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
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韩国语词汇的多变性让学生望而却步。词汇教学包括教授词汇的读音规则、构词法, 要掌握它们的词义及词类, 更要掌握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这就要求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把单词教给学生, 而且词汇要放在一定的语境里教, 才能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单词的词义、词类和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所谓的“词汇教学”更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只注重了语音、语法和句型的教学, 对这些知识, 反复讲解, 反复操练, 不厌其烦。对于词汇教学却一点也不重视, 认为词汇并不需要教学, 只要教会学生去读这个单词和理解它的意思, 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 然后给学生听写就完成词汇教学。教师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对词汇的轻视, 不愿花功夫在词汇学习和积累上, 只是考试前突击一下, 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试, 考完之后也忘得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 学生对词汇老是念不出、拼写易错, 他们花在记忆单词的时间多但遗忘快, 而且连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也掌握不好, 换个场合和搭配就不懂了。
概括起来, 当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在韩国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过于薄弱。
(1) 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生似乎认为, 既然韩国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 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 不少教师也持这一观点。
(2) 重孤立讲解词义, 轻创设语境。在韩国语词汇中, 有许多单词在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意义也完全不同。正是由于词汇的多义性, 所以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 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这个词, 怎么用。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 为了贪图方便, 只按照单词表一字不漏地教授单词, 有些教师还成了“词典专家”, 把那个单词的意义一个不少地抄给学生, 然后让他们课后去背。
(3) 重词汇的字面意义, 轻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但即使有一口流利的韩国语, 在许多情况下, 也会出现与别人沟通不了或出现尴尬的场面。这是因为习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化更是语言的深层基础。然而有的教师只按照课后的词汇表, 详细地讲解单词的拼写、音标、词性和搭配等, 对于单词的文化背景却只字不提, 觉得这些一点也不重要, 多讲浪费了上课的时间。殊不知, 多讲解一些文化习俗的知识,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不妨利用以下几种方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充分利用词典, 了解和掌握词汇
在韩国语学习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 认为在阅读韩国语时不应当经常停下来在字典里查生词, 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根据构词法、词类转化法等方法去猜测词义。我认为, 这一说法很适于用母语阅读, 但并不总是适合于用韩国语阅读, 尤其是不适于韩国语初学者。阅读应养成“求甚解”的习惯。当一个句子里有两个甚至更多的生词时, 你还能猜出它们的意思吗?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一名学生在泛读课上读了5页, 结果连大意也没搞明白, 因为他不认识“拍卖”这个词。可见, 对一个学生来说, 在韩国语阅读中遇到生词必须不厌其烦地查词典, 以便透彻地理解遇到的生词。即使是见到了自己不熟悉的搭配, 也应查查词典。
在使用词典时, 应采取下列步骤, 以确保理解该词。
(1) “断”词取义, 而不“字典搬家”。浏览该词的各种含义, 迅速找出更适合本文具体应用环境的那个含义。这一点看似简单, 实则要用脑筋。有的时候需要反复研读上下文才能弄清你查的那个单词在你读的那句话中到底是哪个意思。有的学生不这样做, 而是把词典里对那个词解释的几个主要意思都记到笔记本上, 或记到课本的字里行间。不论记到哪里, 那只不过是“字典搬家”, 而不能称之为查字典, 不解决任何问题。到后来, 总还是要你自己或是别人替你从那几个不同的意思当中选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以便弄懂那句话。一个词的意义只能从它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 这是语义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 我们应当向学生讲明, 要充分利用词典, 弄懂该词的各种释义, 并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释义, 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每一个词在每一环境下的具体含义。
(2) 如果可能并必要的话, 应了解该词的词源, 参考一下该词的原始含义和基本含义。这样做非常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基本词义和各种引申意义, 还可以拓宽知识面, 从语言的侧面接触外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重要事件等等。
(3) 了解有关该词的其他信息, 例如含有这个词的短语、用法注释、同义词, 反义词等。这些也有助于使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更全面的感觉和把握。
2 通过“小词”学习词汇
学习词汇, 也应运用突出重点, 基础先行的原理, 使学生牢固掌握一批能量极大的“小词”, 从而建立自己的“基本词汇量”。我们都知道,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基本掌握了一门韩国语, 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这个语言的基本词汇量, 掌握了它, 你就可以轻松愉快地每日应用它们, 在这门韩国语的环境中生存, 并能触类旁通地迅速学会大量其他的、相关的、派生的词汇, 包括动词、名词、词组等。
一种语言中能够被列为基本词汇的, 不过300~500个, 千万不要小看这貌不惊人的“小词”。正是这些小词转义最为广泛, 搭配能力最强, 表现力最丰富, 而且也正是这些小词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 不断地与其他词结合为新的词组, 表达日益复杂、日益时髦的新概念。因此, 这些词的生命力是最强的。
3 利用情景教单词
利用情景教单词, 是学生较喜爱的一种方法, 因为情景虽然是模拟的, 但至少也像置身于真正的交际情景中, 这些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的活动, 也是他们日常熟悉的场景, 比如说, 学习打电话用语时便可拿两部会响的电话, 让他们好像真的在打电话一样, 在交际中, 学得了知识。
学习交际用语还可以有购物、借物、问路、邀请和看病等情景可以用。这样学生不但兴致勃勃地学知识, 让他们多参与, 既能说, 又能听, 还能激发他们的韩国语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使用语境教学法, 教师的工作量是比较大, 而且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 所使用的韩国语单词是学生学过而且比较熟悉的, 上课时要能使用全英教学, 轻松自如地用韩国语解决上课遇到的问题。
4 链式快速记忆法
把单词分组, 每组5词。记忆顺序是:
记1接记2, 记完回想1和2;
记3回想2和3, 记4回想3和4;
记5回想1到5!
(回想不起, 快速扫一眼)
这样限时循环往返滚动式的记忆, 很有效果!
试想, 与其把单词全部放在一起记忆, 增加记忆者的困难心理, 不如“模块化”, “化整为零”式的“轻装上阵”;与其一路赶下去的记忆, 中间单词有夹生, 不如逐一突破!
