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英语中,动物词汇往往以与其文化相对应的联想意义出现在生活俗语中,在增加语言生动性的同时也给非母语的语言学习者带来了困难。本文对比总结了常见动物词在中、英两种语言俗语中的联想意义,并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深入地学习语言。
关键词: 动物词 文化 英语学习
一、引言
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由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并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越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与其所承载的文化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中英两种语言里动物词的不同涵义
1.龙(dragon)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在早期,古人对大多数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自称为“龙的传人”。
2.“龙”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dragon起初是凯尔特人崇拜的对象,地位很神圣。中世纪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寻新航道的维尔京人将自己的海盗船船首雕刻成dragon的样子,以此希望dragon赐予自己无穷的力量。基督教的诞生,使dragon的命运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dragon成为Satan的代名词。新宗教的诞生,难免会与老宗教有冲突,如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一样,就将原来土著崇拜的阿修罗“贬”为恶魔。龙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是源自Mesopotamia神话,在Mesopotamia神话中,龙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巴比伦神话中的英雄Marduk的对手Tiamato与Hittite神话中的Illuyankas,皆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区域附近的犹太人也曾受其影响,并将这一种观念继承下去,龙在犹太教与基督教中渐渐成为恶魔的象征。
在《新约全书》的《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七至九节:“在天上就有了争战。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也同它的使者去争战。并没有得胜,天上再没有它们的地方。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在《圣经》中将龙视为魔鬼、撒旦、魔獸,对将基督教思想视为唯一正论的欧洲而言,龙变成了让人类遭受魔难的怪物,深受一般人畏惧。在《启示录》里,龙有着七个头十只角,能迷惑人心,使人步入邪道,七个头象征着绝对不可犯下的七宗大罪,十只角象征着可能犯下的十项小罪。被诱惑而犯罪的罪人会和龙一起被投入地狱之底。
3.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倡议大家都来主动地宣传我们的“龙”文化,把“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而不要被动地接受曾经的错误。当初将中国的龙翻译为dragon,就像是给圣人与杀人犯取相同的名字,但其实两者并无关联,让一个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崇拜龙的行为会让西方人产生中国人喜好崇尚邪物的负面印象。因此和国外友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不要再用“dragon”来表示“龙”,要把这种曲解努力地扭转过来。让我们真正的龙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顺应错误,说什么改图腾之类的话语。这是作为五千年文化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
三、从审美价值取向差异的角度看中英两种语言里的动物词
审美观是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中英两个民族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造成了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
1.中英文中动物词比喻义有着相同的地方。
如我们都认为蜜蜂勤劳(as busy as a bee),鸟儿擅歌唱(as songful as a bird),狐狸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骡子顽固(as stubborn as a mule)等。又比如英文中的一些短语和谚语:ride the tiger表示以非常不确定或危险的方式生活;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草里防蛇);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甘心做绵羊,早晚喂豹狼/人弱受人欺)。尽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这些动物词在句中却有着相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对学习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困难,而学生也会将这些动物词与本国文化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在学习中尤其要注意那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的动物词。
2.1蠢猪和快乐的猪。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有时候对于同一种动物有完全不同的联想。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说“蠢猪”这个词,来形容某个人很笨,因此在一般中国人的感觉中,猪就代表愚蠢。但在西方文化中,代表愚蠢的动物并不是猪,而是鹅(as silly as a goose)或者驴(as stupid as an ass)。在西方,猪不仅不代表愚蠢,有时甚至还代表快乐,比如as happy as a pig(像猪一样快乐)。
2.2健壮如牛与健壮如马。在两种语言里,也有不同动物表达类似比喻义的情况。中文里我们常常用健壮如牛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很好。牛在中国的文化里是勤劳踏实的象征,人们用牛耕犁,“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表达了人们对牛的忠厚可靠以及索取甚少的肯定。而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源于古埃及,依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人由于从埃及出奔不久,尚未摆脱从埃及耳濡目染的习俗,就利用黄金打造了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直到现在,股票价格持续上升仍被称为“牛市”,因为牛象征生产与增值。虽然汉语里马也表示力量,如“千军万马”、“龙马精神”,但我们说健壮的时候,对应的是健壮如牛,英文里的表达则是像马一样强壮(as strong as a horse)。
2.3害群之马和黑色绵羊。“害群之马”的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比喻危害集体的人。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同时,黑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还有一个原因,人们认为黑色代表邪恶。“害群之马”在英文里对应为a/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黑色绵羊)。所以,英语表达使用颜色词加在与汉语不同的动物上,表达了汉语里的类似意思。
四、结语
动物词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中,有的有着相同的象征意义,有的则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甚至有的相冲突。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动物文化内容的产生和发展与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它体现着两种文化的种种差异。在英语的教学中,善于总结动物词,由动物词为切入点,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对于强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叔源,孙力楠.龙的传说北京猿人遗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08:3-40.
