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第1篇

上个星期看了这部著名的心理学电影,印象很深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与记忆的故事.男主角在情人节前夕发现女主角已经忘记了他,他看着她与别人幸福地在一起时,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折磨.在矛盾的心理下,他来到了心理诊所,希望能忘记这段过去. 故事便又从他们相遇时开始, 。乔伊在删除记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生活中已经全是克莱梅特的影子。除了那些不欢而散的交谈,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竟然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图书馆的对话、吃饭时的打闹、拥抱时的温暖当乔伊在回忆中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美好时,他可怜兮兮的对着那些删除他记忆的人说,能不能让我保留就这一点点呢?可是没有人理会他,周围的世界正在消失。于是他带着她选择了逃离。带着她来到了记忆的深处,那些美好或是让人难堪的时刻。这我在影片中非常喜欢的片段,温馨而又真实。化身为小男孩的乔伊躲在桌子下想要哭泣,或许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时刻,藏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世界,一个人开心或是难过。还有他回到童年被玩伴欺负的场景,当他再次面对时,他仍然感到了耻辱和伤心,他想要报复。其实每个人儿时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回忆,小孩子是最善良也是最残忍的,他们不懂得伪装,往往会深深地伤害一个人,所以当他回到这个时刻时,他的屈辱感更重了。下面他们相处的片断也很温情和浪漫,让我总有一种世界只有他们两个的一种感觉,多么想时光就这样定格,他们就这样不离不弃。

可是世界没有童话,他们最终忘记了对方,但是却又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同时来到那一片蒙托克的海滩,他们相见,如同在蒙托克海滩的初见一般再次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对方,自己却浑然不知这爱情早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仅仅片刻的交谈,透露出彼此曾经相爱的种种倒影。而当她将自己从医生手中得到的有关自己曾经消除个记忆的磁带时并在他的车子里播放时,他们茫然了。无发接受从天而至的她对他的批评与指责,他愤恨的请她离开自己的车子。却不知自己也这样不公平地对待对方。最后在走廊里,两人都明白了自己曾经爱过对方又将对方忘记的时候,他们释然了。一句”OK”,伴着点滴的泪水和无奈的口吻,放弃了自己对对方的依赖.

相爱容易,相守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会消磨我们的爱,最后陪伴在我们左右的往往不是我们最爱的那个,而是最适合的那个,两两相忘不如两两相望.至少曾经我们爱过,快乐过.时光流逝,我记得只有那些幸福的时刻。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只要人人有爱,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关键字:《美丽心灵》影片感想

“要是你那一天发现你所珍惜的一切,不是消失也不是死亡,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时,会有多痛苦?”千变一律的励志电影,总感觉没什么新意。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的心理电影,并且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 第59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8项大奖。其出彩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

首先是剧情方面。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

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

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人就是人,到头来还是渴望有人陪伴,人不是孤傲的王者,孤傲的王者还是渴望有人陪伴。惟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才会感到幸福。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第3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开篇第一则记事题为《角色问题》,被采访的病人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世界观虽看似荒诞,但他本人却可以自圆其说,颇有点无懈可击的架势。作为读者的我也不禁想,我目所及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还是说仅仅是一部别人的小说,或者都是自己幻想。真实与虚幻的边界又是什么。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这样想来,我对精神病院的患者也凭空生出了些同情与敬意来。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来提供冲击,而一个矛盾的分裂人格无疑是合格的素材。

天才总有其有别于常人之处,影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片段显示了纳什的“与众不同”贬低别人领带的理由、近乎怪诞的研究对象、后现代派式的窗格计算法以及天才必备的独特思考角度。这一切都在显示了纳什卓越的同时揭露了他不合群的社交顽疾,纵然他也不希望如此,一个小小的细节暴露了他对与人交流的渴望:他将原本位于宿舍中间的写字台推到窗边,继而透过玻璃看着熙攘的人群。而他的首个幻想人物查尔斯也正出现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并被纳什创造出来以填补他对友谊的饥渴。当你渴望的那个人始终隐匿的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以各种形式创造一个他,以抚慰因焦虑而变得百孔千疮的精神。谁能否认这样一个放浪形骸、无所不为的自由青年不是纳什想要变身的对象呢。在纳什的青年时代,查尔斯的确曾一度成为纳什的精神支柱。任何形式的努力都期望从一个善的结果中得到肯定,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使自己坚持到底。

