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区分布范文
湖北省地区分布范文第1篇
1 安徽省闪电监测系统概况及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到的闪电资料采用安徽省LD-Ⅱ型闪电定位系统2007-2009年的完整原始闪电记录。由于原始记录数据全部是由大量的TXT文本组成, 需要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本文选择Matlab软件进行编程, 然后对闪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安徽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1 闪电频数的时间分布特征
对2007-2009年的闪电资料进行处理等到每个月的平均闪电频数, 图1给出了安徽地区的闪电频数年分布图。由图1可以看出, 正闪和负闪呈典型的单峰值分布, 都在7月达到最大值, 所占比例分别为全年的32.1%和40.0%。正负闪电大多发生在夏季, 在冬天发生闪电最少。负闪占总闪电的比例最大, 达到了96.9%, 并与总闪电的分布特征基本相同, 而正闪极少发生。
由图2可以看出闪电的日变化呈现出双峰分布, 主峰值在16:00, 次峰值在06:00;闪电集中分布在12:00-21:00, 其他时辰闪电频数较少。
2.2 闪电频数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2007年-2009年的闪电定位资料, 结合安徽的边界地图, 利用suffer软件绘制出安徽地区的闪电密度分布图和闪电强度分布见图5、图6。
由图3可看出, 安徽地区的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在2~8次/ (km2a) , 极大值位于六安境内, 其闪电密度达到了15次/ (km2a) ;还有其他高值区散落于阜阳、巢湖和安庆境内, 都达到了10次/ (km2a) ;闪电低发区主要位于萧县与砀山境内。由图4可看出安徽大部分区域的平均雷击强度在5~85 k A, 最大可达到185 k A, 雷击强度相对较大的区域位于巢湖、马鞍山一带。
2.3 闪电强度时间分布规律
分别统计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各月的所有闪电强度样本, 制成方框-端须图, 如图6所示。假定闪电强度数值呈准正态分布, 在每个长方框的上下端, 代表准正态分布两端占样本总数25%个例的闪电强度数值 (平均) , 方框里的黑线代表占样本总数50%个例的闪电强度数值 (平均) , 方框中的“□”表示样本均值, 从长方框上下端延伸出的粗黑线的端点, 代表占样本总数5%个例的闪电强度数值, “”代表占样本总数1%个例的闪电强度数值, 最下端和最上端的短线“-”表示该月份所有闪电强度样本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由图5可以看出:闪电强度值相对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5~200 k A, 超过50%的样本分布在20~100 k A;各月平均闪电强度在50 k A左右, 平均闪电强度无明显的年变化规律。
由闪电强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 与闪电频数不同, 闪电强度随时间的分布无明显规律, 一年中各月各时次均有可能发生强闪电, 但由于闪电集中发生在6-8月的12:00-21:00, 因此该时段内强闪电出现频数很高。
3 结论
安徽地区的闪电活动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夏季的6-8月是闪电活动的高峰期, 其次是春季的4、5月份;秋季和冬季闪电活动最弱。
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每天的12:00-21:00, 其他时辰闪电频数较少。
安徽地区的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在2~8次/ (km2a) , 极大值位于六安境内, 其闪电密度达到了15次/ (km2a) ;还有其他高值区散落于阜阳、巢湖和安庆境内, 都达到了10次/ (km2a) 。
闪电强度无年变化特征, 一年中各月都有可能发生强闪电。各月闪电平均强度在50 k A左右, 平均闪电强度无明显的年变化规律。由于闪电集中发生在6-8月的12:00-21:00, 因此该时段的强闪电频数最高。
摘要:利用2007-2009年安徽省闪电监测定位仪系统资料, 对安徽地区闪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安徽地区的闪电活动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夏季 (6-8月) 是闪电活动的高峰期, 其次是春季 (4-5月) ;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每天的12:00-21:00, 其他时间闪电频数较少;安徽地区的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在28次/ (km2·a) , 极大值位于六安境内, 其闪电密度达到了15次/ (km2·a) ;各月闪电平均强度在50 k A左右, 平均闪电强度无明显的年变化规律。这些闪电特征值可以为雷电防护与雷电灾害评估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安徽地区,闪电定位仪系统,闪电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 Orville, Haffines.国外雷电监测和预报研究[M].彭治班, 冯桂力, 宛霞, 等, 译.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26-33
[2] 朱传林, 杨仲江, 陈翔翔, 等.2006-2009年南京地区闪电活动分布特征[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 (3) :248-253