[2]王世德.审美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03:20-22,33-36.
[3]平洪.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12.
[4]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8-41.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文化语言交流,不同的文化,商务英语翻译也会不同,因此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就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作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务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学好商务英语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更好发展。在商务英语中,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是跨文化交流,商务英语翻译必然会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1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因素
1.1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商务英语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站在语言思维的角度来看,在汉语交流中,重要的内容往往是放在最后,而西方则是根据事情要点的重要性从大到小的排列。
1.2民族心理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历史背景,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如果翻译者不能合理把握各自文化心理特征,就会造成词不达意的情况,如英文单词sprite,英文中该单词为“雪碧”,而中文中译为“鬼怪”、“精灵”。在中国人的心理中,鬼怪、精灵是用来表示邪恶,如果直译的话,则会出现问题。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2.1数字翻译的文化差异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必然会涉及到数字翻译,然而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国家其寓意也会不同。以“十三”为例,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而这种现象与其文化背景有关,所以,西方国家通常不会使用“十三”这个数字,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三”没有这种文化汉含义。
2.2颜色不同含义引起的差异
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也会不同,在这种文化差异下,对颜色的认识也会出现不同。如:蓝色,在英国,蓝色有着抑郁的含义,而在中国,蓝色则没有这种含义。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如果翻译者不了解文化差异,在翻译的时候直译,从而造成误解。
2.3事物认知不同引起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许多同一动物或植物却又不同的文化寓意,如果商務英语翻译中,不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而直接翻译的化,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如:“芳草”牌牙膏不能译为“Fang Cao”,应为“fang”是一个英语单词,是指动物的犬齿或毒蛇的毒牙,如果直接翻译成“Fang Cao”,则会让人误解,使人不愿意去买这样的产品。
2.4修辞手法引起的差异
修辞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语言修辞手法也会不同。在比喻方法,中西语言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联想、审美情趣等方面,许多比喻隐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在中国,我们习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是一种高贵的动物。而在西方,龙则是被视为全身布满鳞片、令人感到恐怖的猛兽。
2.5宗教的不同引起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宗教信仰也会不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者要格外重视宗教文化的差异,如果不能有效把握宗教文化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尤其是在商务活动中,很容易引起商务纠纷。
3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正确性的影响
3.1商标的翻译
商标是一个产品的代名词,在产品销售中起到了重要的广告作用。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以我国“cock”这单词为例,一些中标企业会用cock这个词作为商标,如“雄鸡”牌的闹钟,直译的话就是“Golden Cock”,然而在英语中,cock属于下流话,一旦商务英语中用到了cock这个词,很容易造成产品的无人问津。要想让商标名扬国内外,在翻译中,就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只有建立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才能准确的表达寓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McDonald’s”在中国成功营销了几十年,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最近,由于公司全球战略,麦当劳公司在中国重组,并更名为“金拱门”。消息传出,网民一片哗然,因为“金拱门”乡土气息较重,与之前麦当劳所竖立的品牌形象反差太大。但是深究其新名称的来由,便可窥知一二。原来,麦当劳金色拱门形状标志在西方有个著名的昵称——“Golden Arch”,直译为“金拱门”,源自西方的一个童话传说,讲述一个红衣老人每到冬天就骑着驯鹿穿过金拱门给孩子送东西吃。所以,在西方的文化中,“金拱门”代表了一份童真与美好。
3.2广告用语的翻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广告用语是比较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国际商务英语中,广告词有着明显的跨文化、跨语言色彩,所以翻译难度较大,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统一中广告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下其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有的广告语在国内很出彩,但是被翻译成外语之后就平淡无奇,毫无新意。而要想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就必须立足文化差异。
4结语
综上,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流手段,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商务英语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商务英语所表现的含义也会不同。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想准确的翻译,就必须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只有全面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张冠李戴、矛盾、不伦不类的情况,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栩.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英语广场,2015,(09):38-39.
