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河南;乡土景观;构成;符号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名称“建设美丽乡村河南乡土景观符号研究”,编号2017-ZDJH-208]
一、乡土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用的优势
自2013年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后,我国乡村建设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统乡村聚落规划水平落后、面貌差的局面得到了极大地改观,同时一批将地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完善的典型乡村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榜,例如浙江吉安、安徽宏村等在美丽乡村规划上凸显了乡村景观与其符号的再生。但在国内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村,其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上只求“高大全”,大量应用新式建筑材料,向着城市化规划方向靠拢,使传统乡村聚落失去了原有的风韵,使历经时光洗礼的乡土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与忽视,各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毫无地域特色与乡土气息,俨然是城市的微缩。
乡土景观确切来说是农业生产生活中经过自然与劳动人民共同选择而形成的质朴的景观。乡土景观没有太多的人工雕刻,蕴含着生活性、自然性和功能性等特点。乡土景观是基于地域文化而产生的,生态系统稳定,带给人们和谐、亲和的心理感受,同时具有极强的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用乡土景观,不仅是保证美丽乡村富有地域特点的基础,更是尊重人的情感和习惯。乡土景观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如下:
第一,是美丽乡村设计规划的源泉。美丽乡村的设计规划不可采用单一的设计元素,而形成全国、全省大统一。乡土景观是在乡村聚落自身发展的文化基础上衍生的,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乡村聚落进行美丽乡村改造,其拥有的原始乡土景观是新规划的基础,也是美丽乡村特色的保证。
第二,乡土景观是当地人生活习惯和文化认知的表达,重视乡土景观的重现,是人们归属感和向心力的保证。
第三,乡土景观的应用是美丽乡村规划成功与否的保证。脱离了乡土景观和当地人认同的空间形式的规划设计是失败的,所以依托乡土景观,能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更有针对性,也使规划思路更清晰。
第四,景观的存在同时是符号的存在,景观设计师在寻找景观符号的同时也是在创作符号,乡土景观在其形式的表象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更接近参与者的内在灵魂。对于乡土景观符号的构成理解,是在创作新的城市环境下景观符号的有效指导,这是乡土景观传承的需求,也是现代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河南乡土景观的构成
乡土景观发源于农村,由于河南各地水文、地质、人文等大相径庭,所以笔者进行了广泛地调研走访,深入农村,将河南乡土景观的构成分为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聚落景观三类。这些景观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了乡土景观。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由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和气候水体等构成的景观,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总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是天然性和真实性,在河南乡土景观中,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地形地貌
河南省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几条山脉横贯其中。西部和北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为平原、南部地区为丘陵地势。在多样化的地形下,河南乡村景观在省内各处的视觉表现也不同。在以山地为主的地区,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大多在坡地上,背风向阳,而较为平坦的则为耕地。在聚落发展中,高低错落的房屋形成了一道美妙的乡村景观。在南部丘陵区,建筑大多在开阔地,房前屋后的水塘、耕地与房屋又构成了合乎地形地貌的乡村景观,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尊重自然选择和当地风水理念,是规划中的重点。依照地形规律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改造,保持乡村景观的自然性。
2.气候水体
河南地处亚热带的北部,四季分明,气候差异明显,差异性较大,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在乡村景观体现中也有明显差异。例如在豫西北少雨地区,乡村中取水渠、水窖常见,房屋墙壁厚,御寒性能好。而在南部降水量多,河流、水塘常见,房屋建筑显得更加精致,房屋中隔湿层是必不可少的。
3.植被与作物
乡土景观中的植被与作物是在千年历史选择中形成的,能够适应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生命力强、生态稳定性佳。乡土景观中植被与作物的文化性很強,不仅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豫北山区,耐旱喜寒的植物更多,例如松树、柏树。而在南部地区,阔叶树木更多,喜水的竹子更多。在作物上,除了南部地区以种植茶叶和水稻为主,其他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些作物对乡村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影响,相对应的乡村景观也不同。例如种植小麦的地区,石碾、石磨常见,但南部地区舂米的器具更常见。这些乡村景观植根于地域差异,具有很强的人文基础,所以在乡土景观规划建设中,合适的植被和作物选择是凸显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4.色彩
色彩是构成乡土景观的重要元素。乡土景观中的色彩大多是自然色彩表现,例如植被由于季节变化的色彩、房屋建造时使用的材质的原始色彩及地形地貌中体现的土地色彩等。这些色彩对乡村景观的整体基调起到了渲染作用,所以在规划乡村景观时,对色彩元素的应用不可忽视。
(二)聚落景观
聚落景观是乡村聚落形成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以房屋建筑为主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聚落形态、道路、建筑、材料等。
1.房屋建筑
河南乡土房屋建筑主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各个地区的形式和结构都不同,以适应地域文化与自然条件。在房屋建筑材料上,以土、石材、砖、瓦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肌理、质地和色彩大多是保持了原始的模样。在设计手法上无定式,自由性大,受官式建筑的传统形制影响小。例如在河南济源、安阳地区以夯土、石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房屋构造简单,以坡顶为主;而豫中地区则以夯土和砖木为主,以平顶居多;南部地区以芦苇、黏土和青砖为主,双面坡顶的房屋居多。