[3] 王学良, 黄小彦, 刘学春, 等.2006-2007年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 2008, 27 (4) :359-362
湖北省地区分布范文第2篇
本区由于处于港西与港东断层交汇处, 其构造格局受两条大断层的控制, 主要发育了两组断层。一组是两条大断层所派生的平行于大断层走向的北东向断层, 对构造起到了分区分块的作用, 另一组是北西向的调节断层, 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控制作用。通过两组断层的切割, 使该区形成了多个断鼻, 断块圈闭。
2 储层特征
该区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是黄骅坳陷大幅度沉降并广泛水浸时期, 沉积主要受近源的港西岛影响, 其次是北东方向的燕山物源, 发育了近岸水下扇和重力流水道的沉积体系。
板2、板3油组:砂层的分布方向大多为北西方向和北东方向, 反映古水流及古水道方向, 沿港西岛较明显的分布东西两个北西向砂体。
板4油组, 滨Ⅰ油组:砂体发育规模较小, 砂体较薄。砂层的展布方向为北西方向, 反映该油组物源主要来自港西岛。
沙二段:受港西岛和北东向燕山物源影响, 主要发育一套滨岸滩坝和近岸扇沉积, 自上而下划分为滨Ⅱ、滨Ⅲ、滨Ⅳ三个油层组, 每一个油层组均具有正旋回沉积特征, 在各油组底部砂层发育, 向上岩性逐渐变细。
沙三1油组:钻遇沙三1油组的井较少, 沙三1油组砂岩主要分布在油组底部, 砂岩单层厚2.0-23m, 总厚度30-72m, 砂体平面分布稳定, 主要分布在构造主体部位。
沙三3油组:属于扇三角洲沉积坏境, 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口沙坝。沙三段地层厚度由西往东逐渐变厚, 油气主要集中在沙三3顶部, 该套储层分布较为稳定, 具有全区性, 物性较好, 是该油组的主要含油层。
3 油气分布特征
本区在沙河街组共钻遇含油层系, 即沙一下段、沙二段及沙三段。各油组在不同断块都含油气。纵向上板2、3、滨Ⅰ、滨Ⅱ、滨Ⅲ、滨Ⅳ、各油组均不同程度含有油气。
板2 油组:油层埋藏深度2700-2892m, 油层主要分布在港西下降盘的断鼻区。
板3 油组:砂层发育, 油层埋深3011-3388m。板3 油组油层的特点是厚度大、产能高。油层分布在油层组的顶部及中下部。
滨I油组:油层埋深3033-3296m。滨I油组地层较薄。油层主要分布在东部滨I油组的中部。
滨II、Ⅲ油组:是六间房主力油层组。油层分布比较广泛且砂层发育, 油层较厚主要分布于滨II、III油组的中下部。, 最大单层厚约4m;油层组中的油层累积厚度约10m.
滨Ⅳ油组:属于正旋回沉积, 主力油层分布在油层组的中下部。
沙三1油组:油层主要分布在沙三1油组的中下部沙三2的顶部, 分布范围较小。因埋藏深, 钻穿的井较少。
沙三3油组:油气主要集中在沙三3顶部, 该套储层分布较为稳定, 具有全区性, 物性较好, 是该油组的主要含油层。
4 油气藏类型
构造-岩性油气藏:油藏在构造背景上, 油气分布受岩性控制。本区主要为构造及岩性控制的油藏, 如GS79 井滨III油组、Z1041井的板2油组的油气藏受控于港西断层下降盘构造或港东断层上升盘构造与岩性双重因素控制, 构造与储层的有利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油藏。
岩性油气藏:因地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岩性上倾尖灭或在无构造圈闭的斜坡上, 砂岩上倾尖灭形成的油气藏。这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凹槽及斜坡。
构造油气藏:由于断层活动, 使构造复杂化, 形成上倾部位靠断层遮挡的油气藏。
5 有利成藏条件
从该井区沙一下段板2+3 油组和沙二段滨III油组油气成藏特点来看, 该区具备优越的成藏条件:
5.1 断块紧邻歧北凹陷, 油气资源供给充足, 同时, 沙一下段板2、3 油组和沙二段滨III油组均已达到生油门限 (2800m) , 具备自生自储能力;
5.2 长期发育的港西前缘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次一级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5.3 依附于港西前缘断层下降盘的断块局部圈闭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5.4 沙一下段近源水下扇沉积与沙二段滩坝沉积的砂体为油气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
5.5 沙一中段100300m的稳定泥岩作为板2、3 油组的区域盖层, 为油气的聚集成藏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
6 结语
港中-六间房地区历经多年的勘探开发, 发现了多个含油层和出油点, 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该区油气藏类型及油气的控制因素。油气分布受构造和砂体双重因素控制, 储层物性控制了油气的高产。砂体和构造背景配置形成多种类型油气藏, 使该区成为叠加连片复合型的构造岩性油藏含油区。为今后对该区钻探提供依据。
摘要:港中-六间房地区位于北大港构造带的南翼, 港西断层下降盘, 构造位置优越。主体夹持于港东断层、港西断层之间。面临歧口凹陷, 油源条件优越。历经多年的勘探开发, 发现了多个含油层和出油点, 经构造、储层、成藏条件等研究证实, 油气分布受构造和砂体双重因素控制, 储层物性控制了油气的高产。砂体和构造背景配置形成多种类型油气藏, 使该区成为叠加连片复合型的构造岩性油藏含油区。
关键词:六间房地区,成藏条件,储层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 黄第藩等.酒东盆地油气生成和运移,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2] 张厚福, 张万选主编.石油地质学, 第二版,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
[3] 翟光明, 中国石油地质志 (卷八)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7:97-287.