[2]郑春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20-22.
[3]李钦.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校园英语,2016,(04):218-219.
[4]赵志慧.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5,(05):12+69.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1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也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1 ]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礼仪。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2 ]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3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 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 (二) 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那么怎样叫一顿中式饭呢?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着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有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5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三) 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1. 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时,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 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 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 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 餐巾。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 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可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在美国餐桌上: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美国较偏好后者,但也接受法式方式。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用完餐盘后,不应往外推,将其
留在原处便可。
有一个例外是当沙拉和主菜同时上桌时,沙拉所需使用的刀叉是放在最靠近餐盘的位置,也就是主菜刀的内侧,沙拉盘则在主菜所用的刀叉的左方。主菜叉子的位置在餐盘的左方,而餐盘右方为主菜刀子。如果没有沙拉盘上桌,那么沙拉用的刀叉会和沙拉一起上桌。还有一个例外是,吃蚝(Oys2ter) 所用的叉子放在餐盘右方,也就是餐具的最外侧,汤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面的用于喝汤,介于刀和汤匙之间的小匙,则是用于吃甜点(Dessert ) 的,而甜点叉是放在餐盘的最左方。但平常为避免混淆,一般会把吃甜点所需的餐具置于餐盘的上方,以示区别。
喝汤时应该是由碗盘外缘舀至内侧,喝完后汤匙不可留在碗中,应放在碟子上。如果喝汤所用是深盘,就应将汤匙放在深盘中,汤匙柄朝右。在喝茶或喝咖啡时,用完调匙后应放在碟子上,直接拿起咖啡杯就口,而不是以调匙舀用。喝酒时则应拿高脚杯的杯脚,而不是杯身,因为如果喝的是白酒或香槟,可长保其冷却,如果喝的是红酒或其它就,则可欣赏酒色。 (四) 停菜方法
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在西方餐桌上,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虽说将刀与叉放在餐盘上并拢是代表结束用餐的讯息,但是没有必要把干净刀子特地放入弄脏的餐盘内。没有用过的餐具保持原状放在原处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规则反而显得奇怪。 (五) 肢体动作和语言的意义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 饮食中的大不敬。[1 ]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在美国,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而且也不美观,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当口中有食物时,不可喝水、喝汤或讲话,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错,应说“Excuseme”,待食物吞下后,再继续话题。[4 ] 进餐时应尽量参与话题,不要保持沉默或只与邻座讲话,而忽略其它宾客。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喜欢,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转地想女主人解释。进餐期间如果咳嗽,应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严重,则不妨先离座,等缓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签剔牙,最好能等到宴毕后到洗手间用牙
签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补妆。有事须先行离席,应向在场的人致意。
由于个人在餐桌上用餐的仪态确实会对别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因此父母自孩子进入青少年后,就应该拨出足够的时间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人才除了需掌握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外,还要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要求高职院校商务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外语,通晓商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对中西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商务交流过程中注意到中西方的这些文化差异。文章对商务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作了分析,指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同时还提出了几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以期对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责任。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随之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人们已意识到语言是文化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其文化。而且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也规定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高职院校社会发展趋势,对商务英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商务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讲求的是一致和统一,而现代西方人更突出个性及自我。中国人整体上追求“和气生财”,强调集体意识和集体价值,而西方人可能注重个人意识、个人价值,其个性更为张扬。这些差别导致交流的习惯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在西方传统观念也有很多差异。中国人习惯依循惯例,喜欢随从大众主流,不敢冒险和缺少创造力和竞争意识;而西方人相对中国人来说,他们更加具备创新和探索精神,在行动上更加重视追求实效性。在伦理道德观念方面,西方人总体上更加理性、有契约精神;而中国人更加注重情感以及人情世故。同时中西方在习俗方面也有巨大的不同,