总而言之, 韩国语教师必需按照有关教学课程的要求, 遵循韩国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韩国语词汇中存在的问题, 因应不同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对韩国语词汇学习感兴趣, 才能有法可循有样可学, 积极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韩国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摘要:现代韩国语的词汇总量已将达到60万,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扩大。而词汇教学成了当今韩国语教学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一个难题, 韩国语词汇教学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 初级韩国语听力 ” 是针对韩国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单词和语法储备量后,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适合其水平的听力训练。 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是课上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课后多数学生不能自主地进行听力练习,完全依靠课上的90分钟。 而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大量时间的练习和训练,单靠课上90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 解决方案就是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除了要提高学生课上听力练习的质量外,也要让学生养成课下主动地进行听力训练的良好习惯。
1“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程改革内容
1.1教学内容的改革
“初级韩国语听力 ”课程属于韩国语教学的基础环节 ,不宜补充过多书本外知识,因此课堂授课内容应以教材为主,因此教材的选定极为重要。 另外为了缓解教材的枯燥性,也为了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韩国,更是为了学生顺利通过”韩国语能力考试(以下简称TOPIK’)”,教师课上应选取部分TOPIK原题进行分析和讲解。 但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应划定试题范围,督促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训练。
1.2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为了有效提高本门课程的效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进行如下调整:
(1)督促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 大部分学生听力课之前根本不预习,上课时现学现听,这大大降低了上听力课的质量。 教师除了要提醒学生查阅相关语法,背诵新课词汇外,更应督促了解文章内容相关背景知识。 建议每次课前都要对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和新课词汇等知识进行检查。
(2)加大复述所听内容的训练 。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 ,能听懂还要能说出来。 在保证学生能听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复述听力内容,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还要要求部分学生适当加入自己的评价和见解。 国内学生没有学习韩语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师应在课上多为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3)将听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 在听的过程中 ,锻炼学生同步“速记”的能力。 听力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速记,并通过自己的速记将所听内容进行串联。
(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对教材内容要分精听和泛听部分 , 以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听多练,逐步掌握听力技巧。 韩国语听力初级阶段,如何能听懂音变现象是难点,教师应给予悉心指导并多加练习。
1.3选定课后辅助教材
“ 初级韩国语听力 ” 的授课对象决定了授课内容应以教材为主,教材应选用与精读教材配套的教材。 该课程各高校主要使用的教材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 “初级韩国语听力教程”,它是国内现阶段最适合于本科生低年级听力教学的优秀教材。但此教材朗读者的发音略微格式化。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韩国人现实生活中的发音,除该教材外,还应选择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视线韩国语听说教程》等教材作为辅助性课后听力训练教材。
1.4评估考核方法的改革
评估考核方法的改革是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程改革的重点。 针对当前学生平时对听力课程学习松懈、期末紧张复习的状态, 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制度,实行以“过程考核”的评估考核方法。 评估考核方法的改革的核心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的变化。 即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左右,期末成绩占40% 左右。 这会使学生平时就会像往常期末复习时一样努力学习,久而久之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具体措施如下:
(1)不定期地对这周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点有选择性地进行测试,一个学期至少6-10次,其中3-5次成绩(成绩最高的5次,采取百分制),按比例算入总成绩,占总成绩45%左右;
(2)一年级下学期后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会话能力 ,要求学生对课上精听内容进行复述或对某一话题发表见解, 每学期每人至少复述2次(成绩最高的2次,采取百分制),占总成绩5%左右 ;
(3)为使学生能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 ,在第8或9周进行期中考试, 考试内容书本上内容和课外内容 (主要为往届TOPIK试题)各占50%,以检测学生的综合实力水平,占总成的5%左右;
(4)出勤占总成绩5%左右 。 旷课达到5次以上 (含5次 )出勤成绩为0分;
(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左右 。
2“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2.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观
形成平时和期末考试一样,努力进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这是过程考试改革的最大优点。 听力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学生本人拿出大量时间的练习,而教师参与听力课课时相对较少,因此更应侧重技巧的讲解, 但以往的考试制度基本上学生在平时对听力课程学习松懈,认为课时少的课就不太重要,期末时紧张复习一下就可以了。 实行过程考试改革候,加大了平时分数权重, 尽管学生一开始不情愿,但后来慢慢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2基本形成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听力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在整个听力活动中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对听力过程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运用集中注意力和反思等策略改善学生的听说能力, 而听力的成功又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听说动机, 让学生对自己整个听力学习过程实施有效地监控。
备课时,注意区分听力内容的难易,上课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提问、复述、发表见解等练习,听力成功的喜悦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会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学习兴趣。
2.3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一体式课程观
教师的讲解做到精讲精练,对重点、难点集中突破。 听力教学不同于初级精读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听力课上的语法知识和单词基本在精读课上已经学过, 对没学过的内容也要简单扼要地讲解即可。 听力课上的大部分时间应用在应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听,教师讲解听力技巧。听力课课上时间有限,课下的练习才是重头戏。通过教师的督促,学生课下的练习, 逐步掌握听力课的学习要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课程观。
2.4实现听力教学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韩国语专业低年级听力难点是韩国语音变现象, 但是音变现象几乎存在每一个句子中,只是难易程度不同。该学期的主要教材内容是韩国语日常会话,要求学生能听懂这些会话内容,并能够对出现的音变现象举一反三,进而能用简单的韩国语交流, 并能发表自己简单的见解,最终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3《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3.1教育管理者的观念重建构
个别高校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系数只有0.8,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听力课的歧视,严重降低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听力课教学很简单, 打开电脑让学生听听就可以。 实则不然,上好一堂听力课是非常不易的,教师的备课量是非常大的,建议将听力课系数调至1。
另外个别的高校韩国语听力课周课时节数偏少, 有的甚至隔周才有一次听力课。鉴于听力课的重要地位,适当增加周课时是十分必要的。 建议本科1-6学期的周课时增至2-4学时,第7学期为2-4学时。
3.2任课教师的观念重建构
面对该课程改革,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不理解。 对本门课程实施改革,实际上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任课教师要正确认识课程改革,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时进行教学反思。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挥各自教育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积累、提升。
3.3学生的观念重建构
对于听力课考试,多数学生以前采取期末集中复习的方法, 平时不进行主动学习。 对于课程改革不理解、 不支持, 甚至抵触。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长期地开展自主学习与研究, 慢慢就会使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估体系的优点。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教师及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才会取得成果。以上是笔者在“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出的总结,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还需要更多时间去检验并不断完善,由于笔者教龄及经验有限,还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西安翻译学院于2013年设立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程是针对韩国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听力课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如何在在课时量所限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开展初级听力教学是摆在每位听力教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初级韩国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索了有效开展初级韩国语听力教学的方法。
