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第1篇

尖草坪区第二实验小学

姓名:

一、填空题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水的三态是指( 水蒸气为气态 )、( 冰为固态 )、( 水为液态

)。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二、判断题

1、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3、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

4、自行车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

5、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

6、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 )

7、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而竹子喜好碱性土壤。( √ )

8、化肥有酸性的,没有碱性的。( )

9、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

10、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 )

11、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是碱性物质。(

)

12、树叶变黄,这是形态的变化。(

)

13、家用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物质。(

)

14、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

15.把一块铁放在蒸馏水中,铁也不会生锈 (

)

三、选择题

1、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C )。A、蜡烛融化B、铁块变铁水C、馒头发霉

2、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A、火柴燃烧B、木材做家具C、白糖加热至焦黑

3、紫甘蓝水是( C )。A、碱性物质

B、酸性物质

C、指示剂

4、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B )。A、自来水 B、橘子汁C、洗发水

5、下面属于酸性物质的是( A )。A、西红柿

B、肥皂

C、清洁剂

6、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 D )。

A、水分 B、空气 C、水分和空气 D、温度

7、火柴燃烧的变化是 ( B )。 A、形态变化 B、产生新物质

8、橙子、西红柿中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 A ) 物质。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9、判断下面现象是属于哪一种变化,把正确答案填空在括号里。 A、形态的变化 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蜡烛燃烧。 ( B ) (2)蜡烛受热熔化或冷却凝固。( A ) (3)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B ) (4)、面粉做成馒头。 ( B )

(5)、铁水变成钢锭。 ( A ) (6)、树叶颜色变化。 (B ) (7)、火柴燃烧。 ( B ) (8)、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 B ) (9)、水的三态变化。 ( A ) (10)、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 B )

(11)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B ) (12)、压扁可乐罐。 (A )

(13)、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 B )

(14)、将白糖加热至溶化。( A ) (15)、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 ( B )

四、问答题

1、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物也就洗干净了。

2、请你设计蜡烛燃烧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蒸发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干燥烧杯内有一些雾气;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现象: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白色的浑浊物。

(3)、将一只白瓷的蒸发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蒸发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白瓷蒸发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3、请你设计变色花实验。

答: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 实验设计: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材料:三根试管,三个铁钉,少许油,水(普通水和沸水) 实验设计:(1)、在第一根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加沸水浸没铁钉,加少许油,与空气隔离开。

(2)在第二根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盖上试管塞子。

(3)在第三根试管中,只放入浸没铁钉一半的普通水。

(4)观察大约一周以上时间、

实验现象:(1)(2)号试管都没有生锈,(3)号试管生锈了。

结论:铁钉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刀尔登中心小学)

二、判断题。(15分)

1、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3、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4、自行车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

5、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

6、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

7、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而竹子喜好碱性土壤。(

)

8、化肥有酸性的,没有碱性的。(

)

9、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10、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

11、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是碱性物质。(

)

12、树叶变黄,这是形态的变化。(

)

13、家用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物质。(

)

14、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15.把一块铁放在蒸馏水中,铁也不会生锈 (

)

三、选择题。(23 分)

1、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蜡烛融化 B、铁块变铁水 C、馒头发霉 D、木材做家具

2、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3、紫甘蓝水是 ( )。

A、碱性物质 B、酸性物质 C、指示剂 D、去污剂

4、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 )。 A、自来水 B、橘子汁 C、洗发水

5、下面属于酸性物质的是 ( )。

A、西红柿 B、肥皂 C、清洁剂 D、小苏打

四.问答题:(15分)

1、 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属于那一类变化?为什么?

2、 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3、 请说一说变色花的秘密。

五、实验设计:(18分)

1. 请你设计用紫甘蓝做试剂 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 2.设计蜡烛燃烧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六.说明道理: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第2篇

第三单元

六年级下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围绕理想这个话题表达,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3.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对理想的憧憬和自己为理想不断努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二)创设情境,交代任务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国家的第一任总理是谁吧?对,就是周恩来。他一生为新中国的事业呕心沥血,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敬仰。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称道。 2.讲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ppt)

3. 交代任务:同学们,一个有理想的人,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上找到了航标灯,会指引自己走向成功。你的理想是什么?愿意用你的笔描绘你的理想吗?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理想之旅吧。

(三)明确要求,理想起航 1.朗读写作要求。(ppt) 2.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1)提问:什么是理想?结合自己收集理想的格言谈自己对理想的理解。(ppt)

(2)小结:每个人都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存在的。也许你的很大,也许你的理想很小。不信你就静下心来好好想你想,问问自己,一定会有发现,你的理想是非常美妙的。

(四)围绕要求,畅谈理想 1. 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吗?(ppt) 指名说让学生充分说,鼓励他们说清楚。 2.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教师提示:也许是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是受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许是因为一则新闻;甚至是一句话受到了启发

