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精选7篇)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1篇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迫使基础教育必须做出变革。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现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与同年9月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新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于2004年9月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进行实验。按照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经河南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2008年9月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今已有三年,高中生物教师均已参与新教材的使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对策。

目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将“构建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高中生物课程在结构设计上需要着重构建旨在培养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和未来生物专业人才的课程。相对于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来说,新课程将原来的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从一本“教学大纲”变成一本厚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内容也从原来的3本书(必修1、2和一本选修)变成了6个“模块”的6本书(必修1、2、3和选修1、2、3)。在高中生物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和探讨的大多是教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状况则关注不足。

课改生物新教材的推出,我们认为新教材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新课程标准是为学生提供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随着各地新课改的陆续实施,制约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诸多因素也逐渐浮出水面。实践表明,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乐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受到了现实中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条件,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受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也未得到很好的实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许多省、自治区如火如荼的开展,对新课程的问题研究也多如牛毛。从大的方面说,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对课程结构的研究、对课程内容的研究等等;从小的方面来讲,对一个模块的研究、对一个专题的研究、甚至是对某一节课的研究、对某个知识点的研究都有很多。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学者研究的是大的方面,从宏观上调控;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研究的是小的方面,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但这二者之间即专业学者和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不足。作为当事者的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如何,作为被关注对象的学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新教材中能力的提升状况则没有明确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课程结构。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位实践教师在教学中找出该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写出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力求对新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熟知教材中优势,而且找到教材中的问题,然后能更好的使用教材。也为其他生物教师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入手,明确该研究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其次,参考国内外有关教育的理论,在既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习、积极与外校高中生物教师沟通,搭建提升的平台,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1)教材的编排体系

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按对生物学的认知规律编排,由《分子与细胞》到《遗传与进化》再到《稳态与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册中的某些知识点学生的认知没有跟上。必修一中关于蛋白质与核酸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不具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必修二中遗传规律的计算,学生的数学水平没有达到。(2)教材中的知识点

无论是教材的必修本还是选修本都存在一些教师不易明白的知识:如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凋亡吗?有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核移植时常用去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卵母细胞?PCR技术中需要能量吗?而这些知识在教参上也没有明确解释或解释。(3)教材中的实验问题

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调查类实验共19个。原则上这些实验是要学生做的,但有多少学校具备完善的实验条件;在具备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又有了课时与实验时间的冲突。2.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对策研究(1)生物教师的适应状况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被关注和探讨的大多是技术层面上教师该怎么教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却很少有人加以关注。首先,多数生物教师虽然在理论上认同新课程的体系级指导思想,认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究式教学方法很有必要,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尚有差距,很多人仅仅局限于知道新课程“是什么”,但对于“如何做”“为何做”“做了会怎样”等问题还存在诸多顾虑和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对新课程体系的适应困难。其次,新课程虽然倡导积极地、多方面的评价手段,但目前最权威的评价手段仍然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一旦面对高考的指挥棒,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将生物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从而造成了教学评价观念与实际生物教学活动的背道而驰。第三,新课程标准涉及很多最前沿的生物科技知识,无疑增加了新教材的内容和难度。课时不够、实验条件落后则成了生物教师最头痛的问题。

(2)学生能力的提升状况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生物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能力”方面又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着眼点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运用多向思维提问、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予以鼓励,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思和能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新教材有6本书组成,但每周只有两课时。而探究性活动却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此外,一个高中教学班少则40人,多则近70人,如何去组织这么多人的探究性活动?对于很多普通高中来说,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不具备,怎么去完成那么多的有时却需要大学的实验条件才能完成的探究性试验呢?不具备应有的时间、技术设备又如何去完成实验,怎么能探究,又怎么能提升这项能力?条件虽然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了。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在实施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我课题组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校内的新课程教研,要求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课题研究要做到有序有效、成果呈现特色鲜明。过程资料要完整,主要包括:

1文献分析法;这是进行研究的第一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和理论不断推出,其中那些对我们研究有帮助的方法和经验,我们要认真研究。另外,现行教材及其它教材中有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是也应全面调查。

②典型教案、课堂实录、观察记录;要求我课题组教师人人有自已的研究子课题。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探索适应新课标的路子。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实施的教学的看法及现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总结调查结果研究产生原因,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研究日记、学习笔记;在教学实践中,备课组遇到新教材中的问题可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对共性问题,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研究,并解决教材教法问题。⑤听课研讨;我课题组教师要上新教材汇报课和新教材研讨课、骨干教师要上新教材示范课。同一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对典型的课例还要进行“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的研究,以此探究新课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⑥阶段性总结材料;阶段性计划、研究活动记录簿(主讲人、参加对象、时间、地

点、内容)、纪要;

⑦论文;资料性照片、音像资料、课件,等等。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4-2011.5)课题确立阶段

收集资料,制定研究目标和具体方案,组建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11.5-2011.12)课题实践阶段

以本校为试验和研究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发现新教材中的问题并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研究,并解决教材教法问题。第三阶段(2012.1-2012.3)课题总结阶段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撰写《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2.实践类成果

