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次手术入路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二次手术入路范文(精选8篇)

二次手术入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共7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探查。原切口均为腹部正中切口, 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组 (观察组) 和常规入路 (对照组) , 其中观察组32例, 年龄27~79岁, 平均年龄57.4岁, 对照组38例, 年龄35~81岁, 平均年龄57.6岁。观察组原切口长度 (18.3±3.6) cm, 粘连面积 (24.2±5.5) cm2, 两次手术间隔 (15.6±2.7) 个月;对照组原切口长度 (19.2±4.6) cm, 粘连面积 (24.7±5.4) cm2, 两次手术间隔 (17.3±3.1)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原切口入路, 沿切口一侧切开5 c m并向外延长2~3cm, 从原切口外侧进腹 (图1) , 探查腹腔粘连情况, 在原切口旁切开腹直肌前鞘, 到达腹直肌平面, 向外侧牵拉腹直肌暴露腹直肌后鞘, 术者左手食指经原切口外侧切开处进腹, 探查切口下方粘连情况并将粘连肠管向一侧推挤, 在左手引导下经腹直肌后方在粘连边缘锐性切开腹直肌后鞘, 至一侧粘连区域与非粘连区域完全分离, 将粘连区域腹直肌后鞘保留至其下的肠壁或网膜组织上, 逐渐分离至非粘连区域, 探查腹腔明确手术方式, 必要时按同样方法延长手术切口 (图2) 。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沿原切口向上或向下延长2~3cm, 安全进入腹腔后, 探查原切口下方粘连情况, 在充分暴露腹壁切口瘢痕与肠管粘连后, 直视下逐层分离粘连肠管。两组在关腹时均采用全层缝合。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进腹手术时间、进腹出血量、肠管损伤例数、术后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均未有切口疝的发生 (表1) 。

3 讨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因为疾病进展等原因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或多次手术。再手术切口应兼顾既往手术情况及本次手术目的, 故临床中常选用原切口作为再手术切口[2]。Wiseman[3]发现, 手术后有85%的患者出现肠粘连相关症状。粘连发生多与粗糙面及异物有关, 切口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情况, 因此肠管与切口的粘连尤为明显[4]。对于二次手术如何选择快速而安全的手术入路是近年来外科医生关注的重要问题。

常规手术入路强调二次手术时应在原切口向一端充分延长, 安全进入腹腔后再探查原切口下方, 在直视情况下紧贴腹直肌后鞘分离肠管与切口粘连。二次手术切口视野往往暴露较差, 如果分离过程渗血或出血较多时, 对组织辨认将更加困难, 同时由于粘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费时费力。本研究中对照组平均进腹手术时间和进腹出血量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我们此前使用直接腹直肌后鞘入路分离腹部二次手术粘连, 取得了初步的临床效果[5]。但是二次手术原切口下方均为瘢痕组织, 使用直接腹直肌后鞘入路的方法很难准确地停留在后鞘平面, 进而向两侧解剖时存在误入腹腔而损伤切口下方肠管可能。我们在总结直接腹直肌后鞘入路手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的方法, 我们曾比较两种后鞘入路方法的临床效果, 发现此方法在分离二次手术腹腔粘连中更具优势[6]。斜行后鞘入路自中线进入皮下组织一定深度后即向一侧逐渐偏移, 切开腹直肌前鞘后, 显露腹直肌内侧缘, 向外侧牵开腹直肌, 直接暴露腹直肌后鞘, 将粘连部分后鞘和小肠一并分离, 避免了分离肠管与腹膜和腹直肌后鞘间的粘连, 故在本组病例中分离粘连的平均时间远远短于常规入路。同时避免了分离小肠和腹壁间纤维粘连所造成的渗血以及肠管损伤, 减少了术中进腹出血量及肠管损伤机会。同时该方法将粘连区域小肠和腹直肌后鞘一并游离, 并不会改变粘连区域的组织结构, 从而减少了分离粘连对肠管的干扰, 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要早于对照组,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方法的优越性。另外, 该方法强调术者在左手手指引导下经腹直肌后方入路, 锐性切开粘连带外缘处腹直肌后鞘, 可有效增加手术安全性。

我们此前研究表明:全层缝合在处理二次手术切口上具有一定的优势[7], 故本研究中的切口采用全层缝合的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顺利愈合。同时, 我科曾对全层切口缝合进行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关闭时应重点缝合前鞘层, 而不必刻意缝合腹膜和后鞘层[8]。因此本研究中我们直接切除与肠管粘连的后鞘并不导致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增加。

总之, 腹部二次手术采用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进腹, 入路层次内无重要器官和血管, 可有效避免损伤切口下方粘连的肠管, 从而提高进腹安全性, 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进腹快、出血小等优点, 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在分离腹部二次手术腹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7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接受二次手术探查的患者资料, 比较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组 (观察组) 和常规入路组 (对照组) 进腹手术时间, 进腹出血量, 肠管损伤例数, 术后排气时间, 切口疝等指标。结果 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组在进腹手术时间, 进腹出血量, 肠管损伤例数和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常规入路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术后均未有切口疝的发生。结论 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可有效提高腹部二次手术进腹的安全性, 具有操作简单、进腹快、进腹出血量少等优点。

关键词:肠粘连,斜行,腹直肌后鞘,二次手术入路

参考文献

[1]徐庆, 曾莉.腹腔粘连的治疗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5) :335-337.

