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从规划管理、资金管理、后期管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管理机制、加强资金管理和后期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以促进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建设当中,生态建设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我国陆地建设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森林资源为主,这类资源在实际的发展中直接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林业资源的发展也关系到了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还是一个自然资源不是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前进也使得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就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
1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机制的特点
通常我们所说的林业生态工程一般就是指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差的地区或者是风沙防治区等等,它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添砖加瓦。林业生态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固有的一些自然或者是经济上的规律,同时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对生态工程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予以管理,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因素都要用统筹的观念去处理,这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总体的目标,发挥了其自身的功能。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机制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了林业生态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所以整个工程的复杂性相对较高,这样一来也就更需要在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中将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在管理当中也要设置一个更加科学的结构,此外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所以一定要对市场予以仔细的鉴别,管理好市场、企业和政府这三种角色。
2 我国现代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不足
我国目前生态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林业生态工程在管理上还存在这许多问题。从宏观管理来分析,工程缺少一个科学的统筹规划、并且工程涉及到的部门间缺少一个有效的协调、而且经济核算方式也不能对政府投资和管理工程进行有效激励。在微观层面来分析,是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工程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所需的资金控制很难以得到保障。从工程管理来分析,我国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放的资金还存在很多问题。
3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诸如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化、水资源短缺等,都与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有着紧密的关系。广泛开展森林与生态环境、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积极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主体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风沙危害不断加剧,已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我国先后确立了以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这对于我国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 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议
转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机制。必须转变目前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机制,落实项目法人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招投标制度需要覆盖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一是施工的材料和设备需要进行招投标;二是项目的规划设计也需要进行招投标;三是项目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也需要进行招投标。只有全方位的落实招投标制度,才能全面保证项目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符合要求。加强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要按时到位。其次,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力度,建立以“报账”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模式,堵塞资金管理漏洞,杜绝项目资金管理问题出现。第三,要通过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在整个项目建设中的协调作用,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逐步建立“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专用账户,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统筹项目资金使用。加强项目后期管理。在注重林业生态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同时,逐步改善项目的后期管理,转变“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在注重造林面积、成活率、保存率等建设指标的同时,将森林覆盖率、生态改善情况等指标纳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系,改变“只造不管”的现状。加大林政管理执法力度,对毁林案件一经查实,按照法律严肃处理。
5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机制的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由于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能影响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战略目标实现,更是关系到一个国计民生的大事。
结合林业生态管理机制上的不足,本文研究完善林业生態工作管理机制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5.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要涉及的覆盖范围比较大,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做好约束和宏观调控的工作。
结合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出现的特征,政府应该去设置专门的行政机构来负责林业生态工程问题的决策和研究,并且其它相关部门应该协助做好宏观林业资源配置以及监督等事项。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阶段应进行宏观调控和约束,采取直线型的职能结构。在国家和省市县设立专门的林业工程领导管理办事机构,一般应由各级政府的领导来担任工程的负责人,林业部门以及相关负责人参与林业管理工程领导组的项目决策等等。为了精简机构,从而提高工程的管理效率,应该在林业部门内部设置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办事,这样有利于独立开展工作。并且设置一个独立的项目监理中心,建立图片资料档案和项目数据库来评价项目的工作效益。
5.2 发挥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的约束作用
为保证林业生态工程能健康规范进行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发挥审查和设计的作用,审定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方案、建设规模、静态总投资等。并且国家政府在注入资本金时,应该向国内的资金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国际的资金市场进行间接融资;并审定林业生态项目的法人建设投资计划,宏观调控生态工程的动态投资;解决生态项目法人代表的重大难题,派出稽查特派员小组和质量专家检查组,对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使用实施每年的监督检查。
5.3 发挥市场对林业生态管理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要获得经济上的效率,就需要导入市场经济机制,运用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效率。
6 结论
当前,我国更加重视的是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也成为了很多工作当中需要坚持的一个宗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来看,这项工作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春叶,王彩霞“. 林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04).
[2]王立磊.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的构建研究[J].农技服务2011(01).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对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确定污染修复与治理行业职业能力岗位群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开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从而使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障专业,是2016年教育部新增高职专业[1]。截至2020年9月,全国只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且开设时间均不长,全国范围内均属于新专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批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已有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形势良好。
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的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等内容[1]。其中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即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序,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对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教学有指导性意义。课程体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设置排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思政目标。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多[2-6]。但是尚没有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只有陈敏等[1,7]进行了专业教学标准供需调研和专业实践教学探索。蒋绍妍[8,9]研究了专业的定位和前景,并基于人才供给对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增设高职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的探讨。我院在研究了高职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建设标准,根据区域經济发展特色、职业能力需求调研等相关信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了更具有本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解决了高职高专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问题。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满足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培养,促进高职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更好更快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1 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分析
