深受其传统影响的狂欢化文学,其首要的精神特征就是民间性:民间视角,民间理想,民间追求。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文化是“在整个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了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①。与官方社会日常生活的等级森严、禁锢压抑相对应,民间狂欢的节日生活是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与官方日常生活的代表场所宫廷相对应,民间狂欢的节日生活集中于市井广场,在这里等级被消解,禁锢被打碎,民间的、节日的生活进入一种乌托邦理想的自由平等状态。“在这些吆喝里拉伯雷听到了全民欢聚于‘世界盛宴’的乌托邦的音调,听见了这些乌托邦的音调深深地潜入到生活的最深处,这是一种生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实际上已被认识的、有滋有味和充满广场喧闹的生活。”②节日生活是民间乌托邦理想的生动表现。与此相对应,官方等级金字塔顶的国王在民间狂欢广场上成为小丑,官方话语的严肃高雅在民间狂欢的广场上一变而为嬉笑怒骂,复古崇高的官方文学被民间狂欢化文学的怪诞现实主义所取代。民间狂欢文化及狂欢化文学以极度夸张的手法,以滑稽的戏仿、怪诞的人物与情节、吃喝拉撒性爱等世俗的生活及其粗言俚语,将官方文化的道貌岸然、崇高典雅消解于无形,将官方文化的等级体系予以颠覆,将官方宗教道德的虔敬威严由天国打入凡尘,从而表达出民间文化的强劲生命活力,体现出大众世俗生活的时代强音。

在当代中国文坛,莫言的创作以民间视角、民间话语著称。这些作品相当一部分以其故乡“高密东北乡”为叙事背景,题材主要是中国北方的乡土生活,甚至素材也主要来自莫言早年在家乡山东高密的经历、见闻以及他在此基础上对北方乡村生活的了解,因而,这些作品也主要反映中国北方的乡土生活。梳理这些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相当清晰的民间视角,感受到一种独特而鲜明的民间话语。通过这一民间视角与民间话语,他的作品栩栩如生地表现着北方乡土、乡亲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追求。而这种表现,如以巴赫金诗学观照,则常常充满狂欢化色彩。民间视角下乡土生活的乌托邦理想,极度的夸张、怪诞的人物与情节,世俗生活的吃喝拉撒、爱恨情仇、粗言俚语等凸显着狂欢色彩的元素,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鲜明而生动地呈现。这些看似怪诞离奇的人物及故事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北方农村、农民的乡土生活,同时也以独特的民间叙述视角,以及严酷的现实样貌,颠覆了官方意识形态话语对于现代中国北方农村的想象建构,以来自底层的民间话语消解了现代中国关于农村、农民的主流叙述话语。在他的狂欢化叙事话语下,强权、霸权、一言独尊的世界轰然坍塌,官方崇高、庄严、肃穆的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体系被解构。莫言创作中的狂欢元素在其众多作品中广泛存在。统计数据显示,自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至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写了62篇短篇小说、36部中篇小说、12部长篇小说。很显然,短篇小说也是莫言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多年来国内学人对其创作的狂欢化风格的阐述多集中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则几乎未见。其实,在巴赫金诗学视界下,莫言短篇小说同样表现出多方面的狂欢化色彩。莫言中长篇小说中所表现的一些民间乌托邦理想、怪诞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夸张诙谐的人物形象及其行为,以及民间视角和百姓俗语,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同样呈现着多元性的存在。显然,莫言的短篇小说同样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狂欢元素。

二、莫言短篇小说的狂欢化乡土叙事

(一)乡土叙事中的民间乌托邦 乌托邦性是巴赫金狂欢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巴赫金认为,乌托邦性是狂欢广场及其民间节日生活的重要特征。在这里一切都与官方日常生活截然不同,日常生活中附着于人身的等级定义被消解,所有人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亲密接触。“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③节日生活暂时中止了官方社会的秩序,成为民间大众向往的乌托邦理想世界。

莫言创作的故事背景与环境大多离不开他所熟悉的山东高密。他的许多短篇小说明晰地提到了自己的家乡,构成了“高密东北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鐵孩》中讲到高密火车站的地理位置,上端连接胶济铁路干线,下端插在高密东北乡那片方圆数十里的荒草甸子里。这叙述凸显了高密连接城市与乡土的特殊文化空间,乡土生活中同时存在着城市文明的冲击与乡村文化的固守,反映了绝大多数在这两种文化夹击下的中国农村现实及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一位目光敏锐的现代作家,他对家乡的凋敝困顿及乡亲的穷苦猥琐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众多作品中予以表现;而作为一位情感丰富的高密人,他在对故乡的描述中也常常流露出乌托邦式的理想化色彩。诚如丹纳所言,“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的乡土的痕迹。”④莫言笔下乡土里的田园风光,带有浓厚泥土气息的故事人情,既表达着他对家乡的怀恋与热爱,又显现了他作为民间话语的说者对人间乌托邦的向往。如他在短篇小说《老枪》中所述:

秋天发了大水,数万亩涝洼地如海洋,高粱在水中擎着暗红色头,一队队老鼠在高粱头上蹿跳着,如同灵活的飞鸟。收获高粱时,水齐到胸口,人们趟着水,用筏子把高粱穗子运出去,从天而降的红翅鲤鱼和黑脊草鱼在生着绿色气根的高粱秸秆间横冲直撞,翠绿鱼狗不时钻到水里去,又叼着银亮的小鱼从水里钻出来。⑤

在秋日里,家乡的自然万物都被人格化了,如高粱、老鼠、飞鸟、刚打上来的鱼……都被赋予了人的气息,自然万物与人之间没有了界限,都处在一种和平、自由的空间里,自然与人都处于一种平等享受秋日阳光馈赠的狂欢愉悦之中,秋水景象在莫言笔下被勾勒成一幅乡土田园的乌托邦世界图景。

除了对乡土庄稼、鱼鸟、花草的描写,莫言对乡里百姓节庆活动和仪式的叙述则体现出更为鲜明的狂欢化元素。诚如巴赫金所言,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最鲜明的区别就是平等自由。与官方节日强化人的等级差序不同,在民间节日里,“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暂时不再相互疏远。人回归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⑥如莫言在《遥远的亲人》中的节庆描写:

