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范文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范文第1篇
一、增强现实技术含义
把现实世界所包含的时间概念, 空间概念中感官感受通过技术手段复制, 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所感受, 让人们体验从未有过的感官体验, 这就是增强现实技术。模拟现实是一个大的概念, 其中包括增强现实, 同时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其中运用的技术十分多样化, 拥有计算机成形技术, 光传播成像技术, 融合技术等多项技术, 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觉效果。
二、增强现实所包含的技术成分
(一) 自动跟踪技术
为了保证现实世界于虚拟世界信息往来和现实世界真实场地无限循环, 这样细致的要求, 就必须保证虚拟世界信息和真实世界所处的空间位置相同。这里要求移动设备的摄像头和虚拟位置的机械设备对应, 此项技术依靠的是自动跟踪技术。此项技术首先需要检查目标物体的级本特征已经形态, 根据目标物体进行合成二三维坐标。使用频率高的跟踪技术有四种: (1) 硬件设备自动跟踪。利用机械设备的视觉, 联合互联网进行工作的技术。 (2) 实物生长模拟技术。把虚拟世界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 并且还能够进行互动。以现在拥有的技术是远远办不到的。所以, 在跟踪技术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加强增强现实技术, 这样才可以提高植物模拟生长的真实性。比如, 谷哥旗下的增强型眼镜, 通过眼镜看实体时, 眼镜就可以把这种物体的相关信息快速呈现出来。再例如, 增强现实电影海报, 这种海报能在有pad摄像头对准他时, pad显示器就能呈现出海报所宣传电影的精彩片段。所以, 判断虚拟物体生成时性能最主要的两个标准就是真实感和实时性。 (3) 显示技术。高效的显示技术和显示设备是达到逼真的虚拟融合必不可少的。现在, 除去以前的PC机显示屏, 又发明了一种头戴式可视设备, 这种设备可用于增强现实系统中的硬件显示, 也可说成增强现实中广泛应用的穿透式HMD。
三、增加现实的应用领域
(一) 数字营销
数字营销开拓了新模式就是因为增强了现实技术, 这种新模式可以让消费者用崭新的角度去体验产品。比如, 为了使用户的兴趣产品达到准确的销售推送, 就可以在移动设备上把各种虚拟的数字进行叠加发送到用户设备上, 达到销售推送的目的;为了使消费者在实体店或者网站上找到适合自身身材气质的衣服或首饰, 研发的人体识别及动作捕捉产品可以快速的是消费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
(二) 数字出版
把数字出版印刷业和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 把实际动画或者是立体模型应用到印刷作品上让读者欣赏阅读, 能够让读者感受立体化的内容带来新型的视觉盛宴。把拥有的技术和发展速度的数字出版企业合作, 在原有后置摄像头阅读器材上面融合3D技术加入动画因素, 展现在读者面前。真正实现视觉观看互动, 在多媒体的基础上融合电力读物, 给用户全新的体验。
(三) 设计与仿真
以往的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技能和模仿应用, 有很大的局限性。受虚拟和现实交流方式的障碍, 不能够真切的感受带来的效果, 与现实真实场景融合度不高, 在人和机械设备互动交流方面缺乏研究。如果从中加入增强现实技术问题迎刃而解, 应用可以穿戴的设备, 这样就可以实现第一视觉在实际景观中进行展示自己作品和模仿机械设备外观, 还可以简单的方式和虚拟机械设备进行交流互动, 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使辅助作业, 和服装行业、广告设计等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四) 互联网下的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到增强现实技术当中, 那么电子标签就可以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定位功能, 可以很好的提高手机移动终端和监控系统在可视技术方面监管, 真正落实了人类和互联网之间密切的应用模式。
四、未来发展阶段
(一) 增强现实技术融入游戏板块
把现实和虚拟世界相结合制定出一款游戏, 将带给用户不同的体验感觉。游戏者可以应用蓝牙耳机作为操纵杆, 进行控制一个圆球型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可以变换各种形态的动物, 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决定, 其中还可以模拟宠物喂食。通过机械设备连接数控流, 操作人员可以自由的在两个世界来回出入。
(二) 思想感知技术
可以设计出一款脑体感应器, 这款机器可以通过脑电波感应到用户思想, 并做出简单动作。比如, 用户可以通过感应器控制灯光开关。未来, 还可以通过感应器获取相应知识以及建议。这款感应器和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需求, 增强实用性。
五、结束语
互联网服务行业为增强现实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 应用人群逐渐增多, 也推动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快速进步, 而且增强现实技术在理论研究、推广应用、开发系统等发面有了突破性发展。但现实技术仍然有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虚实物体准确实时叠加,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科技不断进步, 存在的这些问题终会被解决, 增强现实技术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也能推动我国智能领域更好发展。
摘要:增强现实技术指的是利用高科技来模拟现实的一种技术, 逐渐演变出人机交互技术, 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条件。这项技术用途十分广泛,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 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含义, 以及人机互交技术利领域中3D展示在增强现实中的意义, 在多个方面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 对这一技术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增强现实,发展阶段,运用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忠, 周颐, 肖江剑.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5, 45 (2) :157-180.
