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第1篇
黎俊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习惯,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
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第2篇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 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2、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3、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4、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5、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 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3、知道身边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
5、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6、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7、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8、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
9、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10、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11、砖的主要用途是(砌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12、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3、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
14、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15、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四单 元水和空气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4、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5、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6、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7、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8、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9、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10、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11、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12、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13、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14、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15、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16、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17、空气占据(空间)。
18、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19、空气有(重量)。 20、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一(填空题)
1、一片完整的树叶是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的。
2、植物的茎分为两大类,象松树的茎是______ ,象狗尾草的茎是______。
3、动物和植物都是______。它们都是有______的物体。
4、蚂蚁的身体可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三部分,头上有______对触角,______有3对脚。
5、蜗牛是用______爬行的,蚯蚓是用______ 爬行的,金鱼是用______游泳的。
6、通过观察,我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蚂蚁喜欢生活在______,鱼喜欢生活在______;蜗牛喜欢生活在______。
7、______材料可以具有单一材料不具备的性能。
8、不同的材料,他们在______ 、______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9、人们常用金属做水壶、锅等炊具,是因为它的______好。
10、我国的造纸术是东汉时期 ______发明的。
11、材料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造材料,另一类是 ______。
12、水是一种没有_______,没有 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的物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_________;像石头、铅笔这样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 ;像空气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______。
13、我知道生活中常见的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等都是液体。
14、拿水与空气比较,相对较轻的是______,流动性较好的是______ 。
15、物体的形态有______、______ 、______ 等三种。
16、我会用工具,可以用______来帮助我们比较大树的粗细,可以用______来帮助我们测量液体有多少毫升。
17、比较物体的______时,我们可以用划痕的方法。
18、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_____看、用_____摸、用_____听、用______闻,还可以借助______来测量。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三(选择题一)
1、桑树、石榴树的茎是(
)。 A木质茎 B草质茎 C不知道
2、下面(
)不属于水生植物。 A水葫芦
B浮萍
C狗尾草
3、我知道下面(
)植物会捕捉小昆虫。 A玫瑰
B猪笼草
C水花生
4、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就是用植物的(
)进行繁殖。 A根
B叶
C茎
5、植物(
)的叶子巨大,一个二三十千克重的孩子坐在上面,也不会沉下去。
A芭蕉 B王莲 C水葫芦
6、两片树叶它们的( )不同,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A形状 B大小 C颜色
7、拓印树皮图案正确的步骤是(
)。
A先白纸紧压在树干上,然后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再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B先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再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然后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 C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然后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
8、桑树、石榴树的茎是(
)。 A、木质茎 B、 草质茎 C、不知道
9、一般来说,植物叶的最大部分是( )。 A、叶片 B、叶柄 C、叶脉
10、( )的叶片有特殊的香味。 A、柳树 B、樟树 C、梧桐树
11、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是( )。
A、生长都需要空气 B、都需要土壤 C、都不会开花
12、下列现象说明树有生命的是( )。
A、树上有鸟窝 B、树干可以做家具 C、树会生长
13、蜗牛适合生活在( )的地方。
A、阴凉、潮湿 B、高温、干燥 C、低温、潮湿
14、和蜗牛属于同一种类动物的是(
)。 A蝗虫
B螺蛳 C蚂蚁
15、蜗牛爬过的地方(
) 。
A会留下粘液 B会留下脚印 C什么也不会留下
16、蚂蚁是用(
)来交流信息的。 A头上的触角
B声音
C眼睛
17、蚯蚓是用(
)运动的。