八叔的婚礼定在腊月十六举行。那天果然是个好日子,红太阳冒出来时,树上的白霜闪烁出美丽光彩。亲戚们头天就到了,大爷爷家住不下,就挤到我们家。那时候没有我,大哥刚三岁,穿着新衣新帽,在院子里追麻雀。大哥追赶一会儿麻雀,闻到了从大爷爷家飘出来的熟面条味儿和白菜炒猪肉的味儿,看到了乳白色的水蒸气从大爷爷家门上扑出来,弥漫在早晨清新寒冷的空气里。⑦

在长辈八叔的婚礼仪式中,三岁的大哥到处追赶麻雀,大人们却没有像平时那样呵斥他,大人与小孩都在节庆的愉悦中磨平了往日的等级与规矩,而处于一种平等、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民间节庆文化消解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那片乡土的自由、轻松、活泼情态以及乡土节庆中人与人之间平等、愉悦的关系,将一片乡间生活尤其是节庆生活的乌托邦理想世界真切地展现给读者。

(二)乡土叙事中的怪诞现实主义 一位俄罗斯学认为:“狂欢文化亘古以来即有怪诞性。”⑧莫言的乡土叙事中更多的是非常规的人和事。他常以夸张、怪诞的手法表现高密东北乡那些光怪陆离的生活,那些“越出常规的”人,表现来自民间的主人公们对官方生活秩序、道德律令、伦理规范的反叛。这些描写体现的正是狂欢化的怪诞现实主义风格。正如巴赫金所说,“夸张、夸张主义、过分性和过渡性,一般公认是怪诞风格最主要的特征之一。”⑨通过变形、夸张等狂欢化叙事艺术,描绘出许多超越现实的离奇怪诞的乡土生活。以民间视角、人性视角的叙述对官方价值观、传统道德体系进行解构,或以大众视角、乡村视角的叙述对城市文明、精英意识予以颠覆。

短篇小说《翱翔》讲述的是一场带有浓烈封建家长专制意味的换亲故事。两个身体上都有残缺的男子“幸运地”娶上了对方美貌的妹妹,长满了麻子的黑大汉洪喜的亲妹子杨花是个几乎完美的女孩,却要嫁给一个哑巴;洪喜则可换娶哑巴的妹妹燕燕。然而,当燕燕看到了洪喜的脸后,她无法忍受而逃婚了:

燕燕在街上飞跑着,头发披散开,像鸟的尾巴……燕燕突然前扑,消逝在麦浪之中……突然,一道红光从麦浪中跃起,众人眼花缭乱,往四下里仰了身子。只见那燕燕挥舞着双臂,并拢着双腿,像一只美丽的大蝴蝶,袅袅娜娜地飞出了包围圈……燕燕落在墓田中央最高最大的一株老松树上,人们追进去,仰脸看着她。她坐在松树顶梢的一簇细枝上,身体轻轻起伏着。⑩

人能自由翱翔,这是对沉重压抑的日常生活的超越。而逃婚飞去,则是对乡村古老的常规陋习的颠覆。莫言在这里赋予了主角燕燕神异的功能,随心飞翔是一种超出了人性而达到了神性的境界。

在莫言的小說中,不仅人被赋予了神性,动物也被赋予了人的秉性。在《枯河》中,黄色的小狗不仅带有了人的特质,并且在它被车轮碾压受了重伤后仍然安之若素地在人面前行走:

灰尘散后,他看到有一条被汽车轮子碾出了肠子的黄色小狗蹒跚在街上,狗肠子在尘土中拖着,像一条长长的绳索,小狗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狗毛上泛起的温暖渐渐远去,黄狗走成黄兔,走成黄鼠,终于走得不见踪影。{11}

黄狗受了重伤,肚破肠流,却仍能一声不吭平静地一步步前行,由黄狗而黄兔再到黄鼠直至消失无踪。莫言以超越现实的狂欢叙事,极其冷静、客观的叙述话语,将黄狗受伤而死的过程人格化,在怪诞现实主义的笔触中表现以汽车为代表的都市文化对以黄狗为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的践踏与伤害,在狂欢化的叙述中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冷酷及其对乡土的无情侵蚀进行了揭露。黄狗走着走着成了黄兔又成了黄鼠,直至最后消失,形象地表明了乡土文化不断地被城市文明所挤压,最终走向了末路,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反官方的民间视角与乡土语言

(一)反官方的民间叙述

官方与民间的对应对照及其反差构成了巴赫金狂欢诗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架。在民间节日文化中,民间视角与民间叙事话语通过对官方真理和官方文化的夸张言说与滑稽戏仿,显现其乖张悖谬之处,指明其外强中干,暴露其腐朽性、暂时性、荒诞性。由此,延续千年的代表官方一元独白型真理的专制话语、道德规约、伦理习俗被否定,反映民间大众自由平等追求的民间真理得以弘扬。

短篇小说《翱翔》就是民间视角与民间叙事话语的典范之作。以狂欢诗学观之,小说的换婚、逃婚、追捕、射杀的情节安排,即是怪诞现实主义的滑稽戏仿。燕燕罕见的逃婚诱发了村里的尊长铁山爷爷、燕燕的娘和哑巴哥哥、警察前来,想一并“制服”这位会翱翔的新娘。在这里,小说构建了一个代表乡土农村传统威权的各种势力交织而成的绳网,集体去捕捉这一脱网的燕子。铁山爷爷和警察的加入,表明了这是代表官方的、传统道德习俗的专制权力体系对一个叛逆者的围剿与扑杀。