[2] 齐立森, 皮宗辉, 徐苗, 王树国.增强现实的技术类型与教育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 (11) :18-22.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范文第2篇
随着近年来国内钢铁市场及连铸行业的蓬勃发展,结晶器制造业也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事结晶器制造或修复的大小厂家约在50家以上,技术水平及加工能力参差不齐。
结晶器作为连铸机上最重要的部件而被称为连铸机的心脏,对连铸坯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生产需要,我们就方坯连铸结晶器设计、制造、使用及维护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业内同行进行探讨。
铜管的设计和制造
1 标准的规定与执行
现在我们执行的结晶器铜管标准如下:
《JB/T 90471999 弧形方坯连铸机结晶器铜管》,国家机械工业局于1999-06-28发布, 2000-01-01实施。
该标准是对于1990年1月11日首次发布的《ZB H93 00289弧形方坯连铸机结晶器铜管》的修订。修订时仅对原标准作了编辑性修改,主要技术内容没有变化。该标准实施时间已久,急需补充、修改和完善。
《YB/T 41412005连铸圆坯结晶器铜管 技术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11-28发布, 2006-06-01实施。 《Q/SCJ4.01-2001方坯结晶器验收标准》作为首钢长白结晶器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标准于2001-02-20 发布,2001-03-01实施。该标准符合YB/T072-1995《方坯结晶器技术条件》和YB/T036.11-92 冶金设备制造与通用技术条件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钢铁企业中,连铸机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结晶器及铜管作为非标设备,虽然国家对于方坯和圆坯等先后制订了相关标准,但难以适应生产形势的发展,在这方面,希望相关设计单位及制造厂认识到应有的责任,共同努力作到产品规范统一。
2 铜管的制作要求
目前,国内管式结晶器的铜管主要采用凸、凹模在卧式或立式压力机上挤压成型。断面尺寸较大的管式结晶器铜管,要求压力机的压力要大于800吨,并且适当增加挤压成型道次。
管式结晶器制作工艺的关键是铜管与模具的贴合性,即铜管的内腔尺寸要完全符合模具的制作精度。影响贴合性的主要因素有两点:
①壁厚变形量的选择。若铜管在挤压过程中变形量选择小了,铜管内表面不能产生足够的塑性变形,造成铜管不贴模;变形量选择大了,挤压阻力增大,易把成型后的管壁拉直,所以选择合适的挤压变形量是影响铜管内腔精度的关键;
②铜管成型的应力变形控制。壁厚较大的铜管,在挤压变形中,内外表面的变形量不一样;外表面的金属被拉的很长,而内表面变形较小甚至有的局部没有变形,这就造成了铜管中存在着很大的内应力,在铜管的后续机加工时,这些应力会释放出来而引起铜管变形,所以在铜管成型过程中一定要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消除内应力,得到合格产品。
结晶器总成及结构优化
目前国内小方坯连铸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型:德马克型、罗克普型、康卡斯特型、达涅利形以及各设计院的改进型。生产断面主要是120120 mm2和150150 mm2。由于小于9090 mm2,浇铸难度高,拉漏率高,已很少生产。小方坯连铸机比大方坯、板坯连铸机,设备结构比较简单。
结晶器总成是连铸机的关键部件,其结构和性能直接影响着连铸坯的质量。我们根据国内小方坯连铸机实际使用情况,通过对结晶器总成各零部件结构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试图找出一种优化组合,以满足不断提高的连铸生产需要。
结晶器总成要具有下列性能:结构简单,便于拆装和调整,易于加工制造;要有较好的结构刚性,并且重量要轻,以便在振动时,具有较小的惯性力。
小方坯结晶器总成主要由下面几种零部件组成:结晶器铜管,外水套,内水套,上下密封法兰,各种密封圈,足辊装置,足辊区喷淋装置。其中的核心零件是结晶器铜管,其它零部件围绕铜管进行装配。
近年来,随着品种钢生产的需要和自动化控制的需要,方坯结晶器总成中又增加了电磁搅拌装置和液面自动化控制装置。
1 铜管的选择
结晶器铜管由铜或铜合金制成,长度为700-1000mm。若铜管短、拉速高,易发生漏钢;铜管过长,会增加拉坯阻力,造成铸坯横裂。现在各钢厂对拉速的要求都在提高,所以铜管长度通常定为850mm和900mm。
