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81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第1篇

1 养老机构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孤独与失落

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会发现他们所操心的不再是以往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而是该如何打发度日如年的时间和如何排遣心中的苦闷与孤独。养老机构的生活原本就百无聊赖, 老人们在家时可以通过料理自己的起居饮食来打发一部分时间。来到养老机构后只能以看电视度日, 心中的苦闷无处宣泄。周围居住的又都是老人, 大家都沉默寡言, 老人会感到对周围的一切很无助。

1.2 消极与抑郁

随着社会角色功能的转换, 老年人从社会的主宰者变为社会的依赖者。习惯于领导, 而现在每天都过着规律而单调的生活, 这一巨大的落差很难被老人们接受, 也易使其觉得自身的无用感。同时, 部分老人自认为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已经被社会抛弃。这种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处境令老人们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 整天哀声叹气, 性情冷淡, 自我封闭, 对任何事情抱着消极的态度, 严重者会产生自杀行为。

1.3 空虚与寂寞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子女身上, 而入住养老机构使他们减少了与家人的来往, 缺少绕膝之欢、天伦之乐, 与子女难以及时进行情感交流, 亲情纽带的力量逐渐减弱, 人际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亲缘关系[4]。再加上有的养老机构的管理和设施尚不够健全, 精神文化不够丰富, 因此异常渴求亲情。他们会时时惦记着子女, 希望子女们多来看看自己, 也希望多获得些子女的消息。

2 引发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2.1 独立空间缺乏

大部分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房间只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 缺少人性化设计和对老年人隐私的保护措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 必须离开自己多年的生活空间, 由独自生活改变为集体生活, 自己的生活起居甚至自己的隐私都暴露在别人的视野中, 工作人员可以随意进出, 老人因感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剥夺, 而感到无奈和忧虑。

2.2 语言沟通障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个器官出现增龄性老化, 表现出精神活动减弱, 反应迟钝、记忆力减弱、听力和视力下降, 再加上老人本身的思维比较局限, 表达能力有限。这严重影响老人们平时与他人的语言沟通, 导致老人性情急躁、抑郁寡欢或产生与社会隔绝感和孤独感。

2.3 自我价值缺失

大部分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家里条件都不错, 自己原本在单位里位居要职, 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并得到周围人的尊重, 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认为自己见多识广。来到养老机构后, 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自我价值很难实现, 容易出现性格和行为的改变。一旦提出的要求不被满足, 或提出的意见被否定, 就会产生不被认同和尊重的感受, 以致新的沟通减少, 开始封闭自己。

3 护理对策

3.1 关心老人, 消除苦闷与失落

首先尽可能丰富老人的生活, 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设施, 及时分散他们的精力, 排解老人心理的苦闷与孤独。同时时刻关注老人的心理变化情况, 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学校合作, 安排几位学生与一位老人结对子, 鼓励他们不定期的来看望老人, 陪老人聊聊天。每逢节假日, 还可以联合学校开展节目丰富的联欢晚会。另外, 可邀请有爱心的心理工作者定期来为老人开展心理护理, 疏导老人的心理问题。

3.2 帮助老人实现自我, 消除消极抑郁

机构人员需了解老人的过去, 熟悉老人的特长与优势, 充分利用老人的特长有计划地在内部开展各式活动, 让老人积极加入团队的活动中如开展下棋比赛等。同时, 可以鼓励有特长的老人带领大家一起开展活动, 如让会太极的老人教太极拳, 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 让老人得到一些自我实现, 增加生活的价值观和自尊。另外, 机构在做决定前先征询老人的意见, 也可以开会讨论, 大家集思广益, 满足其受尊重感。

3.3 帮助老人拾回亲情, 消除空虚寂寞

给予老人亲情的慰问。一方面, 机构人员要对每一位老人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仅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要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 让他们在养老机构中生活如同在自己家一样。这样可以从客观上减少老人对亲情的渴望。另一方面, 做好老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鼓励其经常来看望老人, 以满足老人对亲情的渴望。