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以提高。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成 员 :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全体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并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之前,我们的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和发表,如:

2010年

《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渗透珍爱生命教育》

省一等奖 2008年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省一等奖

《了解艾滋病 关爱生命》

省三等奖

《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 2005年 《漫谈生态环境的保护 》

省一等奖

《爱是素质教育的主题》

省二等奖

2004年

《高三生物网络复习例析 》

省一等奖 2003年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省一等奖

2010年 《抓好两个环节 轻松解决遗传题 》

发表于《中学生数理化》

十、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3]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4] 教育部 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忽视了什么》

王金泉

2011 [6]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 《生物教师培训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8]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各期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2篇

莒县六中语文课题实验组

一、课题提出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们拟定的《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课题,就是要通过老师的探索和研究,鼓励,引导,训练和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主动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书籍等途径,及时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新闻、知识、消息、报道、材料等信息。我们的学生就能够从搜集阅读材料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制定研究目标

(1)使学生养成搜集、处理阅读材料的习惯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阅读材料的能力

(3)指导学生搜集、处理阅读材料的方法

(4)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

2.研究原则

(1)独特性原则:即在课题研究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稳定性原则:从研究初期到形成成果、以及以后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该课题的实施,确保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不断充实、完善。

(3)主体性原则:研究活动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处理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事求是原则:即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的反映出来。

(5)灵活变通原则:即尽量灵活、巧妙地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以不同视角和方式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6)坚持不懈原则:即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二)研究方法

(1)观察事物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人物或物品外形等获取信息;

(2)查阅法: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或者到图书馆、新华书店,通过检索等方式从书报、刊物等印刷品中获取信息;

(3)调查法:即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搜集处理信息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4)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5)反思讨论法:即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前面的研究得与失进行反思和讨论,以不断修正研究目标,完善研究方案。

三.课题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学生)个性为归依,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过程化学习,没有过程的结论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论;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但是,也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探究结果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随年级增加而逐步加深。

4、合作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文本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不但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而且还发生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探究性阅读就必然会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产生渴求与同伴协作探究新知的心理欲望,在共同对话中探究,在共同探究中求知,在共同求知中发展。

5、倾听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是一样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的感悟,也不会完全相同,阅读的结论常常是多元的。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自己更应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发现其中的智慧、亮点和偏颇、冲突,因为这种阅读体验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探究资源。事实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与疑惑处,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探究的终极目标奋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展开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

(二)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

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

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选编》、《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

五、课题研究对象

七到九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班级,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分以下四步进行:

(一)2010年3月----2011年6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展学情调查,完成课题申报,拟定实验方案。

(二)2011年9月—2012年6月,研究创建新教材体系。

(三)2012年9月—2013年6月,初步形成新教材体系。

(四)2013年9月---2014年6月,总结研究成果,汇报公开课,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织

课题负责人 何修堂

课题组成员

管西虹、陈秀云、曹月华、马庆红、赵子国、邓宪军、马建法、程文玉、张顺湘、宋绪绢、张金芬、宋良征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①构建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困惑,反思,对策

从2007年秋季开始, 我校部分学生开始使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教材, 即高中英语学习评价手册。新教材图文并茂, 难易适中, 话题丰富, 开阔学生眼界, 活动设计新颖、形式多样。然而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们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有时甚至陷入困惑之中。

一、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

评价手册中的每个单元均由四部分 (板块) 组成:1.Guided Reading;2.Reading Comprehension;3.Writing Task;4.Project。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

1.Guided Reading (阅读指导与评价)

该板块提供三个语段的专项训练, 并有相应的指导和解释。根据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 不到50%的教师能重视该部分教学;大部分教师仅用5—6分钟稍作点评;有的教师甚至不处理, 让学生自己看后面的解释对照答案。

2.Writing Task (写作任务与评价)

写作板块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第二部分文章的基础上, 提供一个语篇的阅读资料或写作素材, 为学生提供设计综合运用语言的空间。根据笔者调查, 约20%的教师忽略这板块的教学处理。有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后的选读材料;有教师对该部分的阅读材料大意稍作解释, 并不要求学生写。

3.Project (项目操作与评价)

该部分为学生设计一个真实的语境, 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去完成一个项目。所设计的内容是就某个与本单元相关的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这个板块没有提供示范性的讨论对话或句型模式, 只提供一篇阅读材料。在开展讨论活动中,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句型结构和较多的词汇量。而且课前必须做充分准备。许多学生因词汇量不过关而产生畏难情绪, 因而“说”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分组讨论的活动也难以落实。

4.评价的标准目标

每个单元的四个板块都设计有评价目标, 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 教师在评价标准和操作方式的认识上往往有所差别。绝大部分教师不曾涉及评价目标部分, 认为这种形成性评价等操作繁琐、难度大。

二、对教材使用现状的反思

教师们在处理以上几个部分的看法和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分歧, 在操作时也感到困难重重。教师是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呢?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并作了如下反思:

上述教师对教材中几大板块的处理反映了教师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理念不是非常了解, 也反映出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如, 对Guided Reading (阅读指导与评价) 这个部分, 大多数教师都不重视, 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三个语段有的篇幅较长, 有的新难词较多, 作为开篇阅读指导文章, 教师在讲解时可能会占用较多时间, 而且难度偏大, 学生不太理解, 可能会影响学生情绪或削减兴趣。其实该部分的作用在于对后面的阅读理解部分做一个导入和示范。它指导学生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该部分的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根据笔者调查, 几乎没有教师特别去处理Project (项目操作与评价) 这部分, 一个原因是:这板块操作难度较大, 能让学生自如地运用英语去讨论某个话题绝不是轻易的事情。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 受制于高考, 因为高考没有英语口语考试, 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这部分教学。

目前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 以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 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难以融入教学过程, 形成性评价或自我评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造成各个部分中的评价形同虚设。新教材的评价体系在于指导学生自我监控, 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教师应有效运用评价体系, 尽量使评价多元化, 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 然后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 改变旧的教学法和教学思路

教材的不断实验和更换确实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 面对教材的变化, 需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不应过分看重教材。应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和科学的评价观,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多种教材的出现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教材背后的东西, 去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多样性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教材驾驭能力的一种考验。教师需要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大胆选择和重组, 要思考各种教材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对教材整体有一个把握, 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章节。教材的变化需要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需要教师去考虑学生, 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去设计教学。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学的设计, 而不是基于教材的设计, 应从适应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重组教材。

2. 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和对学生目标要求的标准

比如, 在教学Book l B Unit 16 Science and scientists时, 在人教版的课文中已经介绍了有关科学技术与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内容, 并且在多媒体教室里, 学生也观看和了解了科技产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Project (项目操作与评价) 的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就“Is technology good or bad?” (科技对人类带来好处或害处) 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并在因特网的某个论坛发帖子讨论。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村山区的孩子, 平时接触高科技及其产品比较少, 对他们来说要开展这样的讨论实在是有较大难度, 更不用说在网上论坛发表意见了。所以在这板块教学中, 笔者缩小话题讨论范围和降低难度, 指定要求学生就MP3这种科技产品对人们尤其是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进行讨论。因为有的学生本身就有MP3, 比较熟悉其功能和操作, 因此学生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 也言之有物。另外, 笔者又在Writing Task (写作任务与评价) 中补充书面表达练习, 让学生写一篇介绍MP3的文章。通过讨论和写作, 既让学生了解听MP3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和弊端,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灵活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恰当取舍或调整。比如, Unit 18 Canada写作任务中, 要求学生阅读一篇短文, 介绍加拿大西部的气候、地理环境、农场种的农作物和各种自然资源等, 然后假设自己到Canada旅游, 参观一些农场和小型工厂, 就所见所闻写一篇日记。这个话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因为学生根本不熟悉也不了解加拿大西部有什么工厂, 缺乏真实的语言情境。笔者尝试对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 把写作内容改编为简介加拿大, 先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看有关加拿大的人口、地理位置、语言、气候环境等图片介绍, 然后根据每幅图的提示词连词造句, 再组成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单词及句型比较容易地写出条理清楚的短文。

有时候教材某些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 操作难度较大,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资源进行必要替换或拓展。比如有个Project (项目操作与评价) 设计的内容是, 把“麦其的礼物”这篇文章改编成有人物角色对话的剧本并表演。这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 要写出一篇剧本绝非易事。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先由该篇主题作为本节课的导入, 为学生在下面的话题内容和语言知识上做好铺垫:Mage and Jim loved each other, so they both thought, at Christmas, they should bought some gifts for each other.We all love our parents.Mother’s Day is coming.What gift will you give your mother?Why?让学生通过学习麦其和吉姆这对贫穷却相亲相爱的夫妇之间所发生的感人故事, 联想到要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 比如我们的父母:母亲节将要到了, 你认为送什么礼物给亲爱的妈妈最能表达你对母亲的感谢?然后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学生对这种话题比较熟悉, 能够流畅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这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而教材原来所设计的任务, 笔者布置成课后选修作业, 让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当成课外活动去编写和表演。

四、结束语

高中英语学习评价手册这本新教材中的Guided 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Writing Task, Project各部分的编排设计紧扣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特点,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积极创设有效的语言运用环境, 让教与学更具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钰.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处理课程资源.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教材 困惑 反思 对策

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校部分学生开始使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教材,即高中英语学习评价手册。新教材图文并茂,难易适中,话题丰富,开阔学生眼界,活动设计新颖、形式多样。然而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有时甚至陷入困惑之中。

一、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

评价手册中的每个单元均由四部分(板块)组成:1.Guided Reading;2.Reading Comprehension;3.Writing Task; 4.Project。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

1.Guided Reading(阅读指导与评价)

该板块提供三个语段的专项训练,并有相应的指导和解释。根据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不到50%的教师能重视该部分教学;大部分教师仅用5—6分钟稍作点评;有的教师甚至不处理,让学生自己看后面的解释对照答案。

