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h2s危害及防护范文
硫化氢h2s危害及防护范文第1篇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尤其在制造业方面, 焊接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 由于焊接作业大多是在高温下对原料进行操作, 所以会产生众多有害物质, 对接触焊接操作人员有一定的伤害。下面列举了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1.1 有害气体
在焊接过程中, 焊条会与原料金属在高温下产生化学反应, 并在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出众多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主要存在于弧区的周围, 与焊接人员之间的距离较近, 易于影响操作人员。
臭氧:在实际焊接操作中, 利用融化极氩弧焊焊接碳钢时,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 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如果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焊接, 臭氧会通过操作人员的呼吸进入人体, 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危害, 会引起操作人员胸闷, 严重咳嗽以及支气管炎的症状。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主要对人体的肺部有强烈的刺激性, 如果操作环境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过高, 操作人员既有因为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而造成呼吸系统的损坏。
高浓度的氟化氢气体:氟化氢气体易于蒸发, 并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如果氟化氢气体与操作人员的皮肤接触, 会造成轻度的腐蚀。如果操作人员的面部接触氟化氢, 则会出现眼睛大量流泪, 对鼻腔和呼吸道的黏膜造成损坏, 严重者会导致操作人员的骨质病变。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碳是一种可致人窒息的气体。如果操作人员过量吸入一氧化碳, 则一氧化碳则会在人体的血液中发生化学反应, 造成人体的血液和部分器官无法对氧进行传输, 最终造成操作人员窒息而死。
1.2 电焊烟尘
在进行焊接作业时, 焊条与原料金属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蒸汽, 而这些蒸汽在空气中遇冷冷凝或者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放生化学反应, 最终形成烟或者一些细小的颗粒。
在电焊过程中, 电弧由外围直至电弧中心, 温度直线上升, 由三千摄氏度直接跳跃到六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通常所需原料金属的沸点在两千摄氏度至三千摄氏度之间, 这就直接造成原料金属在焊接过程中由固态转换为液态并且最终有一部分转化为气体。蒸发的气体在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而后再空气中遇冷冷凝, 会在焊接人员周围形成一些烟尘, 容易通过操作人员的呼吸进入到身体中, 对焊接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1.3 其他危害因素
高频电磁场:在进行等离子弧焊切割原料金属时, 通常运用高频振荡器激发引弧以完成整个的切割过程。但是, 人体长时间处于高频磁场会使身体产生生物效应, 导致操作人员的头疼脑热、全身不适。
电焊过程中的噪声:在切割金属时, 会与金属产生剧烈的摩擦并产生对人体危害的噪音。长期处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会导致人体的听觉障碍、耳聋等症状。
电焊产生的弧光辐射:氩弧焊等焊接方式使用的是钍钨等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进行作业时会对周边产生一定程度的辐射并且产生一些放射性物质, 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关于焊接过程中人体的主要防护措施
2.1 对于个人防护措施
在焊接作业中, 操作人员的防护措施主要集中在头部, 保护操作人员的眼睛、鼻腔、耳朵以及呼吸道等方面;同时还要防护操作人员的皮肤不暴漏在作业环境, 严格要求全面防护。而且操作人员的防护装备不仅仅只是将作业人员包裹起来, 还应具有防尘, 防噪音, 防辐射, 防毒等功能, 能够支持焊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作业。
例如, 在防护操作人员皮肤方面, 主要通过以帆布为主要原料的工作服, 在进行作业时将袖口、领口封闭完全, 防止皮肤暴露;在防毒方面, 作业人员主要通过佩戴专业的隔绝式氧气呼吸机, 防止因意外而吸入毒性气体。
2.2 改善焊接人员的外在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焊接人员的工作环境。例如专门设立通风的焊接室, 并配备专业的焊接设备以及焊接人员的防护设备, 并且还应放置一些用于急救的药物, 避免操作人员因焊接事故急救时没有相关的急救措施而错过救援的最佳时机。
3 结语
焊接技术是现代化工业技术中的重中之重, 是实现我国工业化进程所不可缺少的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工程则会逐渐增多, 所以加强焊接人员的防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改善焊接方面的危害, 提供安全合理的工作环境, 以达到在保证焊接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 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要:焊接作为一种易于造成人员身体危害的特种作业, 在焊接过程中会对焊接操作人员造成呼吸、皮肤、噪声、辐射等身体健康方面的危害, 因此焊接作业时对于焊接人员的防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焊接过程中对人体产生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并具体介绍了在焊接作业时, 操作人员应该注意的防护措施, 最后对焊接作业对于操作人员的作业技术以及作业装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焊接作业,防护工作,危害因素,作业装备
参考文献
[1] 刘玉飞.焊接及相关工艺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及个人防护措施[J].电焊机, 2006, 05:22-24.