父母之命,代表着农业文明的一种权力话语,也是中国千百年封建家长专制的符号。两位美好的姑娘却被迫嫁给两位陌生的、身体有缺陷的男子,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自古皆然。燕燕的反抗,冲破了农村传统婚姻家庭伦理对女子的禁锢,同时也使自身的家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燕燕的娘在哭求女儿时说:“燕燕,好孩子,听娘的话,下来吧……娘知道你心里委屈,但这是没有法子的事……你要是不下来,咱也留不住杨花,那样的话,咱这家子人就算完了……”{12}两家的男子互娶对方的妹妹,如果其中一方背弃了原订的契约,那么不仅会导致双方家庭的利益、名誉受损,甚至会对整个家族乃至整座村落的形象带来损害。千百年来,大家都遵循这一古老的习俗,这习俗实际上已成为所有人共同构建也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原则,是加诸北方农村青年男女约定俗成的婚姻道德规训,其威严、肃穆、坚硬、唯我独尊且一成不变,都显示已经具有了狂欢诗学话语中的官方文化性质。燕燕的逃婚,是对这种文化的反叛与颠覆。燕燕逃婚飞翔,众人紧追射杀,尤其是众人围捕追杀燕燕的情节,是经典的怪诞现实主义滑稽戏仿。一个乡间弱女子居然会飞,是狂欢化的夸张与怪诞。而小说最精彩之处在于各色人等自四面八方汇拢前来,仿佛撒开大网“捕获”这位小女子的情景。这些人或者是官方人士(警察),或者是当地的家长、地方精英,是传统家族专制权力的代表。铁山爷爷身为村里的尊长,看似是一位明理之人,实则是家长专制的卫道士,他出面召集各方力量来解决这一“荒诞”的逃婚案,他所浇上的那一桶狗血,看似道貌岸然实则荒唐可笑。警察似乎代表着正义的力量,正气凛然地担当了围捕燕燕的中坚,实则早已化身为家长专制的帮凶。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也天然地认定燕燕所为不合理,他给洪喜传递信息说:“铁山爷爷正在领着人们制造弓箭……乡政府的领导也很重视,很快就会派人来,让他吃着饼耐心等待,一有情况就敲锣。”{13}燕燕的周边就这样织就了一张传统道德与封建婚姻规制的天网。小说以狂欢式的滑稽戏仿,让那些表面看来正义崇高的行为显现出荒谬与违情悖理,从而将官方道德及代表这个道德体系的卫道文化的虚伪、冷酷和反人性暴露无遗,将封建家长专制的反人性、传统婚姻道德的卫道士们的丑恶行径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以民间视角与民间话语颠覆了千百年来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道德体系和伦理规范。

(二)贴近大地的乡土语言

巴赫金在谈到拉伯雷小说语言的狂欢化时指出,民间狂欢的广场语言是一种指向身体下部、贴近大地的语言,它集辱骂与赞美为一体,表面看来粗鄙,实则焕发着物质与肉体的生机,体现着民间大众的生命活力,描绘出人与自然存在的本真状态,同时也是粗犷、朴实而本真的民间话语对貌似崇高典雅的官方话语的颠覆。比如民间话语中常常出现的排泄物,在巴赫金看来就具有这样的意义:“排泄,这就是物质和肉体,主要是诙谐的物质和肉体;这即是用来贬低一切崇高之物,使其肉体化的最为合适的材料。”{14}只有在广场、集市等大众生活场景,才能看到并感受到民间百姓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及其乡土文化。莫言的小说语言正是这样一种贴近大地、表现本真百姓生活的语言。

在小说《售棉大路》里,莫言叙述了种棉姑娘杜秋妹拉着八百斤棉花在去往棉花加工厂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小说主要写杜秋妹、腊梅嫂与车把式小伙、赶马车机手四人因车马堵塞被耽搁在路上所碰到的一连串麻烦事。小说对沿路的环境描写是细致的,如“马粪还飘着缕缕热气,散发着一股并不使庄稼人讨厌甚至有一种亲切感的气味”{15}“空气中充满了汗臭味、尿臊味和令人恶心的柴油味;骡马耷拉着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16}。在莫言的笔下,汗臭味、尿骚味并不让人反感,马粪甚至带有了“一种亲切感的气味”,而柴油味却令人恶心。这是乡村生活的真实情状,也凸显了对民间乡土气息的认同以及对都市文明的鄙夷。同样,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也有不少戏谑和谩骂,并且带有对男女两性间诸如生殖器官及生理变化的描述。这些看似粗鄙的、世俗化的语言,正是巴赫金所谓指向身体下部、贴近大地、“用来贬低一切崇高之物”的“肉体化”语言,展现出民间世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在尿和粪便这两个形象中保持着与分娩、多产、更新、吉祥本质上的联系。”{17}如小说写到赶马车的机手在杜秋妹和腊梅嫂面前撒尿而车把式看不过眼的情景:

腊梅嫂轻轻地骂着:“臊狗!死不要脸。”车把式看不顺眼了,一步闯过去,扯住机手的脖领子使劲搡了一把,喝道:“哎,伙计!狗撒尿还挪挪窝呢,你这么大个人,怎么好意思!”机手被车把式一搡,剩下的半泡尿差不多全撒到裤子里,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心中好不窝火……“流氓!老子踹出你的大粪汤子来!”{18}

“臊狗”“流氓”“大粪汤子”等词语都体现了真实的乡土生活,听起来有点粗俗,却体现着民间世界、民间生活的本真存在状态。这是民间世界的真实话语表征,也是狂欢化艺术的话语表征。它犹如民间节日集市的语言或狂欢广场的语言,到处充斥粗鄙的吆喝和对话。这些民间话语虽粗俗,但自由奔放,极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之可以亲昵地不羁形迹地自由交往。这种民间话语是对追求高贵、典雅、崇高的官方话语的反叛与颠覆。

此外,小说也写到路上煎熬等待过程中处于哺乳期的腊梅嫂的身体变化、少女杜秋妹的身体周期变化,也着力描写了人物饥饿的感觉和吃喝的场景。小说中这些对人物的尿液、奶水、乳房、少女月经周期、饥饿感及吃喝等场景的刻画,都表现着农村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与此同时,通过作为人之常道的排泄与生殖器官以及吃喝拉撒等生命的常规行为的描写,切近人之生命