再者,商务接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得也较为明显。在商务谈判活动中,中国人更注重礼仪。在谈判前喜欢寒暄客套,不习惯开门见山讨论利益。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办事效率的追求,他们可能会开门见山地讨论双方观点的分歧点和利益分配的问题。这恰恰是中国人所不能习惯的。另外,我们在进行商务接待时还要注意避开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以免给别人造成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到正常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鉴于中西方在各个方面的迥然差异,我们就要认识到除了要熟练掌握外语,通晓商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中西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商务交流过程中注意到中西方的这些文化差异。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其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差异。中西方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都将会在商务交际中一一体现。在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通过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实现跨文化交流。这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差异的解读。如果没有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就会发生交际障碍。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出现跨文化交际错误。因此,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教学应该导人相关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使之与英语语言知识相结合,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社会风情、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以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教学将语言和文化人为分割开来,没有正确认识到语言技能和文化的关系。师生多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前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我国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目前现状来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尤其是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方面。一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在商务背景下与外国客商交流的能力,这就常常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产生冲突或遇到令人尴尬的场面,从而使交际失败。究其原因,除了语言应用不熟练之外,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滞后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个部分组成;跨文化能力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三部分组成。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的语言规则和语言能力,也就是就是学生所学的音标、语法和词汇,掌握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则更强调对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所用的语言符合异国文化背景,交流得体并使交际成功。
目前的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这是由于诸多的客观条件限制造成的,比如学生没有机会到商务环境中体验,而教师也大多是由以前的文学或语言学等纯语言专业的学习者转行而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他们本身也不具备多少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将重点不自觉的转到语言点的讲授上。所以在培养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寻求寻求一些新的方法来改进教学。
(一)通过案例教学将现实的商务环境引入课堂
将案例引入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以此建立真实或者近似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instruction),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的方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理论。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选取的案例时应该注意:选取的案例应真实性,切合实际,否则就失去了其利用价值。同时,案例的选取要具有普遍性。学生将来面对的将是来自某一特定文化群体的人,应该对该文化群体的大众文化有所了解,而非某个人的特例。另外,所选案例还应该具有时代性。今天的商业经济不断发展更新,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能够代表时代特征的,体现新时代新文化新价值观的新生事物。
