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第1篇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经问世便饱受争论, 西方各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其发起了冲击, 而其中不仅有学术方面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政治的争论。自从20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西方的资本主义金融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对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又重新变得火热起来。各国学者都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找到解决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 符合客观规律。今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 我们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深入研究劳动价值论, 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从而指导我国稳定持续的开展现代化建设。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 价值实体理论

马克思首创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作为一切社会存在条件”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加以辨析。他认为价值实体是由人的抽象劳动产生的, 且该抽象劳动不是指个别劳动, 而是指社会共同劳动。之所以价值实体或财物具有价值, 正是因为人类的抽象劳动物化在其中的。

(二) 价值量理论

马克思认为, 价值量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者制造单个商品时所使用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越高, 制造商品所使用的劳动量越少, 则单个商品的价值量越低。同时, 马克思还认为, 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 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三) 价值形式理论

在提出价值与使用价值两种概念之外, 马克思还提出了价值形式理论, 即交换价值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例关系, 在货币出现之后, 该关系则通过价格形式表现出来。

(四) 价值本质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价值是一种历史范畴, 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不同, 使用价值是针对人而言的, 是永恒存在的, 而商品价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 其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的体现。这种商品之间的交换,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物物交换, 但其实质是商品之间的劳动交换, 这也是价值的本质。

(五) 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指, 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内供求关系的变化, 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平均利润形成之后, 商品的价格变成了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但是价值规律理论的基本实质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三、新时代下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境遇

(一) 劳动形式的转变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经历了三次工业变革, 现在社会生产已经同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马克思所在的时代相比, 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同马克思所处的蒸气时代相比较, 当时的工人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大多从事的都是简单劳动, 而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应用的范围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 技术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同时再加上资本主义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劳动结构发生了巨变。以技术和知识为依托的脑力劳动, 例如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劳动等, 逐渐取代了简单的体力劳动, 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主体。这就导致了原来的劳动价值理论受到了影响, 需要尽快发展出新的内涵, 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结构。

(二) 国际斗争形势的变化

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年代, 世界的时代主题主要是战争与革命, 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其主要斗争领域依旧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 同企业的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当时, 出于领导世界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需要, 劳动价值理论重点关注对象是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 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技术人员, 则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这样的情况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 而现如今, 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变革已经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形式, 世界的主题不仅转变为了和平与发展, 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其斗争的主体也涵盖了更大的范围, 不仅仅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 同时还有以脑力为主的复杂劳动。所以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今社会, 需要研究的对象领域变得更加广阔。

(三) 阶级结构的变化“中间阶级”的出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形态逐渐发生了转变, 从二战之前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逐渐转变为了“福利国家”形态。与此同时,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使得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了部分拥有专业管理知识的管理人群之中。这些群体依旧受雇于资本家, 通过出卖自己的脑力劳动来获取报酬, 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无产阶级;但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思维模式等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有着较大的不同, 所以被称作为“中间阶级”, 中间阶级的出现, 从根本上缓和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两极分化和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两大阶级不但没有出现更大的矛盾与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例如企业允许员工持有一部分公司股份, 并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工会、工人联盟、社区组织等第三方社会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阶级结构的变化, 使得原有的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着更多的补充与调整, 在对劳动价值进行论述的过程中, 同时更应该关注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主等新兴社会阶层。

四、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

(一)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学者并未能够完全遵守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主观判断的因素,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判断。有一些人认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能够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 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但事实上,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 没有将价值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而否认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事实上, 马克思认为, 只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只要参与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 那么无论是否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 都属于生产劳动的一部分。

(二) 知识能否创造价值的探讨

由于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知识和技术要素在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知识经济和科学经济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生产方式的主流。针对此类转变, 许多人认为,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支出越来越少, 而造成社会商品生产总价值量增加的要素, 既不是体力劳动人员, 也不是技术劳动人员, 而是知识本身。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知识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源泉, 从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中分离开来。这种错误的认知明显混淆了知识与人类劳动的关系。知识作为人类主观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总结, 主要分为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来源于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 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究其根本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的产物, 也是一种物化劳动。所以在通过知识和技术实现劳动生产的过程中, 其本质并不是知识创造价值, 而是隐藏在知识和技术背后的, 人类脑力劳动的产物创造价值, 因此归根结底, 价值的来源是唯一的, 即人类的抽象劳动。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类的社会生产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新的阶级结构, 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价值劳动理论同其他真理一样, 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是需要跟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 我们更应该在社会各界的质疑与批评中, 勇于接受挑战, 不断深入学习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 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获得更广的延伸, 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而全面的真理观。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现如今, 距离马克思所诞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200年, 当代的社会发展、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情况已与以往大不相同, 这导致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独特威胁和挑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 我们必须重新深入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把握其本质内涵与规律, 结合当代新环境, 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展, 确保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当代发展,新境遇

参考文献

[1] 孔令全, 黄再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数字经济时代拓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价值创造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 (2) 14-21.