[2]李福年.再手术学 (普通外科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7-208.

[3]Wiseman DM.Disorders of adhesions or adhesion-related disorder:monolithic entities or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CAPPS[J].SeminReprod Med, 2008, 26 (4) :356-368.

[4]刘俊英, 曾广仙, 郑勇斌, 等.创伤性肠粘连形成过程中腹膜组织变化的形态学观察[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3, 8 (2) :97.

[5]李智, 任莹坤, 王刚成, 等.腹直肌后鞘入路分离腹部二次手术中的腹腔粘连[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 (11) :807.

[6]赵玉洲, 韩广森, 任莹坤, 等.腹部二次手术经原切口两种手术入路对照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1, 28 (9) :1577-1578.

[7]王刚成, 韩广森.两种缝合方法处理腹部二次手术切口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08, 48 (14) :24.

二次手术入路 第2篇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2%。采用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以其安全性高、创伤小、路径短。能避免美容缺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随着我院开诊以来收治垂体腺瘤病人的逐渐增多,护理工作也不断完善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制定了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护理程序。

1 临床资料

垂体腺瘤179例,男77例,女102例;年龄15~69岁;其中生长激素腺瘤13例(7%),泌乳素腺瘤27例(15%),肾上腺素瘤17例(9%),无功能腺瘤37例(20%),混合型腺瘤85例(47%)。

2 术前准备及护理

2.1 协助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及必要检查。①内分泌检查。包括全面脑垂体多种内分泌素测定,如生长激素(GH)、催乳素,护士要熟悉内分泌检查及其目的和方法。②影像学检查。除蝶鞍的普通及多轨迹断层X线照片外,还应进行鞍部薄层CT及MRI扫描。

2.2 药物准备:有明显垂体功能低下者,术前三天开始口服强的松或低塞米松每日3次,以减轻或防止术后发生垂体危象。

2.3 为防止术后伤口感染,术前一周开始用朵贝尔氏液漱口,抗生素滴鼻并冲洗鼻腔,以使切口入路清洁,术前3天全身应用抗生素。

2.4 术前一日配血、剪鼻毛、刮胡须,同时观察有无口腔疾患及鼻腔部疖肿,如有感染需停止手术以防止术后颅内感染。另外行右股内侧备皮10.20cm2,以便术中取皮下脂肪填塞碟鞍。术前一天(12MN后)禁食水。

2.5 手术当日留置尿管,肌注术前药。

2.6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疑虑,护士应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病人介绍手术经过以及新技术的优点和术后注意事项,给患者最大同情和关心,以取得配合。

3 特殊病人的准备及护理

3.1 营养不良病人:护士应协助医生安排膳食,补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增强全身抵抗力,利于术后修复。

3.2 心血管病人:需经内科治疗再考虑手术。高血压病人在麻醉和术中常发生较大的波动,术前应给予降压治疗并控制在一定水平。

3.3 肺部疾患的病人:应用抗生素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吸烟者术前戒烟2周。

3.4 糖尿病病人:每日早、晚二次测量血糖、尿糖,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可应用胰岛素。

3.5 泌尿系感染病人:术前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免术后留置导尿造成感染加重。

4 术后护理

4.1 床单位准备:放置好全麻盘、吸痰器、吸氧设备、心电监护仪等监测设备。

4.2 术后卧位: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抬高床头150~300,以减低颅内压,减轻水肿。

4.3 生命体征监测:麻醉清醒前每30分钟测量一次,清醒后每2小时测量一次。

4.4 气管插管延迟拔管的护理: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未醒病人均延迟拔管,尤其GH腺瘤的病人呼吸道组织结构的改变,咽腔狭小,易出现通气不足,不易早拔管。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病人呼吸,给予吸氧并行血氧监测,及时吸出分泌物,要注意安全保护,防止自行拔管。

4.5 切口的护理:保护好切口,防止污染是术后的重要环节,敷料被渗血浸透,应在无菌操作下更换。术后鼻腔填充的纱条3~4天后拔除,拔除后用0.25%氯霉素眼药水、1%麻黄素及薄荷油滴鼻,每日3~4次,每次2~3滴,减少分泌物,防止感染。

4.6 口腔护理:术后鼻腔均用纱布填塞止血,病人只能张口呼吸,应用湿纱布盖于口唇,以保持口腔湿润。

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5.1 尿崩症:是由于术中垂体后叶或垂体柄损伤所致。其中因垂体后叶损伤者症状较轻者,给予垂体后叶素治疗一周左右便可逐渐好转。损伤垂体柄所致的尿崩症较重,且难恢复,需加强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小时测量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定时监测电解质。尿崩病人可给予口服弥凝0.1~0.2mg。

5.2 脑脊液鼻漏:多因术中撕破鞍上池蛛网膜所致。多发生于术后3~7天。鼻漏容易逆行感染,因此鼻漏发生时禁止填塞鼻腔。轻度的鼻漏嘱病人绝对去枕平卧,多于数日后自行愈合。如有顽固性鼻漏则需手术修补鞍底。