A脚
B刚毛
C翅膀
18、植物、动物依赖以下(
)共同因素而生长。
A空气、土壤、水分 B空气、阳光、水分 C水分、阳光、食物
19、像蚂蚁一样,昆虫是用(
)呼吸的。 A鼻子
B气管 C鳃
20、蚂蚁会分泌一种(
)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A黏液
B唾液 C信息素
21、象龟是动物中的“老寿星”,它的寿命可达(
)岁。 A200
B300 C500
22、像蚂蚁一样,昆虫的胸部都长有(
)足。 A2只
B3对
C8只
23、蚂蚁的( )有一对触角。 A、头部 B、胸部 C、尾部
24、鲫鱼是依靠( )在水中进行运动的。 A、鳞片 B、鳍 C、鳃
25、蚂蚁会分泌一种(
)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A、黏液
B、唾液 C、信息素
26、金鱼是靠( )来呼吸。 A、鳞片 B、鳍 C、鳃
27、在自然界中观察小动物时,我们应该( )。
A、安静的观察 B、抓在手上观察 C、把他们弄死后进行观察
28、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 )材料制成的。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29、埋在地下最不容易腐烂的是( )。 A、塑料 B、纸 C、 木头
30、下列物体中,硬度最大的是:( )。 A、木料 B、塑料 C、金属
31、下列材料中适宜做窗框的是( )。
A、塑料 B、陶瓷 C、玻璃
32、炎热的夏天我们常选择( )的衣服。
A、黑色、厚实 B、浅色、透气性好 C、黑色、吸水性差
33、下列材料中,不含纤维的材料是( )。 A、纸 B、布料 C、塑料
34、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 )凉得快。 A、玻璃杯 B 、金属杯 C、塑料杯
35、不容易分解的是( )。
A、泡沫塑料 B、木棒 C、废纸片
36、能回收利用的是( )。
A、易拉罐 B、口香糖 C、苹果核
37、用塑料做水杯主要是利用了塑料的( )特征。 A、弹性 B、绝缘性 C、不渗水
38、我们用铁做锤子,是因为铁的(
)好。 A、柔韧性 B、硬度 C、导电性
39、下列物体中,容易导热的是( )。 A、木头 B、玻璃 C、铝
40、下面的材料中( )是经过加工合成的人造材料。 A、石块 B、 泥沙 C、陶瓷
41、用塑料做电线的外皮主要是利用了塑料的(
)特征。 A、弹性
B、绝缘性
C、不渗水
42、下列物体中柔韧性比较好的是(
)。 A、木条 B、金属条
C、塑料条
43、人们常用( )做雨衣。 A、 塑料 B、 棉布 C、 合成纤维
44、用金属做电线的导线,是因为金属的( )。 A、绝缘性好
B、弹性好 C、导电性好
45、同样轻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 )。 A、体积大的容易沉,体积小的容易浮;
B、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C、跟体积大小无关;
46、接线板的各部分用不同材料制成,外壳用( ),接触片用( )。 A、导体,绝缘体 B 、绝缘体,导体 C、绝缘体,绝缘体
47、先把外形相同的木棒、铝棒、塑料棒竖放在同一个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热水,用手摸三种小棒的另一端。我认为,最先感受到热的是( )。 A、木棒 B 、铝棒 C、塑料棒
48、下列物体中,不容易导热的是( )。 A、木条 B、铜片 C、铝条
49、用铜做导线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
)特征。 A、弹性
B、绝缘性
C、导电性 50、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
)有关。 A、材料 B、大小
C、轻重
51、埋在地下容易腐烂的是( ) A、塑料 B、纸 C、陶瓷
52、在窗户上装玻璃,是因为玻璃的(
)好。 A、硬度 B、透光性 C、透气性好
53、鲫鱼是依靠( )在水中进行运动的。 A、鳞片 B、鳍 C、鳃
54、人们一般利用( )来擦汗。 A、卡纸 B、餐巾纸 C、牛皮纸
55、把用下列材料制成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 )是沉在水底的。 A、木头 B、铁 C、塑料
56、下列材料中,( )不属于金属材料。 A、钢 B、铜 C、铅笔芯
57、观察一种不熟悉的液体时,我们首先能做的是(
) 。 A、用鼻子闻
B、用嘴巴尝
C、用眼睛看
58、可以用来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是(
)。 A、厘米
B、小时
C、毫升
59、实验室里的(
)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A、量筒
B、放大镜
C、天平 60、一易拉罐“王老吉”大约是(
)毫升。
A、235毫升
B、310毫升
C、510毫升 6
1、500ml水相当与我们平时说的(
)。 A、半斤
B、1斤 C、2斤 D、5斤 6
2、测量水的多少,实验室里用(
)。 A、直尺
B、三角尺
C、量筒
63、下列哪样东西没有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 A、篮球 B、席梦思床垫 C、空气床垫 6
4、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
65、水黾能在池塘水面上滑行而不沉入水底,是因为被水的( )支撑着。 6
6、水、食用油、洗洁精三种液体在流动时,( )。
A、流得一样快 B、水流得快 C、洗洁精流得快
67、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 )。 A、推不动 B、推到底 C、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68、潜水员叔叔身背氧气瓶下水是为了( )。 A、下沉 B、呼吸 C、上浮
69、下列的( )组物体是可以流动的。
A、玻璃、番茄浆、汽油、空气、 B、番茄浆、纯净水、空气、海水、 C、水晶、水蒸汽、、白云、冰雹 70、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我们周围任何地方都空气 B、水中也有空气,所以鱼能生存
C、山越高,山顶上空气就越稀薄 D、冬天钻到被窝里睡觉空气新鲜 7
1、我们用过的废纸,应该尽可能( ),以利于环境保护。 A、焚烧 B、在垃圾场填埋 C、回收
72、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 氢气
73、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 )凉得快。 A、玻璃杯 B、金属杯 C、塑料杯
74、水黾能在池塘水面上滑行而不沉入水底,是因为被水的( )支撑着。 A、表面张力
B、浮力
C、重力
75、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 )。 A、推不动 B、推到底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76、和石头相比,水的主要特征是( )。 A、摸得到 B、比较重 C、会流动
77、把一滴水放到半瓶油中,过一会儿这滴水会( )。 A、沉在瓶底 B、浮在油上 C、以上都有可能 7
8、影响液体流动快慢的因素是( )。 A、颜色 B、气味 C、黏稠度
79、生活中,( )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A、吹泡泡 B、打篮球 C、喝盒装饮料
80、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 )的方法比较物体。 A、摸 B、闻 C、尝
81、可以用来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是(
)。 A、厘米 B、小时
C、毫升 8
2、(
)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A量筒
B天平 C尺子
83、很小的东西,用肉眼很难看清楚时,我们可以借用(
)来观察。 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四(连线题)
1、 棉衣 天
汽车轮胎
人 然
玻璃
造 材
塑料
材 料
竹椅
料 制
陶瓷
制 品
丝绸
品 大理石板
材料的软硬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材料的吸水性
放入水中观察 材料是否有磁性
把材料弯折
材料是是否导电
用铁钉在材料上划 材料的沉浮
在上面滴水 材料的柔韧性
用磁铁吸
材料的结构、光泽
用铁皮磨掉材料的表面,用放大镜观察
蜗牛的运动
用尾巴游动 蚂蚁的运动
用腹足爬行 蚯蚓的运动
用脚爬行
金鱼的运动
用身体伸缩爬行
蜗牛
生活中土壤中 蚂蚁
生活中地面上 蚯蚓
生活中水中 金鱼
生活中草丛中 门锁
可乐瓶 塑料
书桌 金属
汽水瓶 木材
书本 纸张
菜刀
书本
空气
牛奶
液体
石头 木块
气体
树叶 橡皮
固体
铅笔 白酒
醋
上册期中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科学课中的观察与平时的看是不同的,科学课中的观察是有_____________的。观察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看,还包括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感官的运用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运用。
2.我们在观察大树时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的。
