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路的散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路的散文范文第1篇

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平坦的大地上,有一条土块坚实、寸草不生的细线,那就是路了。前方有一个目标,第一个人发现了,他对那个目标充满着好奇与渴望,于是他踩着松软的土地走了过去。这一条路上可能有沼泽,有毒蛇,激励他向前的,惟有前方那个目标。他在前行着,却难以躲过重重潜伏着的危险,终于他倒下了。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行浅浅的脚印。又一个人发现那个目标,又看到了面前的脚印。他追随着那排脚印而来,去延续前人的足迹。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终于有一个人到达了目标,他朝后望去,在他的身后,是一条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有探索者,有追寻者,有人流血,有人牺牲。这条路记载着一部伟大的人类奋斗史。路是没有尽头的。当你达到了某种目标,走到了路的“尽头”时,放眼望去,却发现,在前方又延伸着一条蜿蜒的路。一条路的终点是另一条路的起点。所以追求和探索总是没有止境的。千万年来,人类从无知到有知,从愚昧到文明,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起点与终点。人们发现了火,发现了粮食,发现了矿藏,进入农耕时代。后来又有了蒸汽机,有了电,于是路又延伸到了工业时代。然后电脑出现了,“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了,于是路又延伸到了“网络时代”。人类在开创和摸索中慢慢地前行,历史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路。但是只要人类还生存,路还会不断地向前延伸。未来的路是怎样的呢?尽管还是个未知数,但总有人去探索,去开拓。

史铁生摇着轮椅,从家里“走”到了地坛。他对着这个古老的“坛”思索着,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路有很多条,但每一条路都是不相同的。在这众多的路中,必有一条是属于自己的,找准了属于自己的路,就坚定地走下去。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胆略和勇气,就能够走好人生之路,达到“济沧海”的人生目标。

路的散文范文第2篇

我立于齐腰高的杂草丛中,惊异地发现了一野花。一株!

一朵朵淡紫色的小花,那么自然地,那么从容地,那么无拘无束地静静地绽放在笔直却纤细的茎端。花朵以下,一片片细长的叶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沉寂的心情莫名地热起来。一股激一情在胸间涌动,伸出的双手尽然有些许的颤一抖。

轻轻摘下一朵,擎于双掌之间。一丝莫名的感动充盈于心间。

那叫不上名字的小花,竟飘放着一股幽幽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肠。

夕阳最后一缕光线在这里投下一片金黄。擎着这朵小花,我在晚风中轻轻的微笑。

这朵小小的自然之花,带我走出那片金黄的耀眼,平平静静地存在于我的双掌之间。

路的散文范文第3篇

总第

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准确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的哲理意义。

2、明确诗中“路”的象征意义,理清诗歌脉络。

3、联系自己体会诗人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明确诗中“路”的象征意义,理清诗歌脉络。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的哲理意义。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数: 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单:

1、搜索弗罗斯特的生平简历。

2、理清诗歌脉络。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

一、

1、导入

2.作家作品介绍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晚年成为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3.其他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活动

二、朗诵诗歌,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全诗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路前之望。诗人站在林间岔路口,久久伫立,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

第2自然段,写慎重之选。两条路的共同点是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两条路的不同点是其中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作者慎重思考后,选择了这条更少人走的路,因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3自然段,写途中之思。“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继续写两条路的相同之处,正因如此,更突出选择之难及对未选择之路的留恋,无怪乎诗人发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的想法。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但人不可能同时踏上两条路,由于选择之路“路径延绵无尽头”,所以“难以再回返”。诗人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心中理想和现实之路的矛盾,使诗人心中交织着留恋、无奈但又决然的复杂心理,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矛盾。

第4自然段,写将来之忆。由林中之路上升为人生之路,强调了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这里,诗人并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活动

三、课文精析,感悟诗歌的哲理。

1、诗人在诗句“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说明诗人的这种选择是理智的,他对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只因有了这样慎重的考虑,才会避免日后的后悔。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人们在面对两条道路时,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事后总会对没有选择的另一条路念念不忘,后悔错过了另一条路的精彩。事实上,这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心路历程的共同特征:对自己没能经历的事物充满美好的想象和憧憬,但人生的选择无法避免。作者捕捉到了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因而将重点放在未选择上,重点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垣。

3、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4、该诗构思上有何特点? 在这首诗里,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象征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从而使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巧妙地道出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5、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6、总体特色 (1)巧妙的构思。

(2)取材自然风光。 (3)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

(三)课堂检测单:

(四)课后巩固单:

路的散文范文第4篇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在党支部筹划下,我也跟随老党员们于6月16日踏上“长征路”。

我们重走长征路的重要一站就是遵义会址,从以前的书本上,我知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红军革命,是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们在会址里重新在党旗下宣誓,这让我们再一次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而且必须坚守自己的誓言,履行自己的职责。随后我们跟随解说员,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旧居,毛泽东遗物展等。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攻占遵义的卓绝,参观革命老前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后,感叹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最后我们登上红军山,即遵义红军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

观遵义会址后,感触颇多。更加觉得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应倍加珍惜。要在革命先辈的影响和鼓舞下,奋进不息,自强不止。在

工作上勤勤恳恳,刻苦认真。而当我们离开遵义时,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铁路的火车上,陷入了沉思。遵义会址的观后感触油然而生,在那次会议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那些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红军战士依旧活在我们心中。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深深地感到,“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保证。

此次遵义之行,使我们牢记革命英雄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牢记于心,同时也激励自己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为国家,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篇二:重走长征路的心得体会

重走长征路的心得体会

2011-07-04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卢艺端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2010年4月28日,公司组织去古田 连城长汀开展红色之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路走来无论是从古田山到连城,还是长汀,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

2010年4月28日,公司组织去古田 连城长汀开展红色之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路走来无论是从古田山到连城,还是长汀,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知此次红色之旅对于我们思想上的帮助非常巨大,于是我如同海绵吮吸水分一样吸取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所能带给我的启示。细细品来,这一路的参观考察学习,竟如同一次党性教育的心路历程,让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

在出发前,虽然对革命老区的艰苦有一定的估计,却还是没有想到,我们的革命圣地龙岩,生活竟然还是如此的艰苦。我们的党十分关注老区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多项政策,不断的支持的老区的发展,一个个现代化的建筑正在建设,我想不会过多长时间,这里将是另一番景象。 至此,这次红色之旅可以说完满结束了。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红军是多么的辛苦啊,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如果每个团员干部都能发挥一点革命精神,那么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真正成为党的好帮手和后备力量。

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篇三: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2015年4月3日县委党校组织的从县委党校到**的红色之旅,此次重走长征路虽然只有短短几小时,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公里的路程,在以前坐车都感觉很远,但是这次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完的,如果不是自己亲自走完还真不敢相信。虽然走完之后在身体上会承受着一定的痛苦,却让我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让我体会颇多。这些体会将会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不论是思想精神上,还是人生道路上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在行程中,我在想,红军前辈们当时哪有那么好的路可走,况且他们还要身负重物行走,现在我们轻装上路都觉得不好受,他们的那种艰苦我能想象得到吗?我们应该象红军前辈们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超越自我。一路上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朝向我们的目标前进着,绝不言退。在人生路上前行,免不了有痛苦、迷惘、彷徨,但也会有希望,如果不能超越自我,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不能战胜自我,就写不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因此,我们相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不管是遇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我都会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走下去。 在**,参观了 “**结盟纪念碑”,聆听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边,杀鸡饮血,以水当酒,结为兄弟。随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

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为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实现了北上抗日军事大转移”的传奇故事。看到碑座背面是用中、英、彝三种文字刻写的碑文,结束语是:“**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重温这段历史,让我在感动、震撼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进一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让民族之花开得更加姹紫嫣红、绚丽多彩。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让我更加了解当时红军是多么的辛苦,更重要的是我深刻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发扬这种革命精神,把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为建设“红色**、工业**、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5.4.3篇四:党员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在2011年6月11日,作为一名今年刚被党组织讨论吸收的预备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单位院内,生穿红t恤,佩戴共产党员标志,乘车到六盘山山顶,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历程,并进行了宣誓,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这次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效果良好,既对全体参加活动的集团干部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增进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红色之旅”、 “教育之旅”、“快乐之旅”和“团结之旅”。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长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长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

战争的残酷。

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篇五:大学生村官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古南街道 杨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重走长征路虽然只有短短几小时,却胜似平时千百堂政治课。使我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的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的来之不易!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不懈地奋斗! 通过“重走长征路”,让我重温了革命历史。我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必须永远铭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党的建设十分紧要,必须始终加强;人民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必须紧紧依靠。 我深切的感受到党艰苦卓绝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业,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我将把此次“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

路的散文范文

路的散文范文第1篇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平坦的大地上,有一条土块坚实、寸草不生的细线,那就是路了。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