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语言文化和语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语言文化” (languaculture) 这一用语是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及语言学家Paul Friedrich提出的“linguaculture”基础上由北美人类学家Michael Agar修正后被广泛使用。Michael Agar指出语言与文化相互间为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可一分为二去看待, 同时, 语言文化包罗万象, 其不仅仅是指语言的语法及词汇, 也包括历史知识、地域以及文化信息、风俗习惯及行为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语言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正确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社会, 正确地使用语言, 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文化冲击, 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媒体信息与语言文化
媒体信息的活用在语言文化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语言文化的教育现场中有着多种多样可利用的最新语言文化信息。同时在多样化的媒体种类基础上可构建出有不同针对性的语言文化信息。媒体信息及时反映语言现实及语言社会, 所以可为教育现场提供最真实鲜活的语言文化信息。同时, 也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料和内容。
同一种语言形式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语言文化也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 同时, 同一种语言文化根据间和空间的转换, 所呈现的语言形式也不同。所以, 同一种语言文化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体其信息的构成和呈现方式也不同。综上所述, 在语言文化的教育现场, 构建所需的语言文化教育内容时, 丰富的媒体信息则是最佳选择之一。
三、韩国媒体信息在韩国语教育中的应用
在韩国语言文化教育中, 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信息至关重要, 而传统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反复练习以语法、词汇为中心的内容, 课堂上使用的韩语教材内容也多为人为所编写的对话和短文, 笔者认为韩国媒体信息的活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来自影像媒体、文字媒体、新闻、天气预报以及通讯媒体等各种韩国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文化资料, 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学习者创造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韩国语言环境, 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韩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一) 影像媒体
语言教育最重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沟通能力, 因此实际生活场景中发生的对话教育尤为重要。而影像视频等在视听觉层面是最直接、生动、立体的媒体信息, 影像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就包括受广大韩语学习者欢迎的韩国电视剧、电影以及综艺节目等等, 观看这些影视媒体资料学习韩国语已成为国内韩国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通过生动、鲜活的影视媒体信息韩国语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到韩国语知识, 同时还可以犹如身临其境般地去体会韩国的各种文化。
其中, 韩国电视剧恐怕是最受韩国语学习者喜爱的影像媒体形式之一了, 电视剧具有生动、活泼、时代感强的特点, 并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例如, 电视剧《식객 (食客) 》可以说是为学习者诠释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较好选择。在镜头中可以看到听到如“된짱찌개”、“누룽지”、“겉절이”等韩国传统饮食, 同时还有如“항아리”、“가마솥”、“뚝배기”等韩国传统厨房用具。在学习与韩国传统饮食相关的单词时, 适当地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电视剧片段, 这样要比教师一个人用抽象地语言为学生解释说明来的更具备趣味性, 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单词的含义, 有助于提高背诵单词的效率,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了解韩国的传统文化。
除电视剧以外, 韩国的综艺节目也是“真实、地道”的教学课件, 众所周知韩国深受儒教文化影响, 韩国语中的敬语法十分发达, 同时终结语尾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尤为困难, 这时可以选用像《무한도전 (无限挑战) 》中一对一、一对多的对话情景片段, 来为学习者展示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应该如何恰当正确地使用敬语法和终结语尾。同时,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韩国人的思想、价值观等也是韩国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目的, 如通过观看韩国公益广告, 可进一步了解代表韩国人思想及价值观的社会文化。
(二) 文字媒体
韩国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存在着许多区别, 特别是韩国语能力考试 (TOPIK) 中的写作部分可以称之为让很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难点。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只有读的多了, 记得多了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可以活用多种类型的韩国语文字媒体资料, 如报纸、杂志、宣传海报、菜单, 请柬等来为学生解决这样的烦恼, 根据学习者不同的韩国语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准备不同类型的范文, 供其阅读、摘抄, 进行模仿练习与适当背诵。帮助学习者掌握各种文体结构、语法结构和写作技巧的同时, 多多积累相关时事背景资料和写作素材, 进一步了解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韩国的不同文化,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逻辑思维方面会更清晰。
(三) 新闻
传统的韩国语课堂上使用的韩语教材内容多为人为所编写的对话和短文, 这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语言基础, 但是很难全面地了解掌握韩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文化知识。而新闻兼备影像媒体和文字媒体的优势, 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媒体, 同时韩国语新闻选题时尚新颖, 内容丰富广泛, 多是由语言底蕴丰厚的专业记者根据时事撰写而成, 揭示韩国社会的最新动态和韩国人当下的关注点。以韩国语新闻为切入点进行韩国语言文化教育, 例如, 教师可以在韩国NAVER搜索引擎网站的NAVER新闻版块上, 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以及韩国语水平, 选取网站上已分化好的政治、财经、社会、生活、文化、世界、科技、娱乐、专栏、焦点、体育等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来开展教学, 不仅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还能加深学习者对当代韩国社会万象的理解, 转变思维模式, 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四)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 从韩国语言文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天气预报”可以被称之为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在韩国无线电视台KBS的9点新闻中的一千余条天气预报 (2015年至2016年) 中, 可以找到如汉字词“강우”、“동부지방”, 固有词“가을비”、“눈”以及外来词“밀리미터”、“미터”等反映韩国语词汇特征的多种词汇。同时, 通过天气预报可以向学习者展示丰富多彩的韩国语言文化, 如体现农耕文化的“중부지방에는곳곳에벼베기가시작됐는데요”, 详细解说传统民俗文化“流头节”的“내일은음력으로6월보름선조들은이날을유두날이라고했습니다.흐를류’.머리두’, 흐르는냇물에머리를감으면서더위와액운을쫓는풍습이있었는데요.”以及和中国一样拥有“高考”制度的现代文化“기온이조금씩올라다행히예년과같은수능한파는없을것으로보입니다.”。特别是教师可以活用在天气预报的内容中穿插韩国谚语的媒体报道形式, 如“오뉴월소나기는소등을두고다툰다는말이있을정도로아주좁은구역에서국지적으로강한소나기내리곤하는데요.”等, 改变传统的翻译式教授法增加趣味性, 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韩国谚语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 通信媒体信息
随着现代社会手机的普遍使用, SNS等通信技术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通过手机来完成, 文字信息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沟通手段, 为了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更生动有趣或是提高沟通的效率人们往往会在文字信息中使用到很多新词。而新词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直射出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 同时大量丰富且发达的新词可以称之为韩国语的特点之一, 韩国语新词也同样反映了韩国社会的现状和变化以及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前文所述, 作为韩国语学习者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外, 还应及时地了解韩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最新发展动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活用通信媒体信息来为有一定韩国语基础的学习者选择适当的新词, 讲解韩国语新词的构词特点以及词义特点,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轻松地扩展词汇量, 而且通过这些韩国语新词可以进一步更好地了解韩国的社会现像和现代文化。
综上所述, 媒体信息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若教师能在教学中慎重选择, 韩国媒体信息在韩国语教育中的正确应用, 必然能将学习者引向兴趣之路。
摘要:语言文化不仅是指语言的语法及词汇, 也包括历史知识、地域以及文化信息、风俗习惯及行为等丰富的文化信息。韩国语言文化信息根据影像、文字等不同媒体, 其信息的构成和呈现方式具备趣味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和多样性, 本文通过实例浅析韩国影像媒体、文字媒体等多种媒体信息在韩国语教育中的灵活应用,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正确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社会,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扩展文化背景。
关键词:语言文化,韩国媒体信息,韩国语言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신현숙.<어휘정보와문화정보>.한국어문화학, 제1권1호.국제한국언어문화학회.2004.
[2] 신현숙외.<매체환경에따른언어.문화비교연구>.한국언어문화학, 제7권2호.국제한국언어문화학회.2010.
[3] 한길.<외국인대상한국의언어와문화>.역락.2011
[4] 潘燕梅.以电视剧教学为中心的韩国语教育[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08) :151-152.
