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民族文化和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多种艺术手段的创造, 在创造过程中, 通过合理利用色彩、光线、陈设和装饰等元素, 满足居住者的审美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掌握景观设计学和美学等知识, 将多种艺术形式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设计出符合艺术性和舒适性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目前, 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因此为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可以使环境设计更加丰富化、多元化, 并将民族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 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
(一) 民族图案的传承
民族图案种类十分丰富, 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内涵。民族图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当作民族文化素材, 运用时赋予一定的寓意, 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度。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十分常用的元素, 运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国的近代建筑中以龙的图案作为长廊纹饰等, 现代设计中也十分常用, 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 民族图案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将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安徽省, 居民家中多会用仙鹤和鲤鱼等民族图案装饰在屋檐上, 代表美好的愿望。
(二) 民族色彩的传承
色彩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是创作者展现艺术思想的形式,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意义重大。民族色彩主要有:红、黄、青、白、黑, 五种颜色对应五行, 都具有各自的含义, 也象征着不同的精神寓意。其中, “中国红”就有吉祥之意, 我国在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中就将红色选为主色调, 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热情。黄色是民族色彩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常用于高端装修, 凸显室内高贵、富丽堂皇的感觉。现今很多仿宫廷建筑常用黄色来营造高贵的效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民族颜色的巧妙运用可以表现设计者的思想, 是一种重要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三) 汉字的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汉字文化极具代表性, 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元素。汉字不同于西方文字, 汉字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方正的字体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的精神。汉字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写形式, 每种书写形式都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常使用汉字元素, 将设计者的思想直观的表现出来。例如在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中, 将“文”字进行创新, 体现中华民族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并通过不同书写形式进行展现。同时, 在我国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常运行汉字元素, 体现设计作品的内涵。
三、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 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
现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世界文化不断的融合和交流。中国的民族文化需要不同形式的传播, 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文化, 也是新时期艺术设计的努力目标。同时, 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也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研究, 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 合理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创造出更加符合民族精神的作品, 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是民族文化传播渠道, 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 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融合
我国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在我国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所体现。笔者认为, 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 不仅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还能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中, 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民族文化和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是未来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 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具有较多的民族文化素材, 这给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较多的艺术价值, 并展现了环境文化的内涵,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和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要求上意义重大。环境艺术设计时, 将民族文化较好的融合, 使民族文化的内涵自然的展现出来。同时,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工艺和新材料, 通过适当的表现方式, 在其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很好的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民族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巧妙的将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结合, 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两者的融合不仅满足时代对设计的要求, 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也满足了新时期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其次以民族图案、民族色彩和汉字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 最后阐述了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的重要意义, 深化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环境艺术,民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闸西.环艺设计中传统吉祥图案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6) .
[2] 郑博文.论民间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才智, 2015 (17) .
[3] 廖丰丰, 杨君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神韵的探讨[J].美与时代, 2007 (11) .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互联网技术已经出现在了各行各业当中,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生活的生产实践方式。也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当中去,建立起一体化式的管理模式,从数据监测、数据处理、预报预警、呈现展示等多个平台进行高效应用,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运行水平,这也是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互联网技术;应用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126
Key words: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platform;Internet technology;Application
從世界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发展情况看来,做好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主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我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一些前沿科技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地位。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建设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以及时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掌握一些互联网技术的重点,在丰富功能的同时也要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功能的建设。