3.4 保护老人的生活空间, 给予安全感

每次进入老人的房间都要敲门, 征得同意后方可进入;离开后及时告知老人或关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前做好解释工作, 避免老人产生生活空间被侵犯的感觉。若老人出现了排尿失禁或排便失禁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护老人隐私。若老人居住的是公共房间, 需及时拉上床帘, 避免老人隐私曝光。另外在设计老人房间时, 尽可能采取人性化设计和做好老人隐私的保护措施。

3.5 鼓励老人用语言表达, 学会沟通技巧

在平时接触中护理人员要多于老人交流, 并不断给予自信, 鼓励其尽可能多的表达, 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听力严重下降的老人, 根据听力损害程度, 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在与老人沟通中多用眼神和身体语言交流, 如说话时倾身向前以表示对老人的话题感兴趣, 适时夸大面部表情以传达各种情绪, 激发老人交谈的欲望。

3.6 帮助老人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念

引导老人正确面对衰老, 让其认识到衰老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指导老人勇于面对各方面的消极因素, 不妨顺其自然, 不予计较。对涉及到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事, 尽量放宽心态, 往好的地方想。同时, 也可以找人倾诉自己的想法, 及时消除和转移不良情绪。

摘要:本文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提出了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 减少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发生, 使其安度晚年。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惠珍, 史蕾, 高钰琳.广州市省级养老院内老年人抑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调查[J].护理学报, 2007, 14 (2) :5~7.

[2] 廖新凤, 史蕾, 王惠珍.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 2009, 16 (7B) :67~68.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病例入选标准: (1) 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 (2) 自愿接受各种量表调查。排除标准: (1) 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2) 有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3) 有严重的智力或认知障碍; (4) 有药物或乙醇依赖者。

1.2 方法

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包含10个睡眠评分因子, 均由工作人员向被试者讲述评定方法和每个因子含义, 由被试者在答案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

1.3 评价标准及统计学处理

睡眠质量指睡眠后是否有已充分休息的主观体验;睡眠不足指晚上已有充分睡眠, 白天仍打瞌睡;睡眠时间指每晚的大约时间;服药情况指为了睡眠而服用安眠药的情况。所有资料输入SPSS 11.0软件包, 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影响COPD病人睡眠的相关因素为:躯体症状9例, 心理问题16例, 白天睡眠过多10例, 治疗及不适当的刺激5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84, P<0.01) 。81.5%的COPD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 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差、睡眠不稳和失眠后反应, 见表1。

3 讨论

3.1 COPD病人存在较高的失眠问题

本文资料显示, 40例病人中睡眠总分≥23分者30例, 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的45.6%, 说明COPD病人较正常人群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同时, COPD病人SRSS总分增高, 也说明该人群存在严重的失眠问题, 其中以睡眠质量、睡眠不稳和失眠后反应更为突出。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84, P<0.01)

3.2 影响COPD病人睡眠的因素

本文结果表明, 导致COPD病人失眠的主要因素有严重的躯体症状、严重的心理负担、夜间治疗以及白天睡眠过多等多方面的因素。

3.2.1 躯体症状

COPD病人不仅有明确的原发病躯体症状, 同时还经常伴有严重的呼吸紊乱并导致低氧和CO2潴留, 更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睡眠质量。特别是伴有阻塞性呼吸暂停者, 低氧表现更为明显。其导致失眠主要存在以下机制。睡眠过程中低通气, 健康人睡眠时通气下降, 在快速动眼期下降更明显, 此时机体可通过高碳酸血症对生理刺激反应, 通过觉醒或唤醒来改变通气频率, 但COPD病人对这种CO2反应降低, 造成失眠过程中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反复产生, 出现呼吸紊乱。COPD病人夜间频发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COPD还可直接引起病人睡眠结构紊乱, 浅睡眠增多, 深睡眠减少。所以, 改善COPD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和治疗原发病是提高他们睡眠质量的关键。