5.3 垂体功能低下:多由于机体不适应激素的变化引起,常发生于术后3~5天,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嗜睡、表情淡漠、恶心、呕吐等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加液体中静脉滴注可缓解。

5.4 鼻塞:可给予应用1%麻黄素滴鼻,收缩毛细血管,减轻水肿,防止出血。

5.5 头痛:多局限于一侧眼后或眼眶周围,一个月左右逐渐缓解,可口服脑宁,头痛有恶心、呕吐,可适当给予止吐剂。

5.6 精神症状:由于内分泌紊乱激素功能失调,个别病人出现精神症状,给病人服用抗精神病的镇静药并采取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士其,杨德泰,鲍伟民.经蝶入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321323

经脐入路内镜手术的认知教育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3月~2010年3月符合腹腔镜手术、年龄在52岁以下的胆囊疾病、阑尾炎、急腹症待查的住院患者270例, 其中男性86例, 占32%;女性184例, 占68%。年龄最大的52岁, 最小的14岁, 平均年龄33岁。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170例, 对照组10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文化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由责任护士予常规宣教, 介绍医院环境、病房作息、疾病知识、各项告知以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等。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还介绍本院开展的两种腹腔镜手术方式, 即一般腹腔镜手术和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结果实验组中有165例选择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方式, 占97%, 使这些病人既治疗了疾病, 又保持了原有腹壁的美观, 还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而100例对照组中, 95例选择医护人员告知的普通腹腔镜手术, 2例看到病房中经脐入路手术病人的良好效果而坚决要求采用后者术式。见表1。

2 结果

见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无明显差异, 满意度比较略有不同, 采用“经脐入路手术”者对美容效果尤其满意;对术式的选择, 相比普通腹腔镜术, 经脐入路术式更受病人欢迎。

3 讨论

3.1 美观的效果

经脐入路手术是一项新型的手术方式, 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我院从2007年起在上海东方医院朱江帆教授的第一例成功手术后, 不断尝试并取得初步成功, 此术式的主要优点在于手术创口位于人体的天然通道脐部, 伤口愈合后疤痕隐藏在脐部皱襞内不易发现, 因此术后腹部无明显疤痕, 与未手术者无异, 达到美容的目的。

3.2 手术介绍

当少数病人对这项新型手术方式充满好奇, 要求有更多的了解时, 护士应作详尽介绍。告诉病人及家属, 医生的操作与普通腹腔镜手术一样, 只不过器械进入腹腔的入口有差异, 普通腹腔镜从腹部的四个部位进入, 而此手术则器械由脐孔侧壁戳洞进入, 疤痕隐秘。

3.3 医生的手术经验

本院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近10年, 经验丰富, 而新技术经脐入路手术也有2年, 技术熟练。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 科室还与器械商合作对器械进行了改良, 以专用于经脐入路手术, 即缩小了器械头部, 加长器械和近手柄处向外弯的抓钳, 使手术更方便并减少了器械间的冲突。因此, 病人大可放心。

3.4 术中异常情况的变通

告知患者, 除了医生有丰富腹腔镜操作经验, 娴熟的技术外, 手术中一旦出现不顺利情况, 紧急时, 医生可以在腹部加孔进入器械, 便于操作更快捷方便, 如果有疑难紧急情况, 腔镜手术无法进行时, 手术医生会根据当时实际, 开腹手术。

3.5 脐部护理, 防感染

做好术前的脐部清洁消毒准备和术后脐部的防感染护理。一般来说, 脐部皮肤较松张力小, 创口更容易愈合, 因此, 只要每天换一次药, 保持创口处皮肤清洁、干燥即可。

4 小结

随着技术的进步, 手术器械的更新换代和人们对美观要求的期待, 外科手术方式也发生了理念上的飞跃, 创伤更小, 愈合更快, 疤痕更隐蔽的手术已引入外科领域。我院的经脐入路这项新技术开创了外科术式的先河, 已逐渐为国内同行熟悉和学习。一百多例的手术病人愈合均良好, 在外观上看不到手术疤痕, 病人更喜欢。当然, 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离不开医生、护士中肯的宣传, 恰如其分的解释和成功病例的现身说法, 更重要的是医生熟练的手术技能和一颗为病人着想的心。

参考文献

[1]张光永, 杨庆芸.经脐单孔腹腔镜外科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1) .

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微创入路手术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收集本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1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病例, 全部性别为女性, 年龄16~52岁, 平均年龄32岁。1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中, 临床诊断单侧单个包块70例患者, 单侧2个以上包块28例患者, 双侧乳腺包块22例。包块最小为0.6cm, 最大为20cm。大多数患者呈无痛性包块, 其特点表现为表面光滑, 性质柔韧或硬, 活动度较好, 无疼痛。同时在术前进行B超检查的时候, 也要针对乳腺疑似病例做乳腺钼靶摄片。

