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也逐渐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较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旅游业实际发展时,经常会出现旅游业资源破坏和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不能真正有效推动旅游业长久有效化的发展。对此,在今后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应该不断加强对低碳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这样能够真正有效推动旅游业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化的开展,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现各种各样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关键词:旅游景區;低碳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措施分析

1 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得知,在旅游业实际发展时,创设低碳旅游景区一直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对促进景区发展和区域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能有效防止在旅游业后期发展时出现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主要积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促使旅游景区取得长久有效化的发展,真正有效促使景区管理模式能够不断创新和改革,不断加强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应用力度,这样能够真正有效促使旅游景区效益的最大化。第二,能够真正有效促使区域低碳产业开发和整合。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在发展时出现了新的困境,应该不断加强对低碳产业的重视力度,在旅游业实际发展时,应该将旅游业内部的传统产业和低碳产业相互结合,真正有效促使区域能够共同发展,有效防止在后期区域发展时出现资源破坏的情况。

2 传统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2.1对低碳旅游管理模式的重视力度不足

由于受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在旅游景区实际管理和发展时,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只是一味注重提高景区内的相关设施,认为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景区的喜爱力度,从而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但是在这种盲目无序开发资源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也不能为人们营造一个相对低碳的生活环境,在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今后我国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对低碳旅游管理模式的重视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旅游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化的开展。

2.2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相对较低

在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一直是相对较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相对较高,才能真正有效促使我国后期低碳旅游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化地进行。但是在我国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由于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相对较低,工作人员对低碳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不足,在后期实际管理时经常会出现相对混乱的情况,难以真正有效促使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

3 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措施建议

3.1政策支持

想要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景区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化的开展,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不断加强对低碳景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景区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进行。对此,在今后政府实际发展时,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对计划政策法律的重视力度,对低碳旅游建设的各项工作作出具体化的指导,不断加强对绿色环保企业的重视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景区景点住宿等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生产模式,不断加强对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引入力度,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况,也能真正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数,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真正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有效防止在后期实际发展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相关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应该制定合理有效化的行业准入标准,不断加强对低碳旅游指标的引入力度,严格管理旅游景区相关的产业,并定期做好考核机制,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旅游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正常有序化的开展,这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的一种相对时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后期旅游景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效防止旅游景区在后期发展时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

3.2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得知,在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初期,应该对各项发展内容作出合理有效化的规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实现低碳旅游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因此,在今后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应该不断提高周边环境保护工作和开发的重视力度充分合理有效化的利用各个生态环境和资源,做好地方特色资源保护工作,真正形成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匹配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使旅游景区在后期实际发展时出现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情况。同时,在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也应该合理有效化的设置各个旅游项目,能够对顾客做到科学有效化的分析,不断加强对顾客容量的分析力度,真正有效促使低碳旅游发展能够走向持续和稳定的方向,防止旅游景区在后期实际发展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也应该不断健全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这样会对旅游景区后期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真正能够做到资源节约和合理减排真正有效促使各个可再生能源能够循环利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也能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相对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对此,在今后旅游景区实际发展时,应该不断加强对低碳旅游管理模式的重视力度,真正有效推动旅游景区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化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程静. 构建低碳旅游城市的路径探析[J]. 山东纺织经济, 2015(3):2.

[2]竺光明. 低碳旅游时代景区建设的若干措施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 02:217-217.

[3]曾启鸿. 低碳旅游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0(1):4.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几年,赏花旅游正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体验价值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武汉市赏花资源丰富,赏花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瓶颈突出。基于乐活理论,分析乐活理念下赏花经济的含义,并结合武汉市赏花旅游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宣传推广、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及景区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武汉赏花经济品牌发展的路线与战略,以期推动武汉的赏花经济做大做强。

关键词:乐活理念;武汉;赏花经济;品牌发展

一、乐活理念下赏花经济的内涵

1998年美国社会科学家社会学家保罗·雷在“The Cultural Creatives: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乐活,英译为LOHAS(life 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即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自2005年,“乐活”理念传入中国,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肖玉琴(2007)认为,乐活理念主要包括健康意识、持续发展、社会及环境责任、社会正义、价值传播、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谭家伦、汤幸芬(2008)认为,乐活的理念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家人健康、自身健康、环境健康;左雪松、夏道玉(2009)认为,乐活是人们在进行交往与消费时既考虑到与自己相关的健康,又要对他人及生态环境负责,提出“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基于以上研究,可见乐活定义始终围绕“自身健康”“家人健康”“社会责任”这三个方面在不断变动。

目前,如何将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成为當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难点。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瓶颈。乐活赏花游具有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绿色无污染等特点,推动乐活赏花游的建设不仅符合当前政府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对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谓乐活赏花游,是一种以乐活生活方式为基础,以花卉资源作为卖点吸引游客,拉动当地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休闲产业的发展。与以往的赏花旅游不同,游客在乐活赏花游中更加追求个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发展,在消费过程中秉持对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消费态度,追求绿色无污染的消费方式;政府、开发商,旅行社将“对环境负责、对游客负责、关注游客需求”的理念融入赏花资源、景区线路、商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景区配套设施的改建、赏花地自然环境的保护、景区居民形象等服务质量的提升之中,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在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旅游的需求同时,注重旅游资源的长效开发与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增长。

乐活赏花游满足了旅游者对于健康、文化和体验旅游等日益增多的需求,为赏花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发展前景,丰富了旅游内容,成为旅游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相比其他类型旅游,乐活赏花游所倡导的可持续经济、绿色消费等理念有益于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武汉赏花经济的现状

武汉现已形成了月月有花、季季有游的赏花游格局,有一月腊梅,二月梅花,三月桃花、油菜花,四月樱花、杜鹃花,五月牡丹,六、七、八月荷花,九月桂花,十、十一月菊花、油茶花,十二月温室栽培盆花。为了推动武汉市赏花经济的发展,武汉市政府每年也会定期举办各类赏花节吸引游客眼球,例如武大的樱花节、东湖的梅花节、黄陂云雾山杜鹃花节等等。这种新型产业经济的出现带领武汉市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初级产业步上了一个新台阶,加速了武汉市当地传统手工业、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加之武汉市地处华中腹地,交通网络辐射全国,赏花经济已逐渐在武汉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由于武汉的赏花经济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笔者对100位到过武汉赏花的本地与外地居民进行了在线访谈与网上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景区内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一方面,开发商不顾景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景区周围大兴土木,既破坏了景区的观赏性,也对景区环境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景区卫生管理不到位,节假日期间,生活垃圾、废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致使后来游客望而却步。

