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
教师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第1篇
2、新媒体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机制的构建
4、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及其当代价值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6、资源环境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路径探析
7、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工程向度
9、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10、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色实践进路:治理、生态与文化的三重互嵌
1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
13、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理想与现实之间
14、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1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限度与路径探析
16、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的媒体外交作为
17、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维度、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
18、“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
19、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贡献
20、人的解放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再厘定
21、玛莎?努斯鲍姆的“世界公民”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2、地理教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23、从复杂性思维视阈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2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分析
25、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26、中国全面脱贫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贡献
27、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维护海洋安全的辩证思考及实现路径
2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大党的中国方案和世界期待
29、全面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0、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治理研究
3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32、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宣言
3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34、关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讨
3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3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现中国大国担当
37、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38、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39、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解析及全球化治理探讨
40、信号与感知:国际媒体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1、中华多民族谚语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碰撞及耦合
42、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关系
4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述评
44、习近平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
45、基于风险视野下开放大学命运共同体的能力建设
4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理念
47、建构主义文化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8、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
49、论“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欧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教师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第2篇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根植于实践的想象图景, 是一种置于国际视野的社会想象, 内含着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
就想象理论而言, 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用“集体表象”这个词来分析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互动或行动, 在他看来, 原始人的生活因符号、仪式和神话等媒介而形成了原始人共有的“集体表象”, 集体表象既是原始人生活方式的反映, 同时, 原始人也因分有“集体表象”而团结和行动, 形成了自身的头滕、禁忌、行动规范和社会秩序;当代的人类学家安德森认为, 在近代民族主义运动中, 某些国家通过民族国家、共和制度、共同公民权、人民主权、国旗和国歌等“概念”、“模式”的想象“图景”[1], 将民族想象为共同体, 促使着自身的独立和解放;社会学家阿帕杜莱用族群景观、媒体景观、技术景观、金融景观、来审视当今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散裂与差异, “景观”表示一种想象性“观点建构”, 并指出:“影像、想象的、想象体这些概念都在将我们导向全球文化进程中某种关键性、崭新的事实:作为社会实践的想象。”“如今, 想象是所有形式能动性的核心, 是一种社会事实, 也是新的全球秩序的关键要素。”“社会生活中的想象承担了新的角色, 塑造着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2]
因此, 同传统哲学中的想象理论不同, 传统哲学往往将想象仅仅视作一种脱离现实的假想或虚幻的形而上学观念, 在新的社会学理论中, 想象被赋予了一种实践的特征和现实意义, 想象是一种根植于实践的社会想象。
我以为, 在现实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 人们通过感觉意象和概念表象去再现、反映、建构和创造社会现实的当下与未来, 这样一种想象活动就是社会想象。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之下, 如果我们把人们的社会想象活动置于一种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中去审视, 那么, 习近平同志当今所创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根植于全球实践的想象图景, 是一种置于国际视野的社会想象。从社会想象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的基础在于全球人类实践活动和现实背景。习近平认为, 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命题,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要到哪里去?”[3]如果说, 19世纪前半叶, 人类在面临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现实时, 人们的愿景在于避免战争、追求和平;他们普遍觉醒, 追求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如同安德森所描述的, 被殖民国家把自身想象为民族的共同体, 追求自身的解放, 那么, 当今, 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推进和世界人员的互动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 在世界分工的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复杂实践背景下, 人们的利益更加具有相关性, 而且,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世界具有不稳定、不确定性特征, 社会风险加剧, 甚至局部地区发生战争和社会危机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 在这种全球实践和社会背景之下, 习近平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 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 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58, 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为全球性问题的认识、治理和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策略和中国力量, 这种倡议是对人类全球化的实践经验和现实背景的科学认知和理解, 也是对人类未来美好社会图景的想象性期待, 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内含着一种共同价值目标的追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各个国家的观念形态、思维模式和社会想象的方式各不相同, 对现实的理解和看法也各异,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仅要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弄清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成就和问题, 同时我们更好弄清楚“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 人类的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 习近平同志通过倡议“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3], 具体说来, 这个人类所共有的美好目标在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