3.2.2 治疗及不适当的刺激

最突出的为夜间治疗,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OPD病人的睡眠。多数病人需坚持长期家庭氧疗, 虽然此项治疗虽能提高动脉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改善低氧组织器官的功能, 降低肺动脉压, 减轻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但同时也影响了病人的舒适程度, 限制病人体位自由转换, 使病人的深睡眠减少。

3.2.3 白天睡眠过多

白天睡眠过多也是影响COPD病人睡眠的主要因素。也与体力活动受限和躯体不适使病人卧床时间增多和夜间睡眠不足导致白天觉醒不足有关, 所以进一步加重夜间失眠, 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3.2.4 心理问题

本次资料显示大多的病人因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失眠。其主要原因是人格因素、沉重的经济负担、丧失生活能力及社会支持不足。所以, 心理干预的实施者应以家庭成员为主。因为, 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组成部分, 家庭支持对个体健康起着正性的作用。因此,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COPD病人家庭成员的健康宣教, 尽可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增加家庭支持, 呼吁全社会来关心COPD病人, 提高社会支持力度, 从而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摘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定时定点监测、跟踪随访、全面干预, 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良因素、治疗作用及预后的影响。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第3篇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老年胆囊疾病患者78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8例, 其中女性40例, 男性38例, 年龄60~82岁。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结石41例, 其中合并胆囊炎27例, 合并糖尿病9例, 单纯胆结石5例;胆囊息肉31例, 急性胆囊炎6例。术前均经B超、核磁共振或CT确诊。

所有患者中72例存在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脑梗死等一种或多种疾病, 均予以对症治疗。

1.2 治疗方法及结果

医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个人意愿,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胆囊切除术2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每组39例, 术后共并发胆漏4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例 (约占2.6%) , 传统胆囊切除术3例 (约占7.7%) , 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于胆漏的治疗分为: (1) 保守治疗:3例经腹腔引流后, 治愈出院。 (2) 手术治疗:1例开腹探查。均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心理护理

主要针对老年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焦虑等心理, 且缺乏本病的基本认识, 一般在术前1d由科室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交待手术注意事项, 介绍常规的术前准备及麻醉手术过程。同时, 请已做过手术的患者进行现身讲授, 消除患者顾虑, 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 术中专业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 容易形成压疮, 因此对于手术体位的选择尤其重要, 一般将其皮肤易受压部位用软枕垫起, 高度合适, 固定不能太紧。同时, 术中既包括配合医生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铺无菌巾, 也包括在建立人工气腹时, 选择合适的气腹压力, 以防止产生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气体栓塞, 而且由于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因此, 配合医生进行分离Calot三角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关键[2]。

2.3 术后各项护理

2.3.1 重视生命体征观察

一般而言, 术后常规给予吸氧, 提高血氧饱和度, 有利于病人的恢复。术后8~24h给予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天观察体温4次以上, 注意有无发热或并发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

2.3.2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重视腹部体征尽早发现胆漏:术后仔细询问并观察腹部情况包括患者的主诉及腹部的体征是早期发现术后胆漏的关键[1]。一般而言, 全麻清醒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剧烈腹痛、腹胀、肌紧张和反跳痛, 若出现上述症状而生命体征较平稳, 应予以高度重视胆漏发生的可能。同时, 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定期挤压引流管, 观察记录引流液量及性状变化, 若出现胆汁样液体, 也应考虑胆漏, 及时与医生沟通。1例患者术后第2天引流管内可见胆汁样液体流出, 测量引流液胆红素明显升高, 证实为胆漏, 经密切观察, 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