2.Writing Task(写作任务与评价)

写作板块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第二部分文章的基础上,提供一个语篇的阅读资料或写作素材,为学生提供设计综合运用语言的空间。根据笔者调查,约20%的教师忽略这板块的教学处理。有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后的选读材料;有教师对该部分的阅读材料大意稍作解释,并不要求学生写。

3.Project(项目操作与评价)

该部分为学生设计一个真实的语境,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去完成一个项目。所设计的内容是就某个与本单元相关的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这个板块没有提供示范性的讨论对话或句型模式,只提供一篇阅读材料。在开展讨论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句型结构和较多的词汇量。而且课前必须做充分准备。许多学生因词汇量不过关而产生畏难情绪,因而“说”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分组讨论的活动也难以落实。

4.评价的标准目标

每个单元的四个板块都设计有评价目标,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教师在评价标准和操作方式的认识上往往有所差别。绝大部分教师不曾涉及评价目标部分,认为这种形成性评价等操作繁琐、难度大。

二、对教材使用现状的反思

教师们在处理以上几个部分的看法和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在操作时也感到困难重重。教师是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并作了如下反思:

上述教师对教材中几大板块的处理反映了教师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理念不是非常了解,也反映出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如,对Guided Reading(阅读指导与评价)这个部分,大多数教师都不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三个语段有的篇幅较长,有的新难词较多,作为开篇阅读指导文章,教师在讲解时可能会占用较多时间,而且难度偏大,学生不太理解,可能会影响学生情绪或削减兴趣。其实该部分的作用在于对后面的阅读理解部分做一个导入和示范。它指导学生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该部分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根据笔者调查,几乎没有教师特别去处理Project(项目操作与评价)这部分,一个原因是:这板块操作难度较大,能让学生自如地运用英语去讨论某个话题绝不是轻易的事情。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受制于高考,因为高考没有英语口语考试,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这部分教学。

目前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以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难以融入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或自我评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各个部分中的评价形同虚设。新教材的评价体系在于指导学生自我监控,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教师应有效运用评价体系,尽量使评价多元化,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然后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改变旧的教学法和教学思路

教材的不断实验和更换确实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面对教材的变化,需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应过分看重教材。应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和科学的评价观,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多种教材的出现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教材背后的东西,去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多样性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教材驾驭能力的一种考验。教师需要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大胆选择和重组,要思考各种教材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对教材整体有一个把握,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章节。教材的变化需要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去考虑学生,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去设计教学。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学的设计,而不是基于教材的设计,应从适应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重组教材。

2.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和对学生目标要求的标准

比如,在教学Book lB Unit 16 Science and scientists时,在人教版的课文中已经介绍了有关科学技术与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内容,并且在多媒体教室里,学生也观看和了解了科技产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Project(项目操作与评价)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就“Is technology good or bad?”(科技对人类带来好处或害处)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在因特网的某个论坛发帖子讨论。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村山区的孩子,平时接触高科技及其产品比较少,对他们来说要开展这样的讨论实在是有较大难度,更不用说在网上论坛发表意见了。所以在这板块教学中,笔者缩小话题讨论范围和降低难度,指定要求学生就MP3这种科技产品对人们尤其是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进行讨论。因为有的学生本身就有MP3,比较熟悉其功能和操作,因此学生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也言之有物。另外,笔者又在Writing Task(写作任务与评价)中补充书面表达练习,让学生写一篇介绍MP3的文章。通过讨论和写作,既让学生了解听MP3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和弊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恰当取舍或调整。比如,Unit 18 Canada写作任务中,要求学生阅读一篇短文,介绍加拿大西部的气候、地理环境、农场种的农作物和各种自然资源等,然后假设自己到Canada旅游,参观一些农场和小型工厂,就所见所闻写一篇日记。这个话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因为学生根本不熟悉也不了解加拿大西部有什么工厂,缺乏真实的语言情境。笔者尝试对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把写作内容改编为简介加拿大,先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看有关加拿大的人口、地理位置、语言、气候环境等图片介绍,然后根据每幅图的提示词连词造句,再组成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单词及句型比较容易地写出条理清楚的短文。

有时候教材某些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资源进行必要替换或拓展。比如有个Project(项目操作与评价)设计的内容是,把“麦其的礼物”这篇文章改编成有人物角色对话的剧本并表演。这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要写出一篇剧本绝非易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先由该篇主题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为学生在下面的话题内容和语言知识上做好铺垫:Mage and Jim loved each other, so they both thought,at Christmas, they should bought some gifts for each other.We all love our parents.Mothers Day is coming. What gift will you give your mother? Why?让学生通过学习麦其和吉姆这对贫穷却相亲相爱的夫妇之间所发生的感人故事,联想到要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比如我们的父母:母亲节将要到了,你认为送什么礼物给亲爱的妈妈最能表达你对母亲的感谢?然后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学生对这种话题比较熟悉,能够流畅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而教材原来所设计的任务,笔者布置成课后选修作业,让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当成课外活动去编写和表演。