第二,文化内涵欠缺,无法形成差异化。“花经济”需要靠“花文化”来保鲜,武汉现除了武大樱花节,其他不少赏花景点均为泊来品,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主要靠花卉的颜色、香味、外部形态吸引游客,并没有扎根于武汉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赏花产业链缺乏深度开发,产品结构单一,未能释放赏花旅游的潜力。武汉目前的赏花经济停留在初级开发,景区提供的都是简单乏味的吃、住、行、游、购,娱,赏花产品过于单一,很多花客来武汉走马观花看了一圈,吃了顿饭就回去了,缺少以花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及一些独特新奇的活动。

第四,賞花景区各自为政。目前,各地相关部门都看到了赏花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争相开发复制各种旅游产品,造成武汉市赏花市场混乱,景区无序竞争现象愈演愈烈。以赏花油菜为例,单就武汉的油菜花节就有蔡甸油菜花节,江夏五里界油菜花节,赏花产品重复现象屡见不鲜。

第五,对外宣传缺位,缺乏重大活动的策划。“赏花游”是一种“眼球经济”,需要前期不断宣传才能广为人知。武汉目前相关部门对赏花经济这一新兴行业缺乏认识,未能站在产业角度对赏花经济做出系统的包装推广,导致景区未形成高辨识度的景区标志与统一的宣传口号,使景区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尚处“深闺”无人识。

第六,旅游接待力差,基础设施功能有待提高。赏花旅游区缺乏系统规划,例如各个景点间未形成串联的公交线路;旅游景区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缺少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餐饮、娱乐等,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景区针对旅游突发状况缺乏具体的应急处理机制,居民缺乏必要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乐活理念下武汉赏花经济的品牌发展路径与对策

目前,国内赏花游引领了新一轮的旅游热潮,为了刺激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纷纷举起了“赏花大旗”,单就北京一个城市来讲,就有梅花节、樱花节、玉兰节、海棠节等花卉观赏节日。因此,武汉要想打好赏花旅游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武汉旅游,就必须创出品牌,打造独一无二的精品赏花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人人追求健康养生的今天,将乐活理念与赏花旅游相结合,创新性打造武汉品牌赏花地。

(一)坚持赏花经济持续性的发展理念,重视賞花景区的生态保护

赏花景区的主要卖点是以草木花丛为主的生态环境,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吸引游客。因此,要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粗放式的低水平开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做到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加强对赏花景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废弃物及处理情况等指标进行监测,定期抽取环境监测数据并针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审计,合理规划赏花景区的生态承载量。第二,对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改建,包括交通运输设施、接待设施、餐饮购物环境等制定低碳排放标準,鼓励使用新能源以减少使用管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树立“绿色、环保”的景区经营者形象。在赏花旅游中,景区经营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定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环境保护、旅游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景区经营者的综合素质,鼓励商家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以更好地适应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景区内其他居民利益共享原则,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周边环境,优化旅游社会氛围,保证旅游开发与运行的稳定性、持久性。第四,景区管理者应加强有关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大力宣传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让游客意识到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对景区生态环境,景观造成的危害,提高公众意识;制定并完善景区有关游客文明管理规范和条例,引导游客文明出行。

(二)以关注游客体验为宗旨,开发多样化的赏花游产品

整合武汉花卉资源,打造融旅游观光与产销服务为一体的景区,集中开发健康养生体验区、生态观光休闲区、花卉产品加工区等三大片区。

1.健康养生体验区。目前来汉赏花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学生和上班族,他们利用假日出来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对此,可依托武汉的花卉基地,开发农趣体验园,教育花卉农园和鲜花中药疗养坊,为身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提供一处养心、养眼的世外桃源。(1)农趣体验园。赏花景区除了拥有当地特色花卉外,还可适当种植一些蔬菜瓜果,形成一个农趣体验园。景区内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移动性露营帐篷,提供充足的水量与电量并配备农具陈列室、活动中心及DIY工作室等等。(2)鲜花中药疗养坊。众所周知,鲜花具有保健美容的功效。武汉中医药产业发达,知名的有叶开泰中医药、马应龙制药等,可以将赏花景区的花卉资源与中医药资源相结合,开发纯植物配方的鲜花药浴、药妆、鲜花美容、鲜花SPA、鲜花美甲等各种美容美体项目。

2.生态观光休闲区。即以武汉花卉资源为依托,打造个性化的赏花胜地,可主要开发儿童动漫乐园、中国吉维尼小镇。(1)儿童动漫花卉园。将鲜花与时下最火的卡通人物,如“花仙子”“喜洋洋与灰太狼”“光头熊”等相结合,针对儿童群体,建立卡通梦幻花卉庄园,安排一些人扮成卡通人物和孩子们做游戏,并学习了解各种植物花卉品种,现场解答孩子们的疑惑,寓教于乐。(2)中国的拉尼翁小镇。依托景区花卉资源,面向青年情侣,打造蜜月度假胜地。这里有精致的花园、雅致的旅舍、绿色有机食品,让忙于工作的青年情侣在这里卸下工作压力,尽情地享受生活。

3.花卉产品加工区。利用现代工艺,生产各种鲜花制品,同时做好质量把关,采用现代质检标准,对花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控制鲜花及其成品的化学成分。设置可供参观的小型花卉加工坊,并向游客提供相关场地,设备以及解说,游客也可当即体验这些花卉产品的使用效果,现场购买还能享受免费包邮等各种后续服务。

(三)推进“旅游+”创新,不断深化产业融合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渗透带动功能,不断深化赏花旅游对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产业间的跨界融合。

1.推动乐活赏花旅游同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相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以花为媒,结合果蔬采摘、垂钓、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购物、度假等。

2.推进乐活赏花旅游同美容护肤与养生行业相结合。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现代化的质检技术,打造武汉纯植物护肤品牌,配合养生馆、美容馆的建设,让游客体验最绿色安全的鲜花美容美体项目,并享受产品购买、邮寄、包装等各种后续服务。

3.推动赏花游纪念品的创意开发,丰富“武汉礼物”。武汉赏花纪念品的开发,不仅要注重对楚文化内涵的传达,也要注意与当前时尚元素的融合,进行多种类开发。具体可以将武汉其他知名旅游品牌与武汉赏花景点相结合,运用设计美学开发富有武汉特色的创意商品。如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五福”为寄托(即福、禄、寿、财、喜),向游客传达吉祥寓意,增加他们的认同感。

4.推进乐活赏花游同现代影视产业相结合。拍摄武汉赏花游的微电影或宣传片,通过政策引导、媒体传播,积极促进以景区为拍摄点的影视项目的发展,例如拍摄以武汉赏花景点为背景的电影,或举办摄影大赛等等,发展体验性影视旅游,从最初的以赏花游推动影视业的发展到以影视带动赏花旅游的良性循环中去。

