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第1篇

1 老年人常见的安全用药问题

1.1 用药种类多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 老人各种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体液 (主要是水分) 减少, 血浆白蛋白降低、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 临床表现有各种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肺气肿、心衰、老年痴呆症及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乳腺癌等[1]多种疾病混合在一起, 就需要接受多种药物的治疗, 因此用药的种类就增多, 有时候药物混合使用, 导致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妨碍用药效果也危害老人的身体。加上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下降, 多种药物合用, 加重了机体的负担而出现ADE[2], 如果长时间的使用导致肝功能的损害。

1.2 滥用非处方药

老年人因为缺乏医药知识, 擅自服用、滥用滋补药、保健药、抗衰老药和维生素, 用药的次数和剂量不当, 易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候社区服务站给老人们的用药问题, 使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增加, 老年人的用药后不良反应比青年人高2~7倍[3]。如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E (每日超过100mg) , 常可出现多种非特异性不适感, 服用超过6个月, 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1.3 服用过期或变质药物

因为老年人不识字, 无法辨别药物是否过期, 还有老年人的节约心理与经济心理, 发现药物还没有发霉或外表看上去没什么破损之类的, 他们不舍得扔也觉得没有必要去重新买药, 就继续拿来服用, 就会使老年人产生不良效果, 严重时甚至导致老年人死亡。还有过期的药使毒性增加, 从而增加肾功能的负担。

1.4 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差

对于在院的老年人或精神异常的老年人, 无法正常服用或无法自理的, 护理人员则帮助给药。有些老年人为了省钱或者为了达到很好的效果或老年人无法忍受疼痛的折磨, 前者老年人减少用药量而后两者则会多加服药, 这使老年人超出了常规的用药, 易产生老年人的不良疗效。老年人本身经济问题, 拮据的生活制约着老人用药。还有老年人本身的固执性格改变导致老年人有着心理的压力, 不肯吃药;老年人记忆力差, 容易忘服药或服错药;老年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还有家庭社会支持的不够等原因造成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差。

2 老年人的安全用药护理

2.1 用药前的用药原则指导

老年人用药遵循“六先六后”, 先明确诊断后确定治疗: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用药;先取食疗后用药:熟话说“是药三分毒”, 根据这点老年人用药治病前首选非药物治疗;先外用后内服;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一般属于天然药物, 其副作用比西药的低, 毒性也低;先内服后用注射:先内服减少心脏和心血管壁的损害;先用老药后用新药:疗效一样的药, 要选择价钱便宜的, 比较适合老年人的口味。老年人用药时要根据医嘱来使用最佳用药剂量, 老年人用药前先要考虑该药对身体的受益处, 这是受益原则。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舒服或出现症状就立即停药, 即停药原则。

2.2 不要随意相信广告

指导老年人及其家人不随意相信各类药物广告, 有时候老年人因为广告上的药品便宜又合算, 这就使老年人容易相信, 更易上当受骗。随意社区中要加强宣教, 若要用药谨遵医嘱服用, 更要强调它的危害性, 因为老年人对于死亡会有恐惧感, 这才能达到避免盲目购买非处方药品, 以免老年人误服。

2.3 提高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

2.3.1 加强药物护理

对于住院的老年人, 护理人员每天按时将药发给病人, 在老年人进服后再离开。对于出院的病人要护士对其进行书面的形式标明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于那些吃药没有概念的病人, 护士要与其家人共同进行劝服用药并安排好时间, 而且要严格执行给药的操作流程。并且为病人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 如老年人气管插管者, 不能自行吞咽, 只能采取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等) , 以期达到最好的效用。面对老人的各种用药顾忌必须进行必要的减压, 从而使其配合治疗达到最好得疗效。

2.3.2 加强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人员通过多媒体, 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发宣传材料、个别指导等教育方法, 反复强化老年人循序渐进的学习疾病相关的知识,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促进其服药依从性。

2.3.3 指导老年人合理放置药品

社区的护理人员要指导老年人正确摆放药品, 对于不同的药物需放在不同的小盒子装好, 不同的药盒颜色放不同时间的药。如果是外用药, 护理人员在药盒外面贴上红色标签, 如是内服药, 在盒子上贴上蓝色标签, 便于辨认;并且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用药提醒, 如闹钟, 便签纸等;准确记录每种药的进服时间, 避免错过服药时间, 降低疗效。

2.3.4 首选非药物类治疗

指导老年人能以其他方式缓解症状, 如非必要否则尽量不要用药, 因为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这样用药会使老年人的药物毒性堆积。如失眠、便秘和轻微疼痛等, 应先采用非药物性措施解决问题, 如若不行再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争取将药物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

2.4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是经济关系, 所以要对老年人进行放松指导。对老年人采取优惠措施, 社会给予老年人用药的支持, 多多对其家人进行沟通协调, 以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便于老年人进行用药治疗。有些老年人对用药有一定的恐惧, 社区老年人想办法在老年人用药前先给老年人一些同样病情且用药成功的例子, 让老年人相信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用处。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 对药物的治疗目的、服药时间和方法常不能正确理解, 从而影响了用药的安全和治疗。本文揭示了当前老年人用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老年人,用药,常见问题,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仿灵.老年用药特点[J].中国乡村医药, 1997:4~8.

