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礼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礼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昔日的宫廷军队礼仪乐“下移”到民间的婚丧嫁娶、祭典、祭庙会等活动之中,成为民间礼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鲁西南鼓吹乐用乐的调查研究,对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组成、演奏形式、演奏曲目以及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婚丧礼俗中的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一、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鲁西南鼓吹乐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武祀祠内的画像刻石,武祀祠内有六块石碑生动地呈现了鼓吹乐舞的场面,五老洼第16石中的鼓吹乐演奏已经出现了排箫、笛、角鼓等基本乐器。济宁地区嘉祥县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鲁西南鼓吹乐中渗透着“仁、义、礼、孝”等理念,是当地人遵循的礼俗准则,明清以后开始广泛地流向民间,扎根于庶民百姓,自此鼓吹乐由国家下移到民间。[1]济宁地区嘉祥县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的地方之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的内容离不开“礼俗”,以“音乐”服务于“仁、义、礼、孝”,济宁地区的嘉祥县至今仍沿袭着浓厚的民间礼俗,即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典、庙会等演奏鼓吹乐,因此鼓吹乐的儀式功能具有仪式化、程式化、民俗化、区域化等特征。
二、鲁西南鼓吹乐的乐器组成、乐班组成、演奏形式及演奏曲目

(一)鲁西南鼓吹乐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唢呐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它可以分为大、中、小(海笛),制作上有木杆、锡杆、铜杆三种。打击乐器有小镲、点子、云锣、梆子,常用于卡戏的伴奏,打击乐器的作用是掌握节奏,制造气氛,增加色彩的功能,有时加入人声表演。鼓吹乐班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一般来说,五六人即可组成一个乐班,规模大的要七八人以上。乐曲的组合形式又因曲而异,在演奏常用乐曲和民歌时用一支唢呐主奏,以笙、笛和击节乐器伴奏;在演奏古老曲牌时需用两支大唢呐主奏,小镲、云鼓、铜锣伴奏;在演奏大弦子戏、柳子戏曲牌时,用小唢呐、竹笛主奏,小镲、笙伴奏;在演奏卡子戏时乐队规模较大,除用唢呐外,还需要用戏剧锣鼓,笙、弦、笛等丝竹乐器。

(二)鼓吹乐班一般有三种形式

1.独奏,即一支唢呐主奏,笙、笛、打击乐器伴奏,演奏曲目多是《开门》《笛搅》等曲牌。

2.对奏,即两支唢呐对奏,有打击乐器伴奏,如《快梆台》等。

3.卡戏乐队,一般有唢呐、笙、卡碗、把攥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地方戏如《四平调》《山东梆子》《两夹弦》《琴书》等。

(三)鼓吹乐班的演奏形式:坐棚、行街、站场

1.坐棚是鼓吹乐手坐在搭置的棚子里演奏。对象是广大的参与者,规模最大,多用于祭奠以及庙会中的演出。

2.行街是鼓吹乐手行进时在队伍中的演奏,比如在婚礼中迎新娘进门(即进新婆婆家)等仪式,还有庙会中的迎香客,等等。

3.站场是鼓吹乐手在各种仪式中的站立姿势。主要用于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仪式。

(四)鲁西南鼓吹乐曲目极为丰富,这些曲目来源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从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的伴奏曲牌和民间乐曲发展而来的,经历代老艺人传授而成的《五字开门》《六字开门》等,这些曲子技巧性极高,变化丰富,是艺人们充分发挥技艺的拿手好戏!仅《开门》就有两种类型:一种使用柳子戏曲牌名,如二八调开门、平调开门等;还有一种使用工尺谱名,如上字开门、凡字开门等。

2.宋元以来的词曲曲牌,如《朝天子》《风入松》《山坡羊》等仍保留原曲牌的基本面貌。

3.卡戏、吹戏也是当地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演奏形式。如山东梆子、两夹弦、花鼓等,年龄稍大些的听众比较熟悉这些唱腔,例如《大开门》会引起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婚丧礼俗中的功能作用

鲁西南鼓吹乐艺术历史悠久,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当地传统的民间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济宁嘉祥县是曾子的故乡,是受孔孟思想影响最深的地区,逢年过节、婚丧娶嫁、祭祖、赶庙会总会讲究“仁、孝、义、礼”,鼓吹乐作为一种“下移”了的礼制,与民间的风俗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每逢婚丧嫁娶等,也就少不了鼓吹乐。

(一)鼓吹乐与民间丧事

丧事,对于济宁农村的老百姓来说是大事,谁家办丧事,往往要请鼓吹乐班,丧事仪式程序复杂又繁琐,自始至终每个仪式中几乎都要用到鼓吹乐。[2]济宁地区嘉祥县的丧事一般要举行多次仪式,死者刚刚去世以及去世后的三年都是当地老百姓必须要办的两场仪式,死者刚去世时要举行“热丧”,死后的三年叫“冷丧”。两种丧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两种重要的仪式做一下简单介绍。

1.“热丧”仪式诸环节

济宁地区嘉祥县办丧事,头天下午就要请来鼓吹班,鼓吹班到了事主家先用双唢呐演奏《丧字梆台》《老梆台》等,称为哭丧。紧接着去墓地,去的时候演奏《尺字开门》《下五眼开门》等,回来时演奏《上字开门》等,称为破土。回到家要提前摆好灵位、供品,前来吊唁人行礼,演奏《凡字开门》等,称为稳香案。接下来就是家族里的直系以及旁系亲属行大礼了,鼓吹乐用双唢呐、笛、笙交替演奏,先由孝子去厨房拜谢请来供品,然后去请主持丧事的人(当地称呼大管家),这时演奏《快梆台》,宾朋一切就绪后,双唢呐演奏《迎宾曲》《朝阳沟》等,随后孝子出来棚子,演奏《尺字开门》。再是“迎神乐”鼓吹班演奏《上字快梆台》《宴驾令》等,祭祀的“初献乐”双唢呐演奏《文风入松》,“亚献乐”竹笛、把攥子演奏柳子戏牌,祭祀的“中献乐”双唢呐演奏《凡字开门》,祭祀的“送神乐”唢呐演奏《朝天子》《江东大乐》《三炉香》等。礼毕,死者的儿子开始拜谢宾朋,演奏《快梆台》,死者生前好友前来吊唁,三鞠躬,演奏《开门》。[3]