四、结束语

高中英语学习评价手册这本新教材中的Guided Reading,Reading Comprehension,Writing Task, Project各部分的编排设计紧扣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有效的语言运用环境,让教与学更具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钰.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处理课程资源.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

[2]郑肖黎.新编英语教材使用中的反思与实践.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5篇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征地动迁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

——以沈阳市为例

者:

级:

2010级

专业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

指导教师:

教授

论文类型:

专题研究

0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本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沈阳市征地动迁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城市建设中征地动迁管理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对策,为中国城市建设中征地动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选题意义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面积日益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新建楼盘、旧城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等工程成为城市硬件建设的重点之一,随之而来的征地、地上物拆动迁的矛盾不断出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如何能够平稳顺利地做好拆动迁工作,不但是对政府决策力、执行力的考验,也会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甚至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关于野蛮拆迁、钉子户、群众上访的新闻不绝于耳,甚至引发很多恶性事件,在群众和政府中产生极坏的影响。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由于拆动迁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合法现象所导致的。在我国现阶段,拆动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百姓的安居乐业。

我国于2007年至2011年之间相继出台了《物权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屋拆迁法(草案)》等法律法规,在规范征地动迁工作中取得了可喜进步。但是征地动迁中的利益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在补偿标准、补偿公平性、拆迁效率、维护稳定等方面,仍存在出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有必要对征地动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沈阳市征地动迁工作的实施现状,分析征地动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征地动迁工作的对策建议。实现城市发展及被征迁人利益的双赢,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

二、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个人的创新点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将土地和房屋视为一个不动产,并且以土地为主设计不动产关系,将房屋视为土地的附着物,在这些国家只存在土地征用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不存在单独的房屋拆迁制度。在土地征用或征收过程中,才会涉及到房屋的拆迁,因此,房屋拆迁往往和土地征收或征用紧密相联系,房屋拆迁的目的性条件也就是土地征收或征用的目的性条件。

英国阿斯瓦特委员会(1942年9月)在研究关于土地征收补偿和土地增值问题时指出两条重要的理论:第一,由于地主对土地将来可能通过开发引起地价上涨寄托希望,使土地需要量增加,公共利益便受到损失。为此,土地开发的决定,不能追随私人土地利用的现状,应该以公共部门为主体,根据公共利益,以选定最佳利用为原则,通过正确的土地利用规划选择合理的地域进行建设,使流通的期待价值达到公正。第二,为了实现最佳利用的目的,应该对因公共决定而引起的地价下降给予补偿,还应解决吸收土地增值的问题。许可开发建设的土地,地价便上升;禁止开发建设的土地,地价便下降。因此,把土地增值的部分吸收回来充当土地减值部分的补偿,这样宏观调控以后,土地利用控制引起的增值和减值将处于均衡状态。

美国著名财产权、征收制度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托马斯·米勒(Thomas Merrill,2008年3月)认为,在土地征收中,正确或精准的解释公共利益的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太多的不同利益和价值,要对这些利益和价值进行平衡,但是这些利益和价值本身是很难去衡量的。国家征收权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要强制性的把居民或所有者从他们的土地上驱逐出去,往往会给不动产所有者带来一种抱怨感。同时还有证据表明,强迫居民搬迁往往比强迫企业搬迁更加痛苦。但是,如果被拆迁居民原有住房条件非常差,所处城区环境也非常恶劣,他们有可能会对拆迁表现出更多的期望,征收引起的不安也相对较小。

美国犹他州产权监察专员克莱格•卡尔(Craig Call,2010年6月)认为美国的大多数“钉子户”业主之所以会在征地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满,甚至是很抗争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对于征地相关的程序问题并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非常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非常希望能够对征地这个过程有所控制。对这些不动产所有人而言,如果他们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能够决定要采纳的纠纷解决机制的话,他们就会更容易服气一些。他们也非常希望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能够承担起问责制,能够承担起责任,并且回答业主的种种疑问。这样的话整个征地的过程对各当事人来说都会变得更简单,也更公平。因此,由于监察专员制度,就使得征地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公平,也更加有效率。

2、国内研究现状

城市房屋拆迁作为一个敏感又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涉及到公民的私权利而倍受关注。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十分欠缺,2

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雷弢(2006年)认为,各方拆迁利益冲突的症结集中表现在政府身上: 第一,经济主导型改革指导思想使政府急功近利。由于政府对土地高度垄断,作为经营城市的资本,把拆迁工作完全推向市场化的后果是,一方面在客观上使政府的行政权力与资本结合形成新的利益联盟体,另一方面,政府又失去它对公民应尽的责任和公民对政府应有的信任。第二,拆迁立法滞后,司法缺位,强化了政府“三权合一”的职能和“三位一体”的角色。政府不仅自己制定拆迁规则和补偿标准,自己出让土地,对拆迁双方纠纷的裁决权和强制执行权也归自己,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样做提高了拆迁工作的效率,却牺牲了公平。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教授彭小兵和谭亚(2009年4月)认为,要摆脱目前城市拆迁的困境,解决城市拆迁中的纠纷和矛盾,关键是要平衡好政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利益,并且首先要明确界定和维护好公共利益,严格规范拆迁中公共利益的认定标准,防范公共利益的泛化给社会公众尤其是被拆迁人带来的侵害,这是推进城市拆迁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界定好城市拆迁中的公共利益应该首先明确城市拆迁中公共利益的性质、特征,这是准确界定城市拆迁中公共利益的基础。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其实就是要给城市拆迁实践提供公共利益的认定规范和认定条件,因此在界定的方法上,要综合运用逻辑演绎、要素甄别以及排除法,以共同明确城市拆迁中的公共利益情形。