5.推进乐活赏花游同餐饮行业相结合。举办鲜花宴,制作花饼、花蜜、花茶等花卉食品,并设立花卉食品零售实体店和网店,将旅游休闲观光与产品贸易衔接起来,加强产销结合。游客可现场购买,也可享受网上购买、邮寄等一条龙服务。

(四)整合资源优势,建立武汉赏花游产业集群

1.政府主导,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制定赏花旅游区合作战略。武汉市政府应根据各个赏花景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客源市场、生态环境等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考察与评估,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生的前提之下,结合区位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对武汉市各个赏花景区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赏花旅游。此外,政府还应通过政策等引导各个景区,突破行业壁垒,以市场化、企业化、资本化的运作手段,通过创意策划包装,增强赏花旅游同各个产业链上中下游诸环节的渗透与融合,实现花卉资源的资本转换与价值增值。

2.实现区域内旅游企业联合,增强产业集群优势。打破部门与区域壁垒,加强武汉市旅游企业对于赏花资源、客源市场、赏花旅游产品研发、知名景点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及高层次旅游人才的流动,协调区域内赏花旅游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工作,帮助企业对武汉市赏花资源做出有序的统一配置,避免同质化趋势;加强武汉市旅游企业同国内外大型旅游公司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将资本与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一体化整合,开发更加受欢迎的赏花游专项产品。

(五)将“以人为本,关注游客需求”贯穿于武汉赏花游的包装营销中,以“乐活赏花游”向外推广

摒弃传统发传单的方式,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来进行营销:(1)利用传统媒介,诸如电视广播、旅游杂志、户外广告、宣传册等展开高密度、多层次的宣传,全方位地扩大武汉赏花游的市场影响力;(2)利用线上新媒体创新武汉赏花游营销宣传。创办武汉赏花游的电子杂志,并在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门户网站上注册“武漢赏花游”的微博或微信账号,展开全方位的微营销;完善并实时更新武汉赏花旅游网站等的相关建设,方便游客即时搜索,查询订票等,也可与淘宝、美团、支付宝等知名网商合作,发挥团购优惠便捷优势;(3)创新赏花节庆活动。立足本土文化,借助外来文化,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精心策划赏花节庆活动主题。武汉民俗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将武汉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髓相结合,以多样化、新颖的方式演绎武汉赏花游节庆活动,创造性的开发能让游客积极参与与体验的项目,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强烈参与的热情,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武汉赏花游文化。

(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人性化服务功能

江城赏花景区目前的旅游服务设施相对齐全,但未突出“生态”“高效”“人性化”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创新交通运输设施。对赏花景区的道路进行绿化和景观化建设,凸显自然风味;借鉴世界知名低碳旅游区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推出景区低碳环保交通工具,例如自动电子车辆、生物燃气公交车等,并鼓励游客乘坐景区提供的交通工具,控制私家车进入景区数量。(2)改善食宿接待设施。在硬件上,秉持3R原则(即减少reduce、重新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尽量采取土、木、石、竹等具有乡土气息的建筑材料;软件上,应用现代科技,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设立“低碳环保营业商店”“绿色有机餐厅”等,即有偿使用塑料袋,优先使用本地食材,食用绿色有机农产品,垃圾分类回收等。(3)引进旅游方向专业人才,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景区旅游管理及相关服务接待人员的职业培训,创新武汉旅游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完善景区内旅游标志系统,配备专业中外导游,完善武汉赏花游网站的相关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1] 江春发.武功山旅游品牌的营销与推广策略[J].新余高專学报,2007,(4).

[2] 吕翠芹.“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品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3] 徐瑾.品牌创建简单之道[J].金山,2011,(6).

[4] 王浩.基于微博的旅游品牌推广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 李晓庆,等.以花卉为主题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建设探讨——以广州“万花园”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1).

[6] 肖玉琴.乐活意识实证分析及其营销意义——以生态旅游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 谭家伦,汤幸芬.乡村旅游乐活否?一游客特征分析[J].旅游学刊,2010,(2).

[8] 左雪松,夏道玉.从马克思建构活动方式命题论“乐活族”的兴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1).

[9] 武汉农业局网站,http://www.wuhanagri.gov.cn.

Br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uhan Flowers Economi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has

MEI Feng-jiao,TAO Li-ping

(Arts and Media College of Wu 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Key words:LOHAS;Wuhan;flowers economic;the strategy of brand development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从其他学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过去数十年间,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相对剥夺理论是一种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疏导机制研究方面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通过对旅游研究中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对剥夺的内涵和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进而比较了相对剥夺理论与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和定量测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关键词: 相对剥夺理论; 旅游研究; 社会心理学;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表征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研究,很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入到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是较早介入旅游研究的先锋学科(Jafari,1981),至20世纪80年代末,将旅游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增至15个(Jafari,1988)。9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属性进一步加强,参与旅游研究的学科累计多达26个(Cheng,et al.,2009)。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作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能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被成功应用于解释和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研究的理论水平。然而,旅游引发的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更加多样化的理论分析工具。相对剥夺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还十分薄弱。本文在阐述旅游研究中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相对剥夺理论在研究旅游社会心理问题方面理论视角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互补性,以期为相关旅游问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

1 旅游研究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

1.1 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后来,Blau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而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吕萍,1996)。现实生活中社会交换行为十分常见,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如送礼物、婚姻及亲戚关系、组织行为与管理、市场、参与休闲活动及捐赠行为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一个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力图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多的报酬(李有根,等,1997)。对交换的利弊权衡以及交换结果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理感受。一般来说,当交换结果利大于弊时,人们会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当弊大于利时,人们就会对这种交换行为产生消极的态度。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后,在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早在1967年,Sutton就指出“交换是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的基本特征”(Ap,1992)。20世纪80年代初,Bryant和Napier较早地应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户外游憩设施的满意度问题(Bryant,Napier,1981)。后来,Perdue等(1987)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美国科罗拉多5个乡村社区参与户外游憩活动对当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Ap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他指出,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问题的有限的解释性研究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缺乏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了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模型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Ap,1992)。随后,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时将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分析的视角。例如,Lee和Back(2003)研究了韩国一些地区发展博彩业前后居民感知的动态变化;Jurowski和Gursoy(2004)研究了距离因素在社区居民旅游态度形成中的影响;Andereck等(2005)研究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

我国旅游学者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关注和应用始于90年代中后期。李有根等(1997)首先将社会交换理论引入中国旅游学界,并阐述了该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随后,刘赵平(1998)以河北涞水野三坡为例,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社会交换理论比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近年来,社会交换理论已成为我国旅游学界分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的主要依托理论,不少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作为分析居民态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章锦河,2003;宣国富,等,2002)。一般而言,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主体对交换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收益的比较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旅游业的态度。换言之,对旅游者而言,如果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质量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他对旅游地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服务者的态度将是积极的,否则就是负面的;对当地居民来说,如果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成本,那么他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反之则会持消极抵制的态度(Ap,1992;章锦河,2003)。