存在的真实状态。因为,“生命、死亡、分娩、排泄、食物,这是肉体地形的中心,上部与下部相汇于此”{19}。这是莫言对乡村生活原生态的真切表现,是他对底层乡土生活中的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也是民间视角下的狂欢化文艺作品表现大众生活、表现生命存在状态的话语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巴赫金狂欢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官方—民间、精神—肉体、宫廷—广场等两两对应的概念,以及滑稽戏仿、怪诞、诙谐等,我们在莫言短篇小说的乡土叙事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叙事元素。狂欢诗学以独特的系列范畴构建了一个官方与民间对应的理论体系,以民间狂欢话语的多元流变、边界模糊来解构官方意识形态的一元独尊、保守固化,以民间狂欢化艺术的滑稽戏仿、怪诞肉體来解构官方文化的等级秩序、精神霸权,以狂欢化的人民大众的粗言俚语来解构官方话语的崇高典雅。莫言短篇小说的乡土叙事在叙述视角、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行文风格等多方面表现出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叙事元素。他坚守民间乡土的叙述视角,以民间话语切近原始、朴素的大众生活,通过对乡土庄稼、鱼鸟、花草的描写,对乡村节庆活动和仪式的叙述,表现民间社会、百姓生活的乌托邦理想。而更多的时候,莫言短篇小说的狂欢化元素则在于乡土叙事中的民间话语,在于以诙谐、怪诞的叙事风格,通过滑稽戏仿和肉体化贬低,将千百年来延续于乡间的,虽已腐朽没落却仍冥顽不化,甚至仍想永世维持的封建官方文化及其陈规陋习给予毁灭性的颠覆。他的短篇小说《翱翔》中的怪诞现实主义、滑稽戏仿,《售棉大路》中指向身体下部、看似粗鄙却焕发着物质与肉体的生机,体现着民间大众的生命活力的语言,都是作品狂欢化艺术元素的鲜明体现。

①②③⑥⑨{14}{17}{19} 〔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第211页,第11页,第12页,第351—352页,第172页,第168页,第185页。

④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⑤ 莫言:《莫言文集(11)·白狗秋千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⑦⑩{11}{12}{13}{15}{16}{18} 莫言:《莫言文集(卷外1)·姑妈的宝刀》,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第173页,第155页,第180页,第177页,第23页,第26页,第23页。

⑧ Косенко Д.Ю. Идеи Бахтина и основания архитектурной критики. В кн.: М.М.Бахтин и гуманнитарное мышление на пороге ⅩⅪвека.Часть 2.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рд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аранск.1995.с.83.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白春仁,顾亚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巴赫金.文本 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白春仁,晓河,周启超,潘月琴,黄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J].当代作家评论,2002(1).

[5] 莫言.说吧,莫言[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6] 莫言.碎语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作 者:周卫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汪子恒,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其运用于幼儿艺术教育教学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拓展,对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教育,要通过欣赏教学来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要以音乐和舞蹈教学为载体来发展幼儿表现美的能力;要通过丰富的美术活动来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要通过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来发展幼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教學内容。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幼儿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课程资源意识的不断优化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传统民间艺术是在历史长河中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传统民间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教育价值。笔者将立足福建省莆田地区实际,探讨传统民间艺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渗透方法。

一、传统民间艺术对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

首先,有利于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其中“人”在文化与艺术的传承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许多优秀的甚至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都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甚至濒临消失。只有加大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力度,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以艺术学习为契机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对其产生兴趣与积极情感,才有益于保护、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

其次,有益于幼儿艺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拓展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重点工作。“大课程观”下,幼儿教育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课程资源,是对校内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和必要拓展。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现象在传统课堂中无法让幼儿接触和认识,只有通过对社会课程资源的挖掘,才能拓展艺术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校外教育与校内课程的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

再次,能够开阔幼儿的艺术视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艺术学习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奇特的传统民间艺术现象对3~6岁的幼儿来说是无比新奇的,他们拥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能够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他们在看一看、玩一玩、学一学、做一做的多种学习活动中会提升艺术学习兴趣。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开展传统民间艺术欣赏课程,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艺术欣赏课程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载体,为开阔幼儿的艺术视野,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操,进而发展幼儿感受美的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目前幼儿艺术欣赏以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为主,相对单一,儿童对艺术美的认识也相对狭隘。将传统民间艺术渗透到幼儿艺术教育中能够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传统民间艺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幼儿艺术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搜集和展示,为幼儿提供了感受传统民间艺术之美的有效方式。比如,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整理了具有莆田地区特色的莆仙戏、独角戏、答嘴鼓、答歌桥、俚歌、山歌、快板等音乐/舞蹈形式,以及草编、竹编、木刻、剪纸等手工艺品制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幼儿的注意力马上被形式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内容所吸引,时不时和同伴交流:“莆仙戏我看过”“我会用草编蚂蚱”“我姑姑的窗花剪得可好了”。以视音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呈现方式让幼儿接触和了解具有地区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了良好的感官效果,使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

二是开展传统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民间艺人进幼儿园”是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的艺术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目睹、尝试各种传统民间艺术。比如,涵江区陈桥村的木榼子(莆田地区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时用于制作红团、龟、砚糕等所用的木制印模)远近闻名,于是我们邀请了手工艺人陈大姐到我们幼儿园来进行现场展示,她示范制作的“麒麟送子”“流云腾龙”等印模受到了幼儿的赞美和喜爱,开阔了幼儿的艺术视野。在园方的支持配合下,先后有莆仙戏、草编、剪纸等老艺人为教师、幼儿献上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在园内掀起了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

(二)开展传统民间艺术音乐、舞蹈课程,培养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音乐和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幼儿表现美的重要方式。在传统民间艺术中,音乐和舞蹈艺术是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地方都有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音乐和舞蹈艺术,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有益于幼儿对家乡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的了解和学习。比如,莆田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和舞蹈有《莆仙戏》《九莲灯》《九鲤舞》《祈坛舞》《走雨》《簪花轿》等,这些音乐或舞蹈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流传广泛,将宗教、艺术、劳动等场景和动作融入音乐和舞蹈中,寄寓了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传统的民间歌舞具有优美动听、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比如,我们将莆仙戏与幼儿音乐、舞蹈课程进行融合,对舞蹈《走雨》进行适当改编创作,让幼儿结合对音乐旋律的感受加入即兴动作,使之符合幼儿的歌唱和舞蹈特点,让幼儿发现家乡传统音乐和舞蹈之美,培养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三)开展传统民间艺术美术课程,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挖掘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重大教育价值,并将有教育意义且方便操作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造。

一是开展传统民间艺术主题绘画活动。幼儿绘画是指幼儿通过画笔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艺术表现形态,通过开展具有传统民间艺术特色的主题绘画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莆田传统民间民俗艺术的整理和筛选,我们开展了“大爱妈祖”“十音八乐”“舞龙”“皂隶舞”等主题绘画活动,让幼儿将自己所见所闻的民间传统文化现象通过画笔描绘出来,然后通过主题画展等形式进行集中展示,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参与热情。活动的开展让幼儿了解了自己家乡的艺术文化,其通过作品融入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热爱家乡的美好品德。