3.许多植物的叶从___________长出来,到____________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4.植物的共同特点: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___________、阳光、空气和_________,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_____________的生命过程。
5.动物和植物都属于___________,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树木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象爱护自己一样爱护树木。( ) 2.我们观察树叶时可以到树上随意摘树叶。( )
3.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叶柄膨大有气囊。( ) 4.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 5.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 ) 6.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 )
7.植物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构成。( )
8.因为蜗牛的身体十分柔软,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 9.蚂蚁和蝗虫的身体相差很大,没有相同点。( ) 10.蚂蚁找到了食物会马上把它吃掉。(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8分)
1.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是: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 )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A.竖捏 B.平捏
2.我们在墙角、树下、草丛、菜叶上,常常能够找到蜗牛,还发现蜗牛喜欢吃植物的( ) A.根 B.叶
3.蜗牛需要潮湿的环境,如果天不下雨,蜗牛就在( )出来活动。 A.白天 B.晚上
4.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 ) A.粘液 B.脚印
5.蚂蚁不会把窝建在( ) A.泥土中 B.水中
6.蚂蚁是用( )来交流信息的。 A.头上的触角 B.舞蹈
7.和蜗牛属于同一种类的动物是( ) A.蝗虫 B.螺蛳
8.蚯蚓和蜗牛都适宜生活在( ) A.水中 B.潮湿环境 C.干燥环境
9.金鱼不断地喝水,是为了吸收水中的( ) A.营养物质 B.氧气
四、在下图标出蚯蚓身体中箭头所指部分的名称。(12分) (图略)
五、请根据大树及小草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然后将A、B、C正确地填在下面的圆圈中。(16分)
A大树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高大, 茎粗、很硬,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 果、有种子,多年生寿命长,是木本植物。
B小草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矮小, 茎细、较软,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 果、有种子,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C大树与小草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树 小草
六、简答(10分)
从开学到现在,校园里的树都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把你观察到的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里,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12分)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5分)
( )
1、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 )
2、为了观察树叶,我们可以在树上任意采摘我们需要的叶子。 ( )
3、人有生命,植物没有生命。
( )
4、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 ( )
5、新鲜的叶与落叶相比,除了颜色不同,其它都相同。 ( )
6、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 )
7、树叶都是绿色的。 ( )
8、一片完整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 )
9、植物生长只需要水和空气,不需要阳光。
( )
10、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叶柄里面有气囊,充满空气。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方框里)(15分)
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 )等几个生长阶段。
①发芽、开花、结果 ②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③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2、植物的叶由( )和( )组成。 ①叶片 ②叶柄 ③叶脉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的叶片上都有( )。 ①叶纹 ②叶线 ③叶脉
4、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 )。
①水生植物和陆地植物 ②陆地植物和海洋植物 ③水生植物和土地植物
5、观察就是( )。
①随便看看 ②带着目的看 ③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
6、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①看一看 ②摸一摸 ③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
7、只要两种树叶的( )相同,我们就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①形状大小 ②大小 ③形状
8、龙血树是植物中的老寿星,它生长缓慢,往往能活( )年。 ①几百 ②几千 ③几万
9、( )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它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森林里。 ①茶花 ②王莲 ③大王花
四、观察与发现。(18分)
1、你观察过大树与小草吗?请你把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的圈图中。
2、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巴草、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五、在观察水生植物的活动中,我们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槽中,观察了它们在水中的样子,
请你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16分)
六、你观察过一棵大树吗?请你选择喜欢的方式描述一棵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14分)
七、阅读与思考。(10分)
新装修完房间散发出的各种有害气体令人烦恼,可有的花木因为具有吸收这些气体、净化空气的本事而大受欢迎,这类花木也被一些装修者戏称为“装修花”。
绿萝不但长得好看,还专吸各种有害气体,刚装修完的房里放1-2盆,过几天空气就会变好。
吊兰、扶郎花、金绿萝、芦荟、虎尾兰等主要吸收甲醛;吊兰可吸收一氧化碳
常春藤、铁树、菊花能吸收胶合板、壁纸中的甲醛和苯毒素;
月季可吸收二气化硫(呼吸道疾病者慎用) ;
龙血树、雏菊、万年青等可清除乙烯。
百合、荷兰铁、仙人掌、荷兰花箭等吸收二氧化碳,而龟背竹刚具有夜间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万年青、雏菊可吸收三氯乙烯;一叶兰、文竹等可吸收多种有害气体。
这些花木为什么能吸收有害气体呢?植物学家解释说:“植物通常是靠叶子的细微舒张来吸收物质的。实验证明,不光是叶子,植物的根以及土壤里的细菌在清除有害气体方面功不可没。”
人们一般把绿色植物买回去就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如今买回去放在新装修完的房间里,也有的是放在办公室里净化空气,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思考:你从这篇短文中获得了关于植物的哪些知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把你观察到的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里,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12分)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5分)