1.2 社会表征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体主义倾向的泛滥,北美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人们强调实验室研究,忽视了自然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忽略和遗忘了人类思想中社会的、集体意义的特性,许多学者意识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整合“社会”的成分(张敏,聂长久,2007;管健,乐国安,2007)。针对这些问题,法国社会学家Moscovici在Durkheim集体表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理论,他认为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在历史的、文化的宏观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和研究。Moscovici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社会表征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象、社会知识和社会共识,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管健,乐国安,2007)。社会表征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社会互动以及直接经验(Pearce,et al.,1996),由此形成的社会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相对晚于社会交换理论。Pearce是较早将社会表征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学者,1991年他开始尝试从社会表征的视角分析旅游影响和社区感知问题。1996年他与Moscardo和Ross合作完成《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剖析了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社会表征形成的概念模型(Pearce,et al.,1996)。近年来,相继有学者应用社会表征理论来分析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例如,Yuksel等(2002)对土耳其Pamukkale利益相关者访谈和旅游规划的研究;Fredline和Faulkner(2000)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社区居民对事件影响的反应问题的研究;Ateljevic和Doorne(2002)对新西兰的旅游形象和意识形态的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表征理论的应用研究还很薄弱,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屈指可数。2004年,应天煜撰文向国内同行初步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会表征理论在分析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方面的独特视角,并详细阐述了旅游研究中应用社会表征理论的步骤(应天煜,2004)。2009年,张朝枝等应用社会表征理论实证研究了开平碉楼和村落世界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问题(张朝枝,游旺,2009)。

2 相对剥夺理论及其缘起

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相对剥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其他群体或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比较后而产生的不公平感(罗桂芬,1990)。“相对剥夺”这一名词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Stouffer于1949年在其《美国士兵》一书中提出的。他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的士气和晋升的关系时,发现士兵不是依据绝对的、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根据他们相对于周围的人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处于较低地位,他们就会有“相对剥夺感”。然而,Stouffer并未对相对剥夺进行严格的界定。后来,Merton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他认为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相对状况所持的态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源于人们对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是一种社会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人们选定与自己某一社会属性相近的其他个人或群体作为参照物(即参照群体),并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参照物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就会产生剥夺感。由于这种剥夺是相对比较后产生的,因此称为“相对剥夺感”(肖雪莲,2006)。Davis(1959)指出,人们选择的参照群体可以是自己所在的人群,也可是本群体以外其他的人群,两种比较均可能导致相对剥夺感的产生。Runciman(1966)认为相对剥夺感的产生至少应具备4个条件,即(1)某人没有某物X;(2)他发现别人(或自己以前)拥有某物X;(3)他希望得到某物X;(4)他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可以得到某物X。Davies(1969)明确指出,除了参照群体外,人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也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另一根源。有的学者提出将人们与其他参照群体进行比较后形成的相对剥夺称为横向相对剥夺,而与自己过去的经历相比较而形成的相对剥夺称为纵向相对剥夺(王宁,2007)。

20世纪70年代,Gurr进一步发展了相对剥夺理论,认为行动者对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是相对剥夺感产生的深层原因。根据价值能力和价值期待关系随时间变化的差异,Gurr将相对剥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下降的剥夺、渐进的剥夺和渴望的剥夺(Gurr,1971)。下降的剥夺是指人们在价值期待保持相对均衡而价值能力却在下降时感到的相对剥夺(图1);渴望的剥夺是指人们在价值能力相对静止而价值期待却在增长或加强时感到的相对剥夺(图2);渐进的剥夺是指人们在价值期待增长与价值能力下降同时发生时感到的相对剥夺(图3)。一般而言,在稳定的社会中最可能出现下降的剥夺,而渴望的剥夺和渐进的剥夺则多出现在正在经历剧烈社会经济变迁的社会中(李俊,2005)。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转型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和时期,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重组,相对剥夺现象较为普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剧烈,城乡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分化加剧,社会不满情绪滋生蔓延,弱势社会群体的相对剥夺问题十分尖锐。通常而言,相对剥夺感一旦产生后,人们会对造成这一现象的个人或群体乃至与之比较的参照群体或个人采取不满甚至敌视的态度。实践表明,如果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消除,会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的地区,如何应用相对剥夺理论建立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外,相对剥夺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Stewart,2006)。在旅游研究领域,尽管有的学者零星地提到了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但真正以相对剥夺理论为分析工具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Seaton(1997)是第一位应用相对剥夺理论研究旅游问题的学者,他以古巴为例研究了由于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当地居民中引发的三种相对剥夺现象。我国学术界关于相对剥夺理论的讨论始于80年代末,一些学者应用相对剥夺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肖雪莲,2006;邓东蕙,黄菡,1999;李强,2004;李俊,2004),也有的学者将其应用于公司企业员工和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分析(郭星华,2001;李汉林,李路路,2000),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未见报道。

3 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

一个地区旅游开发后,旅游业的发展不但会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会加速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人们的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化、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问题加剧,原有的社会结构进行新的调整。那些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甚至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弱势群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尤其在那些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区,旅游发展引发的相对剥夺问题更为突出。

根据主体的差异,旅游引发的相对剥夺现象主要两种情况。一是当地居民的相对剥夺。我国的旅游发展通常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者主导,当地居民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而缺失话语权,在旅游发展中大多被边缘化,其相对剥夺问题也最为突出。由于旅游开发征地、景区移民安置、旅游参与机会受限等多种原因,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而且通常是多种相对剥夺感交织并存。二是旅游者的相对剥夺。旅游者外出旅游,面对旅游服务不满或与旅游经营管理者发生纠纷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旅游者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倾向于将自己所消费的旅游产品和以往的旅游经历相比较,如果觉得自己支付同样甚至更多的费用而没有得到相称的旅游产品,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和同行的其他旅游者相比较,如果感觉遭到了不平等待遇,也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4 三种理论视角的比较

社会交换理论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后,为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对于那些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来说,旅游业带来的利益得失评价对其态度的形成有着明显影响,社会交换理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交换理论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Pearce等(1996)指出,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目的地居民的态度问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社会交换理论将人类过于简单地假设为计算得失的信息处理器;第二,人们的许多知识是从社会中间接获取的,而不仅是来自于直接经验;第三,人们的感知和态度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而不是在孤立的实验室中形成的。简言之,社会交换理论的不足在于将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社会交换关系过度泛化了,并将人们在交换中的利益得失作为态度和行为解释的唯一依据。实际上,除了对交换得与失的评价外,还有一些别的因素在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形成中起着作用。实践表明,居民关于旅游业的一般知识与他们对旅游业的支持与否相关。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从旅游中获益的居民对旅游业的评价可能是负面的,而从旅游业发展中利益受损的居民对旅游业的评价却可能是正面的,这种现象是社会交换理论所难以解释的。此外,社会交换理论对那些受旅游业直接影响的人来说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而对那些没有参与旅游业或没有受旅游发展影响的人来说,其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形成问题也是社会交换理论所难以解释的。