2.“冷丧”仪式诸环节

笔者曾追随嘉祥伊家班班社进行了跟踪采访,本文以伊家班参加的一次冷丧仪式为描述对象,还原并记录了鼓吹乐与丧葬礼俗用乐的应用。

开始冷丧仪式的第一环节“开祭”,先用对大笛的形式进行演奏,演奏《老梆台》等,以乐声通知邻里。然后进行“吊唁”,亲朋好友来了(当地人称“客”,音kei),要行大礼,在上香烧纸时,鼓吹乐手要有演奏,乐曲主要是演奏《开门》曲牌,鼓吹乐班在事主家门口或街上搭上棚子,围坐着进行演奏,演奏《开门》《搅笛》以及一些地方卡戏曲牌。行大礼的程序复杂又很有讲究,行大礼的吊唁者一般是本家族的直系和旁系亲属,用两支唢呐、笙、笛交替演奏。

到了中午,来宾基本到齐,准备出殡,先由死者的儿子行礼,然后各路直系或旁系亲戚也轮番行拜叩大礼,鼓吹乐手要站立着并跟随人群行进、演奏,一直到下葬。

“下葬”,鼓吹乐班行进着演奏《拿天鹅》《尺字开门》《老梆台》等,棺材送至族林墓前,孝子们进行二十四拜礼,下棺入穴,然后返回,众亲迎灵位、事主拜谢来宾,最后鼓吹乐班又坐场演奏《朝天子》《尺字开门》等,整个丧葬仪式结束。

笔者记录了整个仪式过程,了解到鼓吹乐与民间礼俗的紧密关系,让人们震惊于这片土地上所见到的礼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这片土地的丧葬礼俗要进行若干次才能表达对传统的尊重,每人行礼近百次才能诠释其虔诚!民间礼俗离不开鼓吹乐,鼓吹乐依存于民间礼俗。

(二)鲁西南鼓吹乐与民间婚礼

婚事,在鲁西南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是一个既隆重又热闹的大事,请鼓吹乐班前去演奏助兴那是自然不能少了的。笔者跟隨嘉祥县一次乡村婚俗礼仪了解到:鼓吹乐班一般是头一天傍晚到达新郎家,跟随新郎去祖坟拜大礼,主要是向祖先们报喜和祈祷,希望先祖能够保佑这个新家庭平安幸福,鼓吹乐班跟随着队伍奏乐,演奏《十样景》《五六五》;回来后在新郎家的院子里进行坐场演奏,主要是为了让邻里知道有喜事,乡邻们听到鼓吹乐也会纷纷前去新郎家围观,而后新郎赶往新娘家,吹奏《抬花轿》《一枝花》等流行歌曲,新娘梳洗打扮,穿上喜衣,伴娘们都围着新娘,向新郎讨要红包,新郎给了红包后,吹奏《喜柳金》《凡字调》,这时新娘的哥哥背着新娘送进轿车中,哥哥跟在车头,唢呐班依旧演奏《凡字调》,出了新娘家的村落就来到了新郎家,鼓吹班会“拦门”(即站在新郎家大门口,拦住新人使其无法进入家门,新郎家给喜钱才肯放行),这叫讨个“好彩头”。接下来,新人要向长辈们及亲朋好友行礼,外边响起鞭炮声,鼓吹乐班开始吹奏《妹妹大胆往前走》《九九女儿红》等热烈欢快的曲子,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入洞房了,吹奏《一枝花》《婚礼曲》《百鸟朝凤》等,以现代乐曲居多,传统戏曲也颇受老年人喜爱,直到夜里十点左右结束。[4]

通过透视婚丧礼俗,不难发现,鼓吹乐自始至终围绕着民间礼俗,阐释着音乐的社会功能,民间礼俗依附于鼓吹乐,才能使得音乐被民间礼俗所接纳。鲁西南鼓吹乐在济宁地区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就不用赘述了,鲁西南鼓吹乐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
四、鲁西南鼓吹乐的价值意义

通过以上举例可以看出,鲁西南鼓吹乐作为一种产生于民间风俗文化环境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蕴含着古老的民间习惯和信仰。主要从民间婚丧礼和祭奠、庙会的场面真切地记录了鲁西南鼓吹乐的重要作用,从中结合鼓吹乐演奏的曲目、形式来看,鲁西南鼓吹乐所表达的音乐意境正是印证了音乐的社会价值、功能价值。各种各样的民间礼俗正是依托了鼓吹乐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礼俗离不开鼓吹乐,鼓吹乐也沿袭了当地的礼俗。因此鼓吹乐在鲁西南大地上始终传承着、发展着。

本文系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ZD202008066)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梁海涛:《嘉祥传统艺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

[2]李卫:《功能视野中的礼俗与鲁西南鼓吹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76-82页。

[3]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第5页。

[4]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的艺术特点》,《音乐研究》1981年第3期,第11页。

礼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吾邑东莞婚嫁旧俗,截至现在止,尚无人把它记述出来,在刊物上发表过。然而我的同乡叶作仁君虽曾写过一篇名曰:《记道滘乡的婚嫁》,登载于民国十七年中大《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十

一、十二期合刊《风俗研究专号》。惟该篇取材甚少,记述简单,于民间习俗的研究者看来,未免不感着材料不充之叹!以吾邑幅员之广,人口之众,素称为广东五大县之一。其民间礼俗,每每含有“古代遗风”之意义。若能一一搜集起来,供诸于世,那末,不独于民俗学之研究者得有大帮之资料;(尤其是民间礼俗探讨者)即于研究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者,亦不无相当之助力也。作者早有记录东莞各种风俗之野心,可是限于搜求未周,材料缺乏;加以近数年来备受环境的压迫,生活异常痛苦,因而一搁再一搁,久未实现者,便只为此。虽日前曾将《吾邑生产风俗》发表于中大《民俗周刊》八十二期,然却是鸡零狗碎的话。若云有系统的记述,愧不敢承。不过在无人记录之先,能够搜集出来,献诸同好,亦可告无罪于“莞城”也!顷以由广州回乡,闲中无事,聊将日前所搜集得来的吾邑婚嫁旧俗材料,草率成篇,寄登最近复刊之中大《民俗》。使研究民间礼俗者得有参考之资,至于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惟望同乡们尤其是容元胎先生暨读者们予以指正与原宥是幸!

