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因地制宜,与驻地相关单位合作,创建了两个教学实践基地。一个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仙游蔡襄公园;一个是仙游县人民法院枫亭人民法庭,为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平台。
教学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方案一:观蔡襄陵园实践基地
一、活动时间:具体时间
二、活动地点:蔡襄陵园
三、参加对象:学生代表200人及教师:陈丽萍(领队)、朱嘉兴、郑秀明、蔡桂珍、陈玉琛、郑庆权、欧伟
一、阮添辉、陈小芳、李秋华
四、任务分工:朱嘉兴、阮添辉(电子系)、郑秀明(化工系)、陈丽萍(工商系)、陈玉琛、郑庆权、欧伟一(机械系)、蔡桂珍(信息系)
五、注意事项:
(1)各位课任老师协助院团委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
(2)各位课任老师要指导学生遵守好纪律,听取蔡襄陵园负责人和院团委的统一组织和指挥。
(3)参观完之后,各位课任老师要指导学生填写《大学生“两课”教学实践活动登记表》,并结合所学课本知识,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填入“活动成果”栏内,字数不少于600字。课任老师要给每位学生写上批语。
方案二:举行模拟法庭审判
一、时间:具体时间
二、地点:枫亭人民法庭
三、参加对象:学生代表200人及教师:陈丽萍(领队)、朱嘉兴、郑秀明、蔡桂珍、陈玉琛、郑庆权、欧伟
一、阮添辉、陈小芳、李秋华
四、具体任务分工:
1、由课任教师负责组织好自已所教的学生。
2、“两课”课任教师由陈丽萍负责组织。
3、现场录相工作由电教中心郑德山负责。
4、照片由阮添辉负责。
5、由郑秀明联系大巴公交车。
五、注意事项:
(1)请参加的有关教师和学生于约定时间在在26#前集中上车。
(2)各位课任老师要组织好学生,维持好整个会场秩序和纪律。
(3)模拟法庭审判会将全场录相,并刻录成光盘,由各课任教师以后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其他没参加的学生一起观看,并填写《大学生“两课”教学实践活动登记表》。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i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i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r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胫饕褰逃?广场、国防?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 其培育人才不但应拥有职业素质, 还应具有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具有紧密联系, 而思政素养与我国建设特色主义社会具有直接联系。近年来, 多数大学生还存在思想政治意识薄弱, 缺失文化互信认同以及缺乏国家和民族荣誉感等问题, 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 强化大学生群体思政意识, 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具备积极意义。然而,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依靠思政课程, 往往忽略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的思政素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学生在岗位中面临文化素养不足、价值观偏差等问题。新时代下, 院校应将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进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两方面共同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
近年来, 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强以及忽视思想政治等现状。并且,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征, 多数学生对专业教学较为重视, 忽视文化教育, 对思想政治教学缺乏兴趣。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较低、职业素养欠缺、社会适应能力薄弱以及三观偏差等问题。据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对自身专业课教学兴趣较为浓厚,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同时, 呈现出的教学成果也较好。因而, 为强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感悟,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课程具备必要性。当前, 我国环保意识逐渐加强, 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因此, 探究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思政课程拥有实际价值。将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 可以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环保思想提升, 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环保意识以及思想政治素养渗透到未来工作中。
三、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
(一) 设计合理的思政课程评价模式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 是掌握和检测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在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在形成性评价中, 针对学生在环境设计学习中的德行、能力、态度以及成绩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通过学生间互评及学生个体自评的方式完成。重视评价学生在了解环境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 是否具备正确的三观、职业素养以及对自身未来的展望。
其次, 在结果性评价中, 应与行业专家一同参加, 引进企业观念, 进行学生互评、专家评价的方法完成考核。重视评价学生的品格道德、合作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标准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设计合理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呼吁学生在课余时间, 主动参加社会活动, 运用自身知识及专业能力, 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 宣扬政治思想, 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及思想。
(二) 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明确表达, 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期望获得的学习成果, 也是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开始与尽头。目前, 多数高等院校在制定环境设计专业渗透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时, 以讲授知识和价值引导融通的规则为基础, 环绕情感、知识以及行为目标创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在培育大学生养成优秀品格、德行的同时, 指引学生建设正确的三观, 充分发挥教师良好教育和熏陶的作用。除此之外, 明晰教学目标, 是让大学生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掌握我国历史、文化以及当前国情。在实践设计中, 使学生体会我国传统艺术以及民族特色的魅力, 感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重要性。情感目标, 是通过环境专业设计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大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育学生建树爱国、爱家情感。行为目标, 是指在环境专业设计实践中, 正确指引大学生养成优质的道德素养, 建立遵守纪律与法律、节能环保的意识。
(三) 积极革新思政教学观念
近年来, 虽然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学科众多, 并均独具特色, 但社会针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需求具有一致性。若院校过于依靠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将无法充分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培育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多所高等院校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均主动革新思政教育观念, 驻足建筑、室内、景观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等教学中, 将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核心, 创建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导, 思政课程为辅助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方面, 环绕大学生三观、行为规范以及职业品德的培育, 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共同进步发展。切实发扬思政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价值及作用。另一方面, 为落实思政课程融入到环境设计教学中, 教师不但应革新环境设计教学观念, 还应创新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贯彻思政课程深入专业教学中。例如, 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等, 以此优化专业教学成效。同时, 还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以小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 在项目设计中, 教师应起到指导作用, 并渗透思政教育。在丰富学生设计体验的同时, 贯彻人才培养目标。
(四) 深化思政课程教育内容
首先, 在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等教学中, 教师指引学生通过构想创意, 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项目设计中, 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同时, 经过项目实践, 学生把握了利用设计来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使学生在环境专业设计实践汇总建立正确的三观。其次, 在色彩运用教学中, 在讲解红色应用到环境设计中时, 教师可以渗透红色文化教育, 融合国旗设计含义及观念。在教师的讲授中, 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意义理解,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优质思想, 并呼吁学生珍惜当下生活, 调动大学生爱国情感, 强化思政课程教育成效。再次,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引进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指引学生遵循行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 培育大学生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及责任心, 强化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最后, 教师应深化专业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在进行写生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学时, 应要求学生遵守社会道德, 培育学生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 用实际行动引领学生爱护环境和公物、遵循社会秩序, 在培育学生环境设计能力时,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以及综合素养。