1 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实际情况
1.1 应用情况
我国已经针对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一些项目纷纷上马,并且在实践中开始应用。该管理平台紧紧围绕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需求,能够兼顾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个体系,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在线监测效果。并且将得到的各项数据真实无误地呈现出来,环境的真实质量以及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程度十分直观。通过这种管理平台的建设,还能够将一些数据直接上传到互联网上,以便民众进行查阅,了解真实的生活环境状况。
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运行最初始的阶段就是需要采集数据,可以采取固定监测点或者是移动设备监测的方式同时进行,这样得到的数据更加多样化。然后通过该综合管理平台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但由于多种情况影响,导致一部分采集到的数据可能不真实。比如说在对噪音环境进行监测时,如果某一固定站点受到了较大的电磁干扰,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采集到的数据不真实,通过该综合管理平台就能够自动识别,不使用这部分数据。
建立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也有利于加强地方环境监测单位和省级环境监测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得上级单位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数据处理的难度,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1.2 存在的一些缺陷
尽管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应用带来了众多优势,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缺陷,严重制约了该综合管理平台效果的发挥。首先就是一些信息化程度还不够明显,特别是在一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仍然大量使用人工监测的方法来获取数据,这样就有可能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并且后期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时,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处理,在实验室分析数据以及编制相应的报告的过程不能够充分体现,未能做到信息公开。除此之外,比较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数据标准还不够规范,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并且各个地区都纷纷建立了地方性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它们之间没有实现一些重要的数据标准互通,这样就使得在进行业务协同时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很难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2 使用互联网技术来设计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重点
2.1 整体框架
考虑到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状况,在建立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时,首先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来确定整体的建设框架,使用互联网技术来达成这一目标。首先通过物联网技术来采集监测数据信息,将这些信息实时上传到中央处理系统中去,传输数据的过程可以应用无线数据传输方式,也可以应用有线数据传输方式,目前该方面的技术都已经基本成熟。然后中央处理系统对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反映出真实的环境监测状况。与预先设定的环境监测标准进行对比,如果发现超过了一些数据范围,也就意味着该方面环境监测的情况超标,已经达到了环境污染的限度,因此就应当触发环境检测报警功能。然后将处理得到的信号上传到网上,这样就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展示。在应用数据库技术之后,可将所有监测得到的数据都实时保存到数据库中,有利于后期核查。
对于一些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可以适当布置较多的感知节点,拓展信息采集的范围。利用互联网领域比较先进的云平台,实现高性能的数据处理,特别是环境监测工作采集到的数据量比较大,如果应用云平台来进行计算,能极大地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以及精确性,并通过智能技术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智能化识别的目的。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风险源,以便警示相關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查看,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2.2 功能设计
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用户层有三个: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用户是使用该管理平台的直接对象,因此在进行功能设计师也需要考虑到这三个对象的实际数据需求。因此需要使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用户身份识别,根据不同的用户身份来提供不同的用户权限,可以进行相对应的操作,并且访问相关的数据。对于政府环保部门来说,他们拥有工作权限,能够在登入账号之后进行业务处理。对于其他用户来说只能够具备相应的信息访问权,并且可以在线留言,发表见解,以便增强个人用户以及企业用户的参与性,达到信息公开互动参与的目的。
2.3 监测系统的设计
监测系统需要具有全面性,能够对其工作范围内的所有区域进行在线监测。由业务受理部门下达具体的工作任务,然后由不同的工作任务模块组建成整体的监测网络。对一些需要重点监测的企业可以划分为检查重点,提高信息采集的频率。一些现场工作人员要配备专业化的移动智能终端,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这些终端设备来辅助完成监测工作,将得到的数据直接通过联网发送到数据库中去,设置专门的数据库管理模块,每一位现场工作人员所采集到的数据不会相互覆盖,而是按照预定的分类来进行存储。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GPS等技术来进行轨迹定位,这样更加增强了监测信息的真实性。
对于现场采集的样品,可以现场生成并粘贴相对应的条形码。在对这些样品进行实验室后期处理的时候,不再需要传统的人工记录以及信息标记,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该二维码记录的信息来进行识别并且记录检测报告。建立起的实验室管理子系统中,对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和保存,每一位实验样品的处理过程都和相对应的检测工程师进行挂钩,也就意味着在环境监测样品进入到实验室之后,所有经历的每一个流转环节都精确记录在整个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中,有利于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在出现错误之后,能够迅速追究相应的责任人。
2.4 自动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是十分复杂的一项工作,在采集数据时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资源。然后通过建立起的自动监测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并且获取到远程数据。应用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GPS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多种技术来建立起完善的环境质量预警机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处理之后,依据大数据技术来进行预测,并向社会公众实时推送真实的环境质量预报信息。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直接将整个流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反应出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这样就很好的避免可能因为一些情况而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出现被篡改的情况,以便上级单位进行监控和决策。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优化时,更多的考虑真实用户的信息需求。比如说现代社会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频率比较高,那么在将环境监测数据推送给用户时,也需要更加注重移动互联网渠道。
3 结语
在使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时,需要掌握多个原则。要从数据的采集、实验样品的处理、数据呈现、预警机制等多个角度出发,提高信息以及流程的可视化程度。同时也需要针对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的运行建立起相应的工作制度,达到智能化管理的目标。依托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来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廷良.构建国家水环境监测智能化管理综合平台[N].中国环境报,2018-11-15(008).
