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和田地区洪水灾害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洪水灾害的成因、类型、规律和特点做了简要分析。探讨了多年以来发生洪灾因素与不同月份间的关联关系,为抵御和降低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了最基本的几种减灾措施,对保障和田河流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沿岸人民生活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和田河;洪水灾害;流域;成因;类型;减灾措施

自然界给人类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自然界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灾害。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频率也各不相同,在各个年份当中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强度以及灾害的具体组合等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遭受更大程度的破坏,导致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日趋增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地震、洪水、火灾、旱灾、病虫害、风灾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威胁着和田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其中洪水造成的危害显得十分严重。普遍的观念认为新疆为典型内陆干旱与极端干旱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发生洪灾的几率非常小,然而实际上,洪灾给新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90年代以来,新疆洪灾发生的频次增多,造成的损失与影响也越来越严重[3]。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更是如此。和田河位于塔里木盆地之南,是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其流域面积为48870km2,和田河由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汇合而成,冰川与季节性的积雪融水是主要的径流补给,因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平稳但年内分布不均衡,从而表现出枯水期长,洪量集中的特征。而对塔里木河而言,和田河的入水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田河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对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恢复工程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些专家与学者对于和田河水资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各个角度深入分析。纵观其研究成果,大多为对降水、气温等气象因子对于和田河径流量的影响;一些专家利用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对径流的时间序列等的变化特性进行分析;部分专家通过对径流模型的建立,来模拟和田河径流量的变化。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有关于塔里木河治理的一些对策:王让会等具体应用了遥感技术来对塔里木河进行洪水监测;一些专家提出和田河径流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流的漫溢,不过尚未进行具体实证分析;买合皮热提·吾拉木和艾尼瓦尔·莫明对喀拉喀什河流域洪水灾害进行了分析[3]。 洪水是一种自然的水文现象,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上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避免与减轻洪水灾害对社会与民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和田地区的洪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找出洪水的规律与成因,并找出对应的减灾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则具体以前人研究成果和1949~1990 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为依据,在总结国内关于自然灾害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特征及减灾措施。

1. 研究区概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地理位置为东经79°50′20″-79°56′40″,北纬36°59′50″-37°14′23″,位于新疆最南端,地处喀喇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全市南高北底,北宽南窄,由南向北倾斜。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边境线210公里。全地区辖7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民丰县,于田县和策勒县)1市(和田市),91个乡镇,1401个行政村,4个街道办事处,65个社区,从2013年和田统计年鉴总人口为215.45万人。

据地震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新疆减灾四十年》统计,1949~1990年期间,和田发生了洪灾、旱灾、地震、暴雨、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见图1。而其中洪灾发生的次数为30次,占灾害总次数的36%,风灾20次,占灾害总次数,24%,暴雨灾害16次,占灾害总次数19%,这三种灾害发生的频次占灾害总次数的 79%。其它灾害(旱灾9%,病虫害8%,地震 2%,霜灾1%,火灾1%)合计占灾害总次数21%。

图1 和田各地区自然灾害组成

这也说明洪水灾害在和田地区最明显,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通过对该地区的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灾害地域组合的分析,能够全面掌握灾害发生的规律,从而结合灾害的发生于分布特征,对于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提升地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避免与减弱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为《新疆减灾四十年》 [19]、《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20]、《新疆统计年鉴》(1978~1991年)[21]和一些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文献中的数据统计。具体的资源整理内容包含和田地区在此四十余年的时间短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灾害频率与造成的损失。研究对象为和田地区的7个县市,对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3. 洪水成因与类型

和田河洪水灾害产生的主要季节为春季与夏季,其可以分为春季洪水与夏季洪水,其中80%为夏季洪水;根据洪水的成因特征,和田河的洪水灾害又可以分为暴雨型洪水、冰雪融水型洪水以及混合型洪水几种类型。下面以支流喀拉喀什河洪水为例[4]进行分析:

3.1 冰雪融水型洪水

喀拉喀什河流域冰雪型洪水主要发生在夏季,由于夏季气温上升迅速,昆仑山地区大面积的冰川融化,导致形成冰雪融水型洪水。这种洪水的类型出现的时间早晚以及洪水的大小同冰川厚度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也受到气温回升速度以及高温天气的持续时间的影响。

3.2 暴雨型洪水

喀拉喀什河流域山前以及中、低山地带的夏季暴雨易造成暴雨型洪水,并且常常同消融水汇合而形成较大的洪峰。暴雨洪水出现的频次较低,规模小,但能够在局部地区造成教严重的泥石流、坡面侵蚀等灾害。昆仑山地貌的特性使其加长了山前降雨的实践,特别是在夏天,局部地区容易产生大暴雨而形成暴雨型洪水。

3.3 暴雨与冰雪融水混合型洪水

混合型洪水则是冰川消融型洪水与暴雨型洪水的叠加,进入夏季之后,持续的高温使得冰川融化,如果持续高温以及大范围的强降雨,则很容易发生混合型洪水。混合型洪水的洪水总量以及洪峰的流量都是最大的,其对农业造成非常严总的损害,危害也是三种洪水类型当中最大的。