铜管的内腔锥度形式对铸坯的质量影响很大。最常用的锥度形式有:单锥度、抛物线、多锥度等。铜管内腔收缩形式基准:小方坯沿中心弧线按双边收缩。由于铸坯在铜管内的收缩接近抛物线规律,所以单锥度的铜管现在已很少使用;由于连续铸钢过程中铜管在热应力和冷却水压力的作用下存在变形,故原冷态下的抛物线锥度规律也随之改变;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认为:多锥度的铜管更适用于生产需要,尤其在多钢种浇铸中更有优势。
按含碳量设计铜管锥度。对于方坯铜管,一般倒锥度在0.7~1.5%/m之间。20MnSi按下限选择;普碳按0.9~1.1%/m选择;中碳钢按1.0~1.3选择;高碳钢、合金钢、不锈钢按1.2~1.5%/m选择。
拉坯速度提高,倒锥度加大。铜管长度维持不变,提高拉速后,铜管内高温区下移,下部钢坯温度升高,收缩率增大。
铜管锥度大小与润滑种类有关。相同工作条件下,选择保护渣或油润滑的铜管锥度:前者要大于后者20%。具体锥度增加多少、在什么位置增加锥度,要根据钢厂工艺参数及钢种来确定。
一般铜管壁厚为方坯规格的8~10%。按下限选择较为合理;按上限选择,铜管易过烧及变形。
铜管R角以4~6㎜为宜。选择R角过小时,铜管角部不易保证镀铬层质量。
2 冷却水缝
结晶器铜管与内水套之间的水缝是冷却水的通道。水缝尺寸的大小和精度对铸坯质量影响很大,现在常用的水缝尺寸是4mm。水缝的精度要求是±0.2㎜,并且周边要尽量均匀。
内水套上常用的定位调整装置有两种:一种是固定水条式(图1),另一种是调整螺钉式(图2)。前者的优点是装配简单,缺点是制造精度较高,而且在磨损或水套变形后,水缝的精度就难以保证;后者的优点是水缝精度可以通过螺钉来调整,易于保证周边水缝尽量均匀,缺点是调整螺钉的锁紧螺母一旦松动,螺钉可能脱落造成事故。
综合上述两种形式的优缺点,我们在实践中常采用如图3所示的结构。这种结构既能实现周边水缝可以调整,又能保证在锁紧螺母松动后螺栓不脱落。
3 足辊装置
结晶器下部的足辊装置有两个作用,一是在穿引锭时,对引锭头起引导作用,防止划伤铜管。二是对刚出结晶器的铸坯具有夹持作用,尤其对有轻微脱方现象的铸坯有校正的作用。有些钢厂认为,结晶器下部带足辊装置漏钢后难于清理,所以将其取消或改成导向板装置。多数钢厂的实践证明:足辊装置的优点大于缺点,保留一排足辊还是必要的。为了便于更换和清理漏钢,足辊装置可以做成4个分体式(图4)、辊子为偏心的可调结构。
4 喷淋装置
足辊区的喷淋装置或称0段。这段冷却水的配给很重要:刚出结晶器的坯壳较薄(约10mm左右),冷却弱了易造成漏钢,冷却太强有时易产生内裂等缺陷;若冷却分布不均,易产生脱方,凹陷,纵裂等缺陷。喷淋装置通常采用2~3排扁平喷嘴。
铸坯在结晶器内部时,铸坯角部最先脱离铜管;刚出结晶器时,角部的坯壳最薄。我们认为在最上面一排喷淋环上增加角喷是必要的(见图5)。它可以增加角部坯壳的厚度,减少脱方,角部纵裂等缺陷。
5 结晶器的密封
由于结晶器内部存在0.7~1.2MPa的水压,因此密封结构的合理性对于结晶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结晶器的密封主要指铜管上、下端部法兰的密封及内水套与外水套分水腔处的密封。
(1) 铜管上、下端部的密封
铜管上、下端部的密封主要有下面三种结构形式(半剖图
6、
7、8):
罗克普型常用密封结构(图6)。其特点是安全可靠。若上端的侧密封失效,顶端的密封圈阻挡冷却水同钢水相遇,防止造成生产事故;即使有轻微渗水,也能继续维持生产。其缺点是更换顶端的密封圈较麻烦,得把整个结晶器全部拆开。
德马克型的典型密封结构(图7)。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更换密封圈方便;缺点是碟簧的预紧力不易掌握,若上端的密封圈失效,冷却水就会进水铜管内,容易造成生产事故。
康卡斯特和达涅利型常见结构(图8)。它兼备了前两种结构的优点,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维修方便。只要把顶面法兰拆掉,就可以更换上端密封圈,维护较容易,甚至可以在线维护。这种结构值得推广。
(2) 内水套与外水套分水腔处的密封
内水套与外水套分水腔处的密封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①矩形密封圈密封(图6)。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密封可靠,而且对外水套内水套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其缺点是它的密封是靠上密封法兰压在水套的支撑板上来实现的,支撑板与导流管中间法兰是焊接结构,容易产生焊接变形,而且内水套在外力作用下,也易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冷却水缝的精度。
②丁形密封圈密封(图7)。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密封可靠。整个内水套几乎是浮动的,在垂直和水平方向都不受外力,因此能很好地保持水缝的精度。对内、外水套的加工精度要求也不高。