2.庭院景观
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说过,庭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和灵魂。庭院景观首先是功能性的保证,例如为村民提供晾晒粮食、衣物,以及养殖家禽家畜等空间,也是聚会聊天、吃饭乘凉的场所。河南庭院景观的格局一般为四合院、三合院和窑房院为主。
3.街道景观
乡土景观中的街道景观是以道路为基础而产生的景观,起到连接聚落、连通空间的作用。其景观主要包括街道路面铺设的材质,有三合土、砖、石材等区分,同时还有街道节点的附属物、建筑立面等景观要素。
4.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乡土景观的核心元素,包括了农田景观和生产工具景观。农田景观不仅具有基本的农业生产性,还具备了对自然适度改造的艺术性,体现在农田的形状、大小、空间性等。不论是山区农田高低错落的落差美,还是坡地农田依山而立的顺势美,亦或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震撼美,都是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体现。
而生产工具景观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手工性,以锄、犁、套车架、石磨石碾等为主,在河南不同地区,其生产工具也不相同。这些生产工具乡土气息浓厚,尤其是在当下机械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现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更重。
(三)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乡村的社会性活动形成的,以文化性为主,体现了当地村民淳朴的文化认知。
1.农耕文化
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农业制度、农业耕种思想等根深蒂固,民间针对农耕的谚语不胜枚举,而农业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更是人文景观中的活化石。例如河南淮阳地区每年农历三月三的人祖庙会,参加祭伏羲祭祀活动,以祈祷来年的农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仰韶文化传留下的陶瓷用品、纹饰等,也形成了农耕文化的图腾,在农民群体中有很强的认同感。
2.民俗与手工艺
民俗是乡土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包括饮食、戏曲、绘画和服饰等。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统民俗文化在河南省内的保留很多,以节气、婚丧嫁娶活动等为主。例如洛阳的水席文化、焦作的太极文化、安阳的开山文化、登封的武术文化等。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乡土景观的组成,对乡村文化的体现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开封的汴绣、洛阳唐三彩、宫灯、豫西剪纸、朱仙镇年画、淮阳泥泥狗等。
三、河南乡土景观符号
景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处理符号。那么,在继承景观符号形式上,获得符号原本所含有的意义,而摆脱既往的符号表面形式及其之间的结构,以全新的形式和结构再诠释、发展需要传承的意义即是景观符号意义上的表达,才是传统文化在景观符号设计中表达的最高境界。同时,对于乡土景观符号设计的受体世界中或记忆里为其找到一个可类比、可联想的“原型”,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进而认知它、认同它并且欣赏它。而这种“原型”是现有场地所承载的乡土风貌,实际上就是乡土景观的符号原形,而不是割断文脉的外来景观符号。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取:
1.引借:从乡土景观原型中截取某一部件或是图案纹样重新组合,创造新秩序和新关系。2.易位:某一系统整体形象的各部件在被打散破坏后,可以根据时代的审美意识,移动、调度原有位置进行重新定位。3.重合: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原来各自独立的部件相互叠合,构成“第三形态”。4.材质:从传统乡土景观构成中抽取有代表性的片断或者元素,用现代新型材料(如不锈钢、镜面玻璃、陶瓷壁砖、霓红灯等)来建造,表现出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5.减舍:让旧景观的精采片段融入新的景观中,成为新景观的一个部分,使历史得到延续,新旧景观得以相互协调。6. 虚幻:景观设计中将古典乡土装饰符号通过反射、虚化而虚拟在景观上,达到特殊的效果。
在河南建设美丽乡村中,乡村景观符号的提取来自传统乡土景观的构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必一刀切建设大面积统一的格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例如房屋建筑规划中依据地势地貌设计合理布局,在房屋建设中应用民俗符号;例如焦作温县可将太极文化中阴阳学说应用在聚落建筑设计上,也可将传统纹饰应用在外立面装饰上。在材质选择上,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但外立面的肌理、色彩可以将乡土景观中夯土、石材的特点呈现出来。在庭院设计中,保留传统四合院、三合院的格局,但又进行创新改造,使空间利用率更高。在安阳滑县某美丽乡村建设中,建筑的屋顶采用坡屋顶的结构,屋顶材料结合现代工艺技术采用当地的琉璃瓦,建筑的墙裙采用当地的石材,院落的铺装使用透水砖,用鹅卵石拼合吉祥图案,休闲广场的挡土墙以乡土田园式的石块垒砌。将传统乡土材料、构造和布局方式与现代材料技术结合,营造新的乡土建筑。在社区的广场和商业街设置生产工具、农具等雕塑、老物件,营造乡土意境。在公共建筑上,将祠堂、牌坊、土地庙等元素融入其中。年画、窗花等民俗符号也可移植到其他设计规划中,使乡土景观符号不再局限于专有领域,使乡村处处有景观符号的体现。
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营造
河南地理位置特殊,东西南北中各部分都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例如西部与黄土高原连接,南部又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乡土景观营造上即便是一省之内也不可一概而论。在河南乡土景观的营造中,要根据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传统乡土景观因地制宜地进行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景观的新农村是对当地土地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也是乡村精神的反映。在营造方式上:一方面要基于傳统乡土景观的构成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对乡土景观符号进行创新。营造方式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移植式再现。移植式再现是指将传统的乡土景观直接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例如河南乡村中常见的牌坊、照壁、祠堂、土地庙等。这种移植式再现是指乡土景观的营造方式是“保护式”的,更是“原汁原味”的。据笔者的调研,河南许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都有这类乡土景观的营造。不仅有生活生产方式的移植,也有宗教信仰文化的移植,保留了乡土景观的原貌,对人们有极强的亲和力;但是这类乡土景观的营造如果把握不好,不仅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反而会起到副作用,因为移植方式过于简单、提炼不足,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容易陷入传统落后的境地。对于此类营造方式,笔者持审慎的态度。