4. 洪水灾害的时间分布特点

4.1 频次的局部时间段波动与增长趋势

1949~1990年间,和田河洪水灾害发生频次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尤其是在1951~1953和1988~1990年期间,洪水灾害频次波动上升趋势尤为明显,数据调查显示和田地区洪水灾害大大小小共发生30次,年均0.6次。究其原因,和田地区的突发性冰川洪水的频繁性以及和田地区前山带局部暴雨多,再加上其抗御洪水的能力弱,导致洪水灾害频发。

图2 1949-1990和田河洪水灾害动态趋势

4.2 灾害发生的周期性

数据显示,一些发生次数较多的自然灾害的频次发生有着阶段性的特征,即体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22]。和田地区的洪灾发生季节主要为春季与夏季。春季气温升高导致冰山积雪融化,这种升温型洪水的特征体现为洪峰高、范围大、时间长等特征,对于公路、农田以及水库有着较大的危害。从图2可知,洪灾的多发期在1952年、1963年、1966年、1982年、1989年。其中1952年和1989年发生的洪灾比较多,这40年中,1989年洪灾发生的频次具有12次出现洪灾高峰期的特点。这一年里直接经济损失416.1万元,这是这四十年间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4.3季节分布

分析洪水灾害,就是在洪水灾害系统观点的框架下,从风险诱发因素的角度出发,掌握受洪水威胁地区可能遭受洪水影响的频度与强度。下面以平均每月降雨量、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每月气温变化来分析和田河流域洪水成因及一般规律。

和田地区月平均气温见图3。由图3不难发现,和田河流域多年月平均气温出现升温时间为6—9月,其中7月最高。因而可以发现,和田河流域夏季气温迅速上升,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冰川积雪大量融化,这时易形成冰川消融型洪水,对和田河沿岸的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水利工程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洪量集中,枯水期长,和田河不仅径流量年内分配相当集中,而且一次洪水水量很大。枯水期的水量很小,且和田河平均枯水期达七个月左右。对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都很不利。和田地区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尤其是6月、7月、8月这3个月降水较为充沛。温度升高以及太阳辐射的增强使得冰雪消融增加,山区降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导致红水量以及洪峰量的提升,形成暴雨洪水灾害。对洪峰流量与洪水成因等特性的分析,结合数理统计以及气温相关的因素分析,能够为和田河防洪以及水利规划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图3 和田河洪水灾害月季变化图

5.空间分布特点

和田地区各县城的洪水灾害发生频次及累计受灾面积不同,主要发生在昆仑山北坡,各县城之间差异明显。和田市是和田地区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民丰县和策勒县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和受灾面积均保持低值。通过对1949-1990年和田地区各县(市)的洪水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图4-5),可以发现和田地区洪水灾害空间分布不均匀。对各县市洪水灾害发生次数的对比来看,和田市洪水灾害频次呈现最高值,1949-1990年,40年里共发生的洪水灾害次数为17次。洪水发生次数最少的地区为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民丰县和策勒县,40年里,共发生的洪水灾害次数均为10次。

图4 1949-1990 和田地区洪灾空间分布图

图5 1949-1990 和田地区洪灾空间分布图

6 减灾措施

洪水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洪水灾害的防止,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洪灾防治措施的制定需要按照洪灾的发生规律、特征与河流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进行,通过对防灾工作的目标、基本的要素以及措施的研究,进一步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并全面推进开展防治工作。和田河的两大支流沿岸防洪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每年的汛期一到,都对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洪水对河堤的冲刷导致沿岸的大片农田都被冲毁。洪水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对于百姓的增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和田当地部门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组织抗洪抢险工作,为确保和田河两岸的农户、农田以及公路减少或者避免洪水的灾害,提升抗洪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抗洪减灾措施:①加强对于洪水灾害的科学研究,熟悉并掌握洪水发生的形成机理、规律变化,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规范严谨的减灾对策。②实施工程防洪、生态防洪,科技防洪、管理防洪,政府与相关部门综合治理,确保有效减少与避免洪灾的影响。③掌握红石灾害的变化以及分布特性与规律,从而提升洪水灾害的预测能力,加强对于洪灾的早期预警工作,制定出和田河流域的洪灾区域同时规划风险图,全面做好抗洪前期工作,抵御洪水给群众与社会造成的损失。④结合全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掌握洪水的基本特征、成灾的机理与类型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于洪灾的影响,编制出洪灾区划图,建立并完善洪灾的历史资料库。⑤深入分析气象因子同洪水成灾机理之间的关系,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估算融雪径流量。⑥开发雷达、卫星与自动水文站等对于积雪、融雪、暴雨等致洪天气的监测技术,研发出完善的洪峰预报模型以及预警系统,促进洪灾预警的信息化。此外,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当利用法律与政策对洪灾风险进行强制性管理与控制,约束并规范各种生态破坏活动,加强对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等法律与政策,需要严格控制与执行。

参考文献:

[0] 新疆和田地区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度) 新疆和田地区环境保护局

[1] 刘嘉麒,秦小光.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与绿洲演化〔J〕.第四纪研究,2005,25(5):533-539.

[2] 刘彤,闫天池.气象灾害损失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84-91

[3] 买合皮热提·吾拉木1,艾尼瓦尔·莫明:喀拉喀什河流域洪水灾害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13,27 (2): 60~63.