[2]罗庆俊,张艳军,王陆潇.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平台设计[J].四川环境,2017,36(06):82-86.
[3]周文亮.环境监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绿色科技,2016(22):42-45+50.
[4]吴旻妍,成国兴,薛媛媛,沈欣,吴福全.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及应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6(04):56-58.
收稿日期:2019-12-02
作者简介:朱波(1970-),女,汉族,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化必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绿化面积也将不断增大。建筑设计与园林绿化相结合,不仅美化了生活,也凸显了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建设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注重节约、科学建绿为指导方针,合理利用绿地资源,在科学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有力支撑下,全面开展园林绿化建设。本文论述了园林绿化对建筑外观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园林绿化;建筑外观;影响
1、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园林绿化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相对的,人们的空闲时间也有增加,紧张而高节奏的工作使得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轻松环境去放松身心,缓解疲劳。近年来,假日旅游人次数量在显著增长,显示出人们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渴望接近自然,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从公园到绿地的分布,以及服务便捷都必须满足人们的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对绿化的需求,并且适合人们去散步、娱乐、休闲等。
1.2园林绿化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制品,汽车尾气的增加,空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等,都导致人们生活品质的下降与精神压抑,对人类的健康生产了很大威胁,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即是保护人类自身。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1.3园林绿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需求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更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资者,还会促进房地产事业的飞速发展,从而也加强了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凝聚力,并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
2、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外观中的应用
2.1立体绿化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高层建筑往往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立体绿化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环境,使绿化造型更加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立体绿化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主要起着衔接环境与建筑的作用,使得高层建筑在与周围环境融合时不至于太突兀。
2.2立体绿化在中低层建筑中的应用
立体绿化在中低层建筑中的应用则更多的是通过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来与建筑融为一体。立体绿化的点式布局具有经济、简便、灵活的特点,其绿化既有规律可循,又不失灵活,十分简单与方便。线式布局则是选用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质地、大小等视觉形象相同或相近的绿色植物来进行室外绿化的构想,可以增添室外环境的立体感,具有强调一致的韵律感。面式布局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与建筑环境视觉元素相近的植物连缀成面来衬托建筑主体环境,另一类是应用大面积的园林绿化形成绿化本体的视覺中心。
3、园林绿化在建筑中的作用
园林绿化在建筑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屋顶绿化、草坪绿化、庭院绿化、垂直绿化、阳台绿化等,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多种园林绿化形式,突出其特点,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1丰富建筑艺术的表现魅力
建筑具有其本身的设计理念与美学构想,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自于其内部空间与外部造型的立体展现。在建筑外部进行园林绿化,以绿色植物点染建筑设计,可以更加丰富建筑艺术的表现魅力,创造建筑与绿化互相辉映的独特效果,使建筑设计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十分具有美感,又不失端庄大气。
3.2突出景观主体
在建筑中应用园林绿化是起着衬托作用,并没有喧宾夺主之嫌。许多园林绿化以园林植物命名,以建筑为标志,用植物的鲜活与灵动来点染建筑,增添建筑的美感,并借助植物加强建筑主体的含义。例如:某地区的一地质博物馆,通体建筑都用原生态石材建成,色彩较为单一、呆板,通过利用五叶地锦、爬山虎等爬藤类植物在其墙体上进行垂直绿化,有效的改善了其外部观感,不仅生机立现,还突显了建筑的质感,且与建筑相得益彰。
1.3协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
园林绿化能够柔化建筑的生硬与刻板,将建筑置于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园林绿化植物不规则的枝条伸展呈现一种自然的美态,自然的曲线与质感与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相对比,很好的凸显了两种材料的质感。不同的建筑要选用不同的树种,实现合理的景观搭配,才能实现良好的建筑环境协调作用;体型较大、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用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适合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古建周围多选国槐、油松(造型)、白皮松、银杏、竹子、碧桃等来衬托其古朴、典雅;而现代或欧式建筑则多用法桐、五角枫、桧柏、云杉、球体等来渲染其富丽、辉煌。