二是开展传统民间艺术主题手工制作活动。传统民间艺术尤其是手工艺术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美术课程内容。我们根据当地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传统民间艺术手工DIY制作活动。比如,带领幼儿进行皂隶舞的面具、莆仙木偶人、妈祖贡品以及剪纸、扎灯、纸织画等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同时,我们鼓励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独特风景。

(四)开展传统民间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积极艺术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将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进行了有效融合,拓展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空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在幼儿藝术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传统民间艺术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身寻找艺术、感受艺术、实践艺术,获得艺术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艺术情感。

比如,莆田市城厢区的留青竹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与书画、雕刻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竹雕手法,是书画艺术在竹皮上的再创造。我们用半天时间组织幼儿实地探访了著名的刘氏留青竹刻,传承人给幼儿现场展示了深雕、透雕、圆雕、阴刻、留青等诸多雕刻手法,并带领幼儿观赏了笔筒、臂搁、镇纸、折扇等留青竹刻制品,还有各种各样与木刻相结合的镂刻屏风、插屏、挂幅等。朴实无华的竹片,经过匠人师傅们熟练的描、刻、挖、刮等技法,各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图案神奇地显现了出来,幼儿无不惊叹称奇、跃跃欲试。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自动手,幼儿对莆田留青竹刻这一民间技艺有了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对该门技艺的学习兴趣。幼儿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了积极的艺术情感。

三、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教育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贴近性,能够让幼儿受到本土艺术文化的熏陶,培育良好的艺术素养,因此将其运用于幼儿艺术教育中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此外,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已经突破了艺术层次而上升到更高的文化传承层次,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将传统民间艺术与幼儿艺术教育进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丽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47-48.

[3]杨 晖.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动漫界,2019(4):66-67.

[4]付 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123-124.

[5]邱月芳.地方民间传统艺术进幼儿课堂的实施路径研究——以石狮市第五实验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4):182-184.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集歌谣、舞蹈、乐器于一体,广泛流传于我国淮河流域。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基础,他们正处于思想、形体以及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花鼓灯民俗艺术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以及运动形式,对培养我国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身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就如何更好地根据花鼓灯的价值特点,有针对性地普及与发展芜湖市青少年花鼓灯舞蹈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花鼓灯;青少年;舞蹈教学

一、引言

当前,文化生态保护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热点。在青少年教育当中,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淮河流域,安徽花鼓灯文化是传承最久、保留最为全面的集舞蹈、灯歌以及乐器为一体的重要舞蹈形式之一,并与安徽省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带有浓郁的淮南流域民俗特点。每年安徽花鼓灯节都会聚集众多的表演者、参与者以及观看者,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徽花鼓灯的熏陶。而教育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不仅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还肩负着国家兴衰的重任。我国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身体塑造时期,学习民俗文化能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让安徽花鼓灯课程进入青少年学习的课堂,对保护安徽花鼓灯、传承发展花鼓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安徽花鼓灯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安徽花鼓灯文化是从西汉开始到宋代发展成熟的古老文化形式之一,其经过多年发展蕴含了我国六朝十代的文化基因。我国舞蹈大多数兴盛于唐朝,在唐朝进入艺术的高峰期,安徽花鼓灯同样也在唐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唐朝的尚武文化到宋朝的重文轻武,社会风气以及社会习惯剧烈变革。安徽花鼓灯继承了唐朝的舞蹈美感,融入了宋朝宫廷队舞,引进其他民俗舞蹈中的竹竿,变通为岔伞灯,对花鼓灯舞蹈起着舞队以及念白、领舞的作用。宋代的宫廷队舞与民间的花鼓灯舞有着密切的联系,汴梁的豫南文化受江淮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到了明清,安徽花鼓灯同其他民间歌舞转变相同。当时众多的民间歌舞都引入了戏剧、戏曲成分,安徽花鼓灯同样在这个时期引入了戏曲成分。在这个时期,一人的击唱舞蹈逐渐转变为放溜子、打五件的舞蹈形式,再从该形式进一步转变为二至三人的灯歌舞,最终演变为如今的花鼓灯歌舞、戏曲的形式。安徽花鼓灯在历代文化的积淀中逐渐演变并在六朝十代的更替中保存下来,成为安徽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

(二)区域文化价值

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广为流传的综合性艺术,主要以舞蹈为代表。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环境和习惯不同,花鼓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安徽花鼓灯文化具有浓郁的江淮文化特征,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与转变,现已成为当地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当前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男性的架鼓舞蹈,二是女性的兰花舞蹈。安徽花鼓灯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花鼓灯歌、灯鼓灯舞蹈以及花鼓灯,而花鼓灯舞蹈是安徽花鼓灯的主要表现。安徽花鼓灯舞蹈主要部分包括盘鼓、大花场和小花场三种艺术形式。大花场是指情绪舞蹈,是由多人集体表演;小花场是指抒情舞,由男性的鼓架子和双人或三人女性的兰花表演;盘鼓是指由舞蹈、武术以及杂技结合的表演。

(三)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是表现民俗特征的重要媒介之一,被我国民俗学者们誉为民俗界的活化石。特别是民间的传统舞蹈,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俗,与民族文化、民间习俗相互融合,是民间风俗的重要表现。安徽花鼓灯民间舞蹈蕴含了“安徽人将伞喻为天,将灯喻为人,将鼓喻为神”思想观念,这体现了安徽人民对天、地以及人文独有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了安徽人民对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福。

三、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

普及程度调研

(一)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低

在对芜湖市学习舞蹈的青少年进行调研后发现,许多孩子表示对安徽花鼓灯并不了解,有的表示从未听说过安徽花鼓灯。由于花鼓灯发源在淮河以北,而芜湖地处淮河以南,所以对于花鼓灯的学习与普及方面力度较弱,并且花鼓灯采风活动、相关讲座与花鼓灯继承人教学等交流活动也开展得较少,所以导致了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低的状况。