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国与消费国,并与我国有着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韩国水产养殖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韩国水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了韩国近几年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产量、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水产业的发展及两国间的水产品贸易提供借鉴。
关键词韩国;水产业;养殖模式;养殖产量
A
Key wordsSouth Korea; Aquaculture; Breeding model; Aquaculture production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东、南、西三面环海,与我国和日本隔海相望。韩国海岸线长2 413 km,有大约 3 000个岛屿。韩国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5倍,同时又地处北太平洋渔场南边,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产业一直是韩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人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水产品料理文化,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在2011年已达到53.5 kg(鱼类、贝类和海藻;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食品供需表资料)。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匮乏,韩国对水产养殖业的关注日益增加(表1)。韩国水产养殖业在过去的40年内发展十分迅速。在20世纪60~70年代, 紫菜、牡蛎等育苗技术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致力于贝类养殖,20世纪90年代开始鱼类的网箱养殖,而现在主要开发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养殖。2011年,海水养殖是水产养殖业最大的贡献者(1 448 000 t),占水产养殖总产量(1 478 000 t)的98%(表2),2012年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48.895 0 t,比2011年增加了2.83%[1]。通过政府的支持以及不断的研究开发,韩国水产业在过去的50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韩国曾经是主要水产品出口国,但在过去的10年中,这种趋势已经发生逆转,国内对水产品的需求已经要依靠进口来满足。2011年韩国进口水产品总额为38.3亿美元,比2010年(30.3亿美元)增长了24%[2]。
1海水鱼类养殖
由表2可知,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是73 108 t,占2013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4.89%。整体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排名第三,仅次于藻类养殖(67%)和贝类养殖(26.65%)。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韩国最重要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紧随其后的是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鲻鱼(鲻科)、真鲷、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其他一些种(鮸鱼、河豚等)。韩国2013年主要海水鱼类养殖产量见表2。
养殖者们没有认清生饲料的使用与水环境污染、疾病暴发和高生产成本间的关系,误认为膨化饲料不能象生饲料一样有效促进生长和保障存活率[5]。此外,网箱养殖的过度投喂引起过多的氮、磷排放,从而导致藻华和赤潮的爆发成为夏天的常见现象。高密度养殖也导致了疾病频发,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疾病。尽管流水式养殖和循环水养殖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其高投资和运营成本,只有少数高价值的品种采用这种方式。
韩国海水鱼类的人工育苗技术在过去的20年内已经日趋成熟,但有效的养成技术仅限于几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牙鲆、许氏平鮋和真鲷类),而其他潜在的高价值养殖品种(如鹦嘴鱼和黄狮鱼等)由于不能商业化提供种苗,而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张。此外,高价值养殖品种(如牙鲆)的种苗生产,由于只选育生长快的亲体,导致了遗传多样性退化,增加了疾病的爆发率和畸形鱼的数量。
2淡水鱼类养殖业
韩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品种和产量见表5。与海水养殖以藻类为主相反,淡水养殖品种主要是鱼类。日本鳗鱼(Anguilla japonica)是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由于海外市场尤其是日本市场的需求,日本鳗鱼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2733%。
但是,鳗鱼产量近年来也在逐渐减少。韩国每年可捕获10~20 t 0.2 g规格的玻璃鳗,在1年内可以养到200 g的上市规格。然而,2012年只捕获到2 t玻璃鳗,剩下的7~8 t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现在玻璃鳗的市场价格在7美元/只左右,当达到上市规格时其出塘价在50~70美元/kg。
鳗鱼自1990年以来是韩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但其产量并没有对整个水产养殖产生多大贡献,鳗鱼养殖仍然只限于从河中捕获鳗苗养成幼体,然后出口到日本台湾继续养殖。目前韩国的鳗鱼养殖不只限于幼体生产同时也进行养成生产。韩国全南地区是最主要的鳗鱼养殖基地,有236个养鳗场,总面积1 326 418 m2 ,包括202个流水式养殖系统和34个循环养殖系统,而釜山、首尔、济州、全北及其他地区仍然是小规模养殖[6]。韩国鳗鱼养殖也受限于鳗苗来源,由于自然鳗苗的缺乏及人工育苗技术不成熟,鳗鱼养殖已成为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产业。韩国目前正在进行鳗鱼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并准备到2015年建立起成熟的人工育苗技术。
3藻类养殖
藻类养殖一直是韩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在世界8个藻类生产国中排名第四[7]。藻类养殖在韩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一些品种(如紫菜)已经养殖了300多年,而其他一些品种(如Undaria 和 Laminaria)是后来引进的。在过去的20年内,又从日本引进一些生长快、抗病力强的Poryphyra品种。
藻类养殖主导品种是裙带菜(Undaria spp.),包括裙带菜和日本绿裙带菜;其次是紫菜(Porphyra spp.), 包括P.yeszoensis和甘紫菜;海带 (Laminaria spp.) 和 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表6)。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韩国南海岸的西边。
韩国人有食用生海藻或者晒干的海藻的传统。过去的20年内通过不断改进加工技术,生产出各种高质量的藻类产品供应海内外市场。然而,目前韩国的藻类养殖面临着养殖区域减少及疾病的威胁。例如,紫菜养殖需要1 d内在空气中暴露2次,每次暴露时间为3~4 h。在早期养殖阶段,短时间的暴露能够确保更快速度的生长,但也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袭。长时间的暴露能够提高抗病力,生长却缓慢。12月,由于天气寒冷及调整暴露时间的复杂性,所以很难生产出健康的紫菜。另外,大部分养殖的海带都用于养殖鲍鱼而非作为人类食物。面对海藻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的形势,保持产量的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贝类养殖
在韩国水产养殖业中,贝类养殖产量紧随藻类养殖,位列第二。韩国半岛拥有许多土生贝类品种,理想的环境温度
贝类养殖在过去的30年内发展非常快,因为野生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鲍鱼和牡蛎因其高价值,产量增长迅速。然而,不适宜的养殖模式、缓慢的生长和流水式养殖的高投入成为鲍鱼养殖的主要障碍。皱纹盘鲍是最为常见的养殖品种。鲍鱼养殖一般投喂海带,每生长1 kg的鲍鱼大约需要35~40 kg的海带。而海带价格在过去的10年内涨了2倍,3年收获1茬,高投喂成本及操作成本成为目前鲍鱼养殖的最大挑战。自1993年以来韩国牡蛎的捕捞量日趋减少,养殖量日益增多,但夏季的疾病暴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高密度的延绳式养殖区域,由于海底粪便堆积尤其是在海水循环差的地区,经常会导致海底缺氧。而且过度拥挤也使牡蛎生长缓慢,回报较低。
5甲壳类养殖
由表8可知,
韩国的甲壳类养殖主要是对虾,主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是过去西海岸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而南美白对虾是2003年从美国引种后开始养殖。大部分对虾养殖场都位于韩国西海岸,大约71个养殖场,面积672 hm2[3]。对虾养殖始于1960年代,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2001年,许多对虾养殖场已建立起来,但是由于疾病的频繁暴发,导致对虾数量又有所减少。2个本地品种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在90年代中期以前大量养殖,但是自从1993年暴发白斑病以后日本对虾即停产了。南美白对虾自2003年引进以来,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和抗病力强,促使韩国的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起来。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病毒性疾病的暴发严重打击了韩国的对虾养殖业。病毒性疾病使2003年产量减少了50%。即使引进了SPF亲体,仍有许多养殖场报道了大批死亡,养虾业并没有摆脱疾病的困扰。因为亲体是经检测不带病原的,所以现在普遍认为进口的生物饵料卤虫或红虫是病原来源。依靠进口亲体和种苗以及营养不平衡的饲料是目前限制对虾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市面上有许多商业饲料,但其投喂效果却并不象海外市场报道的那样令人满意。对虾养殖者也不愿意重新选择一个新的品种养殖。尽管对虾养殖业在过去的5年内发展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对整个韩国养殖业而言其贡献也是微不足道的。
6发展目标品种
最近来,韩国政府提名了10种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物种作为国家目标物种(牙鲆、鲍鱼、金枪鱼、海参、石斑鱼、虾、牡蛎、鳗鱼、观赏鱼类和海藻,包括紫菜和裙带菜)。但是,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压力导致水产养殖的进一步扩张已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挑战,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潜在问题需要解决,以确保水产养殖在韩国的繁荣发展。
7对我国水产业的借鉴
韩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韩国水产发展基金在2001年设立起步资金为262亿韩元,而2013年规模已达到7456亿韩元。其中,海洋环境运营基金占2.4%,而养殖渔业占79.2%(韩国水产政策科)。为了满足国内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及保护自然资源,韩国逐步推进养殖为主的政策,并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业,优化水产业的生产结构。在我国渔业资源匮乏及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同样也是制约水产业发展的因素,我国也亟需解决养殖污染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效、绿色的现代化养殖。
韩国是世界上第十大水产品输入国,而我国是第一大水产品输入国家,同时我国也是韩国的第二大水产品输出国[8]。中韩两国间的水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了解韩国的主要养殖品种及产量,可以发展我国水产养殖的优势种及韩国需求量大而不能自足的品种,扩大对韩国的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
首席信息官.2013海洋水产统计年报[M].首尔:海洋水产部,2013.