3.4提高建筑艺术与绿化艺术的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园林绿化用地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园林绿化设计就要注重节约与实用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在许多建筑群中的绿地大多是公共绿地、小花园、小广场等,在满足人们日常的休闲与娱乐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园林绿化植物自然的生长形态与自然美感,发挥其对环境的协调作用体现自身的观赏价值。
3.5节约建筑能耗
园林绿化具有调节环境微气候的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空调系统的能耗。园林绿化可以很好地调节建筑对大阳辐射的吸收量,通过4种途径影响建筑获得热,即透过窗户直接得热、维护结构热传导、渗透和潜热交换,不同绿化类型对建筑得热影响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夏季,园林植物对建筑的遮挡是减弱建筑对大阳辐射吸收量的主要办法,有爬藤类植物覆盖的外墙,其墙面温度会明显下降,外部向室内的导热量会大幅度减少,如果建筑四周是大面积的草坪,则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4、结语
总之,园林绿化与建筑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补益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建筑的外部环境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建筑外部环境占主角地位的园林绿化,也要做得越来越精细,园林绿化施工面积在不断增加,施工工艺在不断优化,施工程序也更加科学合理。建筑设计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建造花园,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显示建筑自身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潘勇法.基于园林绿化对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J].建筑设计管理,2012.06:55-56.
[2]林波荣.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
[3]侯亚楠,朱春,杨思佳.建筑绿化与绿色建筑[J].绿色建筑,2013.01:28-29.
[4]李越,段振惠.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J].技术与市场,2014.10:212-213.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全球经济大发展,我国经济转型,为适应发展需求,各高校教学实训平台纷纷建立并改革,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平台,对实训平台改革提出新要求与意见,意见指出转化单一线性的实训平台为多元立体式模式,增加交流加强管理,意在培养适应经济大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
当前,全球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也有着不断的变化,为适应发展需求,各大高校教育都在不断的改革,有些高校内还存在类似企业的模型发展,作坊、工作室正在兴起,基础教学之后要有教学的拓展,在学校中让学生接触实践、了解社会,这种教学拓展的模式,称之为“实训平台”。实训平台模式很多,各高校会根据自身需求不断建设。
放眼世界,各国对教学实践平台的发展改革越发重视,目前,实训课程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导向、实践导向、技能导向、结果导向等多种,以上众多导向,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适应我国大环境背景下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了实训平台建设的关键。
以往校企联合已成为实训平台的基本模式,但单向线性,人才输出有局限,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来讲比较有限 。如今孵化基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多省市已经建成,中小型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脉。而在中国优秀的中小型企业十分你稀少,竞争力相对较低。
基于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平台教学拓展改革应运而生,教学改革从实施教育环境与载体开始。从教学环境、教学情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培养实战型人才,比以往单向线性校企合作有巨大创新优势。
1.实训平台模式
(1)工作室平台
学校工作室悄然兴起,以工作室为平台结合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将工作室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到实际教学中。
首先,工作室重在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理念,设计表现力的提升在具体实践中会逐步提升,于此同时,工作室性质和功能也随之改变。例如艺术空间工作室主要职能就是将项目方案从平面的只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方案转化为立体的,精准的数据模型。另外,工作室开展体验式学习,对艺术空间表达的相关工艺以体验模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技能;艺术空间工作室与手绘工作室和亮化工作之间的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够培养多元知识结构的人才和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型人才。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不是新鲜的概念,学生需要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学生亲临工作环境,接触实际项目,培养交流、创新、动手、管理、团队协调等综合能力,为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基于老套,在实践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被扼杀掉了,基于此而诞生的创业很难注入新鲜血液,问题主要存在于公司的定为以及管理,而其中管理占了程度要更大一些,如何才能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校期间就应该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阅读管理方面的书,培养学生发现相关问题的能力。
(3)交流平台
a.高校交流平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加老师和学生学习视野,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平台,这种高校间的交流日后逐步会形成一大趋势。
高校交流中包含工作室的参观访问;讲座报告会;特色课程试听;项目合作等,利用高校间的优秀资源共同打造更具创新意识的学生。