“是数学家赢得了战争,也是数学家破解了日本密码,更是数学家制造了原子弹。像你我一样的数学家”。纳什和普林斯顿的同学们都对自己的才智充满信心,更渴望能证明自己。这种强烈的渴望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创造自己理论,证明自己。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他一直以来人际关系的失败。

当影片进行到一半是,心中的疑问渐渐解开。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国防部工作室建在学校旁边废弃的仓库里,为什么查尔斯从未在纳什以外的人身边出现过,而又是什么时候纳什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破密专家,为什么查尔斯对纳什的求助无动于衷。事实是,他病了,一切不过是幻想。你当然惊讶,纳什也拒绝承认他的独立迥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世界虚幻。原来那个陪你酩酊大醉的人,为你欢呼的人,被你信仰依赖的人竟是头脑的虚无,一时一刻都未存在过。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孤独与妄想中。这虚幻越是逼真,这承认的挣扎越是艰难。谁愿意承受温存的失落?

纳什一方面满足于幻觉带给自己的愉悦,另一方面也被幻觉拖拽着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正因如此艾丽西亚的出现才真正表明了纳什没有被上帝抛弃,这一纳什身边唯一真实的存在才是他一切生命的源泉。

晚年的纳什终于慢慢体会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对名利也不再热衷,突如其来的赞誉甚至让他想要逃避,但是无论如何他终于坦然了,他能够平静的对托马斯金陈述自己的不健全,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我。如此前期与后期的纳什才能够统一在一起,才使他真正有资格获得要求智力与形象(即精神力)并重的诺贝尔奖,我们的天才也终于着陆凡间,拥有了幸福人生。

只是不知道真实的纳什到底看见了什么。大概其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存在意义。查尔斯能

让纳什宣泄他需要被理解的心情。而帕谢尔让纳什感觉着自己被重用,在五角大楼的那次解密,纳什一改往日腼腆的样子,眼露精光,那是大脑在闪光的他,也是他所期望的自己不是吗?而小姑娘则是一种宽慰,一个可爱的需要他的拥抱的小姑娘,一种情感上的补偿补充?我觉得他们对于纳什都是那么重要。那么孤独的人的心需要东西去填满。当在现实屡屡受挫,求助于自己的内心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但纳什的比喻说得很好,这就像一种食欲,而胃口,会越来越大的。

幻想大约不仅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更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原来那些清晰出现在生命中的意象幻梦可能都是纳什平行投射出的自己,他意念中对真实世界不满的衍生。直到他凭着妻子对他的爱找到归路的方向,他也再也没能重新锁上这些流泻而出的自己,只是再也不去信任,每每遇到,匆匆逃开。

纳什也终究变成了了一个老人。他成了普林斯顿的传奇,他是受学生尊敬的纳什教授。当有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论时,他只是微微一笑,亲切地问那个年少的孩子:“你什么时候吃的饭?”正如当时废寝忘食的自己。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才是纳什的归宿。还记得在纳什年少时,他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其实就是他欲望的初始形状,他内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纳什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这一次,他成了主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钢笔代表无上的崇敬。影片的前后呼应,我瞬间泪如雨下。诺贝尔奖的获得也是意外的意外。没有了欲念的纳什却得到了认可。此时的纳什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第4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开篇第一则记事题为《角色问题》,被采访的病人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世界观虽看似荒诞,但他本人却可以自圆其说,颇有点无懈可击的架势。作为读者的我也不禁想,我目所及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还是说仅仅是一部别人的小说,或者都是自己幻想。真实与虚幻的边界又是什么。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这样想来,我对精神病院的患者也凭空生出了些同情与敬意来。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来提供冲击,而一个矛盾的分裂人格无疑是合格的素材。