严密观测肺功能情况:肺部感染是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 特别是术前存在肺部疾患的高龄病人, 高龄病人肺的顺应性减低, 肺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减退, 术后由于切口腹腔引流管引起的疼痛, 限制了病人的深呼吸, 影响咳嗽功能, 引起呼吸道痰液多、黏稠、难以排出, 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协助病人翻身叩背, 指导深呼吸, 促进有效排痰, 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正确使用镇痛剂及抗生素, 预防肺部感染。本研究中仅传统手术治疗中出现1例肺感染情况, 经治疗, 痊愈。

2.3.3 正确的饮食指导

正确的饮食指导可以增加病人的活动耐力, 促进伤口早日恢复, 保持氮平衡。出现肠蠕动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 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低脂饮食, 原则上以易消化、清淡、无刺激性、富含维生素、低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为宜, 注意少量多餐。

综上可见, 胆囊切除术作为老年性胆囊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 相较于传统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的特点, 但胆漏作为常见的并发症[2], 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则对于疾病的疗效影响甚大, 而我院护理工作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 不仅加强术前的心理教育, 更考虑其耐受性差得特点更加重视术中与医生的配合工作, 同时术后对于胆漏的及时发现和治疗以期做到尽早有效引流, 确保治愈胆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根据老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 熟练配合, 术后防止胆漏的发生,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等手术护理工作, 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78例老年胆囊疾病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进行, 4例发生胆漏, 经及时治疗护理均痊愈。结论 在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做好老年胆囊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 不仅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而且降低胆漏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周平红, 姚礼庆, 高卫东, 等.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处理[J].肝胆外科杂志, 2001, 13 (4) :184~186.

[2] 李俊峰.临床手术科室护理分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112 月在该院行住院治疗的78 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两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均行一般检查, 排除重大或特殊疾病因素干扰。 研究前先向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解释此研究, 待其理解同意后将全部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 其中对照组39 例, 年龄分布在55~76 岁。 观察组39 例, 年龄分布在59~78 岁。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式, 观察组则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两组糖尿病患者在年龄、疾病、病程等临床数据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有可比价值。

1.2 方法

在老年患病糖尿病患者入院后, 应对其细致检查, 确定其病情及病程。 老年糖尿病患者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 即对糖尿病患者饮食进行指导, 注意减轻糖尿病患者精神压力, 并及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 用优质护理干预方式治疗观察组, 即注重护理干预的质量和系统全面性。 做到增加护士的数量和提升护士的专业性。 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规律卫生, 注重营养均衡, 及时解决糖尿病患者的问题和要求, 注意观察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 定期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的护理卫生环境[4]。 加强疾病健康知识教育, 向糖尿病患者耐心的介绍关于疾病的治疗以及愈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使糖尿病患者理解并支持医务人员的临床治疗工作, 护理过程中,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部分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难以治愈, 而对治疗失去信心, 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不利于治疗的进行[5]。针对此情况, 结合糖尿病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努力, 从生活和心理上关心糖尿病患者, 学会从糖尿病患者的角度去考虑, 充分理解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找到适当的途径去缓解此类症状。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后两种护理干预手段的治疗效果的对比, 将糖尿病患者的治愈程度分为效果显著, 有效, 无效三个等级。

2根据对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90 项症状自评量表 (SCI 90) 评分结果分析, 计算出糖尿病患者在10 个因子上的指标总分[7]。

3根据两组糖尿病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的评价,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选择SPSS18.0 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通过两组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干预后恢复情况的对比, 我们能够发现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的糖尿病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满意程度显著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的严重老化, 病情一般较为复杂, 容易突然变化, 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且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 让护理人员很难入手处理[8]。 在对此类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 不能仅限于对其进行生活上的指导, 更需要进行心理呵护, 通过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讲, 使得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初步的了解, 进而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克制自身的不良行为达到预防和减轻相关症状的作用。