[2] 吴欢, 卢黎歌.数字劳动、数字商品价值及其价格形成机制大数据社会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解释[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20 (3) :310-31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与以往注重比较两者区别的研究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斯拉法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的放松以及对其模型推导的变形,发现其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尝试是否可以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联通,证明三大价值理论之间的共通之处要多于他们之间的分歧,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价值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斯拉法价值理论;新古典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一、引言

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是理解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枢纽,也是交换理论、分配理论、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基础。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存在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理论,同时由劳动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综合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供求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后又被庇古、希克斯、张伯伦和琼·罗宾逊以及阿罗和德布鲁等几代经济学家不斷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当今经济学主流价值理论,其以近乎完美的数理模型解释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和市场运行所带来的效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是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皮埃罗·斯拉法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提出的,是其在花费半生精力研究李嘉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复兴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所以,斯拉法的经济理论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也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独立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的反对者而提出的,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同时,斯拉法价值理论也完全不同于马克思价值理论,虽然在斯拉法分析的后半部其也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的耗费,“商品的价值是和商品的劳动耗费成比例的,就是说,和直接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数量成比例”,但是,劳动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将劳动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抽掉,余下的部分仍能够组成一套完整的价值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商品的价值最终还是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资本的分配比例。所以斯拉法价值理论在国内与国外都作为一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并列的价值理论而存在。

《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后,经济学界对这部著作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由这部著作引发了许多关于价值理论与价值转型问题的争论。后凯恩斯主义者和新李嘉图主义者认为斯拉法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提供了价值理论的基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运用斯拉法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得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观点,同时有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怀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可以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斯拉法价值理论,一方面对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理论介绍,另一方面则对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丁堡骏(2001,2003)认为虽然斯拉法的某些概念和某些分析方法与马克思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但是并不能就此说明斯拉法的这种实物关系体系与马克思的价值关系体系是相互贯通的,更不可能按照斯拉法的思想去研究马克思、放弃多余的劳动价值理论,而是相反,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斯拉法和斯蒂德曼。魏埙(2001)同样也认为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体系“与新古典主义的价格论和分配论相比,还是有其进步和科学意义的”,但是“与马克思的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以及固定资本等基本理论相互比较,斯拉法的理论远不如马克思理论科学、深刻、系统和全面”,所以“某些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试图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取代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理论是错误的”。鲁品越(2001)将价格形成机制分成三个层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最为深刻,是关于交换价值源泉与本质的理论”,而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中间层次,“指出了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各个产品之间的客观联系决定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关系”,而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价格决定机制的最表层,“由理性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成交价格”。通过这种价值或价格理论的分层分析,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做了分析,并统一了分析的框架。白暴力(2011)也有着相似的观点,其认为价值的范畴包括三方面内容,价值价格理论有六个层次,而斯拉法的价值价格理论体系仅仅是完整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交换价值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生产价格”的精确计算问题;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则研究了价值与价格的本质,揭示了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研究了第二个层次——价值的实体问题,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则只是研究了价值价格理论的第四个层次市场价格理论。这种六层次价值价格理论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古典均衡价值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进行分析比较,使得经济学界一直在相互争论的三大价值理论体系的比较问题,得到了统一的认识。

而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斯拉法价值理论与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与以往注重比较两者区别的研究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斯拉法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的放松以及对其模型推导的变形,发现其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打通,最终,我们发现三大价值理论虽有区别,但是更多的却是共通之处,而这些共通之处才是价值理论的真谛。

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是从建立简单的仅能维持生存的生产方式开始的,这非常类似于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其简单的生产方程为: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将价值或者价格引入其中得:

280Pw+12Pi=400Pw (1)

12Pw+8Pi=20Pi (2)

其中小麦的价格为Pw,铁的价格为Pi,我们令小麦的价格Pw=1,求解上面的方程可得Pi=10,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

再引入三种商品的生产,小麦、铁再加入猪,其中生产方程如下:

240夸特小麦+12吨铁+18只猪→450夸特小麦

90夸特小麦+6吨铁+12只猪→21吨铁

120夸特小麦+3吨铁+30只猪→60只猪

同样我们假设小麦的价格为Pn,并且令Pw=1,假设铁的价值为Pi,猪的价值为Pp,则方程为:

240+12Pi+18Pp=450 (3)

90+6Pi+12Pp=21Pi (4)

120+3Pi+30Pp=60Pp (5)

解该方程组得:Pi=10,Pp=5。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等于2只猪。

将上述生产方程扩展到K个部门,我们令A為每年所生产a商品的数量,B为每年所生产b商品的数量,C为……,依次类推。我们称Aa?熏Ba……Ka为生产A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商品a?熏b……k的数量;Ab?熏Bb……Kb为生产B的生产部门每年使用相应商品的数量;……;Ak?熏Bk……Kk为生产K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的ab……k的数量。再假设Pa?熏Pb……Pk为商品a?熏b……k的价值,则生产方程为:

AaPa+BaPb+……+KaPk=APa

AbPa+BbPb+……+KbPk=BPb

……………………………

AkPa+BkPb+……+KkPk=KPk

以其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当作自由变量,设其价值为1,则由K-1个未知数和K-1个方程最终可求解出各个商品的价格Pa?熏Pb……PK。其中Aa+Ab……+Ak=A,Ba+Bb+……+Bk=B,……,Ka+Kb+……+Kk=K。

三、新古典价值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的分析是运用边际的方法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的。就需求方面来说,新古典运用了效用和预算约束的方法,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可以求出:

由此可以得出:

在此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我们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种商品的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一般的说,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边际效用成正比,与货币的边际效用成反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产效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例关系,也可以解释过多的发行货币为什么可以引起通货膨胀。但是,边际效用只是从商品需求这一个方面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决定。由于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商品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从零到无穷都有可能,这就需要从供给方面对价值进行规定。

从供给方面来看,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在给定产量水平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成本约束下实现产量最大。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得到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P=MC,商品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如果PMC,则每多生产一单位商品厂商就会赚取(P-MC)的利润,所以厂商就会增加生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会有无数个厂商,每一个厂商都有其自己的边际成本,从极小到无穷都有可能。最终的价值如何决定呢?这就要由需求方面来决定。

将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有无数的消费者和无数的厂商相互的、彼此的进行竞争,最终会达到一种状态,即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价值的评价完全等于生产它的边际成本时,竞争达到均衡。这就决定了市场的产量,在这一产量下的价值就是其最终的价值。这一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消费者的偏好、货币的价值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新古典简单的价值决定过程。

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之比较

接下来,我们将对新古典的价值形成过程与斯拉法的价值体系做一个比较,从中得出有启发性的结论。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前提,即所有生产部门收益不变。斯拉法假设各个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不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规模不发生改变,所以产量也不发生改变,最终收益也不发生改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是对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的回归。边际分析方法“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变上,因为如果在一个生产部门规模上或者在生产要素比例上没有改变,就不能有边际产品,也不能有边际成本。在一个体系中,如果生产在这些方面日复一日的继续不变,就不但很难找见一个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者换一种说法,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干脆在那里就找不见。”

如果我们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我们假定各个生产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发生改变,生产规模可以发生改变,产量也将随之改变,最终收益也将发生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入边际分析的方法对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斯拉法价值体系变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

由于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改变,所以我们假定不变资本不发生改变,而只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即只增加劳动的数量,这将必然会引起纯产品数量的增加。另外,在不变资本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纯产品数量是活劳动数量的函数即Q=q(V),所以, 。由此可知,商品的价值也是活劳动的函数即P=p(V)。

现在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化即 ,则根据P=p(V) ,商品的价格不发生改变仍然是P。而当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动时即时 ,产品的增加量也为零即 ,由此我们可以对 求极限,观察其如何变动:

正是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所以,

将上面两步合并: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并不难理解,价值不但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更加具体地说是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的变化量。上式中的分子为1,说明增加了一单位活劳动,而分母则为增加这一单位活劳动带来的纯产品的增加量。所以商品的价值就是一单位纯产品的增加量中所包含的活劳动的量。

如果我们重新假定条件,则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设活劳动是纯产品数量的函数,即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要多生产一单位纯产品需要增加多少劳动量,用公式表示为V=v?穴Q?雪,则 ,同样的推导过程可以推出:

即P=边际活劳动

这个公式更加容易解释,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就是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的纯产品所付出的边际活劳动。通过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