b.网络交流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网络,结合互联网,拓宽教学广度,丰富教学模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到网络教学的新环境中,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其中包含公开课视频教学;同类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实训平台目标
(1)在专业领域方面:构建多元化实训教育平台,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2)在其它领域方面: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新型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可以触及到非本专业的相关学科和知识。学生有可能和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合作,立足本专业,在知识结构上突破专业限制,取得环境设计的研究创新。(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具备企业管理思维;具备实际项目操作流程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结论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与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设计相关工作部门从事专业设计、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通过实训平台使学生与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对接,把相应的理论以及设计思想联系实际,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赵芸鸽(1986-),女,汉族,硕士,工作单位:大连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应该多途径挖掘少数民族图案资源,全方位解构少数民族图案元素,深层次探究少数民族图案意义,多角度创新少数民族图案形式,赋予少数民族图案以新的设计意蕴。从而培养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备综合素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少数民族图案 地方院校 艺术设计 教学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至今,许多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然而,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似,缺乏针对性和地域特色。在教学大纲制定和实施教学中许多教育观念、设计理念受到西方国家设计思潮影响严重,在设计制作中热衷模仿西方的艺术表达形式,追求艺术形式的变化和视觉层面的感受,忽视了中国传统尚领悟的“意味”式审美,从而造成大量艺术设计作品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缺失。
一、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境遇
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地方院校,具有认识和挖掘少数民族传统图案文化的地域优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层面运用好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元素,以设计艺术的视角去审视独特的传统图案,通过对其造型图示进行解构,发掘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赋予这些传统图案以新的设计意蕴和生命力。培养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备综合素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开发和应用,不但丰富了现有的课程资源,而且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①。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开发应用
广西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12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②淳朴的少数民族用壮锦、刺绣、绣球、傩面具、坭兴陶、铜鼓、岩画等方式记录了他们的民族活动,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些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少数民族图案艺术,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是根据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意识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相异于其他地域的图案种类。
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图案都是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审美个性、传统风格和生活习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民族图案的深层意义、把握其形式规律、领会其艺术表现特征为现代设计所用。
1.挖掘少数民族图案资源
少数民族图案是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祭奠中形成、发展、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部分少数民族图案资源已经以文字、图形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们在图书馆、博物馆可以接触到一些相关资料,但很多淳朴的少数民族艺术还散落在民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地域优势,鼓励和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少数民族聚集地,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参与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工艺制作或以少数民族传统图案为载体的各种节庆活动等形式活动,从而充分感受少数民族图案的文化意义,广渠道、多途径充分挖掘各种自然、淳朴的第一手传统文化资源。
广西各少数民族均具有自己的信仰和民俗节日,比较隆重的节日主要有:壮族 “三月三”歌圩,瑶族盘王节和达努节、红瑶晒衣节,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苗族芦笙斗马节,侗族花炮节,彝族火把节,彝族跳弓节,毛南族分龙节,京族哈节,仫佬族依饭节,水族端节等。在节日期间会有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品以展览或活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侗族花炮节期间,当地少数民族民众会身着民族盛装来参加庆典活动。期间会表演吹芦笙、跳踩堂舞、斗马、抢花炮、舞狮等大型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的少数民族图案在活动中以独特的形态为民俗节日增添了艺术特色和神秘色彩。也为我们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搜集、挖掘艺术设计课程资源提供了方便。