兹为行文方便,及眉目清楚起见,特将之分条列出,其内容如下:

一、送年庚

(1)男女两家愿结为婚姻者,女家必先将女子之年岁生辰写在一张红柬帖上(名曰年庚),交媒人送至男家,男家接了,即将年庚放在当天神前的香炉底下压着,三日内家中平安,然后持往星相家合婚,或求签问卜,必使两无冲犯,无刑克,名曰“合年庚”。若三日内有破碗碎碟之事发生,则认为不祥,而成婚之举,遂归乌有之乡矣。

(2)年庚既合,认为两无冲犯者,乃男女两家必互相交看婿妇,一睹彼此之面貌,谓之“睇亲事”。如合意后,则举行订婚。至于男女两家之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婿妇之人品学问等亦须在未订婚之前详细调查清楚。

二、订婚

(1)如果双方家庭条件上恰合,则由媒人转告女家,择日举行订婚,他们叫做“小聘”,又叫“起媒”。至订婚时,男家多数用金耳环一双,金戒指一只,金石榴一对,以及聘金、饼食、鱼肉、槟榔、蒌叶等物(礼物多少视两家贫富而定),雇夫役送至女家,女家受了,则报以煎堆、松糕、寿桃(都是粤俗的食品)、布裤等。那么,两家遂成为姻戚了。

(2)男家得了女家回报之物,必将之拜奉家中祖先及神;并分发食物与邻人戚好。而女家亦以饼品赠送诸亲友。

三、请期

(1)男家欲迎娶,则先差女仆备些饼糕往女家请问嫁者之年岁生辰(议婚时虽有年庚送来,惟以时日久违,恐有遗忘,故加此一举,盖常有订婚至八九年之久,方才迎娶也)。以便向“张王爷”神①前问卜择日,俗称“扌罗 日”②。

(2)择定迎娶良辰后,必先行通知女家。并定期某日举行“大聘”,俗名“行茶”,同时由“行茶”之日起,男家须供奉一位“张王爷”神,每日早膳、午餐、晚餐时,必先行奉祀它,然当奉祀时,又须打鸣着锣,以示请它来鉴。(俗传“张王爷”神,是耳聋的,故奉祀时,必须鸣锣也。)一直婚事完毕,乃把它焚之于火,送还上天。

四、大聘

(1)男家决定“大聘”日期后,于是日具备“礼书”、“礼金”以及各种食物如饼、糖果、鱼、猪肉、鸭蛋、海味、槟榔、烟、酒等类,(品物之多少,亦视乎贫富而定。)差人送至女家。女家全数收了,乃还以“响糖”(是用白糖和拌些石膏粉制成的,其形有人物、走兽、楼阁、塔等类)、“棋子饼”(用白糖和面粉做成,形如棋,故得名)和衣服、鞋、帽、袜、荷包等。(衣服鞋帽袜等,为给新郎穿戴者。)

(2)“行茶”回来时,男家必将女家所报之物祀神,暨分赠“响糖”、“棋子饼”与族人戚好;而女家亦将受聘之饼物馈送亲朋。

五、嫁娶

“嫁”是属于女家的。“娶”是属于男家的。其中“嫁”、“娶”之事,至繁且碎。兹为使读者明白计,把它分开写出:

(一)女家方面的

(1)为新娘者,在男家“行茶”之后,必须深居闺阁,不许越出房门半步,这时她的父母招集她平时亲熟的女友,给她作伴,俗称为“伴嫁娘”。一直至出嫁为止。

(2)当出嫁的日期将近,为新娘者日夜躺在床上啜泣,唱着动人的哀歌:是诅咒“媒人”、“夫家”的;然此种歌唱,其词句虽很毒辣,但骂人者并非有意耳。这样胡闹,叫做“开叹情”。

(3)在出嫁前一天,女家将应用之妆奁,使夫役投送至男家,工银一节,则由男家发给,是日“搬嫁妆”(妆奁之多寡,视乎女家贫富而定)。同时女家要具备一帙“奁仪录”,写明什么东西,连嫁妆一齐送交,由男家点收之后,必写回一张“敬贮佳奁”,“愚子婿某某载拜”等字样的红柬帖回去,便算了事。至于“奁仪录”所写的东西,颇有一看之价值,兹不怕耗费荐幅,将之全数录出,使研究民间婚俗者有所比较焉。