(1)P=边际活劳动

(2)P=1/MPL

这基本上可以完成从斯拉法体系向新古典的过渡。我们只需要从中引入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新古典之间的联系。我们给劳动量一个计量单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以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量,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则以工资来计量劳动量。其实这两种计量方法之间并不矛盾,但劳动时间仍然是一个极其抽象难以度量的指标,所以我们使用工资来对劳动量进行度量。设一单位劳动量就是一单位劳动时间,这一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为W,所以增加一单位劳动量就相应的增加一个W。这时我们就可以用W來代替上述公式中的边际劳动量。则P=1/MPL就变形为P=W/MPL,整理后得:P·MPL=W。这个公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劳动要素市场中工资决定公式,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单位边际劳动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不是别的,正是这一单位边际劳动所表现的价值。按照这一公式,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增加所带来的价值的增加都应归劳动所占有。由公式P=边际活劳动,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活劳动的额增加便是成本的增加,增加一单位活劳动就增加一单位边际成本,即在这种条件下,边际活劳动=边际成本=W,因此,P=边际成本=边际活劳动。这一公式也可以将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供给方面机密联系起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P=MC,而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边际成本中只包含边际劳动。由此可见,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就其最根本的理论实质而言,并没有根本对立的区别,只是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一个用的是平均的分析方法,一个用的是边际的分析方法;一个是从生产的实物方面讨论价值,一个是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讨论价值。

五、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联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

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联系起来,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斯拉法价值体系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包含有劳动决定价值的成分,只是他们分析的侧重不同。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注重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商品的总价值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斯拉法则通过一系列联立方程组可求得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还原即用劳动量来代替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将商品的价值还原为劳动,但就斯拉法看来,商品的总价值仍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他们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是可变的,他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比例增加,产出不能够按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增加,所以必须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推导可以得出单个商品的价值等于他的边际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其边际劳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一个最优的比例,如果这一比例保持不变,则在这一比例下生产的商品总价值就是其投入的总劳动。

2.不能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简单地归结为效用价值理论。上文已经论述过,效用的分析只是从商品的需求方面进行的分析,是消费者对商品价值作出的主观判断,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无法作出判断,所以只能对其效用进行判断。根据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其愿意付出的价值。但仅仅依靠效用这一方面并不能够决定商品的价值,它还必须受到供给方面的限制,只有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即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与生产者所耗费的边际劳动相等时,价值才最终被确定下来,而这时的价值量就是边际商品上所包含的劳动量。

3.从效用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但并没有否定效用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用“使用价值”一词来代指效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商品。其统一性表现在: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因而不可能成为商品;相反,一个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人类一般劳动凝结在内,因而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这句话通过商品的定义道出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用新古典的语言来重新解释这句话,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它的效用就是零,边际效用也为零,则从商品需求的角度来看,P=MU/λ=0/λ=0,所以消费者对这一物品的主观判断为零。无论在供给方面这一物品花费了多少成本,耗费了多少劳动,这一物品价值的供求平衡点只能是零。相反,一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内,也不可能有价值。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即增加这一物品不增加成本,则MC=0,所以P=0,所以价值的供求平衡点也只能是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能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仍然只是从供给角度揭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换一个角度从需求方面来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劳动时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是不同的。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是最劣等土地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在工业中则是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最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在工业生产中,超过平均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超过了有效的社会需求。上文中提出价值在需求方面的决定公式为P=MU/λ,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价值在供给方面为P=MC,当供求平衡时MU/λ=MC。也就是说社会必要的边际劳动等于物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所以令其等于1,则MU=MC,即边际效用等于边际劳动。两边积分,从零积到均衡产量,则总效用=总劳动。所以当效用一定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可以达到这一效用的最多的劳动时间。

参考文献:

[1]E.H.亨特(著),颜鹏飞(译校).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M.C.霍华德,J.E.金.(著),顾海良,张新等(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觸1990[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白暴力.价值与价格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白暴力.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丁堡骏.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1).

[6]丁堡骏.按照马克思思想研究斯拉法——答斯蒂德曼[J].税务与经济,2003,(1).

[7]格尔德·哈达赫,迪特尔·卡拉斯&本·法因?穴著?雪,李宗正,李树?穴译?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郭熙保.斯拉法标准商品理论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9]胡代光.斯拉法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10]鲁品越.斯拉法模型的分析与重建——兼论三类价格理论的层次关系[J].财经研究,2001,(4).

[11]吕昌会.世界著名经济学难题——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孟奎.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比较[J].经济纵横,2013,(6).

