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
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第1篇
(二)原始财务报表根据深交所网站的资料,拟上市公司原始财务报表是指:(1)股份公司设立之前(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始财务报表是指公司报告期各年度提供给地方财政、税务部门的财务报表,该报表应包括各发起人投入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性资产原所在法人单位的原始财务报表。股份公司设立之后的原始财务报表是指公司报告期各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2)公司报告期各年度未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原始财务报表无法提供,但公司应说明未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原因。另外,根据2009年保荐代表人第一期培训:证监会要求提供的“原始财务报表”是公司当年度向税务部门实际报送的财务报表。目的是通过报表差异发现问题。
(三)申报财务报表申报财务报表是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三年一期财务报表。证监会认为三年一期的申报期应看作一个期间,在这个期间会计政策须一致。但在理论界存在争议,认为可能会有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和因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新规定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如美亚柏科(300188)、神农大丰(300189)、惠博普(002554)、徐家汇(002561)。但申报期从2008年开始的公司不应再有因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另外,部分公司在申报期也存在会计估计变更,如百润股份(002568)、顺荣股份(002555)、长海股份(300196)、佳士科技(300193)、美亚柏科(300188)。还有个别公司在申报报表中列示了前期差错更正,如宁基股份(002572)、美亚柏科(300188)、张化机(002564)。
(四)差异比较表参考投行先锋论坛的帖子,IPO申报材料中,共有三份财务报表:申报报表、原始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申报报表是经审计的三年一期财务报表;原始报表共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原始报表由会计机构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并盖公章(除非已经经过审计,一般不要求会计师、政府部门确认);纳税申报表(一张主表)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需要税务部门确认,三年提供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一期提供季度预申报表。三份财务报表的关系一般为:原始报表作为纳税申报表的数据来源,与纳税申报表一致,申报报表与原始报表的差异在差异比较表中体现,因此,差异比较表实质是描述申报报表与纳税申报表之间的差异。若公司未按照经审计的原始报表报税,则公司对此应有合理解释,在合理解释的基础上,一般应采用经审计的报表作为对比原始财务报表。(若纳税申报表的数据与原始报表数据差异较大,则公司可能会有纳税不规范的嫌疑。)
(五)差异比较表的内容拟上市公司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差异比较表(以下简称“差异比较表”)应包括如下内容:
(1)申报期间合并及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差异比较表
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第2篇
【摘要】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由美国首先提出,我国于2010年开始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后,整合审计已经成为未来所大力提倡的审计方式。本文在分析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流程的基本框架及其关键点,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审计的效应,并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告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 整合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由美国首先提出,我国于2010年开始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后,内部控制审计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重要业务。整合审计已经成为未来所大力提倡的审计方式。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提出的背景、发展与应用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由美国首先提出,即要求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执行同一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是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验。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提出的背景
2001年美国安然及世通等大型公司的财务舞弊案震惊了整个美国资本市场,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于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的信赖程度。这些典型案例中的财务舞弊现象引起了包括监管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应如何尽量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可靠程度的思考,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经过多番的讨论与修改,最终在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2002 USA,简称SOX法案)。其中“第302节” 和“第404节”要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出具审计报告。这一制度安排适用于在美上市的美国本土和非美国上市公司。SOX法案除加重了对企业管理层的责任以及建立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简称PCAOB)以外,更重要的是首次提出了应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行为日后所提出的整合审计形式提供了实践基础。整合审计被正式提出以前,SOX法案中已经存在这种整合的理念,在SOX法案中提到可以由为企业进行财务审计的事务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在2004年,PCAOB颁布的第二号审计准则(AS2)直接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应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建议,PCAOB考虑到两种审计目标存在差异性,但最终认为尽管目标存在不同,审计师应该设计综合审计计划以同时满足两种审计目标的实现。AS2的颁布促进了整合审计的发展,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于是PCAOB在2007年颁布了取代第二号审计准则的第五号审计准则(AS5),在AS5中进一步完善整合审计的理念,明确了部分定义,以及增加整合审计的可操作性。AS5是目前一直使用的关于整合审计的审计准则,至今还没有新的准则出台对其进行替代。可见AS5中整合审计的概念已为美国资本市场所广泛接受,在实际的审计中为企业以及事务所所应用。
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鼓励、倡导企业进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加深了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但仅限于企业内部建设,不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报告或审计,所以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或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的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改进或完善工作,自然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开始执行的时间比起西方国家要晚。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共同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首次提出要求企业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同时提出了整合审计的概念。但对于企业应进行单独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应进行整合审计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而是由企业自由进行选择。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成为首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较大,且内部控制建设比起一般企业更为规范,其中如果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受SOX法案的影响,可能会使这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较为顺利。2011年,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也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同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指导体现了整合审计的思想。如在描述控制测试应包含的时间范围时,指引中提到如果进行整合审计,则控制测试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应宽于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时间范围,在进行整合审计时,需要考虑财务报表审计所必须的时间范围,以及在形成内部控制审计最终的审计结论时,需要考虑财务报表审计中存在的错报或其他可能影响内部控制的结论,最后综合形成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时间较短,到2014年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范围增加到全部主板上市公司,未来审计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到中小板及创业板,有关整合审计的规范性指导也将可能随着内部控制审计的进行而继续完善与发展。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应用