③ O形密封圈密封(图8)。它也具有不受外力的优点,但对内、外水套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如果内、外水套的同轴度不好,装配会很困难,由于大部分内、水套内腔都是弧形的,要保证内水套中间法兰的同轴度是很困难的,并且在装配时容易挤坏O形圈。
(3) 密封失效的产生原因:
结构原理、形状及尺寸的设计不合理将是密封失效的首要影响因素;制造误差,不仅影响密封的可靠性,而且将对结晶器铜管使用寿命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密封材料及尺寸精度的选择,结晶器在制造出厂和生产检修时的安装误差,也不能忽视。
方坯连铸质量问题与结晶器的使用
1 方坯连铸质量与结晶器
连铸坯的质量与浇注工艺、浇注钢种、断面尺寸和形状、设备情况、操作条件等有密切关系。连铸坯在凝固过程中受到冷却、弯曲、拉矫等,使铸坯经受温度应力和机械应力的作用,很容易产生各种裂纹缺陷,甚至可能造成漏钢事故或废品。另外,由于设备设计不合理或操作不当,也会造成铸坯缺陷。
连铸坯表面裂纹缺陷按裂纹方向及所处位置,可以分为表面和角部纵裂纹、表面和角部横裂纹;在同样的条件下,裂纹敏感性钢种更容易产生漏钢。钢水温度过高或拉速过快是造成纵裂漏钢的主要原因。由表面裂纹引起的漏钢是影响生产的主要问题。
方坯连铸上常见的连铸坯缺陷,例如:脱方、角裂、纵裂、粘钢、抖动等,其中造成连铸坯表面缺陷和漏钢原因,一般来说绝大部分(80%以上)是在结晶器内产生的。从生产实践看,防止纵裂或漏钢的重点应放在结晶器和二冷系统上,保证结晶器有足够强度的均匀冷却。
菱形变形又称为脱方,是方坯所特有的一种形状缺陷。脱方是由于结晶器变形、锥度或圆角设计不适当、结晶器内冷却和坯壳厚度生长不均匀,引起坯壳不均匀收缩造成的。
在生产实践中,引起结晶器内冷却不均匀的因素较多,如结晶器变形、内表面光滑程度、锥度或圆角的选择、冷却水缝的均匀度、保护渣的选用、足辊的调节等都会造成结晶器冷却不均匀。注流不对中也会影响坯壳厚度均匀性。
在设备方面,减轻和防止纵裂的主要办法是设计合理的结晶器形状和冷却水分布,减少坯壳内外温差引起的热应力;正确安装结晶器,不要使处于歪扭状态;在使用过程中,对结晶器要进行定期检查,发现结晶器变形量超过规定数值时,应及时更换。 方坯连铸的突出特点是生产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多,但主要在工艺操作(包括钢水质量和冷却水)、连铸设备和保护渣三个方面,因此可以采取某些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取得改善连铸坯质量的效果。
2 结晶器的使用和维护
由于各钢铁厂之间工艺装备、设备状况、生产操作和管理水平等差别较大,加上结晶器使用标准各不相同,就会造成同规格、同质量的铜管产品,在不同用户的使用中有较大的差别。小方坯铜管单支过钢量一般在3000吨左右,最好的超过10000吨。例如:及时清掉铜管内在弯月面处的钢渣瘤和保护渣渣瘤,以防造成脱铬;避免因划伤铜管引起铬层开裂,可以延长铜管的使用寿命。
在结晶器的使用方面,用户一般是根据铸坯质量好坏、结晶器损伤程度、镀层磨损程度等来判断结晶器能否继续使用。首钢、包钢等企业采用在线检测结晶器锥度的方法,使连铸坯质量和结晶器寿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发挥连铸结晶器在生产中的作用,应该加强以下工作:在现有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结晶器铜管的设计、验收标准;改进结晶器铜管制造工艺;根据生产条件,合理选择结晶器铜管的锥度、内腔曲线、壁厚等参数要求;优化结晶器的结构,提高结晶器密封橡胶的材质性能;加强连铸结晶器的维护、保养和合理使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范文第3篇
(1) 一体化信道综合技术。早期无人机测控技术数据链的各个功能采用的是各自独立的信道。如, 遥控、遥测、视频传输、跟踪定位等。而独立信道的采用使得设备具有了复杂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结合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通过依托于载波综合体制与不同程度的信道综合, 组建成多种形式的无人机综合数据链, 使得设备得到了简化, 并节省了频谱。从数据链的信道综合体制角度来分析, 可以将其细化为“三合一”与“四合一”两种综合信道体制。所谓的“三合一”体制即是跟踪、遥测、遥控信道综合体制。在遥测信号的支持下来完成跟踪测角任务, 并依托于遥控、遥测来完成测距任务, 最终在下行信道的支持下完成视频信息的传输。而“四合一”综合信道体制则是指跟踪定位、遥测、遥控、通信传输的统一载波体制。换言之, 遥测与视频信息传输所用的信道是相同的, 在视频与遥测信号的支持下来进行跟踪测角, 在遥控与遥测的支持下来完成测距任务。相较于“四合一”综合体制, “三合一”综合体制更加具有灵活性, 这主要是由于“三合一”综合信道体制将宽带与窄道两种信道有效地分离开。