( )
1、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2、在晴天中午的大树下我找到了很多蜗牛。
( )
3、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腹部有6只脚。 ( )
4、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水中生活。
( )
5、蜗牛可以在玻璃上爬行。。 ( )
6、蚂蚁和蜗牛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 )
7、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 )
8、蜗牛休眠了,我们可以使劲敲打它的外壳使它活动起来。 ( )
9、蚂蚁喜欢甜食,我们可以用白糖和面包屑把它们引出来。 ( )
10、蚯蚓的身体没有头、尾的区别。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方框里)(15分)
1、( )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①老虎 ②长颈鹿 ③非洲象
2、( )是世界 上最高的动物。 ①老虎 ②长颈鹿 ③非洲象
3、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它的腹部就是它的足。蜗牛的足叫( )。 ①腹足 ②软足 ③脚
4、蜗牛的触角有( )对。 ①3 ②1 ③2
5、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 ),这种物质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①粘液 ②信息素 ③水分
6、池塘、小河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 )。 ①鱼类 ②虾类 ③螺蛳
7、蜗牛用( )呼吸。 ①鼻子 ②鳃 ③气孔
8、下列食物中,蜗牛最喜欢吃的食物是( )。 ①蛋糕 ②菜叶 ③桔子
9、观察完蚂蚁后,我们应该( )。 ①把蚂蚁放回家 ②把蚂蚁扔掉 ③把它养起来
10、植物和动物都属于( ),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①生物 ②植物 ③动物
四、看图做题。(18分)
1、写出蜗牛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蜗牛的图片)
2、写出蚯蚓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蚯蚓的图片)
五、观察与记录。(20分)
1、在寻访小动物的活动中,你观察到了哪些小动物?请记录在调查表上。
发现的地点 观察到的动物
2在观察金鱼的活动中,我们观察认真观察了金鱼的身体,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六、观察与发现。(10分)
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种动物。在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等动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你知道动物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七、阅读与思考。(10分) 聪明的蚂蚁
地球上的蚂蚁有8000多种,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不被人们注意的小蚂蚁在不断地繁衍,通过辛勤的“工作”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从一些小家族发展成庞大的蚂蚁王国。在建立王国的过程中,蚂蚁表现出了令人叫绝的“聪明才智”。
蚂蚁经常单独地在地面上侦察食物,如果遇到一条死虫或者一小块肉骨头,不能独自搬回去,就很快地返回蚁巢,马上互通消息纠集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或者各取一口,或者协力拖拉。
那么,蚂蚁是如何与同伴传递“情报”的呢?你蹲在地上仔细观察一下,常常会看到一只蚂蚁发现了一块食物,它在奔回蚁巢时行动变得很匆忙,与另一只蚂蚁碰到一起时,还要用这两根触角互相触碰一下,刺激同伴去找食。假若第一个发现者已经很饥饿了,它的触角摆动就会比平时更加猛烈,在巢内的活动范围也更大,使更多的同伴受到刺激出来找食。可见,蚂蚁的活动往往是通过触角来联系的。 人们发现,在触角互相触碰的时候,发现食物的蚂蚁,并不用把食物的方向,地点“告诉”给同伴。所有被它动员出来的同伴,并不知道走向食物的路线,不过,嗅觉比较发达的蚂蚁,却能相当准确地走向食物,因为在这种蚂蚁中,第一个发现者在返回蚁巢时,已经在沿途留下一些气味,包括食物的气味或者从它肛门排出的特殊物质的气味。这时候,同伴们只要追随这种气味,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食物。如果不是同一个“家族”成员,则不能够破译这些“情报”,从而确保食物为同一“家族”成员享用。
通过阅读这篇短文,你知道了关于蚂蚁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蚂蚁的哪些问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把你观察到的有关"材料"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里,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12分)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5分) ( )
1、木头和金属相比较,木头更硬一些。 ( )
2、用过的空铝罐可以回收利用。 ( )
3、塑料制品价格便宜,不需要重复利用。 ( )
4、塑料是一种从原油中提取出来的人工材料。 ( )
5、金属材料吸水能力强。
( )
6、木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 ( )
7、陶瓷、棉花都是人工制造的材料。
( )
8、我们自己造的纸出现厚薄不同的现象,是因为纤维的分布不均、压制不够造成的。
( )
9、材料硬度越大,就越能被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 )
10、我们用的纸来之不易,要珍惜、节约用纸。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方框里)(15分)
1、古代造纸术是由( )发明的。 ①蔡伦 ②爱迪生 ③牛顿
2、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曾经用( )来作为记事的材料。 ①兽皮 ②竹木片 ③光碟
3、比较材料的硬度,可以用( )的方法。 ①看 ②摸 ③刻划
4、金属具有( )的特性。 ①导热 ②吸水 ③透明
5、下列材料中,柔韧性最好的是( )。 ①木条 ②塑料条 ③金属条
6、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下列材料中,( )吸水能力最强。 ①陶瓷 ②塑料 ③纸
7、( )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许多可以重复利用。 ①塑料 ②纸 ③木头
8、( )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经过烧制而成的材料。 ①金属 ②陶瓷 ③塑料
9、把普通纸的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这就是一种( )材料。 ①组装 ②联合 ③复合
10、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这是对( )的描述。 ①纸 ②塑料 ③木头
四、观察与记录。(20分)
1、我们的书包里都有什么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书包里的物品
物品名称 可能使用的材料
2、在我们的生活中,塑料、木头被大量使用,你能说出哪些塑料制品和木制品?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每种至少写5个) 我知道的塑料制品 我知道的木制品
五、观察与研究。(12分)
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你知道金属有哪些特性吗?填写在下面的气泡图中。
六、阅读与思考。(12分)
纸张的生产从来就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生产1吨纸就要耗费20棵大树、100立方米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约2700吨纸、27万吨水。但这“一纸之费”并非就这样费为无形,它将带来触目惊心的后果:2700吨纸,意味着54000棵大树将化为乌有;还有,这27万吨水在造纸后变成了污水,如果将这些污水注入一座水质可供饮用的大型水库,顿时变为有害的废水。专家称污水需要造价高昂的处理厂处理之后才能还原为可供再利用的净化水。但据说即使在发达地区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也要掂量再三,因为每座这样的污水处理厂的投资都在亿元以上。当然也可以任由这些污水流入江河,但后果是总有一天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思考:为了节约用纸,你应该怎样做?