一 光前 卅二 镜屏一座 六三 怀古高盆一个 二 宫花二树 卅三 果盒全套 ** 坐盆一个 三 彩红全端 卅四 果盒架全套 六五 方□一个 四 彩仗千官 卅五 金漆攒盒成套 六六 闺阁珍藏 五 桌帏全幅 卅六 金漆帖盒成个 六七 木面盆一个 六 萝帐一堂 卅七 金漆格二个 六八 随身杠一个 七 帐檐一幅 卅八 大小花盒十个 六九 婢杠两个 八 帐钩成对 卅九 盒衣成对 七十 担竿四枝 九 帐竹二竿 四十 西式柜一个 七一 花软枕两对 十 梳庄成套 四一 四桶柜一个 七二 洋毡两张 十一 锡香案全付 四二 西式水架一个 七三 洋遮两把 十二 锡爵杯成套 四三 酸枝拱椅十张 七四 椅垫十张 十三 锡鹤壶成对 四四 酸枝茶几六张 七五 锦被四张 十四 锡酒壶成对 四五 酸枝房椅四张 七六 房帘一幅 十五 锡酒甑一个 四六 合仙桌一张 七五 茶盅十个 十六 锡边炉一个 四七 酸枝长桌一张 七八 茶局十个 十七 锡挂灯一枝 四八 时钟一个 七九 藤茶箩壶一套 十八 锡烛照一对 四九 花瓶一对 八十 洋磁痰盂四对 十九 锡饭盂一个 五十 衣架两对 八一 较剪一把 二十 锡茶壶一个 五一 贵妃床两张 八二 木尺一把 廿一 锡粉盒一个 五二 酸枝盆凳八张 八三 和合丸一肩 廿二 锡摈榔盒一个 五三 皮 木贡 八个 八四 茶叶一肩 廿三 锡烟盒一个 五四 皮 口急 两个 八五 蒌叶一肩 廿二 锡刨花盅一个 五五 座钟一个 八六 入房丸二埕 廿五 洋磁面盆一个 五六 水烟筒两支 八七 头尾造谷种 廿六 磁漱口盂一个 五七 玻璃时花两座 八八 盐醋二埕 廿七 铜盆一个 五八 玻璃时花四树 八九 大吉一肩 廿八 铜茶壶一个 五九 火水灯四枝 九十 品埕满百 廿九 铜熨斗一个 六十 玻璃甑八个 九一 侍婢二名 卅十 提盆一个 六一 大木盆一个 九二 福禄双全 卅一 手镜一个 六二 中木盆一个 九三 裕 后 (此是民国十八年的“奁目”,从我家搜得抄出的。至几十年以前之“奁目”,此刻无法搜罗也。其中有些字为抄写人造成的俗写字、错字。今为保持原貌而因之。编者)

(4)到了出嫁之日,新娘有“落阁”之举(即下落楼阁之谓也)。早上,叫一个多儿多孙的妇人(此人叫做“好命婆”)摘些柚叶烧水给她沐浴,沐浴后,乃更换新衣;并由“好命婆”用红绿线各一条替她剃卷面毛,谓之“开面”;然总称之则为“落阁”。午上,彩舆临门,吉时将到,为“大妗”者(即男家请来扶抱新娘出嫁之妇人)乃把新娘辫子梳成一只髻,叫做“上轿髻”。但梳的时候,大妗还唱些吉祥的话。及吉时已至,女家将男家来迎娶的“龙烛”燃着,插于盛满着谷的一个斗上,摆在当天神前,这时候,新娘身穿上红袍、绿裙;头戴着金翠冠;足登着一双红皮的木屐;由大妗在房中抱她出来,立在地下一个筛箕上,向燃着的一双龙烛拜了数拜,为家长者必把一条红帕子盖在她的头上,鸣炮三响,才由大妗抱她上轿。然当上轿时,新娘必放声大哭;同时须要在一位妇人手拿一把伞在旁遮着她。另由一位妇人手中拿着白米,一壁向轿顶撒去,一壁说些吉话,这叫做“撒米”。③

(5)当新娘上轿起行时,为她之父、叔、兄、弟及族人等,必一齐各打着轿子送至半途而返。临别时,送轿者如有已结婚的,须每人给回“利市”一包与新娘,由大妗转致。(贫穷者无此例)

(6)新娘与出嫁日之早上,为母亲者必先预备一只白母鸡(即普通鸡之一种,不过其毛羽全白色耳)给她吃,吃时须将鸡头及鸡臀吃完,是取“好头好尾”之义。如无白母鸡吃,则吃白鸡蛋两枚亦可也。

(7)新娘出嫁之日,如“天癸”来时,待到男家后,须用竹箩盛满着谷,安置于新人之床前,并燃着蜡烛一对和线香三炷插在谷上,然后命新娘坐了一下,向它拜了数拜。那末,便能得免犯碍。这时“大妗”并唱着一首短歌,其词如下:“牛耕田,马食谷,主人坐着享大福”,云云。

此条敬请江绍原先生注意。因关于“天癸”的种种禁忌,江先生甚欲搜集起来,作一番缜密研究也。洪铭附记。

(二)男家方面的

(1)男家将近迎娶,门外两旁必贴着“鸳鸯福禄”、“鸾凤吉祥”、“诗题红叶”、“玉种蓝田”的一类红对子,像新年的桃符一样。同时并高挂大红灯笼两个于门口之上,表示迎亲的意思。

(2)新郎于婚前一夕,择定良辰,举行“上头”之俗。其仪式是:新郎吃完了白公鸡之后,(其吃法与新娘同,不过所差别者,是白母鸡与白公鸡耳。)身穿上长袍、褂子;胸背间披了一个用红色绢布结成的绣球;两足穿着一对红皮的高木屐;直挺挺地跪在当天神前,由家长把那顶上面两旁插着一对纸质的金花底帽儿,戴在新郎的头上,这是鼓乐并奏,煞是热闹的!礼完了,新郎乃把“上头”时之装束,卸个干净。

(3)新郎举行“上头”礼后,即接着“吹房”之例。其情状是雇用“鼓手佬”(此是吾邑婚丧之吹乐器者)数人,在新人的房里把乐器不断的吹奏着,约数分钟后,遂行停止,俗称“吹房”。

(4)在迎亲前一日,新人的眠床购了回来,只好放在一处,及择定良辰,由一位多子多孙的妇人或男人(他们叫做“好命公”或“好命婆”),拿着床的一部分,略略安置一下,其余的夫役,就一齐动手起来,把床安放妥当。这叫做“安床”。“安床”后,即由主人给回“利市”一包并粉果多件与“安床”者,以表谢意。

(5)迎亲之日,门外锣鼓喧天,异常闹热!新郎一如“上头”时的装饰,参拜了天地和祖先,缓步出来,向着彩舆揖了几揖,为他的主婚者,必快快的把他所佩之红球子拆开下来,挂在轿顶上。响炮三声,那一般参与迎娶的人们,好像万马奔腾的去了。这时,那迎亲的“灯笼”、“头锣”、“麒麟”等仪仗,以及“八音仔”(用童男扮成,穿戴着华丽的衣服和帽子,好像戏台上的脚色一样),“鼓手佬”等,都先头引导着,而轿子则跟在后面,其余迎娶的礼物如:“龙香”④、“响糖”⑤、“鹅”、“酒”、“龙烛”、“舅爷鞋”⑥,等类,也同时送至女家。