(2) 无人机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在无人机测控系统中, 任务传感器视频信息传输是无人机的一项重要功能, 它直接决定着无人机数据链规模的大小。同时, 图像信号则是此项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将视频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压缩编码可以有效地减少传输宽带, 并为加密和抗干扰措施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确保无人机测控技术的成功运用, 科研人员需要结合无人机的具体使用特性, 来研制出高倍视频数字压缩技术。通过实践表明, 储存方便、成本低、实时性强、图像质量恢复好的数字压缩更有利于无人机测控技术的实施。
(3) 测控、通讯数据抗干扰传输技术。无人机测控系统性能的高低是由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高低来体现。就当下无人机测控系统来看, 抗干扰编码、直接序列扩频、跳频等等抗干扰方法使用较为广泛。测控、通讯数据抗干扰传输技术, 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上行窄带遥控信道抗干扰能力需要不断地得到提升;第二, 要将下行宽带图像的抗干扰问题有效地规避掉;第三, 要有效地规避掉遥测信道的抗干扰问题;第四, 要有效地规避掉低仰角或者恶劣条件下产生的抗多径干扰问题。
(4) 超视距中继传输技术。当无人机不在地面测控站无线电视距可控范围内时, 为了成功地运用无人机测控技术, 数据链就需要选择中继方式, 并依据中继设备具体的空间位置, 将中继方式细分为地面中继、空中中继和卫星中继等。首先, 地面中继方式需要将中继转发设备放到地面测控站与无人机间的最高点。此种方式主要被应用于近程的无人机系统, 并需要有效地规避掉地形阻挡等不利因素。其次, 空中中继方式需要将中继转发设备放到合适的航空器上, 作为空中中继平台。并将空中中继平台和任务无人机用天线连接起来。为了确保天线波束能够对准, 会采用数字引导或者自跟踪方式。此种方式易受到空中中继平台高度的影响, 在中程无人机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最后, 卫星中继方式地顺利实施离不开中继转发设备 (通信卫星上安置的转发器) 。同时, 为了保证此种方式的顺利运用, 需要在无人机上配备相应尺寸的跟踪天线。此种方式适用于大型中程或者远程无人机系统。
(5) 一站多机数据链技术。此项技术是指实现一个测控站与多架无人机之间的数据链。测控站会采用时分多址方式, 将控制指令发送给不同的无人机, 同时, 在区分不同无人机的遥测参数与相应的任务传感器信息时, 会应用到多址方式, 如道频分、时分或码分等。当无需运用任务传感器传输信息时, 测控站可以采用全向天线或宽波束天线方式。当多架无人机不在视距范围时, 可以采用空中中继一站多机数据链和卫星中继一站多机数据链。
(6) 无人机任务规划与监控技术。无人机地面控制站需要结合较大的数据处理量与较强的实时性特征来有效地完成复杂的任务规划和监控功能, 具体的包括组合定位、综合显示和大容量记录等;做好人机友好、显示清晰、操作方便等。
二、无人机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对图像的数据进行高效地压缩处理
通过高效地压缩处理图像数据, 可以大大地提升数据速率, 并做好高速数据的解调工作, 同时, 也可以促使更高频段的宽带接收发信机的技术, 进而使得激光通信技术的实现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 提升数据链的抗截获能力
当下电子战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无人机的数据链需要不断地满足更高的要求, 比如, 不断地提升数据链抗截获能力。因此, 研制出强性能的数据链技术, 尤其研制出适应复杂林区或城市恶劣条件的抗干扰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进一步提升一站多机数据链技术的支持力度
通过有效地结合无人机多机编队特点, 来有效地提升一站多机数据链与多链路的中继数据链的性能。通过提升一站多机数据链技术的支持力度, 就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多波束等国际先进技术, 并研制出多机和多链路无人机的测控与信息传输网络技术, 更重要的是空中中继卫星等技术在远程无人机测控网络技术方面的应用。
(四) 努力实现多机多系统的共同协助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无人机测控技术的应用效果, 应该加快实现多机多系统的共同协助, 并促进互联互操作和资料共享功能的实现, 进而进一步地提升无人机的使用效率。同时, 通过科学合理的无人机操作标准, 来有效地提升无人机的测控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无人机测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以上内容从无人机测控涵盖的技术种类、无人机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望能够促进我国无人机测控技术的不断进步。