1.2 术前定位

对所有临床病例在术前都采取触诊标记患者的乳腺肿块大小和位置。如患者不想采用触诊方式或对触诊不满意者, 可以采用彩超进行定位标记。

1.3 手术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使所有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均采取仰卧位, 在进行常规消毒之后, 手术时从乳晕旁做一个弧形切口, 对乳腺腺体和皮下脂肪之间进行间隙分离之后, 对肿瘤进行切除。如果肿瘤距乳晕较远, 可以选择作皮下潜行分离, 将乳腺包块集中于切口之下, 最好再完整切除乳腺肿瘤。如果肿瘤位置较深, 可以皮下沿着乳头呈放射状将乳腺体组织切开, 摘除肿瘤。对于2例巨大纤维腺瘤的患者, 我们采用环乳晕的双环形切口, 环形切口内皮肤去表皮化后, 再切除肿瘤。将乳腺肿瘤切除之后的缝合过程, 要根据肿瘤大小和残腔的大小进行缝合。如果切除的乳腺肿瘤比较大, 同时残腔也比较大, 这就要求在缝合的过程中采用适合的引流从切口处引流, 这时就要注意要根据引流量来决定何时拔出引流片, 在乳晕处进行皮内缝合, 术毕, 要进行加压包扎, 采取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 结果

我院的1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 均在微创入路手术中一次性成功, 其中有23例由于切除乳腺肿瘤比较大, 造成残腔较大, 为此放置引流, 引流片拔出时间在24~48h之间不等。手术切口有117例一期愈合, 3例皮下淤血。皮下淤血患者需要采取拆缝线清理淤血得措施进行治疗, 切口延期愈合。1例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 需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访期间, 无缝针痕迹, 无明显瘢痕增生, 术后瘢痕隐蔽, 乳头外形没有发生改变, 不影响乳腺形状和外观形象。我院1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经过微创入路手术治疗之后, 在术后病理诊断后, 除1例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外, 其余119例均为良性, 颇受求诊患者满意 (表1) 。

3 讨论

乳腺良性肿瘤以乳腺纤维瘤所占比例较大, 乳腺纤维瘤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 多为单发, 经常出现于20~40岁的女性。临床诊断, 它与人体内分泌有关, 常出现于外上象限上, 质硬光滑, 界限清楚, 易推动, 无粘连, 无痛感, 生长缓慢, 密度均匀直径为1~3cm之间。X线光线映照下的乳腺肿块和临床上触及肿块大小相若, 肿块在皮下脂肪层中, 比较浅, 表现为局限性半圆形凸起。通过高频彩超观察, 发现包膜完整清晰, 包块表面光滑, 而且右侧壁声影, 内部有低回声, 可见条索状回声[1]。在临床治疗上, 以下患者适合采用乳腺纤维瘤手术进行治疗: (1) 老年患者和家族中有乳腺癌变史患者; (2) 妊娠前后发现乳腺纤维瘤患者; (3) 纤维瘤较大的患者, 青少年女性的乳腺纤维瘤直径可至10cm以上[2]; (4) 有手术愿望的患者。微创入路手术原则以肿瘤连同包膜一并切除, 术后肿瘤标本需要必要的病理检查, 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传统的手术的方法是在肿瘤表面乳房切口处切开皮肤, 再将肿瘤进行切除,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可以将乳腺纤维瘤完全切除, 缺点是, 创口大, 术后留疤, 术后瘢痕影响乳腺的形象美观。现代治疗乳腺也会采用mammotome穿刺和切除技术, 优点是可以切除直径小于3cm的乳腺纤维瘤, 切口小, 创伤小。但缺点是对于较大的肿瘤不能进行切除, 而且如果肿瘤呈恶性, 就会不能将肿瘤完整切除, 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这项技术的手术费用高昂, 一般患者不能承受。为此, 在临床治疗中, 为了有效完整的切除乳腺纤维瘤, 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同时, 还可以兼顾术后乳房切口无痕, 保持女性胸部的美观, 不易留下术后瘢痕, 我们研究开展乳腺良性肿瘤微创入路切除手术, 选择在患者乳晕旁做一弧形切口, 对乳腺腺体和皮下脂肪之间进行的间隙进行分离, 有效完整的切除肿瘤。切除后, 对手术切口进行美容式缝合, 术后拆线后, 基本看不到手术伤口瘢痕。这种微创入路切除手术既可以达到无瘤术的肿瘤手术原则, 有不损伤乳腺体组织, 创口小, 出血少, 再加上不留缝合针眼的瘢痕, 获得最佳的美观效果。据报道80%的乳腺纤维瘤可以通过微创乳晕切口入路手术进行有效切除[3]。

这种微创乳晕切口入路手术沿乳晕弧形切口入路的优点为: (1) 手术方便, 全程在局麻下进行; (2) 手术视野好, 在直视下完整有效的切除肿瘤, 彻底止血术后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概率低; (3) 可以有效完整的切除肿瘤和包膜, 达到无瘤的手术原则和标准; (4) 手术切口隐蔽, 术后瘢痕不明显, 不影响乳腺的外形美观; (5) 术后患者基本都能治愈, 患者对疗效和无痕治疗满意度高; (6) 如果术后对肿瘤病检呈恶性, 方便再次手术切口的选择; (7) 手术费用在普通患者的承受范围内。综合上述微创乳晕切口入路手术的优点, 这种经乳晕微创切口入路进行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术式, 值得推广。这种术式方法既达到肿瘤治疗的无瘤原则和标准, 又达到术后无创痕的美容效果, 而且这种手术特别适合肿瘤位置距乳晕较近, 乳晕较深较大的患者。

摘要:目的 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微创入路手术分析推广。方法 采用微创乳晕切口入路手术进行治疗, 并通过我院1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具体分析。结果 均在微创入路手术中一次性成功。23例放置引流, 117例一期愈合, 3例皮下淤血, 二期愈合, 1例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 需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颇受患者满意。讨论探寻病因, 对比传统治疗、mammotome和微创入路治疗, 列举微创入路治疗优势。

关键词:乳腺良性疾病,微创入路手术,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沈镇宇, 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学技术出版社, 2005:125.