(二)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较低

通过对芜湖舞蹈大众教育(培训机构、少年宫等)调研,笔者发现,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在中国舞的学习中,绝大部分是学习舞蹈考级教材,采用的教材基本为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教材、华彩中国舞考级教材三种,在这些教材中并未涉及到安徽花鼓灯相关的学习,因此导致了芜湖青少年在学习舞蹈中很难接触到安徽花鼓灯。舞蹈老师也并未将安徽花鼓灯应用在教学课堂中。

(三)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中发展前景强,学生兴趣高涨

在芜湖市各类舞蹈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安徽花鼓灯作品出现在舞台上。安徽花鼓灯是安徽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许多舞蹈老师也越来越重视安徽花鼓灯的教学,并进行作品编创,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安徽花鼓灯,力求传承与延续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

四、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花鼓灯作为安徽省独特的艺术种类,应当融入于青少年的舞蹈教学当中,根据安徽花鼓灯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与青少年身体发展特点,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在日常的青少年舞蹈教学中,有一点常常被老师们忽略,那就是理论知识的传导。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完舞蹈后,并不清楚这个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其中蕴含的精神含义,导致学生在跳舞时无法做到传情达意。因此,老师可以先通过文献等理论进行教学,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了解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背景以及风格特征等内容,并了解花鼓灯舞蹈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以及民族文化价值,再以放映安徽花鼓灯作品、讲述安徽花鼓灯历史、描述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等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展开后面花鼓灯舞蹈的教学。

(二)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节奏引导

安徽花鼓灯的民俗风格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花鼓灯舞蹈风格是由独有的节奏与独特的动作结合而成。不同的民族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果该舞蹈要通过独有的特点广为流传,那么就必须要重视该舞蹈的节奏性。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教学当中,首先要重视花鼓灯舞蹈的节奏。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教授舞蹈动作练习的教师以及进行锣鼓点教学的老师要在教学当中,根据鼓点节奏融入感情教学,让青少年在学习花鼓灯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带上感情。在进行锣鼓点教学时,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着重讲解锣鼓点节奏的强弱、快慢,解释为什么进行到该步骤时锣鼓点要放缓或放慢节奏。在进行动作舞蹈教学时,老师要着重讲解动作、脚步的内容,通过节奏感染学生,通过感情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表演花鼓灯舞时所表达的情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多方位辅助教学

在传统的花鼓灯教学当中,花鼓灯的传承与教学通常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然而在现在网络及多媒体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应着重考虑多媒体等网络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现在社會当中优势的硬软件资源,如通过录像、小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刻录光盘或者网盘存储等方式将花鼓灯优秀教学内容进行资料存储,在进行花鼓灯教学之前向青少年播放。在教学当中,通过动作分解录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步骤拆分教学,以帮助青少年学习花鼓灯舞蹈的各个动作要领。充分利用多媒体、小视频等方式加深青少年群体对花鼓灯舞蹈的印象。通过小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强花鼓灯教学的力度、拓展花鼓灯教学的教学渠道,以期更好地调动青少年花鼓灯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安徽省花鼓灯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江淮地区文化,蕴含着独有的历史价值、区域价值以及民俗文化价值。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注重安徽省芜湖市青少年对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学习,对传承本土文化以及发扬本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花鼓灯的教学是一种摸索式的教学,要注意普及花鼓灯知识,根据花鼓灯的特色节奏进行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互联网以及云视频等方式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对安徽花鼓灯教学,培养青少年尊重民俗文化、热爱民俗文化的民族情感,使花鼓灯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万哲旭.数据分析与比较: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7.

[2]钮瑞.在实践教学中探析幼师花鼓灯舞蹈教学的创新[J].家教世界,2015(22):55-56.

[3]杨浩.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之多维度延伸——谈安徽花鼓灯网络资源库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4):118-120.

[4]高莎.“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3.

[5]李岩.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鼓架子的训练价值[J].辽宁高职学报,2009(9):71-72,80.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民间体育游戏;

民间体育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体育教师应当从体育教育实际出发,恰当而科学地将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教育活动之中,以辅助体育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也让小学生的体育素养由此得到显著而明显的提升与进步。

一、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引入民间体育游戏的必要性

体育学科在户外展开,有充足的空间,这一点是小学生喜欢且乐于享受的,但是具体到小学体育学科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与学习中,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枯燥性与乏味性,不少小学生对一板一眼的体育动作、技巧、步骤等较为抵触,会下意识地从内心加以排斥,这些都不利于小学生融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氛围之中,并汲取充足的体育知识营养。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融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赋予体育课堂以更强的趣味,增强体育课堂学习的乐趣与快乐,身处这一环境之中,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机械、死板的知识,相反是有着无穷奥妙与欢喜的体育活动。这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唤醒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的积极性。民间体育游戏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放松身心的游戏形式,其具备鲜明的趣味性,因此,将其有效融入到小学体育教育实践之中无疑能很好地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氛圍,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民间体育游戏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民间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最开始的环节,其所占据的课堂时间不多,通常为初上课前的10分钟以内,但却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当教师能在课堂导入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巧妙揭明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时,学生总是能以一种高涨的姿态融入到接下来整堂课的学习之中,并在有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获取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之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同样有着上述突出的意义与价值,在课堂导入环节巧妙融入民间体育游戏,不但能改变以往体育课堂导入环节一成不变的形式,也能轻松创设趣味化游戏的轻松氛围,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推动着学生能集中身心融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来。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引入民间体育游戏于小学体育课堂导入环节,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导入的质量,为接下来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某次的体育导入环节,笔者便带领学生进行滚铁环这一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在笔者向学生加以示范时,不少学生便颇感有趣,都迫不及待地想上手试一试自己手下的铁环是否也能快速前进。滚铁环这一民间体育游戏规则简单,操作也方便,学生只需要反复摸索要领,寻找一片空地便能投入到该项趣味性十足的游戏之中。这一之前未曾接触的民间体育游戏新鲜感十足,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少学生都全身心地融入到了游戏之中,而且在跟随着铁环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也得以有效地活跃了身体各部分器官的机能,为接下来进行体育课堂练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因此,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短短几分钟的滚铁环趣味民间体育游戏便在放松了学生身心的同时,让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不相干的事物集中到体育课堂上来,这显然便为学生能跟随着笔者的节奏进行正常的体育知识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由此便充分证明了在课堂导入环节巧妙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突出意义与价值。