天才总有其有别于常人之处,影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片段显示了纳什的“与众不同”贬低别人领带的理由、近乎怪诞的研究对象、后现代派式的窗格计算法以及天才必备的独特思考角度。这一切都在显示了纳什卓越的同时揭露了他不合群的社交顽疾,纵然他也不希望如此,一个小小的细节暴露了他对与人交流的渴望:他将原本位于宿舍中间的写字台推到窗边,继而透过玻璃看着熙攘的人群。而他的首个幻想人物查尔斯也正出现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并被纳什创造出来以填补他对友谊的饥渴。当你渴望的那个人始终隐匿的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以各种形式创造一个他,以抚慰因焦虑而变得百孔千疮的精神。谁能否认这样一个放浪形骸、无所不为的自由青年不是纳什想要变身的对象呢。在纳什的青年时代,查尔斯的确曾一度成为纳什的精神支柱。任何形式的努力都期望从一个善的结果中得到肯定,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使自己坚持到底。

“是数学家赢得了战争,也是数学家破解了日本密码,更是数学家制造了原子弹。像你我一样的数学家”。纳什和普林斯顿的同学们都对自己的才智充满信心,更渴望能证明自己。这种强烈的渴望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创造自己理论,证明自己。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他一直以来人际关系的失败。

当影片进行到一半是,心中的疑问渐渐解开。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国防部工作室建在学校旁边废弃的仓库里,为什么查尔斯从未在纳什以外的人身边出现过,而又是什么时候纳什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破密专家,为什么查尔斯对纳什的求助无动于衷。事实是,他病了,一切不过是幻想。你当然惊讶,纳什也拒绝承认他的独立迥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世界虚幻。原来那个陪你酩酊大醉的人,为你欢呼的人,被你信仰依赖的人竟是头脑的虚无,一时一刻都未存在过。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孤独与妄想中。这虚幻越是逼真,这承认的挣扎越是艰难。谁愿意承受温存的失落?

纳什一方面满足于幻觉带给自己的愉悦,另一方面也被幻觉拖拽着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正因如此艾丽西亚的出现才真正表明了纳什没有被上帝抛弃,这一纳什身边唯一真实的存在才是他一切生命的源泉。

晚年的纳什终于慢慢体会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对名利也不再热衷,突如其来的赞誉甚至让他想要逃避,但是无论如何他终于坦然了,他能够平静的对托马斯金陈述自己的不健全,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我。如此前期与后期的纳什才能够统一在一起,才使他真正有资格获得要求智力与形象(即精神力)并重的诺贝尔奖,我们的天才也终于着陆凡间,拥有了幸福人生。

只是不知道真实的纳什到底看见了什么。大概其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存在意义。查尔斯能

让纳什宣泄他需要被理解的心情。而帕谢尔让纳什感觉着自己被重用,在五角大楼的那次解密,纳什一改往日腼腆的样子,眼露精光,那是大脑在闪光的他,也是他所期望的自己不是吗?而小姑娘则是一种宽慰,一个可爱的需要他的拥抱的小姑娘,一种情感上的补偿补充?我觉得他们对于纳什都是那么重要。那么孤独的人的心需要东西去填满。当在现实屡屡受挫,求助于自己的内心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但纳什的比喻说得很好,这就像一种食欲,而胃口,会越来越大的。

幻想大约不仅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更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原来那些清晰出现在生命中的意象幻梦可能都是纳什平行投射出的自己,他意念中对真实世界不满的衍生。直到他凭着妻子对他的爱找到归路的方向,他也再也没能重新锁上这些流泻而出的自己,只是再也不去信任,每每遇到,匆匆逃开。