[2]武正炎, 杨明.乳腺良性疾病手术适应症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3 (29) :205-207.

腹腔镜下粘连胆囊手术入路选择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中, 男37例, 女46例, 年龄24~69岁, 平均年龄 (41.8±1.6) 岁;病程3个月~9年, 平均 (3.9±0.8) 年。有上腹部手术史21例, 下腹部手术史3例。均为择期手术。随机分为胆囊三角入路组 (对照组, n=40) 和胆囊后三角入路组 (治疗组, n=43) 。术中探查胆囊三角与大网膜、十二指肠及胃等粘连。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高足低倾斜30°, 左倾15°,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CO 气腹, 腹内压12~14mmHg (1mmHg=0.133kPa) 。经脐部观察孔置入30°镜, 观察腹腔内及胆囊局部粘连情况。确认可行LC后, 按三孔法置入操作器械。均采用顺行胆囊切除术。 (1) 对照组入路:置入腹腔镜及相应的手术器械, 超声刀打开胆囊三角前后浆膜, 分离胆囊管及血管, 确定“三管一壶”[3] (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壶腹) 的解剖结构, 分离、夹闭并切断胆囊管, 顺行将胆囊从胆囊床剥离。 (2) 治疗组入路:以胆囊壶腹部为标志, 提起胆囊壶腹部, 伸入腔镜小视野提供后三角轮廓。沿壶腹部的外侧向胆囊管处分离后部腹膜。同时将胆囊管前的腹膜打开, 分离、夹闭并切断胆囊管, 此时胆囊三角敞开, 夹闭处理胆囊动脉, 用钳提起胆囊管, 沿胆囊管向胆囊壶腹部解剖, 解剖时靠近胆囊壶腹的壁, 再沿胆囊闭解剖游离胆囊, 取出胆囊。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均完成LC, 术中无中转开腹。对照组有2例因胆囊动脉出血无法控制, 中转开腹。LC患者手术时间21~106min, 平均 (43.4±5.5) 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LC中解剖胆囊三角区至关重要。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往往因生理及病理因素出现异常情况, 如慢性炎症、结缔组织粘连等可使胆囊三角变形, 失去原有的解剖关系, 造成损伤胆管、胆囊动脉, 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顺利进行[4]。所谓的胆囊后三角是相对胆囊三角而言[5], 是由胆囊壶腹后壁、胆囊管和肝脏面共同构成的三角形间隙, 后外侧是开放的, 顶部三角形的尖和Calot三角相通, 底部被覆一层胆囊浆膜。胆囊后三角与胆囊三角相比面积更大, 可解剖空间大, 尤其是三角底部, 三角间隙的结缔组织疏松易解剖, 无较大的血管, 分离过程简单, 视野清楚。LC时结合30°镜头旋转改变视角, 可以清楚显示胆囊前后三角。从而保证在直视下完成解剖分离。本文实验组经后三角进行解剖, 再分离出胆囊管后再次辨别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 以防误伤胆管, 在结扎切断胆囊管后, 仍要沿着胆囊壶腹部进行解剖, 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减少胆总管及肝管的损伤, 由于沿着胆囊壶腹部解剖, 胆囊动静脉也都分成更细小的血管, 即使有变异, 也更易于止血。本文治疗组胆漏、出血等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入路比较, *P<0.05。

LC中, 尽管“三管一壶”是最好的解剖标准, 辨清楚解剖结构可以降低并发症, 笔者在手术过程中体会, 当粘连明显不易分离时, 遵循“辨-切-辨”原则, 顺着壶腹部进行解剖, 显露胆囊壶腹、胆囊管, 就能顺利处理胆囊管、胆囊动脉和游离胆囊, 不必常规显露胆总管和肝总管。若操作空间小, 可以换成转向灵活的电凝钩。本组均采用丝线结扎胆囊管, 不宜用电切, 以免灼伤胆囊管残端, 使之坏死脱落造成胆漏。特别注意:对胆囊管过短的患者不要上钛夹[4], 一是操作困难, 二是钛夹有脱落的危险;过长的要注意辨别是否为胆总管的可能。

开腹是对LC的补充, 并非LC的并发症, 更不是手术失败, 而是一种确保患者安全健康不可或缺的补救措施[6]。当不能游离出胆囊、胆囊动脉、胆囊壶腹, 腹腔镜不切除胆囊困难时, 均要中转开腹切除胆囊。本文仅对照组有2例因胆囊动脉出血不止, 及时中转开腹。所有严格掌握LC的适应证, 选择适应证是降低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临床特点结合B超改变作为选择LC适应证的主要方法, 在B超下只要胆囊无明显缩小, 胆囊轮廓清晰, 胆囊收缩功能在50%以上, 多能顺利完成LC。对于胆囊炎急性期, 组织水肿致胆囊增厚, 但只要囊壁不是局限性增厚, 主张早期行LC (一般在72h内) 。

总之, 但胆囊三角用粘连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经胆囊后三角入路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Tokumura H, Rikiyama T, Harada N, et al.Laparoscopic bili-ary surgery (J.) Nippon Geka Gakkai Zasshi, 2002, 103 (10) ∶737-741.