[14]孟奎,刘永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J].商业时代,2012,(18).

[15]米克(著),陈彪如?穴译?雪.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6]斯拉法?穴著?雪,巫宝三(译).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7]邰丽华.论斯拉法学说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J].理论学刊,2006,(11).

[18]王岩.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19]魏埙.当代一种独具特色的价格理论体系——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介评[J].南开学报,2001,(6).

[20]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1]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2]扬·斯蒂德曼(著),吴剑敏、史晋川(译).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杨玉生.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界各种观点的评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4]杨玉生,应该重视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1991,(2).

[25]杨玉生.价值·资本·增长——兼评西方国家劳动价值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6]张峻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比较[J].南开学报,1997,(1).

责任编辑 魏亚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第3篇

马克思消费理论, 实际上马克思并未对消费理论做出专门的论述, 但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 马克思对消费理论做出了深刻的阐述。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完整系统的马克思消费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消费首先表现为生产的消费。消费又是原来意义上的消费。生产的消费特指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要素的消费。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则是指非生产性消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 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西方消费理论西方学者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 最早可追溯到17 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 直到20 世纪初, 以马歇尔为代表才开始真正对消费做出系统的研究。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 抽象演绎。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 在理论上论证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如何选择最优的消费组合, 最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的背景不同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劳动生产相对落后, 社会财富匮乏,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 消费水平有着两极分化的特点, 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财富, 享受着丰富的生产资料, 而此时大量的工人处于饥饿的边缘, 靠着出卖微薄的劳动力, 换取可怜的工资维持艰辛的生活。马克思从这样的背景下, 站在阶级的角度来分析消费理论, 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较高, 不断升高的消费水平, 不断压榨工人使其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消费在这里也变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

而在西方消费理论中, 这种消费理论完全被忽视甚至被掩盖, 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经济危机频发,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为其辩护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能够尽力调和阶级对立, 西方消费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立场和观点是相对的, 西方消费理论强调消费者是同一的, 无差的, 没有阶级差别的, 个人是在既定的收入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所做的选择都是最优的选择。消费的主体是无差异的, 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 更没有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对立。这样就抹杀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消费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和其所体现的阶级对立, 掩盖了消费作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种手段的特性。

三、马克思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它既是研究人的科学, 又是研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 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整体的特征在于思维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个人, 而是现实的处于整体联系的个人。整体主义不是个人的简单加总, 而是一定的组织结构连接的整体。整体主义分析法方法并不排斥对个人的研究, 只是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去研究个体。并要求正确和分析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将社会分为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马克思消费理论是从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运动中出发来分析消费与其他社会再生产的环节, 生产, 分配, 交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室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西方经济学往往遵从个体主义, 即从孤立的个人出发来解释一切经济现象。西方消费理论充分的遵循了这一原则, 西方消费理论往往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指导消费行为。其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所做的最优选择就可以推广为所有消费者的消费准则。而将这个代表性消费者最优简单相加, 就可以得出整个消费社会所有消费者的消费总量。虽然讨论的是总量消费, 然而还是以单个消费的收入和消费关系为基础, 来推导出消费函数。这是一种唯心的方法, 个体的主义核心思想的体现。

四、关于消费, 生产与分配

马克思更多的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讨论消费的特征和作用的。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生产。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环节, 一个是起点, 另一个是起点。此外, 消费结构又受着收入分配关系的影响。从消费水平上所表现出来的两极分化的背后是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关系的影响。是统治与被统治者的阶级矛盾。

在西方消费理论中, 生产在长期是由生产技术和一国的资源存量决定的, 短期则是由成本、市场价格、预期等因素决定的。一方面, 消费时经济发展的跟本动力, 不是生产决定消费, 而是消费决定生产。这种颠倒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掩盖了消费不足背后的阶级矛盾。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大理论体系, 必须坚定不移的确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同时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经济学中有利的方面。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种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从这两种不同的消费理论提出的背景的不同出发,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以及消费与生产分配之间的关系来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背景,方法论,消费与生产分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筱薏.消费背后的隐匿力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2] 陈其人.两种社会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第4篇

市民社会, 最早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指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的政治共同体及生活状况。西塞罗是使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第一人。西塞罗认为, 市民社会就是有着国家意义的城市的文明共同体的一种生活样态。在近代时期, 市民社会是和自然相对立的;现在, 市民社会是和政治国家相对立。