[2] 徐岩, 宫曼漫, 王姣, 何丽华, 王生, 杜巍巍, 张龙连, 林森, 董雪梅, 王如刚.电焊紫外辐射对工人危害及防护措施现况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03:448-453.
[3] 马敬累.焊接实习的危害与防护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7:92-93.
[4] 袁伟明, 宾平凡, 邢鸣鸾, 张美辨, 邹华, 刘鸿, 栾俞清.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防护[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 04:258-262.
硫化氢h2s危害及防护范文第2篇
手术室护士因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消毒剂、放射线、器械性损伤及心理压力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同时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 1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锐利器械的使用及处理不当和屏障隔离缺陷 护士职业感染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乙肝病毒、甲肝病毒、艾滋病)传播。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存在用手直接传递锐利器械,用手直接上、卸刀片等使用方法的不当,手被刺现象常有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应用的防护屏障,忽视一次性塑料围裙的屏障隔离作用,导致手术护士刷手衣甚至内衣被污染的现象,使用防护眼镜缺失,因此,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危险因素增加[1]。
1.2 颈椎病 身体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体位是发生颈椎病的主要原因[2]。手术室器械护士在配合手术时,拿取器械需转动身体或只转动颈部及倾斜上身,传递器械时,转动颈部和倾斜上身,特别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于术野,使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5°的姿势,若术野离护士越远,颈部转动角度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颊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胸锁乳突肌等,这些肌群由于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3 麻醉废气 手术室护士每日暴露于存在低浓度挥发性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的工作环境中。专家指出,麻醉气体将导致手术室工作人员不良的生育结局。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3,4]。麻醉废气主要是指氨氟醚、异氟醚,可从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并污染手术室空气。根据美国职业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单独使用各种笑气、卤代类吸入麻醉时,其空气污染水平不应超过2.5 ppm;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的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症[5]。
1.4 噪声 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工作人员沟通效果差等,影响工作效率。
1.5 放射损伤 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改进,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受到X线的照射。如颅脑外科及骨科半闭合手术的广泛开展等,使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射损伤,尤其是器械护士。长期接触X线可以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6]。
1.6 消毒灭菌剂的影响 (1)环氧乙烷:可强烈刺激眼及呼吸道,致白血病、癌,孕期能引起流产。(2)戊二醛:戊二醛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镜浸泡消毒的一种冷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7]。
1.7 燃爆因素 手术室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如高频电器、酒精、碘酒等。 1.8 其他 (1)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长期接触可导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2)触电:手术室电器非常多,常引起触电的原因有接线板损坏、盐水浸湿或无安全用电知识,均可引起触电。(3)乳胶手套:乳胶成分本身也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对乳胶过敏的人还可出现鼻涕、打喷嚏、眼痒、气短、面肿等[8]。 2 高危科室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利器损伤防护 建立防利器损伤的规范,可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位置放置、传递、使用、用后收回的规范程序;进行防利器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
2.2 预防颈椎病 (1)合理用力,洗手护士的踏脚凳高度适当,以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强直姿势。搬运患者时,采用患者转运板,可使护士免受腰背部扭伤。(2)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均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及腰背损伤。(3)在手术过程中,因配合手术长时间低头操作,长此以往,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建议在手术过程中,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地做一些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一下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从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4)器械护士在手术台拿取和传递器械时,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以减少颈部转动的幅度和次数。(5)手术结束或下班后,进行15~20 min的颈、肩、背部的活动,以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或渗出。(6)晚上临睡前可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30 min,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使组织酸痛消失,减轻水肿和渗出。也可用热水袋热敷。(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可请理疗科医师指导做颈部保健操或健美操,使颈、肩等部位的组织受到较大刺激。
2.3 噪声预防 (1)加强宣教:噪声在医学领域所造成的危害之所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关键是缺乏对噪声的认识。因此,加强教育和宣传是首要任务,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确保行动上自觉控制。手术室平均噪声是60~65 dB,经常接近90 dB,这是国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声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麻醉呼吸机,约65 dB,它贯穿手术的始终;二是吸引器,约73 dB;三是电凝,约65 dB;四是工作人员对话,约60 dB;五是电话铃声,约60~70 dB;其他还有空调声、麻醉报警、应用手术器械、患者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等。(2)隔音设计:对于新建手术室,在声学设计方面对手术间、墙壁门采用隔音设备,洗手间和无菌间设隔音装置,建立闭路电视、可视电话,减少参观人员。对现用手术室,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将环境中噪声控制在允许的标准。(3)加强不定期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以消除异常噪声。每周定期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的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同时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手术操作台全部使用82 cm50 cm规格以上的,器械较多时准备2个操作台,以免器械碰撞。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麻醉监测信号统一调至不影响或分散手术人员注意力的水平。电话移至半污染区。