相比较而言,社会表征理论重视将人的感知和态度的形成放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进行考察,强调社会共享的常识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影响,较之社会交换理论更符合实际情况。社会表征理论认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各种出版物和电子媒体以及社会互动是社会表征形成的三个重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表征理论比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因为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中的种种交换行为为他们提供了参与旅游业的直接经验,但社会交换理论将这些直接经验看作利益主体们感知和态度形成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社会表征理论认为个体将参与旅游的直接经验和从各种媒体上获得的旅游认识综合,并通过社会互动后形成的对旅游现象的一般认识才是个体感知和态度形成的重要依据,因而社会表征理论比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解释那些没有卷入旅游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的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

相比之下,相对剥夺理论的引入可以为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在分析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态度形成时,是从自身的社会交换行为和社会共识出发的,而相对剥夺理论则是从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角度为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提供了一种补充性的分析视角(表1)。尤其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剧烈的地区,对于那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和权益受损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相对剥夺理论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解释力。需要指出的是,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是多维的,不仅可用于分析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倾向等问题,还可用于旅游满意度评价;不仅可用于分析社区居民的相对剥夺问题,还可用于研究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对剥夺问题。

5 结论与讨论

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借鉴和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自身的成长。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已逐渐成为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是两种较早引入的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本文在分析两者的概要、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讨论了相对剥夺理论的概要、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相比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分析表明,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将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社会交换行为作为分析人们感知和态度形成的唯一依据。社会表征理论除了考虑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而获得直接经验外,还重视通过媒体和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共识在解释人们感知和态度形成中的重要性,因而较之社会交换理论有更好的解释力。相对剥夺理论则强调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的态度问题,尤其适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倾向研究。本文的目的并非要强调这些社会心理学视角孰优孰劣,事实上,每一种理论分析视角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解释范围。同一个问题若能从多维的角度去分析和审视,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展开研究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总体来说,社会交换理论在国内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比较多见,社会表征理论在国外旅游学界的讨论并不鲜见,但在我国还十分薄弱。尽管相对剥夺理论在提高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旅游者的满意度、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目的地的经营管理水平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就已有的文献来看,相对剥夺理论在国内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很少见,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旅游研究社会心理学视角。鉴于旅游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那些旅游发展迅速、社会转型剧烈的地区,相对剥夺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性,有必要加强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相应的对策。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对相对剥夺理论作了粗浅的分析,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以及程度测量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深化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Ap J.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3):665-690.

[2] Andereck K L,Valentine K M,Knopf R C,et al.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1056-1076.

[3] Ateljevic I,Doorne S.Representing New Zealand:Tourism imagery and ideolog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648-667.

[4] Bryant E G,Napier T L.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satisfaction with outdoor recreation facilities[C]∥Napier T L.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Dubuque IA: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1981:83-98.

[5] Cheng C K,Li X,Petrick J F,et al.An examination of tourism journal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9,20(6):1-9.

[6] Davies J C.The Jcurve of rising and declining satisfaction as a cause of some great revolutions and a contained rebellion[C]∥Graham H D,Gurr T R.The History of Violence in America.New York:Bantam,1969:690-739.

[7] Davis J A.A form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lative Deprivation[J].Sociometry,1959,22(4):280-296.

[8] Fredline E,Faulkner B.Host community reactions:A cluster analysi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763-784.

[9] Gurr T R.Why Men Rebel[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10] Jafari J,Ritchie B.Towards a framework of tourism education:Problems and prospe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13-34.

[11] Jafari J,Aaser D.Tourism as the subject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407-429.

[12] Jurowski C,Gursoy D.Distance effects o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2):296-312.

[13] Lee C K,Back K J.Pre and postcasino impact of residents’ percep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4):868885.

[14] Pearce P L,Moscardo G,Ross G F.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M].New York:Pergamon,1996.

[15] Perdue R R,Long P T,Allen L.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3):420-429.

[16] Runciman W G.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17] Seaton A V.Demonstration effects or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pressures of tourism I Cuba[J].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3:307-320.

[18] Stewart Q T.Reinvigorating relative deprivation:A new measure for a classic concept[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6,35(3):779-802.

[19] Yuksel F,Bramwell B,Yuksel A.Stakeholder interviews and tourism planning at Pamukkale,Turkey[J].Tourism Management,2002,20(3):351-360.

[20] 邓东蕙,黄菡.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4-28.

[21] 管健,乐国安.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8.

[22] 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71-78.

[23] 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J].社会学研究,2000(2):1-17.

[24] 李俊.相对剥夺理论与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J].社会科学,2004(4):74-78.

[25] 李俊.相对剥夺理论的价值论视角[J].学海,2005(4):175-178.

[26] 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J].学术界,2004(4):7-22.

[27] 李有根,赵西萍,邹慧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J].心理学动态,1997(2):21-27.

[28] 刘赵平.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1998(4):30-33.

[29] 罗桂芬.社会改革中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心理浅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84-89.

[30] 吕萍.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27-29.

[31] 王宁.相对剥夺感:从横向到纵向——以城市退休老人对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9-25.

[32] 肖雪莲.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9-82.

[33] 宣国富,陆林,章锦河,等.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6):741-746.

[34] 应天煜.浅议社会表象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4(1):87-92.

[35] 张朝枝,游旺.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7):43-47.

[36]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2):105-109.

[37] 张敏,聂长久.“思考社会”的心理学理论——论莫斯科维奇的社会表征理论[J].学术论坛,2007(4):180-183.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端旅游产品已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的重点,然而,我国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存在对高端旅游产品缺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深层认识不足、不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等问题,对此提出开设针对性地高等教育课程,重视产品研究,注重特色产品开发,创新产品营销渠道等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高端旅游 产品开发 对策

目前,高端旅游产品的界定没有一致观点,一般认可的是魏小安的说法:“所谓高端旅游产品,就是各类旅游产品中居于塔尖地位的产品,高端旅游基本的要求就是花费高、时间长、要求高;与高端对应的不是低端旅游,而是大众旅游,高端旅游产品应该是个性化的,非标准化产品,本身缺乏可参照性”。一般情况下,高端旅游产品分为五类:高端观光旅游产品,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商务旅游产品,专题旅游产品,专业旅游产品。高端旅游产品从实质上来说,是以大众旅游为参照物,强调在各个细分市场上的高品质、高档次、高消费、高层次的产品。

