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文化范文
兰文化范文第1篇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时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地处赣、粤、闽、湘四省交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市。学校占地面积2200多亩,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藏书140余万册,是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西省文明单位。
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及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199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接受港澳地区和台湾省学生的教学单位。学校下设9个学院,17个科研院所;现有32个硕士点,48个本科专业;在职教职工1900多人,专任教师92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17人,副教授314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150多人。此外学校还聘任了8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或客座教授。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700多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200多人,全日制高职(专科)生近6000人。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200多项,各类横向合作开发项目近6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累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20余项,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比赛中屡创佳绩;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冰岛、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江西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
兰文化范文第2篇
他时刻将群众挂在心间,视责任重于山。“天灾无法避免,但人祸不能在我们身上发生,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努力、不尽责而对群众造成伤害。”正是这种对群众的如海深情,使得兰辉在手术后仅仅两周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23日这一天,兰辉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便匆匆踏上了颠簸的路途。他耐着高温、忍着饥饿,细致地检查施工现场、仔细地查看地质灾害点、亲切地座谈干部群众。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样对兰辉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繁忙工作日,将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用生命诠释了对群众的尽职尽责。
我们要学习他责任心强。兰辉的责任心体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安全安危,深入一线扎实检查安全。责任心是一个人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核心体现,也是检验基层干部是否称职的试金石。基层干部肩担责任,就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党的事业需要。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要在位知责、失职知耻,切实做到“心中有责、眼中有活、脑中有法、手中有力、脚下有印”。
我们要学习他的高尚人品。兰辉同志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为人低调,把群众利益视为最大的利益,公平公正的为群众选拔干部,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带病坚持下乡,埋头苦干,是一
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做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表率。
兰文化范文第3篇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 铁路对沿线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越来越大, 也对沿线临近铁路的文物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高标准铁路中, 虽然市场需求较大, 但目前尚无成熟成套的技术以适应对文物的保护要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铁路所经地区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连同结构设计与施工、轨道减振等文物保护综合技术也势必成为未来的一项高新技术。通过研究, 主要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高速铁路穿越文保结构的结构设计施工及减振无砟轨道系统综合技术;二是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成熟的文物保护系统解决方案, 进而大幅提高高速铁路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国内外高速铁路文物保护技术发展概况