的确,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和利益关系复杂的国际社会里, 每个国家人们所具有的观念和社会想象各不相同, 如果每个国家和民族能够都朝向一个共同的美好目标而努力, 并将这个共同的美好目标转化为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社会想象和社会实践, 那么全球社会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对一种共同价值目标的追求, 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 它引领着整个世界社会想象的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图景的实现需要转化为各国的实际行动, 需要各国加强协商交流,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 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3]548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美好目标和美好图景, 而且需要各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来实现它, 需要将这种美好的图景转化为各国的实际行动, 这就需要各个国家加强协商交流, 形成广泛的共识, 同时还需要各个国家对全球性问题进行共同治理,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第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图景的实现需要加强协商和交流, 形成广泛的共识。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交往, 内在起根本作用的是利益。利益问题是引起国际矛盾、冲突和分歧的根本原因, 这种矛盾发展到极端, 就是战争。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工业化迅速推进的环境下, 化解和缓和国际矛盾和分歧的根本策略在于沟通协商和文化交流。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反诘法”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通过以“话语”为中介的互相反诘、辩驳、对话和沟通能够生成共相和新的知识。现代的公共领域理论认为, 人们之间的“话语”沟通, 使人们从各自的家庭、“私有领域”走向敞开的社会和“公共领域”, 依照哈贝马斯之见, 这种公共领域可以使社会秩序和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化;依照阿伦特和查尔斯泰勒之见, 这种公共领域可以促进公共表象、社会想象的更新, 促进社会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创新。有鉴于此, 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 要发挥好公共领域内的“沟通协商”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利益“交汇点”和观念上的共识, 促进全球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首先, 沟通协商。新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全球人员流动的加强和国家贸易的频繁, 难免产生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分歧, 在面对这些矛盾和贸易冲突时, 最根本的办法是沟通协商, 达成共识。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迪是: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 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3]540通过沟通协商和政治谈判不仅可以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协商和谈判, 从而达成共识, 能够破除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使国际秩序走向有利于各方的合理化和公正化, 因此, 各个国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中, 不能采取贸易霸凌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态度, 应该积极参与沟通协商, 建构合理公正的世界新秩序。
其次, 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明和文化, 这种文明和文化不应该成为冲突的根源和自我封闭的理由, 人类应该加强交流、沟通和互动, 促进文明朝向进步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 多样带来交流, 交流孕育融合, 融合产生进步。”[3]524“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59在当前国际互动日益深化的背景下,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关起门来故步自封, 而应该敞开自我, 拓展自我的想象, 互相交流学习, 取长补短, 达成广泛的文化上的共识, 实现全球的话语更新, 共同进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更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标准、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另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 推行“文化中心主义”。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拓展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视野和社会想象, 让所有的国家参与到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来, 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进步, 也才能更好地迈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和图景。
第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图景的实现需要各个国家树立全球治理观, 共同治理,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图景的实现, 不仅需要通过话语沟通, 促进社会想象的拓展、全球理念的创新和社会秩序走向合理化, 还要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共同努力, 树立全球治理观, 共同治理,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首先, 树立全球治理观。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美好图景, 离不开全球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参与, 共同树立一种全球治理的观念。习近平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4]60在当前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时代里, 倡导树立全球治理观,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推进共同治理, 反对“一国独霸”、“几方共治”, 有利于确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促进国际秩序朝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观念先导。
其次、建设国际法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美好图景,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还需要发挥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建设国际法治。习近平指出:“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 坚持民主、平等、正义, 建设国际法治。”[3]529而且他还强调, 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付诸实施, 还在于公平正义。实际上, 法律的公平正义的实质合理性和付诸实施的程序合理性, 对于构建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具有重大作用, 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重要保障。
再次、建立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美好图景,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全球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日益成为当前时代的显著特征。但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各个国家和地区互联网的发展程度不一, 信息鸿沟拉大, 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秩序不合理的现状, 而且, 当前的网络、侵犯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等, 也日益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 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加强对话合作, 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3]532可以说, 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构成部分, 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图景和美好目标的重要手段。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根植于实践的想象图景, 是一种置于国际视野的社会想象, 内含着一种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图景, 需要转化为各国的实际行动, 加强协商交流, 形成共识;还需要树立全球治理观, 共同治理,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关键词:社会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
参考文献
[1]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得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78.