摘要:无人机测控技术是指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技术。此项技术的实施对象是无人机, 实施的内容除了相关信息技术的传输之外, 还包括对无人机实施控制、遥感等相关操作。而无人机测控技术的有效实施需要依托于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来完成。该项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则是数据链与地面控制。以下内容对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无人机测控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无人机,测控,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综述
参考文献
[1] 刘畅.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 38 (7) :7-8.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范文第4篇
迄今为止, 世界ADI市场上85%~90%的产品是通过光气化反应生产的, 气相光气化法已经成为光气化反应的主流技术, 非光气化法避免了使用剧毒的光气, 属于无毒、无害、安全的生产工艺, 非光气化法是未来ADI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氨基甲酸酯热分解法制备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氨基甲酸酯热分解法是非光气化法制备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中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一种方法。氨基甲酸酯热裂解法根据其所采用的原料可以分为尿素法和碳酸二烷基酯法, 一般分为两步, 第一步骤一般为中间体的制备, 常见的中间体有氨基甲酸酯、脲类、甲硅烷氨基甲酸酯等;第二步骤是中间体的热分解步骤。
1976年, 美国联合碳化公司US1108174A中提出了非光气化法制备HDI的方法。将己二胺、二氧化碳和氯代甲硅烷反应, 制备甲硅烷氨基甲酸酯, 然后与三氯苯基硅烷进行甲硅烷转移反应, 最后得到HDI。巴斯夫公司申请的US4596678A、US4613466A、US4713476A、US4851565A的专利中, 采用了尿素法制备异氰酸酯, 尿素、二胺、醇进行反应生成双氨基甲酸酯, 然后双氨基甲酸酯再热裂解得到异氰酸酯和醇, 热裂解反应可以在液相中进行也可以在气相中, 气相裂解是一种高温过程, 温度要高于300℃, 有无催化剂都能进行;专利US3919279A、US5360931A记载了液相裂解法制备异氰酸酯的技术方案, 其中温度一般低于300℃, 通常需要加入如辛酸亚锡、重金属铁、猛等催化剂。
2 碳二甲酯法制备氨基甲酸酯
碳二甲酯法制备氨基甲酸酯, 然后热分解制备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的工艺也逐渐进入人们视线。US4395565A、EP0436800A1、US5773643A、US5914428A记载了采用碳酸二甲酯和己二胺生成HDU, 然后分解制备异氰酸酯, US4395565A技术方案中, 碳酸二甲酯与己二胺反应制备HDU, 然后分解, 其中将甲醇钠作为催化剂, 使得HDU的收率达到99%以上。碳酸二甲酯法的关键是开发高效的催化剂, 常用的催化剂有路易斯酸催化和碱催化剂等, Massimo Curini等将三氟甲磺酸镱作为催化剂, 收率在90%以上, Toshihide Baba发现了硝酸铅是一种活性很高的催化剂, 此外US5002880A公开的技术方案中, 采用了水解酶催化碳酸二甲酯和胺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 该反应一般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虽然转化率和产率不高, 但是能耗低, 并且该该方法简单易操作, 收率比较高, 所产生的甲醇可以循环使用, 并且对环境污染小, 反应条件温和, 催化剂价格比较低廉, 符合绿色化工的发展方向, 具有广阔的前景。