四、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 经过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努力, 思政课程在培育专业人才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当前, 思政课程教育成果已经凸显, 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依靠思政课程的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专业教学全面覆盖, 强化了思政教育效果。
(2) 思政课程与专环境设计专业的合理结合, 改善了原有思政教学理论呆板、枯燥等问题, 调动大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 优化了思政教学成效。
(3) 经过思政课程实践, 改善了思政教学脱离专业领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等问题。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能力与知识理解的同时, 掌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责任等要求, 提高大学生适应日后岗位的能力。
(4) 伴随思政课程的深实施,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调动了教师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提升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院校不仅是培育专业人才的场所, 还是培育大学生思想、素质等优秀品质的主要途径。因此, 如何深化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 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课题。本文探究了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 分析了设计合理的思政课程评价模式, 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积极革新思政教学观念, 深化思政课程教育内容, 对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有着意义。
摘要:近年来,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广受关注, 社会对人才的品格、德行、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养提出新要求。因此, 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成为必然趋势。本文探索了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 并深入分析实现路径, 以期为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思政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 2018 (1) :122-124.
[2] 谢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会计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8 (9) :118-121.
[3] 陈阳建, 李凤燕, 张立飞, 罗方.“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 2018 (26) :126-127.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会计专业教学的意义
(一) 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 高校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相对比较独立, 高校思政课老师给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 而专业课程老师专注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应该意识到,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 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 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 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 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 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落实教师育人职责。
(二) “课程思政”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想充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构建, 就更需要加强立德树人原则的贯彻。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 发掘会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稳定的实现在知识传授中,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掌握财务会计的各项技能, 并运用这些技能熟练地处理各种经济业务, 同时,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遵守经济秩序, 以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一)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水平
会计专业的老师, 首先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 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决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用好课堂讲坛, 用好校园阵地, 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做“四有好老师”, 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育德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也是教师自我深化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育德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才能更好地在会计专业教学中, 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内容, 将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比如, 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 介绍企业是会计服务的对象, 是财务工作的会计主体, 要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 让学生懂财务人员要以公允、客观的态度核算每一笔业务, 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财务会计实训》中, 学生需要耐心细致地处理票据业务, 独立审核原始单据, 并根据原始单据编制记账凭证, 完成账簿的登记, 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 在实作中懂得细心、责任心是财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 懂得会计报表是供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定要真实、准确,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 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报表, 客观公正, 不粉饰报表;在《税费的计算和申报》课程中, 要学生理解、领会企业纳税的意义, 懂得纳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税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国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三) 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合理的教育平台
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整体, 因此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发展而言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要融入思政教育, 我们可以为学生搭建课堂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等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让学生处处受感化, 从而提升专业素养、领悟职业操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除此之外, 实践教育平台也非常重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章程、爱岗敬业。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给学生, 比如:精品在线课程、微课等, 专业学习不拘泥于课堂, 同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今后教育和发展环节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理念, 将思政教育理念贯彻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在课程思政视角下,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 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意识, 具备会计职业道德, 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会计工作之中, 做到“爱岗敬业,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作为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 任重而道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者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 本文就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希望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 胡苗忠.基于“一个引领、一条主线、三个平台”的课程思政框架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 2018 (14) .