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时间较长,美国大力提倡整合审计,在SOX法案提出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之初,就已经表现出了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的思想。在后续PCAOB所发布的两个审计准则均提倡整合审计,审计准则均以整合审计为蓝图进行修改与完善,以使得整合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效率与质量的提升。SOX法案中提出的整合思想,提到尽管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并不一致,但审计师应该通过审计计划的设计将两种审计结合,共同达成目标。但SOX法案并没有给出如何将两种审计进行结合的具体执行方法,面对这样的新生理念以及突如其来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SOX法案的受众公司感受到了极大压力,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括成本上的。数据显示,美国在1998年至2004年共有484家公司退市,其中有372家是在2002年至2004年退市的,在这个时间段退市的企业占大多数,使企业退市的原因是多元的,但在这个时间段,不排除是SOX法案所提出的要求使企业感受到了过大的压力。
从2002年7月SOX法案发布到2004年PCAOB发布AS2这期间,审计师们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内部控制审计。2004年AS2的发布为审计师进行整合审计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指导,AS2中提出了关于进行审计需要制定整合审计的计划、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自身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流程、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以及运行的效果、形成内部控制审计结论这些内容的要求以及执行方法。AS2的发布为审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指导,但AS2的执行效果却并不理想。在AS2发布与执行一年后,PCAOB就其执行情况做了相应调查,并发布了报告。报告指出AS2审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并不好,调查当中PCAOB发现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缺乏有经验且对内部控制审计熟知的技术人员,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审计进行困难,并且过去没有先例供审计师所参考,以及SOX法案颁布时间和PCAOB审计准则颁布时间较短,使得审计师感觉到时间非常紧迫,而任务却很沉重。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PCAOB认为:一是审计人员缺乏工作效率且没有有效的利用他人的工作成果,可能也是由于审计人员缺乏经验与知识所造成的,使得整个审计过程中做了许多无用工作,降低了整体审计效率;二是审计师没有贯彻整合审计的理念,没有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有效的结合起来,如将两种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节省审计中的不少时间,使效率大大提高;三是审计准则中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指导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审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多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使得在审计中无法有效的把握风险较大的部分,降低了整体审计效率。PCAOB相信伴随着审计师经验的积累,AS2的执行将进行得更加顺利。
PCAOB虽然对引起审计执行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审计成本高昂的问题依旧摆在企业面前。Raghunandan K.等(2006)研究显示,AS2实行后的一年,调查内容中的样本公司审计成本比起上一年高出86%。在2007年,PCAOB发布了第五号审计准则(AS5),这一新的审计准则取代了过去的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整合审计。AS5比起AS2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审计准则更强调重点,审计的资源是有限的,应将有限的资源与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审计事件上,为此新的审计准则修改了一些定义和指标,更加强调自上而下的风险评估方法。此外,新的审计准则删除了一些不是必须的程序,如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自身内部控制情况的评估流程,但审计时依旧需要对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所以删除的部分并不影响审计工作与质量,只是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SOX法案的受众企业包括小规模的企业,适用于大型企业的审计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小企业,因此新准则中对此进行调整,强调审计师应对审计的重点部分进行把握,依据企业的规模及不同的复杂性对审计程序进行调整;最后新准则呼吁在把握审计重点的情况下,对审计中的细节、要求进行简化,并且提高报告的可读性。AS5的这些改变代表了整合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即灵活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把握审计中的高风险重要区域,将两种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保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审计成本。AS5开始执行后的一年,安永(2008)的调查发现,AS5的执行使得审计成本降低了46%,这一结论得到了审计师以及企业的认同。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意义、功能与作用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对于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以及需要使用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各方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审计的提出是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革,整合审计模式对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内部控制审计以及两种审计的整合是企业完善管理、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化的必经过程。
(一)引导企业管理理念的改变,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促进其有效运行
内部控制审计以及整合审计的提出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经济上与技术上的巨大考验,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推动我国的企业管理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文件出台以前,部分追求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较为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但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不够,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出台使得企业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将影响企业的整体价值。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为企业带来诸多利益,如内部控制中涉及的一系列业务流程、审批制度等,将为管理层对企业情况的准确把握提供帮助,减少企业内部舞弊、防范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的内部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与使用;通过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各部门既保持联系又相互牵制,使企业日常业务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些内部控制为企业所带来利益的实现建立在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上,内部控制审计以及整合审计的提出成为了推动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最有力的推手,这将对企业管理理念的改变以及内部控制的完善产生重要意义。
(二)扩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范围,同时促进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迅速提升
内部控制审计的提出拓展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范围,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是未来审计的大势所趋,尽管我国目前对审计的方式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统计数据表明,自2010年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开始,所有需要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选择将两种审计交由同一家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的公司占绝大多数,这说明整合审计在实际操作中更为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整合审计这种新兴的审计模式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既是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整合审计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面临重大的考验,即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中具备内部控制审计经验与技术的人员较为缺乏,多数注册会计师对于整合审计的经验以及知识不足。