一个新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广泛开展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充分了解企业、行业和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时适宜的调整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并开展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0]。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社会调研,具体如下:
第一,研读国家政策。“十三五”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部分提出: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习近平谈“生态文明”第三部分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污染修复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很好地填补了污染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空白。2016年,“土十条”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土壤修复行业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我们有理由对政策密集出台后的污染修复市场充满期待,对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寄予厚望。
第二,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区内外企业、行业发展状况。据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总市场容量为9.50万亿[11]。2018年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7—2030年)》明确了2020年底前计划实施完成广西土壤污染现状详查等58个项目,总投资约14.5亿元;2030年底前计划实施包括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农用地严格管控、农用地安全利用、矿山治理修复以及土壤治理修复能力建设等6大类项目[12]。这预示着广西区内外需要大量的土壤及矿山治理与修复、污染场地管理类人才。
2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2.1 职业岗位群与岗位工作内容分析确定
通过以上调研,可以得出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在场地污染防治及修复工程技术单位、场地环境修复咨询、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陈敏等[1]通过调研,得出污染修复企业职业岗位分布情况为:污染场地调查技术岗30%、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岗30%、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岗18%、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岗10%、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岗7%、其他5%。蒋绍妍[9]一文指出环保行业目前缺额最大的是占岗位需求量约80%的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技术人员、监测技术人员、评价技术人员、生态工程修复及施工技术人员等。我院在今年8月,对18家环保企业展开调研得出污染治理技术岗、环境评估与咨询岗、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岗、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岗、环境管理岗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55.56%、50%、44.44%、38.89%、38.89%。以上调查表明,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行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且具有多样性。其中,污染修复岗、污染治理岗、环境监测岗、环境管理岗四个职业岗位人才尤为紧缺。
2.2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确定
目前关于职业能力的分类,学者们比较认同的是将其分为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关键能力[13]。
2.2.1 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及工作积极性,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质量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能力[13]。
2.2.2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行业相关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关能力。具体包括: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方案编制能力、现场实地勘察能力、调查报告与评估报告撰写能力、污染场地修复方案制订能力、修复技术实施能力、污染场地施工能力、环境污染治理工艺初步设计能力、环境CAD识图及绘图能力、环保设备安装能力、环保设备运营维护能力、污染治理设施验收能力、环境标准的应用能力、污染场地监测方案制定能力、仪器设备使用能力;分析化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监测报告撰写能力、监测质量控制能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修复技术方案的审定能力、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能力。
2.2.3 职业生涯发展关键能力
职业生涯发展关键能力是指与污染修复领域关系密切,能够拓展到其他不同职业领域的非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具有跨职业性、可迁移性、延展性等特点。职业生涯发展关键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写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三种能力缺一不可,其中通用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石,专业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起到很大的关键促进作用,具体职业能力与课程对应关系参见下表。
3 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课程由课堂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组成,课程教学部分由文化知识与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课程组成。实践教学部分由认知性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技能实训课程、岗位核心技能实训课程、毕业顶岗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组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以高职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调研确定后的环境监测岗(主要是土壤监测岗和水环境监测岗)、污染治理技术岗、污染修复岗、环境管理岗等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思政目标培养为核心,从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着手,考虑学情,确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岗位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理清专业课程间的层次与关系,并合理排序,将职业生涯发展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落脚点,有层次的递进式的开展相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构建課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调研发现,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路线为:监测岗为职业初期就业岗位,污染治理岗、污染修复岗为职业中期就业岗位,环境管理岗为职业高峰期就业岗位。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以环境监测岗对应的课程为前导课程,以污染治理技术岗、修复岗对应的课程为中期课程,以环境管理岗对应的课程为后续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形成课程体系送审稿后,由专业教学团队审定。下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4 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建议
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的。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情、教学内容等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手段。将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中。
其次,为评价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适宜性,制定课程改革规划及课程体系实施标准等,通过校、企、生、师校内外结合的评价机制,发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尤其是来自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企事业单位的评价,对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敏,王静,李晨华.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供需调研[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363-367.
[2]欧阳振中,申少华,吕文明,姚运先,白珊.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24):145-147.
[3]夏志新,刘晓冰.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化工,2017,44(23):155-157.
[4]闫生荣,杜中英,杨春和,储海蓉,段芳,施冬健,陈明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70):114-117.
[5]陈红梅,马越,曹奇光,谢国莉.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科技风,2019(35):29.
[6]张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分析[J].亚太教育,2016(03):134.
[7]陈敏.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8(09):102-105.
[8]蒋绍妍.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前景[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58-359.
[9]蒋绍妍.增设高职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的探讨——基于人才供给侧的专业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9):25-26+112.
[10]蔡宗平,郑晓洁,钱伟,王旭.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以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自动监测管理)专业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09):191-194.
[11]2016年中国环保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04-15].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4/406102.html.
[1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J].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8(14):29-36.
[13]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0.
作者简介:张丽微(1982— ),女,吉林松原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第3篇
林业生态工程学
1.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它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何区别?它的功能和效益有哪些?
(1)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制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应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对象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是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与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②着眼点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③技术手段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就是这个意思。
④目的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3)功能和效益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增加降水;③降低风速,防风固沙;④固结土壤,改良土壤;⑤净化空气,改善环境;⑥提供林副产品,促进多种经营;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陆地四大生态系统:森林、农田、湿地和草原; b.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c.生物能源的主体-能量基础。
2. 如何理解森林的水文效应?