高速铁路直接穿越古建筑尚不多见, 在国内普速铁路建设中, 以2013年12月开通的西 (安) 平 (凉) 铁路为例, 在建设规划初期, 即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在设计阶段, 对重要的文保设施及建筑尽量采取“绕避”的原则。对于确无法绕避的, “应预留相应的安全防护距离, 对文物保护单位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而对于减振型无砟轨道的运用, 国内也少有先例, 其中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铺设了部分板式减振型无砟轨道, 由于多种原因, 减振效果经测试未达到理想目标。在成灌线也铺设了少量减振型无砟轨道, 经测试效果较好, 减振15db, 其时速为250km/h。在国外, 德国科隆至莱茵/美因高速线 (v≥250km/h) 圣奥古斯丁隧道采用旭普林现浇浮置板, 减振效果可达到10~15db。
2研究目的及必要性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 铁路对沿线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越来越大, 尤其对于沿线涉及到的文物保护设施或建筑, 采取相应的保护、减振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在高标准铁路中, 虽然市场需求较大, 但目前尚无成熟的文保措施和轨道减振技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铁路所经地区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铁文物保护技术也势必成为未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在DK715+870处与嘉峪关古长城相交, 在临近的区域内, 已有三条交通线路分别穿越该段古长城, 其中酒钢专用铁路、旅游公路由于建设年代较为久远, 直接以“扒豁口”的形式穿越, 对古长城体造成的破坏无法弥补;而连霍高速公路虽采用了框构的形式下穿古长城,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减振设计和防沉降措施, 在运营时间不长的情况下框构顶部古长城土体已发生严重垮塌, 不复当年风采。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穿越嘉峪关长城设计方案的批复》 (文物保函【2009】424号) 文相关内容:“完善长期监测方案, 全面掌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所产生各类振动的轻度等指标及其对长城本体产生的影响, 补充必要的避震措施, 控制并减小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各类振动对文物本体造成的影响。”
3 设计方案比选
(1) 桥隧方案比选。由于该段古长城平均高度为2-3米, 因此最初设计方案为桥梁跨越, 后经与文物部门沟通, 认为桥梁上跨方案对古长城及其周边景观影响较大, 一旦付诸实施则长城第一墩第二墩之间势必无法相望, 戈壁大漠与蜿蜒长城交相呼应的景观将不复存在。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穿越嘉峪关长城设计方案的批复》、敦煌研究院《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穿越嘉峪关长城文物保护设计方案》以及以上设计原则, 为保持长城城墙周边原地貌, 新建铁路自旅游公路至酒钢专用线段采用隧道形式穿越长城, 且使长城附近不产生影响景观的沟堑, 从而达到尽量不破坏长城附近地貌的目的, 因此, 下穿隧道全长确定为310m。
(2) 隧道结构方案比选。高速铁路常见隧道结构由初衬、支护结构、二次衬砌及仰拱等组成, 隧道封闭成环, 有利于结构整体受力。而框构结构由底板、边墙、顶板组成, 突出的优点是整体受力, 上部载荷可以均匀传递至下侧土体。但结合本工程实际, 采用现浇门式钢筋混凝土刚构的结构设计, 可有效使其列车荷载直接作用于土体, 列车振动通过道床传向下方土体, 从而减小对城墙土体的振动影响, 暗挖隧道部分最终确定为门式刚构结构方案, 门式刚构采用挖孔桩作为基础。穿越长城处为有效减小城墙沉降和变形, 采用了大刚度的预支护体系保护下进行暗挖施工, 经综合研究和比选, 考虑采用工法成熟的管幕法作为加固长城城墙的施工支护体系, 永久结构采用现浇门式钢筋混凝土刚构。隧道净高采用7.60m (轨面以上) , 净宽13.80m。预支护采用顺城墙两侧的门形钢筋混凝土支撑梁支撑钢管帷幕, 钢筋混凝土支撑梁以及大管径钢管 (D=800mm) 的采用有效地控制了结构变形, 降低了城墙基础的影响。
(3) 隧道空气动力减振设计
充分考虑列车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动力效应, 隧道采用空气动力减振设计, 降低运营过程中列车通过隧道产生的微压波危及古长城土体稳定, 同时也为了使洞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隧道全长由最初的240米增加至310米, 起讫里程最终确定为DK715+750~DK716+060, 洞门采用等环斜切式洞门设计。
(4) 减振式无砟轨道设计
兰新第二双线全线正线主要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 同时考虑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结构, 综合铁路用现浇道床和预制轨道板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合兰新线双线设计特点, 减振型无砟轨道方案设计如下:
1) 双块式减振型无砟轨道
双块式减振型无砟轨道结构设计为单元式轨道结构, 由钢轨、扣件、双块式轨枕、道床、橡胶垫层及底座组成。穿越古长城保护段上行线设计采用双块式减振型无砟轨道。
2) CRTSⅢ型减振板式无砟轨道
CRTSⅢ型板式轨道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轨道结构型式, 在本段铺设CRTSⅢ型减振板式无砟轨道, 对于完善整体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CRTSⅢ型减振板式轨道的主要优点如下:一是带预应力的预制轨道板, 可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影响;二是前期在成灌线进行了铺设 (时速200km/h) , 综合减振效果良好。古长城保护段下行线设计采用CRTSⅢ型减振板式无砟轨道。