一、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高端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端旅游产品的定制最早大概可追溯到2001年,其发源地在广东,那时,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广东人想走出去,但很多人在普通旅行社找不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为一些有独特需求的群体定制旅游线路,使高端旅游产品以俱乐部形式发展起来。从开始至今,高端旅游产品已有二十年多的历史,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仅商务旅游市场份额就达到250亿美元,并且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其中,我国高端旅游产品之之一的会展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行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场馆建设日臻完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会展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中国的富人以直线速度增长,根据2012年1月12日,胡润百富在上海发布的《2011至尚优品——中国富豪生活方式调查报告和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的平均年消费为190万元,亿万富豪的平均年消费为250万元。而高端旅游则成了富豪们青睐的休闲生活方式。而定制的高端旅游产品,则成为很多新富阶层的首选。高端旅游市场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高端旅游产品成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催生了其他相关的行业。

(2)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分析

1.缺乏高层次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是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我国的高端旅游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很多方面都不完善,成长中的高端旅游市场,迫切需要有国际视野,具备跨界创意,深谙世界各国文化与历史的复合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人才。

2.缺乏对高端旅游产品的深层认识

旅游企业及其旅游单位的相关人员大多只是停留在对高端旅游及其市场的表层认识上,对高端旅游消费群体、高端旅游产品、高端生态和人文资源等没有深入的研究,对高端旅游产品的界定不清晰等,导致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思路有偏差,甚至是误区。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问题。

3.未注重特色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

旅游行业没有深入研究高端旅游市场旅游者的基本特点和需求,没有设立专门面向高端旅游市场的特种旅游部或产品研发中心,缺少对高端旅游者进行深人的市场调研,缺少深度,没有把高端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开发各个细分市场的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细分市场包括探险、美食、建筑、摄影、体育、度假、高等。

4.高端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没有创新

在如今互联网急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市场并未充分借助现代的便利的促销渠道对高端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加大高端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响应度,依旧主要依据传统的产品营销手段,无法开展对公众有影响力的宣传,而且在促销策略上不得当,对网络资源的运用上欠缺,使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抑制了高端旅游消费群体的增长。

5.政府、协会、企业职能划分不明确,高端旅游秩序混乱

由于高端旅游跟传统旅游一样同样要涉及到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景点三部分主体,有时候出现三部分主体由不同的机构和单位来承担。交叉区域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政府、协会、和企业三者在职能的划分关系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司活动、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上。

二、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分析

(1)培养高层次的专业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信息大学为例

高端旅游产品是集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要针对不同的高端旅游市场培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专业化的经营体系,使高端旅游名副其实。要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有关高端旅游课程,灌输高端旅游产品相关知识和开发理念;对现有的产品开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实践中壮大专业人才的队伍;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外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和学习借鉴国外的高端旅游经营模式。注重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为高端旅游产品的高品质,高档次的开发提供基础。比如,中国信息大学在2012年1月6日提出的高端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中,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要求上都体现了适应市场需求,旨在培养能够不断发掘市场潜在需求,设计个性化旅游产品,能够掌握旅游行业国际化、个性化的趋势和规律,不断为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推陈出新,进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的专业人才,分别从研究旅行社行业发展趋势,了解成功旅行社经营的方法;进行消费需求调查,发掘市场潜在需求;发展特色高端旅游产品,提供特色服务保障体系;进行旅行社宣传设计,促进高端产品旅游线路销售;负责已有高端旅游产品业务及客户分析和评估,为公司业务决策提供依据等五个方面对人才进行产品开发和管理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除了传统的课程之外,增设了市场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营销策划案写作,旅游产品规划与设计实务,统计学,销售团队管理等课程,极力培养专业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人员。

(2)重视高端旅游产品的研究,考虑其社会效益----高尔夫旅游产品为例

高端旅游产品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高端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对其认识和理解还比较肤浅,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为了确保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必须加深对高端旅游的认识和研究。研究和制订高端旅游的基准和标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划等,为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人力优势等支持。比如高尔夫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其负面效应不言而喻:比如一般而言,建设高尔夫球场要将原先土地上的植被置换成专用草坪,还要持续不断地施肥及喷洒农药;高尔夫球场占地广,占用粮田,破坏耕地;而且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喷洒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的农药高达50多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单一的大量的草坪和草种不仅不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氧气和水分,在长时间的累加后还会放大负面效益。这种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就严重影响了公众利益甚至是负面的社会效益。2011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监察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禁止高尔夫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

(3)注重特色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北京特色美食为例

在产品开发时要以主题独特、主题集中的旅游线路为主,将不同的文化素求与旅游资源巧妙结合;在产品设计时要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了解高端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使其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水平。比如北京市场对特色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2012年6月26日刚推出的“尚宴北京-皇城玉馔”特色高端美食之旅,精选20家带“京味儿”的餐厅,面向高端旅游市场推荐特色高端旅游产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0家推荐给广大游客。20家餐厅中既有听鹂馆、仿膳饭庄这样的宫廷御膳餐厅,也有谭家菜的经典传承北京饭店谭家菜餐厅,私房菜的代表梅府家宴,以及丰泽园、同和居等老字号鲁菜餐厅和全聚德北京烤鸭,伊锦园清真餐厅,吴裕泰内府菜茶馔餐厅等。既有像昆仑饭店易舍那样的星级酒店餐厅,又有隐藏于胡同深处或古老的四合院里的新老“京味儿”餐厅;既有历久弥新的百年老店,也有小字辈后起之秀,无不蕴含深长的饮食文化韵味。精选的餐厅,不仅强调“京味儿”,更强调高品位的享受与体验。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性和感知度,不仅仅享受了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感受了北京美食的文化,无形中也传播和传承了传统的饮食文化。根据北京市旅游委2012年的工作计划,其将在继续发展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之上,加强对首都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积极挖掘高端旅游资源,开发北京高端特色旅游产品。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还将陆续推出其他系列特色高端旅游产品项目,进一步挖掘首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

(4)创新高端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安徽旅游局的微博营销

宣传促销是产品的营销策略中的其中之一。对高端旅游产品清晰定位之后就要利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对产品进行促销和宣传,使高端旅游产品晓之于众,加大产品的知晓度和响应力,以更好的建立高端旅游产品品牌。而高端旅游在媒体公关方面,广告仅占很小的部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微博营销已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渠道。2012年6月26日安徽省旅游局发布(皖旅市(2012)29号)《关于加强旅游微博营销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微博作为新兴媒体类型,凭借及时性、互动性、自主性等优势,已经成为旅游行业新的宣传平台和传播阵地。国家旅游局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通过微博等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各级旅游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对高端旅游产品纷纷上线微博,抢占微博营销的新阵地,从而增强高端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以达到提高高端旅游的市场份额的目的。