该研究通过对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在老年疾病护理管理中临床疗效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从两组糖尿病患者治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有效率 (82.1%) 显著优于对照组 (6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对优质护理模式的满意率 (89.7%) 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74.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护理管理中行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具有比传统常规护理模式更明显效果, 在护理中更关注护理的质量和人性化的护理方式。主要表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明显改善, 治疗有效率明显增高, 说明此法有利于加快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好转;获得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一致满意, 减少了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使家属放心满意, 改善了病情;此法也减少了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医患纠纷,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在老年疾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在该院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 随机分为每组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进行优质护理的方式, 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疗效及糖尿病患者满意情况评价。结果 经优质护理方式, 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观察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I-90)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心理状态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护理模式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满意度的效果评价分析, 观察组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老年疾病护理管理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可以较好的增强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认可程度较高, 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常规护理,老年疾病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春娟, 李嵘, 杨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全科护理, 2011, 9 (4A) :909-910.

[2] 王素英, 高春红, 夏丽莉, 等.老年科开展优质护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3) :83.

[3] 赵云霓.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6) :230-231.

[4] 邱瑞娟, 张广清, 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1) :58-59.

[5] 刘经纬, 李虹, 王志农.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2) :8-11.

[6] 邱红, 张金凤, 刘兰莲.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5) :1367-1368.

[7] 曹亚琴.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老年手术病人伴焦虑抑郁情绪糖尿病患者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3) :282-283.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COPD病人88例, 其中男45例, 女43例。年龄平均75.6岁。采用自身对照法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症状缓解的情况、生活自理的能力,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全部入选病人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关于COPD的诊断标准。

1.2 护理干预

(1) 坚持定期就医, 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有2种对疾病治疗的态度不可取。 (1) 认为COPD是慢性病, 平时不重视, 仅在出现急性加重才去就医用药; (2) 则急于求成, 千方百计寻找可“根治”疾病的灵丹妙药。治疗COPD需要有计划综合性长期治疗, 以达到减轻症状、预防病情恶化、减少病情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 (2) 掌握正确的吸入器用药技术。 (3) 避免长期使用全身 (口服或注射) 糖皮质激素, 预防其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溃疡病, 骨坏死和低血钾等。但在急性加重期短暂使用有利于疾病恢复。 (4) 呼吸康复治疗, 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健康教育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对日常活动的参与能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干预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 对睡眠质量的比较采用检验。a=0.05。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对比 (表1)

注: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P<0.0 5

2.2 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 (表2)

注: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拓展以及由于过度追求快速发展而对污染的忽视, 导致COPD发病率的极速激增, 残疾、死亡人数持续上升, 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都带来极大痛苦和损失[2]。像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防治一样, 在疾病发生但未出现明显症状时进行护理干预, 是COPD的主要防治方向[3]。对于已经患有慢阻肺的患者, 应该加强自我监控,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以减缓呼吸功能的降低。预防感染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措施;长程氧疗 (每天吸氧>15h) 可确切地提高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率;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可以有效针对慢阻肺的主要发病环节进行治疗, 改善患者的症状。此外, 对有手术指征的慢阻肺伴或不伴肺大泡患者, 可行肺大泡切除或肺减容术以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并使肺功能得到改善。对于某些晚期慢阻肺患者, 还可进行肺移植术, 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其生命质量。另外, 此类患者还要坚持锻炼、注意保持营养均衡, 这样可增强其抵抗力和呼吸肌力, 从而提高抗病力, 改善呼吸功能。总之, 慢阻肺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 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充分了解此病, 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就会大大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减轻此病带给人们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肺阻性疾病 (COPD) 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老年慢性肺阻性疾病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 对比观察护理干预前后体位、睡眠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患者的临床症状、活动耐力、睡眠质量、再住院率各项指标显著好于干预前 (P<0.05) 。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慢性肺阻性疾病病人的临床症状, 减少住院次数,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肺阻性疾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伟平, 林嘉璇, 安静怡, 等.咳痰困难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1 (10) :949.