让学生在小组互相说,再指名说。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心理的变化。 3. 怎样实现我的理想

(五)理清条理,引出提纲(ppt)

明确习作要求说说自己对本次习作的理解,并列作文提纲

1、开头: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2、中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原因有几个,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途径有哪些。

3、结尾:怎么做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联系课文,学习方法

1.导语:写《我的理想》这篇习作,可以写成想象作文,而想象作文是一种内容较为新颖的思维训练。想象,简单地说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想象作文是全文运用想象,或主要部分运用想象,如我们这次的习作,以及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

2.练习写想象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想象的中心要美好,要有意义,要给人以启发。 3.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体会作者的想象。(ppt) 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 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几次写小女孩划燃火柴?想象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想象都表达了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pt)

(七)课堂练笔,练习表达(ppt)

1.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请你列出一个作文提纲,然后和大家交流,听听别的同学们围绕理想写些什么?再修改自己的提纲。 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写一写自己产生理想的原因?注意要把原因说清楚。 3.读读下面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理解,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让理想与兴趣一起编织未来,人生必将精彩。

黄俊闻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照亮道路的火炬,也许它在遥远而偏僻的一个角落,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找到,让我们向着理想前进! 龚世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赏评题目

1.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此次作文的优点,如: (1)学生是否写清自己的理想。 (2)是否写清产生的原因。

(3)是否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出示题目,请题目的“小主人”站起来读读自己的作文题目,请其他学生说说题目好在哪里(ppt)

(二)阅读例文,明确标准 1.赏析优秀作文

(1)出示优秀作文

(一)

(二)

(三)

(四)(ppt)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 (3)学生阅读作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小结优秀作文的优点:

《我的理想人民教师》表现了小作者的心声长大后要做一名教师。通过描写教师的无私和伟大,使小作者不由被这份工作的意义所震撼。结尾提出目标: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得努力,要以丰富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以一颗爱心感染学生。

《我想当个美食家》小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理想为主线,在梦中心想事成。在大吃特吃的同时还不忘记让自己的祖国得第一。富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的理想》连“我”以后可能设计出来的衣服也描绘出来了,可见小作者对服装设计的喜爱。小作者的想象显得合情合理。写想象类的文章,最好能在对所想象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去发挥。这样才能使想象出来的内容有真实感。因此,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吧! 《我的理想是当舞蹈家》写清产生的原因我与舞蹈的相交纯属一次偶然的机会,并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尾呼应,语言优美。 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明确好作文的标准。

(三)出示病文,明确问题

1.出示病文,请学生读一读,用上面的标准衡量,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问题。(ppt) 2.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我理想中的学校》小作者想象很丰富,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文章表达上要注意内容的连贯,不能前后矛盾。如开头,可把它设置成一个清晨被闹钟惊醒匆忙上学的场景,这既为结尾的场景作了一个回环照应的处理,缓冲了“突然”之感,又为聪明的小朋友提供了一个暗示:这么神奇的学校两天之内就出现在面前,会不会是梦中的校园哪?再如,还可以把文中“还有,出太阳或下雨的时候,校园上空会升起一把大大的五颜六色的伞,既可以避雨,又可以防晒,这样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处理成这样:王琳在一旁笑着说:“你可别小瞧这操场哦,太阳过猛,或斜风细雨的时候,校园上空就会升起一把超级巨型五彩伞,既可以蔽雨,又可以防晒,这样永远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由好朋友介绍得知,至少要比原先的处理更符合情理,同时为了证明真实性,还可以把王琳妈妈的教师身份在前面交代清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假如我是建筑设计师》,小作者将未来的屋子想像为昆虫一般,有毛毛虫式的,有螳螂式的,还有蝴蝶式的也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匪夷所思的“设计”,因为他们的脑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好奇之心。初读此文,我们不禁被小作者惊人的想像力而折服,但是再仔细一品,就发觉文中的想像颇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毛毛虫房吧,狭小曲折,如何能让胖子和缺少运动的人开展锻炼呢;再如蝴蝶房吧,若常有客人来的人家都住在蝴蝶房里了,那又何来易于辨认之说。小作者很会想像。但是想像作文也并不提倡过于离谱的胡思乱想,想像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可以是对现实生活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也可以表达小作者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总之,“假如”后面表达的仍是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文章就显得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可以怎样修改。

5.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ppt)

(四)多次修改,交流提高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

对照标准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换互评,再次修改

交换作文

⑴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五)作业: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课本P4849例

1、例2,练习八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谁愿意汇报测量的数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2、独自画图。

3、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其实这就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小组交流:你刚才在画图时是 (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据说:我们把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叫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图上距离,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写成这种形式 和同桌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请每组6号同学口述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出示中国地图。

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北京地图。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3)找一找你手中地图册的比例尺,它属于哪一种比例尺? (4)阅读课本48页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零件图) 图中的2︰1表示什么?