[4] 蒋艳,夏军. 塔里木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资源科学,2007,29 ( 3) : 45 - 52.〔Jiang Yan,Xia Jun.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its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in Tarim〔J〕. Resources Science,2007,29 ( 3 ) : 45 -52. 〕

[5] 傅丽昕. 近50 年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2008.〔Fu Lixin. The Climatic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unoff in the Past 50 Years in the Thre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Tarim River〔D〕. Urumqi: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

[6] 刘海涛,张向军,李绣东,等. 和田河流域1954 - 2007 年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3( 4) : 25 -29.〔Liu Haitao,Zhang Xiangjun,Li Xiudong, et 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Hetian River Basin during 1954 - 2007〔J〕.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2009,3( 4) : 25 - 29. 〕

[7] 黄领梅,沈冰,宋孝玉,等. 和田河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 ( 5 /6) : 513 - 515.〔Huang Lingmei,Shen Bing,Song Xiaoyu,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Hetan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35( 5 /6) : 513 - 515. 〕

[8] 胡顺福. 和田河流域水文特征及区域水资源评价〔J〕. 干旱区研究,1991,8( 2) : 61 - 70.〔Hu Shunfu. Hydrologica1 characteristics and rgiona1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in Hetian River Basin〔J〕. Arid Zone Research,1991,8( 2) : 61 - 70. 〕

[9] 张晓伟,沈冰,黄领梅. 和田河年径流变化规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 6) : 975 - 979.〔Zhang Xiaowei,Shen Bing,Huang Lingmei. Study on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annual runoff in Hetian River〔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22( 6) : 975- 979. 〕

[10] 龚岸桥. 和田河肖塔站水沙特性及水位流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1997,9 ( 2) : 15 - 20.〔Gong Anqiao.Studies on properties of sedi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water level and flow of Xiaota hydrologic station of the Hetian River〔J〕. Journal of Talimu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1997,9( 2) : 15 - 20. 〕

[11] 黄领梅,沈冰. 和田河地表径流动态变化趋势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00,14 ( 6) : 84 - 87.〔Huang Lingmei,Shen Bing.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surface runoff in Hetian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0,14( 6) : 84 - 87. 〕

[12] 陈亚宁,郝兴明,徐长春.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分析〔J〕. 自然科学进展,2007,20( 2) : 205 - 207.〔Chen Yaning,Hao Xingming,Xu Changchun. Analysis of runoff change trend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7, 20( 2) : 205 - 207. 〕

[13] 吴益. 和田河流域径流过程分析与模拟〔D〕. 南京: 河海大学,2006.〔Wu Yi.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Runoff Process of the Hetian River〔D〕. Nanjing: Hehai University,2006. 〕

[14] 黄领梅,沈冰,莫淑红,等. 新疆和田河年径流量变化的定量估算〔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5,21 ( 3 ) : 289 - 292.〔Huang Lingmei,Shen Bing,Mo Shuhong,et a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annual runoff variation from the Hetian River in Xinjiang〔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 21( 3) : 289 - 292. 〕

[15] 王让会,樊自立.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塔里木河流域洪水监测中的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09 -113.〔Wang Ranghui,Fan Zili. Applatiom of RS and GIS to Floor Monitoring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Science Press, 1998: 109 - 113. 〕

[16] 王杰,王俊,孙鑫:和田河流域水量沿程变化分析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2013,24 (3) : 142 - 148.

[17] 胡顺福和田河流域水文特征及区域水资源评价。 干旱区研究,1991年第2期

[18] 谢永琴,刘志辉,魏英: 和田河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11月

[19]新疆减灾四十年编委会.新疆减灾四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41-312.

[20] 史玉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M〕.气象出版社 2006.12

[21] 新疆统计年鉴〔M〕(1978~199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22]新疆自然灾害研究课题组.新疆自然灾害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1-32

[作者简历] 祖力波亚·伊力哈木 (1983--),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规划研究。

[通讯作者] 安瓦尔·买买提明(1973--),男(维吾尔族),新疆策勒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规划研究。

邮寄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街道新医路102号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邮编:8300054

收件人:祖力波亚·伊力哈木

联系电话:18999167374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1目的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抓不懈”的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财产损失,减少污染或破坏环境,同时为震后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创造有利条件,特制定本预案。 2应急处理原则

(a)灾害发生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b)发生灾害时及时组织力量,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c)灾害发生后稳定职工情绪,做好生活、医疗及有关家属的工作,妥善安排好生产恢复等各项工作。

3应急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本预案为二级应急预案。

3.1抗灾工作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实施,并在勘探局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应急指挥中心机构组成见附录1。 3.2组织机构职责: 3.2.1 总指挥

由公司最高管理者担任。 职责:

(a)负责组建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实施应急管理; (b)负责批准

二、三级应急预案。 3.2.2应急指挥中心常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公司生产办公室。生产部部长任应急指挥中心常设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生产部、设备科、安全科、等职能科室有关人员组成,负责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 职责: (a)负责破坏性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组织和检查;

(b)组织、协调厂内各单位的抗震救灾工作,对各专业抢险组实施指挥,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c)定期组织厂各单位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

(d)负责震前震后院全部设施抗震情况的检查鉴定,提交需要加固设施的相关方案给总经理办公室和防震减灾办公室,并组织实施。抗震设防的标准应依据国家;

(e)震后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协调内外抢险队伍排险救困,协调消防、医疗部门救死扶伤,并组织救治和向外转送伤员。 3.2.3生产系统抢险组

设在生产办调度室,调度长任组长,成员由生产办、科研办、党群办及基层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职责:

(a)制订生产检修系统震时的安全检修、抢修计划并组织实施;

(b)协调院各基层单位抗震减灾工作,组织震后生产装置的检修抢修,为装置安全生产提供服务。

3.2.4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

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书记任组长,成员由综合服务中心、院工会的有关人员组成。 职责:

(a)震前制订并实施生产及办公设施的抗震加固计划;

(b)震前制订落实办公区的抢险、抢救、消防、医疗、救护应急措施;

(c)震后组织院职工自救互救,对疏散的职工家属提供救治必需用品,维持工作秩序; (d)组织震损震毁生产、办公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安置被疏散人员。 3.2.5物资供应组

设在供应站,站长任组长,成员由供应站、车队、综合服务中心相关人员组成。 职责:

(a)负责应急物资的准备工作;

(b)负责生产系统抢修、检修所需物资的运输、供应,保证抗震救灾物资及时运达现场。 3.2.6电力通迅组

设在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成员由专职电工等相关维修人员组成。 职责:

(a)震前配合局讯通信公司、供电管理处完成电力通讯设施的抗震加固; (b)震时要与局通信公司紧密联系,确保有线通讯设施完好、通讯联系畅通; (c)震后要与局供电公司紧密联系,迅速修复震损设施,恢复电力供应。 3.2.7治安保卫组

设在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相关人员及门卫组成。 职责:

(a)维持震时及震后治安,保卫院要害部门和重要设施; (b)强化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人员、车辆通行无阻。 3.2.8宣传教育组

设在院党群办,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党群办、院办、生产办相关人员组成。 职责:

(a)根据勘探局有关规定及时向职工家属发布震情、灾情和防震救灾信息;

(b)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震时自救,互救知识,及时平息地震谣传和误传,稳定职工家属情绪,维护社会安定;

(c)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先进典型、增强职工家属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凝聚力。 4应急物资的准备

地震发生大多都属突发性,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至关重要;通讯电力的保障,资金、物资的保障和足够的抗震人力资源,是做好防震抗灾的前提。 (a)电话、无线电和其它通信设备;

(b)紧急照明设施,消防设施,紧急伤员救护物资设施; (c)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名单和通讯地址及应急联系方式; (d)生产、办公设施的抗震加固; (e)防爆工具,破拆工具; (f)紧急疏散路线图; (g)职工名单表。

抗震救灾是资金、物资的消耗战,资金和物资要根据有关规定、平震结合、统筹安排、适度储备,保证所需的原则,建帐登记专人负责。 5应急处理措施 5.1在当地政府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地震突发时,由院HSE最高管理者领导的应急指挥中心立即进入指挥状态,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以及各专业组负责人和全体成员,接到通知半小时内全部到岗。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按总指挥、副指挥、办公室主任序号主动担任,行使指挥权、组织权。按本预案规定的职责投入地震应急工作。

5.2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电话:xxxx)与勘探局应急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震情及趋势,接受上级的指示,报告本院的抗震救灾情况。

5.3在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下,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危房职工。 5.4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专业抢险组要立即投入现场检查地震破坏情况,依照抢险救援轻重缓急顺序总体原则实施抢救行动,及时同勘探局指挥部联系上报震情。 抢险救援轻重缓急顺序的总体原则如下: (a)抢救受伤和被埋压人员; (b)消除控制次生灾害和灾害隐患; (c)消除危险建筑物和障碍物; (d)安置受灾职工;

(e)抢修抢建生活必须设施;

(f)抢修抢建关系控制总体生产的网络性公用工程(主管廊)。

5.5应急指挥中心以最快速度恢复、建立通讯网络,及时同上级抗震救灾办公室联系,指挥各专业抢险队前往抢险位置,依照应急预案各专业抢险组立即投入抢险行动。 5.6电力通讯组配合局电讯公司迅速恢复震时有线通讯设施,保证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畅通。

5.7物资供应组立即进入抢险状态,迅速获取车辆用油,保证应急指挥中心和各抢险专业组用车畅通,并启用应急物资使之及时运达现场。

5.8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生产系统抢险组迅速集结后,接受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有序地组织抢险、疏散和伤病员医疗救治。

5.9治安保卫组在震后立即加强社会治安和交通管制,加强重要生产设施的保卫工作,随时准备配合外援队伍和消防队伍的救援行动。

5.10抢险救灾力量有限时,应及时上报勘探局抢险指挥部,向当地政府、驻军、武警部队和兄弟单位求援。 6震后恢复重建: 6.l院应急指挥中心在勘探局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组织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6.2财务科、生产办负责调查、统计上报人员伤亡情况和直接、间接震灾损失,筹措恢复重建资金。

6.3生产系统抢险组组织各路检修力量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下抢修,抢建院内的生产设施,配合生产装置开工生产。

6.4后勤保障系统抢险组组织抢修抢建办公、生产设施,尽快恢复职工正常生产秩序。 7应急演练

7.1应急演练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进行。

7.2在全体职工家属中开展临震教育,不仅要进行防震抗灾技术教育,同时要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个人在地震时都能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听从指挥,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工作。

7.3在确保每个职工都熟悉、了解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急演练应定期举行,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7.4每一次演练后,应对应急预案是否被全部检验进行确认,并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必要的修改,修改后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本预案未尽事宜和不可预料情况由应急指挥中心根据震情和院的应急需要临时处置。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条件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三面环山, 地形复杂, 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春季易旱多大风, 夏季短促雨水集中, 秋季骤冷易冻害, 冬季寒冷漫长且干燥。

