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寓言两则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课寓言两则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两则语言的寓意。(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抢答成语,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看看这两则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

2、文学常识(课件展示)

三、学习研讨 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⑵ 不筑,必将有盗。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4、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富人失窃,智子疑邻。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宋国富人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你觉得宋国富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这则文言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4、当别人给你提出意见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以上4个问题,个人认真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 (3)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 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教师小结并过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接下来再来学习研讨 《塞翁失马》。

四、研讨学习《塞翁失马》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确,读通畅

(1)、请男女生各一人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

其马将( jiàng )胡骏马而归 堕而折(duò)其髀( bì) 此何遽( jù)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xián )而战。 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2)、老师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二读课文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解释加点的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翻译句子: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a.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b.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d.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e.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五、课堂小结:

寓言,总是以短小精悍的故事,给人深刻的启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希望你会想起我们今天的学习,让这节课给你的人生正确导航。

六、作业设计:

1、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和读读背背部分。

2、选做: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塞翁失马》,题目叫《塞翁之子》,内容就是塞翁之子跛脚之后的生活,他是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了得与失的关系呢?

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

寓意:我们应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不因关系的亲疏而肯定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塞翁失马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课寓言两则范文第2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

|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成语故事二则》。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指导读准“邯郸”,并简单了解邯郸。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首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生字词。

2.说说你认识了课文哪些生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教师相机课件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燕”在课文中读第一声,不要读作第四声;“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发现“燕”的字行特点,上部是“甘”。“姿、势”都属于上下结构的字,且上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姿”字上窄下宽,“势”字上宽下窄。

(3)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次一姿”“执一势”。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想,你对燕国少年有什么看法,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4.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位少年回到燕国后,回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对他说些什么?找几个同学演一演。

四、总结拓展,形成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邯郸学步这样的事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作业。

(1)把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成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回家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6 成语古事二则

邯郸学步

学走路

爬回去

课寓言两则范文第3篇

shǒuhùdiūdiàojiāojílànɡfèibāwànɡ

()()()()()

suànshìjì suàncónɡcǐshùzhuānɡféipànɡ

()()()()()

二、我会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寸()()庄()() 巴()()吾()() 隹()()弗()()

三、填一填。

1、“费”的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的偏旁是_______________,我会给它组词______________

四、我能给带点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

2、他巴望着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

3、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

五、我会选。

1、《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A.把禾苗拔高,它长得快。

B.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C.禾苗要想长得好,得去锄草。

2、《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A.每天守在树桩旁边就能捡到撞死的兔子。

B.等兔子到来的时候有一株花会开。

课寓言两则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第二课时

一、齐读《南辕北辙》。

二、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看着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亡羊 不知悔改再亡羊心生悔意补牢 (知错就改,为时未晚)

南辕北辙 ← 南辕 北辙

背道而驰 相去甚远

教后反思

课寓言两则范文第5篇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课《寓言两则》。 教学内容:《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纪昌学射、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预习收获

1.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预习的收获告诉大家

2.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 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

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

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肋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一、预习收获

1.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2.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二、讨论疑问与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1.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2.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3.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三、有效训练

1.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课寓言两则范文第6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

|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成语故事二则》。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指导读准“邯郸”,并简单了解邯郸。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首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生字词。

2.说说你认识了课文哪些生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教师相机课件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燕”在课文中读第一声,不要读作第四声;“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发现“燕”的字行特点,上部是“甘”。“姿、势”都属于上下结构的字,且上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姿”字上窄下宽,“势”字上宽下窄。

(3)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次一姿”“执一势”。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想,你对燕国少年有什么看法,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4.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位少年回到燕国后,回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对他说些什么?找几个同学演一演。

四、总结拓展,形成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邯郸学步这样的事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作业。

(1)把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成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回家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6 成语古事二则

邯郸学步

学走路

爬回去

课寓言两则范文

课寓言两则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反复阅读,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2、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两则语言的寓意。(难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