[2] 首席信息官.2013海洋水产主要统计[M].首尔:海洋水产部,2013.
[3] 韩国国家统计办.2011鱼类养殖动向调查[M].大田:韩国国家统计厅,2011.
[4] 韩国国家统计办.2013鱼类养殖动向调查[M].大田:韩国国家统计厅,2013.
[5] BAI S C,PARK G H.Trends in Korean aquaculture: Issues & Opport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ility[C]//Environmental seminars in Busan.Korea,Bai S.C,2012.
[6] 韩国国家统计办.2013鱼类养殖动向调查[M].大田:韩国国家统计厅,2013.
[7] FAO.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2[M].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
[8] FAO.Fishery and Aquaculture Statistics[M].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
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韩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其工业化进程加快,到1970年代末,韩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其重化工业化过程,主要是靠政府主导与推动下重机、重化工业一边倒的投资强行实现的,导致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此后,韩国政府对其产业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型经济”逐渐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大大减少对于企业活动的直接干预,积极改善市场环境与增进市场功能;政策重点也从促进重化工业的集中的投资,转向以经济手段支持引进设备的国产化、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升级,进而实施“科技立国”战略。这些政策调整实施后,韩国经济很快从危机的泥潭中脱身而出,在又经历近20年的快速增长以后,到1996年时韩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一、韩国政府工业化中后期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韩国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政策思路
第一,恰当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韩国早期推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注重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产业政策调整更多地重视发挥市场的力量,减少了行政力量对产业结构形成的干预。进入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发生了转变,新的产业政策是,通过自由竞争,诱导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坚持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同时,实施“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采用经济手段加速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在具有资本密集性质的重化工业领域积极支持企业“技术革新、提高效率”与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依据国际市场变化,鼓励传统重化工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同时重点发展计算机、精密仪器、精细化工、电子机械等新兴产业;三是整顿轻纺、纤维、染色等低附加值产业,着力促进电子工业为核心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
第三,鼓励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成为产业政策的重中之重。一是韩国加大对科技与开发的投资力度;1986年科技研发强度为2%,到1995年提高到4%。二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三是加强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起本国的高科技体系。四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使经济结构得以升级。五是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立足韩国特色合理选择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上世纪80年代,韩国国内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韩国政府也必然将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以提高韩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韩国政府在划定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范围时,充分考虑本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80—90年代期间,韩国政府依据上述原则,在考虑现阶段韩国产业技术水平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时,将尖端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产业、液晶显示器(LCD)产业、机械电子产业、新材料产业、精密化工产业、遗传工程产业、光学产业、尖端纺织产业、航空产业、尖端汽车产业等11类产业定为韩国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
(三)多方位投入大力支持产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第一,扩大政府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上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科学与产业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投资,使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2.1%提高到1996年的3.4%的水平;增加对提高技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援;对高科技领域国家重大课题的共同研究增加政府支出在“国产机械购入基金”及“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的份额。
第二,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税收及融资等政策上的优惠。调整民间企业技术开发准备金的保留额度;允许民间企业在国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增强引进高科技设备的能力,并鼓励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高科技研究机构或购买高科技企业;放宽高科技设备进口减免关税的适用范围,并扩大研究开发用品的租税减免范围。
第三,完善政府对于产业技术研发的扶持体制。制定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长期综合计划,并不断调整完善;增设由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并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大型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成为高科技产业大型、长期课题的共同研究中心;加强对中小企业高科技产业部门的应用研究与地方企业研究的支援;大力加强高科技情报资源的搜集,创建技术情报市场。
(四)设立多种专项基金全方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由主要支持和培育大企业集团,转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并重,出台了《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等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每年确定并告示中小企业系列化行业与品目,并为有关企业提供特别信用保证和税收减免。并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支援制度,实施《中小企业创立补助法》、《中小企业产品购买促进法》等。
金融支持方面。韩国财政经济部、产业资源部等12个政府部门设立了91种政策性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韩国政府于1961年8月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作为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五)高度重视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韩国政府就高度重视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注重技术工人培养与在职员工的职业培训,先后制定实施了《职业训练特别措施法》、《国家技术资格法》和《职业训练基本法》等一列政策法案。二是不断加大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韩国政府提出“技术立国”、“教育立国”的口号,加大了对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振兴方案》,《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Brain Korea 21)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等政策法案。
(六)政府大量投入支持信息产业发展
韩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信息产业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诸多信息产业领域甚至已超过发达国家,这与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信息产业,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推出有效的产业发展创新战略和扶持政策。韩国政府极为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半导体、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新媒体服务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2009年和2011年为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韩国政府连续推出《云计算全而振兴计划》和《云计算扩散和加强竞争力战略》,共投入31164亿韩元。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取向与政策工具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要让市场的作用更充分的发挥出来,尽可能地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在政策措施的选择时,应更多选择诱导型手段,更少采用审批限制类手段;更多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少去替代市场选择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
(二)政企良好互动及时调整与优化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应良好互动,政府尤其应尊重企业与企业家的选择,顺应市场与企业的选择。产业政策不仅是引导企业创新,更重要的是不限制企业创新,按照市场规律要求顺应企业发展,促进企业间竞争,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现今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下,应把信息产业作为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正处于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在关键环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仅重视研发投入,更要重视基础研究支持,为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成果储备。