纳什也终究变成了了一个老人。他成了普林斯顿的传奇,他是受学生尊敬的纳什教授。当有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论时,他只是微微一笑,亲切地问那个年少的孩子:“你什么时候吃的饭?”正如当时废寝忘食的自己。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才是纳什的归宿。还记得在纳什年少时,他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其实就是他欲望的初始形状,他内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纳什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这一次,他成了主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钢笔代表无上的崇敬。影片的前后呼应,我瞬间泪如雨下。诺贝尔奖的获得也是意外的意外。没有了欲念的纳什却得到了认可。此时的纳什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只要人人有爱,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关键字:《美丽心灵》影片感想

“要是你那一天发现你所珍惜的一切,不是消失也不是死亡,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时,会有多痛苦?”千变一律的励志电影,总感觉没什么新意。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的心理电影,并且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 第59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8项大奖。其出彩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

首先是剧情方面。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

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

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人就是人,到头来还是渴望有人陪伴,人不是孤傲的王者,孤傲的王者还是渴望有人陪伴。惟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才会感到幸福。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第6篇

John Nash,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天才,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疯子。

和很多的天才一样,John孤僻,敏感,专注,神经质。初入普林斯顿的他,持才傲物,目空一切。他不去上课,没有朋友,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数学公式。 他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他只能和自己幻想中的室友做朋友。 但是,有一点他和所有普林斯顿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样,他有自己的欲望,这欲望如毒药,他身陷其中,欲罢不能。他的欲望是他的求知欲,他是如此的渴求知识,渴望成功,渴望认同。

他想要成为英雄,用数字和逻辑救赎世人,这野心如此自私,又如此伟大,就象他的博弈论,这是在他在考虑到个人最大利益的基础上能给予团队的最大利益。这是他唯一想的,也是他一直执着于做的。

只是,John没有想到,这会沉重到让自己敏感的心灵无力承担。于是,在真实世界中无处伸展的欲望只能在幻想的世界里肆意张扬,他成了自己幻想中的英雄。他成了疯子。痛苦的治疗之后,他的欲望终于不再是拯救世界,而是让这个他曾经竭力梦想要拯救的世界来重新接纳他,重新给他机会去研究他心爱的数学。 这个过程象一场没有人可以看到的战争,他独自对抗着心里的欲望和整个世界嘲弄的眼神。

让人欣慰的是,他遇到了无条件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他回到了普林斯顿。昔日同窗对手,此时的老朋友,相隔多年的两盘围棋,时光流逝中,总是有些什么,在沉痛之外,有温暖的余光,照耀他一路艰辛。

很多时候,天才的苦恼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在遇到可以谈话讨论的对手之后,John Nash终于回归了这个世界。他成了一个有幽默感又神经质的好老师。

欲望远离,繁华褪尽,连诺贝尔奖也成了意外之喜,他波澜不惊。他在当年只能在门口踯躅的餐厅里接受同事的称赞和认同,口气平静的说着自己的精神疾病,你知道吗,这就像一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你得去约束你的一部分欲望。

可是John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在沉溺之后,选择无视自己的欲望,或者说,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三个代表着各自不同愿望和渴求的人始 终环绕在他的左右,时时提醒着他,生活里总有什么是他“可以”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提醒他这世界种种的不完美。John无法漠视他们的在他内心的存 在,但是却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拒绝着他们。

于是,这个故事便成了一个传奇,他最终以一个疯子的姿态站在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上。他成了一个需要被仰视的伟大的人。

"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逻辑推理,一定有它的理由,但是当我回头想,我问我自己,什么是正确的逻辑推理,谁决定的?我探索这个问题,从肉体上,到 精神上,到幻觉上再回来,然后我发现了,我生涯最重要的事,这是我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只有它是没有什么办法靠正常逻辑去推断的"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

美丽心灵论文范文第1篇上个星期看了这部著名的心理学电影,印象很深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与记忆的故事.男主角在情人节前夕发现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