一般情况下(指降雨强度为中雨,即10~20mm/h),由于森林的存在,林冠可截留降雨量的15%~30%,但大部分降落到林内,一部分被林内枯枝落叶吸收,一部分则渗透到土壤内变成地下径流,两者之和为50%~80%,还有5%~10%从林内蒸发,只有0%~10%形成地表径流。而裸地上,渗入土壤内的雨水只有0%~10%,地表径流高达70%~80%,流速快,侵蚀能力强。
森林截留降水效应:林冠和下层植被截留的水文效应(降雨滞后效应、降雨历时延长效应、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弱),枯落物层水文效应(截留降水,吸收和减少地表径流;防止表面结皮形成,阻延减缓流速,促进入渗,减少径流;抑制土壤蒸发,延缓土壤变干过程)。
林地土壤的水文特性: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起重要作用,贮水数量、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是制约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减小径流深,减缓径流速度,减小径流系数、通过影响土壤剖面孔隙来影响土内径流。
森林蒸发散:缓洪、涵养水源。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增雨效应(有的地方明显,有的不明显)。 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净化、改善水质。
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考虑。
3.什么是林冠截留?如何理解林冠截留的水文效应?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林冠截留:降落到森林中的雨滴,受到林冠的阻挡即林冠截留。降雨时一部分到达林冠叶、枝、干表面的雨水,由于表面张力的吸附作用而被吸附或蓄在枝、叶、干上被保留下来。
(2)水文效应
①降雨滞后效应:由于林冠截留,林内降雨的开始时间与林外降雨并不同步,一般会出现滞后效应。
②降雨历时延长:截留在林冠上的雨水,会因为降雨过程而不断滴落到林下,即使在降雨停止后,林冠上的超饱和雨水还会滴落下来,因此,林下降雨总历时比林外降雨长。
③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小:截留在林冠上的降水最终被蒸发回到大气中,因而降水总量减少;林下降雨强度因林冠截留而显著低于林外,其减弱程度与降雨本身特性有很大关系,一般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弱,林内降雨强度通常比林外降雨强度约小10%~30%。
(3)影响因素 内因: ①林冠特征:冠幅、冠高、枝叶数量、叶面积指数、湿润程度等; ②林分特征:树种、组成、结构、林龄、郁闭度等。 外因: ①气候和地形特征:风速、风向、地形、坡度等; ②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特征和空气湿度。
降水量与截留量:降水初期,降水量大,截留量亦大,但不是直线关系。当降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截留量达到饱水,而截留率则相反。
降水特性与截留量:Ⅰ.降水强度:大,雨滴大,截留率低;小,雨滴小,截留率高。Ⅱ.降水历时:短,截留率低;长,则高。
树种与截留率:树种不同,其枝叶密度、树冠大小和形状不同,因此,截留率不同。一般说来,针叶树枝叶密集,层次多,或水平轮状重叠分布,枝叶面积大,故截留率大;阔叶树较针叶树枝叶稀疏,层次少,枝叶总量少,故截留率小。灌木截留率居两者之间。
林冠特性与截留量:林冠郁闭度大,冠层深厚,枝叶表面积大,因而附着于叶表面的降水也多,反之,截留量就小。
气象条件与截留:a.风速:风能吹走枝叶表面的截留降水,使截留量减少,又能使截留降水蒸发到大气中。对于连续性降水,能增大截留量,即增加附加截留量。b.前期降水:与前次降水相隔时段愈长,林冠愈干燥,截留雨水能力增大;反之,相隔时段短,林冠湿润,截留能力就小。
4.试述土质沟道土壤侵蚀特点及对策。 (1)特点:
第一阶段:溯源侵蚀;下切速度快;沟深0.5-1m。
第二阶段:沟顶有明显滴水,下切、扩张、前进剧烈,以向深发展为主;侵蚀沟断面呈V字形,沟底水路合一;沟底纵坡大,开始形成支沟。
第三阶段:上游沟顶前进减弱,沟顶分叉较多;中游沟底与水路分开,沟底呈U形;下游沟底宽度较大,局部有崩塌发生。
第四阶段:沟顶接近分水岭;沟底接近邻近侵蚀曲线;沟岸扩张已接近自然倾斜角或成为稳定的立壁。
(概括成3个类型:①侵蚀发展基本停止,沟道农业利用较好、采用了打坝淤地等措施并已达到稳定沟道纵坡、抬高侵蚀基点的地区。②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发展基本停止,上游侵蚀发展仍较活跃,沟道内进行了部分利用。③侵蚀沟上、中、下游,侵蚀发展都很活跃,整个侵蚀沟均不能利用。 ) (2)对策:
第一阶段侵蚀沟:农业措施,径流比较大时,修筑梯田吸收径流
第二阶段侵蚀沟:远离居民点是封沟,全面造林、种草;离居民点较近,对交通、村镇、农田等构成威胁时,要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治理措施,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
第三阶段侵蚀沟: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沟头、沟底、沟岸要进行全面治理。
第四阶段侵蚀沟:进行农业、牧业、林业利用,防止新一轮侵蚀开始。
5.试述坡面水土保持用材林配置的目的、意义及配置特点。
(1)目的及意义:配置在坡度较缓、立地条件较好、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坡面上,以收获一定量的木材为目的,同时能够保持水土、稳定坡面并获取较高经济效益。主要配置在由于过度放牧、樵采等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地坡面,在小流域植被状况恶化的高山远山的水源地区山地坡面,以及由于山地道路、水利工程或山区矿山开发而出现的大面积坡面裸露地方。
(2)配置特点:树种选择(耐干旱瘠薄、生长迅速或稳定、根系发达);混交方式与配置(乔灌行带混交、乔灌隔行混交、乔木纯林);造林施工(通过坡面造林整地工程如水平阶等改善立地条件,确定适宜整地季节、规格,栽植过程中的苗木保活技术);抚育管理(扩穴、培埂、松土、除草、修枝、除蘖等)。
6. 河道的断面形式有哪几种?试述3种不同断面形式河道的河川护岸林的配置特点。
(1)断面形式:①人工开挖河道梯形断面;②人工开挖河道的复式断面;③天然河道的简单断面;④天然河道的不规则断面;⑤天然河道平缓河岸;⑥天然河道陡峭河岸;⑦深切的天然河槽。
(2)配置特点:
①人工开挖河道梯形断面:流水位以上部分,2行以上护岸林,以乔灌为主;沿岸多采用砌石护坡,也可与植物护坡结合;树种选择注意环境美学功能和经济功能,比如杨、柳、桃树、柿树,速生杨、编织柳(南方杉木、桉树等)。
②人工开挖河道的复式断面:浅滩上栽植乔木2至多行,安护滩林布设;选择有美化及固定沟岸功能的树种,也可考虑营造用材林;河道通过居民区的地段,浅滩不造林,以保证最大过水能力。
③天然河道的简单断面:天然河道往往地形复杂,多变,要因地制宜;一般表现为一边陡,一边缓,适合发展标准护岸林;岸边易淹,选根深、抗蚀、耐淹树种;较远岸边营造速生丰产林。
④天然河道的不规则断面:地形更复杂,流量大,石砾多;营造护摊林,缓洪落淤,规整流路;近岸边选耐淹树种,远岸边造用材林或经济林;适当考虑岸边美化。
⑤天然河道平缓河岸:缓岸立地好,但易淹,选耐淹速生树种,加宽林带宽度;侵蚀崩塌严重的缓岸地带,要护摊林与护岸林结合,乔灌结合,造林与水工结合;
⑥天然河道陡峭河岸:侵蚀冲淘严重,造林以护岸防冲为主;陡岸造林还要考虑重力崩塌;近岸边以防浪灌木林为主,远岸边以乔灌混交为主; 3-4米以下岸边,直接从岸边造林,3-4米以上要于岸边留出一定距离; 5.树种选择深根性。
⑦深切的天然河槽:常见于远山山坡,适宜水源涵养林;乔灌混交,树干低矮;根系发达,枯枝落叶丰富;造林密度大。
7. 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请分别解释。 (1)造林地选择
我国各河川的水源地区,多是石质山地和土石山区,一般都保存有一定数量原始林,而且不能划出相当数量的土地面积供造林之用,只能利用林中空地、草坡、灌草坡造林;同时,应将河川上游,特别是大型水库上游不宜作农田的坡地和不宜放牧的阴坡,尽可能划为林地,用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应营造在最适宜的地形上,如源头、陡坡和沟谷底等。 (2)树种组成及密度
水源涵养林在我国多处在边远深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因此选择营造水源涵养林的树种时,应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①要从实际出发,以乡土树种为主;②水源涵养林组成树种的寿命要长,不早衰,不自枯,且自我更新能力强;③选择树种以深根性、根域广和根量多的树种为主;④树冠浓密,郁闭度高,枝叶繁茂,枯枝落叶量大;⑤要使混交树种具有固土改土的作用,最好是具有根瘤固氮的树种。
根据水源涵养林的最佳林型,不论在哪一种造林地上,水源涵养林应以混交复层林为主,能够形成具有深厚松软的死地被物层。因此,要注意乔灌结合、针阔结合、深浅根性树种的结合。水源涵养林一般应由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伴生树种)及灌木组成。水源涵养林的造林密度,可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可适当密一些,以便尽快郁闭,及早发挥作用。 (3) 施工与抚育技术
水源涵养林多配置在高海拔的土石山区,其整地技术与常规造林基本相同。一般来说,水源涵养林造林地多处高山地区,降水量大,造林易于成活,因此主要是要做好林地清理和整地工作。整地以带状整地为主,如水平沟、水平阶;条件好的地方也可全面整地。
由于交通多不方便,应选择较为平坦肥沃的土地,作为临时苗圃地,就地育苗、就地栽植,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节约投资。苗圃地起苗时可按一定的株行距留苗,造林结束后,苗圃地就变为林地了。
另外,水源涵养林造林地多灌木,幼龄期抚育特别是割灌非常重要。
8. 试述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对策。