综合上述各种减振方案的优缺点, 研究后认为:扣件减振方案参振质量较小, 要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必需大幅度减小扣件刚度, 而钢轨下沉变形增大, 从而增加了钢轨受力和车内振动。因此要达到相应的减振效果, 应采取对等的减振方案。本次研究的工点减振效果要求相对较高, 应通过增加参振质量、采用合理刚度的技术措施, 降低减振轨道的自振频率, 且将钢轨受力和车内振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因此, 得出结论:橡胶浮置板减振方案效果较好, 且造价居中, 推荐采用。
4 振动及沉降参数设定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10070) 规定了铁路干线两侧 (指距离每日车流量不少于20列的铁路外轨30米外的两侧住宅区) 的铅垂向Z振级昼间、夜间均不大于80d B。《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适用于机械工厂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项目, 其中关于铁路干线两侧的铅垂向Z振级规定同上。根据上述分析, 由于难以确定合理的减振指标要求 (如减振分贝数值) , 在以往的地铁设计中 (如西安地铁下穿钟楼和城墙) , 往往采取的办法是:即使预测值超标量较小或者不超标, 按照相关文物部门的要求, 为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 一般也采取较高等级的减振措施。本次设计拟根据《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和《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的要求, 利用动力学仿真模拟计算的方法, 确定合理的减振轨道参数, 满足垂向振动速度1.8mm/s、水平向振动速度0.25mm/s的要求。同时通过静力学计算, 初步评判该减振轨道的综合轨道刚度和自振频率, 类比相关项目中减振轨道结构, 得出本次设计减振轨道的减振效果。最后通过现场实测进行验证。
隧道工程在建设期间势必将引起地表的瞬时沉降, 另外还将在运营期间产生地表的长期 (或工后) 变形, 当地表位移和变形超过一定限度之后, 可能危及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的安全。引起沉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围护体施工引起的土体应力释放, 将使周围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二是施工期间的降水活动, 可能会引起地下水渗流及土体固结, 造成基坑周围地表沉降;三是基坑开挖卸荷产生的不平衡力, 使得围护结构侧向变形, 进而引起基坑周围地表沉降。
综上所述, 对于古长城的实际情况, 暂定垂向振动速度按1.8mm/s控制, 水平向振动速度按0.25mm/s控制, 要求沉降值控制在2mm以内, 累计沉降量不大于20mm。
5 方案实施及效果检验
(1) 暗挖段隧道整体施工方案
在距城墙6.5m处顺城墙方向施做支撑、挡土挖孔B桩, 挖孔桩桩径1.2m, 每侧4根, 挖孔B桩施做完成后浇筑桩顶冠梁, 在洞口两侧形成四柱支撑的门形支撑结构。在B桩冠梁顶顶进钢管 (D=800mm, 壁厚tw=16mm) , 自中部依次向两侧顶入, 共22根, 钢管彼此锁扣连接。钢管顶进完成后, 两端封堵, 一侧设灌注孔, 一侧设排气孔, 钢管内灌注C35混凝土 (摻入微膨胀剂) 。B桩两外侧壁, 各打入3排钢管 (D=159mm) , 与冠梁顶Φ800钢管形成管幕。在管幕下进行暗挖, 施做永久性挖孔A桩, A桩上施做承台, 在承台上现浇29.7m暗洞A门式刚构, 刚构施工完成后, 顶板与Φ800钢管间孔隙进行注浆, 使A桩, 框构和钢管形成一体, 共同支撑隧道正上的长城。与B桩两侧施做直径易为1.2m的挡土挖孔C桩, C桩上施工冠梁, 与预应力锚索联合使用, 加固城墙。
(2) 减振式无砟轨道施工
双块式减振型无砟轨道、CRTSⅢ型减振板式无砟轨道均按照《高速铁路轨道施工技术指南》 (TB10426) 进行施工。针对本工程增加了减振垫层结构的特殊设置, 特编制《兰新第二双线嘉峪关穿越长城段减振轨道减振垫层暂行技术要求》 (工管工技函[2013]316号) 作为施工及检验试验的依据。
在试验用减振垫层上取300mm300mm试件置于MTS加载系统上, 将压力加至0.02k N (0.02k N压力不取消, 试验机位移清零) 运行, 以1mm/min的速度均匀加载至9KN (开始加载时, 电脑记录橡胶减振垫的压缩量ΔRi) , 不停留, 以1mm/min的速度从9k N减载到1.8k N。如此反复试验3次, 将第3次在9k N、1.8k N测得的压缩量ΔRi分别记为ΔA和ΔB, 即为在9k N和1.8k N时橡胶减振垫的压缩量ΔA和ΔB, 由计算可得弹性垫层刚度。
(3) 实车测试
2014年9月3日~9月11日采用CRH2-061C和CRH2-068C综合检测车进行了嘉峪关南~石板墩南上、下行正线试验工点5km/h准静态标定及动车组的逐级提速试验, 通过各测点的最高速度为224.2km/h。
依据前期仿真分析结果, 本次测试将振动速度传感器布置在距隧道中心线5m处, 分别在上下行相应位置布置垂向、水平向振动速度传感器。动车组运行在不同减振轨道结构型式时, 古长城顶部水平、垂向振动速度波形。
6结语
本研究形成了古土体长城的下穿隧道结构设计、施工及轨道减振标准成套技术, 成果直接应用于兰新客运专线嘉峪关穿越长城段, 采用新型下穿式隧道设计及施工工艺, 在桥隧比选、隧道结构设计、空气动力减振设计、施工工艺设计、施工阶段临时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探索, 在上、下行线分别采用了CRTSⅢ型板式和双块式减振型无砟轨道, 有效控制了高速运营列车对古长城的沉降及振动影响。该成套文物保护关键技术, 目前已被推广应用到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八达岭越岭段穿越长城及重要史迹、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环境敏感点等设计项目,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 在高速铁路建设市场应用前景广阔。高速铁路穿越文物保护建筑综合技术能够满足环境、文物保护的需求, 可以提高线路周边的生活、工作环境品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效益, 预期应用前景广泛。
第一作者:肖旭东, 男, 籍贯吉林省农安县, 1976年2月, 硕士, 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及职务: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