三、结论和展望

高端旅游产品的的界定在消费者享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身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又逐渐往定制化方向发展,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从侧重高消费向高品质和高文化转变,北京特色菜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为美食界开辟了新的市场,相对于之前的高尔夫旅游和油轮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相比,价格偏低,而受众人群增加。然而,增加受众人群是不是就不能被称之为高端旅游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的工作的改善和深度挖掘,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会更加顺利,也将推动高端旅游快速地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小安.高端旅游特点及其发展[J].2006-11—17。

[2]蔡红.中同高端旅游市场:定位与开发[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1。

[3]赵鑫,李永文.论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5.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缺乏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探讨。文章以土家民族村寨十三寨为例,对十三寨的旅游危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旅游危机管理策略,使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触角触及民族村寨,树立危机意识,希望为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中的危机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危机;旅游危机管理

一、引言

旅游行业是高敏度、高关联、高弹性的综合型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发展涉及旅游客源地、旅游中转地、旅游目的地三大旅游市场,外界因素如自然条件、政府政策、季节性和可替代产品等对它的影响甚大。这些要素都从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旅游危机管理。目前对于旅游危机管理的理论实践研究也很多,基本集中在这几大方面。一是旅游危机概念,类型,特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等基础理论研究及研究综述。二是根据旅游危机发生的不同背景环境进行的研究。三是旅游危机管理的个案研究,从特定事件引发的旅游危机研究到各景区、各省份因地制宜的案例研究。四是对专项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五是旅游危机管理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传播学理论,混沌理论等等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但是,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关注度很低,民族村寨交通闭塞,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地质环境复杂,民族文化浓厚,旅游发展潜力大,但旅游危机意识淡薄。本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以板夹溪十三寨为例进行的民族村寨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危机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论借鉴。

二、旅游危机管理概念

旅游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或减轻各种预期性及非预期性危机事件给旅游业带来的严重威胁和可能的损失,通过危机预警、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以及危机恢复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旅游行为、恢复旅游环境和提升旅游者信心的管理活动。

三、民族村寨旅游危机分析

十三寨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景区内公路省道209里程6.3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环境洁净,土家民族风气浓厚,生活着250户1090人。板夹溪民族村寨保护建设若干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保护机制、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资金来源等方面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民族村寨需要对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分析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危机意识弱,缺乏危机预警能力

政府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和保护提供了很大支持。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板夹溪土家族村寨是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寨,参与了重庆黔江区北部旅游环线建构与小南海风景名胜区由4A向5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举措。十三寨现在在旅游开发发展初期,旅游建设项目火热开展,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返乡建自己的农家乐,对旅游发展致富的期望值很大,但我们也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意识宣传。

(二)缺乏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制度

一是村寨中的旅游建设东搞搞西搞搞,结果每块都没有搞好,没有进行分类分级分区管理,缺乏系统性。十三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环境破坏,河道硬质化,建筑风貌破坏,产品结构单一,汉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的缺失,人口流失,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都是因为政府对于十三寨旅游发展的每个方面都有考虑,但都是进展慢、考虑不全面、半途而废,严重影响十三寨环境保护。

二是缺乏来自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缺乏本土的导游,也缺乏外部监督。十三寨现在无论是民间组织、居民自组织还是政府组织的危机管理机构都没有,缺乏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危机的研究,对于村寨的保护发展都处于模糊认识状态,甚至于当地村民对于自己村寨的文化了解都不够,民族文化逐渐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很多问题,如放弃沟通、沟通不善或披露信息不实等都会对危机的转化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沟通不仅仅是纵向沟通,也是横向沟通,需要注重周围景区的沟通,相关产业的沟通。十三寨周边景区都有优美的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十三寨处于周围景区的形象遮蔽之中,竞争力不强,需要进行差异化定位,突出文化特色,联合发展。

(四)对危机信息量搜集不足,一手危机资料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经验

我们对危机的处理总是临时紧迫的,平时很少关注社会调研、田野观察,基础资料的收集,而这些对于对危机预防处理都至关重要。利用实地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因更加贴近实际,真实而可靠。要关注“事前”信息收集,也要关注“马后炮”的事后经验总结。十三寨在规划过程中,发现很多基础资料的缺失,在十三寨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但是都没有详尽的文字记录。

四、旅游危机管理策略

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要着手危机意识、危机预警、危机沟通、危机信息资料收集等诸多方面来处理,危机不一定就是噩耗,也可能成为旅游地发展的转折点,旅游危机事件的得当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发现问题,产业升级,产品优化,以及旅游景点和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

(一)加强危机预警,树立危机意识,加大危机宣传

在旅游危机事前管理中,危机预警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监测,预警,加强危机意思和危机教育。旅游危机具有长期潜伏性和偶然爆发性,对于潜伏的危机,我们要时刻提防,把危机爆发趋势扼杀在摇篮。

(二)构建旅游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一是分时分级分区分类危机管理,形成系统网络。实地调研划分危险区域、危险活动类型和事故高发时段,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形成分级分类分区分时的危机管理网络。

分时管理:根据景区一年、一季度、一天的危险灾害高发时段,加强该时段的监测管理。

分级管理:根据旅游危机严重程度划分不同危机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危机采取不同的危机管理策略,区分是可自组织痊愈危机,还是他组织干预危机。

分区管理:根据保护重点以及灾害发生频率,划分重点、一般、协调保护区。对于重点保护区域,要加强管理监测,预防危机发生。如十三寨形态是线性旅游景区,可以考虑分区开发,前面作为药引子,着重基础设施建筑,满足餐饮住宿需求,后面作为保护区,着重民族文化展示,田园风情体验,休闲体验。

分类管理:研究村寨整体风水格局、村寨土地使用、山水环境与总体格局、传统民居及院落保护控制、建筑单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级分类制定分级分类的危机管理标准。

二是建立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人才生产本土化。建立民间力量参与的旅游危机管理办法,集合来自民间力量的各方监督,形式“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如十三寨可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武陵山土家文化保护,民族村寨保护试点项目等民间组织,接受来自各方的研究调研与监督,为十三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回馈社会。板夹溪政府也可以设立多方面的旅游危机管理结构,上联下效,加强与各方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危机处理等指导,做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危机资料库,成立自己的危机分析处理资料库

成立危机信息中心,一是在危机预警中,自上而下,传达国家旅游危机管理的政策法规,发布国内外旅游危机警示信息;自下而上, 注意民意的了解、一手资料信息的收集及旅游产业相关危机事件的督查监控,及时向上级和社会传递、更新、反馈信息,如水文资料、泥石流滑坡记录、重大事件纪实等。二是危机反馈信息收集,做好危机后评估和经验总结等善后事宜。

参考文献:

[1] 李锋.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窦开龙,南宇. 制度经济学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危机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3(08).

[3]袁花,吕利军,明庆忠. 浅析旅游危机管理策略[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9).