但新事物的建立与发展均需要时间,所以整合审计审计模式的迅速发展将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加强专业修养、提高自身执业素质的动力,在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专业水准、人员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降低财务报表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的整体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尽管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存在差异,但整合审计需要综合考虑两种审计的情况,设计综合审计计划以达成两种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审计,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共性与联系,这些共性与联系为两种审计的整合提供了整合基础,使得两种审计的审计证据、审计成果可以相互利用,进而起到降低整体审计成本的作用。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均需要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内部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的方向,这其中需要收集文档资料,对企业员工进行询问,这些审计证据中大部分都被两种审计所共同需求,如果采用整合审计的方式实现两种审计间的资源共享。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看,将节约不少时间与精力,而站在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有义务配合注册会计师所提出的要求,提供所有资料。如果不进行整合审计而是将两种审计分开执行,企业将耗费不少的人力与物力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配合,选择整合审计则可以省去中间这些重复的步骤,整合审计除可以实现资料的共享以外,还减少了因为相互利用工作成果的而产生沟通成本,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将使沟通、交流进行的更加便捷,这些内容都将促使整合审计产生降低整体审计成本的作用,且这些资源浪费的减少以及时间的节约都将使审计过程变得更富有效率。
(四)降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风险及提高审计质量
制定综合审计计划进行整合审计还可以起到降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提高两种审计质量的作用。财务报表审计在进行实质性程序之前需要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这一步骤如果是在单独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其效果将不如内部控制审计所评估的详细与准确。而整合审计将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优势,依据审计计划的适当安排,提升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与不进行整合审计相比,将更加有利于财务报表审计应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后续的实质性程序的内容、范围进行准确的安排。在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情况时,整合审计中通过利用、参考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果将更有助于降低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反之,当财务报表审计程序基本结束后,所发现的重大错报等结论,也可以为内部控制审计的结论提供验证。如果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审计在进行控制测试时没有发现,由于执行的是整合审计,此时将可以规避这种风险,继续调整内部控制审计,直到得出更为准确的审计意见。整合审计中两种审计的相互利用与验证使得两种审计均降低了审计风险,同时由于两种审计间存在着优势互补,也使得两者的审计质量均得到提升。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基础
现代企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壮大得益于所采取的两权分离治理模式,所有者与经营者各司其职,使稳定的资本与优秀的管理技术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的壮大,为企业的相关利益各方带来收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既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究其来源均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不对称。财务报表一直作为利益相关者各方了解企业真实信息的主要途径备受关注,但美国在本世纪初所发生财务舞弊案件,使人们意识到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真实信息不够,还需要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因此会计年度结束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作为独立的一方为企业提供两种审计的鉴证服务。
(一)整合审计的实践基础
两种审计的并行必将使得企业增加在审计方面的投入,这通过率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美国已经得到验证,企业均表现出审计成本压力过大的情况。2004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94%的企业认为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收益小于成本。而将两种审计交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将审计过程进行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美国提出整合审计理念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于2008年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进行整合审计后,会计师事务所第二年审计成本下降了46%,这证明审计方式的改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审计成本。
审计证据的收集是非常基础以及重要的步骤,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着过程与结果的相关关系,使得在进行审计中两者的许多审计证据是重复,如果将两种审计交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整合进行,在证据的收集这一部分,将可以节省不少重复的人力与物力,证据收集所节约的资源是双向的,包括企业与事务所双方审计成本的降低。在审计计划的安排上,两种审计均需要在审计初期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以及调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以便安排后续的审计程序。这其中也存在重复性的工作,两种审计如果进行整合,这些资源即可共享,减少事务所人力、物力的消耗。免于收集重复证据所减少的资料负担,以及资源共享所节约的时间成本是审计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这为整合审计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审计的理论基础
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则是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只有设计与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经由这一过程形成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因此,这两种审计的最终服务对象都是企业财务信息的受众,即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监管部门等相关各方。因此两种审计可以在目标上形成统一,即最终目的都是维护企业信息受众的利益,提高相关利益方对于企业所发出信息的信赖程度。在审计方法的使用上,财务报表审计目前采取风险导向模式,帮助审计人员选取风险较突出的地方进行详细审计;而内部控制审计在执行过程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推进后续审计程序执行,这两种审计方法均以风险为指引安排后续的审计程序及范围,目的是在降低审计实施过程中风险的同时兼顾审计程序完成的效率。两种审计在审计方法所遵循的理念上具有相似之处。在审计流程方面,两种审计均包括风险评估与控制测试,步骤上有重合。审计目标、方法与程序上的联系与共性均为整合审计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审计目标、方法、程序上的共性为财报审计及内控审计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而从国外两种审计的经验看,审计成本的增加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整合审计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与事务所双方面的成本,这体现了实行整合审计的必须性,理论上的可行性以及资本市场的需求为整合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也将推动整合审计的发展。
四、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流程
审计目标、方法、程序以及审计证据收集、资源共享,这些存在于两种审计过程中的共性及相关点,应作为开展整合审计的主要整合点,围绕这些整合点,整合审计在开始之前应确定将两种审计进行融合的审计计划,切实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现实及具体状况,综合两种审计的需求及范围。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计划会因企业的行业、规模等因素的不同产生变化,但审计的主要程序是基本一致的,本文将对整合审计的整体流程进行设计以及整合流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整合审计的流程设计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的开始阶段所做的工作基本一致,都需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内部控制设计情况进行适当的了解,将这两者整合在一起进行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减少重复工作。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后,注册会计师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得出基本判断,评估内部控制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设计并执行控制测试。控制测试应是全面的,这其中应包含影响财务报表信息生成的内部控制,以及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由于是整合审计,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率先对财务报表信息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进行测试,然后再对不影响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帮助财务报表审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安排执行后续的实质性程序,这样由控制测试开始分别执行两种审计的后续步骤,得出结论。由于两种审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设计整合审计的程序时,需要添加验证步骤,如果财务报表审计发现了重大错报,则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结论上应该有所体现;反之如果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则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则难以判断。两种审计结论之间的相互检验虽然不能形成严格的因果对照关系,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风险,帮助注册会计师更为严谨的得出审计结论。整合审计流程设计如下图所示。