(四)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大力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支持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二是加快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鼓励和促进学校与企业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现代制造技术教育,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三是鼓励高校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
(五)“真金白银”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可参照韩国模式,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可设立多项政策性基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还应设立专项资金,对于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研究开发、商业情报收集、销售宣传等方面给予资助。
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韩国;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历史分析;威权政府
作为亚洲四小龙的主要代表,韩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创下经济飞速增长的亚洲神话,其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成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次贷危机以来,韩国经济所遭遇的严重挫折,又使国际社会对于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其对外经济的战略选择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事实上,如果回溯战后韩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选择,我们会发现,韩国并非一贯推行我们所熟悉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开放战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选择过保护程度更高的进口替代战略。可是如果误以为韩国在不同阶段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外经济战略的话,似乎又很难理解其间何以实现如此顺利的转型。在笔者看来,战后韩国的对外经济战略只是韩国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演进生成的一种必然选择,尽管在开放程度与政策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其核心思想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本文将试从韩国战后对外经济战略选择的历史演进历程着手,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一、战后初期封闭型的贸易保护
对于战后韩国经济发展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其战后初期的相对封闭的进口替代战略选择了。正是由于李承晚政府的高关税和进口替代策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韩国经济一度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失业,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恶化。正是这种经济形势的恶化,才迫使李承晚选择操纵总统选举,引发“四一九运动”,被迫下台。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失败,为战后初期的对外经济封闭划下了失败的标签,成为很多学者批评这一阶段韩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事实依据。
然而,如果单纯从其结果上对韩国战后初期的进口替代战略进行评价,把其视为韩国政府在对外经济战略选择方面的一个错误的话,也许也并不客观。事实上,自1948年韩国赢得独立,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被卷入战争,韩国并没有得到太长的喘息期,即使到了朝鲜战争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韩国仍然是一个内部纷争不断的农业国,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刚过10%,而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却超过40%。在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一直没有得到稳定构建的当时,韩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而更关注于政治独立,强调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打破原有的殖民主义在韩国的残余,赢得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为此后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优异的政治环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尽管此时的政府高呼“打倒贫穷”,宣称要建立工业化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却并没有得到各执政官员的充分重视,也就并不足为奇了。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格局下,着眼于世界的,更为开放的对外经济战略无法得到此阶段政府的青睐,也恰恰符合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
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支持,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韩国的国内经济仍然以分散经营的个体农业生产为主,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的缺乏,国内的工业体系并得到充分的构建,技术低下,经营分散的中小规模企业仍然是当时韩国工业企业的主体。在这样的产业发展水平下,韩国产品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中并不拥有大的市场,韩国工业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并不突出,鼓励出口政策也很难获得明显的政策效果。因此,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当时韩国具有明显的人力成本优势的服装、鞋类、纺织等加工制造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领先发展,替代同类外国制成品的进口,利用节约下的外汇资金去购买推动工业发展的生产原料、机器设备与技术的引进,培育更为健康的工业基础,必然成为当时的韩国政府的首要选择。
其实,这一阶段韩国进口替代战略恰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共同选择。尽管理论界对保护性色彩更浓的进口替代战略存在众多的非议,20世纪末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拉美各国相继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债务危机,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事实的依据。
实际上,恰如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的观点,英国由于较早推行工业化道路,因此只需要推行自由放任主义则可,而后进的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面临英国的竞争,因此必须要更多的政府干预,才可能赶上英国。对于像韩国这样后发的工业化国家,如果简单模仿先进的欧美工业化国家的自由放任政策,在对外经济战略方面,选择纯粹的对外开放,那么由于二者技术水平的差距,必然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使得后进国家被固化在低端技术产业,而缺乏产业发展的空间与动力。这也是无论东亚,或者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早期都自然选择更为封闭的保护贸易政策的缘由。
为了解决出口创汇能力不足的困难,在经济发展初期,韩国一方面加大了从美国获得投资资金的力度,20世纪40年代底的“占领区救助援助”,解决了韩国建国初期民众的基本生存能力,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提供的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又成为韩国工业化初期,推行进口替代的基本的资金保障,为韩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高估韩元汇率的方式,鼓励大量进口替代工业化所需要的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也为此后韩国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正是在这段进口替代时期,韩国由于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可供出口的农业、服装等产品的出口能力本来就相对有限,汇率高估导致本国本来就相对有限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受限,最终导致其出口状况极度恶化,即使在当时的政府主导,大量的压缩了国外消费品的进口,但是用于发展经济的机器设备与原材料却很难减少①,这才导致20世纪50年代末韩国的对外国际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进口替代原本需要充裕的国内市场的支撑,然而,国土面积狭小的韩国,根本无法为本国的工业产品提供足够的市场,进口替代战略更使得出口的扩张成为难以实现的任务,这才导致20世纪50年代末韩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为进口替代型对外经济战略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二、“汉江奇迹”背后的出口导向战略
李承晚政府后期,包括其后的许政临时政府、尹普善政府都出现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政局不稳定,政府更替频繁,这也呼唤着更为铁腕的威权政府的出现,这一切直接导致了1961年的“516”军事政变,朴正熙掌握国家政权。这一事件不仅仅奠定了战后韩国的威权政府的格局,也恰恰成为战后韩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
朴正熙在位18年,成为战后韩国掌权最久的总统,也恰恰利用其在军事、政治上的绝对权威,力推了多项改革,成为实现韩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下,韩国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与国际收支状态的恶化,使得力行对外开放,广泛引入外资,提升本国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开拓国外市场更成为这一时期,韩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