扬州大学的法学院副院长胡吕银教授(2011年)认为,房屋拆迁的安置补偿是被征收或流转土地上的负担。无论谁接受土地,都必须履行房屋拆迁的安置补偿义务。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土地上的权益必须得到承认和保护,这是土地所有人的义务。国家征收集体的土地消灭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为自己设定了所有权,但这一所有权的设定也必须目的正当、经过法定程序,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宅基地使用权人或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给予合理的补偿。所有这些,都是被征收或流转土地上的负担,是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才是真正的“房随地走”规则。

3、评述

房屋拆迁制度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拆迁纠纷不能单纯依靠完善事后监督救济制度,而必须在制度源头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严格依据宪法建立公平公正的征收制度,同时对具体程序、补偿和救济等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真正将房 3

屋拆迁制度化、法治化,有效化解房屋拆迁纠纷。

4、创新点

目前,国内关于征地动迁的研究较多,作者拟从法理角度及征地动迁工作的实际案例入手,研究征地动迁法规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结构

1、研究方法

采取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沈阳市的征地动迁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文献法、观察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来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研究做准备,采取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社会调查类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2、论文结构(大纲)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征地动迁 1.1.2 产权 1.1.3 行政强制

1.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加强征地动迁管理的借鉴意义

1.3.1 “以顾客为导向”是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1.3.2 “以掌舵为职责”是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1.3.3 “以效率为前提”是政策实施的有效措施

1.3.4 “以效益为目标”是达成共赢的最佳途径 第2章

征地动迁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征地动迁管理现状

2.1.1 征地动迁管理体制现状

2.1.2 征地动迁制度实施现状

2.2 征地动迁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个人利益被侵害引发社会矛盾 2.2.2 征迁补偿标准过时,数额偏低

2.2.3 被征收人安置不力,后续生活无法保障 2.3 征地动迁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征地动迁相关法规不健全

2.3.2 征地动迁实施主体主体职责不明确

2.3.3 征地动迁体制机制运转不善

2.3.4 征地动迁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不力 第3章

完善沈阳市征地动迁管理的对策

4.1 以人为本设定征地动迁的法定条件

4.1.1 征地动迁应以公共利益目的 4.1.2 征地动迁应予以公正补偿

4.1.3 征地拆迁宜采取听证制度 4.2 主体各司其责分工合作

4.2.1 政府主控全局

4.2.2 其他社会力量主力实施 4.3 建立高效率的征地动迁的体制机制

4.3.1 建立规范有效市场化运作机制

4.3.2 建立稳定的征地动迁监管机制

4.3.3 建立健全的安置与保障体系 4.4 加强补偿资金筹措、使用和监督工作

4.4.1 多方开源筹措资金

4.4.2 资金使用从严管理

4.4.3 资金监督责任落实 结论

参考文献

[1] 赵连荣.国土资源管理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宋国明.英国国土资源与产业管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3] 李明义,段胜辉.现代产权经济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

[4] 托马斯·米勒(Merrill,T.).美国土地征收及纠纷解决机制[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d97b8b0102dzda.html,2012-02-20/2012-02-25. [5] 彭小兵,谭亚.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利益界定——方法与路径[N].公共管理学报,2009-4-20(76).

[6] Helleman,G.& F.Wassenberg.The renewal of what was tomorrow’S idealistic city.Amsterdam’S Bijlmermeer high—rise[J].Cities.V01.21.No.1.2004.[7] 汤小俊.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调查[J].中国土地,2007,(3).

[8]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9] Blackstone,W.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M].Oxford:Clarendon Press,1783.46.[10] Merril,W.T.The Economics of Public Use.72 Cornell Law Review 61(1986).[11] [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2]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3] Alexander,C.The City is not a Tree.Architectural Forum,V01.122,No.1 and 2,Apri l/May.1965.

[1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 Towers,R.Building Remocracy a Casebook of Community Architecture.London:UCL.Press.1995.

[16] 程洁.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J].法学研究,2006,(1). [17]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8]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法例[M].天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 邢海娜.我国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不当行为问题研究——基于公共利益视角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3).

[20] 张殿军.城市房屋拆迁与公共利益界定[J].法制与经济,2006,(5). [21] 王达.房屋征收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界定[J].2008,(5).

[22] 林来梵,陈丹.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共利益界定——中美“钉子户”案件的比 6

较[J].法学,2007,(8).