摘要:本文以兰新第二双线铁路嘉峪关穿越长城段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为主线, 讨论了文物景观美学保护、下穿隧道结构设计及施工、古长城土体振动及沉降允许数值的确定及最终的沉降、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并对其特点、要点和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
兰文化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我院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 治疗前均做电子胃镜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 并用1min尿素酶试验测定Hp为阳性的病例, 36例中男22例, 女14例, 年龄18~67岁, 平均36.5岁, 溃疡直径4~25mm。
1.2 治疗方法
兰索拉唑30mg, 每天2次, 果胶铋150mg, 每天3次, 克拉霉素片500mg, 每天2次, 阿莫西林胶囊1000mg, 每天2次, 共连服2周后3d内复查胃镜并检测Hp, 观察溃疡愈合和Hp根除情况。
1.3 疗效评定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胃镜检查溃疡完全愈合或白色瘢痕期。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征完全消失, 胃镜检查溃疡面积缩小≥5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溃疡面积缩小<50%。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 为阴性确定Hp根除。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
服药5d后全部病例上腹疼痛完全缓解, 缓解率为100%, 返酸、嗳气、腹胀、上腹不适等伴随症状全消失。
2.2 溃疡愈合率
疗程完毕后复查胃镜, 36例十二肠球部溃疡有33例愈合, 愈合率为91.6%。
2.3 Hp根除率
疗程完毕后复查胃镜, 36例Hp阳性中有34例转阴, 根除率为94.4%。
2.4 不良反应
36例中有2例出现厌食、口苦、纳差、头晕、乏力。3例出现皮疹, 均轻微, 可耐受, 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密切, 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不仅利于溃疡的愈合还防止溃疡的复发,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单一或多联疗法, 溃疡愈合及Hp根除效果不一[1], 目前, 大多数学者公认及推荐的是三联疗法:以铋剂为中心的加2种抗生素或是以抑酸药为中心的加2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疗程多为10d~4周, 它能提高Hp的根除和溃疡的愈合率已成为共识。但近年来Hp耐药率迅速上升, 常导致根除Hp治疗失败。目前国内外多主张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逐渐被四联疗法所取代。四联方案, 是较为理想的根治Hp、治愈溃疡的方法。在标准铋三联基础加上PPI, 可使Hp的平均根除率提高到近100%[2]。PPI通过抑酸提高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杀菌能力, 铋剂则能预防和克服耐药性的产生, 再加上2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本组36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愈合率91.6%, Hp根除率94.4%, 同有关报道相似[3]。兰索拉唑为胃酸壁细胞H+-K+-ATP酶抑制剂, 在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中近期疗效显著, 本身非杀菌剂, 能显著提高胃内的pH值, 而不利于Hp生长, 同时可增强抗菌药效果, 而铋剂能在酸性环境中与蛋白质 (如坏死的溃疡组织) 螯合, 并和粘膜形成一种复合物, 还可以减少胃蛋白酶的排出和活性, 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 杀灭Hp。克拉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对酸极为稳定、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合用, 现已被消化界推荐为根除Hp的主要方案[4], 我们采用此四联疗法的溃疡愈合率, Hp根除率均在90%以上, 突出优点是病人溃疡愈合迅速, Hp根除率高症状消失快, 依从性好,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兰索拉唑、果胶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短程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Hp) 和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DU) 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确诊为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 予以四联治疗:兰索拉唑3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 均每天2次口服, 果胶铋150mg, 每天3次口服, 共治疗2周, 疗程结束后复查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结果 溃疡的愈合率为91%, Hp的根除率为94%。结论 兰索拉唑、果胶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溃疡愈合迅速, Hp根除率高, 症状缓解迅速, 不良反应少, 依从性良好。
关键词:兰索拉唑,四联疗法,幽门螺旋杆菌,十二指肠溃疡
参考文献
[1] 李瑜元, 沙卫红.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 中国临床研究综合分析[J].广州医药, 1996, 27 (5) :18~21.