[2] 刑广义, 唐正松.社区老年人群用药现状分析[J].医药论坛, 2009:19~30.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第2篇

1 养老机构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孤独与失落

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会发现他们所操心的不再是以往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而是该如何打发度日如年的时间和如何排遣心中的苦闷与孤独。养老机构的生活原本就百无聊赖, 老人们在家时可以通过料理自己的起居饮食来打发一部分时间。来到养老机构后只能以看电视度日, 心中的苦闷无处宣泄。周围居住的又都是老人, 大家都沉默寡言, 老人会感到对周围的一切很无助。

1.2 消极与抑郁

随着社会角色功能的转换, 老年人从社会的主宰者变为社会的依赖者。习惯于领导, 而现在每天都过着规律而单调的生活, 这一巨大的落差很难被老人们接受, 也易使其觉得自身的无用感。同时, 部分老人自认为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已经被社会抛弃。这种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处境令老人们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 整天哀声叹气, 性情冷淡, 自我封闭, 对任何事情抱着消极的态度, 严重者会产生自杀行为。

1.3 空虚与寂寞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子女身上, 而入住养老机构使他们减少了与家人的来往, 缺少绕膝之欢、天伦之乐, 与子女难以及时进行情感交流, 亲情纽带的力量逐渐减弱, 人际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亲缘关系[4]。再加上有的养老机构的管理和设施尚不够健全, 精神文化不够丰富, 因此异常渴求亲情。他们会时时惦记着子女, 希望子女们多来看看自己, 也希望多获得些子女的消息。

2 引发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2.1 独立空间缺乏

大部分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房间只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 缺少人性化设计和对老年人隐私的保护措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 必须离开自己多年的生活空间, 由独自生活改变为集体生活, 自己的生活起居甚至自己的隐私都暴露在别人的视野中, 工作人员可以随意进出, 老人因感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剥夺, 而感到无奈和忧虑。

2.2 语言沟通障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个器官出现增龄性老化, 表现出精神活动减弱, 反应迟钝、记忆力减弱、听力和视力下降, 再加上老人本身的思维比较局限, 表达能力有限。这严重影响老人们平时与他人的语言沟通, 导致老人性情急躁、抑郁寡欢或产生与社会隔绝感和孤独感。

2.3 自我价值缺失

大部分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家里条件都不错, 自己原本在单位里位居要职, 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并得到周围人的尊重, 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认为自己见多识广。来到养老机构后, 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自我价值很难实现, 容易出现性格和行为的改变。一旦提出的要求不被满足, 或提出的意见被否定, 就会产生不被认同和尊重的感受, 以致新的沟通减少, 开始封闭自己。

3 护理对策

3.1 关心老人, 消除苦闷与失落

首先尽可能丰富老人的生活, 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设施, 及时分散他们的精力, 排解老人心理的苦闷与孤独。同时时刻关注老人的心理变化情况, 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学校合作, 安排几位学生与一位老人结对子, 鼓励他们不定期的来看望老人, 陪老人聊聊天。每逢节假日, 还可以联合学校开展节目丰富的联欢晚会。另外, 可邀请有爱心的心理工作者定期来为老人开展心理护理, 疏导老人的心理问题。

3.2 帮助老人实现自我, 消除消极抑郁

机构人员需了解老人的过去, 熟悉老人的特长与优势, 充分利用老人的特长有计划地在内部开展各式活动, 让老人积极加入团队的活动中如开展下棋比赛等。同时, 可以鼓励有特长的老人带领大家一起开展活动, 如让会太极的老人教太极拳, 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 让老人得到一些自我实现, 增加生活的价值观和自尊。另外, 机构在做决定前先征询老人的意见, 也可以开会讨论, 大家集思广益, 满足其受尊重感。

3.3 帮助老人拾回亲情, 消除空虚寂寞

给予老人亲情的慰问。一方面, 机构人员要对每一位老人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仅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要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 让他们在养老机构中生活如同在自己家一样。这样可以从客观上减少老人对亲情的渴望。另一方面, 做好老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鼓励其经常来看望老人, 以满足老人对亲情的渴望。