2.解构少数民族图案元素
少数民族图案是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活动和审美思考构建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艺术形式。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图案载体形式的扩展、丰富和发扬,是艺术创新的直观表现。但艺术创新不是简单的图形复制与拼贴。在艺术设计教与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回来的原始图案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多角度解构。
壮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手工织锦以其精湛的工艺、严谨的结构、绚丽的色彩承载着壮族民众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品性。在学习应用中首先要从艺术设计的美学和应用视角对壮锦图案进行欲立先破的解构,充分把握壮锦图案的构成形式规律、和形式功能。壮锦图案受织锦工艺的限制,构成的式样主要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图案和提炼简化的动植物图案为主,如:二龙戏珠、凤穿牡丹、蝶恋花等花草动物吉祥纹样,以及回纹、水纹、云纹、方格纹等几何纹样。近年随着织锦工艺和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又出现了“桂林山水”、“福寿大花”“民族大团结”等反应新时代壮族人民生活风貌的图案。③
通过对壮锦图案形式和意义的解构、分析提炼传统图案元素的核心视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延展创新设计。运用传统图案的造型精髓做自由、个性的设计。从而在保留核心视觉形式的基础上赋予少数民族传统图案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北京两方同盟品牌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壮锦作为创意原素为2012中国广西商品博览会设计的标志(图2),设计风格鲜明,视觉效果颇具地域文化特色。
3.探究少数民族图案意义
艺术设计表达不单单是视觉的感知,更是人们思想意识、审美情感的艺术呈现。“传神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文化的精髓,当代 设计师应该尝试用这种美学理念指导设计,传承中华美学文化的脉络。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中所蕴含的传统民俗寓意和独特的配色、构图方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性,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思想意识的外化、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深层意义的解读、本源意义的探究,拓展其在本土设计作品中创作和表达空间。
铜鼓(图3)是广西壮族、瑶族等民族盛大庆典活动、宗教礼仪的神圣载体,也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的器具。铜鼓承载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民族智慧,鼓面以太阳纹为中心,外围以雷纹、云纹、水鸟、蛙纹等同心圆圈形适合纹样进行穿插组合,鼓身以活灵活现的羽人舞蹈、竞渡纹样与几何纹样组合装饰。体现了壮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对渔猎丰收生活的美好向往。④铜鼓是先民精神文化的物化展现和延伸,通过对铜鼓纹饰形象的意义解析,创造性的赋予铜鼓纹饰当代审美设计的艺术形式和设计内涵。
4.创新少数民族图案形式
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创新是其永恒不变的追求。新时代人民审美观念的趋向决定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⑤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创新的需要。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把抽象、具象、意象等各种设计形式有机结合,使少数民族图案的表现形式日趋丰富多样,这也为艺术设计的创意表现提供了诸多的形式和风格选择。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挖掘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大胆创新。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和现实的态度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使中国现代设计得以发展和确立的要素和契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当代艺术设计。⑥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解构再现,充分表达设计的深层理念。提升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创新应用能力。
三、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不仅是民族生活的写照,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着时尚的光彩,无论是在商业传播活动中还是在居家装饰中都被广泛的应用。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实践过程中挖掘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这一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以视觉艺术的思维方式对少数民族图案进行解构、创造,为广西区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注入独特的民族底蕴和内涵,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民族素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现错位竞争、特色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创意产业提升竞争力、走向世界舞台的软实力。
注释:
①朱岸静.广西中职学校壮锦民间美术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03.
②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06.
③刘南一.当代广西少数民族美术教育[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01.
④蒋廷瑜.广西铜鼓遍山隅[J].传承,2009,05.
⑤董凌.涂鸦风格广告的价值意义[J].艺术探索,2011,03.