[2] 王立新, 王英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 .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 英语必将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向外传播和渗透, 与其他语言文化之间发生聚合、比较、相容或排斥[3]。因此, 笔者试图在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一、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 既有内在的理论根基, 也是完善高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必然诉求。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 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显然, 这些观点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根本价值目标。
(二)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重视教学效益的同时, 关注人格形成、人文情怀、素质发展等在教学中的意义。有效教学被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实现英语语言技能教授与学生价值观引导的内在统一。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以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致分为课前挖掘、课中融入、课后巩固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
课前, 教师深入分析、挖掘单元课文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并与网络主题相关思政教育资源整合,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创建包括文本、PPT、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内的课文思政教育资料库, 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实现教学互动, 使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互动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
1) 导入。教师根据课文折射的思政话题, 设置多种形式的导入活动, 引发学生对课文相关思政话题的深入思考。
2) 讨论。教师基于课文内容提炼若干相关思政话题, 提供讨论支架, 引导学生进思辨性讨论, 并展示讨论成果。
3) 反馈。教师针对小组讨论后形成的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并评价, 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价值观体系。
教师设置课后任务, 要求学生对课中思政内容进行反思和拓展是实现思政内容的内化和迁移的重要阶段。课后任务可以是一系列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促进思政内容迁移和内化的活动, 从而使学生对思政内容进行反思、巩固、内化并拓展, 最终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 课前挖掘
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积极、负责、感恩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4]。课文“Deaf DJ”中的主人公Robbie Wilde失聪, 却最终实现了做打碟师的梦想, 这一主题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提供了契机。
首先, 笔者深入分析课文, 挖掘文中有关人生观教育元素:追逐梦想, 挑战自我, 勤奋, 等。其次, 利用网络广泛收集课文相关思政教育资源, 在“对分易”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区和作业区分别创建思政教育资源库和在线测试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其资源包括:1) 课文“Deaf DJ”译文;2) 课文“Deaf DJ”语言点PPT;3) TED演讲视频:成功的8个秘决;4) 【两会1+1】视频瞬间:习近平阐述中国梦) ;5) 视频:American Dream美国梦。
(二) 课中融入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 共同探讨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此, 笔者结合课文“Deaf DJ”的思政教育内容, 通过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课文教学环节中。
在导入环节, 笔者播放有关Helen Keller (海伦.凯勒) 的视频资料, 设置问题:If you were as blind and deaf as Helen Keller, what dream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rue?And how can you come true your dream?通过Helen Keller这一名人励志故事, 学生在视听中感性地认识到坚定的信念与梦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 领会了实现梦想需要勇气、执着、顽强拼搏等高尚品质。
在讨论环节, 笔者结合文中主人公Robbie Wilde的励志故事, 引导学生就“What dream did he have as he grew up?”/“What did he do to achieve his dream?”等连锁反应式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并将Robbie Wilde的生平事迹与他展现出的优秀品质以英文绘制成思维导图。
在讨论中, 学生从Robbie Wilde故事中再次领悟信念、梦想、理想的巨大生命力, 并习得追逐梦想、挑战自我、勤奋、自尊、敢于创新、顽强拼搏、关爱社会、积极乐观等优秀人格品质。
在反馈环节, 笔者总结小组观点, 得出结论:Whether a person is disabled or not, he needs to set up his own dream, which is the goal of life.To achieve this goal, we must strive with strong perseverance, indomitable fighting spirit, courage to fight and challenge ourselves.反馈和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三) 课后巩固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反思表格、社会实践活动、课本剧再现、拍摄微电影、思辩性写作、翻译等都是学生课后巩固、内化、迁移、拓展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方法。基于课文“Deaf DJ”的内容, 笔者设置了反思表格这项课后任务。“反思”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在“反思性学习”中, 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基于课文“Deaf DJ”, 笔者创建了以”The Pursuit of Dream”为主题的反思表, 反思的内容包括:1) What is the new information you’ve learned about this topic now? (现在, 有关这个话题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 How will you relate the topic idea to your real life? (你将怎样将话题观点与你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完成反思表过程中, 学生将“梦想”主题与自己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实现梦想, 从而使思政内容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得到迁移应用。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 笔者构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传授相融合, 实现了两者互促协同效应, 即融入思政教育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反过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 规避了思修课程中说教式思政教育的不足, 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教育效果。
摘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主张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 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作为一门语言, 英语本身蕴含着英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 因此,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推行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2] 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教育文化, 2018 (11) :12-13.
[3] 钱晓.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教育渗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13) :45-46.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