1.2 资料

本论文选取了2006-2010年鸡西市气象资料, 包括每日的气象要素及高空、地面、物理量场等资料, 以及市区4个环境监测点的环境空气日均监测值, 监测项目为PM10、SO2和NO2, 对其开展分析, 了解鸡西市空气污染现状, 分析冬季逆温天气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气候平均值采用1981-2010年资料计算。

1.3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了解地形、气候条件、污染源等各方面条件, 分析鸡西市污染现状及趋势。通过对本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和大气监测资料开展分析, 研究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流程和指标。

2 大气污染现状分析

2.1 污染与地形

鸡西市周边地形, 紧邻市区的南北方向的山地海拔均较高, 鸡西市区位于东西方向的谷地之中,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风, 受山体的阻挡, 在出现静小风、逆温或熏烟等气象条件时, 污染物难以向外扩散传输, 容易在谷底的市区周围形成严重的空气污染[2]。

2.2 污染现状

鸡西市各测点的PM10和SO2年均浓度基本均处一、二级标准限值之间, PM10的占标率稍高, NO2年均浓度基本满足一级标准, 其主要污染物排序为PM10>SO2>NO2, 污染类型仍主要为煤烟型大气污染。总的来讲, 随着近年来节能减排和城市改造的进展, PM10的浓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SO2和NO2略有下降基本持平。其中环保局测点的SO2和NO2浓度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机动车增长有关。

2.3 污染成因

污染浓度明显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一是由于供热时段内, 供热排放源市是鸡西市区最主要污染源;二是鸡西市秋冬季气温低、气压高、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速较小、日照时数少、大气层结稳定、大气逆温出现频率以及强度较高, 大气污染物不易稀释和沉降, 致使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S02、NOx等污染物大量堆积[3]。

3 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分析

3.1 逆温

由于逆温时的大气状态十分稳定, 因此在逆温层内大气垂直运动很难发展。当大气出现逆温层时, 处于逆温层中的烟、尘和水汽凝结物因不易扩散将会造成大量堆积使能见度变坏, 空气质量恶化, 严重时甚至可能形成污染事件。分析表明, 在污染源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 低空逆温层厚度、逆温层底高、逆温层顶底温差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而与逆温层中的逆温强度统计关系不显著。

3.2 风速

一直维持风速较小或静风状态, 是典型的静稳天气, 导致污染物的持续积累和污染天气的形成和发展。

3.3 湿度

相对湿度, 和大气稳定度有关, 高湿常与逆温和稳定空气相伴。

3.4 气温

当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常反映混合层高度。

3.5 降水

当日的降水量, 反映天气状况和大气的冲刷情况。

4 环流形势分析及典型天气模型

秋冬季鸡西市常受蒙古高压控制, 受干冷空气影响。在此天气形势下, 风的垂直切变小, 低层风速也偏小, 近地面低空常为静风或微风, 大气稳定度加强, 空气水平扩散条件差;而且夜间的辐射降温强, 通常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 鸡西市冬季出现辐射逆温的平均日数占总天数的80%以上;降温的同时也增大了空气的相对湿度, 温度露点差减小, 容易凝结形成雾;在形成雾的条件中, 气温越低,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少, 越容易形成霾, 它们常常相伴而生;同时, 雾霾削弱了地面的短波辐射增温, 有利于逆温层的维持, 容易出现污染天气。

4.1 冷高压

在地面图上多表现为受冷高压控制, 冷高压主体向南或南东南方向移动, 鸡西市处于强大冷高压的前部。此外, 受地面冷高压中心控制。地面冷高压位于贝加尔湖东部且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入黑龙江省, 冷高压中心多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 冷高压中心强度一般在1 040h Pa以上, 其所控制的地区天空晴朗, 风速小。

4.2 暖低压

在暖空气流移到冷的地面上时形成的。在850 h Pa图上表现为有很强的暖平流, 地面则处于低压前部, 此时天空云量多或有微弱降水, 气温较低, 当高空有强暖平流移来时形成较强逆温。

5 预报流程

了解环保局发布的实况监测资料;分析环流形势是否为典型的污染天气环流形势;本站天气现象, 污染天气多伴有雾霾等稳定性天气现象;逆温, 计算850 h Pa以下各层的逆温;物理量, 如850 h Pa垂直速度变现为弱的辐合、辐散, 使逆温加剧;分析气象要素变化和气象要素预报, 表现为升温、降压、小风, 24 h变压为负或变化不大;结合省局模式产品制作预报。

6 结语

1) 气压变化小, 气温变化小, 风速小等气象要素有利于污染天气的出现及其维持。随着降水的产生, 风力的加大, 逆温的破坏、气温的变化都能有利于污染天气减弱或消散。

2) 在统计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对典型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和机理研究, 建立我局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流程, 更好的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警服务。

摘要:选取2006-2010年鸡西市气象资料, 包括每日的气象要素及高空、地面和物理量场等资料, 及市区4个环境监测点的环境空气日均监测值, 通过对能见度和API数值的变化开展分析, 了解鸡西市空气污染现状, 选取典型重污染天气, 分析实况、环流形势及气象参数, 选取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的预报因子, 建立鸡西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流程。

关键词:空气污染,预报流程,能见度,黑龙江省鸡西市

参考文献

[1] 宁海文.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6.