3 氨基甲酸盐脱水法制备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氨基甲酸盐脱水法是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羰化试剂, 通过向伯胺和有机碱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先形成氨基甲酸阴离子盐, 然后向反应中加入脱水剂, 从而制备得到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孟山都公司申请的US4192815A、US5189205 A、CN1090841A、CN1143952A这些专利, 都是通过伯胺、二氧化碳、和亲电或亲氧脱水剂制备异氰酸酯, 二氧化碳与伯胺在非质子性溶剂和膦烯化物或膦烯化物与有机含N碱存在条件下反应生成相应的氨基甲酸胺盐, 该有机含N碱可以从胍、脒化物、叔胺、吡啶和其混合物中选择;然后氨基甲酸盐与亲电或亲氧脱水剂反应生成异氰酸酯, 其避免光气化路线长, 耗能大并要求处理强腐蚀材料HCl, 氯气、硫酸和剧毒试剂和中间体如光气、氯气, 经济有效, 工业可行。但是由于反应过程中使用三氯氧磷等脱水剂, 容易产生大量的废盐, 因此该工艺关键在于研究开发新型亲电试剂, 郭登银登选用可循环使用的邻磺基苯甲酸酐作为脱水剂进行脱水反应, 减少了反应过程中大量废盐的生产,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3 结语
目前, 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的方法很多,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不尽相同, 光气化法因为其生产工艺比较成熟, 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 但是该方法不仅对设备要求比较严格, 而且由于光气自身的毒性, 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人员中毒等事故, 安全隐患大, 不符合绿色化工及其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因此非光气化法是ADI制备领域的发展方向, 在非光气化法中, 氨基甲酸酯热分解法制备ADI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其中以碳酸二甲酯为原料两步法合成异氰酸酯最受关注, 该方法由于其条件温和, 容易控制, 收率高, 副产物甲醇还可以继续回收利用制备碳酸二甲酯, 符合绿色化工发展的方向,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HDI、IPDI和Hl2MDI为最常用的3种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脂肪 (环) 族二异氰酸酯主要用作制造聚氨酯材料的原料, 由于其优良的机械性能、突出的化学稳定性和优秀的耐候性, 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利用光气化法制备HDI、IPDI等脂肪 (环) 族二异氰酸酯的生产工艺进行分析, 并对ADI的生产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范文第5篇
1.1 概述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能主动发光、发光颜色连续可调、容易实现蓝光发射、视角宽、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 使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应用前景广阔;其材料、信息、物理等学科和平板显示领域研究的热点。
2 专利申请概况
2.1 数据库的选择及检索
根据数据库收集的文献量及分布特点对中文和外文数据库进行选择, 其中中文数据库选择CNABS数据库, 外文数据库选择VEN数据库。
本人所审查的领域U8014, 对于本文的红光铱配合物采用分类号为:C07F 15/00, 关键词为:铱、红光、发光材料。
2.2 年限与申请量关系分析
经检索, 涉及的专利申请量总共573篇, 对该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参见下图2-1, 由此可知:红光铱配合物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1998年, 并且在2009年左右达到申请量的高峰。
2.3 申请人与专利量的关系分析
专利申请量经过检索, 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申请人包括三星SDI株式会社、通用显示、默克专利、索尔维、南京邮电大学、海洋王照明等单位。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辅配体修饰
三星SDI株式会社 (US2004127710A1) 公开了一系列辅配体化合物:、以其制备的红光器件的发光波长约为620 nm, CIE坐标为 (0.25 0.6) 。