(二)课堂讲解环节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深化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

课堂讲解环节是教师立足于课堂面向学生集中进行知识讲解与传授的环节,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的课堂学习效果。小学体育课堂虽然在室外展开,不局限于教室,但是讲解环节对小学生体育素质的增强与发展来讲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且必须高度重视课堂讲解环节,想方设法提升其实际教学效益及其质量,让小学生在精心打造的优质体育课堂中学习与掌握更丰富、充沛的体育知识,收获满满的体育素养。但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师还应当意识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喜欢有趣的事物,愿意积极融入并享受有趣事物所带来的快乐,为了更好地顺应小学生的这一实际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适当引入一些民间体育游戏,让有趣、快乐的游戏装点小学体育课堂枯燥的理论知识及其乏味的体育练习,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及其理解。

对此,笔者便在自身的小学体育课堂讲解环节有意识地落实上述教育理念。例如,在学习篮球投篮的时候,其需要学生具备快、准、稳的能力,但总是讲解枯燥的篮球投篮知识,学生不免产生厌烦之感。针对这一情况,在带领学生学习与练习了有关篮球投篮的技术动作之后,笔者便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行了“投沙包”这一趣味性较强的民间体育游戏,其规则简单,学生只需要分成三方,两方各自站在一端,中间一方的人被站在两端人所投掷的沙包击中便宣布淘汰。在“投沙包”这一民间体育游戏中,学生对于枯燥投篮动作的心理抵触情绪得以稍微缓解,且在积极融入、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更是体验了朝着中间一方投掷沙包所应当具备的快、准、稳的基本素质,这一点与篮球投篮的动作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如此一来,“投沙包”这一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讲解环节的引入不返营造了轻松的体育学习氛围,而且使学生在一投、一躲的过程中加强了快、准、稳的体验,这对小学生接下来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并有效融入到篮球投篮的学习与练习之中发挥了积极影响。在小学体育课堂讲解环节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所发挥出的突出价值由此得以充分诠释与体现。

三、结语

民间体育游戏是一项有着诸多宝贵财富的体育教育大宝库,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从自身的体育教育实际出发,合理挖掘民间体育游戏中所蕴含的体育教育资源,以借助其更合理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也让学生在良好的体育课堂中切实得到熏陶,促进体育素养的有效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佳,郑玲玲.浅析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4):85-86.

[2]刘冉.民间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09-111.

[3]王瑞霞.小学民间体育游戏有效运用的探索[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4):52.

[4] 郭淳.浅析小学体育活动中民间游戏的开展现状及对策[J].黑河教育,2019(4):53-54.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中国风的流行,传统民间艺术元素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对传统民间艺术非常重视。如今,人们接触包装十分频繁。包装的设计中加入传统民间艺术元素不仅能传递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感受到民族情。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包装设计,阐述了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并对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包装设计;中国风

包装体现了社会文化现象,而每种文化现象都属于它特有的时代和民族。如今优秀的包装设计过程中,时代元素和民族元素都是较好的设计选材,因其体现了时代感,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的代表符号,体现了民族感,印证了“越是民族才越是世界的”那句话。当下的世界主流是对健康和环保的追求。本文对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相关研究,现详述如下。

1 包装材料中所体现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

中国具有长久且丰富的人文历史。古往今来,一些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纪念,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文化背景,还承载了深厚的感情。古时候所运用的包装材料多为自然原生材料和自然再生材料,使用这些材料对售卖的产品进行包装,在一些传统符号较为明显商品中可经常见到。例如,古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使用植物叶子将有着各种口味和色调馅心的雪白糯米团包裹起来,使用不同类型的捆扎方法进行包装,多包装为三角形或多角形。如此包装是我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结合自然美所创作的艺术结晶。这种包装材料的选用不仅使叶子的清香得以散发,还十分美观。古时候的人喜爱饮酒,创造了丰富的酒文化。酒最早是使用坛子盛酒,用草纸作为酒坛封口,并在草纸上加盖印章,这种包装形式深入人心,成为我国酒文化的经典符号。如今,这些取材于自然的原生材料和自然再生材料常运用与包装设计中,给人以丰富传统情感。常见的自然原生材材料有如木、竹、稻草、泥土等,再生材料有陶瓷、纸张、编织物等。这种包装的设计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累积和质朴的审美观念,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在文化建设中,现代包装设计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 包装外观中所体现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

2.1 装饰图形艺术元素

经过人对图形认知的相关科学研究,发现人们欣赏图形多靠的是直觉。科学研究表明人使用眼睛观看图形的过程中大脑整体处于放松状态,因此,图形具有使人愉悦的功能。在包装设计中使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可以直接使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愿望,主观地在受众意识中给予了商品生命力。

如今常用于商品设计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中,装饰图形不可或缺。当下深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图形是福禄寿喜的文字装饰图形。福禄寿喜字样在商品包装中字样图案花式繁多,有加入龙凤、仙人、松鹤等传统吉祥文化符合的组合字样的体现形式,还有年画、剪纸、对联等传统艺术体现形式;还用于酒的包装,如金六福、泸州老窖、小角楼等酒类的包装。金六福在包装设计中选用年画和大面积的红色,使其充满了民间艺术感。这些运用了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包装很好地迎合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以人们对美好寓意的喜爱为基础对包装进行设计。[1]

使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图形的包装设计手法运用广泛,无论是作为包装的主体图形还是底纹,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浓烈的情感,使人过目不忘。

2.2 书法艺术元素

中国华夏文化代表最为常见的符号即为汉字,汉字的发明凝结了华夏民族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华夏民族将其特有的文化理念和特有的文化视觉图形相结合,创造了汉字文化艺术。汉字具有独特视觉造型艺术感,内含了心理写实感和抽象感。与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汉字要更加深刻和完美,因为汉字不仅体现华夏人民所特有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还具有其他艺术类别中所讲究的“形神兼备”和“意向表现”特征。当下所常见的书法艺术元素包装为中国风味立顿红茶。在立顿所推出中国风味的茶包系列中,包装最为醒目的部分为毛笔书写的汉字“茗闲情”。“茗闲情”三字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内涵,其毛笔字的传统艺术体现形式使中国茶文化情感扑面而来,这款具有东方情调的立顿茶包装系列得到了东西方人士的一致赞赏。庐山茶包装使用国画中的写意体现手法,将庐山地区的茶山简略的一笔带过,十分生动自然富有灵气。泸州老窖的包装商品名使用毛笔书写,其笔风有一种老而劲的感觉,加之使用中国画图形予以装饰,整体包装设计非常和谐。如不识得汉字,一望其包装图形也能知酒是中国传统地方民族特色口味,这归功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2]