(二)整合审计注意的问题
依据两种审计之间的共性与联系,可以将两种审计流程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连接,但在整合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准确的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必须注意如下问题:第一,两种审计的整合使部分审计证据与结论可以相互利用,但当注册会计师使用这些信息时必须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可盲目借鉴,否则两种审计间的关联性可能会导致某一项审计错误的放大与传递,进而导致审计结论的偏颇;第二,注册会计师应注意把握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内部控制审计本身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企业的控制环境、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制度。这些均属于内部控制审计需要考察的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与财务报表相关联的内部控制内容,将两种审计进行整合以后,容易使注册会计师更侧重于两种审计的共同处而忽视内部控制审计本身的内容,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独立完整的审计,而不是辅助另一项审计高效率低风险完成的工具;第三,在实际进行整合审计时,依据企业行业、规模、所处环境的不同,两种审计中的交叉项也会发生变化,并不如流程中所显示的步骤清晰、界限分明。整合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充满灵活性,每一步骤结束后审计过程的继续推进均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这将是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与执业能力所面临的巨大考验。
五、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效应
我国自2010年开始施行内部控制审计到如今仅有五年时间,直到最近才将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范围扩大到主板上市公司,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践经验不足。整合审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整合审计虽然实行时间不长,但依据率先实行整合审计的其他国家经验以及整合审计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整合审计将为资本市场、企业以及审计行业带来诸多积极的效应,值得成为未来所大力提倡的审计方式。
(一)整合审计将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的长效健康发展
为使企业的信息使用者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提升相关利益者对企业信息的信赖程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是现代企业发展必经的道路。但两种审计的并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对于处于盈亏边缘的企业而言更是不堪重负,企业难免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行怀有抵触的情绪,但迫于相关监管部门以及政策的压力,企业必须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长此以往,企业很可能会采取敷衍的态度对待内部控制审计,同时也会造成内部控制审计行业的扭曲发展,这也会造成内部控制审计的施行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而整合审计理念的提出,为企业带来了审计成本降低的切身利益,缓解了企业的负担,这将促使企业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内部控制审计,而不是将其视为负担,企业将有动力发展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传递出的良好信号也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投资者、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多方受益的局面,将促使内部控制审计的长效健康发展。
(二)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双重提升
整合审计中审计结论的相互引导、相互印证可以帮助审计高效率低风险的完成。并且由于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两种审计,将使审计过程中信息的发出、接收、与交换更有效率。这种信息之间的共享与互为基础和指引的关系,将对两种审计的质量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协同作用。施平(2014)指出,财报审计与内控审计的整合符合产生协同效应的条件,两种审计相互影响、相互协作所产生的整体效益要远超单独进行审计所带来的效果,将共同提升财报审计与内控审计的质量。
(三)促使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和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整合审计这一新兴理论的实行让人们看到了注册会计师们将会面对的巨大压力,整合审计中审计计划的安排以及其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以及从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既是对我国注册会计师适应审计行业发展所提出的严峻考验,同时也强制性的推动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水准的整体提高。对于企业而言,过去上市公司普遍对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实施使企业将面对监管以及资本市场的双方面压力,促使企业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管理,相信这样的压力会敦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迅速成长。
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非上市企业 会计报表附注 问题 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计报表附注拓展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突破了报表揭示项目必须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增进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决策有用性的特征,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更充分了解其所关心的经济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的发展,并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报表使用人获取会计报表附注的主要途径是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审计报告。
我集团对外参控股40余家企业,涉及化工医药、机械装备、建材轻纺、金融担保等多个领域。从近年来获取的被投资单位审计报告来看,大部分企业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只有少数几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报告附注披露形式多样,有的十分精彩,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如系统内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等,报表附注格式漂亮,披露严谨、充分;有的则洋相百出、删繁就简、含糊不清,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审计报告附注。审计报告附注披露的参差不齐,折射出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
一、非上市企业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的问题
1、披露内容不严谨
第一,部分会计报表附注与会计报表金额不一致,主要会计项目附注的数据纵向、横向加减合计不一致。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附注数字相互勾稽、吻合,这可以说是对附注披露最基本的要求。出现这种错误,往往是审计、复核人员的粗心所致。
第二,会计报表附注中不同部分内容相互矛盾。如某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中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说明中阐述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一般持有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20%以上,应采用权益法核算;50%以上时,应当采用成本法,并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中显示其持有某企业的股权比例为38%,且没有说明特殊原因,实际核算方法却为成本法。持股比例要求选用权益法,但企业采用了成本法,既不能准确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的真实价值,又会对损益产生重大影响。又如某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中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说明中阐述坏账准备计提采用年末余额百分比法,但财务报表项目注释应收款项却显示没有提取坏账准备。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的披露与前面主要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表述内容大相径庭,容易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所适从,极大地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目前,一般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代编企业附注,而会计师事务所编制附注都采用程式化的模板,未认真地逐一进行复核、修改。