朴正熙倡导“出口第一”主义,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鼓励发展出口贸易,并以此来带动起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鼓励机械、电子等一些能够在短期内建立起国际竞争力,扩大商品出口的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组建出口加工基地,实现出口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从而由点到面的实现由出口龙头企业向出口加工基地,再向全国经济转变,为韩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决经济起飞阶段的资金困难,韩国政府通过“外资引进法”(1966),逐渐放松对于引进外国资本的限制,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外资优先流向鼓励发展的制造业部门,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借此带动起早期的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转型,加速了大量技术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韩国的转移,更为韩国通过相对开放的对外经济战略,引入国外生产技术,加速国内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为了提升韩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韩国政府还利用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的改革,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在政府主导下,自1964年推行单一浮动汇率制后,韩元的持续贬值,为韩国制造品的出口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借以实现开发国际市场,替代本国市场,为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出口产业扶持基金的建立,更为对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为了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韩国政府还把政府主导引入的外国资金大量投向商业投资所不屑的基调设施建设领域,如1962年至1971年,韩国财政借款的70%和商业借款的58%,就被投向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总金额高达15.8亿美元。这也为韩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外部条件。
与之相对,20世纪90年代实施自由化改革后,在拉丁美洲地区很多国家就选择通过采取管理合同,对私人资本的提供特许权,彻底的私有化,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等措施,从而在公共设施领域引入竞争,提升效率。然而,事实却发现,由于过于追求市场利润,私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却大量集中于经济发达区域,造成发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过剩,而贫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经济二元化。即使公共设施的私有化改革催生了市场竞争,然而,公共领域的自然垄断性质反而影响了公共投资规模经济的实现,导致了公共服务市场价格的持续上升。这也导致新世纪以来,拉美地区公共设施投资又回归了政府主导的传统道路。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重验证了韩国经验的科学性。
20世纪70年代,韩国由政府主导资金向投资回报期较长,资金短期难以收回的公共领域投资,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必然的选择。单纯依赖私有资本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必须由于经济刺激的不足,而导致公共投资不足,如果在公共领域政府投资缺位,也就很完全避免导致公共服务质量下降与价格上升二大顽疾的出现,反而影响对于外国资本的吸引力。
为了优化韩国的产业结构,自1973年第三个“经济五年开发计划”起,朴正熙正式提出“重化学工业立国”的方针,这也标志着韩国政府对于产业的经济支持从前期的出口主导产业,转向对于国民经济更具意义的汽车制造、造船等重化工产业。但是对于出口企业的重视并未放松,依靠早期财税支持发展起来的出口产业恰恰为这一时期的韩国经济的重化工化提供了资金支持。韩国的GDP也从1962年朴正熙掌权之初的23亿美元,飙升至其统治末期,第三个五年计划末1976年的232.9亿美元,GDP年增长率超过10%,人均国民收入从1962年的87美元,到朴正熙去世后的1980年,已经增长至1 510美元,朴正熙时代也因此成为韩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正是在朴正熙政府对于出口产业的强势扶持,服装、家电、汽车、石化等产业逐渐得到了发展壮大,并成为韩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成份,出口贸易的发展,突破了韩国国内市场空间的不足,成为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驱动力。
三、韩国对外政策的延续与自我完善
1994年,保罗.克鲁格曼多次发文批判曾经创造战后经济奇迹,并被世界银行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板的东亚经济不可持续,认为东亚模式过于追求数量扩张,经济发展过多着眼于要素的持续投入,却忽视了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掩盖着巨大的泡沫,因此所谓的东亚奇迹也必然“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
的确,在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成为这一时期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恰恰成为20世纪末,韩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源头。正是由于韩国的经济发展利益于强势的威权政府对于出口能力的持续关注,出口企业才能够以较低的利息成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从而从国外引入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经济资源,实现了韩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然而,这种源于紧密的政企关系的官方支持也扭曲了韩国企业的成长路径,使它们过于追求经济资源的持续投入,而忽略了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中的地位,恰恰又影响了韩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持久的维护。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恰恰为克鲁格曼的观点作了一个完美的注释。
在1997年金融风暴中,作为东亚经济模式的突出代表韩国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恰恰验证了克鲁格曼的批评的科学性,这也诱发了很多学者对于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对外经济战略的批评,一些外国学者甚至批评韩国式的出口导向型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甚至差于经济表现远差于东亚的拉美国家,他们高呼“亚洲金融危机证明美国经济模式正确”,并借此来否定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事实上,笔者反对以一种割裂的视角评判韩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在经济学家,一些学者在危机之前,把韩国经验视为一种完美的科学发展道路,以至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推广,而遭遇危机之后,又把韩国式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视为一种彻底的失败,否认其内涵的价值,这完全是抹杀了韩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视其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统一性和自身演进性的割裂的视角。事实上,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内部的政策必然具有内在的延续性,同时也通过持续的试错过程,实现着政策选择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它们已经完全认识到克鲁格曼对其的批评,并一直在通过政策的调节试图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治疗,克服本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尽管韩国政府的努力并没能克服韩国经济内在的问题,阻止金融风暴的到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已经削弱了金融风暴对韩国的冲击。
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的对外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朴正熙绝对的个人权威,正是通过典型的东亚式的威权政府的政策引导,韩国实现了从对外封闭向对外开放的剧烈转变。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韩国的对外开放必然形成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政府主导,政策推动成为韩国式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强有力的政府作用固然在韩国的经济起飞阶段,起到集中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效率低下。
正是看到长期的政府干预对于国民经济效率的破坏,在后朴正熙时代,由于以往维系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的权威领导的丧失,韩国政府开始在国内通过《公平交易法》(1980)③加强对于国内竞争秩序的维护,通过鼓励竞争,规制财阀的维持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提升韩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④1993年,金泳三政府旨加推动自由市场经济培育的“新经济100日计划”更是韩国转变以往政府对经济过多管制策略的集中体现。
在出口方面,伴随着韩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造,韩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由国有企业转向了私营企业,得益于长期偏低的韩元汇率,在电子、汽车、船舶等产业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韩国私营企业,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现了多年的贸易盈余。
作为20世纪70年代重化工业化政策的延续,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不仅为重化工业的生产与出口提供低利率贷款等资金支持,特别强调着眼于提升韩国重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研发,进口国外技术与设备,进口技术的本土化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1980年,“科技立国”战略提出后,韩国政府特别强调企业的研发投入从购买国外技术设备,转向发展高新技术。这在很大程度已经表明,韩国政府早已察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依赖要素持续投入的韩国重化工业的弊端,通过目的性的政策引导,提升企业的能力建设,希望以此来加强韩国出口企业的内涵建设,尽管这些政策没能改变金融风暴中韩国企业的命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削弱了危机对于韩国的冲击。
在出口导向政策推行初期,韩国政府在积极鼓励发展出口工业的同时,也通过严格的进口限制,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口,特别是农产品与对于本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造业产品的进口受到了直接的限制。即使在韩国1967年加入GATT以后,也仍然通过限制进口产品表系统,对于进口的外国商品的种类与数量,实施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逐步确立,韩国政府逐渐减少了对于本国市场的直接保护,将本国出口产业放置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让其发展壮大,这恰好与其在针对国内企业的竞争政策选择方针保持了吻合。当然,在农产品等重要商品领域的进口保护政策,仍然被韩国政府通过差异化的贸易自由化给予了保留。
同时,合理利用GATT(WTO)的相关规则,在其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政策对于韩国的出口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也成为这一时期韩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1987年对外贸易法利用GATT的特保规则,建立工业损伤援救系统,对于由于贸易自由化造成进口增加,对本国企业造成伤害进行救助。1993年,以进口农产品对本国农民造成严重伤害为由,对特定农产品加征100%的调节关税。同时,还减少了GATT严格限制的政府对出口企业的直接补贴,转而通过地方政府通过出口信贷,关税减免为出口企业提供间接的资金支持,通过一些WTO框架内的手段,支持本国的出口扩张。