在洛克看来, 市民社会是存在于国家产生之前的。国家就是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达成的契约的结果。洛克的主张是社会是在国家之前存在。作为统治者应该是按照正式公布的法律和人们已经接受的法律来进行统治。如果说政府的一切权利只是为社会谋福利, 就一定是依据法律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洛克认为, 国家是保障社会权利的工具。所以说, 洛克主张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起决定作用。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 主要对市民社会进行了论述。“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 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1]。在黑格尔看来,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相互对立而存在。他看到市民社会存在的缺陷, 并且认为国家应该对市民社会进行调控, 所以说国家是高于市民社会而存在。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 吸收并且总结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看来,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提出的这种分离是一种进步, 但是黑格尔并没有发现解决矛盾的根本的方法。此外,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出发点, 这是具有神秘色彩的。

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洛克等思想家的潜移默化的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一) 市民社会的涵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研究的起点。马克思没有拘泥于前人在市民社会研究方面的成果。而是另辟蹊径转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剖析市民社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 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在书中马克思全面解读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是人类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 它代表特殊的个人私人利益, 在私人利益体系中, 无视的私人利益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而, 市民社会主要指的是人类的私人物质交往关系。”[2]把市民社会概括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的第一人是马克思。同时这也开创了西方思想史上用经济关系来界定市民社会的本质的先河。在著作中对于专业术语的使用, 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有积极作用的。

马克思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 这种组织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3]。

(二) 市民社会对国家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

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是作为政治国家的基础而存在的, 对政治国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黑格尔并不这样认为, 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从属于政治国家的, 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分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马克思认为, 分离促使代议制民主产生, 但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大多数市民经济并没自由, 只获得了形式上的政治平等。马克思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者的关系中去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市民社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存在, 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原因是由于阶级利益的分化。一旦阶级社会消失, 那么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也就随之消失了。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目前我国处于建设的关键期,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更好地发展。

首先, 要坚持客观科学地对待市民社会。看到市民社会的积极作用, 也看到市民社会的负面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 要重新搭建国家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市民社会的产生, 有利于自由民主的发展。但市民社会也有缺点, 如果不进行调控会出现很多矛盾与冲突。我国一定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更加客观地对待市民社会。

最后, 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市民社会使人异化, 私人利益侵蚀了公共精神, 造成社会生活的不和谐。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的出现, 要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摘要:时代不断地进步, 然而现代社会却越来越接近于市民社会。如何避免市民社会的消极影响不影响我们的发展, 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重大的现实问题。那么当前对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研究, 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市民社会,马克思,政治国家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 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97.

[2]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 1993 (4)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第5篇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的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党在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主义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1 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2 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 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针。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具体包括:

1、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都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发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原因: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1、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是革命斗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为什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红色政权会存在):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2、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与斗争,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3、红色政权往往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5、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管原因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第6篇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08印1 张淑妤 08030041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那个时代相比,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马克思劳动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让它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和剩余价值规律服务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对“以人为本”予以足够的重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即是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区别的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只能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只创造使用价值。进而可以得出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而非物的贡献。他将劳动者的劳动视为社会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其理论本质是尊重人的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所以,我们应当把人的因素作为一切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充分尊重人利,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当今社会的生产结构与生产方式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在社会生产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这一切都是缘于人自身的进步,都是缘于劳动者智慧与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新时期劳动者仍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劳动者在社会生产环节中的重要贡献给予高度重视和肯定。

其次,我们应以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对待私有制政策的理论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问题的本质。当前私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力的进步,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关系已经不像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之时那样暴露了,但是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不会改变。其剥削工人的本质亦不会改变,只是这种剥削关系随着剥削方式的转变及工作日的缩短逐渐被淡化了而已。因此在私有制仍将长期存在且劳资双方的对立已不再尖锐的今天,仍应不断重温剩余价值理论,将其作为政策与行动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切实保障劳动者利益并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生产力平稳快速地提高。

再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充分分析和把握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等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现时代的今天,无论生产方式还是其他方面,与当时相比,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我国,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及作用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科技、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种服务性行业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也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所论述的,价值的源泉与价值的形成是不同的。同样,财富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

马哲论文

应当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鼓励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我们应当认识到劳动者的素质、生产要素的配置、管理的科学程度等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其中的管理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所以,我们应当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管理,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降低成本,发展集约经济和规模经济;同时充分肯定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应当充分把握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化等方面,尤其是分化作用,它能导致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和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所以,在规范市场秩序时,我们应做到有的放矢,将“有形”和“无形”的两只手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范文第1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经问世便饱受争论, 西方各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角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