第三,附注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填列不正确等。如某公司间接法编制的将净利润281.31万元加上调节的明细项目和为510.54万元,不等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251.28万元,经仔细与具体项目核对,原来是将投资损失(减收益)一栏填错了,投资收益380.9万元应列示-380.90万元,却填成380.90万元。
第四,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报告期会计报表附注对同一内容的表述不一致或逻辑不符。如某公司在上年附注中披露固定资产中无运输设备,在本期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固定资产期初数中却包含运输设备等,也无相关变化说明。
2、披露不完整
第一,部分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只列报了现金流量表主表,附注中未披露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按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直接法和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互为补充,互相验证,可以让使用人对不付现的成本和不影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一目了然。
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第4篇
向中央银行借款 18 80,121 104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19 831,141 729,354 拆入资金 20 224,923 174,363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
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21 372,493 306,259 衍生金融负债 5 7,240 7,635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22 131,021 26,787 吸收存款 23 12,533,397 11,811,411 应付职工薪酬 24 40,511 45,573 应交税费 25 48,873 51,755 应付利息 26 192,876 163,328 预计负债 27 13,902 4,723 已发行债务证券 28 325,167 266,261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 43 8 其他负债 29 139,825 130,004 负债合计 14,941,533 13,717,565 股东权益
普通股股本 30 324,794 324,794 其他权益工具 31 39,944资本公积 32 98,574 98,574 其他综合收益/(支出) 33 2,414 (23,529) 盈余公积 34 78,445 60,542 一般风险准备 35 156,145 138,751 未分配利润 36 329,133 242,980 股东权益合计 1,029,449 842,112 负债和股东权益总计 15,891,159 14,494,350 后附财务报表附注为本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合并利润表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本集团
附注七 2014年 2013年
一、营业收入 520,858 462,625 利息净收入 37 429,891 376,202 利息收入 699,289 613,384 利息支出 (269,398) (237,182)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38 80,123 83,171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87,883 89,697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7,760) (6,526) 投资损益 39 1,887 3,769 其中: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损益309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0 1,748 (2,026) 汇兑损益 41 2,963 291 其他业务收入 42 368 382
二、营业支出 (283,474) (247,277) 营业税金及附加 43 (28,799) (27,157) 业务及管理费 44 (178,086) (166,239) 资产减值损失 45 (67,557) (52,583) 其他业务成本 46 (9,032) (1,298)
三、营业利润 230,255 211,638 加:营业外收入 47 3,175 3,006 减:营业外支出 (1,946) (1,145)
四、利润总额 231,484 213,499 减:所得税费用 48 (52,545) (47,719)
五、净利润 178,939 165,780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利润表(续)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本行
附注七 2014年 2013年
六、其他综合收益/(支出)的税后净额: 33 以后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支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5,793 (21,852)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150 (202) 其他综合收益/(支出)税后净额 25,943 (22,054)
七、综合收益总额 204,882 143,726 后附财务报表附注为本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
普通股 其他权益 其他综合 一般风险
附注七 股本 工具资本公积 (支出)/收益 盈余公积 准备 未分配利润 少数股东权益 合计
一、2014年1月1日余额 324,794-- 179,461 49 179,510 (二)其他综合收益 3326,04275 26,117 综合收益总额26,04239,944--(57,489) 1.提取盈余公积 36- 17,962- 2.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36-- 3.股利分配 36-(57,489)
三、2014年12月31日余额 324,794 39,944 98,773 2,265 78,594 156,707 329,989 1,553 1,032,619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续)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
普通股 其他权益 其他综合 一般风险
附注七 股本 工具资本公积 支出 盈余公积 准备 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权益 合计
一、2013年1月1日余额 324,794-- 166,315 (104) 166,211 (二)其他综合支出 33(22,192)(4) (22,196) 综合(支出)/收益总额(22,192)--(16,636)-63,855 (63,855)---- (50,830)98,773 (23,777) 60,632 139,204 243,482 1,429 844,537 后附财务报表附注为本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股东权益变动表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普通股 其他权益 其他综合
附注七 股本 工具 资本公积 (支出)/收益 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 未分配利润 合计
一、2014年1月1日余额 324,794-- 178,939 178,939 (二)其他综合收益 3325,94325,943 综合收益总额25,94339,944---(17,903)-17,394 (17,394)-- (57,489) (57,489)
三、2014年12月31日余额 324,794 39,944 98,574 2,414 78,445 156,145 329,133 1,029,449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股东权益变动表(续)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普通股 其他权益 其他综合
附注七 股本 工具 资本公积 支出 盈余公积 一般风险准备 未分配利润 合计
一、2013年1月1日余额 324,794-- 165,780 165,780 (二)其他综合支出 33(22,054)(22,054) 综合(支出)/收益总额(22,054)--(16,583)-63,570 (63,570)-- (50,830) (50,830)
三、2013年12月31日余额 324,794收取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 636,350 583,655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287,074 202,006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1,828,956 1,679,177 客户贷款和垫款净增加额 (887,572) (795,948) 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净增加额 (335,229) (187,328) 拆入/拆出资金净减少额已发行债务证券收到的现金 271,873 118,771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311,873 118,771 分配股利、利润支付的现金 (57,489) (50,832) 其中:向本行股东分配股利支付的现金 (57,489) (50,830) 向少数股东进行股利分配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281,051) (103,707)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0,822 15,064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570) (2,744)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净额 51 (75,558) (139,137) 加:年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813,799 952,936 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50 738,241 813,799 后附财务报表附注为本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现金流量表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本行