(二)精讲点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比如手表零件、手机零件、电脑芯片要把它画在图纸上,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扩大比例尺后项为1。)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出示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做这类题目,你觉得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说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三)巩固检测

(1)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把数值比例尺1︰3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规划图中量得运动场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知道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 ,那么运动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请你把三道题目都完成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胆怯,你可以给自己减减压,选择12题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9“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

1、3题

第二课时 比例尺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45米 (4)比例尺01000千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2,乙与丙的比是1: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2,乙与丙的比是4:3。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课本54页第5题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练习课

(一) 比例方法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二)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是哪里的景色?(泰山)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诗的第一句是( ),这样雄伟的泰山,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 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 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 课后你也可以做一名设计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96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吧! (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师:其实判断两个量成比例的关键是看两个量的商和积,如果是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师:为什么这么列?140/2和210/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

3.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比例的知识得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5) 1.回顾旧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板书:张大妈 李奶奶 12.8元 ?元 8吨 10吨

师: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说明:国家在同一地区对水的单价是统一做了规定的,所以水的单价是一定的)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多指名说)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12.88 =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读题,弄清题意。(2)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交流是怎么想的? 5. 提炼方法 师:我们用比例解决了两个问题,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来总结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分为几个步骤?(课件):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要求的问题为X,根据判断列出方程; (3)解比例,验算,作答。

(二)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6)

1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1、课件出示: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读题,找条件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解答,交流: 一般方法:20*18/30=12包

也有同学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20*18=30*X (3)师:为什么这么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

2、反比例变式练习(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再次强调判断成什么比例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提高。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独立解决,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怎样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用比例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实际上去量一量,那么怎样知道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呢?就可以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我们先来观察课前老师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的一些物体的高度和他们的影长。

师:观察这些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吗?比如这个建筑物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引导学生说出,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此建筑物旁立一根标杆,同时测出标杆的高度与建筑物的影长,然后用正比例的有关知识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个具体的测量计算工作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分组去解决吧。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

4、5题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

2、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2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多少吨?

3、修路队3天修路1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修10天,又修多少米?

4、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回到甲城?

5、一间房子,用面积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6、 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7、一个房间,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432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战士行军,3小时走了36千米,离目的地还差24千米,速度不变,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9、计划生产1040台收音机,8天生产了320台,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10、一条水渠,每天修300米,要修80天。如 果每天少修20%,这条水渠要修多少天?

1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实际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12、200千克稻谷可出米170千克,这样计算4.5吨稻谷可出米多少吨?

13、修一段6000米长的公路,3天修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第4篇

申晓州

一、导课

各位同学,大家先看这四幅图片,这都是什么?(秦始皇陵、秦陵地宫想象图、长城、兵马俑)你会联想到谁?-----秦始皇。再看这四幅图片,又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图、丝绸之路图、霍去病墓、董仲舒像)你又会想到谁?-----汉武帝。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三单元“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复习课

第10课、11课我们在期中考试时已经复习过,这节课我们再系统的看一下。

1、战国七雄都有谁?(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喊赵薇去演戏)。什么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看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郡、县。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以后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再看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它的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民族关系: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同学们看万里长城图片: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安定北疆。南修灵渠(开发东南、岭南加强中原和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看这个灵渠的图片,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么,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定生活提供了条件。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秦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是一样的。

紧接着咱们来看------大一统的汉朝。(什么是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具体看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叫“推恩令”

谁的建议(主父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文化教育上:在长安设立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五铢钱)

第13课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北部边境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第14课 对外交往: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第15课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1、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看西汉的疆域图: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再看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影响:1.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为什么?

 经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  文化之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 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

评价一下汉武帝:评价人物要把握这三个原则:实事求是、一分为

二、特定环境。同时要注意称谓+事迹+影响。大家试一下(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措施略;他统治期间,大一统的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检测

咱们来一个竞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现场计分,输的组负责打扫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回答对的加1分,回答错误的扣2分。会的你就站起来,以站起来的先后顺序作答。 规则明白了吧,好,准备

1、这个作为4个小问题,关于政治方面的,会的就站起来

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削弱诸侯国王国的势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铸币盐铁官营、都有统一货币的措施

思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但对待儒家学说态度相反;结果不同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匈奴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材料一中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的目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巩固边疆(2)西域都护的设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4、秦朝

蔡伦

古代希腊

5、秦朝

小篆

圆形方孔钱

6、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

西汉

汉武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西汉、汉朝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8、B.秦始皇“焚书坑儒”