[23] 王利明.界定公共利益:物权法不能承受之重[N].法制日报,2006-10-21. [24] 史正宝.论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特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3).

[25] 符启林.房地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6] 郑显芳.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法律性质[J].房屋拆迁,2008,(10). [27] 石佑启.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研究—宪法与行政法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 郑炜,冯代群.对当前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与安置制度的思考与完善[EB/OL].http:///public/detail.php? id=184980,2010-03-12. [29] 陈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0] 王卫国,王广华.中国土地权利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1] 钱天国.“公共使用”与“公共利益”的法律解读——从美国新伦敦市征收案谈起[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32] 彭小兵.城市拆迁中的公共利益与博弈[N].中国经济时报,2007-6-28(5).

[33]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4] 雷弢.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J].新华文摘,2006,13. 附录 致谢

四、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起止)

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第6篇

一、思考:为什么蜜蜂和苍蝇的选择不同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把六只蜜蜂和同样数目的苍蝇装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 瓶子平放在阳光明媚的窗台上, 瓶底朝着窗户.蜜蜂开始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 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 穿过另一端的瓶口而出.蜜蜂喜欢阳光, 相信出口必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 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行动, 直到死亡, 而苍蝇则会在几个不同方向尝试寻找和试探.

选择过去的行为, 只能收获曾经的结果;要想取得和原来不一样的结果, 就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那么,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 你的选择呢?

二、探究

新课程改革教学尝试过程中, 我们有五个困惑:课时安排时数与课时教学实际的困惑;新课案例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困惑;课本例题与习题不配套的困惑;数学教材要求与高考考法难度的困惑;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际的困惑.

下面分析五个困惑, 谈谈具体的一些想法、对策.

1. 课时安排时数与课时教学实际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1》第95~101页的“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约2课时, 这7页内容中有很多新的思考、两个探究, 还有大量的图像要做, 所有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在2课时完成, 时间太紧.又学生课时紧, 任务重, 每节课的容量大, 复习与巩固提高都很难完成.

对策:按照新课程的理念, 教师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年龄和现有水平能接受的程度, 通过转化, 缩小现有课程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样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自主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设计教学方案,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2. 新课案例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1》第15~16页函数概念引入的三个实例: (1) 炮弹发射问题. (2)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问题. (3) 恩格尔系数问题.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优点:三个实例分别给出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缺点:后两个问题抽象难懂, 学生理解很困难, 归纳共同点就更难了.

对策: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 或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 编写学生较能理解和接受的, 同时又能体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实例.

我的做法:设计具体实例, 例1寝室面积问题 (解析法) .例2人均住房面积问题 (图像法) .例3未成年男性体重的平均值与身高的关系 (列表法) (来自《数学1》第105页例6) .

作为新课引入的教学案例, 我认为应有以下特点:即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实际;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能反映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趣味性强, 贴近生活实际, 便于理解.另外, 《数学1》第19页例3“买笔记本问题”作为案例引入也可以, 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但该案例也有缺点, 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事例, 不利于归纳问题, 也不利于共性的发现.

3. 课本例题与习题不配套的困惑与对策

课本例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知识型例题与应用型例题.知识型例题一般都比较基础, 后面也都有配套练习题, 但有些练习中会出现一些没有相应例题的练习题, 且此类型题较难, 往往需要另外补充相应的例题.

如《数学1》第39页练习题1.3A组的第6题:已知函数f (x) 是奇函数, 当x≥0时, f (x) =x (1+x) , 画出函数f (x) 的图像, 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该题很好, 既考查了函数的性质, 又考查了分段函数.因为没有配套的例题, 这就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 所以增加了课时.

4. 数学教材要求与高考考法难度的困惑与对策

以后的高考难度怎样, 我们平时对学生应如何考查?

如今的教学现状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知深浅”,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把握?

对策:我们的做法是以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为主, 同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也是指导性材料, 对于课本中练习、习题和复习参考题中的题型进行适当处理, 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总之, 例习题应尽可能做一些变化、引申, 创造性地使用, 发挥例习题的最大教学功能.

5.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际的困惑与对策

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和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和思考的.例如, 《数学2》P37第3题:“你见过如图所示的纸篓吗?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可以发现它可以由多条直线围成, 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这样的几何体要凭想象是很难的, 实物学生是见过的, 但很难把它想象成是直线构成的, 使用几何画板作出来, 很直观.但我们的教师作出这样的动画演示真要花费很多的.