(6)新娘回来时,轿子停在门口,便烧起鞭炮来。同时并先预备着一个火炉,内燃烧着香和柴料,放在门口上;另一个妇人手中持住筛箕;当那位随嫁的大妗把新娘负在背后踏进门的当儿,便须在火炉上跨过,那执着筛箕的妇人,也要手快脚快的抓了撮米放在筛里,向新娘的身子筛了几筛。这样的胡闹毕,才准大妗负着新娘进新房里去。

(7)新娘进了新房,没多时,乃由新郎用一把扇子轻轻地在她的头上打了三下,就将她蒙着的红帕子掀去,这样叫做“揭头挂”。据诸吾邑童谣所云:“揭头挂,打三下,食我饭,听我话,哩回(将来)生起仔要喊我做亚爸。”由此可见“揭头挂”的法术,是含有用来压服新娘,使她不会反抗的意义罢了。

(8)揭了头挂,接续做着“铺床”和“撒果子”的勾当。惟“铺床”与“撒果子”,须同时举行。其仪式是这样:由大妗先将新人之帐子、被褥、枕席安置床上妥当后,即叫新郎新娘两人立在床前,大妗乃琅琅唱着“铺床歌”。及唱完后,由大妗拿着许多果子如:红枣、落花生、石榴、桔子、莲子之类,向床中撒去,撒时,并唱着“撒果子歌”。兹将“铺床歌”跟“撒果子歌”合录如下:

挂起一张红锦帐,飞龙飞凤对双双, 红漆枕头花锦被,龙须席衬象牙床, 今年汲水淋床脚,明年洗锅煮糖姜, 桂子三年和抱两,轮到六年添两双, 九年六子登金榜,选入朝中伴帝王。 蓝纱帐,大红檐,良时吉日结新婚, 百年好事今宵定,爹娘生子子生人。 红锦被,绣奇花,风流帐底乐繁华, 举案齐眉唔在话,天长地久不分瓜, 合欢花茂真奇雅,自然发达长根芽。 汉缎褥,衬苏毡,佳期成就是前缘, 好丑皆从心所愿,一由父母二由天, 五世其昌为此日,三多吉兆卜他年。 佳纹席,象牙床,好比梁鸿配孟光, 和谐鱼水相偎傍,白头双守永同房。 铺锦被,向东头,年少夫妻乐唱酬, 三生有幸成佳偶,琴瑟和谐过百秋, 风流一刻千金凑,儿孙历代出公侯。 铺锦被,向南新,团圆福禄寿加增, 满门高冠王封赠,堂上荣华富贵春, 年少洞房同合卺,今晚邻鸡莫唱勤。 铺锦被,向归西,麒麟早降显英威, 其昌百世传诗礼,此夕欢怀乐绣帏,

团圆诗咏关雎句,叮嘱邻鸡莫快啼, 从此赤绳方足系,他朝夫妇与眉齐。 铺锦被,向北方,今朝织女会牛郎, 夫唱妇随如水样,五子连登金玉满堂。 铺完锦被床中上,果子张来撒四方; 撒果子,且从东,佳人才子喜相逢, 百年衿枕无更动,笑乐鸳帏尽始终, 喜见美人同跨凤,欢交佳婿共乘龙, 夫唱归随闲耍弄,早生贵子受王封, 今晚鸳鸯连入梦,保守长春日日红。 撒果子,向归西,身修夫妇得家齐, 但愿莲花开并蒂,梧桐永远凤凰栖, 苦乐甘从皆一体,枕簟恩情不可亏, 琴瑟和谐声细细,丝罗缔好意齐齐, 女嫁男婚依古礼,天台直上自有云梯, 生男育女成家计,传留世代姓名题。 撒菜子,便依南,国风诗句咏关关, 君子好逑休意慢,应然绿鬓对红颜, 贞坚但得如鸿雁,纲常不乱在人间, 成双到老唔分散,夫妇恩情莫当闲, 嫁女须当将婿拣,娶媳妆奁切勿贪, 男情女意恩无限,共枕同衿笑夜闲。 撒果子,过北边,夫妻保守到百年, 姻缘份定成连理,情投意合两心欢, 开枝散叶天长远,生花结子意绵绵, 桂子兰孙人满地,寿如彭祖又加添, 五男二女情安泰,沾领王恩福禄全。 撒果子,是中央,夫荣妻贵姓名扬, 蛰蛰螽斯多衍庆,绵绵瓜瓞自芬芳, 共结丝罗山海固,永谐伉俪地天长, 联吟风月诗无草,同梦文章字有香, 相依他日乾坤大,配合终身岁月长。 撒果子,在床中,三生有幸会娇容, 鹊桥高架天台洞,桃源莫把武陵封, 帐内并头连理共,东方勿快日头红。 撒果子,在床唇,金屋婵娟会贵人, 锦上添花唔在问,胜如彭祖寿加增, 从此满门多和顺,生男养女一大群, 众人听见多欢喜,路路相逢遇贵人。

唱完“撒果子歌”,由新郎新妇两人向床沿深深一揖,便算结束;同时并叫儿童数人须是男孩子者爬上床中,争取果子而啖之,俗称为“摸铺床桔”。

(9)“拜堂”,是在“铺床”和“撒果子”之后举行的。地点在大厅上,厅内悬挂许多红色的贺联喜帐,以及历代祖先的遗像;中间安置一八仙桌,上面陈列着三牲、香、烛、酒等物,届时放炮三声,鼓乐并奏,主婚人立在中央,新郎新妇,则站着两边,由司仪唱礼后,乃一同参拜祖宗,拜了祖先,然后两新人对面交拜。