(1)概念: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2)成因: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张,除气候变化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的。研究表明,单纯的气候因素变化不可能使草原变成沙地,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滥恳、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及滥猎,并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同时加成作用,而在气候干旱年份往往能加剧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3)危害:①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结果是贫困,土地肥力下降,靠降雨的农田和靠灌溉的土地退化,生产潜力减低,甚至完全丧失生产力;②荒漠化给人们生活与生存带来直接危害,我国有5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到荒漠化危害;③荒漠化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④对大中城市、工矿及国防设施造成严重威胁。 (4)对策: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第4篇
抚仙湖径流区内天然林植被稀少,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不高。径流区内居民点多,人口密度高,开荒造地、樵采林木、放牧等,加剧了植被的破坏。林地内下木、地被植物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每逢雨季,特别是突降暴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时夹带大量N、P、BOD、COD等污染物质入湖,导致湖泊淤积、水质变坏、危及湖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保护抚仙湖,于2001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 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
1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
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 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第5篇
旅游政策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政策评价研究是旅游政策贯彻与废止的主要依据,对政策供需配置、提高政策效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投射-实施后” 对比分析法,类比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国内旅游收入与资本、劳动、资源、技术和政策等因素关系的函数,利用 Eviews7.2软件对1992~2013年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中国旅游政策评估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近20年来颁布的旅游政策是有效的;制度性政策的作用大于措施性政策;政策评估模型中的劳动等非政策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规律不尽相同,应运用现代资本理念和信息技术推动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
旅游政策; 政策评价; 政策变量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突出其产业定位与民生性质。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干预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弥补旅游经济运行机制不足、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素质(李锋,等,2013)。
国内外有关旅游政策的研究都属于新兴领域(苏振,2011)。Matthews(1975)《国际旅游与政治科学研究》开创了旅游政策独立研究的先河。国外有关旅游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旅游政策(Krutwaysho,et al.,2010;Airey,et al.,2010),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政策(Akehurst,et al.,1993;Minnaert,et al.,2009),减少旅游对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产生负面效应的可持续发展政策(Logar,et al.,2010)并通过指标来反映可持续性(Castellani,et al.,2010),旅游政策制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Richter,et al.,1985;Hayes,1981),旅游消费模型(Fritz,et al.,1984)、历时性分析(Soshiroda,2005)、扎根理论(Stevenson,et al.,2008)等政策制定方法(Bramwell,et al.,2007)等方面。国内的旅游政策研究则主要包括日本(蔡万坤,1984;石美玉,2009)、新加坡(曹信孚,2002)、塞浦路斯(马晓龙,等,2003)、韩国(李衹辉,2009)等国外旅游政策借鉴,出境、入境、国内三大市场旅游政策(张广瑞,2005;戴学锋,等,2008),旅游政策演变过程(何丽红,等,2007;钟冲,2009),区域旅游政策(何建民,2006;郅润明,2010)及财税(陈小燕,等,2009)、土地(杜一力,2004)等具体旅游政策的研究。
然而政府在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旅游政策的效用进行评估,检验政策目标与实施效果是否匹配,从而保证旅游政策的科学性。因此,深入研究旅游政策特别是关于旅游政策的评价,是保障政策有效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关旅游政策评价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多是基于评估体系构建(李锋,等,2013)、评估指标遴选(薛福根,等,2013),其评估结果并不清晰,有碍于人们直观认识旅游政策因素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度,也不能展现旅游政策的发展状况。基于此,本研究构建旅游政策评价的投入产出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弹性系数,进而对政策变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旅游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借鉴。
1旅游政策评价方法
关于政策评价方法,谭崇静(2010)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进行评价;彭向(2014)等利用网络均衡原理和变分不等式理论构建等价的多用户、多准则均衡变分不等式模型,对面向包含小汽车和公交车组成的多方式交通网络税费政策进行评价;李洁(2013)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我国现有生态政策进行评价。常用的政策评价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法、“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法、“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效能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与适用程度(廖筠,2007)。
本研究采用“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对旅游政策进行评价。将旅游政策执行前的趋向线O1O2投射到旅游政策执行后的某一时间点A1上,并将在A1点得到的投影与旅游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A2进行对比,确定旅游业政策的执行效果(A2-A1)(见图1)。若A2-A1>0,说明政策实施的效果是正效应,应将该政策继续推广执行下去;若A2-A1<0,说明政策实施的效果是负效应,应将该政策修正或废止。这种方法通过投影过滤掉一些非政策因素的影响。
2旅游政策评估模型的构建
2.1理论模型与假设
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引起的;配第、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王亚南,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萨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M].王亚南,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索洛提出了资本、劳动、技术为主要分析角度的经济增长研究方法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史洁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旅游学者构建了不同的旅游生产函数,从而得出旅游经济的增长是源于投资、劳动、技术进步的结论(李仲广,等,2008;左冰,等,2008)。还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Papageorgiou,2008;李连璞,等,2006),但选用模型不同、选取变量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黄秀娟,2009;把多勋,2009)。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表示:Q=ALαKβNχEδ(胡静,200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也是独立的生产要素。为了揭示政策因素对旅游发展的作用,从旅游政策评估的角度对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修改,我们认为,国内旅游收入是劳动、资本、资源、技术和政策的函数,以国内旅游收入为关键指标重点分析其与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理论模型及假设:
Y=f [L,K,R,I,P](1)
以下是函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定义。