[2]黄志强, 主编.腹部外科手术学 (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12.

[3]王俭, 范明, 修瑞龄, 等.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在LC中的应用 (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6, 13 (4) :459.

[4]陈训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胆管的重要因素-短胆囊管 (J) .2007年全国微创外科论坛论文汇编, 2007:12-14.

[5]游晓功, 袁克美.胆囊后三角的解剖及其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 (J) .解剖学杂志, 2008, 31 (1) :118-120.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的手术配合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 男8例, 女9例;年龄25岁~72岁, 平均35岁;病人术前均行鼻腔、蝶鞍区CT扫描和MRI检查, 以明确肿瘤大小及侵袭部位, 检测垂体激素水平。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插管固定口角一侧, 仰卧位, 头后仰20°~30°。双眼涂上眼药膏并用手术薄膜粘贴, 以防角膜损伤。用0.5%碘伏彻底消毒, 鼻腔碘伏消毒, 在内窥镜引导下用1∶10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浸泡过的棉片收缩两侧鼻黏膜。经鼻腔 (左右不限) 置入配套的鼻腔器撑开, 将中鼻甲推向外侧扩张总鼻道, 扩大手术操作空间。在C臂力光机定位下寻找蝶窦开口。用7号长针穿刺确认肿瘤无误后, 电凝并“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用小刮匙和细吸引器, 各种角度取瘤镊, 小心切除肿瘤, 用小杯盛少许盐水接取下的肿瘤组织, 留取标本送检。瘤腔面可用吸收止血纱布贴附止血, 鞍底骨窗修复用吸收性明胶海绵辅以生物蛋白胶修复鞍底。用指套包裹凡士林纱条填塞于鼻腔止血。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 与病人及家属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况及要求, 简单介绍手术方法及手术优点, 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 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树立信心。

2.2 手术器械及物品准备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器械1套, 消毒包1套、双极电凝器、显微镜、磨钻、吸引器、各种型号角度取瘤镊, 垂体瘤刮圈、鼻中隔剥离子、棉片、长注射针头、长双极电凝镊、枪状镊、吸收性明胶海绵, 止血纱布、生物蛋白胶、盐酸肾上骤, 腺素。

3 手术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热情接待病人进入手术间与其交谈, 消除紧张情绪, 在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协助麻醉师进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协助医生安置舒适手术体位, 病人头下垫颅脑头圈固定, 取仰卧位, 使头后仰20°~30°, 保持前额与下颌线一个水平。两眼涂红霉素眼膏, 用手术贴膜保护, 将显微镜置于主刀侧, 靠床沿, 吸引装置和双极电刀置于头部, 合理摆放麻醉机、监护仪、器械台等用物。提前接通仪器电源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 协助医生消毒铺巾, 将台上的各种导线和仪器连接, 依次打开电源, 并调节至最佳功能状态, 与台上护士配制1∶100 000肾上腺素盐水, 并认真做好术前术后棉片等器械物品的清点工作, 如实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 注意术中、术毕的病情观察, 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相应处理。

3.2 器械护士配合

必要时参加术前讨论会, 术晨认真听取访视护士交班报告, 了解手术病人的病情, 手术步骤, 熟悉各种仪器及手术器械的用途。提前30 min洗手上台, 常规与巡回护士进行物品、棉片的清点, 并按使用的顺序先后摆放, 剪好术中所需的各种大小型号的棉片备用, 协助消毒、铺巾, 连接好各种仪器电线并妥善固定, 并让巡回护士接好, 用肾上腺素盐水浸泡的棉片填塞鼻腔, 以收缩鼻黏膜血管减少手术出血, 并能扩大总鼻道。手术过程中, 器械护士应集中精力, 了解手术进展情况, 按手术需要准确无误地传递手术器械, 及时回收用过的器械、棉片等物品, 以保证术野清晰, 并保持手术台的无菌。由于手术是经鼻腔到颅底, 因此鼻腔与颅腔手术器械应分开, 打开鞍底硬膜前及时撤下鼻腔所用的器械, 用庆大霉素盐水 (1∶2 000) 冲洗瘤腔, 手术结束后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棉片及器械等, 确保无误。保留好标本, 送病理检查。

4 结果

19例病人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复查MRI, 15例全切除, 4例大部分切除, 无颅内感染、高热、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 d或3 d即可下床活动, 48 h~72 h拔除鼻腔填塞的凡士林纱条, 5 d~7 d即可出院, 减少住院的时间及费用。

5 体会

手术室护士术前应认真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及手术物品的充分准备、术中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应用, 熟悉手术的每个步骤, 密切配合, 术后注重仪器和器械的保养及消毒, 设专人负责管理, 保证手术高效、成功。

关键词: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

参考文献

[1]胡小萍, 邹欽, 何丽艳, 等.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8A) :2033-2034.