(10)“闹洞房”为新婚中不可免的事。新郎预先请了四个至六个的朋友,为闹房的人物;这些人俗语叫做“送房客”。至于彼辈“闹洞房”的情形,除在闹房地点的厅上或新房里坐着吃些瓜子、糖果、落花生、茶、烟的食品外,其主要目的是调戏新人。因而这时发生笑谑之事,是难以缕述的,然而新人虽讨厌“送房客”之无礼,但总是欢喜忍受,没有一些愤怒的。盖以闹房为吉利之俗,否则认为不祥也!(民间有“人不闹则鬼闹”之说)及至闹者兴阑时,始一闹者手拿一串鞭炮,待新郎进入房门,就把爆竹燃着抛进房里去。在“劈!劈!劈!”的声音中,便算这种胡闹送房的结局。⑦

(11)新郎入房后,那伴着新妇的大妗必献上一条雪白的手帕给新郎,并向他请脱鞋袜,那时新郎必给她“利市”一包,她说声多谢,反手掩门而出。

(12)大妗出去了。新房里的一对小人儿,必举行“开金口”的俗例。什么是“开金口”呢?就是一对新夫妇初次开口时,一定要说些吉祥的话,比方新郎说:“百子千孙”。新妇便答道:“夫妇齐眉”。说时千万不可疏忽,否则,于新人的将来是很不吉利的。⑧“金口”开了。那新郎必拿着一些桔仔、莲子、红枣和“利市”一包献给新妇。(这些东西,一定先要预备着的)她双手接着,放在床上或桌上,停了一会儿,便开始各自解衣就寝,度其“千金一刻”的风流佳事了。

六、其他

(1)竖晨,新妇穿戴上很华丽的服饰,由大妗捧着清水一盘及槟榔片一碟,向家中各人和宗族宾客等递奉手巾,名曰捧水。

(2)是日早晨即新婚第二朝女家又要预备些鸡、酒、猪肉、白米、鸭蛋等,着人送至男家,探问新娘,这叫做担“安乐担”。同日,并由女家送些鞋子来,分给新妇的翁姑妯娌伯叔,俗称“荷惠鞋”。

(3)新婚之次日上午,新妇要入厨房把刀在砧板上切些鲤鱼、葱、韭菜等东西,这时大妗立于新妇旁边,唱着一首很长的歌。谓之“下厨”。⑨同时,男家要设备筵席,遍请亲友,叫做“饮下厨酒”。

(4)到了三朝,新妇举行“归宁”,去时的礼物,除了果饼之类,最重要的是烧猪。倘若没有烧猪,人家一定认为这个新妇是不贞的,因此常常闹出打官司的事来。⑩

(5)新妇“归宁”回来时新妇归宁,须即日回来夫家,以新婚未满月,不能在娘家居留一夜也。必参拜祖先与神。拜完后,乃由翁姑命名的,她的命名,较之普通婴孩的命名,相差得多。她是以丈夫的排行来命名的。比方她的丈夫是排行第一者,她便取名是“一嫂”,或“大嫂”。丈夫排行第二者,便叫做“二嫂”,丈夫排行第三者,便叫做“三嫂”,由此类推,以至于“四嫂”、“五嫂”、“六嫂”、“七嫂”、“八嫂”、“九嫂”、“十嫂”、“十一嫂”、“十二嫂”都是照着她的丈夫排行称下去的,然而有些例外:不以丈夫的排行来命名者,则必用吉祥的“字眼”如:“福”、“喜”、“有”、“贵”、“旺”、“满”等,来为新妇命名的。所以在吾邑东莞妇人中,常有叫做“福嫂”、“喜嫂”、“有嫂”、“贵嫂”者,便只为此。

此条是属于命名的材料。所望江绍原先生暨研究民间命名礼俗者赐览一下。 (6)婚后数日,女家亲属戚好等,每家须具食物一担,(一担四盒至十二盒)内载果、饼、花生、烟、槟榔之类,馈送男家及他的亲戚,名曰“担槟榔”。

(7)新婚满月后,女家择定吉日,遣人担了许多品物如烧猪、鸡、鸭蛋、木屐、布帛、11等送去男家。这时男家除将木屐、布帛全数领受外,其余的礼物只受一半,并报之以仪龙○12俗谓之“做够月”煎堆、松糕、寿桃,○。

(8)新妇满月后,第一次去娘家时,男家必备槟榔和其他果饼一担,馈女家酬谢,名曰“酬槟榔”。 (9)新婚之夕,拜堂时(即参拜祖先名曰拜堂)所点的那对龙烛,须一齐点完为吉。否则,左边先熄者,主男的新郎先逝,右边先熄者,主女的新妇早亡。

(10)新郎第一次入新房与新妇就寝时,由大妗把房门虚掩着,竖晨,新人不好自动开门,须要大妗由房外推门而入。盖俗谓新婚之夕,常有鬼怪附在新人之房门上,名曰“鬼门关”,故新人不可掩门侵犯它也。

(11)男家如翁姑或夫婿有病,势将不起,往往向女家提出迎娶,单用轿子一乘把新妇抬了回来,以冀早占勿药,是谓“冲喜”。然而病者常常由此而告痊者,故不得不令民间视为灵验的法术了。

(12)凡未婚妻死亡后,如娶他人为妻时,必先迎回死者神主牌返家,方敢往娶生人,至于迎娶死者神主牌之礼节,恰如娶生人一样,无敢省少,否则死者必作祟于新人也。俗谓之“娶鬼”。

(13)人家立妾,除先交订银与女子之父母外,没有其他礼物。及择定吉日往娶时,只叫轿夫二名打着一乘竹轿抬她回来,不能用些鼓乐和仪仗等往娶。及回来,正室坐于大厅之中央,她妾侍见了,便立即跪奉茶烟,这时,正室必赐一名给她,叫做“改名”。“改名”后,乃煮“糖丸”与人共食之,是谓“结缘”。