(1) Y表示旅游业发展水平。通常用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等来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本研究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测量政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大部分政策对国内旅游的作用更明显,因此以历年国内旅游收入表示。(2) L表示劳动投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的统计不具有连续性。旅游核心企业反映着全行业的经营状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以历年旅游企业从业人数表示。(3) K表示资本投入。投资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限于各地区和各行政职能部门权责不同,目前要统计现有旅游企业资本性支出、旅游企业收购资本、新设旅游企业投入资本以及非旅游企业中旅游业务的投入资本难度很大,因此以历年全国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表示;(4) R表示资源投入。旅游资源的吸引能力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历年纳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统计的景区数量表示;(5) I表示信息技术投入。目前,对国内旅游网站发展规模的统计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且技术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作用需要通过有效的网络预订衡量,因此以艾瑞咨询集团网站公布的历年网上旅行预订市场规模表示;(6) P1和P2表示政策投入,分别是旅游制度性政策体系和旅游措施性政策体系本研究综合刘进富、王维平等人对公共政策的分类,按照政策投入方式将旅游政策划分为制度性政策和措施性政策。其中,制度性政策是从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出发,明确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制定的政策,包括法律、决定、意见、通知等;措施性政策是为贯彻和执行旅游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政策,包括标准、办法、条例等。,其中,P1表示保障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基本制度(简称“旅游制度政策体系”),P2表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办法(简称“旅游措施政策体系”)。
假设: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按照投入产出关系,国内旅游收入是劳动、资本、资源、技术和政策的函数,类比CobbDouglas函数将其记为Y=ALα1Kα2Rα3Iα4P1α5P2α6。
为保证变量序列的平稳性,各变量均进行自然对数形式处理,利用回归系数来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响应程度,由此建立旅游政策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Y=C+α1LnL+α2LnK+α3LnR+α4LnI+α5LnP1+α6LnP2
(2)
其中,C为常数项,αi为各个自变量的系数。
2.2数据来源
我们拟从近22年来的统计数据中寻求政策变量与旅游业发展的统计关系,历年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企业从业人数、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景区数来源于《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等权威数据调查;信息技术水平数据利用艾瑞咨询集团网站公布的网上旅行预订市场规模表示;旅游政策投入水平依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涉旅法律政策文件的重要程度(见表1),通过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综合考虑政策的长期效果对投入的政策赋值,将政策因素作为投入要素进行年度统计。时间期限为1992年至2013年,部分年份数据缺失问题则用内插订正法对数据进行缺失值替换。
3旅游政策评估模型变量分析
3.1旅游政策评估模型结果
为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需要用协整检验来确定序列是否稳定,如果稳定,回归方程所包含变量具有经济意义。而变量间协整关系存在的前提是所分析变量序列为平稳序列,依据1992年至2013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利用Eviews7.2软件采用ADF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由检验结果知,对数序列LnL的ADF值小于5%的临界值,且概率P小于0.05,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序列平稳。因此剔除变量LnL检验各变量差分序列的平稳性。LnY、LnK、LnR、LnI、LnP1、LnP2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进行协整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协整关系有效,即Y与K、R、I、P1、P2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故对公式(2)进行如下调整:
3.2旅游政策评估模型的政策变量分析
(1) 制度政策变量的系数为0.713,旅游制度政策体系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92年至2013年的22年间,中国旅游法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旅游法》的出台使得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等政策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过程是渐进的。旅游制度体系政策的演进具有连贯性,从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到2007年《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再到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中国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意见的通知》,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需求的产生,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营国内旅游业的3类旅行社迅速发展,大部分一、二类旅行社也建立了国内旅游部,经旅行社组织招徕和接待的国内旅游者人数剧增,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使得我国国内旅游从过去的自发状态向全面通过旅行社组织招徕和接待的方向过渡。由此,国内旅游开始蓬勃发展。2000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不仅促使假日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经济模式,同时也进一步促使旅游业快速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完善假日制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旅游消费、拉动内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 措施政策变量的系数为0.278,旅游措施政策体系与旅游业发展水平也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说明措施政策的供给对于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是有效的,但弹性系数小于旅游制度政策体系的弹性系数。旅游措施政策不具有连贯性,只有2009年的《旅行社条例》是对1996年《旅行社管理条例》的修订和完善,取消了沿用22年的旅行社分类方法,规范了旅游市场行为与企业经营。旅游措施政策体系中的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作用是加强行业标准化的管理与领导。旅游行业的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也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条件。1997年国务院为了规范出境旅游市场公布《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这是第一部专门规范公民出境旅游的政策文件。国务院2002年颁布《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公民出国旅游活动,并要求保障出境旅游者和出国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并开始走向成熟。
(3) 从两变量的相关关系看,旅游制度政策体系是旅游政策的基础,旅游措施政策体系是政府干预旅游经济市场运行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制度政策体系着眼于宏观,措施政策体系着眼于微观,制度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平台,措施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扫除障碍,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制度性政策使得资源得以充分配置,为措施性政策的实施提供健康的宏观环境;措施性政策从微观上规范市场主体运营,激励市场主体发展,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为制度性政策的实施建立良好的微观基础。制度政策体系和措施政策体系从不同角度弥补单一政策的缺陷,相辅相成地为扩大旅游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平稳增长提供政策支持。
(4) 对两政策变量进行处理,将变化后的数据代入旅游政策评估计量经济模型LnY=1.329+0.405 LnK+0.092LnR+0.107 LnI+0.713 LnP1+0.278 LnP2,观察历年国内旅游收入变化(见图3)。若将政策制度体系维持在1992年的水平,国内旅游收入用Y1表示;将政策措施体系维持在1992年的水平,国内旅游收入用Y2表示;将政策制度体系与政策措施体系均维持在1992年的水平,国内旅游收入用Y3表示。