3 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古时候推崇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注重德治和人性,几千年来的潜移默化,华夏民族有了一套影响十分深远的人性化理论和观念。人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和观念。在包装设计中使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则能强烈地体现这种理念。

包装是商品的衍生产品,一般情况下包装传达的信息主要是为了使消费者以最高的效率对商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包装设计更趋向于与其他同种类不同风格商品区别开,能瞬间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能迅速地进行判断和识别。包装设计的关键在于色彩、文字、图形等,直接对商品内容和理念进行表达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层次需求受众的心理。包装的价值依附于商品,包装的设计和理念的体现可以对商品起到升值作用,直接目的在于吸引潜在的消费者,使之喜欢且认同商品,再进一步产生购买欲望,最后达到购买行为,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包装所在实际价值。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过程中,除了对商品物质有需求,还在心理上有一系列的需求,如自信、心情、满足、愿望等。优秀的包装设计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让心理需求附加值成为卖点。

4 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对所接触到的商品包装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优秀的包装设计中往往富有时代元素,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经常体现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如包装材料和包装外观:取材于自然的原生材料和自然再生材料常运用与包装设计中,给人以丰富传统情感,常见的自然原生材材料有如木、竹、稻草、泥土等,再生材料有陶瓷、纸张、编织物等。这种包装的设计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累积和质朴的审美观念,是传统体文化的体现;包装外观体现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主要分为装饰图形和书法。装饰图形,无论是作为包装的主体图形还是底纹,都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浓烈的情感,而汉字则具有丰富的民族特征和情感。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物质的了解需求,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此,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是十分值得被推崇的。

参考文献:

[1] 李逸.黎锦图案艺术在海南本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界,2014(12):93-93.

[2] 杨钢,贾婷婷.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价值体现[J].艺术科技,2014,27(2):365,396.

[3] 陈涛.中原民间美术在河南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传承应用研究[J].艺术百家,2013(z2):113-116.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不同文献对“民间传统体育”的解释不尽相同, 2007年, 涂传飞先生在代表作《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中对“民间传统体育”予以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 2008年, 陈红新先生在借鉴此文献的基础上撰写了《也谈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到了2009年, 涂传飞先生发表了《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 指出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既互相联系, 又各不相同, 民间体育是由劳动人民所创作的体育娱乐活动, 传统体育寄托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像太极拳、剑术、岳家枪等, 民俗体育则浓缩一种风俗习惯, 如端午节赛龙舟, 民族体育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 像蒙古族的赛马、安代舞, 新疆的赛乃姆, 安塞腰鼓, 汉族的斗秧歌以及苗族人民喜欢跳的芦笙舞等。

2 如何运用民间传统体育带动农村全民健身

2.1 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运用民间传统体育带动农村全民健身, 必须重视优化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遵循三大特征, 第一, 将“农民”作为服务对象, 以“发展民间传统体育, 推动农村全民健身”为目标;第二, 构建集约型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第三, 保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阶段性和均衡性。这样方能提升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避免资源浪费, 逐步提高农民的体育技能与素养, 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2 加强传统体育教育

在农村地区推广民间传统体育, 理应全面普及传统体育的文化理论知识, 结合当地风俗习惯与地理优势, 为农民组织各种有趣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如“斗秧歌”、“打太极”、“赛腰鼓”、“摔跤”、“赛马”、“赛龙舟”、“民族歌舞会”等, 让村民在参与快乐的竞技活动中逐步加强对民间传统体育的了解, 继承优秀传统因素, 发扬民族精神文化。江苏省某村子就鼓励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太极拳”训练, 让村民在练习和比赛过程中认识到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 始创于清代 (16441911) 初期, 乾隆年间, 山西武术家王宗岳用宋代周敦颐《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以解释拳理, 撰写《太极拳论》, 太极拳因此得名。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为明末武痒生陈王廷。迄今为止, 太极拳演变为陈氏 (陈王廷所创老架及陈有本编创的新架) , 杨氏 (杨露禅) , 吴氏 (吴鉴泉) , 武氏 (武禹襄) , 孙氏 (孙禄堂) 等五个流传广泛的派别。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中国体育界新编了简式太极拳, 八十八氏、四十八式、二十四式太极拳及太极拳竞赛套路等。各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 但是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大致不差。运用傰、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方法, 称为“太极八法”。共同点略为:静心用意, 呼吸自然;中正安舒, 轻柔匀慢;动作弧形, 圆活完整;连贯协调, 虚实分明;轻灵沉着, 刚柔相济。这样有助于塑造村民刚柔并济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提高村民的人文体育素养。

2.3 构建农村体育俱乐部

国家应协同地方政府和村委会扩展农村地区的体育运动空间, 设置传统体育俱乐部, 引导村民练习自己最喜爱的体育项目, 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功底, 让他们全面认知体育精神和传统体育文化。此外, 村委会管理人员可以经常在俱乐部和村民们一起参与传统体育锻炼, 了解村民的心声和意见, 在共同提升体育技能的同时发展自身的传统人文素养与交际能力, 村民可以在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同时获取各种文化知识, 相互切磋体育技能, 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 进而实现发展民间传统体育, 推进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目标。

结束语

在农村弘扬民间传统体育, 构建文明新农村, 必须重视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加强传统体育教育, 构建农村体育俱乐部。

摘要: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构建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发展民间传统体育, 推进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将浅论民间传统体育与农村全民健身, 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民间传统体育,农村,全民健身

参考文献

[1] 杨磊.甘肃省农村传统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2013 (01) .[1]杨磊.甘肃省农村传统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2013 (01) .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

民间传统游戏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摘 要:莫言短篇小说中民间视角下乡土生活的乌托邦理想,极度的夸张、怪诞的人物与情节,世俗生活的粗言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