[2] 庞博.哈尔滨市冬末逆温_大气稳定度与大气污染概率关系[J].黑龙江气象, 2011 (6) :7-9.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使这种矛盾更加激化。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必然结果是黄河的经常断流,据统计,黄河1997年断流226天、1998年断流142天。1999年,水利部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资源实施全流域调控以来,情况好转,但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依然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断流使下游无水可用,损失最大的是下游相对较为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恶化。目前,“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黄河水资源的调度、管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黄河水资源贫乏,黄河洪水不经利用排入大海,使对洪水进行风险管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进行风险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中游地区存在严重的农业用水浪费现象。洪水风险管理,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调度,存在巨大风险,探讨保障供水,尽量减小风险的途径,成为必要。我们提出“黄河流域节水与洪水风险管理的互补关系”的根据就在这里。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我们从风险调度存在的巨大风险和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浪费两个方面,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依次来探寻风险调度适当。用水保障无误的双赢局面。

一、实行洪水资源化调度,风险巨大

(一)滩区农业损失

黄河下游宽河道河榴两侧有广阔的滩地,滩区面积约3101k2,占河道面积的86%。被左右摆动的河槽和生产堤所分割,共形成120多个1.5~8.0km宽窄不等的自然滩。滩地存在着大量串沟、洼地、堤河等自然地貌,还有平行河道的控导工程、生产堤,以及村庄、避水村台、房台等人工构筑物。每块滩区大体上是上下窄中间宽,滩面的纵比降与相应河段的河道纵比降基本相同。近几年,来水严重偏桔,主槽淤积和漫滩机遇很多,不同地点流量变化在2000~40003/s之间,有的串沟18003/s的洪水可能过流,局部漫滩

受淹,流量40003/s的洪水可大部漫滩,60003/s以上的洪水滩地全部淹没。滩面横比降大于河道纵比降,“二级悬河”严峻,有大洪水夺流滚河、顺堤行洪的危险。山东黄河滩区总面积1310k2,耕地9.0万h2,区内居住着894个自然村61.94万人。

以上情况表明,如果黄河流域发生大的洪水,而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存水过多,需要集中排放,保证工程安全,下游滩区必将大范围漫滩进水,滩区农业损失就非常巨大。

(二)河道工程损失

人民治黄以来,修建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工程,为稳定流路,保障黄河防汛安全和滩区群众生产安全作出了贡献。仅垦利县境内就有控导工程11.7公里,投资巨大。如果河道流量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这些控导工程将会全面漫顶过水,造成毁坝,损失严重。

(三)大型水利枢纽淤损严重

风险调度主要针对黄河洪水资源,黄河洪水的最大特点,也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泥沙含量大。对黄河洪水进行年内和年际调蓄,必将使大量泥沙淤积在水库库区,造成水库库容的损失。虽然我们把调水调沙列入了正常的生产运行,但不能根本解决水库库容的淤损问题。

(四)防洪安全和政治风险

黄河历史上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它“三年两决口”给沿黄人民大来了深重的灾难。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实现了60年岁岁安澜,为党和国家赢得了世界声誉。如果防洪安全不能保障,将产生极坏的政治影响。

(五)发生洪水的不确定性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复杂,随时可能发生大的洪水。但是,目前中长期天气预报远不能满足风险调度的需要。黄河流域植被稀少,洪水汇流快,来势猛,威胁大,特别是三门峡以下的“下大型”洪水,它汇流快、预见期短,对下游威胁大。

二、黄河流域节水空间巨大

(一)黄河流域农业灌溉浪费严重

在黄河总水量中,农业用水占78%,而上中游在农业用水总量中占61%,在这61%的水量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比如,宁夏灌区有耕地45万公顷,引水75亿立方米,亩均用水1111立方米;内蒙河套地区有耕地60万公顷,引水50亿立方米,亩均555立方米。若以内蒙的引水水平计算,宁夏每年可节水37.5亿立方米,为山东多年平均引水量的50%强,更何况内蒙和其他省份也有浪费现象。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农业用水同样浪费严重,东营地区多年平均农业用水量400立方米/亩,而根据科学分析,主要农作物一生平均用水量分别为:小麦330立方米/亩、水稻470立方米/亩、玉米299立方米/亩、棉花123立方米/亩,四种作物平均用水量为310立方米/亩。以东营地区用水标准,宁夏45万公顷耕地应用水27亿立方米,可节水48亿立方米;内蒙60万公顷耕地应用水36亿立方米,可节水14亿立方米。仅宁夏灌区和内蒙灌区可节水62亿立方米。

(二)节水灌溉措施基本没有利用

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基本没有采取。节水措施包括输水、进田、生于水的收集等环节。输水取得衬砌是防止渠道渗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垦利县对大型输水渠道进行了衬砌,有效防止了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据水利部门技术人员讲,平均节约水资源10%左右,但是有大量的田间沟渠当前没有衬砌节水措施,节水空间巨大;进田这个环节,农村使用小白龙灌溉的,平均比大水漫灌的节水40%强,但只有少部分田地使用小白龙灌溉,节水空间同样巨大:剩余水收集方面,垦利各地基本没有相应措施,剩余水全部随排沟入海,损失严重。从以上情况看,如果各地都采取了渠道衬砌、节水灌溉、有效收集剩余水等措施,节水效果即将显著。