(二)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现实看来,商务英语专业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商务知识丰富且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等。对于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首先是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积累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常识,才能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汉语文化课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但是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开设的是和英语语言方面和与英语文化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传授学生外国文化知识,正而有关汉语文化的课程非常少。高职高专学生的汉语教育仍停留在高中水平,这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方面的单向导人,还应该注重汉语文化的教学,这样才能达到加强目的语文化知识与母语文化知识互动的意图。因此,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同时传授中西两国的文化知识,促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异同,不断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冯俊英.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餐桌礼仪,中西
1.1中国的餐桌礼仪
中国的餐桌文化渊源流长,据历史记载,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很好的餐桌文化意识。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完善的宴饮礼仪程序。中国餐桌礼仪发源和形成于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浓厚的等级观念对中国餐桌礼仪影响深远。在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方外来的餐桌礼仪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高档的派对和大型的宴会上餐桌礼仪会呈现一些西式化的特色,但总体上中国的餐桌礼仪与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甚殊。中国的餐桌文化受等级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尊卑观念较重,这是形成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的核心所在。这种尊卑观念对中国餐桌礼仪中的不同客人的座位,餐桌上的敬酒文化以及整个用餐过程的氛围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餐桌礼仪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倡导仁爱、有序、和谐,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集体观念,大家共同而食,长者出于爱幼给小孩夹菜,晚辈出于尊老给老人夹菜,这其实是一种和谐的集体观意识。受道教的影响,中国餐桌礼仪中具有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禁忌。这些禁忌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一般很难被西方理解。例如吃鱼时鱼头和鱼尾最好不能动,是为了象征年年有余;吃饭时筷子不能插入饭中,是为了避开类似祭拜仪式的动作。
1.2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的餐桌礼仪和西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广义上的西方国家之间的餐桌礼仪差异也很大,这里所谈论的西方是主要指英美两国。影响西方餐桌礼仪的首先是西方的宗教信仰,例如基督教徒在过去就会在餐前有个简单的感恩仪式,在胸前划十字以感谢上帝的赐予。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对西方的餐桌礼仪影响很大。在西方的餐桌上,一般都是各自吃各自的,主人很少会劝客人吃菜,更不会出现相互夹菜的现象。西方是独自而食的饮食习惯,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立的一份食物。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尊卑观念不如中国那么强烈,因而西方的餐桌饮酒文化不如中国复杂,客人比较随意,不会有强迫敬酒的尴尬更不会将整个餐桌的氛围控制在某个重要人物的手中。
二、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西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差异很大,因此中西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1座次安排的差异
由于中国尊卑观念比较重,因此在正式的宴席上,餐桌座次非常讲究。中国的宴席中的餐桌一般为圆桌,正对门口的座位为主宾的位置,主宾的对面,也就是正背对着门口的为主陪。主宾是宴席中最尊贵的客人,一般是宴席的灵魂人物,而主陪则是付账的人。主宾的右手边是次主宾,以此类推。除了餐桌内部的座次有区别外,如果餐桌的数量为多个时,餐桌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而言,离门最远的为主桌,主桌里安排的是主人和最重要的宾客,其它餐桌与主桌的距离决定了其它桌的桌次,离主桌越近,桌次就越高。西方的餐桌一般为长方形。男女主人分别坐在桌子窄的两端,宾客列坐在长的两侧。女主人的右手边是最尊贵的男宾客,左手次之,男主人的右手边则是最尊贵的女宾客。西方的餐桌上,男女岔开坐,以方便交谈。宾客身份的尊贵则视其与主人的远近而定,总体而言,离主人越近就越尊贵。
2.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民族,这个特点可以从中国的节日氛围以及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举止都可以体现出来,在餐桌文化中,这个特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宴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高声谈笑,相互敬酒,为了调节气氛,人们在餐桌上划拳,赛酒是常事,不管怎样,餐桌的场面越热闹越好。因此,在中国的餐桌,人们不喜欢保持沉默或过于安静的宾客,因为不利于调动餐桌上的氛围。西方人在餐桌上则表现的比较安静,人们当然也会相互交谈,但一般都比较文雅,人多的时候,交谈则多是邻座之间低声的交谈,人们不会高声喧闹,更不会有劝酒,划拳等特别热闹的行为。对于个人而言,人们饮食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喜欢安静的性格。他们不喜欢在吃东西时发出任何声音,包括喝汤时也是很安静,不像中国人一样吸着喝,他们一般都是整勺倒进嘴里。
2.3餐桌上取食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餐和西餐使用的餐具不一样,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因此两者在用餐时的取食方法也不一样。中餐是大家集体而食的方式,大家分食同一盘菜。由于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个人的取食方式影响到其他人的就餐,因此在中餐的取食中讲究特别多。比如夹菜要就近夹,不能用筷子在盘中搅动,更不能把夹到的菜又放下去夹别的菜。取食烫类的菜要使用公勺,不能用自己用过的勺子去舀汤喝。如果是在宴席中,菜上桌后要让主宾先夹菜,每次夹菜不可太多,以免洒落,也避免给人造成贪吃的不好印象。如果想吃的菜离得太远,可以让别人帮忙夹,切不可站起来或离席去夹菜。如果身边有老人或小孩,旁边的人则有义务给其夹菜,以示礼让和关爱。在西餐中,由于大家是分开而食,相互影响较小,禁忌也就不如中餐多。取食物时要用公叉,不能用自己的刀子直接取。不能用自己的刀叉给别人夹菜。吃水果不能整个咬,而要切成小块,去皮后再食用。西餐有的食物是可以用手取食的,如鸡腿,面包等。
参考文献
[1]段洁, 陈谦.餐桌礼仪与口才[M].中 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7.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