9、B、小篆

10、A.①②

11、A.分封制

12、D.焚书坑儒

13、A.秦---西汉

14、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15、C、公元前三世纪前期

16、A.①②③

17、D.削弱诸侯国力量

18、C.儒家思想

19、C.稳固大一统局面

20、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21、A.张骞通西域

22、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3、B.西汉的长安

24、A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5、A.废除丞相

26、B、统一货币

27、A.推行郡县制

28、C、一统江山是秦朝

29、 D.②③④ 30、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31、D.统一度量衡

32、D.儒家思想问题

33、B.张骞通西域

34、C、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35、A.汉通西域

四、小结。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第5篇

一、复习重点

1、掌握第62页“词语盘点”,还要求听写课文后的生字在课文中的词(书写生字要注意字的结构、笔画,形近字区别、同音字的字义区别)对本单元出现的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进行分类复习。对本单元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相关的填空、造句练习。

2、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积累优美的语言。

3、复习“日积月累”中的趣联和本单元作文、口语交际。

二、参考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wǔ rǔwēi fēngǎi xiǎolěng xiàowéi nánguī juzhāo dài

qiú fànchū xidà chéngān júdào zéiqǔ xiàoxiào xī xī

péi bú shishí huà shí shuōmiàn bù gǎi sèān jū lè yèbù xī dài jià

jiě shìfù zéwán hǎo wú sǔnliǎo rú zhǐ zhǎng

2、形近字组词。

梁()诣()乃()辱()慌()敝()矩()囚() 粱()谐()及()唇()谎()蔽()炬()因() 臣()淮()贼()敝()撤()既()曰()惠() 巨()准()贱()敞()撒()即()日()慧()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杨氏之子》选自的《》,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的小说。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3)杨氏子的特点:

(4)《晏子使楚》的“使”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然后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使”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①使用;②让;③假如;④派遣;⑤奉命到某地办事。在“晏子使楚”中,“使”应是第()种解释。在“这把剪刀特别好使”中,“使”应取第()种解释。《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是按顺序写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5)晏子的特点:

(6)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7)背诵与默写《杨氏之子》

2(8)背诵并默写P65的“日积月累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

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1)楚王侮辱晏子的原因是()。

A、看不起晏子 B、显显楚国的威风

(2)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总是()。

A、为自己辩解B、维护自己也维护国家的尊严

2、在“□”中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瞅()期()拱()谎()

揪()欺()哄()慌()

4、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下面的句子。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2)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5、读完这篇课文,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的人吗?

三、作文。

班上的班干部要改选了,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你看中了哪一个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第6篇

一、易错字音

开拓(tuò)

说服 (shuì)

殷红 (yān)

校补 (jiào)

荒谬 (miù) .....重荷 (hè)

瑕瑜 (yú)

鲜为人知 (xiǎn)

锲而不舍 (qiè)

....气冲斗牛(dǒu) .

二、易错字形

睿智

妇孺

鞠躬

磐石

流氓

深邃

踌躇

慷慨淋漓 .........马革裹尸

迥乎不同 ..

三、词语解释

①锋芒毕露: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比喻锐气和才华等全都显露在外面,显得不成熟,但骄傲,甚至盛气凌人。或形容人傲气逼人,逞强好胜。

造句:他颇有才华,可惜锋芒毕露,别人很难和他合作。 ②一反既往:现在完全不同于过去,有时也形容变化之大。

造句:从今以后,他要一反既往。 ③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造句:救火车开不进狭窄的弄,水桶拿不出许多,往来取水只是杂乱无章的一阵胡闹。

④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造句:当他在电视上看到歹徒残忍的杀死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的时候,顿时义愤填膺。

⑤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造句:既然我们一拍即合,所见略同,我也不瞒你。

四、美句赏析

①原句: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赏析: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②原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赏析:文章引用闻一多的原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抹角,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对“说”和“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强调“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式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③原句: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赏析:从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苦难,作为音乐家,耳聋对他的打击很大。但是,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可以负担得起沉重的命运重荷。

五、重点问题

①问:在《福楼拜假的星期天》一课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都德的?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描写了都德的外貌、行动等,突出其具有南方人的特征。又描写了都德谈论的内容和口吻,不但表现了他熟悉现实生活,而且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②问: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中,“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一句话怎样理解?

答:“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贝多芬因为耳聋,与人交流和沟通产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诚的朋友,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会永远陪伴她。

③问: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中,闻一多先生在“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是否矛盾?作者为何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意图何在?

答:尽管闻一多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一多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上体、实在。既刻画了闻一多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术道德,又刻画了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提示了闻一多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六、写作手法

①叙中有议

《邓稼先》一文中叙中有议,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叙述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议论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日子!”从而点出这些事件的重大意义。

②肖像描写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范文第1篇尖草坪区第二实验小学姓名:一、填空题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