[2] 梁桂花, 方文, 梁霞, 等.间歇氧气雾化吸入联合双手叩背法对老年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9) :1184.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第6篇

在对老年病人的治疗上, 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通过正确的途径, 可以充分理解患者的内心需要, 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 从心理的角度改进其生理的状态, 发挥出心理对疾病的积极能动作用, 改善患者整体状态, 恢复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可见, 研究和关注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

1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

1.1 孤独心理

目前老年人很多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家庭生活环境不熟悉等诸多外部因素以及身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等内在因素影响, 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劳而无用、毫无自我价值等心理, 这些心理严重时甚至导致一种名为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这种病症的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 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照料。

1.2 焦虑心理

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 其引起的原因有多种。在患病过程中原因可以依次为:患病初期。患者之前身体一直很好, 突然患病打乱以往的正常生活, 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使疾病带来的冲击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缓解, 患者想急于摆脱, 但又摆脱不了, 从而产生焦虑;患病中。由于长期患病, 疾病所带来的各种躯体上的不适感长期折磨患者, 使其在经济、生活、社交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致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 从而产生焦虑;患病晚期。则是随着病症的加重, 患者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真实情况, 错误地估计自己的病情, 有时便导致对医院治疗效果过高要求, 或者过度担心医疗条件和环境是否适合自己, 从而产生焦虑心情。

1.3 绝望心理

虽然大部分的老年病人都在长期地接受治疗, 但是因为病种的特殊性以及人体机能的正常规律, 实际上大部分的治疗都是起着延缓和减轻病症的作用, 这使得患者还是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日益老去, 接近死亡。这使得很多患者会产生强烈的绝望心理, 逐渐出现表情冷漠, 被动接受治疗等情况。

1.4 偏执心理

很多老年人在患病后很难适应病人的角色, 从而会出现保守、固执等生理和心理特点, 严重时甚至会对家人朋友的照顾和关心产生敌对情绪, 认为这些做法是在不断否定和蔑视自己, 从而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

2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2.1 基本对策

及时了解老年病人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针对不同的心理, 实施个体化、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1) 对待悲观绝望者, 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 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 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 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 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 (2) 对待孤独、忧虑、恐惧者, 要给予鼓励及正确的解释, 确定其能够理解各种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取得病人的配合;在病人接受检查治疗时, 尽量陪同, 并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和照顾, 让其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营造出家庭的氛围。 (3) 对待急躁易怒者, 关键在于缓解其紧张的情绪, 及时地解决患者的具体困难。缓解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轻音乐疗法等都可以在生活中进行训练;解决其具体困难时, 则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针对不合理的要求, 尽量通过恰当的交谈和解释进行拒绝, 切不能肆意纵容其情绪化的行为。

2.2 需注意的问题

(1)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四心”, 爱心、细心、精心、耐心、爱心主要表现在尊敬老人上, 他们饱经风霜, 生活阅历丰富, 虽已近黄昏, 但仍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细心则在于对老年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要特别细心, 防患于未然, 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精心强调在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生活起居和环境等方面都要采取周密的措施, 避免强烈的刺激;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 急躁、轻率往往适得其反, 引起护理对象不满和敌对。 (2) 维护最佳心态状态, 丰富老年病人生活。就如上面所说, 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 在日常生活护理中, 就更应该有针对性的解除老人心理压力, 引导其以更乐观科学的态度去生活;老年病人生活方式和方法虽受到患病的影响,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 仍比较有规律性和模式化, 这就要求应将心理护理融合到其日常生活中, 而不是仅限于其接受治疗和照顾的时间内。平时也应多考虑其生活习惯,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分散他对疾病的注意力, 发挥出心理调节的最大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 老年人群体逐步扩大, 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老年患者护理研究的一个焦点。认真分析把握老年病人心理特征, 采取正确的心理护理, 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孔惠敏.老年病人家庭护理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 2010, 42 (5) .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第1篇1 养老机构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1 孤独与失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会发现他们所操心的不再是以往日常生活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