2.4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使用甲醛消毒灭菌,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甲醛气体,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气烷灭菌器(12 h可自动排放毒物),需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代替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直入被消毒区域。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2.5 麻醉废气的管理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露。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大小合理安排手术间,孕妇不安排进手术间工作。应从造成麻醉废气泄露或污染的各个环节着手,主要包括: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的漏气,尽量采用低流量紧闭式复合麻醉,选用密闭度适宜的麻醉面罩,往蒸发罐加药过程中防止麻醉咬洒落等。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并加强责任心管理,也是降低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要环节。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露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放至室外;采用麻醉废气吸收器或将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道通至室外是加强麻醉废气排污的有效措施;麻醉废气排除系统是目前最有效的排污设备,可使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减少率>90%,也是现代手术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有少数医院的手术室已经装备了麻醉废气排除系统,但大多数的手术室连麻醉机废气排放的简单措施都未得到落实,国内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以及具备的排污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以尽可能减少所有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
2.6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减少曝光时间,能减少放射损伤。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不违反原则下,透视时远离球管;穿防护衣如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定期轮换。
2.7 乳胶手套的防护 1995年5月,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发表了《手套使用原则》并承诺停止不适当的选择、购买和使用医用手套。英国皇家护理学会和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已经开始全面禁止使用玉米粉末手套[9]。因此从医护人员健康角度出发,手术室护士使用质量好的无玉米粉末手套。
2.8 预防接种 医护人员应预防接种,以防止感染传染性疾病。
2.9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口罩、帽、眼罩及穿防护衣,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等。 作为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除了本身应了解和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之外,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制定一个预防和监测医院工作环境各种污染和危险因素的计划,并进行监测与评估。对员工工作环境的管理,医院管理部门应始终遵循“把不伤害放在首位”的原则[10],使员工健康安全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文力.从事医疗的结核感染.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学分册,2000,3(1):48.
2 赖海燕,龚凤球,张振露,等.手术室护士应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2(36):139.
3 刘俊杰,刘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64.
4 Sessler DI,Badgwell JM.Expose of postoperative nurses to exhaled anesthetic gases.Anesth Analg,1998,87(5):1083.
5 Lucchini R,Belotti L,Cassitto MG,et al.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in operating theatre personnel:a multicenter study.Med Lav,1997,88(5):396.
6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7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设施.现代护理,2001,2(6):67.
8 Larson EL.APIC guideline for hand washing and hand antisepsis in health care setting.Am J Infect Control,1995,25(4):251.
9 刘海英.乳胶手套引起的过敏及对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2):65.
硫化氢h2s危害及防护范文第3篇
职业卫生研究是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 其中包括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防止职业性危害的对策, 主要是研究人类从事各种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对于理化检测人员来说只有防止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才能降低病伤缺勤, 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 才可以让所有从事劳动的人员在体格、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健康。因此, 关注理化检测人员的职业卫生问题, 防止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损害或疾病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理化检测中的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素
1.1.1 噪声
目前随着理化检测手段的不断创新, 实验室配备的各种仪器设备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如扫描电子显微镜、气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机、微波消解仪以及原子吸收仪等设备都会产生各种噪音, 因此导致检测人员注意力不集中, 工作中经常容易出现差错。要是长期处于充满噪音的环境中工作, 会引起人体机能加速老化, 扰乱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系统, 造成失眠、心律加速等危害, 给工作效率带来严重影响[1]。
1.1.2 灼伤、烫伤、物理损伤