七、实践活动。(14分)
你经历过“我们来造一张纸”的活动吗?说说你是怎样造出一张纸的。观察我们造出的纸,它和我们所用的纸相同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把你观察到的有关“水”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里,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12分)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5分) ( )
1、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 ( )
2、在进行科学观察时,我们一般采用尝的方法。 ( )
3、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 )
4、比较水的多少,只有用量筒量这一种方法。 ( )
5、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 )
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食用油和水的唯一区别是:食用油有颜色,水没有颜色。
( )
7、水能流动,空气也能流动。
( )
8、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没有重量。
( )
9、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落到玻璃上的雨滴才会成为一颗颗小水珠。
( )
10、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无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方框里)(16分)
1、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 )。 ①液体 ②固体 ③气体
2、( )是一种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 ①烧杯 ②量筒 ③滴管
3、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 )的影响。 ①轻重 ②颜色 ③黏度
4、用量筒测量液体读数据时,视线要与( )水平。 ①液面 ②刻度 ③量筒
5、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 )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①诺贝尔 ②拉瓦锡 ③居里夫人
6、液体体积的单位是( )。 ①千克 ②公斤 ③毫升
7、17世纪时,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用实验证明空气( )。 ①能流动 ②有重量 ③能压缩
8、下列物品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 ①风扇 ②轮胎 ③瓶子 ①生物 ②植物 ③动物
四、研究与发现(14分)
对于空气,你都知道些什么?把你了解的有关空气的知识表示在气泡图上。
五、实验与研究。(20分)
1、通过观察与实验,你知道了液体和固体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请填写在下图中。
2、水和空气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填写在下面的圈图中。
六、思考与实践。(12分)
水会流动,空气会不会流动?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七、阅读与思考。(11分)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极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世界淡水资源的65%集中在10个国家里,而占人口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如果一个国家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的国家。中国人均水量不富,是缺水国家之一。 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予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有的。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以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所以,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
1、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
(
)
2、在观察完小动物后可以把它踩死。
(
)
3、我们观察树叶时可以在树上随意摘树叶。
(
)
4、蜗牛的身体有伸缩性,所以不能测量它的大小。 (
)
5、树是活的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
)
6、一次性筷子既方便又环保。
(
)
7、蜗牛喜欢吃菜叶。
(
)
8、蜗牛的粘液是用来标识路线的。
(
)
9、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组成。
(
)
10、记录树叶形状,我们可以用画画、拓印等方法。 (
)
11、树木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
)
12、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
)
13、蚂蚁找到了食物会马上把它吃掉。 (
)
4、像狗尾草那样的茎叫木质茎。
(
)
5、我能用各种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大小、形状和粗细。
(
)
6、小草、树木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这些小小的生命。 (
)
7、站在远处用眼睛看一棵大树,就可以说是在观察大树了。 (
)
8、所有植物都是在强光下生长的好,在弱光下生长不好。
(
)
9、小草、树木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这些小小的生命。 (
)
10、比较树叶的大小只能用数方格的方法。
(
)
11、植物叶子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叶脉是一样的。 (
)
12、世界上最大的花是大王花,它颜色漂亮,却臭气扑鼻。 (
)
13、躲在树洞里的小动物,我们可以用手伸进去去捉。 (
)
14、、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
)
15、5毫升水相当于大雪碧瓶一瓶。
(
)
16、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眼睛长在长的那对触角上。 (
)
17、蜗牛壳很硬,是不能长大的。
(
)
18、蚂蚁和苍蝇的身体相差很大,没有相同点。
(
)
19、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世界上最小的鸟是麻雀。 (
)20、食用油也是液体。
(
)
21、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长颈鹿,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
)
22、在观察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
)
23、蜗牛的足叫腹足。
(
)
24、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 (
)
25、蚯蚓的身上有很多的环节。 (
)
26、金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
)
27、去动物园时,我们可以把自己带去的食物给动物们吃。 (
)
28、物体的不同部分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
)
29、同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体。
(
)30、吸水性从强到弱依次是:纸、木头、金属。
(
)
3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很少用到复合材料。 (
)
32、科学课本的封面是一种复合纸。
(
)
33、植物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
)
34、树木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象爱护自己一样爱护树木。
(
)
35、玻璃、陶瓷是天然材料。
(
)
36、小华说:塑料薄膜是透明的,它可以代替玻璃使用。 (
)
37、喝完饮料后的空铝罐,应该扔进河里让它飘走。 (
)
38、利用废纸可以制造再生纸。
(
)
39、我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 (
)
31、沙漠中的动物可以离开水。 (
)
41、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
32、水可以被压缩,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
)
43、由于树木生长速度很快,我们浪费一点也没有关系。 (
)
4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材料有关。
(
)
45、砖和陶瓷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所以他们的硬度也一样。 (
)
46、很多物体并不是用单一的材料制成,这主要是为了美观。 (
)
47、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尽量让材料能重复使用。 (
)
48、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左右被水覆盖着。 (
)
49、水和沙都不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堆积起来。 (
)50、洗洁精的流动速度比水慢多了。
(
)
51、水和空气是地球上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
)
52、看不见的东西,说明它就是不存在的。 (
)
53、井水很干净,可以直接拿来饮用。 (
)
54、味精不是液体,食用油是液体。 (
)
55、“米”是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
(
)
56、在科学观察中,我们经常用尝的方法去比较未知物质。 (
)
57、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 (
)
58、空气流动会产生风。
(
)
59、空气可以被压缩,但水不能被压缩。
(
)60、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可能有重量。