[2]史美萍, 谢倩.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研究, 2010, 24 (3A) :622-623.

二次手术入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63例甲状腺患者, 均为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3例:其中女性患者共13例, 男性患者共2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女性患者共12例, 男性患者共18例。全部病例术前肿块大小, 数量及位置均经B超或CT检查确诊。比较两组切除组织重量及年龄等一般资料, 差异性不大, 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向后仰起, 肩部垫高, 充分显露甲状腺与颈部。于颈部位横切口, 具体步骤按照《普通外科手术学》中规定方法进行。在切口创面添加敷料, 术后48h取掉。术后给予抗生素并静脉滴注止血剂, 以防感染、出血。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 头低位并抬高肩部, 颈部自然性伸直, 采取3孔方法, 术中输注CO2, 压力控制在6mmHg。负压引流管辅助胸前与颈部皮下的创面愈合, 于术后48h摘除。

1.3 各项观测指标

两组切除组织重量, 切口长度, 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总天数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未出现一例气管, 神经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并全部治愈出院, 回访5~19个月无术后不良发应。比较两组切除组织重量, 没有显著性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切口长度, 术中出血量, 切除组织重量及住院总天数,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放且两组差异性显著, 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文观念的不断变化, 也向外科手术治疗的整体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何种手术都会不可避免的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而且手术创伤性越大, 对人体免疫功能影响也越严重[2]。为此, 选择何种术式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经内镜下甲状腺手术可根据手术需要再拟手术部位, 切口小, 对机体创伤小[3]。经内镜下胸前壁入路甲状腺手术比传统手术对机体创伤更小作者分析体会: (1) 视野分辨率方面。内镜下术野清晰有利于区分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与肿瘤组织, 使得切割更精确, 降低误切率, 机体损伤程度降至最低; (2) 操作空间方面。传统甲状腺术式需对手术部位进行反复牵拉, 导致机械性损伤。而内镜下经胸前壁入路甲状腺术式的操作空间则是通过持续灌注CO2所构建, 当CO2的通气压力<6mmHg时, 是比较安全的[4]; (3) 所用手术器械。内镜下经胸前壁入路甲状腺手术使用的是超声刀, 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原理, 通过高频超声震荡低温下切除肿瘤组织, 因而对机体损伤性较小。而传统甲状腺术式使用的是300℃高温的高频电刀, 所切组织细胞坏死或变性致使机体发生额外的炎症反应, 从而加重了机体损伤。

本组研究中, 比较两组切除组织重量, 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比较两组切口长度, 术中出血量, 切除组织重量及住院总天数,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放且两组差异性显著, 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了微创术式的优势。综上所述, 内镜下经胸前壁径路甲状腺术式对创伤性低于传统甲状腺术式, 临床

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庞泓, 王金林, 骆松辉.47例内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 2009, 21 (15) :20-21.

[2]刘建, 陈晓理, 刘彦, 等.经胸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0, 314 (5) :506-508.

[3]刘跃武, 王梦一.内镜甲状腺手术入路的选择[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8) :580-582.

二次手术入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 男24例, 女16例;年龄25~61岁, 平均47岁。致伤因素:坠落伤11例, 行走时摔伤9例, 重物砸伤7例, 车祸13例。损伤节段:T113例, T1210例, L117例, L210例。所有病例行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 未行椎管减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 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胸腰段脊柱骨折 (T11~L2) ; (2) 骨折前无胸腰椎疾病史; (3) 单节段脊柱骨折; (4) Denis骨折分类为单纯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 CT或MRI示椎管占位小于1/3; (5) 临床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排除标准: (1) 资料不齐全, 不能完成随访者; (2) 术中需行椎板开窗减压、椎管内骨块占位者; (3) 严重骨质疏松者。

1.3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全身麻醉。A组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位, 悬空腹部, C臂机透视定位骨折节段, 以骨折平面为中心取后正中纵行切口入路, 切开5~12 cm, 平均8.10 cm,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达胸腰筋膜, 自腰背筋膜表面潜行分离至正中切口旁开约1.5~2 cm, 寻找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 切开胸腰筋膜, 沿多裂肌与最长肌钝性分离, 显露关节突和横突, 电凝剥离小关节突的外侧部分, 采用人字嵴定位法行椎弓根螺钉置入, 安置预弯棒, 撑开复位, 冲洗术野,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B组采用后正中切口, 切开10~20 cm, 平均14.65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腰背筋膜后, 在棘突两侧骨膜下剥离椎旁肌直达椎板、小关节突、横突后侧, 牵开两侧椎旁肌显露椎弓根钉进钉点, 余步骤基本同A组。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48~72 h拔出引流管, 复查胸腰段脊柱正侧位X线片, 术后9~10 d拆线。卧床6周, 床上鼓励患者功能锻炼, 6周后戴腰围或支具下床活动, 腰背肌功能锻炼。