3.4 保护老人的生活空间, 给予安全感

每次进入老人的房间都要敲门, 征得同意后方可进入;离开后及时告知老人或关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前做好解释工作, 避免老人产生生活空间被侵犯的感觉。若老人出现了排尿失禁或排便失禁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护老人隐私。若老人居住的是公共房间, 需及时拉上床帘, 避免老人隐私曝光。另外在设计老人房间时, 尽可能采取人性化设计和做好老人隐私的保护措施。

3.5 鼓励老人用语言表达, 学会沟通技巧

在平时接触中护理人员要多于老人交流, 并不断给予自信, 鼓励其尽可能多的表达, 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听力严重下降的老人, 根据听力损害程度, 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在与老人沟通中多用眼神和身体语言交流, 如说话时倾身向前以表示对老人的话题感兴趣, 适时夸大面部表情以传达各种情绪, 激发老人交谈的欲望。

3.6 帮助老人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念

引导老人正确面对衰老, 让其认识到衰老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指导老人勇于面对各方面的消极因素, 不妨顺其自然, 不予计较。对涉及到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事, 尽量放宽心态, 往好的地方想。同时, 也可以找人倾诉自己的想法, 及时消除和转移不良情绪。

摘要:本文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提出了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 减少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发生, 使其安度晚年。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惠珍, 史蕾, 高钰琳.广州市省级养老院内老年人抑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调查[J].护理学报, 2007, 14 (2) :5~7.

[2] 廖新凤, 史蕾, 王惠珍.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 2009, 16 (7B) :67~68.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112 月在该院行住院治疗的78 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两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均行一般检查, 排除重大或特殊疾病因素干扰。 研究前先向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解释此研究, 待其理解同意后将全部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 其中对照组39 例, 年龄分布在55~76 岁。 观察组39 例, 年龄分布在59~78 岁。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式, 观察组则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两组糖尿病患者在年龄、疾病、病程等临床数据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有可比价值。

1.2 方法

在老年患病糖尿病患者入院后, 应对其细致检查, 确定其病情及病程。 老年糖尿病患者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 即对糖尿病患者饮食进行指导, 注意减轻糖尿病患者精神压力, 并及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 用优质护理干预方式治疗观察组, 即注重护理干预的质量和系统全面性。 做到增加护士的数量和提升护士的专业性。 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规律卫生, 注重营养均衡, 及时解决糖尿病患者的问题和要求, 注意观察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 定期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的护理卫生环境[4]。 加强疾病健康知识教育, 向糖尿病患者耐心的介绍关于疾病的治疗以及愈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使糖尿病患者理解并支持医务人员的临床治疗工作, 护理过程中,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部分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难以治愈, 而对治疗失去信心, 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不利于治疗的进行[5]。针对此情况, 结合糖尿病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努力, 从生活和心理上关心糖尿病患者, 学会从糖尿病患者的角度去考虑, 充分理解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找到适当的途径去缓解此类症状。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后两种护理干预手段的治疗效果的对比, 将糖尿病患者的治愈程度分为效果显著, 有效, 无效三个等级。

2根据对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90 项症状自评量表 (SCI 90) 评分结果分析, 计算出糖尿病患者在10 个因子上的指标总分[7]。

3根据两组糖尿病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的评价,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选择SPSS18.0 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通过两组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干预后恢复情况的对比, 我们能够发现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的糖尿病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满意程度显著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的严重老化, 病情一般较为复杂, 容易突然变化, 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且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 让护理人员很难入手处理[8]。 在对此类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 不能仅限于对其进行生活上的指导, 更需要进行心理呵护, 通过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讲, 使得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初步的了解, 进而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克制自身的不良行为达到预防和减轻相关症状的作用。

该研究通过对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在老年疾病护理管理中临床疗效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从两组糖尿病患者治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有效率 (82.1%) 显著优于对照组 (6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对优质护理模式的满意率 (89.7%) 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74.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护理管理中行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具有比传统常规护理模式更明显效果, 在护理中更关注护理的质量和人性化的护理方式。主要表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明显改善, 治疗有效率明显增高, 说明此法有利于加快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好转;获得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一致满意, 减少了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使家属放心满意, 改善了病情;此法也减少了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医患纠纷,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在老年疾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在该院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 随机分为每组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进行优质护理的方式, 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疗效及糖尿病患者满意情况评价。结果 经优质护理方式, 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观察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I-90)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心理状态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护理模式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满意度的效果评价分析, 观察组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老年疾病护理管理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可以较好的增强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认可程度较高, 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常规护理,老年疾病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春娟, 李嵘, 杨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全科护理, 2011, 9 (4A) :909-910.