第二,再生式营造。再生式营造是指在对乡土文化、乡土景观和地域性进行综合考量后,对乡土景观符号的再应用。例如传统乡土景观中水文符号、建筑格局符号、农作物种植符号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嫁接式营造。在河南信阳地区,将茶文化、水稻文化中丘陵、茶山、稻田等符号应用在乡村建设上,使美丽乡村的整体格局更突出这些元素,同时人们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更强。再生式营造讲求将传统乡土景观符号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充分发挥其内涵和内蕴的作用。又如在豫东地区,因为是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传统的取水方式是压水井和窖井,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此类落后的生活方式注定不会再现,但是压水井和窖井的符号形式可以成为乡土景观呈现在村广场的景观展示序列中。再生式营造重点是乡土景观符号的提炼和创新式应用,题材广泛,是当前河南建设美丽乡村中最重要的乡土景观营造方式。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河南乡土景观的调研,认为乡土景观是建设美丽乡村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保持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乡土景观不能单纯复制,应提取其符号,符号代表了乡土景观的文化性和功能性,使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回归初衷。在河南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农耕文明的省份,乡村景观所附着的乡土特色和蕴涵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是其他文化和符号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挖掘乡土景观符号,将其更好地利用,是未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李鹏波,雷大朋,张立杰,吴军.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07):224-227.
[2]周景崇.论乡土聚落景观文化思想在现代村镇设计中的转换[D].苏州大学,2007.
[3]李树华.从乡村景观建设的城市化,走向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J].现代园林,2007,(12):1-3.
[4]陈如一,张晋石,余刘姗.国际与本土艺术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范例羅伯特布雷马克斯景观中的地域特性再认识[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14.
[5]邢燕,张轲.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225-228.
[6]黄琴诗,朱喜钢,陈楚文.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研究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6,(10):89-93.
[7]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01):28-31.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第2篇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第3篇
会上,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农业部原党组成员张玉香代表中国农业部科教司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张玉香介绍,自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而此次发布的十大模式正是从各地的创建经验中总结提炼而来。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 链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第4篇
娘娘坝村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县级示范村标准,全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重点加强人居环境的治理,开展清扫垃圾、清理柴草、清除粪堆、清除砂石、清理路障的“五清”活动。疏通排水管道,疏浚沟渠2公里,疏通排水管道,疏浚沟渠,翻新水渠20米,加固混凝土盖板30块,修砌拦河坝10块,河道底面硬化328㎡。下大气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采乱挖、乱贴乱画的现象,通过整治达到村庄美化、民居亮化、路院硬化、河渠净化的“四化”目标。通过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改造活动,对沿街道农户34户住房进行统一粉饰,共计面积5347㎡,达到建筑有序、干净卫生的新村容村貌。推进中心村区域的环境美化、绿化工程,重点实施街上组2公里公路两侧绿地建设。结合该村本来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山水风光,在白家山至黄家坎处路旁两侧建设村庄绿地2公里,栽种景观树,种花植草,打造绿色景观。建设仿木桥栏杆36m,修砌花墙214.2㎡,修建树坛7个,沙灰粉墙326.8㎡,粉挡墙勾缝476.6㎡。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了景美业新人和的新气象。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第5篇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第6篇
2014年以来,**镇立足镇内自然生态风光和人文历史景观众多的优势,精心谋划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到目前为止,重点打造完成了曾子山流域、观音山流域、郑南路生态片区、玉溪河生态片区等4个连线连片区域,完成了63个自然村“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共计硬化面积达67万平方米。按照以硬化带绿化、美化,全面提升绿化档次和水平,以群众喜欢的柿子树、山楂树、木槿花、月季花为主,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万余株,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在全镇开展彩化乡村活动,镇政府出资共购买波斯菊、硫化菊、孔雀草等各类花草种子500余斤,实现了彩化乡村全覆盖,并对杜家山等33个村实施重点彩化提升。新建综合文体广场14处,完善了健身器材、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
两年来,我镇虽然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距离县领导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和不足,今后,我镇将
学习借鉴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再研究、再落实、再创新,着力打造旅游特色镇、文明和谐镇、生态宜居镇。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