三、结论

从长远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已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科学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实施黄河洪水管理,对大型水利枢纽进行风险调度,实现黄河洪水的资源化,环节黄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是必然的。但是,风险调度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可能减少风险。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包括:调水调沙(刷深河槽,增大漫滩流量)、天气预报、预测洪水等外,还需要减小黄河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减小黄河水资源紧缺压力的有效途径就是黄河流域的节水,特别是农业灌溉的节水。在这个意义上,黄河洪水的风险调度与节水是互补关系,是开源与节流的关系,目标都是保障黄河水资源供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因为上游节水可以补充水资源,从而提高水利枢纽的风险调度安全率。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检验2015年1-10月欧洲中心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温度和降雨预报产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其预报性能,使预报员能了解其性能和特点,对模式产品本地化释用和提高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及统计方法

1.1 检验资料

检验的数值预报产品是欧洲中心细网格数值模式地面温度预报和降雨预报产品,检验站点为来宾站(109.24°E,23.75°N),检验时间为2015年1-12月,检验时效为0~24 h、24~48 h、48~72 h。由于欧洲中心在2015年对模式分辨率进行调整,1月5日以后水平分辨率由0.25度变为0.125度,但分辨率为0.25度的只有5 d,且在提取要素时已经做了处理,对检验结果影响不大。

1.2 数据质量控制

在提取要素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标记不符合气候特征的预报值、缺测值,并且不参加该时效检验。

1.3 统计方法

1.3.1 降水定性预报检验

当预报为有雨,若实况降水量R实≥0.0 mm评定为正确,若实况无雨则评定为空报;当预报为无雨,若实况无雨评定为正确,若实况降水量R实>0.0 mm评定为漏报。定性准确率=报对次数/(报对次数+空报次数+漏报次数)。

1.3.2 降水定量预报检验

检验分5个降水量级(R实≥0.1 mm、R实≥10 mm、R实≥25 mm、R实≥50 mm和R实≥100 mm,亦即小、中、大、暴和大暴雨以上)。当预报为某量级降水,若实况降水量落在预报区间评定为正确,若实况降水量小于预报区间起始值评定为偏大,若实况降水量大于预报区间终止值评定为偏小,定量正确率=报对次数/(报对次数+偏大次数+偏小次数)。

1.3.3 气温定量预报检验方法

记F为预报值,O为实况值,M为预报次数,采用两种气温定量检验方法。平均偏差,它反映统计时段内气温预报的某种系统性误差。绝对误差,它反映预报值与实况值的平均偏离程度,因而能反映总误差情况。

2 降水预报产品检验

2.1 降水定性检验

从定性检验的TS评分、空报率、漏报率来看(图略),1-10月平均预报准确率为68%,其中非汛期2月的预报准确率低于平均水平,原因是实况降雨日数仅为6天,模式空报较多。前汛期4-6月的预报准确率低于平均水平,也与这几个月降雨较多、且的空报率较高有关。另外从漏报率来看,欧洲中心降水预报对于降雨过程都有反应,但空报较多。

2.2 降水分级定量检验

从2015年1-10月来宾站降水定量预报检验定量准确率来看,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欧洲中心模式预报准确率明显降低,且对于暴雨及以上量级基本没有预报出来。

从预报时效来看,随着预报时长增加,小雨的预报准确率逐渐降低,从24h的65%降低到72h的53%,而中雨预报准确率却随预报时效接近而减小,大雨及以上的准确率随时效增减特征不明显。对于暴雨量级的降雨,模式预报性能较低,24h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仅为17%,48~72 h时段内没有预报出来。而大暴雨24h内预报准确率较高,反查后发现,2015年来宾站有三次大暴雨,10月7日暴雨过程中,模式24 h模式预报雨量为97 mm,48 h为107 mm,所以造成48 h大暴雨预报准确率较高。

3 温度预报检验

3.1 来宾站气温预报检验

3.1.1 最高气温预报平均偏差

比较各月偏差来看,1-3月、12月月平均偏差较小,表明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高;2-3月、12月这段时间内,平均偏差为正值,说明最高气温预报普遍偏高;4-11月平均偏差为负值,表明最高气温预报偏低。所以最高气温预报性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春季到夏季,随着天气转暖,最高气温预报平均偏差增大,从夏季到秋季,最高气温预报平均偏差减小。

3.1.2 最高气温预报绝对误差

比较各月最高气温预报的绝对偏差来看,最高气温绝对误差基本都在2.5℃以下,汛期4-9月绝对误差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受夏季降雨频繁,对气温预报性能影响较大。

3.1.3 最低气温预报平均偏差

比较最低气温预报平均偏差分析可以看出,最低气温预报普遍低于实况,平均偏差基本在1℃以内,与实况温度较为接近。

3.1.4 最低气温预报绝对误差

从最低气温预报绝对误差来看,各月绝对误差基本都在1℃左右,说明模式对于最低气温预报的性能较好,与实况偏差较小。比较各月来看,9-11月的最低气温绝对误差普遍低于全年水平,可能与降雨减少和冷空气过程少有关。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欧洲中心数值模式精细化降水预报准确性在夏季最低,随降水量级增大而明显减小,对暴雨以上量级的预报能力较低,但有一定预报准确性。

第二,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基本接近实况,绝对误差大部在2℃以内,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季偏差较小,且起伏较小。

第三,由于误差分析的方法比较粗糙,无法进一步区分具体天气过程对预报误差的影响,有待以后继续研究。

摘要:利用欧洲中心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产品资料,对2015年来宾市降水和气温预报按月份、量级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对中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预报准确率较高,暴雨及以上量级预报则不太理想。模式对气温预报性能较好,误差基本在2℃以内,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

关键词:数值模式,降水,地面气温,对比检验

参考文献

[1] 应爽.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温度预报中的释用[J].吉林气象,2007(2):21-22.