1.5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后Cobb角纠正率。

1.6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0~16个月, 平均13个月, 随访期间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VAS评分、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术后Cobb角纠正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3、6个月VAS评分方面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和表3。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5岁, 高处坠伤致L1椎体爆裂骨折, 无神经损伤症状。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图1、图2分别为患者术前MRI及腰椎X片检查, 可见L1椎体爆裂骨折, 无椎间盘损伤, 椎体高度明显丢失;图3、图4为患者术后正侧位X线, 可见L1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4 讨论

4.1 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适应证

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适应证, 目前尚无统一意见, 尤其对于无神经损伤的骨折的手术指证存在较大争议。有研究认为, 椎体高度丢失50%, 椎管阻塞30%, 应考虑手术治疗。Tezer等[3]认为若MRI提示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 则为手术适应证。目前临床医生公认的手术适应证:椎体高度丢失50%或后凸角度>20°;骨折伴有神经压迫症状;骨折块突入椎管, 造成椎管狭窄;相邻椎间隙损伤;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对于胸腰椎骨折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适应证, 目前普遍认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无法进行椎板减压, 不适用于需椎板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主要集中在治疗后柱结构无破坏、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但Hoh等[4]采用从浅层多裂肌起点上分离多裂肌肌束, 从而单侧显露椎板, 进行椎板减压,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椎旁肌间隙入路同样可用于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

4.2 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体会

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存在一个自然的腔隙, 这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基础。手术关键是确定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在腰骶段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大多被最长肌表层内侧的肌纤维覆盖, 无法直接看到, 而在胸腰段多裂肌与最长肌几乎平行, 肌间隙较容易找到。后正中切口进入后, 向两侧潜行分离胸腰筋膜, 在T11~L2节段旁开1.5~2 cm用电刀纵向切开胸腰筋膜筋膜, 节段越低该间隙离正中越远, 近似八字形。找到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后, 用手指钝性分离, 小S拉钩牵开, 少许剥离即可显露上关节突与横突的交界, 用人字嵴定位法完成置钉。一般肌间隙比较容易分离, 如分离困难, 则需重新定位肌间隙。置钉过程中, 肌间隙入路相对于后正中入路肌肉的回缩力小, 不需行持续的强力牵拉即可清晰显露上下关节突, 并可轻松把握外展角度, 置钉方便。

4.3 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的优点

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在术中需广泛剥离双侧椎旁肌, 切断了多裂肌在棘突的起点, 易致术后肌肉的瘢痕愈合, 可能降低了多裂肌的收缩功能, 使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5]。同时, 肌肉的广泛剥离, 也可能破坏了肌肉深面的脊神经后内侧支的分支, 使得术后发生失神经支配[6]。而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显露过程是在肌间隙中完成, 不需剥离椎旁肌, 基本不影响腰背肌功能, 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笔者认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切口小, 保留了脊柱后方结构的完整性, 符合微创理念, 维护了脊柱的稳定性; (2) 不需剥离椎旁肌, 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 减少了肌肉的牵拉损伤, 避免了损伤多裂肌深面的神经分支, 能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 (3) 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为一自然的间隙, 可避开关节突及横突的节段血管分支, 术中出血少。 (4) 置钉时, 椎旁肌间隙入路能清楚显露上下关节突, 并容易把握外展角度, 置钉方便。 (5) 缝合腰背筋膜后, 肌间隙封闭, 术后引流少。

4.4 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不足

椎旁肌间隙入路虽然具有上述优点, 但也存在不足。 (1) 椎旁肌间隙入路因保留了脊柱后方结构的完整性, 如需安装横连杆, 需穿行多裂肌、棘突、棘间韧带等结构, 这相对于后正中入路较不便。 (2) 椎旁肌间隙入路能很好地显露上下关节突, 但由于内侧有多裂肌的遮挡, 需椎管减压的手术, 需钝性分离多裂肌间隙, 从而显露椎板, 手术视野受限, 如无相配套器械协助, 操作有一定难度。但如借助相配套的牵开系统和光源设备, 则可使术野扩大, 器械操作基本不受影响。 (3) 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 需先有传统开放入路手术的经验积累, 对脊柱结构的充分熟悉, 学习曲线较后正中入路长。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 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符合微创理念, 是一项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术式。

摘要: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 均手术治疗,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 各20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B组采用后正中入路, 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后Cobb角纠正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VAS评分、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术后Cobb角纠正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3、6个月VAS评分方面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等优势, 符合微创理念, 值得推广。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胸腰椎,骨折

参考文献

[1]徐宝山, 唐天驷, 杨惠林.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11) :641-647.

[2]Wiltse L L, Bateman J G, Hutchinson R H, et al.The paraspinal sacroapinalis-splitting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J].Bone Joint Surg Am, 1968, 50 (5) :919-926.

[3]Tezer M, Erturer R E, Ozturk C, et al.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05, 29 (2) :78-82.

[4]Hoh D J, Wang M Y, Ritland S L.Anatomic features of the paramedian muscle-splitting approaches to the lumbar spine[J].Neurosurgery, 2010, 66 (3) :13-25.

[5]Fan S, Hu Z, Zhao F, et al.Multifidus muscle change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one-leve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versus conventional open approach[J].Eur Spine, 2010, 19 (2) :316-324.

二次手术入路范文

二次手术入路范文(精选8篇)二次手术入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共7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探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