(
)6
1、把一瓶密封的空气抽去半瓶后,瓶里只有半瓶空气了。 (
)6
2、生活在水里的动物不需要空气。
(
)6
3、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是因为空气流动把桂花的香气传播出去的。 (
)6
4、水和空气需要我们人类自己去保护。 (
)6
5、会流动的物体都是液体。
(
)6
6、叶面上的露珠其实就是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
)6
7、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6
8、我们人不能在水中呼吸,所以水中没有空气。 (
)6
9、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便闻,也不要随便尝。 (
)70、量筒只能测量水的体积。
(
)7
1、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眼睛的视线要和水面对齐。 (
)7
2、金属饮料罐的成型利用了金属的柔韧性。 (
)7
3、有时空气会占据空间,有时又不占据空间。 (
)7
4、食用油比水流动得快些。 (
)7
5、水只存在于江、河及海洋中。 (
)7
6、菜油油滴比水滴更圆。
(
)7
7、用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
(
)7
8、离开了空气(或氧气)木柴不能燃烧。
(
)7
9、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重量、会流动的物体。 (
)80、我们这里的水很多,因此浪费一点也没有关系。 (
)8
1、空气没有形状,没有重量。
(
)8
2、虽说材料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但材料的使用并不影响周围的环境。 (
)8
3、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反复利用。
(
)8
4、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
)8
5、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 (
)8
6、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没有不锈钢尺好。 (
)8
7、不同材料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
)8
8、陶瓷制品的吸水性好。 (
)8
9、通常情况下,油比水轻。
(
)90、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
(
)9
1、有同学说纸相当便宜,我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
)9
2、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
)9
3、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
)9
4、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水中生活。 (
)9
5、蚂蚁是靠分泌的信息素来标识路线的。 (
)9
6、鱼鳃不停地开合是它在喝水。 (
)9
7、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9
8、沙子会流动,所以是液体。
(
)9
9、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
)100、任何液体我们在观察时都可以用嘴来尝。
1、一片完整的树叶是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的。
2、植物的茎分为两大类,象松树的茎是______ ,象狗尾草的茎是______。
3、动物和植物都是______。它们都是有______的物体。
4、蚂蚁的身体可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三部分,头上有______对触角,______有3对脚。
5、蜗牛是用______爬行的,蚯蚓是用______ 爬行的,金鱼是用______游泳的。
6、通过观察,我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蚂蚁喜欢生活在______,鱼喜欢生活在______;蜗牛喜欢生活在______。
7、______材料可以具有单一材料不具备的性能。
8、不同的材料,他们在______ 、______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9、人们常用金属做水壶、锅等炊具,是因为它的______好。
10、我国的造纸术是东汉时期 ______发明的。
11、材料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造材料,另一类是 ______。
12、水是一种没有_______,没有 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的物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_________;像石头、铅笔这样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 ;像空气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______。
13、我知道生活中常见的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等都是液体。
14、拿水与空气比较,相对较轻的是______,流动性较好的是______ 。
15、物体的形态有______、______ 、______ 等三种。
16、我会用工具,可以用______来帮助我们比较大树的粗细,可以用______来帮助我们测量液体有多少毫升。
17、比较物体的______时,我们可以用划痕的方法。
18、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_____看、用_____摸、用_____听、用______闻,还可以借助______来测量。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二(判断题) ( )
1、树木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 )
2、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 )
3、植物不能运动,所以是没有生命的。 ( )
4、像狗尾草那样的茎叫木质茎。
( )
5、我能用各种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大小、形状和粗细。 ( )
6、小草、树木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这些小小的生命。
( )
7、站在远处用眼睛看一棵大树,就可以说是在观察大树了。 ( )
8、所有植物都是在强光下生长的好,在弱光下生长不好。 ( )
9、小草、树木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这些小小的生命。
( )
10、比较树叶的大小只能用数方格的方法。
( )
11、植物叶子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叶脉是一样的。 ( )
12、世界上最大的花是大王花,它颜色漂亮,却臭气扑鼻。 ( )
13、躲在树洞里的小动物,我们可以用手伸进去去捉。 ( )
14、在观察完小动物后可以把它踩死。 ( )
15、蜗牛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 )
16、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眼睛长在长的那对触角上。 ( )
17、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 )
18、蚂蚁和苍蝇的身体相差很大,没有相同点。
( )
19、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世界上最小的鸟是麻雀。 ( )20、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眼睛长在短的那对触角上。 ( )
21、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长颈鹿,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 )
22、在观察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 )
23、蜗牛的足叫腹足。
( )
24、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 ( )
25、蚯蚓的身上有很多的环节。 ( )
26、金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 )
27、去动物园时,我们可以把自己带去的食物给动物们吃。 ( )
28、物体的不同部分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 )
29、同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体。
( )30、吸水性从强到弱依次是:纸、木头、金属。
( )
3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很少用到复合材料。 ( )
32、科学课本的封面是一种复合纸。
( )
33、材料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 )
34、人们用木头做成刀具,使用起来效果很好
( )
35、玻璃、陶瓷是天然材料。
( )
36、小华说:塑料薄膜是透明的,它可以代替玻璃使用。 ( )
37、喝完饮料后的空铝罐,应该扔进河里让它飘走。 ( )
38、利用废纸可以制造再生纸。
( )
39、我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 ( )40、材料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 )
41、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
42、物体的不同部分可以用不同的材料。
( )
43、由于树木生长速度很快,我们浪费一点也没有关系。 ( )
4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材料有关。
( )
45、砖和陶瓷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所以他们的硬度也一样。 ( )
46、很多物体并不是用单一的材料制成,这主要是为了美观。 ( )
47、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尽量让材料能重复使用。 ( )
48、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左右被水覆盖着。 ( )
49、水和沙都不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堆积起来。 ( )50、洗洁精的流动速度比水慢多了。