附注七 2014年 2013年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吸收存款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净增加额 824,577 889,224 向中央银行借款净增加额 80,000收取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 633,194 579,917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281,278 189,529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1,819,620 1,658,670 客户贷款和垫款净增加额 (883,791) (785,133) 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净增加额 (335,119) (187,910) 拆入/拆出资金净减少额416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收到的现金 2,750 758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743,121 722,808 投资支付的现金 (849,669) (873,792)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所支付的现金 (24,675) (25,540)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874,344) (899,33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31,223) (176,524)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现金流量表(续)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本行
附注七 2014年 2013年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已发行其他权益工具收到的现金 40,000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281,038) (103,705)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9,005 15,066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590) (2,744)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净额 51 (76,545) (139,283) 加:年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814,569 953,852 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50 738,024 814,569 后附财务报表附注为本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报表附注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一银行简介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的前身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原农
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于1979年2月23日成立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9 年1月15日,在财务重组完成后,原农行改制成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本行设
立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2010年7月15日和2010年7月16日,本行分别在上海
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
本行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批准持有B0002H111000001 号金融许可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领取注册
100000000005472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本行的注册地址为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 内大街69号。
本行及其子公司(以下统称“本集团”)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贷款、
清算和结算、资产托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保险业务以及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
其他业务及境外机构所在地有关监管机构所批准经营的业务。
本行总行、中国境内分支机构及在中国境内注册设立的子公司统称为“境内机构”,
中国境外分支机构及在中国境外注册设立并经营的子公司统称为“境外机构”。 二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本财务报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及
以后期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
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以下合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中国证
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
规定》(2014年修订)的披露规定及其他信息披露相关规定编制。
本财务报表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 新生效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修订
财政部于2014年
1、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
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以及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
表》,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本集团和本行在编制2013年度财务报表时已提前
采用上述准则,并已在2013年度财务报表中作出了相关披露。
财政部于2014年3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以
及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本集团和本行在编制截至2014年6月30日止的中期财务报告时已提前采用上述准
则,并已在该中期财务报告中作出了相关披露。
财政部于2014年6月颁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自 2014年度财务报表起施行。本集团和本行在编制本2014年度财务报表时已予以采
用,其采用对本集团和本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未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报表附注 2014年度
(除另有注明外,金额单位均为人民币百万元) 二 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续) 新生效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修订(续) 财政部于2014年7月及2015年1月颁布了上述八项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本
集团和本行在编制本2014年度财务报表时已予以采用。除《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
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的采用会导致本集团和本行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列报方式
发生变化而导致比较数据需要重新列报外,这些应用指南的采用对本集团和本行的财
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未产生重大影响。
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对本集团和本行财务报表的 影响如下: 本集团
2013年12月31日 2013年1月1日 重述前 重述后 重述前 重述后 资本公积 76,00198,773 97,87298,773 其他综合支出(1,585)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1,005)合计 74,99674,996 97,18897,188 本行
2013年12月31日 2013年1月1日 重述前 重述后 重述前 重述后 资本公积 75,82498,574 97,67698,574 其他综合支出(1,475)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779)合计 75,04575,045 97,09997,099 三 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本行2014年度财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本行于2014 年12月31日的合并及银行财务状况以及2014年度的合并及银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量等有关信息。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报表附注 2014年度
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非上市企业 会计报表附注 问题 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计报表附注拓展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突破了报表揭示项目必须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增进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决策有用性的特征,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更充分了解其所关心的经济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的发展,并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报表使用人获取会计报表附注的主要途径是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审计报告。
我集团对外参控股40余家企业,涉及化工医药、机械装备、建材轻纺、金融担保等多个领域。从近年来获取的被投资单位审计报告来看,大部分企业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只有少数几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报告附注披露形式多样,有的十分精彩,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如系统内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等,报表附注格式漂亮,披露严谨、充分;有的则洋相百出、删繁就简、含糊不清,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审计报告附注。审计报告附注披露的参差不齐,折射出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
一、非上市企业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的问题
1、披露内容不严谨
第一,部分会计报表附注与会计报表金额不一致,主要会计项目附注的数据纵向、横向加减合计不一致。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附注数字相互勾稽、吻合,这可以说是对附注披露最基本的要求。出现这种错误,往往是审计、复核人员的粗心所致。
