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七课范文
历史必修二第七课范文第1篇
光裕初级中学
袁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2. 过程与方法
(1)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联系中共八大历史,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3)举例说明文革中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民主法治方面的建设,让学生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方式:情景教学,问题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为何决定发动文革”? 文革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的**。但是“左”倾错误并未纠正,文革遗留的政治、思想、和经济上的混乱,还尤为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首要问题。在这关头,一位伟人力挽狂澜,一次会议拨乱反正,使中国摆脱了**,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两年徘徊
教师:阅读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学生:学生自主阅读探究
教师:哪一事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找一学生阅读第一段小字后,补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具体情况。 师生: 明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作用 教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当时什么的? 学生:“两个凡是”的方针(并让生齐读其具体内容) 教师: 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找代表作答。
教师:归纳“两个凡是”的方针的危害性,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凡是”的方针阻挡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由胡耀邦等领导人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结合课文内容,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并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三个方面找出其主要内容。 学生: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A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明确共同点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 教师:这次会议的召开又有何意义?
学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哪次会议? 学生:遵义会议
教师:A思想纠错: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德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B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
C历史地位: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可文革中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若不解决,社会仍很难向前发展。因此,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是大势所趋。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师: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教师:播放《刘少奇同志追悼会》视频片段 学生:平凡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
教师: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在“文革”中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 学生:加强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全国人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了那些法律?哪些与你密切相关? 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教师:展示(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教师:举你身边的一个例子,说明人们提高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或不遵守法规的危害。 学生:举例并交流法治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课堂小测
1.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自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2.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古田会议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4.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6.“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的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地点
思想上:彻底否定 重新确立
内容 政治上:停止使用 工作重点 实行
组织上:形成以 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必修二第七课范文第2篇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历史必修二第七课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