对策:我们一步一步地展示解题真实的思维过程, 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不为追求课堂容量, 不能利用电脑像放电影一样直接把过程与结果展示给学生.“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我们教师去钻研, 更应当让学生独立操作, 自己动手作图, 那样的体验才更加真实.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7篇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材;问题;衔接;教学对策

教材作为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初中、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性是否良好关系到学生在知识及思维方式上的顺利过渡和高中阶段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研究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模块为例,分析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衔接上的问题,寻求教材衔接连贯性的良好对策,以期为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生物教材衔接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教材的编排从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内容相对通俗易懂、难度较小,呈现方式形象、直观,如:彩色实物插图、示意图、模式图、小资料等;文字阐述较少,重要概念往往以实验、探究等活动方式呈现来促使学生体验和理解。高中生物教材从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出发,相应地增大了知识难度,抽象思维内容多,重要概念多为文字表述,知识涵盖量大且以模块化方式较为集中安排,强调内容的专业性,突出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不同学段学习的特点、内容差异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但如何做好不同学段间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顺利踏上高中学习的台阶,笔者研究分析了初中与高中生物教材,发现教材在内容衔接上有以下不足。

1.部分难点缺少初中知识铺垫。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新知识的学习是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建构的,新旧知识间的良好衔接,可以使知识难度呈螺旋式上升,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过渡。然而,高中生物新教材有些难点,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缺少相应的知识铺垫。例如:《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的激素调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初中教材没有涉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习缺少相应的基础。又如《分子与细胞》中有关“酶”“ATP”“物质跨膜运输及其方式”等知识难度大,但初中教材中均无相应内容作为高中学习的基础,不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理解。

2.部分核心内容有衔接难度。高中生物教材大多数内容较抽象,尤其是核心概念、原理等内容的叙述较初中教材深入、抽象。例如,《稳态与环境》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部分,“内环境”与“稳态”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这两个概念初中教材并没有明确提及,相关内容只是零散地分布于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和八年级下册(“健康地生活”)中,形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知识学习的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成为高中教学的难点。

初中生物教材以“一个主线,十个主题”体系进行编排,高中生物教材以“模块”体系进行编排,编排体系不同致使高中生物某些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散在于初中教材里的。例如:《稳态与环境》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其内容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中分别体现,学生此部分的知识网络难以形成。又如,《分子与细胞》中“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部分,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知识分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和下册。同一主题的内容散在于不同学习年级,散在于不同的学段,增大了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难度。

二、生物教材衔接的教学对策

针对初、高中生物教材存在的内容衔接问题,生物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衔接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教材内容衔接。高中生物学习是以初中生物课程为基础的,为使学生高中阶段顺利开展生物学习,教学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因此,高中教学内容要选取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与初中知识良好衔接,保证初中知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可能的迁移。

高中教材大多数章节正文旁栏设置了“知识链接”栏目,并且在每章后都设置了“网站登录”,提示学生登录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视野。这是新世纪教材设计与编写的进步,但“知识链接”多数是模块之间的横向链接,很少有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纵向链接,这对学生系统学习和建构生物学知识显然不够完善。教师教学时应注意这一问题,一是应增加索引、核心概念和生物学术语的重点总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纵向衔接,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二是除了以现有的插图、问题讨论、材料分析、知识链接、资料阅读、示意图等形式呈现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外,还可采用概念图、知识网络图等方式提示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2.优化教学内容,处理知识衔接。相对于初中新教材及教学,教材的衔接性问题给高中教师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衔接。

第一,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生物学整体知识。生物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认真研究生物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教师需要仔细体会教材对课标内容的具体展现,明确初中与高中生物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中学生物学知识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使高中生物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所以高中教师分析研究不同学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有利于教学的迁移、补充,有利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如,高中“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学生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简单过程、产物等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充分调动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以此为基础展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等新知识学习。

第二,抓住知识衔接点,优化教学内容。高中与初中生物教材内容衔接是以递进和互补关系为主的,教师应认真梳理衔接内容,针对具体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对简单的基础内容,可采用展示模式图、实物图,列表对比,显微镜观察,学生复述等手段,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重点、难点知识,除了采用直观手段外,还应重视利用生物科学史和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生物科学史展现知识、原理等的形成过程,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与建构。例如,高中“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教学,可通过展示初中教材中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以及显微镜观察等方式引起学生表象回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细胞的复杂结构,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又如,高中基因的本质、表达、突变等重难点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和规律只做了初步认识,教师可利用初中教材中相关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材料,通过相关的生物科学史材料,并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典型的遗传、变异实例,引导学生作具体深入的回顾,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丰富情境中学习新内容,有效促进重难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终身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而良好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新课程理念重视和强调改善学生的學习方式,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知识规律,课堂教学多尝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4.扩大教师教学交流范围,建立初、高中教师间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衔接教学。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良好衔接,离不开初、高中生物教师间的长期联系和沟通,只有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力地促进二者的双向靠拢。在非完全中学,高中与初中生物教师交流的条件和机会很少,即使在完全中学,不同学段的教师交流也十分有限,这对促进高中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十分不利。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开放且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设计、课例研讨等互动交流,扩大生物教师交流学习范围,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共享。网络交流有利于教师共同探讨教材衔接问题,商讨教学对策,促进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在彼此交流学习中既可提高教师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也能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有效地进行课堂衔接教学,教师不能仅寄希望于教材上,因为教材内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要留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和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寻找衔接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努力,以达到提高教师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永平.国际视野下的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5):71.

[2]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2):59-6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7.

[4]崔彩明.提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6):100-101.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精选7篇)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1篇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