[4]罗育斌. 陕西省旅游危机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6).

[5]张婷. 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研究——以无锡水质危机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6]尹菲,罗颖. 从5·12地震看旅游危机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7]陈丽敏. 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探析[J].中国会展,2006(08).

[8]夏光,刘巍,于扬. 冰雪体育旅游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冰雪运动,2008(03).

作者简介:王倩(1992-),女,汉族,四川仁寿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村寨聚落保护。王睿(1993-),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吉林大学档案学,本科,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刘艳梅(197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总结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训练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指出了高职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会展旅游管理;工作过程;项目课程;任务驱动教学

作者简介:陈菲(1983-),女,湖南祁东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教育;陈平(1964-),女,广西梧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教育。

随着城市会展业的日益繁荣,会展旅游快速发展,会展旅游项目策划、管理岗位人才严重紧缺,这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扩展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为适应日益发展的高职教育要求,满足会展旅游策划和管理人才严重紧缺这一形势需要,改革《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成为摆在教学一线教师们和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是基于会展旅游的策划、管理工作岗位而开设,有明确的岗位对应性,而这些岗位工作通常围绕某个承接项目开展,有固定、清晰的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来确定《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选择一个真实职业活动中的工作项目为实训载体,用分解的具体工作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考核,以达到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教学目的。依据这一创新思路,我们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尝试。

一、在岗位工作分析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课程改革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而这一任务的基础是全面的职业岗位调研和详尽的岗位工作分析。我们通过参观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美食节等著名国际会展和亲身体验会展旅游,走访广交会国际旅行社、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十多家著名会展旅游策划和服务企业,与他们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展旅游策划、管理岗位一线工作人员访谈、查阅和分析岗位说明书和岗位工作规范等资料,明确了会展旅游管理岗位人员必须熟悉会展旅游业务的运作,能用会展旅游的策划、管理技巧及管理知识编写一份合格的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书,并能成功营销、制订相关有效合同、管理旅游服务、有效救治危机和处理旅游纠纷及客观进行项目评估。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与这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要使学生熟悉会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和重点环节,掌握设计活动主题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活动初步方案的内容;熟悉会展旅游的可选广告宣传媒体、主要公关营销、人员推广方式,直接发函方式中寄给目标公众资料的内容,掌握进行会展旅游广告宣传、公关营销、人员推广的步骤;熟悉常见会展旅游项目的收支科目,掌握收支平衡分析法、多阶段定价法、零基预算方法和编制财务预算的步骤;熟悉编写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步骤、基本内容,掌握策划书的编写技巧;了解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的原则、依据和方式,掌握会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纠纷处理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会展旅游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和方法、会展旅游评估的作用,熟悉会展旅游评估的内容,掌握会展旅游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方法、意见反馈和改进方法、会展旅游评估的工作步骤。

课程的职业技能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拟定会展旅游活动方案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活动宣传推广、公关营销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项目定价和财务预算编制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项目策划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服务指导和过程管理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活动满意度调查和评估的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有计划性、细心、全面考虑问题的职业素质,培养细致到位、针对性服务、合作、高效的工作习惯。

二、依据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

从《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摆脱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式的理论说教,以能力训练为目标,选择一个真实职业活动中的工作项目“一次××展览会旅游的策划与管理”作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大型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依据实际岗位对一个会展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着一项具体的能力训练目标。如图所示: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左边的表格表示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内容涉及策划、财务预算、营销、合同管理、过程管理、危机管理和纠纷处理及项目评估;右边的表格表示的是《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单元,分别与左边对应为拟定某个会展旅游项目的初步方案、编制财务预算、营销会展旅游活动、制定和签订会展旅游合同、管理会展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处理危机和旅游纠纷、评估此次会展旅游活动几个部分,特别的是,我们还在课程最后设置了一个完善会展旅游策划书和进行答辩的教学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中仿真模拟实践整个项目策划、组织、管理工作过程之后,重新对之前所作的策划书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课程整体设计,将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与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真实的岗位工作内容与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即是通过操作一个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实现,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构建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三、引入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例如,拟定××会展旅游初步方案这个教学单元,我们设计了4个学时,要求学生以团队作业(5-6人一组)的形式完成五个具体任务:一是分析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会展旅游组织者自身、旅游产品供需和社会背景信息;二是确定一次会展旅游活动及明确活动目标;三是分析目标公众,要求初步圈定活动的参与者,分析目标公众的主要来源地区、行业、年龄和性别结构等群体性情况。四是设计活动主题,要求需要重点考虑几个因素,包括活动目标、信息个性、地方特色和公众需求等。五是拟订初步方案,即要求对整个会展旅游活动的形式、创意、思路及模式进行深入思考,使总体构想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自主完成这五个具体任务,达到能设计出适应、引导、创造消费者需求的会展旅游活动主题、拟定一次会展旅游活动初步方案的目标,由老师先以广交会旅游活动主题和初步方案为例做示范讲解和展示上届学生的作品,然后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搜阅资料、“头脑风暴”式的自由讨论、综合分析信息、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期间老师负责回答学生的提问,进行启发和指导,任务完成后安排一个成果交流环节,老师进行点评和知识的归纳,学生课后再进行方案的完善和知识的总结。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在确定了一个学习内容和解决具体任务之后,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而老师也不再是作为无所不能的角色,而是由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变为配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线索、思路和支持,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课程的能力目标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为了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我们还灵活运用了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顶岗实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比如充分利用春秋广交会,将教学内容和进度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用人需求紧密衔接,安排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现场为广交会客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及参与六个要素的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四、采用突出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检验项目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效果,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项目任务的自主学习和实操中,必须在《会展旅游管理》课程中打破单一的知识考核、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而应突出能力考核、过程考核、职业现场考核和企业介入考核等科学的新型考核方式。因此,我们将原来《会展旅游管理》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占30%)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的课程考核方式改为平时考核(成绩占30%)加实训考核(成绩占40%)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30%)的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综合考核方式,实训重点考核广交会期间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与管理、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策划书的编写与答辩三个实训项目。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训过程表现和考核实训效果(成果)或测试实操能力来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例如,我们综合考察学生在广交会期间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过程中的态度、综合表现和服务效果来评定该实训项目的成绩。在三个实训项目考核中,始终有企业专家的参与,及时向我们反馈教学效果。

五、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

通过以上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我校06级、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体验完整的“一次××展览会旅游的策划与管理”工作过程,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之后,对现实会展旅游管理岗位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与05级学生相比,实操能力大大增强,《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校外高职教育教学专家的好评。因此我们认为,与职业岗位对接、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高职课程依据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引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会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尝试还表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做好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把握好项目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中,始终应该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岗位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这样才能使课程得到科学地设计、高效地实施,同时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保证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责任编辑谢荣国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也逐渐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较为重要的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