(
)
51、水和空气是地球上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
)
52、看不见的东西,说明它就是不存在的。 (
)
53、井水很干净,可以直接拿来饮用。 (
)
54、味精不是液体,食用油是液体。 (
)
55、“米”是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
(
)
56、在科学观察中,我们经常用尝的方法去比较未知物质。 (
)
57、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 (
)
58、空气流动会产生风。
( )
59、空气可以被压缩,但水不能被压缩。 ( )60、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可能有重量。
( )6
1、把一瓶密封的空气抽去半瓶后,瓶里只有半瓶空气了。 ( )6
2、生活在水里的动物不需要空气。
( )6
3、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是因为空气流动把桂花的香气传播出去的。
( )6
4、水和空气需要我们人类自己去保护。 ( )6
5、会流动的物体都是液体。
( )6
6、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 ( )6
7、我们这里的水很多,因此浪费一点也没有关系。 ( )6
8、我们人不能在水中呼吸,所以水中没有空气。 ( )6
9、在科学观察中,我们经常用尝的方法去比较未知物质。 ( )70、量筒只能测量水的体积。
( )7
1、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眼睛的视线要和水面对齐。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三(选择题一)
1、桑树、石榴树的茎是(
)。 A木质茎 B草质茎 C不知道
2、下面(
)不属于水生植物。 A水葫芦
B浮萍
C狗尾草
3、我知道下面(
)植物会捕捉小昆虫。 A玫瑰
B猪笼草
C水花生
4、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就是用植物的(
)进行繁殖。
A根
B叶
C茎
5、植物(
)的叶子巨大,一个二三十千克重的孩子坐在上面,也不会沉下去。 A芭蕉 B王莲 C水葫芦
6、两片树叶它们的( )不同,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A形状 B大小 C颜色
7、拓印树皮图案正确的步骤是(
)。
A先白纸紧压在树干上,然后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再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B先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再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然后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
C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然后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
8、桑树、石榴树的茎是(
)。 A、木质茎 B、 草质茎 C、不知道
9、一般来说,植物叶的最大部分是( )。 A、叶片 B、叶柄 C、叶脉
10、( )的叶片有特殊的香味。 A、柳树 B、樟树 C、梧桐树
11、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是( )。
A、生长都需要空气 B、都需要土壤 C、都不会开花
12、下列现象说明树有生命的是( )。
A、树上有鸟窝 B、树干可以做家具 C、树会生长
13、蜗牛适合生活在( )的地方。
A、阴凉、潮湿 B、高温、干燥 C、低温、潮湿
14、和蜗牛属于同一种类动物的是(
)。 A蝗虫
B螺蛳 C蚂蚁
15、蜗牛爬过的地方(
) 。
A会留下粘液 B会留下脚印 C什么也不会留下
16、蚂蚁是用(
)来交流信息的。 A头上的触角
B声音
C眼睛
17、蚯蚓是用(
)运动的。 A脚
B刚毛
C翅膀
18、植物、动物依赖以下(
)共同因素而生长。
A空气、土壤、水分 B空气、阳光、水分 C水分、阳光、食物
19、像蚂蚁一样,昆虫是用(
)呼吸的。 A鼻子
B气管 C鳃
20、蚂蚁会分泌一种(
)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A黏液
B唾液 C信息素
21、象龟是动物中的“老寿星”,它的寿命可达(
)岁。 A200
B300 C500
22、像蚂蚁一样,昆虫的胸部都长有(
)足。 A2只
B3对
C8只
23、蚂蚁的( )有一对触角。 A、头部 B、胸部 C、尾部
24、鲫鱼是依靠( )在水中进行运动的。 A、鳞片 B、鳍 C、鳃
25、蚂蚁会分泌一种(
)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A、黏液
B、唾液 C、信息素
26、金鱼是靠( )来呼吸。 A、鳞片 B、鳍 C、鳃
27、在自然界中观察小动物时,我们应该( )。
A、安静的观察 B、抓在手上观察 C、把他们弄死后进行观察
28、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 )材料制成的。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29、埋在地下最不容易腐烂的是( )。 A、塑料 B、纸 C、 木头
30、下列物体中,硬度最大的是:( )。 A、木料 B、塑料 C、金属
31、下列材料中适宜做窗框的是( )。
A、塑料 B、陶瓷 C、玻璃
32、炎热的夏天我们常选择( )的衣服。
A、黑色、厚实 B、浅色、透气性好 C、黑色、吸水性差
33、下列材料中,不含纤维的材料是( )。 A、纸 B、布料 C、塑料
34、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 )凉得快。 A、玻璃杯 B 、金属杯 C、塑料杯
35、不容易分解的是( )。 A、泡沫塑料 B、木棒 C、废纸片
36、能回收利用的是( )。 A、易拉罐 B、口香糖 C、苹果核
37、用塑料做水杯主要是利用了塑料的( )特征。A、弹性 B、绝缘性 C、不渗水
38、我们用铁做锤子,是因为铁的(
)好。A、柔韧性 B、硬度 C、导电性
39、下列物体中,容易导热的是( )。 A、木头 B、玻璃 C、铝
40、下面的材料中( )是经过加工合成的人造材料。 A、石块 B、 泥沙 C、陶瓷
41、用塑料做电线的外皮主要是利用了塑料的(
A、弹性
B、绝缘性
C、不渗水
42、下列物体中柔韧性比较好的是(
)。 A、木条 B、金属条
C、塑料条
)特征。
43、人们常用( )做雨衣。 A、 塑料 B、 棉布 C、 合成纤维
44、用金属做电线的导线,是因为金属的( )。 A、绝缘性好
B、弹性好 C、导电性好
45、同样轻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 )。 A、体积大的容易沉,体积小的容易浮;
B、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C、跟体积大小无关;
46、接线板的各部分用不同材料制成,外壳用( ),接触片用( )。 A、导体,绝缘体 B 、绝缘体,导体 C、绝缘体,绝缘体
47、先把外形相同的木棒、铝棒、塑料棒竖放在同一个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热水,用手摸三种小棒的另一端。我认为,最先感受到热的是( )。
A、木棒 B 、铝棒 C、塑料棒
48、下列物体中,不容易导热的是( )。 A、木条 B、铜片 C、铝条
49、用铜做导线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
)特征。 A、弹性
B、绝缘性
C、导电性 50、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
)有关。 A、材料 B、大小
C、轻重
51、埋在地下容易腐烂的是( ) A、塑料 B、纸 C、陶瓷
52、在窗户上装玻璃,是因为玻璃的(
)好。 A、硬度 B、透光性 C、透气性好
53、鲫鱼是依靠( )在水中进行运动的。 A、鳞片 B、鳍 C、鳃
54、人们一般利用( )来擦汗。 A、卡纸 B、餐巾纸 C、牛皮纸
55、把用下列材料制成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 )是沉在水底的。 A、木头 B、铁 C、塑料
56、下列材料中,( )不属于金属材料。 A、钢 B、铜 C、铅笔芯
57、观察一种不熟悉的液体时,我们首先能做的是(
) 。 A、用鼻子闻
B、用嘴巴尝
C、用眼睛看
58、可以用来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是(
)。 A、厘米
B、小时
C、毫升
59、实验室里的(
)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A、量筒
B、放大镜
C、天平 60、一易拉罐“王老吉”大约是(
)毫升。
A、235毫升
B、310毫升
C、510毫升 6
1、500ml水相当与我们平时说的(
)。 A、半斤
B、1斤 C、2斤 D、5斤 6
2、测量水的多少,实验室里用(
)。 A、直尺
B、三角尺
C、量筒 6
3、下列哪样东西没有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 A、篮球 B、席梦思床垫 C、空气床垫
64、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
65、水黾能在池塘水面上滑行而不沉入水底,是因为被水的( )支撑着。
66、水、食用油、洗洁精三种液体在流动时,( )。
A、流得一样快 B、水流得快 C、洗洁精流得快
67、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 )。 A、推不动 B、推到底 C、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68、潜水员叔叔身背氧气瓶下水是为了( )。 A、下沉 B、呼吸 C、上浮
69、下列的( )组物体是可以流动的。
A、玻璃、番茄浆、汽油、空气、 B、番茄浆、纯净水、空气、海水、 C、水晶、水蒸汽、、白云、冰雹 70、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我们周围任何地方都空气 B、水中也有空气,所以鱼能生存 C、山越高,山顶上空气就越稀薄 D、冬天钻到被窝里睡觉空气新鲜 7
1、我们用过的废纸,应该尽可能( ),以利于环境保护。 A、焚烧 B、在垃圾场填埋 C、回收
72、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 氢气 7
3、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 )凉得快。 A、玻璃杯 B、金属杯 C、塑料杯
74、水黾能在池塘水面上滑行而不沉入水底,是因为被水的( )支撑着。
A、表面张力
B、浮力
C、重力
75、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A、推不动 B、推到底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76、和石头相比,水的主要特征是( )。 A、摸得到 B、比较重 C、会流动
77、把一滴水放到半瓶油中,过一会儿这滴水会( )。 A、沉在瓶底 B、浮在油上 C、以上都有可能 7