⑥任艳.中国传统装饰符号在现代动漫服饰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天津工业大学,2011,03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全球化趋势加深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我国艺术设计领域出现了“全盘西化”或者说“去民族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将严重影响我国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对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作出研究,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艺术设计的民族化。该文对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做出分析与阐述,旨在提高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传承与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民族元素 艺术设计 价值 传承 应用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此同时我国艺术设计正在面临着国际艺术设计思潮的挑战与冲击,而如何通过对民族元素的继承和应用,使我国艺术设计走向民族化的道路是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艺术设计工作者要认识到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对艺术设计中民族元素的传承和应用形式及发展作出探讨,使艺术设计兼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特点。
1 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1.1 有利于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化
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同时也有利于使现代艺术设计发挥出弘扬民族精神以及激发民族热情的作用。我国艺术设计在外来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中,实现民族化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道路,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将在国内获得更高的认同感,在国际中更加具有特色,对彰显民族魅力以及推动国际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语言匮乏问题的解决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将能够为现代艺术設计提供更加丰富的设计素材。我国民族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现代艺术设计中必须要使用的图形与色彩,而具有民族特色的图形与色彩不仅数量繁多、风格各异,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应用不仅可以给予现代艺术设计更多的设计素材,同时可以赋予现代艺术设计更多的内涵,从而增强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对解决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语言匮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的传承
现代艺术设计在对民族元素作出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民族元素的外在形式特征,同时要重视民族元素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意象,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的继承可以体现为取形、达意和传神三点。
2.1 取形
我国民族文化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设计元素以及设计理念可以被现代艺术设计所借鉴,在对民族元素作出借鉴的过程中,取形是一种最为直接、最能够体现民族元素特征的传承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取形并不是对民族元素的抄袭,而是通过对民族元素所体现出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与研究,以现代艺术设计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民族元素进行分解与重构,使现代艺术设计在具备民族元素外在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出民族特色。
2.2 达意
我国民族文化与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哲学具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使艺术设计更具有象征性与多义性,而艺术设计在对民族元素作出传承与应用的过程中,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深入的认识与了解才能够做到“达意”。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中设计理论的研究;其次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传承与应用民族文化的艺术设计要注意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歧义。
2.3 传神
“神”是指民族文化中所能够表现出的文化精神,“传神”是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作出传承与应用的根本目的,而做到“传神”需要现代艺术设计在对民族元素的继承与应用中摆脱民族文化具体外在特征的局限而对民族元素的审美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探索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元素的最佳结合点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3 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的应用方向
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的传承是促使现代艺术设计走向民族化道路的必要途径,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突出我国艺术设计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中重视现代艺术的时代性与重视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应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在以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原则,以人们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依据的基础上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
计中。
3.1 化繁为简
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的应用应当是一个对民族文化进行解构再重新再造的过程,优秀的民族元素不但具有优美的造型并且具有深厚的内涵,但是同时也具有一些过于复杂并且与当代社会不适应的内容,当这些内容被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后,不能被人们较好的接受或者记忆,从而制约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这就要求在现代艺术设计应用民族元素的过程中要具有选择性,在保留民族元素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元素的简化、移植或者局部变形来对民族元素进行创新,从而摒弃民族元素中过于繁琐或者与当代审美观难以适应的内容。
3.2 重视对西方艺术设计思想的借鉴
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去民族化”还是“全盘西化”都是不可取的,但是西方艺术设计理念中的确有许多对我国艺术设计有价值并可以借鉴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外来文化势必会对我国的艺术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而20世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艺术设计重视吸取外来文化精髓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说明了外来文化并不一定会对我国民族文化起到颠覆作用,反而有助于我国艺术设计在应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3.3 突破传统色彩应用
民族元素中的色彩运用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以我国的传统图形为例子,许多传统的图形在着色上使用矿物性染料,却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的黯淡,这也是许多艺术设计工作者认为民族元素的色彩运用不能直接向现代艺术设计移植的原因。但是事实上我国民族元素中的传统色彩的应用,有助于我国民族艺术精神内涵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传统色彩的运用中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利用科技的发展对民族传统元素的局限进行突破。
参考文献
[1] 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管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