[2] 徐琳娜,冯汉中.基于数值预报产品的温度释用方法比较[J].四川气象,2006(2):4-5.

[3] 赵声蓉.多模式温度集成预报[J].应用气象学报,2006(1):52-58.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 服务现状

1.1 服务范围小

现阶段, 我国农业产业处于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 各地区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对天气预报服务的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蔬菜种植、渔业养殖、畜牧等[1]。但目前, 我国针对农业生产的天气预报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油料、粮食和棉花生产环节, 对于渔业、农副业、林业、畜牧业等其他农业相关生产活动提供的服务很少。尤其是农时季节、作物病虫害、农业设施等方面的天气预报服务没有形成专业化和统一化体系。农业气象服务格局小, 类型少, 涵盖面过窄, 服务业务空白区多, 推出的服务产品无法满足实际农业生产需要。

1.2 科技含量低

近年来, 我国各领域科学技术研发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推动了各生产行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目前, 各地区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虽然在预测本地区的气候变化中应用了一些先进的系统软件, 但在应用先进技术过程中, 没有综合考虑地域性因素, 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技术问题频繁出现, 也严重制约了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效率, 使农业天气预报服务的技术含量大大降低。科技含量低、转化率差, 使气象部门提供的农业天气预报服务不够客观可靠。这显然不利于对天气预报服务要求较高, 如园艺、果树、林业、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活动, 生产业务的拓展和产量的提升。

1.3 供需差距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政府一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 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每年都在加大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2]。但现阶段, 我国各地区绝大多数农民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渠道依然通过广播和电视这来两种传统渠道。获取信息的方式过于单一, 造成信息流通受到较大限制。加之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 尤其是网络基础建设几乎为零, 使农业天气预报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受到影响, 这是造成当前农业天气预报服务需求与供给关系失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 改进措施

2.1 完善服务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农业生产, 因而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体系的构建。农业天气预报服务能够为规避和防范农业生产活动中因自然气候引起的损失和灾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完善着眼全局, 从整体出发, 明确服务对象是农村、农业和农民, 优化升级服务业务和产品, 提升服务水平, 确保天气预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 各地区气象部门可因地制宜地推出符合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规律和特点的专项服务。例如, 向设施农业推出专项定制天气预报服务, 提供更精确的气象预测信息给传统农业。此外, 还应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 不仅应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事前气象信息服务, 还应对生产过程以及问题解决提供相关服务。

2.2 提高科技转换率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农业气象服务整体科技投入和水平偏低。提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首先应加大科技投入, 在天气预报中引进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增加服务科技含量, 优化业务能力和产品质量。在业务和产品的研发推广方面要朝着多元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 农业气象服务还应充分发挥出交叉学科和专业的优势, 学习和吸收与气象预测相关专业的优点, 以此为前提, 探索和创新预测技术[3]。各地区气象部门还应加快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 加大开发新业务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构建一个具备决策、预警、灾害监测、评估和天气预报等功能的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例如, 传统的农业气息信息是以定性和统计为主, 通过运用GI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可构建新型的动态农业气象信息模型, 提高预测信息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3 加强队伍素质

随着气象预测技术的发展, 天气预报工作相关条件、环境、设备和操作技术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针对这一情况, 各地区气象服务部门单位应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围绕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展开培训, 提高天气预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因人员业务水平不合格, 造成的服务质量下降。农业气象服务部位单位还应明确责任划分机制, 采用绩效评估方式, 增强预报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逐步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团队。

2.4 加大宣传力度

技术、人员等方面是影响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宣传手段也是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带动了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虽然这些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但大部分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 加之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新媒体传播渠道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宣传作用实际不如传统媒体渠道[4]。因而, 各地区需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 落实宣传工作, 加大天气预报信息传播范围, 让农民群众可以及时接收信息。例如, 可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实时更新天气预报信息。

3 结语

农业天气预报服务还必须与时俱进, 根据我国社会科技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 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天气预报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摘要:在我国气象业务中农业天气预报服务是最重要的业务类型之一。农业天气预报服务主要负责将天气、灾害等预测信息提供各地区农民群众和相关部位单位。农业天气预报服务是否到位, 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活动。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及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 农业天气预报服务对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为农民群众提供的天气气候信息是否准确、及时, 对于农业活动的调整和防灾防害都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当期农业生产中天气预报服务现状, 探讨了应如何改进农业天气预报, 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天气预报,农业生产,服务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树庆.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 2015 (2) :278-282, 288.

[2] 贺玲.天气预报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刍议[J].天津科技, 2014 (1) :51-53.

[3] 刘德.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及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 2014 (1) :189.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

洪水预报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以和田地区洪水灾害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洪水灾害的成因、类型、规律和特点做了简要分析。探讨了多年以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