由图3可以发现,Y1、Y2、Y3均比实际值低,说明旅游制度性政策和旅游措施性政策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产生了影响,但作用力的大小不同。若将二者均维持在1992年水平,则国内旅游收入增速极其缓慢,旅游政策因素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不容忽视,研究政策要素如何有效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若将制度政策体系维持在1992年水平,则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幅度较措施政策体系维持在1992年水平的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幅度小,由此说明制度政策体系的作用比措施政策体系作用强,与上文计量分析结果制度政策变量的系数大于措施政策变量的系数相符。制度性旅游政策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更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发生的相应调整,政府应侧重宏观布局、简政放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王慧娴,等,2014)。
3.3旅游政策评估模型中非政策变量分析
在上述4个非政策变量中,劳动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资本、资源、技术因素则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1) 劳动投入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劳动力资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长期以来,旅游业在带动就业方面的效果显著,我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解决中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旅游行业的多数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正规旅游专业教育及职业培训,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从事旅游开发、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旅游业高级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业战略转型的“瓶颈”(孙钢,1996)。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强化旅游服务质量,构建旅游业内和谐的劳动关系。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提高服务质量,在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旅游服务”转变。
(2) 资源变量的系数为0.092,资源投入具有正向作用,但系数最小,说明资源依赖型旅游发展模式在刺激旅游需求上面临巨大挑战。旅游资源的丰度表征优势旅游资源数量,重点回答“有什么”的问题(张祖群,2005)。然而传统的观光旅游供给内容比较单一,游客在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等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有些景区只注重数量扩张,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人工景点与旅游资源风格不协调,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活化,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随着游客对旅游品质及旅游体验的追求,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日渐不能满足旅游需求。2014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http://news.china.com.cn/201505/07/content_35514976.htm.明确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即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旅游开发转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旅游产品转变。未来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进一步完善接待体系,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减少门票经济比重。
(3) 资本变量的系数为0.405,资本投入具有正向作用。消费、投资、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发展阶段兼具消费、投资与出口功能。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五个一起上” 1984年《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张辉,1995)到2012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政府鼓励各种性质的资本进入旅游业,2014年我国旅游投资逾7000亿元http://www.aiweibang.com/yuedu/25013512.html,20150507/20151128.,新常态下的旅游投资功能将一进步显现。然而我国旅游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相对其他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不足、竞争力较弱,要打破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的壁垒,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建立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互动结合、优势互补的新发展结构,通过投资构建完善的全产业链条,运用现代资本理念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4) 技术变量的系数为0.107,技术投入具有正向作用,表现出技术在我国旅游要素市场中的稀缺性。2006年颁布了《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技术规范》http://www.cats.org.cn/falvyuandi/biaozhun/20889,我国旅游业正面临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正成为旅游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诞生以来,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快速推动着旅游业的产业链变革、管理组织创新、经营手段创新以及产品服务创新。从产业运行角度看,旅游业综合处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信息在旅游业中至关重要,旅游业可以称为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其实质是通过信息流引导游客流动及服务的合理配置。传统的点线旅游各景点间联系较弱,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交通、住宿等服务信息的有机整合,促进了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的发展与区域旅游的形成,不仅为节点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广阔空间,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繁荣,而且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旅游接待力和旅游氛围以及具有人文关怀的服务水准,从而满足旅游者需求。应该充分把握技术机遇,走高效率和人性化的旅游发展道路。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构建了旅游政策评估模型,依据1992年至2013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资本、劳动、资源、技术、政策因素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1) 我国近20年来颁布的旅游政策是有效的。要实现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必然需要一套完整全面的政策体系来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由政策引领。(2) 制度性政策的作用大于措施性政策。制度政策体系对于确定旅游业发展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确定了旅游管理政策的基调。措施政策体系被赋予多重任务,政策引领上缺乏连贯性,引导旅游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3) 政策评估模型中的非政策因素对于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不尽相同,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摒弃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和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未来要走“资本+技术”的发展道路,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工业、农业、地产业等各种资本进入融资平台,促进新技术不断运用到促进旅游发展上来,提高技术进步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