湖北省地区分布范文第3篇
准噶尔盆地属于叠合盆地, 多套地层抬升并遭受剥蚀, 这个过程对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以及油藏的破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制约了对盆地构造演化史、盆地充填史、沉积演化史、热史以及油气成藏史的深入研究。因此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和确定在沉积盆地分析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许多地质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寻找一种完善的方法以恢复和确定任何地质条件下的地层剥蚀量。
沉积盆地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很多, 按学科可分为4大类:基于古温标的地热学方法、基于地层学或沉积学原理的地质学方法、基于测井或地震数据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和基于物质扩散或累积原理的地球化学方法。虽然地质学家、地质数学家从不同的视角总结了剥蚀量求取方法, 但是所有方法都是用现在状态来恢复剥蚀量, 而现在残存状态, 包括地层、成熟度等等, 都没有保留古代剥蚀期足够的信息, 因此得到的数据不大可能符合地质实际。不整合面代表着区域性的沉积间断或剥蚀事件, 是地层剥失以后存在的唯一证据, 如何利用这些证据恢复地层的剥失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2 不整合结构特征
不整合在空间上可划分为三层结构, 即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不整合面之下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若缺失风化粘土层就形成两层结构。
2.1 底砾岩
底砾岩是指紧邻不整合面之上, 位于上覆岩层底部的那套岩石, 通常是风化壳粗碎屑残积物在发生水进时接近原地沉积的产物, 岩性多为砾岩或砂岩, 颗粒较粗, 分选磨圆较差。
2.2 风化粘土层
风化粘土层即位于不整合面之下、风化壳最上部的古土壤层, 是在物理风化的基础上, 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下改造形成的细粒残积物。与其他地层相比, 古土壤层相对富含铝、钛、铁等元素, 而硅、钠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
2.3 半风化岩石
半风化岩石是不整合结构中最主要部分, 岩石类型主要有砂质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等, 构造、卸荷和风化裂缝发育, 地表水淋滤作用强, 次生孔隙、溶孔、溶洞、溶缝发育。它们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火山岩和碳酸盐岩一般较厚, 泥质岩类较薄, 而砂质岩类介于二者之间。
3 机理分析
不整合结构的发育影响因素大致可划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包括原岩岩性、沉积间断时间、顶板地层沉积环境以及古地形;而外因则是外部事件对于某一时期内发育的不整合面所产生的影响, 包括古气候、地质突发事件及古地表温度等。外因属于某一时期的特定事件, 因此内因为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 重新考察、厘定这些因素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半风化粘土层是当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是地层剥蚀过程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证据。一般而言, 底砾岩发育的地区风化粘土层较薄而半风化岩石较厚, 风化粘土层厚的地区由于其对下伏岩石的保护作用半风化岩石相对较薄。从剥失的过程来看, 地层首先要经受风化的过程才能够进行剥蚀, 因此, 一个固定的位置, 剥蚀的速率与半风化粘土层形成的速率一致或者成正比。得出如下的公式:
对于地层的剥蚀过程来说, 定义风化粘土层与半风化岩石形成的时间为t风, 而剥蚀过程的时间为t剥, 所有的点都具有相同的t风和t剥。于是有:
在地层剥失过程中, 各个质点之间存在: (t剥~t风) /t风为常数的特点。
则有:h剥=K*h风 (t剥~t风) /t风, h风为半风化粘土层厚度, K为系数。
4 参数获取
对于公式h剥=h风* (t剥~t风) /t风, 通过井位可以获取风化粘土层与半风化岩石的厚度, 这对于恢复剥蚀量是至关重要的, 缺少的数据就是:t剥/t风, 这个数据是可以通过岩石的测年来完成, 因此, 要计算出剥蚀量是可行的。
5 意义
通过实际计算, 该方法很好地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三工河组剥蚀量, 经过实际检验, 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该方法为剥蚀量的恢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 它可以作为其他方法的有效补充, 从而更好的把剥蚀量的研究提供到全区, 依据的参数可以从岩心分析得到, 使得结果的准确性更加可信, 为盆地分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丰富的技术支持。
摘要:不整合面代表着区域性的沉积间断或剥蚀事件,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半风化粘土层是地层风化、剥蚀过程中残留的唯一证据。从剥失的过程来看, 地层首先要经受风化的过程才能够进行剥蚀, 因此, 一个固定的位置, 剥蚀的速率与半风化粘土层形成的速率一致或者成正比。通过实际计算, 该方法很好地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三工河组剥蚀量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哈山,不整合面,剥蚀量
参考文献
[1] 袁玉松, 郑和荣, 涂伟.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 (6) :636~642.
[2] 吴孔友, 李林林, 查明, 不整合纵向结构及其成藏作用物理模拟[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31 (5) :537~541.
[3] 张建林.地层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的作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12 (4) :26~29.
湖北省地区分布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