第二,会计报表附注中不同部分内容相互矛盾。如某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中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说明中阐述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一般持有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20%以上,应采用权益法核算;50%以上时,应当采用成本法,并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中显示其持有某企业的股权比例为38%,且没有说明特殊原因,实际核算方法却为成本法。持股比例要求选用权益法,但企业采用了成本法,既不能准确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的真实价值,又会对损益产生重大影响。又如某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中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说明中阐述坏账准备计提采用年末余额百分比法,但财务报表项目注释应收款项却显示没有提取坏账准备。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的披露与前面主要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表述内容大相径庭,容易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所适从,极大地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目前,一般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代编企业附注,而会计师事务所编制附注都采用程式化的模板,未认真地逐一进行复核、修改。
第三,附注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填列不正确等。如某公司间接法编制的将净利润281.31万元加上调节的明细项目和为510.54万元,不等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251.28万元,经仔细与具体项目核对,原来是将投资损失(减收益)一栏填错了,投资收益380.9万元应列示-380.90万元,却填成380.90万元。
第四,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报告期会计报表附注对同一内容的表述不一致或逻辑不符。如某公司在上年附注中披露固定资产中无运输设备,在本期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固定资产期初数中却包含运输设备等,也无相关变化说明。
2、披露不完整
第一,部分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只列报了现金流量表主表,附注中未披露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按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直接法和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互为补充,互相验证,可以让使用人对不付现的成本和不影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一目了然。
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世界融合趋势的不断迈进,企业之间的频繁合作以及与各国间经济碰撞都对我国企业治理、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挑战。这些问题作为企业内部的审计问题,使企业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关注。企业审计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国家、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对其研究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从全球化语境和企业审计的概念入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企业审计的现状,最终将研究的落脚点定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英语范式的具体构建。希望文章的研究可以有效规范审计市场结构及提升企业审计质量,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全球资本自由流动与配置中找准新定位,全力推进我国企业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企业审计;英语范式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136
1 全球化语境与企业审计概念界定
1.1 全球化语境
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生活以及文化领域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我国原有的规则与行为规范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此时的各类研究就不能仅仅建立在单一的研究视角,应该将其放置到更为深远的背景之下进行讨论。实际上全球化语境,原本是文学领域的定义,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而出现。以文学理论的讨论为前提,放置到了一个更高的环境,即将其放置到了全球化的语境之中进行讨论。
所以本文将研究对象——企业审计,放置到了全球化的语境之下进行讨论,主要目的是将其放置到国际的大环境之中,分析我国企业审计的英语范式构建,进一步分析其现状与构建途径。
1.2 企业审计
企业审计作为审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都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国在企业审计之中,以国际审计准则为标准,注重对于自身准则体系的构建,对于企业的审计质量进行全面控制,对于审计涉及的规范进行约束,同时对于审计的法律责任进行划分。实际上,企业审计是对于公司内部管理进行的统一的监督。在企业之中,其想要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保障公司增加价值,同时有效提高经营效果与相关效率,就必然要实施统一的独立个体,实行客观的自我监督,保持自我控制,以及规范服务咨询活动,保证经营规范。
2 全球化语境下的企业审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审计是基于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自2000年开始,在注重企业审计的前提下,也开始注重对企业审计人员进行相关要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流程依据体系由企业审计人员基本审计准则、企业审计准则以及企业内部审计指南三部分构成。其中,企业审计准则是企业审计的总体纲领,也是企业审计的主要依据,同时还是企业制定内部审计指南以及审计人员审计准则的指导。反之,企业审计准则以及企业内部审计指南反作用于审计人员基本审计准则,是企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执行标准。随着企业审计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企业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强烈责任心,同时也要公平、公正客观地进行企业审计,完成企业审计的素质。从目前我国企业审计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审计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点。
2.1 审计人员过于集中政府部门
目前我国相关企业审计人员多以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为主,企业在审计人员占比方面还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我国的企业审计,是在根据国家发展态势以及经济体制条件下,为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并且运用行政手段建立一个健全并且具有良好约束作用的机制。我国企业审计同西方国家有着很大差别,西方国家企业审计通常是为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竞争需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审计多是由企业内部人员自己担任,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后,我国以法律的形式强化国家部门以及企业的审核规范。目前,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企业审计制度,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在进行审计时,几乎全部企业需要国家的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审计,并且大多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由于企业审计大多由审计机构完成,这就形成了审计人员多集中在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中的现状。
2.2 企业审计方向及功能单一
从目前我国审计的总体来看,我国审计的类型大多集中在财务导向的内部审计,但是在我国企业的审计中,业务导向的审计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财务导向的审计。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审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大,如对企业未来发展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行审计、对企业投资行为效益进行审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审计等。通过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科学的、合法的、有效的审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我国企业审计更多注重在法务方面,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法律执行,从而通过企业审查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为企业监督提供服务。
2003年我国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提出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在2014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进一步进行明确:“企业审计是对企业进行监督以及评价企业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合法行为。”通过这种定义可以清晰地看出企业审计富有一定的政府色彩。而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准则中将企业审计定义为:“企业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虽然两者对企业审计有着不同的界定,并且后者进一步扩宽了企业审计的范围,但是企业审计依然注重监督功能。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往往将企业审计看作是对自身的一种监管,从而将企业审计放置在对立的位置,不重视企业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我国企业审计并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原因。