8、影响液体流动快慢的因素是( )。 A、颜色 B、气味 C、黏稠度
79、生活中,( )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A、吹泡泡 B、打篮球 C、喝盒装饮料
80、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 )的方法比较物体。 A、摸 B、闻 C、尝
81、可以用来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是(
)。 A、厘米 B、小时
C、毫升 8
2、(
)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A量筒
B天平 C尺子
83、很小的东西,用肉眼很难看清楚时,我们可以借用(
)来
)。观察。
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四(连线题)
1、
棉衣 天
汽车轮胎
人 然
玻璃
造 材
塑料
材 料
竹椅
料 制
陶瓷
制 品
丝绸
品 大理石板
材料的软硬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材料的吸水性
放入水中观察 材料是否有磁性
把材料弯折 材料是是否导电
用铁钉在材料上划 材料的沉浮
在上面滴水 材料的柔韧性
用磁铁吸
材料的结构、光泽
用铁皮磨掉材料的表面,用放大镜观察
蜗牛的运动 用尾巴游动
蚂蚁的运动
用腹足爬行 蚯蚓的运动
用脚爬行 金鱼的运动
用身体伸缩爬行
蜗牛
生活中土壤中 蚂蚁
生活中地面上 蚯蚓
生活中水中 金鱼
生活中草丛中
门锁
可乐瓶 塑料
书桌 金属
汽水瓶 木材
书本 纸张
菜刀
书本
空气
牛奶
液体
石头 木块
气体
树叶 橡皮
固体
铅笔 白酒
醋
亲爱的同学:当你拿到试卷后,请不要紧张,这是一次展示你对三年级科学(上册)学习理解的好机会。只要你把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探究、理解、了解或体会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一份好答卷。祝你成功!
一、把你知道的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里,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12分)
二、我会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在括号里划“”)(分)
( )
1、蜗牛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
( )
2、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 ( )
3、金鱼在水中用肺呼吸。 ( )
4、棉花、塑料、钢材都是天然材料。 ( )
5、用过的纸不能再用,应丢弃它们。 ( )
6、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
7、砖和陶瓷都不容易吸水。 ( )
8、叶面上的露珠其实就是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 )9.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30( )
10、蜗牛壳很硬,是不能长大的。 ( )
11、蚂蚁经常单独活动,寻找食物。
( )
12、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 )
13、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叶柄里面有气囊,充满空气。 ( )
14、在砖块下我们容易找到蝗虫。
( )
15、观察小动物时,我们要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
三、我会选择。(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共30分)
1、金鱼藻属于( )。 A.陆生植物 B.水生植物
2、用铁锅炒菜是利用了金属( )的性质。
A.能导电 B.容易传热 C.有光泽 D.有延展性
3、锅一般用金属制作,但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这是因为木头或塑料( )。
A.易传热 B.不易传热 C.不易导电
4、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是( )。 A.天平 B.温度计 C.量筒
5、砖块属于( )。
A.建筑类材料 B.金属材料 C.陶瓷类材料
6、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占空气体积最多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7、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是利用了空气( )的性质。 A、占据空间
B、可以流动 C、 能被压缩
8、蒲公英是(
)植物。 A. 木本 B. 草本
9、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也同样也有( )的完整过程。 A. 生长 B. 衰老 C. 生长和衰老
10、蜗牛利用(
)向前爬行。
A.触角 B.腹足 C.硬壳 D.尾
11、蚂蚁有(
)条腿。 A.2
B.4
C.6
D.8
12、我想把树皮图案弄到纸上去,我一般用( )的方法。 A.图画
B.拓印
13、植物的一生要经历( )等几个生长阶段。
A、发芽、开花、结果 B、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C、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14、观察就是( )。
A、随便看看
B、带着目的看
C、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
15、鲫鱼的鳃不断张合,是它在( )。 A、喝水 B、呼吸
四、我会连线。(共10分)
把下列生物和它们具有的特征用线连起来
五、探究总结。(18分)
1、在气泡图中记下我们知道的塑料的特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第3篇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篇二: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5、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6、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篇三: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第4篇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篇二: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5、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6、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篇三: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第5篇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实验名称:
用光影来计时
实验器材:
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现象和结论:
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实验名称:
滴漏实验
实验器材:
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步骤: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现象和结论:
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漏完300毫升的
水的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时间的3倍还要多。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越来越慢。
实验名称:
观察我们的摆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
实验步骤:
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
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现象和结论:
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
实验名称:
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
实验步骤:
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2、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4、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现象和结论:
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名称:
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螺帽、秒表
实验步骤:
1、测出摆绳长是15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测出摆绳长是30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现象和结论:
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实验名称:
金属圆片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木条、金属圆片、图钉、秒表
实验步骤:
1、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在长木条的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在长木条的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4、在长木条的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现象和结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
(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
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
三、
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 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