伴随着韩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韩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业化早期的低廉劳动力资源不复存在,而东南亚、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家电、电子、汽车等韩国出口主导产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与这些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的亚洲国家相比,韩国制造的竞争力水平已经难以维系,因此鼓励韩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直接投资才会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韩国政府的重要选择。由于美韩,日韩贸易摩擦而导致的韩元汇率的升值又为韩国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至1977年金融风暴,在东欧,东南亚,中国,包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韩国企业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到1995年,韩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已高达11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飞速发展固然对韩国企业的国际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韩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国内生产与国内市场在韩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下降,对于海外市场与海外生产的依赖程度上升,更为金融风暴中的韩国企业的衰退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政府已经察觉早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激励创新,规则垄断,培育自由市场竞争秩序,在对外战略上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以期为韩国制造业培育更为有持续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政策固然与前期的朴正熙时代“出口第一主义”政策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政策延续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在尝试修证早期出口导向战略的弊端。
四、从金融风暴到次贷危机
尽管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政府早已经对早期的出口导向战略进行了微调,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韩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仍然打破了韩国政府的幻想,韩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对于经济的过多的干预,大企业大财阀对于产业的垄断,以及政企勾结所导致的低效率。20世纪80年代的政策微调是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韩国经济战略本身所自带的问题,这才导致韩国深陷金融风暴,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与此前遭受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的拉美国家一样,为了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持,减少金融风暴对本国经济的影响。1997年12月,韩国同样以削减预算,严控政府财政赤字,关闭经营状况不佳的金融机构为条件,接受了IMF的经济援助。然而,事实上,IMF以经济紧缩和自由化、市场化改革为主要思路的应对危机的策略,无论在拉美,还是针对同样深处金融风暴的泰国、印尼,效果都不理想,甚至有放大危机影响之嫌。
尽管危机初期,韩国政府按照与IMF达成的协议,推行严格的紧缩型政策,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以求保持健康的政府财政状况,然而,当整个韩国深陷危机之中时,金大中很快就宣布改变政府的宏观政策方向,转向加大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增加公共设施建设,扩大货币发行量,降低市场利率,以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市场消费与投资,带动起韩国的经济复苏。由于政府政策得力,2009年,韩国GDP增长率高达10.9%,率先走出危机的泥潭。
危机前,韩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远低于泰国、马来亚西、印尼等同样身处危机的东南亚国家,银行系统的开放程度较低,而外汇管制与对外国投资的管制则更为严格。危机导致韩国金融机构的坏账率急剧上升,从而影响了经济运行的资金源泉。为此,韩国根据IMF开出的疗法,推行了金融自由化。⑤韩国政府对危机中遭受重创的本国银行实施兼并、接管,积极处理银行不良债权,成立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妥善处理银行不良债务。为了弥补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韩国放松了对外汇汇率的管制,放任韩元贬值,以缓解外汇储备耗尽的压力,同时,放宽资本市场管制,允许外国公司在韩国股市直接上市,以及收购国内银行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改革,为危机中的韩国注入流动性,以尽快走出危机。从这方面来说,1997年金融风暴恰恰成为韩国金融开放的契机。
由于长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韩国经济对于国际市场,特别是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依赖过高,因此海外市场的动荡对于韩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危机后,韩元的急剧贬值,政府对于出口支持的加强,引起的出口的恢复对韩国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2001年,受世界经济的影响,韩国出口锐减,又再一次拖累了韩国经济的发展,金大中政府开始寻求摆脱对外贸易对于韩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提出“健全的消费是经济复苏之路”,希望通过鼓励国民消费,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投资,增加就业,实现经济景气的良性循环。为此,2001年下半年,韩国政府两次追加财政预算6.98万亿韩元,用于基本设施建设,同时,连续4次下调商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提高对大企业贷款的上限,对于韩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扩大内需成为新世纪以来,韩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韩国这种传统的出口型国家来说,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仍然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2007年以来,由于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向世界的扩张,全球金融市场重现金融资产价值急跌,金融机构亏损增长,海外销售市场急剧萎缩,出口下滑同时带来国内经济衰退。由于两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⑥,经过危机洗礼的韩国政府,运用类似的扩大政府基础设备投资、降息,加强教育投资等措施,很快度过了危机。
在应对危机的资金来源上,韩国政府不再像1997年那样,通过向IMF等国际组织,或者通过放松政府管制,开放市场换取外国投资来筹集资金,以避免丧失本国经济管理的自主性,而更多的选择通过鼓励出口⑦,发行国债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发掘本国资源,自主引导本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五、结束语
尽管理论界对韩国经济发展经验的评价不一,甚至如果从时间段来看,1997年金融风暴之前,对于韩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明显更多是赞扬,而金融风暴之后,则更多人从不同角度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对外开放战略展开了批判。时至今日,经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与2007年次贷危机,韩国经济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从二战以后内战的废墟中起长为亚洲经济的一面旗帜的事实,其实已经足够说明韩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的价值。
我们不可能运用完全割裂的目光,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为界,把韩国对外开放划分成明显的两个完全差异化的阶段,从而对韩国的对外经济战略作出完全不一样的评价。如果想要真实的还原韩国战后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我们更加需要运用历史演化的视角,全真的回溯不同历史阶段,韩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同环境,去真实的考察其对外开放战略的产生与演进的整个过程。
在笔者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与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选择出的制度与政策的总结,也成为对于该国的真实的客观历史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国的对外经济战略的选择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韩国政府始终在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环境,特别是全球分工价值体系的演进,前期的政府对外经济政策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效果等因素,适时的修证其战略设计与制度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后韩国的对外经济战略的演进恰恰也是受其不同历史阶段制约的动态调整,适时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非割裂的两段历史。
正如前文分析的,战后初期韩国选择保护性更强的进口替代,完全是由于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对于像韩国这样国内市场狭窄的国家来说,当本国工业体系建立起后,再继续推行隔绝贸易的保护性政策,必然影响本国的制造业发展,这样由保护转向开放也就顺其自然了。而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了,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当国内经济面临危机时,自然会转向保护性政策,希望通过保护性色彩更浓的对外战略,减少本国资源的漏出,提升本国政府政策的效果,这也导致在二次危机后,韩国政府都选择了运用政府直接的干预手段,对本国企业实施经济支持,提升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希望通过推动出口来帮助本国走出危机。
其实,如果剥离保护或者开放等表面特征,韩国对外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始终坚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有效利用国外资源,提升本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无论战后初期的贸易保护,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出口推动,二次危机后的资本市场开放与出口支持,都离不开政府的直接的政策作用,长期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持续的政府政策引导,对于国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战后韩国对外战略选择的主旋律。与其相比,拉美国家早期也是利用威权政府对国民经济实施严密的保护和直接的干预,而债务危机后,在休克疗法改革后,又转向绝对的自由化与市场化,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则相对单薄,无论对外开放,还是经济运行的自由化程度都远高于韩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后不同时期的韩国实质上推行的对外开放战略,并非是截然不同的两段论,而更是一个战略明确,执行持续有机的整体。
韩国语教学方法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