烤箱、电炉等高温加热设备以及蒸馏水、强酸强碱等热源物质是检测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常常接触的, 稍有疏漏, 很容易造成烫伤、灼伤。此外, 烧杯、量筒等玻璃器皿如果操作不当, 造成破裂或者爆裂, 也很容易引起物理性的创伤。
1.1.3 电离辐射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仪器更多的贯穿于理化检当中, 而这些仪器就是辐射产生的根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射线能损害人的造血功能、组织器官和纤体,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工作, 会引起内分泌失调, 头晕, 萎靡不振, 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 造血功能障碍等生理反应, 长此以往会导致工作人员患有严重的职业病[2]。
1.2 化学性危害
1.2.1 化学试剂本身的危害
低剂量的化学性危害在实验室中长期存在着, 它们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积累沉淀于人体之内, 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这种效应易被忽略, 并且难以鉴别。这种危害与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 仪器的使用以及室内有误通风设备有关。
常用的化学试剂中的浓盐酸、浓硫酸等强酸类试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强碱类试剂以及氰化物、甲醛等试剂都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毒性。虽然在实验过程中用量较少, 吸收量也并不多, 但长时间是接触和使用以后, 容易出现中毒症状, 危害身体健康。据有关职业病相关研究显示, 经常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引起眼角膜灼伤、呼吸道炎症、肺炎、喉头水肿等并发症。
1.2.2 检测过程中的危害
由于检测过程一直使用各种化学试剂, 难免会造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污染危害。在检测当中所使用的化学试剂都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从而容易产生大量的强刺激性和强腐蚀性的气体, 过量吸入会导致发冷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意识模糊、体态不稳等症状。除此之外, 理化检测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甚至危及他人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多年形成的不合理的实验方法以及人为的不规范操作, 同样也会对检测人员产生危害。
如, 吸入苯及苯的同系物蒸汽后会产生恶心、头晕、目眩、神志不清、恶心等症状, 不管是蒸汽还是液体都能刺激眼、口、鼻等粘膜, 经皮肤吸收后会引发皮炎, 产生中毒症状, 使人失去知觉进而死亡。长期吸入此类高浓度蒸汽, 则会引发血液病, 导致严重的贫血[3]。
1.3 生理与心理因素方面的危害
实验室的工作虽然平凡, 但是由于工作的无规律性, 检测人员需要长期保持精神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 会使女性生理周期不规律和人体生物钟紊乱, 产生生理性疲劳。而且在实验室中的检测人员也容熙患上下肢静脉曲张、偏头痛、慢性腰腿痛等职业病, 同时还会产生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检测人员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压力释放, 则会影响工作效率, 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更大的事故。
2 理化检测中危害的防护策略
鉴于理化检测人员工作的特殊性, 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又保护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和健康安全, 这就要求需要从更深的层面进行考虑。
2.1 建立有效、规范的操作规程
有序、良好的秩序是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检测人员的身体健康, 严格按照卫生部出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 在理化检验室中合理设置规范的排气设施和消毒柜, 使实验室具有良好的排风条件和通风设施, 这是有效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分析人员健康的办法。此外, 设立有效的隔离屏障, 对各种有害设备和仪器释放出的有害射线进行有效的屏蔽。
除此之外, 有关部门还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有效、规范的检测规程, 将它们落到实处, 要求每一位检测人员都要严格遵守, 并且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检测实验室中的急救设备, 以保障理化检测人员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及时处理。
2.2 加强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
由于理化检测人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 其行业培训规范的制定也与其他行业大不相同。因此,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和专业技术安全操作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职业考核和专业培训, 确保其各方面水平满足工作岗位的基本需求,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相关部门还应当要求检测人员持证上岗, 并熟悉各业务流程, 坚决杜绝如未采取防护措施就接触加热中的电炉、直接用鼻子靠近瓶口识别试剂和样品、直接触碰有毒化学试剂等一系列不安全、不规范的行为。
2.3 提高检测人员的心理、身体素质
理化检测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要胆大心细、思想集中, 而且经常需要不定时加班, 日积月累, 会使生物钟产生紊乱, 容易形成生理性疲劳, 焦躁, 忧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 检测人员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认识到自己岗位特殊性的同时, 要劳逸结合, 适时的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以便更好地应对工作。同时, 检测人员还应当努力锻炼身体, 保证充足的睡眠, 增强自身集体的免疫能力。只有如此, 检测人员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来进行工作, 并最终提高理化检验的工作效率。
我国检测实验室目前处于发展阶段, 对于实验室的监管许多仍处于真空状态, 已经给环境和检测人员的身体安全构成威胁。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 但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漏洞与不足, 各相关部门应该迅速完善管理制度,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理化检测中的污染和危害, 同时, 检测人员也应当提高自我保护和环保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不违规操作, 尽可能的把危害杜绝与摇篮之中。
摘要: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理化检测在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然而, 在检验过程中对化学试剂等一些检验设施的经常性接触, 给检验人员造成不可避免地伤害。因此, 研究理化检验中的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意义重大。该文主要是对当前我国理化检验领域的现状进行研究, 分析造成危害的因素, 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防护策略。
关键词:理化检测,危害因素,防护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英华.检验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和职业防护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 :11-12.
[2] 房晓慧.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天津护理, 2009 (12) :22-23.
硫化氢h2s危害及防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