[2] 蓝琳, 袁爱力, 徐国良, 等.兰索拉唑三联1周疗法治疗Hp阳性PU32例[J].华人消化杂志, 1998, 6 (5) :396.
[3] 徐卫喜.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Hp感染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 (学术版) , 2008 (13) :85~86.
兰文化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收集
350株革兰阴性杆菌来自本院呼吸内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住院患者送检的标本:包括痰标本、支气管吸取物、血培养。同一患者相同一部位标本的相同菌株视为同一菌株, 不重复耐药性试验。所有标本均进行细菌定量培养, 若细菌数≥106认为是致病菌[1]。
1.2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
1.3 检测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按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 (Kirby-Bauer) 和MIC法进行[2]。抗菌药物纸片和头孢硝噻吩纸片为OXOID公司的商品。抗菌药物品种: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培养基药敏试验用MH琼脂, 流感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用嗜血杆菌培养基HTM和营养补充剂SRl58。
1.4 ESBLs的检测
采用NCCLS M100-S9推荐的K-B确认试验。将菌液均匀涂布于MH琼脂平板后贴上CAZ/clav、CAZ、CTX、CTX/clav纸片, 若加克拉维酸的纸片与相应不加克拉维酸的纸片抑菌圈相比超过5mm, 则表明该革兰阴性杆菌为ESBLs[3]。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革兰阴性菌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共收集350株细菌, 其中G-杆菌232株, 占66.3%;G+35株, 占10.0%;检出真菌84株, 占24.0%。G-杆菌中分离率占5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属 (18.1%) , 铜绿假单胞菌 (15.5%) , 大肠埃希菌 (11.6%) , 克雷伯菌属 (11.2%) , 嗜麦芽窄食假单孢菌 (7.9%) 。非发酵菌共125株, 占35.7%, 肠科杆菌属占28.8%, 具体G-杆菌分布见表1。
2.2 耐药率分布
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见表2。
3 讨论
熟悉病房内致病菌的分布, 以及它们的耐药性情况能够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能够有效提高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成功率, 降低呼吸科疾病的病死率, 减少患者的过度医疗和不当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上研究细菌检测结果表明, 我院呼吸内科病房的常见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 其中G-杆菌232株, 占66.3%;G+35株, 占10.0%;检出真菌84株, 占24.0%。G-杆菌中分离率占前5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属 (18.1%) , 铜绿假单胞菌 (15.5%) , 大肠埃希菌 (11.6%) , 克雷伯菌属 (11.2%) , 嗜麦芽窄食假单孢菌 (7.9%) 。非发酵菌共125株, 占35.7%, 肠科杆菌属占28.8%。这些细菌对常用的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非发酵菌的耐药情况明显高于肠杆菌科细菌, 与文献报道相符[4]。最近几年来, 由于三代头孢菌素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或者过度应用, 细菌产生了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 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及氨曲南等单酰胺类抗生素, 使得细菌对这些药物产生极大的耐药性, 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造成极大困难[5]。所以, 研究和分析呼吸内科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以及耐药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直观的把握致病菌的分布情况, 以及它们的耐药性的变迁和进展, 对于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抗感染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病房的常见革兰阴性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 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350株临床分离菌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并分析其细菌构成及耐药性。结果 呼吸内科最常见的5种革兰阴性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最低者为阿米卡星 (17.7%~28.6%) , 最高是氨苄西林 (91.8%~93.0%) 和复方新诺明 (75.6%~82.5%) 。结论 本次研究分析了呼吸内科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以及耐药情况, 这对于以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延缓细菌耐药性的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呼吸内科,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侯嘉, 邱洁, 郑西卫, 等.呼吸内科病房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0, 9 (1) :83~84.