[2] 王素英, 高春红, 夏丽莉, 等.老年科开展优质护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3) :83.

[3] 赵云霓.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6) :230-231.

[4] 邱瑞娟, 张广清, 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1) :58-59.

[5] 刘经纬, 李虹, 王志农.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2) :8-11.

[6] 邱红, 张金凤, 刘兰莲.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5) :1367-1368.

[7] 曹亚琴.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老年手术病人伴焦虑抑郁情绪糖尿病患者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3) :282-283.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观察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行老年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治疗的54例患者,且排除心、肝、肾等系统疾病及全口无牙的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7例,男、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18例、9例;年龄范围在62~78岁之间,平均(65.23±5.14)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0年,平均(5.32±2.08)年;包括2例口腔白斑病、5例牙髓炎、5例牙龈炎、8例牙周病、7例龋齿等口腔病类型。研究组27例,男、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17例、10例;年龄范围在61~77岁之间,平均(65.19±5.20)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9年,平均(5.28±1.96)年;包括3例口腔白斑病、6例牙髓炎、5例牙龈炎、9例牙周病、4例龋齿等口腔病类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该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血压控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饮食护理等方面,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口腔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⑴卫生宣教。良好的口腔卫生护理有助于患者保持口齿清新,甚至还能改善糖尿病病情。因此,给予此类患者必要的口腔卫生宣教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在做好口腔护理工作时,向患者讲解口腔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引发机制、口腔护理内容以及实施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等,以此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以及自我防护意识,从而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效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⑵加强口腔局部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每日早晚的刷牙情况,并做好相关监督,使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同时,指导患者尽可能地使用软毛牙刷进行刷牙,期间向其介绍科学、正确的刷牙方式,如顺牙缝竖刷、按顺序刷等。而对于牙齿缝隙处的残留物质牙刷不能有效清除的可借助牙线进行处理,进而避免牙菌斑的滋生。其次,监督并指导患者每日坚持饭后漱口,漱口水可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温开水,以此保护牙龈不受损伤,确保其口唇及口腔处于湿润状态。另一方面,护理人员需协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如使用漱口溶液擦洗口腔,按照正确的擦洗顺序反复擦洗。此外,若有患者存在口腔溃疡,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其患处涂抹相应的药物进行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实现护理效果。

1.3 评价指标

①疗效标准: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水平,口腔疾病症状全部消失,以及具有较高的睡眠质量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口腔疾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未达到显效水平,以及具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为有效;患者口腔疾病症状无任何改善,病情甚至加重的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观察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包括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③根据医院自行制定的护理调查表了解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分成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0%,与对照组的74.0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变化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糖水平变化均得到一定改善,但研究组较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经统计得出,研究组中20例满意、6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比例分别为74.07%、22.22%、37.04%,总满意度为96.30%;对照组中14例满意、7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比例分别为51.85%、25.93%、22.22%,总满意度为77.78%。综上可知,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1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增长,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据研究发现,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年龄较大,身体各个器官功能逐渐退化;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使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易侵入口腔黏膜,造成口腔黏膜病变;血糖水平升高或者没有得到良好控制,进而引发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促进细菌滋生,对口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下便会危及牙齿骨骼;糖尿病患者唾液水平相对于正常人有所减少,使得口腔内菌群失调,为口腔菌斑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继而形成龋齿。因此,如何改善患者口腔问题,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口腔护理干预是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患者所做出的具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一种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护理效果。该类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患者的口腔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对策,一来通过卫生宣教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二来在口腔局部护理措施下,不仅能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还能全面提升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总的来说,口腔护理干预是一种高效、正确的护理方式,能够解决患者的口腔问题,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该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行口腔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达96.30%,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降至(5.02±1.07)mmol/L、(7.02±1.01)mmol/L,以及护理满意度达96.30%,上述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形成一致。

总之,口腔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护理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为进一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临床医护工作者需注意:向老年糖尿病患者介绍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两者之间的关系;督促糖尿病患者加强口腔清洁,引导其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教会患者相关口腔护理方法,叮嘱其坚持口腔检查等。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患者运用口腔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接受老年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患者5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7例,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口腔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7%,且P<0.05;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30%,与对照组的77.78%形成显著差异,且P<0.05。结论口腔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患者中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适合临床使用及推广。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口腔疾病,口腔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志玲,徐慧高.护理结局分类法在口腔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1):3853-3855.

[2] 王淑静.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9):79-80.

[3] 陈英.细节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0):2777-2779.