旅游政策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政策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以及如何测量,目前并没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的尝试是对旅游政策研究的一种突破,其理论贡献在于建立了旅游政策评估模型,通过历年数据计算出国家颁布的旅游政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效果。将旅游政策作为投入变量是对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旅游研究应用上的拓展。同时,引入制度性政策与措施性政策变量,考虑了他们在旅游业宏观和微观发展层面上的影响,是对研究模型的进一步细化。政策的实施与发生作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出于计算的需要,把各项政策按年度进行统计。
本文存在的不足:一是模型的时间序列比较短,用旅游企业数据来反映旅游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具体的因果关系有待商榷;二是采用德尔菲法对制度和措施政策体系进行赋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把多勋.基于增长理论的旅游地经济发展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3):6569.
[2]蔡万坤.从日本旅游政策和管理体制看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J].现代日本经济,1984(5):4953.
[3]曹信孚.新加坡的旅游观光政策[J].上海城市规划,2002(3):3436.
[4]戴学锋,王栋贵.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J].旅游学刊,2008(12):2328.
[5]杜一力.旅游房地产期待政策导航[N].中国旅游报,2004512.
[6]何建民.我国都市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上海问题与国际经验[J].旅游科学,2006(6):18.
[7]胡静,陈银蓉.湖北省土地政策评价模型的政策变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9):102104.
[8]何丽红,马木兰,郑丽.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绩效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4):9296.
[9]黄秀娟.中国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分析[J].技术经济,2009(7):6771.
[10]李衹辉.中、韩国际旅游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J].特区经济,2009(6):127128.
[11]陈小燕,王力峰,潘丽琴,刘莉文.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辽宁经济,2009(5):4849.
[12]李锋,孙根年,付琦.基于抗周期性角度的我国旅游产业政策效用评估研究以四次旅游产业政策为例[J].经济地理,2013(6):163169.
[13]李洁.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生态政策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14]李磊.旅游产业的阶段效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李连璞,曹明明,杨新军.“资源、规模和效益”同步错位关系及路径转化[J].旅游学刊,2006(12):8184.
[16]李仲广,宋慧林.中国旅游业增长的要素贡献率[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8140.
[17]廖筠.公共政策定量评估方法之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10):6770.
[18]马晓龙,赵荣.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3(3):9297.
[19]彭向,周星慧,张勇,姚林泉.多模式交通网络税费政策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2):494501.
[20]石美玉.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效果评价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6):7075.
[21]孙钢.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功能及发展建议[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22]沈维平.中国旅游政策工具的运用及实效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3]苏振.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24]谭崇静.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评价模型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6):161162.
[25]杨春宇.中国旅游制度变迁机制及其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新博弈格局视角[J].2011,(12):7683.
[26]王慧娴,张辉.市场主导视角下的中国旅游业多主体改革研究[J].经济问题,2014(10):122129.
[27]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8]薛福根,何敏红.区域旅游政策的效应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0):5659.
[29]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4):417427.
[30]钟冲.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的演变趋势与展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9141.
[31]张广瑞.中国出境旅游热的冷静思考关于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的辨析[J].财贸经济杂志,2005(7):8791.
[32]张辉.对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重新认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19123.
[33]郅润明.关于制定旅游产业政策的思考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0(3):119121.
[34]张祖群,蔡红.旅游供给的二维组合态势与创新开发模式[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8690.
[35]Airey D,Chong K(2010).National policymakers for tourism in Chin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7(2):295314.
[36]Akehurst G,Bland N,Nevin M(1993).Tourism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member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2(1):3366.
[37]Bramwell B,Meyer D(2007).Power and tourism policy relations in transi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4(3):766788.
[38]Castellani V,Sala S(2010).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ex for 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31(6):871880.
[39]Fritz R G,Konecny M,Stoucas P D(1984).Tourism expenditure modela functional planning and policymaking tool[J].Tourism Management,5(2):110117.
[40]Hayes B J(1981).The congressional travel and tourism caucus and US national tourism poli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Management,2(2):121135.
[41]Krutwaysho O,Bramwell B(2010).Tourism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socie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7(3):670691.
[42]Logar I(2010).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 in Crikvenica,Croatia:An assessment of policy instruments[J].Tourism Management,31(1):125135.
[43]Mathews H G(1975).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195203.
[44]Minnaert L,Maitland R,Miller G(2009).Tourism and social policy:The value of soci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6(2):316334.
[45]Papageorgiou G C(2008).The human dimension of tourism:Supplyside perspectiv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5(1):211232.