[2] 美, 阿帕杜莱.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M].刘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2:4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教师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第3篇
2、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3、“石榴籽大团结金课”:以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为标杆
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标识的法制探讨
6、A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研究
7、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
8、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考
9、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探析
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之维与传播之道
11、新时代铸牢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般指导原则探析
12、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时代关切、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13、中国民族话语建构的脉络与趋向
1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法:理论阐释、规范考察与制度完善
1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解读
16、繁荣发展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7、新冠疫情防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路径
1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揭析
19、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20、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路径的优化前瞻
21、记忆、认同与共生:兼论“爱国汞”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
22、内蒙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
23、谈高校学生加强铸牢意识的重要性
24、家国同构:儒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与话语体系
25、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的三个基本维度探析
26、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
27、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
29、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
30、论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著优势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2、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筑的逻辑层次
3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34、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
35、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6、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37、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38、青年学生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铸牢路径
40、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民性”论纲
41、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42、历史方位与培育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础与方向
4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解读
4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45、时代议题下的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发展新动态
46、个体 群体 整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约因素与破解路径
4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思考
4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49、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教师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第4篇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地球仪的作用;能粗浅了解经线纬线,知道如何划分东西、南北半球。
3、感受地球的美,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对待科学要有勇于尝试、勇于动手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多个地球仪 学生:收集有关地球之最的文字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说起地球,教师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热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可爱而又美丽的家园(板书课题:人类的家园地球)
此处可以有太空中的地球的简短视频,让学生知道地球只是太空中的沧海一粟。
二、美丽的地球
(一)地球概貌
1、老师:同学们,你们都拍过照片,那么你们知道如何给地球拍照吗?
学生发言。
老师:你们真聪明!是的,人们可以利用卫星给地球拍照。人们把高倍望远镜装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利用各种遥感技术手段,通过不间断地观测和摄影,把数据传回地球,就合成了地球的整体的图像。
2、出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观察地球,说说你的发现。
地球很美,有五彩的颜色,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图片,你们能看到几种主要的颜色?它们分别都代表什么?是的,蓝色是海洋,黄色是陆地,白色是云彩。地球是由蓝色海洋、五彩陆地组成的美丽天体。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地球美丽的外衣上是蓝色的海洋面积大还是五彩的陆地面积大?是的,地球表面大约有70%的地方被海洋覆盖,而约30%为陆地。
3、老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从太空中观测地球,只能看到三种基本的颜色,而事实上,我们的地球表面有许多不同的地表形态,而每一种地表形态都以独特的姿态展现着它们的美丽,请同学们结合你课前做的调查,来说说你知道哪些世界之最?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调查发言,交流地球之最。然后图片展示学生们可能提到的世界之最,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地球这么美丽,那么我们一定要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二)地球仪
1、过渡:
老师: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就要对地球进行实地观察,可是地球实在太大了,我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老师:是啊,聪明的人类 就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
请同学们观察,在地球仪上,这里是地轴,地轴穿过的地方,这里是北极,这里是南极,而中间最鼓的地面是赤道。
老师: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地球仪来看看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
老师:是的,同学们总结得非常不错,地球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圆形球体。
老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观察并讨论看看地球仪的样式和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小组讨论,观察并发言,老师呈现课件,进行综合汇总。(课件上出现清晰的地轴、南北极点和赤道)
二、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分别以北极点和赤道为视觉中心观察纬线,然后把观察的结果画在平面图上。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分别以北极点和赤道为视觉中心观察经线。 师生共同描述: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
说明,所有的经线都等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也叫子午线。其中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然后再以北极点和赤道为视觉中心继续观察纬线 学生描述: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间隔均匀,并标有度数的圆圈是纬线。 给出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纬线。 说明: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在南北极点纬线缩小为点。
此处通过观察课件,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 请学生思考:经纬线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座位排序的关系,通过横排和纵排描述出某个学生的位置,让学生们明确经纬网的确定位置的作用。
(三)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一个地球仪。
老师:同学们,既然地球仪在研究地球方面有这大的作用,我们下面就自己动手利用乒乓球来制作一个小型地球仪,好不好? 学生回答。
老师:那么,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你制作地球仪需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需要通过哪几个步骤把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变成地球仪? 学生发言,之后大家开始自己制作。
三、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家园地球,谁能告诉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
老师:同学们,看来,今天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啊,看到你们这么好学,学得这么认真,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你们有这样可贵的探索精神,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能在科学的天地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也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后请大家继续关注与地球相关的知识,不断地丰盈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人类的家园地球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形状:球体。
2、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
二、经线和纬线:
1、经线(子午线)的概念;
2、指示方向:
3、纬线的概念;
4、指示方向:
三、经纬网:
教师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