3.2 主配体修饰
3.2.1 主配体上取代基的修饰
四川大学 (CN102153593A) 公开了铱配合物:, 其主要思路为:由于主配体上增加了一个苯基取代基, 所得的配合物可能具有更大的共轭度, 能隙变窄, 其磷光发射光谱有望红移至红光波段;2) 主配体上的4-联苯基单元具有一定的空间扭曲结构, 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配合物分子沿主配体方向产生π-π堆积作用, 从而改善材料的浓度猝灭问题;3) 通过向4-联苯基单元的不同部位引入具有不同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取代基, 还可进一步调谐配合物的能级结构和能隙, 使发光波长红移至纯红色区域, 同时改善分子的堆积及浓度猝灭问题。总的来说其波长大于600nm
3.2.2 主配体的整体修饰
三星SDI株式会社 (US205287391A2) :, 液态化合物最大波长为620nm;液态化合物最大波长为620nm, 色坐标为0.25 0.6液态化合物最大波长为560nm;可以增加最高已占分子轨道 (HOMO) 和三重金属一配位体的电荷转移 (MLCT) 态的能隙, 这样就能够发出红光。HOMO和MLCT态能隙的增加可以由分子畸变所引起, 分子畸变是由庞大配位体的配合作用和加入具有优异σ-供体和π-供体性能且能够产生强配位场的配位体引起的。
电子科技大学 (CN102627963A) 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红色磷光掺杂客体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主配体, R为苯、萘、蒽、菲的芳基中的任一基团。本发明所得红光磷光发光材料作为客体材料掺杂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中能得到稳定且高效率的红光发射;其最大发光峰位于600-650nm区间, 其发光色坐标接近NTSC规定饱和红光色坐标 (0.67, 0.33) 。
通用显示公司 (EP2554548 A1) 公开了铱化合物:, 其发明点为:包含苯基喹啉或苯基异喹啉配体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所述配体具有经两个碳原子分别连接到苯基喹啉或苯基异喹啉的苯环上的喹啉或异喹啉。这些化合物在喹啉、异喹啉或者连接基上还包含除氢和氘以外的取代基。这些化合物可以在磷光OLED中用作红光发射体。特别是, 这些化合物可以提供稳定的、狭窄的和有效的红光发射。代表化合物:波长为:612nm。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CN1696137A) 公开了一系列喹啉类氮杂环作为配体, 与铱 (III) 配位, 形成铱 (III) 配合物;并且通过真空蒸镀或溶液旋涂的方法将铱 (III) 配合物掺杂在主体材料中, 构造多层器件或单层器件, 实现高效红光发射, 并且较短的寿命和较高的效率, 为构造高效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可能性铱配合物:、选择一系列喹啉类氮杂环作为配体, 与铱 (III) 配位, 形成铱 (III) 配合物;并且通过真空蒸镀或溶液旋涂的方法将铱 (III) 配合物掺杂在主体材料中, 构造多层器件或单层器件, 实现高效红光发射, 并且较短的寿命和较高的效率, 为构造高效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可能性。
上海拓引数码技术有限公司 (CN101200477A) 制备红色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化合物, 其特征在于为芳乙烯基喹啉合铱配合物, 具体是:二 (2-芳乙烯基-1-喹啉) 合乙酰丙酮合铱。引入重原子铱, 使磷光得以顺利发射, 突破了外量子效率25%的限制, 使发光效率大大提高。通过烯键将芳基与喹啉双偶极基团相连, 使其发光效率提高, 波长红移, 发光色度更好。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明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铱配合物技术领域的发展概况和熟悉该领域的主要化合物特点后, 在今后审查过程中, 可以进一步理解结构和性能的构效关系, 而且可以快速理解审查案例的技术构思, 从而更有效快速地检索对比文件, 进而提高审查效率。
摘要:有机电致磷光技术中铱配合物由于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发光波长可调性、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 而成为最有应用潜力的电致磷光材料。本文详细介绍了小分子红光铱配合物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