[4] 祖桂玲.老年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3):237-238.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COPD病人88例, 其中男45例, 女43例。年龄平均75.6岁。采用自身对照法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症状缓解的情况、生活自理的能力,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全部入选病人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关于COPD的诊断标准。

1.2 护理干预

(1) 坚持定期就医, 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有2种对疾病治疗的态度不可取。 (1) 认为COPD是慢性病, 平时不重视, 仅在出现急性加重才去就医用药; (2) 则急于求成, 千方百计寻找可“根治”疾病的灵丹妙药。治疗COPD需要有计划综合性长期治疗, 以达到减轻症状、预防病情恶化、减少病情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 (2) 掌握正确的吸入器用药技术。 (3) 避免长期使用全身 (口服或注射) 糖皮质激素, 预防其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溃疡病, 骨坏死和低血钾等。但在急性加重期短暂使用有利于疾病恢复。 (4) 呼吸康复治疗, 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健康教育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对日常活动的参与能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干预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 对睡眠质量的比较采用检验。a=0.05。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对比 (表1)

注: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P<0.0 5

2.2 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 (表2)

注: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拓展以及由于过度追求快速发展而对污染的忽视, 导致COPD发病率的极速激增, 残疾、死亡人数持续上升, 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都带来极大痛苦和损失[2]。像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防治一样, 在疾病发生但未出现明显症状时进行护理干预, 是COPD的主要防治方向[3]。对于已经患有慢阻肺的患者, 应该加强自我监控,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以减缓呼吸功能的降低。预防感染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措施;长程氧疗 (每天吸氧>15h) 可确切地提高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率;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可以有效针对慢阻肺的主要发病环节进行治疗, 改善患者的症状。此外, 对有手术指征的慢阻肺伴或不伴肺大泡患者, 可行肺大泡切除或肺减容术以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并使肺功能得到改善。对于某些晚期慢阻肺患者, 还可进行肺移植术, 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其生命质量。另外, 此类患者还要坚持锻炼、注意保持营养均衡, 这样可增强其抵抗力和呼吸肌力, 从而提高抗病力, 改善呼吸功能。总之, 慢阻肺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 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充分了解此病, 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就会大大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减轻此病带给人们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肺阻性疾病 (COPD) 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老年慢性肺阻性疾病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 对比观察护理干预前后体位、睡眠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患者的临床症状、活动耐力、睡眠质量、再住院率各项指标显著好于干预前 (P<0.05) 。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慢性肺阻性疾病病人的临床症状, 减少住院次数,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肺阻性疾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伟平, 林嘉璇, 安静怡, 等.咳痰困难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1 (10) :949.

[2] 梁桂花, 方文, 梁霞, 等.间歇氧气雾化吸入联合双手叩背法对老年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9) :1184.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第6篇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非常好的年轻人,非常孝顺父母,当他们走入工作岗位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为父母买一份保险。他们的想法非常的好,可是具体做起来,却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专家表示办理老年人重大疾病险有四个窍门。

老年人是疾病高发群体,但目前可供老年人选择的老年人重大疾病险比较少,而且老年人购买保险可能出现保费与保额“倒挂”现象。对此,专家表示老年人购买保险应掌握以下几个窍门。

一、老年人应优先投保意外险。

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老年人应将意外伤害保险作为投保的首选品种。意外伤害保险具有保费低、保障高特点,而且老年人在65岁之前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费不需多缴,保障一样不少。

二、投保寿险最好在50岁之前。

寿险产品的费率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投保将可能出现保费“倒挂”现象,即投保人缴费期满后,所缴纳的总保费之和大于被保险人能够获得的各项保障及收益之和。如一名24岁男性购买一份10万元保障额的重大疾病险,每年缴2000元保费,共缴20年,也就是4万元;而一名55岁男性购买同一险种,每年需缴保费1万多元,共缴10年,其所缴保费比保障额可能还要高。

三、老年人投保重疾险不划算。

重疾险主要有定期重疾险和终身重疾险两种,定期重疾险有一定的保障期限,一般到六七十岁时保障就会终止,但投保人如果在保险有效期内未发生任何重大疾病,保险公司会以一定保费的形式或既定金额返还保险金;终身重疾险保障期限为终身,保险有效期直到身故为止,不受年龄限制,满期同样可获得一笔满期给付金。但是,老年人重大疾病险并不划算,因为重疾险的保费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70岁以上的老年人投保重疾险,保费支出大致与保额相当,有的保费支出还要超过保额。

四、购买健康险应注意“保证续保”条款。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范文第1篇1 老年人常见的安全用药问题1.1 用药种类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 老人各种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内分泌失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