(14)妻室死了,如举行再娶,俗称“填房”。至于娶“填房”的礼节,完全与初次婚俗相同,惟迎娶回来,新妇须向死者灵前行拜跪之礼;并由家人焚化冥镪之类与死者。

【注】

①“张王爷”,神名。在东莞民间婚嫁迷信习俗中,占有很大的势力。凡男家迎娶,必先往“张王爷”处问卜择日,及至“大聘”时,并供奉此神于家中。

②“扌罗” 日,扌罗字读上声;讨也。合而言之,即讨问嫁者之年岁生辰也。

③据民间传说:桃花女出嫁周公为媳妇时,亦以红帕蒙首,乱撒百米,拿伞遮掩的法术来抵御煞神。详见《妇女杂志》十六卷七号黄石先生的《桃花女的传说与民间的婚俗》一文。 ④“龙香”是粤人迎亲的品物之一,形如四方亭子,内装着用五色纸扎成花草人物,很是精致。

⑤“响糖”是糖类食品之一种,用白糖和石膏粉制造成者,形状不一,有人物、走兽、尖塔、楼阁等类。

⑥“舅爷鞋”即普通鞋子,是由男家买来送给女家的各位舅爷,故名“舅爷鞋”,又曰“送桥鞋”。

⑦闹房风俗,起原甚古。《群书治要》引仲长统昌言云:“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趋之情欲,宜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又《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六引《风俗通》云:“汝南张妙会(按会者,妻也)。杜士。士家娶妇,酒后相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鲍昱决事云:酒后相戏,原其本心,无贼害之意,宜减死。”由此观之,可见汉代已有此俗矣。 ⑧《后汉书》卷八十四《汝南袁隗妻传》云:汝南袁隗妻者,扶风马融之女也,字伦,少有才辩,融家世丰豪,装遣甚盛。及初成礼,隗问之曰:“妇奉箕帚而已,何乃遇珍丽乎?”对曰:“慈亲垂爱,不敢逆命。君若慕鲍宣、梁鸿之高者,妾亦请从少君,孟光之事矣。”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辞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耶?”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我读了这段故事,觉其与吾邑东莞婚俗中的“开金口”一节,很是相似!又吾邑东莞婚俗;凡当新婚夫妇于洞房后就卧时,常有好事者就其室之附近静听新人言语,名曰:“听开金口”。这些情节,尤与上段故事中的:“帐外听者为惭”之句,大相吻合,依我的考察,大约“开金口”的俗例,是由这段故事转变而来的,质之高明的读者,以为然否?! ⑨王建诗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据此,可知唐代已有此俗,不过于日期上相差一天耳。 ⑩新妇三朝回门,必备烧猪一物以示贞操与否之习俗,广州亦有流行。如俞溥臣《荷廊笔记》所说:“广州婚礼,于成礼后三日返父母家,必以烧猪随行,其猪数之多寡,视夫家之丰瘠,若无之,则妇为不贞矣!余有《岭南杂咏》,内一绝云:“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炉礼;三日烧猪代守宫”。即指此事”及刘万章《广州旧婚俗》所述:“次早叫做三朝新娘要入厨房煎“粉团”(俗名薄撑),叫做“撑厨”。做妥后,回房更衣,回母家去了(就是归宁)。是日,男家必要备了很多的烧猪,送到女家去,这是证明新娘是白璧的处女。(按:“烧猪”在广州差不多是普及的名词,女子的贞与否,全视有没有烧猪吃,没有烧猪的,还要打起官司来,是一件很难过的事。还有一种婆子,用一种药给女子吃,届时自会出血,叫做“装猪”。)此其有力的证据。然除了广东一省以外,未审其他省份有无此种类似的风俗否?作者在此竭诚希冀一般民间礼俗研究者尤其是江绍原、黄石二先生努力地搜求这种风俗的材料,下一番缜密的探讨工夫,考察其源流与转变之痕迹,相信对于中国文化史上一定有极大的贡献。同时并望吾省广东的生理学专家,要将“处女膜之穿破与否,不能断为贞与不贞”的常识,尽量地灌输于老百姓们的脑海中,给他们弄个清楚,打破这种不近情理的守旧观念,使这出悲剧无烧猪吃的事件不致发生于20世纪的科学昌明时代;而为妇女界雪此不白之冤也! 11仪龙,即年糕也。 ○12寿桃,以面粉和糖制成,形如扁桃,故名。 ○

(一九三三,四,一,于东莞故乡)

礼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

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噩耗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表示悼念。

亲友在吊唁时,一般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纸包叠、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或“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吊丧应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应酬。因为人人都知道,“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珍贵。所以,亲友中有丧事的,我们都应该主动关心。我国的古礼,对丧事比喜事还要郑重。因此,关心亲友间的丧事,这是很重的一份人情,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

一、吊丧的礼仪

人生中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生离死别。生离虽难,但总还有他日重聚之望,而一旦死别则成永诀。特别旧社会所谓的人生三大不幸:幼年丧父(或母)、中年丧妻(或夫)、老年丧子(或女、或婿),更加让当事者痛断肝肠。因而,对死者家属的慰问是十分必要的。安慰死者家属不仅仅是表示同情,或者相伴流泪。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死者亲属健康状况

因为过度的悲伤和因对死者临终前连日侍俸的劳累(特别是久病不愈),会使死者亲属的体力下降,甚至因哀伤过度而致病。如果死者本来就患有慢性重症的,则更应劝其节哀止悲。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几个平日知心的朋友一起相劝,尽量转移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对于特别会引起亲人悲伤的送葬或火化场面,如死者亲属身体多病或年迈,则应劝其不要去现场。以免因悲恸过分而发生意外。

其次,了解其亲属的思想顾虑

了解死者亲属在死者去世后的主要思想顾虑,或是家庭困难,或是子女教育,或者有未竟之遗业。对此,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劝慰。如果需要通过组织、亲友、师长或子弟解决的,则应积极协助解决。以使亲属打消顾虑,减轻忧虑和悲痛。

第三,展望未来,多讲高兴事

针对亲属的喜好,拣他(或她)高兴的事多讲,例如亲人虽已亡故,但子女们已经成才,且学有长进,工作有成绩的,则应多多提及子女情况,使家属看到希望。如果能让子女同时进行劝慰,效果当然更好。