[2] 胡晓明, 杨皓, 彭端亮.常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2) :61~62.
[3] 诸葛飞, 李奕萍.临床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及耐药性[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2 (12) :604~605.
[4] 汪莉.肺部感染患者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垦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ll) :1237.
兰文化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2016年7月之间,选择在吉林地区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于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美国感染协会于2004年定义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5] 。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心、肝或肾等脏器的恶性肿瘤和功能衰竭;患者其他部位感染所所导致的炎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在开展调查前,首先向患者介绍该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具体的工作。患者基本情况如下:男性患者199例,女性患者185例。年龄区间为27~83岁,平均年龄(58.28±7.26)岁。糖尿病病程区间为1~19年,平均病程(11.6±5.22)年。采用Texas法,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分级情况如下:1级患者20例,均为B期;2级患者165例,其中45例为B期,23例为C期,其余97例为D期;3级患者199例,其中30例为B期,29例为C期,140例为D期。同样依据Texas的定义,将1级和2级定义为浅部组织感染,患者总数为185例,3级及以上定义为深部组织感染,患者总数为199例。
1.2 标本采集
提取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深部组织的分泌物,然后将标本立即存于灭菌试管中,30℃内快速送至检验科化验。
1.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严格按着无菌试验的要求进行操作。首先将收集的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在35℃的温度内培养24 h。采用法国生物梅里诶公司生产的VITEK-AMS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配套所用的细菌鉴定卡同样由该公司所生产。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抗菌药敏感试验。质控菌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对调查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表内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不同组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浅部和深部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的特点
在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总计收集标本731份。539份为阳性,阳性率为73.73%。其中194株为革兰阳性菌,占阳性标本总数的35.99%;319株为革兰阴性菌,占阳性标本总素的59.18%;其余26株为真菌。浅部组织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具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见,浅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多携带革兰阳性菌,占革兰阳性菌总数的64.43%,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组患者多携带革兰阴性菌,占革兰阴性菌总数的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糖尿病足患者携带革兰阳性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该次调查的糖尿病足患者携带革兰阳性菌总计194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数量分别为81株和76株,其余如溶血性葡萄球菌、粪肠杆菌和棒状杆菌等总计37株。因此重点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药敏试验的研究对象,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中可见,浅部组织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0%,同时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也非常低。但对阿奇霉素、青霉素G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角度分析,在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表皮葡萄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致病因素是由于患者足部神经病变而导致足部和下肢的保护功能减退,尤其当足部血管病变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足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必不可少。但抗菌药物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患者的同时,病原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增强,增加了治疗的难度[6]。如以该次调查实践为例,在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总计收集标本731份。其中539份为阳性,阳性率为73.73%。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发现,浅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多携带革兰阳性菌,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组患者多携带革兰阴性菌。由于目前尚且缺乏治疗糖尿病足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出发点实质上是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因此重点对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方面,浅部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表皮葡萄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有所借鉴和参考。
摘要:目的 对不同程度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革兰阳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希望对临床治疗工作有所借鉴和参考。方法 收集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分泌物,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抗菌药敏感试验。结果 在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总计收集标本731份。539份为阳性,阳性率为73.73%。其中194株为革兰阳性菌。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角度分析,在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方面,浅部和深部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表皮葡萄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浅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主要携带革兰阳性菌,在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革兰阳性菌,耐药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满红.宁波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3):187-188.
[2] 孙琳.糖尿病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8-229.
[3] 关勇.糖尿病皮肤感染与微生物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7):23.
[4] 李静波.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7(9):293-295.
[5] 姚兰.95例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5):464-465.
兰文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