[46]Richter L K,Richter W L(1985).Policy choices in South Asian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2(2):201217.
[47]Soshiroda A(2005).Inbound tourism policies in Japan from 1859 to 2003[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2(4):11001120.
[48]Stevenson N,Airey D,Miller G(2008).Tourism policy making:The policymakers’ perspectiv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5(3):732750.
Tourism poli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ies of tourism policy evaluation, a main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abolition of tourism policies, are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pply and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ies. Based on the simple projectionafterimplemen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draws a Cobb Douglas analogy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to build functions between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and other factors such as capital, labor, resources,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policy. Eviews 7.2 software is also employed to make a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statistical data collected from 1992 to 2013 to establish China’s tourism policy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e tourism policies issu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re valid;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policy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regulatory ones; and the role of labor and resourc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s not clear.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apital investment to promo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ourism policy; policy evaluation; policy variable
(责任编辑:梁保尔)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做好森林资源管理,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及经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与支持。从生态林业发展的角度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能够在平衡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满足时代变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林业统一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为导向,分析有效完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提出生态林业发展水平的改革与完善策略,以期促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稳定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发展;管理策略
发展生态林业、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减少二者的矛盾。当前,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视,规划森林资源管理,协调生态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想要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需求,提升对森林资源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就要强化生态林业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在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保障生态林业和谐发展的稳定性。
1 意义
森林资源是当前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森林资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森林资源的使用寿命逐渐减少,不仅会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全球经济[1]。为此,强化管理森林资源并做好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在不断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保证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稳定性。其中,森林资源作为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管理和开发,不仅能够为人类和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也能够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与生产原材料,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效益。林业资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保持水土环境的同时,有效调节当地温度、湿度,达到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不仅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为人类生活与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
2 现状
关注生态林业建设,提高生态林业发展水平,需要林业建设部门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做好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1)对森林资源管理意识的重视度不足,宣传管理理念方式落后及工作机制建设不到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林业发展与信息处理工作的效率。2)缺乏创新改革与创新管理观念,森林资源管理创新意识不足,对先进技术手段了解与应用不到位,都限制和阻碍了生态林业发展水平的提高[2]。3)受当地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影响,很多森林资源管理及日常工作处理体制制度依旧存在责任划分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想充分落实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需要做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也需要做好宣传管理、预防维护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进而保障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有效策略
3.1 优化管理方案,兼顾多方效益
优化森林资源管理方案,能够在充分兼顾林业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根据当前林业发展现状,总结管理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优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经营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益与工作质量[3]。1)根据当地森林资源保护现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细化林种选择,加强造林管理,优化树木抚育方式,在不断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措施的同时,实现森林经营方案的全面规划与管理。2)做好森林资源管理规划工作。通过规范管理责任制度,细致划分工作内容,严格做好森林树种选择、造林植物搭配及管理范围规划工作,在充分保护天然林区的同时,合理监督与管理重点林区及经济林区等森林资源。由于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种工业原料林等森林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可以运用集约化定向培育、研究与管理等方式,优化相关林区的林种选择与管理,进一步实现生态林业的发展与管理目标,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定发展与进步。3)做好监督管理及工作评比。相较于传统的工作评比标准和管理策略,细致化、阶段性、人性化的管理目标与工作绩效考核、评比标准,能在有效控制林区总量与增长趋势的同时,提升森林质量与资源管理等工作的水平。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方案和监督、管理、考核指标,能够在进一步优化森林资源管理方案、提升林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采伐总体比例的同时,优化林业产业链发展与生态经济的进步。
3.2 把握科技创新,完善管理手段
1)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的完善,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果,保持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特性。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与专业人员,培养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创新发展意识,强化培训和技能创新管理,改变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管理形式,确保森林资源现代化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科技兴林”的发展规划目标[4]。2)在重点林木良种培育过程中,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和有关部门的实际资费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生产、采集、处理和检验等技术手段与设备措施,推广组织培养、轻型机制、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等先进管理技术,能够在不断提升当地森林苗木质量水平的同时,保持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创新热情与森林资源管理技术研究的积极性。3)根据当前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和引进生物多样性发展项目、生态屏障工程项目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工程项目,能够在有效提升森林管理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林业技术产业链,实现现代化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改革目标,落实生态林业与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与改革创新任务。
3.3 优化体系建设,加大处理力度
优化体系制度内容,改革林业体制管理,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惩治处理,在不断改革生态林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制度结构与处理措施,重点打击和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资产的同时,提升大众对生态林业的保护与责任意识[5]。1)宣传林业体制改革具体内容,传播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让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及当地群众充分意识到生态林业发展与维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积极维护林业建设发展,并主动做好监督和保护工作,缓解林场职工的工作压力和负担,进一步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的有效性。2)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加大对林业种植农户人员的扶持力度,让广大群众充分意识到当地政府及林业部门对林业建设发展的关注,主动配合当地森林资源管理人员与部门,杜绝破坏生态林业安全与森林资源的行为。3)为了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能够在有效减少生态林业破坏情况的同时,让周围群众以及林业管理人员意识到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保护的重要性。4)细化生态林业责任制度管理,加强林业产权与各方权益之间关系的明确与落实,保障林业资源监管管理的有效性,避免由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力度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影响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与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实施。
4 结语
目前,生态林业发展与森林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正确看待和认识现有问题,创新改革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强化对林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改革,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和监督管理,能够在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德保.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农家科技,2020(3):122.
[2] 黎云生.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2):90.
[3] 农爱生.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消费导刊,2020(8):235.
[4] 李佳.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对策[J].江西农业,2019(14):96.
[5] 王俊,潘瑶,张婉洁,等.基于生态林業发展的森林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20(6):139-140.
(责任编辑:刘宁宁)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