第四,充分理解招待中的疏漏

礼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人情礼俗消费的内涵、现状、影响

在我们对A村及B村的调查统计中, 我们发现人情礼俗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现状:

(一) 人情礼俗消费的种类扩展, 间接导致了人情礼俗消费的频率提高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村民常提及“大事”、“小事”。详询后才知道,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人情礼俗消费的产生围绕着人的生命周期和人生大事而进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是常见的名目, 这些称作“大事”;而近年来, 乔迁新居、考上大学、职务升迁、购置新车、生意开张等等事件也成为了宴请发生的名目, 而村民便将此称作“小事”。

(二) 礼金数额不断提高

以前在农村参加婚宴、生日宴等, 一般会赠送鸡蛋、面点或土特产品等, 礼金大约都在二、三十元。但现如今只有关系最疏离的邻居才会送出低至五十元的礼金, 赠送生活上的廉价物资更是无处寻觅。

调查显示, 南京A村调查户单笔礼金额度大都在200以上, 其中200-499元占70.3%, 500-799元占18.2%, 800-1999元占8.1%, 2000元以上元占3.4%。单次礼金最高额度达1000元以上的有25户, 占调查户的54.3%, 单次礼金最高额度在2000元以上的17户, 占36.9%。B村调查户单笔礼金额度大都在100以上, 单次礼金最高额度达1000元以上的有27户, 占调查户的48.2%, 单次礼金最高额度在2000元以上的19户, 占33.9%。有80.3%的农户认为当前农村人情消费额度越来越高。

(三) 人情礼俗消费面向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市场化轨道以来, 乡村作为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系统, 发展方向逐步跟随着市场导向。由于A村村的经济发展, 使得村民们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增多。近几年来, A村村民收入稳步提高,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诸多方面的发展共同导致了村民人际交往圈的不断扩大。

二、我国及两地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5年, 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7亿人, 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6.1%, 比上个年度提高1.33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 各地前提不同, 进行的模式差异也较大。在我们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等人所著《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一文中, 引入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模式”这一概念。本文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模式”划分为七种类型: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 (1) 这一创见极大地启发了我们对于分析两地现状、前景以及历史进程的思路。综合我们收集的资料, 不难看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主导”的地位, 以及反复强调“推进”一词的深刻含义由于长期积累的城镇化压力, 城镇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一种“快速”和“大面积”的情形, 有别于任何其他西方国家的同期形势。因而, 要做出合理化的研究, 必定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已有的结论。

三、城镇化对人情礼俗消费的影响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一直处于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 成功实现了从半自给自足的商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化。伴随着这一股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 农村居民的方方面面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悠久历史的农村人情礼俗消费传统也难逃例外。在长期的调查对比和数据分析中, 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一) 从人群特征来看, 两地存在较大差异。在性别构成上, A村明显较为平衡;而B村则呈现出一种女多男少的趋势。据询问, 这是由于B村有较多男性外出打工而导致的。年龄分布也因相同原因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而导致A村年龄分布均匀, 而B村明显带有老龄化的趋势。平均文化水平上, A村高于B村。而居住时间的长短上, B村的居民居住时间大多数都超过了20年, A村则普遍低于10年。而居住在同一地点的亲友数目上, A村的居民也明显低于B村。分析中, 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B村目前属于一种欠发达的情况, 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 (尤其是男性) 外出务工。相比较而言, A村的男女比例更加均衡, 可见大多数人都有固定工作, 维持着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

(二) 两地对于人情礼俗消费的现状持有相近的态度。从必要性来说, 八成左右的农户认为, 人情礼俗消费的存在必不可少, 是一种联络和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从满意度来看, 约三成的农户认为, 虽然人情礼俗消费必不可少, 但是当前的人情消费过高, 极大的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破坏了社会风气;而对于是否积极参与人情礼俗活动, 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微妙的细节:A村有着更少的人对于人情礼俗活动持有完全支持的态度。

对此我们认为:人情礼俗消费长久的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发展阶段, 并长期困扰着我国人民。虽然有着相当高的参与度, 但是少有人是心甘情愿进行的, 人情礼俗消费陷入了一个不愿参与却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总体来说, 城镇化确实通过某种方式影响着居民对于人情礼俗消费的参与情况, 而这一影响并不太受地域、风俗等干扰:而是透过对居民生活的深层次渗透而产生影响。

四、结语

人情礼俗消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然而这个过程却在高速飞驰的城镇化道路中被改变被异化。礼金取代礼物, 是同质化对差异化的取代。人情消费的初衷也由对亲近之人的关照和情感的共鸣同质化为彼此社会归属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研究所得的影响因素, 也无一不指向“人情味儿越来越淡薄”这一句常常出现在人们口中的话。频繁送礼、各种名目的送礼, 遮盖着一个个情感贫瘠、精神荒芜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 这种行为发展至今, 积极意义已经甚小, 而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意义却日趋明显。然而我们认为人情的泛化只是阶段性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生活的渐趋稳定, 文化素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适应, 这个问题, 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得到改善。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希望更多的社会研究学者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引导人情礼俗消费走向正途, 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人情礼俗消费是华夏民族在人际关系上进行发展和维持的重要乃至主要手段, 是普遍而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于此背景下, 人际交往密切的农耕文化, 成为了孕育我国人情礼俗消费的一方沃土。本研究纵向从城镇化历史因素, 横向从城镇化经济因素, 对人情礼俗消费所受影响的客观条件以及其发展现状做出了尽可能的分析, 旨在减少农民用于人情礼俗消费的开销, 对人情礼俗消费的去留做出理性分析。

关键词:农村,人情礼俗,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刘军.农村人情消费的经济学思考[J].消费经济, 2004 (6) :17

[2] 李祥忠.中部山区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M].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 2008.

[3] 孙春晨.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J].道德与文明, 1999 (1) :20-23.

礼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礼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昔日的宫廷军队礼仪乐“下移”到民间的婚丧嫁娶、祭典、祭庙会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