2.3 审计意见被采纳较低
在企业的审计成果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同国家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已经配有的审计人员状况不同,企业审计成本相对较高。但同样企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的查处损失以及增收等也是对企业工作成果的肯定,而损失与增收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很大作用。目前在我国企业审计中,通常对于审计部门提出的相关建议,企业的接纳与改善相对较少。首先,企业同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在审计上有着很大差别,企业更加注重通过审计来达到查处损失,以及提升收入等强化企业效益的提升,但是审计过程中,提出的对策被接纳程度较低。查处损失以及提升收益更多是将财务导向以及业务导向进行企业审计下的成果。而审计意见通常具有相对较广的范围,其中包括如何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以及提升效益等方面,通常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已经直接产生这类结果,而并非只有通过建议措施进行改善。其次,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与政府以及事业单位不同。政府以及事业单位的审计具有一定的官僚色彩,因此相关审计提议通常容易被采纳应用,而企业审计只是作为一种职能,企业审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企业的结构以及领导的重视影响,从而对审计建议的采纳有着直接的影响。
3 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英语范式构建
对于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而言,最早是出现在2011年,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形成。在2011年国家要求企业单独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之相比的就是,大部分的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实现国家的标准,就更不要说增长了。在这种背景之下,再加上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企业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自身的审计英语范式,这是企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发展与进步大的关键。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企业构建全球化语境下审计英语范式的具体步骤,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1 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应出具英语审计报告
我国标准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应该依据美国PCAOB为标准,结合我国现行的审计进行规定,同时采用简短的审计报告的相关格式,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部分:标题,这一部分大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审计报告的内容清楚明了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做到精练、标准、明确;第二部分:收件人,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收件人做确认,也就是将审计报告的归向进行确认,做到准确无误;第三部分:引言,这一部分作为审计报告的开头,是对审计报告的总要概括,同时也提炼了审计报告的相关事宜,也就是对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的综述,要做到简明扼要;第四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段,这一部分也就是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做到细致,条例清晰;第五部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第六部分: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说明段;第七部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段;第八部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第九部分: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对于这一点,不仅使审计报告具备公信力与说服力,同时注册会计师的签名与盖章也起到了公证与证明的作用;第十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这一部分也就是将审计报告的单位、地点进行标示,同时要加盖各个相关公司的公章,使审计报告具备法律效力,具有合法性,同时也起到约束性;第十一部分:报告日期,这部分也就是将审计报道的时间进行明确。
3.2 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英语审计报告的类型
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企业审计应该进行类型的确立,调查显示其具有四种类型,即标准无保留、无保留加强调事项段、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
第一,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我国应该出具标准的审计报告类型应该为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公司的重大方面应该进行安全的内部控制,利用审计流程,对于审计过程进行限制。
第二,企业之中的注册会计师,将企业之中的内部财务报告进行相关条件的审核,同时整合视角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审计工作底稿之中进行清楚的记录,最终明确记录其过程与相关的结果。
在审计内部控制之中,进行资料的整合,突出审计之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得当的繁简处理,最终得到明确的结论;对于英语审计报告应该要具备的格式,笔者对其思考如下:首先要具备齐全的模式与要素,在模式规范上,应该做到全面规范;报告中所涉及的标识应该寻求一致性;进一步保持审计报告的清晰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持审计报告的科学与规范。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于企业审计英语范式的构建,应该对其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记录整理,审核结果要素,保持结论的客观。
3.3 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应依据英语范式程序
针对全球化语境下,应该全面的保持企业审计中的相关程序的科学与客观,同时也应该注重企业审计报告之中的控制缺陷。笔者将针对性地对于其英语范式程序进行梳理:
第一,英语范式中的沟通相关事项,利用书面的形式与经历层面以及审计委员会等内容进行识别,明确缺陷控制。在范式的构建之中,内部控制机构与审计委员会认为监督无效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应该利用书面形式,直接与董事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利用沟通完善企业审计控制。沟通应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文件的规定来执行。
第二,英语范式中要考虑期后事项的影响,应该在审计的基准日及时报告期内控制的相关变化问题,同时针对期后事项注重书面的声明,并且考虑报告的影响,处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实现期后公布的内部审计报告准确与生动,贷款审查报告等工作。
第三,英语范式中要做好记录审计工作。对于审计工作的要点部分来说:首先应该重视制订审计计划;其次注重审计程序的实施;再次保证审计证据的获取;最后做好审计结论的记录工作。此外,做好审计工作的底稿保存,做好恰当准确的记录工作,认定审计报道的各项基础要素。在审计工作的结尾阶段,要充分考虑到管理层声明书、共同工作等问题的影响,保证复核与整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 结 论
本文以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英语范式构建为研究对象,从概念界定入手,分别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企业审计两个基本概念;在理论夯实的基础上,对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企业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全球化语境为背景,笔者分别分析了以下几点:对我国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审计人员过于集中于政府部门,企业审计功能单一,审计意见被采纳较低;最终将研究的落脚点定位为了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英语范式的构建,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应出具英语审计报告、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英语审计报告的类型、全球化语境下企业审计应依据英语范式程序。
参考文献:
[1]姜英兵,严婷.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2(4):69-79.
[2]郑丽,韩丽荣.中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规范比较[J].商业研究,2012(4):103-108.
[3]高智林.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标准与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14(26):46-48.
[4]王克玉.论境外国有企业的审计管辖与法律适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6):60-65.
[5]王克玉.境外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5(5):14-19.
[6]刘晓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5(30):12-15.
[7]何芹,苏婷,王炎斌.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规定与实施现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4):49-56.
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